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老庄与道家文化
- 格式:ppt
- 大小:738.00 KB
- 文档页数:15
第三讲道家、道教与中华文化一、“道家”与道家文化1、关于“道家”先秦没有“道家”的说法,第一次提出“道家”这个名称,是汉初司马谈的《论六家旨要》。
汉初的道家,汲收了儒、墨、阴阳、名、法诸家的思想,是黄老思想的分支,与老子、庄子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道家的主要思想无疑又来源于老、庄,故后代学术界又称老、庄为道家,并成为道家学派的代表思想家。
不过“道家”虽创始于老子,但却经后代学者的进一步发挥,故道学思想并不完全等于老子思想。
或者说,“道家”与道家文化,指老、庄思想以及由老庄思想衍生的文化体系。
2、道家学派的代表思想家(1)、老子老子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楚之苦县(今故城在今河南鹿邑县东)人。
曾做过周守藏室之史。
在世年代略早于孔子,据说孔子曾向他请教“礼”的问题。
现传《老子》一书,可能有后人的增补。
从1993年荆门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简本《老子》看,最迟在公元前三百年,该书就已流传。
老子思想的精髓:A、提出“道”的形而上学宇宙观及“道法自然”的思想老子用“道”表达其思想。
任何事物都有它发展的途径,而这种途径比较抽象,一般人不易理解,于是他就用具体的“道路”来比喻抽象的“途径”,故称之为“道”,所以说“夫道若大路然”。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又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又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赋予“道”的,是最原初的、先天存在的、最无知无欲的、脱离了人的意识的纯自然的东西。
因此,“道”成了宇宙万物的根源。
老子是我国形而上哲学的开创者。
作为既是社会的、也是自然的人,只能适应“道”,而不能违背它。
于是老子提出“道法自然”的观念,他说:“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第二十五章)“道法自然”,就是“道”取法自己生成的样子,即取法天然、本然。
老庄与道家思想道家与老庄老子和庄子,是上古时期道家文化的两个奠基人,可以说是道家学问上的源头人物。
有了这两个人,道家学问才能真正立起来,所以后来都把老庄合称。
老就是老子,他的著名经典是《道德经》,庄是庄子,代表作就是《庄子》这本书,后来道教也称为《南华经》。
这两位人物的经历都很传奇,甚至很神奇,我今天主要是跟大家一起探讨一下老庄这两个人物,以及他们所代表的道家学派的主要观点。
先来说说老子这个人。
关于老子,我个人最早是从中学课本里得知的,老子是春秋时期与孔子同时代的思想家、哲学家。
当然,中学时代的历史教科书比较枯燥,学习起来也没有多少印象。
真正对老子、对道家有印象,都是因为高中时看了一篇小说,鲁迅先生有一篇小说叫做《出关》,收在小说集《故事新编》里面。
个人认为,鲁迅先生的《故事新编》是一本非常优秀的小说集,其文学价值不在其代表作《呐喊》《彷徨》之下。
只不过一直以来,很多文学评论家、理论家们都以所谓的“现实主义加浪漫主义”这一套东西来评论文学,结果都忽视了《故事新编》。
很多人谈到鲁迅的时候,要么开口就是《呐喊》《彷徨》,要么就是鲁迅杂文多么了不起,但都没有谈到这部相当优秀的小说集。
《故事新编》这部小说集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相当经典的小说,写得也非常有趣、非常精彩。
《故事新编》中的第一篇就是《出关》,写的是老子骑青牛出函谷关的故事。
当时,老子是周朝的守藏室之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的馆长。
老子在图书馆干了很多年后,觉得自己年纪大了,周朝也很衰弱了,周天子的号令也没人听了。
最重要的是,他觉得天下将乱,自己不想在乱世中生活,想找个地方隐居。
于是老子就离休,辞职不干了。
辞职之前,老子的弟子也问过他说:“老师啊,您经常教导我们说,柔弱胜刚强,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现在的经验也是这样的,刚强的人,力气大的、勇猛的人肯定可以战胜小个子、没有力气的人。
怎么会柔弱胜刚强呢?老子就对学生说:“你说,是牙齿刚强,还是舌头刚强呢?”学生说:“当然是牙齿啊!”老子就把嘴张开给他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