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庄及道家哲学思想
- 格式:ppt
- 大小:580.50 KB
- 文档页数:27
道家思想的主要观点道家古代道家是一种思想流派,以老子﹑庄子为代表。
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
西汉初年,唐朝初年,汉文帝、汉景帝、唐太宗、唐玄宗以道家思想治国,并使人民从前朝苛政之后以求休养生息。
历史称作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佛教传入我国后,也受到了道家的影响,禅宗在诸多方面受到了庄子的启发。
道家先秦各学派中,虽然没有儒家和墨家有那么多的门徒,地位也不如儒家崇高,但随着历史的发展,道家思想以其独有的宇宙、社会和人生领悟,在哲学思想上呈现出永恒的价值与生命力。
道家倡导自然无为,倡导与自然人与自然相处。
道家思想起始于春秋末期的老子,但秦时期并没有道家这一名称。
用“道”一词来概括由老子开创的这个学派由汉初开始的。
这时,道家也被称为德家。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论曾写下过名叫《论六家要旨》一文,把秦学派归纳为道、儒、墨、名、法、阴阳六家,并阐释了六家要旨和利害汉初道家思想广泛盛行,加之司马谈论就是道家思想信徒弟,所以他给与了道家最低的评价。
他指出道家兼有其他五之长,同时避免了它们的短处。
用来治国修身,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汉代淮王因谋反而自杀,谋反者使用的理论器是黄老之学,黄老之学的无为而治到了严重挑战,使道家思想逐渐走向落没。
汉武帝独尊儒术后,从此不再是中国主流思想。
之后道家思想扩散在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中,魏晋玄学就是最显著的振兴思潮。
先秦各家内,通常都可以区分出来众多教派,道家不完全相同。
东汉班固所作的《汉书艺志》中,共记有道家著作37种,篇,他们大多写于先秦时期。
道家思想的主流派有: 老子、庄子、黄老学派,此外杨朱思潮可能影响了老子和庄子,同时又会于两者中。
不同的学派之间思想重也不同,或偏于治国,或偏于治身。
司马谈所说道家,主要指黄老学派。
综述道家学说是春秋战国时期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人们所提出的哲学思想。
他们的学术思想在中医养生学的形成过程中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庄子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中思想最深刻、语言最生动的哲学家。
他是道家哲学的第二人。
他的思想和老子一起被称为老子思想。
老庄思想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中国文化的有益补充。
庄子是对中国文化、中国思想和价值观影响最深刻的人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更优秀的散文作家之一。
后来李白、苏东坡等人都很推崇庄子的散文。
庄子散文的特点是想象力瑰丽,多采用独特怪诞的寓言。
可以说,不理解庄子的寓言,就无法真正理解庄子思想的精髓。
作为道家哲学的集大成者,庄子的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庄子的无神论和天道观。
庄子认为道无处不在,只是没有具体的形式和意志,是世间万物的本源。
第二,庄子哲学富含辩证法。
庄子认为,事物是由正反两个方面的对立物组成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第三,庄子的认识论。
庄子认为,人类有认识世界的能力,但人永远不可能清楚地认识整个世界,所以努力学习是没有意义的。
第四,庄友友的人生观。
庄子的命运观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知道自己除了安于生活之外,别无他法。
第五,庄子的齐一论。
庄子认为,这个世界上的一切,其实如果从更高的层面去观察,会发现一切都是一样的。
什么悲欢离合,什么荣华富贵,甚至生死到最后都是一样的,没有区别。
第六,畅游的想法。
庄子认为,人要想逍遥自在,就必须摆脱物的制约,能够做到物而不是物,无为而治。
这样,我们就可以做到无情、无情、无用、无名,最终走向只有神人、圣人、至尊才能达到的逍遥境界。
总结一下老庄思想老庄思想,又称为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支重要流派,由老子和庄子的思想构成。
它强调返璞归真,倡导与自然和谐共生,主张无为而治,注重个体修养和自身境界的提升。
老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和现代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下面将从哲学、政治、社会以及个人修养四个方面来总结主要内容。
在哲学方面,老庄思想赋予了“道”以重要地位。
道是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是超越一切的至高存在。
老子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他认为道是无形无象的,无欲无为的,是自然的本质。
而庄子进一步强调了无为而治的观念,主张顺其自然,坚守自己的本性。
他认为追求功名利禄的人应该悟道归真,修炼自己的性情,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在政治方面,老庄思想反对儒家的道德化政治,主张无为而治。
老子认为,人为法令,民多盗竊;剪除禁令,民自至善。
他认为政府过于干预社会会导致社会混乱,他主张“以无为而治天下”。
庄子进一步发展了这一观点,提倡“无为而治”的理念。
他认为君主应该追求“聖人无为之德”,让百姓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中自由发展,不受束缚。
在社会方面,老庄思想强调自然和谐共生。
老子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不去干扰它的自然规律。
他反对人类对自然的破坏,主张“微言大义”。
庄子进一步认为人应当顺应自然,摆脱功名利禄的约束,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平静。
他提出了无为而无不为、无欲而无不欲的理念,主张返璞归真,回归到最初的自然状态。
在个人修养方面,老庄思想主张追求无为而生的人生境界。
老子认为人应该追求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通过无欲无求、虚心谦和的态度来修养自己。
他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走上“无为之道”,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庄子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念,他认为人要“离奇泰然”,追求内心的安宁和宁静。
他主张通过让心灵与世界一体化来达到超脱尘世、获得自由的境界。
综上所述,老庄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流派,它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和现代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强调返璞归真,与自然和谐共生,主张无为而治,注重个体修养和自身境界的提升。
老子和庄子的思想精华展开全文先秦诸子的百家争鸣,是我们民族历史上的华彩乐章。
道家是先秦诸子中最重要的思想之一。
老子、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
老庄最著名的观点是“道”和“无为”。
道是规律,德是方式;道家的“道”,是“无为”;“道无为而德有为”,规律本身当然无所作为,方式却不能没有可操作性。
在老庄看来,社会动乱的原因是瞎折腾。
为什么会瞎折腾呢,因为多欲望。
欲望也无非两条,一是名,二是利。
只有把这些统统废除、抛弃,人类才能回到他们理想中那个最美好的时代和社会。
这就是老庄的主张:无为。
无为是道家思想的核心范畴,也是道家之所以叫做道家的原因。
老庄的无为,可以概括为八个字:寡欲、愚民、反智、不德。
老子的思维方式是“正言若反”《老子·第七十八章》,也就是反过来思考问题,反过来表述观点。
这样一种“反向思维”,在《老子》一书比比皆是。
比如“明道若昧,进道若退”,“上德若谷,大白若辱”(《老子·第四十一章》)。
也就是说,明白就像隐晦,前进就像倒退,高尚就像卑下,洁白就像污黑。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老子·第六十三章》),就是“以没有追求为追求”,“以没有动作为动作”,“以没有成就感为成就感”。
这也就是虚、静、淡。
“为无为”就是虚,“事无事”就是静,“味无味”就是淡。
淡就没感觉,静就不折腾,虚就不存欲望。
相反,有欲望就会有追求,有追求就会有动作,有动作就会有成就,有成就当然就会有成就感,有了成就感又会更有追求。
老子和庄子将知识智慧和仁义道德放在一起,来加以反对。
《老子·第十九章》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这段话,可谓“三绝三弃”。
在老庄看来,只有把儒墨两家视为宝贝的东西都消灭得干干净净,天下才能太平,人民才能幸福。
道家反对儒家的仁义,原因也很多。
比方说,虚伪。
庄子反对仁义的又一个原因,是认为违背人性。
在道家看来,人的本性是天然的,也是自然的。
庄子的主要思想精髓
庄子的主要思想是“道”。
庄子在哲学上,继承发展了老子的思想,认为“道”是客观真实的存在,把“道”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
扩展资料
主要思想详细介绍:
道枢说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思想精髓是主张"道德"。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思想,故历史上老庄并称,道家思想又称为老庄思想。
道家认为为人处事应取道枢之理,将大道比为圆的圆心,像是转动着的车轮的车轴,所有阴阳的道理像车的辐条一样,与车轴相连;因此所有的车条都有道理,是轮流沉重的,那就该阴则阴,该阳则阳,物来则应,物去不留。
“自然人”与“社会人”
庄子用大鹏和蜩、学鸠的比喻来说明“自然人”和“社会人”的区别。
“自然人”,就是肯定人性、解放人性、反对任何对人性的束缚。
按马克思主义观点:“自然人”就是没有受社会异化的人。
而“社会人”奉行的是儒家思想中的“仁礼说”,即每个人都要学会克制,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以达到君子的标准。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他们提倡的淡泊名利、旷达超脱、清心寡欲,以及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人性本真的观点,都有利于人的理想人格的塑造和道德思想境界的提升。
老庄老庄,是老子和庄子的并称(类似孔孟),也指老学与庄学的合称。
借而代指道家(道教)老庄教派学说。
道家分黄老派、关尹派和庄列派。
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专家组组长李学勤先生指出:“黄老之学,其思想富于积极色彩,与庄列一派隐退截然不同。
”关尹一派“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
上博简《恒先》是《老子》到庄学之间的联络桥梁。
道家主张“清静无为”、“顺应天道”、“逍遥齐物”等思想。
老子著有《道德经》(别名《老子》、《老子五千言》),庄子著有《庄子》(别名《南华经》);其核心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庄子实际上是继承发展并且阐释老子的思想,带有自己个性的一种解读。
看法精炼独到、积极遁世、卓尔不群,故而与老子并称,一并成为道家学说的代表人物。
老庄学派不主张满口大慈悲、大智慧、大觉悟的假道德,认为这些不过是愚弄人的幌子。
要德行合一,以己推人,自化,人人化则天下化。
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的思想学派。
道家起源道家是中国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道家思想的起源很早,传说中,轩辕黄帝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
一般来说,公认第一个确立道家学说的是春秋时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老子·道德经》中作了详细的阐述。
“道家”,一词是西汉时才出现的,(初现于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后司马谈等人将老、庄、列御寇、杨朱、(彭蒙、慎到)等人归为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其他的代表人物还有关尹、庄周、列御寇等人。
道家倡导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尊黄帝、老子为创始人。
分黄老派、关尹派和庄列派。
老子反映的是道家的思想,老子在《周易》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而“道法自然”。
因此老子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著有《道德经》。
庄周是继老子之后的又一道家学者,他的思想完整的保存在《庄子》一书中。
老庄思想渊源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
华夏族,楚国苦县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
老庄编辑[lǎo zhuāng]老庄,是老子和庄子的并称(类似孔孟),借而代指道家学说。
道家主张“清静无为”、“顺应天道”、“逍遥齐物”等思想。
老子著有《道德经》(别名《老子》、《老子五千言》),庄子著有《庄子》(别名《南华经》);其核心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庄子实际上是继承发展并且阐释老子的思想,带有自己个性的一种解读,看法精炼独到、卓尔不群,故而与老子并称,一并成为道家学说的代表人物。
中文名老庄国籍中国出生地楚国、宋国代表作品《道德经》《庄子》并称老子与庄子生活态度与世无争目录1老庄▪老子▪庄子▪道家2名言3老庄思想简论4阅读建议5发展1老庄编辑老子与庄子的并称。
有时作为一种生活态度的代名词,通常借指与世无争,淡泊名利的人生观价值观。
实际上,老庄是一种哲学,而非态度(当然,由之衍生出来世界观在一定程度上的确会影响或指导人们的生活)。
如果深入了解老庄哲学后,就不难理解为何孔子拜谒老子后会怅然曰:“夫子真乃神龙也!”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
汉族,楚国苦县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
老子故里鹿邑县亦因老子先后由苦县更名为真源县、卫真县、鹿邑县,并在鹿邑县境内留下许多与老子息息相关的珍贵文物。
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
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庄子庄子,名周,字子休,号南华真人,道教四大真人之一,汉族,宋国蒙人,[1]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庄子祖上系出楚国公族,先人避夷宗之罪迁至宋国蒙地。
庄子生平只做过地方漆园吏,因崇尚自由而不应同宗楚威王之聘。
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
庄子,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担任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
他最早提出的“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
思想内容:【天道观念】:在庄子看来,人生最高的境界就是“道”的境界。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便是宇宙我的体现。
【自由思想】:庄子认为,真正的自由是“无待”的,通过“心斋”与“坐忘”来实现。
“心斋”,庄子解释为:“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
唯道集虚。
虚者,心斋也。
”“虚”即虚无,指无执无为的心境而言。
【平等思想】:儒家墨家推崇圣人,而庄子反对推崇圣贤。
他宣扬“绝圣弃知”的思想,反对“人为”,主张自然。
庄子还反对儒家的等级观念。
庄子认为儒、墨、名、法等各家过多的执着于“是非”“分别”问题,崇其所善,各执一端。
因此,他站在“道”的高度,为他的平等观念作了“万物一齐”的预设,又肯定事物间差异性的存在。
【辩证思想】:庄子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辨证法因素。
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始封”。
照庄子的逻辑,道是无分别、无界的混沌。
一方面,道是真实存在的,所谓“自本自根”,“自古以固存”,所以道是有;另一方面,道又不同于具体之存在,它“无为无形”,因而道又是无。
所以道既派生了万物,又不滞于万物中,表现出超越性与内在性的统一。
【游世思想】:庄子一方面以轻视现实和躲避矛盾,来保护一种弱意义的生存欲求。
另一方面,庄子又认为在黑暗的存在背景中,隐者传统意义的个人出路是根本不可能的。
影响:后世道教继承道家学说,经魏晋南北朝的演变,老庄学派取代黄老学派成为道家思想的主流。
对于庄子在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贡献,封建帝王尤为重视,庄子其人并被神化,奉为神灵。
唐玄宗天宝元年(七百二十四年)二月封“南华真人”,后人即称之为“南华真人”,被道教隐宗妙真道奉为开宗祖师,视其为太乙救苦天尊的化身。
宋徽宗时被封为“微妙元通真君”。
所著《庄子》一书也被诏称为《南华真经》。
道家是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派别,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
道家思想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同时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
在先秦诸子百家中,道家思想对宇宙、社会以致人生都有独特的见解,对中国文化产生深远影响,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道家的理论奠定于老子。
老子(生卒不详),姓李名耳,字聃。
春秋时代楚国人,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曾在东周国都洛邑任守藏史(图书馆馆长),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向他问礼。
传说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并在函谷关前写成了五千言的《老子》,最后不知所终。
老子思想的精华是朴素辩证法,认为福祸都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概念。
他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产生世界万物的最后根源。
在认识论方面,老子认为若要对外界有所认识,就要不断增加经验知识和理性知识;若要对道有所认识,则必须闭目塞听,排除外部事物的干扰,使心灵深处明澈如镜。
在修身方面,他讲究自然无为,知足寡欲、返璞归真、柔弱不争和功成身退。
在政治方面,他主张无为而治、反战轻税、无智守朴。
汉初的统治者一度把老子的“无为”思想作为信条,采取“与民生息”的政策。
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理论最重要的开创者。
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年)名周,战国时代宋国人,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庄子祖上为楚国贵族,后因楚国动乱,迁至宋国。
处于社会大乱、道德沦亡的时代,庄子无力改变污浊的社会,于是追求精神上的解脱,避世思想较老子更强。
他拒绝楚威王的高官之聘,生平只做过地方漆园吏,几乎一生退隐自然。
庄子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主张无为,放弃一切争斗,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追求一种物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
在认识上,他提出认识是相对的,有层次的。
著作有《庄子》,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从老庄看道家的基本思想内容摘要:“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用以说明世界的本原、本体、规律或原理。
在中国哲学史上,“道”这一范畴为道家首先提出。
道的原始涵义指道路、坦途,以后逐渐发展为道理,用以表达事物的规律性。
这一变化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过程。
春秋后期,老子最先把道看作是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规律,成为道家的创始人。
以后,在不同的哲学体系中其涵义虽有不同,但基本上成为世界本原、本体、规律或原理的代名词。
其中,以老子的《道德经》、列子的《冲虚经》、庄子的《南华经》可为道家思想的代表之作。
道家思想主旨是自然和谐,道法自然,以无为治国,讲的是出世,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
关键词:矛盾的转变、无为无不为、逍遥游一、宇宙本源、万物之道老子论“道”,首先是世界本原。
在老子以前,人们对生成万物的根源只推论到天,至于天还有没有根源,没有触及到。
到了老子,才开始推求天的根源,并提出“道”。
他认为,天地万物都由道而生。
他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①。
”老子认为,在天地万物产生之前,就存在着一个无形、无象、无声、无名的“道”。
虽然它看不到、听不见、摸不着,但它是一种确确实实的存在。
它是一种规律、一种原理,抑或是一个圆满自足的没有缺陷个体,是物质的本初,是构成宇宙万物不可分的基本粒子,并且“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它无形,无声,独立长存,永不衰竭,循循运行而生生不息,可以为天地之母,万物之始,是宇宙产生和发展的总根源。
老子的“道”是当时思辨哲学的最高成果。
他不仅对世界的本原做出了“道”的最高抽象,而且对“道”的运动规律做出了最高概括。
他认为万事万物向相反的方向转化是“道”的运动规律。
他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时刻变化而非静止的;原因是天地万物都存在两个互相矛盾的对立面以及对立面的互相转化。
道家有哪些代表人物?其的著作和思想分别为什么?道家代表人物根据《汉书·艺文志》的说法,道家学者有两个来源:一是如司马谈一类的史官,他们带给道家的,是经世致用的传统,《汉书·艺文志》中所记载的道家书籍,绝大多数也是讲述历史上治国安邦的大道理;二是如庄子一般的放者,他们带给道家的,按古人的说法,是隐逸和出世的传统;按西方人的说法,是个人主义和政治不合作的传统。
下面是道家的一些主要代表人物。
1、老子(传说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公认的道家学派创始人,主张“无为自化、清静自正”(司马迁语),代表作是《道德经》。
其身世没有确定的说法,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了三种观点:一说老子姓李名耳,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鹿邑)人。
曾担任周守藏室之史,因见周德日衰,退隐西游,不知所终;二说老子是老莱子;三说太史儋即老子。
后人对这几种说法有不同的观点,引起了长期的争论。
2、庄子(前369-前286):姓庄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文哲大家,宋国蒙人,是老子之后道家理论重要开创者,与老子并称“老庄”。
生平只做过地方漆园吏,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
主张尊重天性,逍遥处世、“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睥睨于万物”,代表作品为《庄子》。
3、列子:战国前期思想家,生卒年不详,与郑缪公同时。
其学本于黄老,主张“秉要执本,清虚无为”(汉朝学者刘向语)、“贵虚”、“贵正”。
现存《列子》八篇,是东晋张湛所辑。
4、杨朱:战国时期魏国(今河南开封市)人,字子居,是老子之后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主张“贵生”、“重己”、“为我”,其名言是:“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
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5、文子:老子的弟子,与卜商子夏同时,而少于孔子,曾问学于子夏和墨子。
现存作品《文子》十二篇,曾被认为是汉以后的伪书,但1973年河北定县40多号汉墓出土的竹简中,有《文子》的残简,所以确证是先秦著作无疑。
老庄思想的核心是什么
老庄核心思想是什么?老庄核心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老庄核心思想是什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老庄核心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和庄子是老子和庄子的同名(类似孔孟),也指老学和庄子的通称。
而是指老庄道家。
道家主张“清静无为”、“顺应天道”、“逍遥齐物”等思想。
老子著有《道德经》(别名《老子》、《老子五千言》),庄子著有《庄子》(别名《南华经》);其核心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庄子实际上是继承发展并且阐释老子的思想,带有自己个性的一种解读。
看法精炼独到、积极遁世、卓尔不群,故而与老子并称,一并成为道家学说的代表人物。
道家分黄老派、关尹派和庄列派。
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专家组组长李学勤先生指出:“黄老之学,其思想富于积极色彩,与庄列一派隐退截然不同。
”关尹一派“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
上博简《恒先》是《老子》到庄学之间的联络桥梁。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其原创性、真实性及本文所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确认,本网对本文及其全部或部分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原创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
请读者仅供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庄子的哲学思想庄子,名周,战国时蒙人(现在河南、安徽交界处),生卒年不可详考,约公元前355年(周显王14年)到公元前275年(周赧王40年)。
庄子是道家学派代表人物,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与老子并称“老庄”。
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其文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飘逸如风,灵活自如,能把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被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庄子的人生哲学极大地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
闻一多先生说,在中国古代那么多圣贤中,没有一个像我们对待庄子这样,对很多的圣贤我们是敬畏,但对于庄子,我们是既敬畏又喜爱,“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庄子的烙印”。
庄子辞去楚王的礼聘,理由是“无污我”,他尽管毕生贫困,但仍不改其志,追求自身的逍遥,“以快吾志”,充分显示了他特立独行的性格和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
对超越生死超越时空的绝对自由的追求,是庄子思想的灵魂,也是他人生哲学的最高境界。
追求生命自由的最高境界:逍遥游在庄子看来,生命自由有着不同的等级:相对自由和绝对自由。
相对自由就是充分地发展自然本性。
怎样的发展才是自由发展?自然的本性又是如何界定?庄子用“天”“人”的对比来说明,天指自然,人指人为。
他说:“天在内,人在外……牛马四足,是谓天。
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
”牛马长着四个蹄子,在天地之间率性行走,这是自然的;人为了自己的需要去穿牛鼻、钉马掌,就是人为的。
他认为,自然的发展是好的,人为的则是坏的。
顺乎自然是一切幸福和善的源泉,而追求人为是一切痛苦和恶的根源。
庄子说,“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合则成体,散则成始。
形精不亏,是谓能移;精而又精,反以相天”。
天下万物都是天地所生,人的生命也是天地赋予的。
所以,只要保持自然天性并充分发展,即可获自由,无须外求也无须强求。
发展我们的自然本性,就要充分发挥我们的自然能力。
万物的自然本性不同,其自然能力也各不相同。
但是,只要它们充分地发挥了自然能力,就获得了同等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