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老庄与道家文化
- 格式:ppt
- 大小:738.00 KB
- 文档页数:15
第三讲道家、道教与中华文化一、“道家”与道家文化1、关于“道家”先秦没有“道家”的说法,第一次提出“道家”这个名称,是汉初司马谈的《论六家旨要》。
汉初的道家,汲收了儒、墨、阴阳、名、法诸家的思想,是黄老思想的分支,与老子、庄子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道家的主要思想无疑又来源于老、庄,故后代学术界又称老、庄为道家,并成为道家学派的代表思想家。
不过“道家”虽创始于老子,但却经后代学者的进一步发挥,故道学思想并不完全等于老子思想。
或者说,“道家”与道家文化,指老、庄思想以及由老庄思想衍生的文化体系。
2、道家学派的代表思想家(1)、老子老子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楚之苦县(今故城在今河南鹿邑县东)人。
曾做过周守藏室之史。
在世年代略早于孔子,据说孔子曾向他请教“礼”的问题。
现传《老子》一书,可能有后人的增补。
从1993年荆门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简本《老子》看,最迟在公元前三百年,该书就已流传。
老子思想的精髓:A、提出“道”的形而上学宇宙观及“道法自然”的思想老子用“道”表达其思想。
任何事物都有它发展的途径,而这种途径比较抽象,一般人不易理解,于是他就用具体的“道路”来比喻抽象的“途径”,故称之为“道”,所以说“夫道若大路然”。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又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又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赋予“道”的,是最原初的、先天存在的、最无知无欲的、脱离了人的意识的纯自然的东西。
因此,“道”成了宇宙万物的根源。
老子是我国形而上哲学的开创者。
作为既是社会的、也是自然的人,只能适应“道”,而不能违背它。
于是老子提出“道法自然”的观念,他说:“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第二十五章)“道法自然”,就是“道”取法自己生成的样子,即取法天然、本然。
老庄与道家思想道家与老庄老子和庄子,是上古时期道家文化的两个奠基人,可以说是道家学问上的源头人物。
有了这两个人,道家学问才能真正立起来,所以后来都把老庄合称。
老就是老子,他的著名经典是《道德经》,庄是庄子,代表作就是《庄子》这本书,后来道教也称为《南华经》。
这两位人物的经历都很传奇,甚至很神奇,我今天主要是跟大家一起探讨一下老庄这两个人物,以及他们所代表的道家学派的主要观点。
先来说说老子这个人。
关于老子,我个人最早是从中学课本里得知的,老子是春秋时期与孔子同时代的思想家、哲学家。
当然,中学时代的历史教科书比较枯燥,学习起来也没有多少印象。
真正对老子、对道家有印象,都是因为高中时看了一篇小说,鲁迅先生有一篇小说叫做《出关》,收在小说集《故事新编》里面。
个人认为,鲁迅先生的《故事新编》是一本非常优秀的小说集,其文学价值不在其代表作《呐喊》《彷徨》之下。
只不过一直以来,很多文学评论家、理论家们都以所谓的“现实主义加浪漫主义”这一套东西来评论文学,结果都忽视了《故事新编》。
很多人谈到鲁迅的时候,要么开口就是《呐喊》《彷徨》,要么就是鲁迅杂文多么了不起,但都没有谈到这部相当优秀的小说集。
《故事新编》这部小说集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相当经典的小说,写得也非常有趣、非常精彩。
《故事新编》中的第一篇就是《出关》,写的是老子骑青牛出函谷关的故事。
当时,老子是周朝的守藏室之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的馆长。
老子在图书馆干了很多年后,觉得自己年纪大了,周朝也很衰弱了,周天子的号令也没人听了。
最重要的是,他觉得天下将乱,自己不想在乱世中生活,想找个地方隐居。
于是老子就离休,辞职不干了。
辞职之前,老子的弟子也问过他说:“老师啊,您经常教导我们说,柔弱胜刚强,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现在的经验也是这样的,刚强的人,力气大的、勇猛的人肯定可以战胜小个子、没有力气的人。
怎么会柔弱胜刚强呢?老子就对学生说:“你说,是牙齿刚强,还是舌头刚强呢?”学生说:“当然是牙齿啊!”老子就把嘴张开给他看。
道家思想与老庄智慧(下)王博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三、宽容我下面要跟各位讲的第三个主题是什么呢?就是宽容。
刚刚写这两个字的时候其实我是有一点点感觉的,什么感觉呢?我说自己的感觉,我一直觉得我们中国人是比较缺乏宽容的这一种态度。
这不是我们的过错,也许他可以归结为我们的一种基因,特别是儒家所奠定的这种精神基因,我这样说的意思也并不是说儒家反对宽容,它也有宽容的东西,但是儒家有先天的那么一种优越感,那么这种优越感变成宽容是很重要的一个障碍,那么这种优越感是说我是最好的,也因此你应该要跟我保持一致,如果你不跟我保持一致你就是野蛮人,你就不是人。
各位,因此在这个时候你的优越感就会出现一种排斥性的这个一种甚至有时候暴力,我觉得暴力不仅仅限于那种手屠的暴力就是我们有形的暴力,有一种精神的暴力。
那么孟子是一个棱角非常鲜明的一个人,因性利人(音),动不动骂人,骂别的人,说你不是人,你不是人,你是禽兽,这个话不是我们现在也骂的,孟子那时候骂得最厉害,有时候也会跟圣人联系在一起,那这个真的就是这个样子,我看他说的话,这个活着宽容,实际上我是想跟另外一个词做对比,哪个词就是我们最熟悉的词,“爱”。
当然我写爱的时候各位我经常习惯性地把它写成这个字,这个字就是我们的繁体字,不是简体字,我之所以习惯写成这个字的话跟我对哲学的哲看法是一样的,这个爱是有心的,如果没有心那个爱不叫爱,那是方便面。
这个所以我特别会写这样一点,那如果这一点的话我是把这个宽容这个观点提出来。
(一)爱和宽容是儒家和道家的一个对话所以这一主题的话我们可以把它作为爱和宽容,各位,爱和宽容是什么?爱和宽容是儒家和道家之间的一个对话。
1、儒家哲学用一个字来概括——“仁”(1)“仁”就是“爱”儒家的哲学是什么哲学?就像我前面跟各位提到的一样,如果我们用一个字表达儒家哲学的话,那这个字是“仁”,而仁是什么?仁就是爱,所以那么当孔子的学生向孔子提问,老师,什么是仁?然后孔子说,“仁者爱人”。
从老庄浅谈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摘要老庄哲学是中国哲学发展史上一支独放异彩的奇葩。
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东方人所特有的智慧和文明。
无论是他深邃而隽永的智慧,抑或是他旷达而任真的品性,都启示过各个不同时代的思想家,也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向往精神自由的知识分子。
在中国社会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庄子哲学与老子哲学一起构架成了古代哲学史上深具影响力的道家哲学,从而对中国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老庄思想道家中国文化绪言佯倘于中国文化的世界,你就不难发现,关于文化的定义,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然而在这片屹立在东海岸上,历经五千年沧桑岁月的文明古国,在经历了战和更替、聚散分合、对峙融汇的不断更新与磨合下,却始终不曾割断璀璨耀眼的辉煌文化。
值得自豪的是,我们的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历时几千年未曾断绝并推陈出新的文明,而成就了这一文明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论文正文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文化就曾一度兴盛,以致达到了一种全新的文化思想高潮。
当时的社会正处于一个非常的微妙的过渡阶段,常常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动态时局,各国也都千方百计地谋求富国强兵之路,但是正是这种社会的变革促使文化走向民间,进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舆论状态。
他们或游说列国,干谒君主;或课徒讲学,著书立说;或放浪形骸,以批判的形式表达对世俗的关注;又抑或或辅政秉国,以求治世。
不过,在诸子百家的诸多理论中,每一种都能绽放出灿烂夺目的光彩,但其中有两种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最深的,那就是儒家和道家。
儒教主“仁”,道家主“道”与“逍遥”,但两者相对而言,只有道家思想,才能突出经世治世之能用的学风。
道家是古代中国社会思想文化体系中以道为其核心观念,强调天道自然无为、人道顺应天道的一个流派。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道”是道家这一思想文化体系的最高范畴,这当然也为所有的道家学者所推崇。
以道为核心,把合于道作为终极追求目标的道家学派,崇尚老庄黄老之学说,并以“道”作为该学派的思想核心和最高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