老庄与道家文化
- 格式:pptx
- 大小:782.37 KB
- 文档页数:14
老庄老庄,是老子和庄子的并称(类似孔孟),也指老学与庄学的合称。
借而代指道家(道教)老庄教派学说。
道家分黄老派、关尹派和庄列派。
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专家组组长李学勤先生指出:“黄老之学,其思想富于积极色彩,与庄列一派隐退截然不同。
”关尹一派“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
上博简《恒先》是《老子》到庄学之间的联络桥梁。
道家主张“清静无为”、“顺应天道”、“逍遥齐物”等思想。
老子著有《道德经》(别名《老子》、《老子五千言》),庄子著有《庄子》(别名《南华经》);其核心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庄子实际上是继承发展并且阐释老子的思想,带有自己个性的一种解读。
看法精炼独到、积极遁世、卓尔不群,故而与老子并称,一并成为道家学说的代表人物。
老庄学派不主张满口大慈悲、大智慧、大觉悟的假道德,认为这些不过是愚弄人的幌子。
要德行合一,以己推人,自化,人人化则天下化。
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的思想学派。
道家起源道家是中国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道家思想的起源很早,传说中,轩辕黄帝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
一般来说,公认第一个确立道家学说的是春秋时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老子·道德经》中作了详细的阐述。
“道家”,一词是西汉时才出现的,(初现于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后司马谈等人将老、庄、列御寇、杨朱、(彭蒙、慎到)等人归为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其他的代表人物还有关尹、庄周、列御寇等人。
道家倡导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尊黄帝、老子为创始人。
分黄老派、关尹派和庄列派。
老子反映的是道家的思想,老子在《周易》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而“道法自然”。
因此老子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著有《道德经》。
庄周是继老子之后的又一道家学者,他的思想完整的保存在《庄子》一书中。
老庄思想渊源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
华夏族,楚国苦县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
道家人物简介与道家古籍提要摘自王晓毅:《国学举要·道卷》的《知识辑要》一、道家人物简介(一)老庄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春秋末期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东)厉乡曲仁里人。
曾拜隐士商容为师,后一度担任东周王朝史官,接触大量古代历史文献。
继承并发展了古代的道术之一——源于母系氏族社会原始宗教文化的贵柔传统,创立了道家学派。
他有着众多弟子,如文子、关尹、阳子居、士成绮、崔瞿、庚桑楚等,向他们宣讲自然无为的学说,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有孔子向老聃问学的传说。
后辞官引退,骑青牛西出函谷关,逝世于秦地。
该关的长官尹喜,是老子的信徒,在他的力劝下,老聃出关前,写下了分上下篇的五千字《老子》一书,奠定了道家哲学的理论基础。
事迹史料主要见于《庄子》《史记》等。
关尹,一说姓尹名喜,活动于春秋末~战国初,老聃的弟子。
曾任函谷关的关长(关令或关正),以官名称之,故名关尹,后辞官追随老子出关而去。
关尹继承老子的自然无为学说,在传播道家思想过程中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列子是其著名的弟子之一。
关尹著书立说,发展老聃的思想,著《关尹子》九篇,是老子逝世后,第一个有理论建树的传人。
认为宇宙本原“道”,是名为“太一”的“纯和之气。
”人类可以从水的动静中,找到效法“道”的途径:行动时,像流水一样处卑居下,随遇而安;思考问题时,心灵像静水一样完全客观地反映外物,不存主观偏见。
关尹的哲学思想基本上是沿着老子学说中追求个性自由的“清静无为”方向发展,对战国前期老庄学派的思想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哲学特质为“贵清”,而“清”与水的性质有关。
有学者认为,《郭店楚墓竹简》中的《太一生水篇》是关尹遗作。
事迹史料主要见于《列子》和《庄子·天下》等。
列子,名列御寇,郑国人,大约生活在公元前5~前4世纪的战国前期。
长期居住在“郑圃”(今河南中牟县西),生活穷困却拒绝郑国宰相子阳的馈赠。
除师从关尹外,还向老商氏学道术,并与伯昏瞀人同在壶丘子林门下。
老庄道家自然主义思想及其价值引言自然主义思想是道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与核心价值。
自然首先是指自然而然的原则,其后具有自然界的含义。
道家从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人是自然界密不可分的一部分的立场来看待自然,认为人与自然息息相通、和谐共存,人与自然本质同源,人类应该遵循自然规律。
道家的自然主义思想反对片面强调征服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对矫正现代工业文明破坏自然的弊病有重要意义,对当代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发展生态文明、建构环境伦理具有独特价值。
内容与内涵“自然”本是道家首创的独特概念,自然最先出现在《老子》中,战国中期以后使用渐多。
“自然”一词的最初意义不是指自然界,其本意就是“自己如此”,“自然”的原始意义就是自然而然,其运动发展没有原因可言,也没有外力干预作用。
道家讲自然,并不是排斥一切人为,而是主要指人类应按自然原则做事。
老子所讲的自然恰恰是人类社会中的自然,是人类行为中的自然而然的状态。
提倡自然是对人类社会行为提出一种方向和理想,而不是提倡“不做事”。
老子之自然不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没有人类文明的自然状态,不是与“人类”或“人为”相对的概念,而是与勉强、紧张、压迫、冲突相对立的概念,是一种值得追求、向往的状态,也就是一种价值。
老子思想最深刻的体现就在于自然无为的精义,无为是构造自然和谐完美状态,具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的良好品质,天下万事万物生生不息,在无为的状态下成为和谐的整体。
“无为”是道家思想的核心,无为的根本含义就是尊重自然。
在这一点上,庄子和老子一脉相承。
庄子反对人们以“鲁莽灭裂”的残暴手段肆意破坏自然,主张在顺应和保护自然的前提下利用自然条件生产财富。
道家思想中包含不少对自然的客观认识,但主要方面却不是提倡认识自然的本质和客观规律,而是体验人与自然界万物的息息相通,和谐交融,因此从“天人合一”思维模式中发展出自然主义。
这里的“自然”既是指自然界的自然,更是因其自然、顺其自然的思维习惯,同时也是富有诗意的人生态度。
老庄编辑[lǎo zhuāng]老庄,是老子和庄子的并称(类似孔孟),借而代指道家学说。
道家主张“清静无为”、“顺应天道”、“逍遥齐物”等思想。
老子著有《道德经》(别名《老子》、《老子五千言》),庄子著有《庄子》(别名《南华经》);其核心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庄子实际上是继承发展并且阐释老子的思想,带有自己个性的一种解读,看法精炼独到、卓尔不群,故而与老子并称,一并成为道家学说的代表人物。
中文名老庄国籍中国出生地楚国、宋国代表作品《道德经》《庄子》并称老子与庄子生活态度与世无争目录1老庄▪老子▪庄子▪道家2名言3老庄思想简论4阅读建议5发展1老庄编辑老子与庄子的并称。
有时作为一种生活态度的代名词,通常借指与世无争,淡泊名利的人生观价值观。
实际上,老庄是一种哲学,而非态度(当然,由之衍生出来世界观在一定程度上的确会影响或指导人们的生活)。
如果深入了解老庄哲学后,就不难理解为何孔子拜谒老子后会怅然曰:“夫子真乃神龙也!”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
汉族,楚国苦县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
老子故里鹿邑县亦因老子先后由苦县更名为真源县、卫真县、鹿邑县,并在鹿邑县境内留下许多与老子息息相关的珍贵文物。
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
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庄子庄子,名周,字子休,号南华真人,道教四大真人之一,汉族,宋国蒙人,[1]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庄子祖上系出楚国公族,先人避夷宗之罪迁至宋国蒙地。
庄子生平只做过地方漆园吏,因崇尚自由而不应同宗楚威王之聘。
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
《老子》和《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作品,是我国古代文化经典中的瑰宝,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老子》又称《道德经》、《老子五千文》,主要作者是老子,即老聃。
老聃相传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
《老子》的成书经过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老聃的门徒相继在老聃学说的基础上整理、补充,最后大约成型于战国时期。
《老子》是一部不朽的哲学著作,集中体现了老子的哲学思想。
老子哲学思想的中心是“道”,其涵义相当广泛,它反映了生产力低下的时代道家学派对宇宙本体和物质变化的总体认识。
老子哲学中最具价值的是充满着思辨哲理的辩证法思想。
老子已经认识到任何事物都具有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赖的正反两个方面,科学地指出了“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等对立统一的现象,还进一步意识到事物对立统一的双方都在相互转化。
《庄子》又称《南华经》,主要作者是庄子。
庄子名周,字子休,战国早期宋国蒙城(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曾任蒙城漆园吏,不久即辞去,一生贫苦,闲居独处。
《庄子》一书经庄子弟子及后人整理、补续,最后大约成书于战国中后期。
《汉书·艺文志》记载《庄子》有五十二篇。
今存三十三篇,分为三个部分,即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
《庄子》一书,内容丰富,涉及到哲学、人生、政治、科学、文艺诸方面,而这诸多方面又统属于庄子所谓的“道”。
“道”是《庄子》全部思想的核心,其涵义非常深广,最重要的是作为哲学意义上的“道”。
庄子把“道”视为宇宙的本原,能产生大地,驾驭鬼神,但又没有形象,不可感知。
“无为’’和“无己”是庄子政治主张和人生哲学的概括:《庄子》充分表现了作者愤世疾俗的思想,它抨击了各国诸侯的征战,谴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认为一切虚伪、欺诈、盗窃等社会弊端全都是统治阶级所造成的,直接揭露了各种社会现象,探究出更为深刻的哲理。
《庄子》:内圣外王之道的发展解释第一部分介绍庄老同异。
第二部分介绍“内圣外王之道”的内涵。
第三部分讲庄学三义。
第四部分讲庄学四境。
第五部分讲道术九阶。
第六部分是举例说明,如何按照三义、四境、九阶,成为庄学至人。
最后第七部分是小结,介绍庄学的后世影响。
一、庄老同异老庄是道家两大代表人物,一祖一宗。
老子是道家祖师,道家开创者。
庄子是道家宗师,道家集大成者。
所以有同有异,有继续有发展。
我分为四点来讲。
(一)外境迥异:泰隐否显老庄学说,有同有异,首先在于所处时代的有同有异。
老子处于春秋末期。
我用九个字概括老庄的时代差异:老(前570-前480)、孔(前551-前479)殁,春秋(前770-前481)终,战国(前480-前221)始。
庄子(前369-前286)处于战国中期,晚于老子、孔子百余年,与孟子(前372-前289)基本同时。
儒道两大代表人物,都是基本同时。
老、孔基本同时,处于春秋末期。
庄、孟基本同时,处于战国中期。
中间相隔百余年。
上次讲过,老子时代,泰道与否术处于斗争之中,所以《老子》“君人南面之术”的宗旨是,弘扬“负阴抱阳、天柔地刚、君柔臣刚”的泰道,批判“戴阳履阴、天尊地卑、君尊臣卑”的否术。
经过百余年的历史变迁,否术压倒了泰道,结果是,泰道退隐,否术大显。
这就是庄子面对的政治现实。
庄子的生平史料,所知不多。
只知道他姓庄,名周,是宋国蒙邑人,生活在宋桓侯、宋剔成君、宋康王时期。
早年是宋桓侯时期,庄子曾经担任漆园吏,以此谋生。
庄子三十岁前后的三年之中,宋国接连发生了两次宫廷政变。
一次是,宋戴公的后裔戴剔成,弑君篡位,杀了宋桓侯(前380-前340在位),自立为君,就是宋剔成君(前340-前338在位)。
另一次是,宋剔成君三年,他的弟弟戴偃驱逐了哥哥戴剔成,又篡位自立,就是宋君偃。
宋君偃不太有名,但他后来称王,史称宋康王。
宋康王是战国时代的著名暴君,也是中国历史上排得上号的著名暴君之一。
他与庄子完全同时,在位时间很长,长达五十二年(前337-前286在位),直到宋国被齐国灭掉,宋康王死去,庄子也死了。
论老庄之“道”的异同【摘要】道家是先秦时期重要的哲学流派之一,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较大的学派之一。
其创始人老子第一次提出了关于“道”的学说,把“道”作为最高的哲学范畴,用以说明世界万物产生的根源及其运动变化的规律。
庄子则继承并发展了老子“道”的思想,使道家学说更加前进了一步。
综观老庄的哲学思想,不难看出,“道”的论述在各自的学说中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二者在“道”的论述上又有不同,本文从“道”的本源、规律、自然等相同方面和无为、道的体现等不同方面作了比较以及“道”在今天的意义。
【关键字】老庄道本源自然无为Abstract: Taoism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philosophical school in the Pre-Qin period, but also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s greatly influenced by the school of.Its founder, I put forward for the first time about "Tao" theory, the "Tao" as the highest category of philosophy, in order to show the world the root causes of all things and motion regularity.Chuang-tzu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the idea of "I", the theory of Taoism is a step forward.In Zhuangzi's philosophy, it is not difficult to see that, "Tao" is discussed in their respective theories are occupie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position, but the two in the "Dao" discuss on are different, this article from the "Tao", the same origin, law of nature and inaction, the embodiment of different this paper compares and "Tao" in today's meaning.Keywords: Lao Tse and Chuang-Tzu Tract origin natural inaction道家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学派。
从老庄看道家的基本思想内容摘要:“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用以说明世界的本原、本体、规律或原理。
在中国哲学史上,“道”这一范畴为道家首先提出。
道的原始涵义指道路、坦途,以后逐渐发展为道理,用以表达事物的规律性。
这一变化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过程。
春秋后期,老子最先把道看作是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规律,成为道家的创始人。
以后,在不同的哲学体系中其涵义虽有不同,但基本上成为世界本原、本体、规律或原理的代名词。
其中,以老子的《道德经》、列子的《冲虚经》、庄子的《南华经》可为道家思想的代表之作。
道家思想主旨是自然和谐,道法自然,以无为治国,讲的是出世,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
关键词:矛盾的转变、无为无不为、逍遥游一、宇宙本源、万物之道老子论“道”,首先是世界本原。
在老子以前,人们对生成万物的根源只推论到天,至于天还有没有根源,没有触及到。
到了老子,才开始推求天的根源,并提出“道”。
他认为,天地万物都由道而生。
他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①。
”老子认为,在天地万物产生之前,就存在着一个无形、无象、无声、无名的“道”。
虽然它看不到、听不见、摸不着,但它是一种确确实实的存在。
它是一种规律、一种原理,抑或是一个圆满自足的没有缺陷个体,是物质的本初,是构成宇宙万物不可分的基本粒子,并且“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它无形,无声,独立长存,永不衰竭,循循运行而生生不息,可以为天地之母,万物之始,是宇宙产生和发展的总根源。
老子的“道”是当时思辨哲学的最高成果。
他不仅对世界的本原做出了“道”的最高抽象,而且对“道”的运动规律做出了最高概括。
他认为万事万物向相反的方向转化是“道”的运动规律。
他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时刻变化而非静止的;原因是天地万物都存在两个互相矛盾的对立面以及对立面的互相转化。
《史记》所见“道家”与《庄子》———浅论《史记》所载《庄子》四篇的黄老思想特征郑博思【摘要】传统观点认为历史上的道家可以分为“黄老”与“老庄”两个主要派别,“黄老”道家注重倡导君道无为的政治哲学,“老庄”道家主张修身养性的人生哲学。
本文认为《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所载以《渔父》《紸箧》《盗跖》《庚桑楚》为代表的《庄子》诸篇带有鲜明的黄老学理论立场和思想特征,这些篇章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或者应该被纳入先秦黄老学的研究范围内,而对于《史记》所言“道德家”之理解也不应局限为狭义的黄老学,而是既包含“黄老”亦包含《庄子》在内的广义道家。
【关键词】史记;道家;庄子;黄老中图分类号:B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20)02-0137-05作者简介:郑博思,(北京100732)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
传统观点认为,历史上的道家可以大体分为“黄老”与“老庄”两个主要派别。
随着一系列简帛文献的出土和研究的逐步深入,许多学者承认,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所谓“道德家”无疑指代的是产生于战国时代并盛行于汉初的黄老之学,并且这种黄老思想与“老庄”思想在气质上具有较大差距。
一般认为“黄老”是注重倡导君道无为的政治哲学,“老庄”则是主张修身养性的人生哲学①。
本文认为,司马迁所谓“道德家”既包括传统上所承认的产生于战国时代并盛行于汉初的黄老学,也不排除以《庄子》文本为代表的老庄之学。
所谓“老庄”之概念初见于《淮南子》,兴盛于魏晋玄学,是由玄学家崇尚玄谈所导致的概念上的历史性的剥离。
在西汉时代,没有明确的“黄老”与“老庄”道家的分界,二者在思想上的分歧也不甚明显。
一、“道家”概念的提出与疑问“道家”之名不见于先秦典籍,最早给予“道家”命名的是西汉的司马迁,《史记》中有6处言及“道家”:孝文即位,有司议欲定仪礼,孝文好道家之学,以为繁礼饰貌,无益于治,躬化谓何耳,故罢去之。
(《礼书》)道家之言“当断不断,反受其乱”,乃是也。
从老庄浅谈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摘要老庄哲学是中国哲学发展史上一支独放异彩的奇葩。
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东方人所特有的智慧和文明。
无论是他深邃而隽永的智慧,抑或是他旷达而任真的品性,都启示过各个不同时代的思想家,也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向往精神自由的知识分子。
在中国社会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庄子哲学与老子哲学一起构架成了古代哲学史上深具影响力的道家哲学,从而对中国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老庄思想道家中国文化绪言佯倘于中国文化的世界,你就不难发现,关于文化的定义,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然而在这片屹立在东海岸上,历经五千年沧桑岁月的文明古国,在经历了战和更替、聚散分合、对峙融汇的不断更新与磨合下,却始终不曾割断璀璨耀眼的辉煌文化。
值得自豪的是,我们的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历时几千年未曾断绝并推陈出新的文明,而成就了这一文明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论文正文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文化就曾一度兴盛,以致达到了一种全新的文化思想高潮。
当时的社会正处于一个非常的微妙的过渡阶段,常常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动态时局,各国也都千方百计地谋求富国强兵之路,但是正是这种社会的变革促使文化走向民间,进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舆论状态。
他们或游说列国,干谒君主;或课徒讲学,著书立说;或放浪形骸,以批判的形式表达对世俗的关注;又抑或或辅政秉国,以求治世。
不过,在诸子百家的诸多理论中,每一种都能绽放出灿烂夺目的光彩,但其中有两种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最深的,那就是儒家和道家。
儒教主“仁”,道家主“道”与“逍遥”,但两者相对而言,只有道家思想,才能突出经世治世之能用的学风。
道家是古代中国社会思想文化体系中以道为其核心观念,强调天道自然无为、人道顺应天道的一个流派。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道”是道家这一思想文化体系的最高范畴,这当然也为所有的道家学者所推崇。
以道为核心,把合于道作为终极追求目标的道家学派,崇尚老庄黄老之学说,并以“道”作为该学派的思想核心和最高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