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庄及道家哲学思想
- 格式:ppt
- 大小:580.50 KB
- 文档页数:27
道家思想的主要观点道家古代道家是一种思想流派,以老子﹑庄子为代表。
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
西汉初年,唐朝初年,汉文帝、汉景帝、唐太宗、唐玄宗以道家思想治国,并使人民从前朝苛政之后以求休养生息。
历史称作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佛教传入我国后,也受到了道家的影响,禅宗在诸多方面受到了庄子的启发。
道家先秦各学派中,虽然没有儒家和墨家有那么多的门徒,地位也不如儒家崇高,但随着历史的发展,道家思想以其独有的宇宙、社会和人生领悟,在哲学思想上呈现出永恒的价值与生命力。
道家倡导自然无为,倡导与自然人与自然相处。
道家思想起始于春秋末期的老子,但秦时期并没有道家这一名称。
用“道”一词来概括由老子开创的这个学派由汉初开始的。
这时,道家也被称为德家。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论曾写下过名叫《论六家要旨》一文,把秦学派归纳为道、儒、墨、名、法、阴阳六家,并阐释了六家要旨和利害汉初道家思想广泛盛行,加之司马谈论就是道家思想信徒弟,所以他给与了道家最低的评价。
他指出道家兼有其他五之长,同时避免了它们的短处。
用来治国修身,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汉代淮王因谋反而自杀,谋反者使用的理论器是黄老之学,黄老之学的无为而治到了严重挑战,使道家思想逐渐走向落没。
汉武帝独尊儒术后,从此不再是中国主流思想。
之后道家思想扩散在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中,魏晋玄学就是最显著的振兴思潮。
先秦各家内,通常都可以区分出来众多教派,道家不完全相同。
东汉班固所作的《汉书艺志》中,共记有道家著作37种,篇,他们大多写于先秦时期。
道家思想的主流派有: 老子、庄子、黄老学派,此外杨朱思潮可能影响了老子和庄子,同时又会于两者中。
不同的学派之间思想重也不同,或偏于治国,或偏于治身。
司马谈所说道家,主要指黄老学派。
综述道家学说是春秋战国时期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人们所提出的哲学思想。
他们的学术思想在中医养生学的形成过程中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庄子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中思想最深刻、语言最生动的哲学家。
他是道家哲学的第二人。
他的思想和老子一起被称为老子思想。
老庄思想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中国文化的有益补充。
庄子是对中国文化、中国思想和价值观影响最深刻的人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更优秀的散文作家之一。
后来李白、苏东坡等人都很推崇庄子的散文。
庄子散文的特点是想象力瑰丽,多采用独特怪诞的寓言。
可以说,不理解庄子的寓言,就无法真正理解庄子思想的精髓。
作为道家哲学的集大成者,庄子的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庄子的无神论和天道观。
庄子认为道无处不在,只是没有具体的形式和意志,是世间万物的本源。
第二,庄子哲学富含辩证法。
庄子认为,事物是由正反两个方面的对立物组成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第三,庄子的认识论。
庄子认为,人类有认识世界的能力,但人永远不可能清楚地认识整个世界,所以努力学习是没有意义的。
第四,庄友友的人生观。
庄子的命运观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知道自己除了安于生活之外,别无他法。
第五,庄子的齐一论。
庄子认为,这个世界上的一切,其实如果从更高的层面去观察,会发现一切都是一样的。
什么悲欢离合,什么荣华富贵,甚至生死到最后都是一样的,没有区别。
第六,畅游的想法。
庄子认为,人要想逍遥自在,就必须摆脱物的制约,能够做到物而不是物,无为而治。
这样,我们就可以做到无情、无情、无用、无名,最终走向只有神人、圣人、至尊才能达到的逍遥境界。
总结一下老庄思想老庄思想,又称为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支重要流派,由老子和庄子的思想构成。
它强调返璞归真,倡导与自然和谐共生,主张无为而治,注重个体修养和自身境界的提升。
老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和现代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下面将从哲学、政治、社会以及个人修养四个方面来总结主要内容。
在哲学方面,老庄思想赋予了“道”以重要地位。
道是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是超越一切的至高存在。
老子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他认为道是无形无象的,无欲无为的,是自然的本质。
而庄子进一步强调了无为而治的观念,主张顺其自然,坚守自己的本性。
他认为追求功名利禄的人应该悟道归真,修炼自己的性情,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在政治方面,老庄思想反对儒家的道德化政治,主张无为而治。
老子认为,人为法令,民多盗竊;剪除禁令,民自至善。
他认为政府过于干预社会会导致社会混乱,他主张“以无为而治天下”。
庄子进一步发展了这一观点,提倡“无为而治”的理念。
他认为君主应该追求“聖人无为之德”,让百姓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中自由发展,不受束缚。
在社会方面,老庄思想强调自然和谐共生。
老子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不去干扰它的自然规律。
他反对人类对自然的破坏,主张“微言大义”。
庄子进一步认为人应当顺应自然,摆脱功名利禄的约束,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平静。
他提出了无为而无不为、无欲而无不欲的理念,主张返璞归真,回归到最初的自然状态。
在个人修养方面,老庄思想主张追求无为而生的人生境界。
老子认为人应该追求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通过无欲无求、虚心谦和的态度来修养自己。
他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走上“无为之道”,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庄子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念,他认为人要“离奇泰然”,追求内心的安宁和宁静。
他主张通过让心灵与世界一体化来达到超脱尘世、获得自由的境界。
综上所述,老庄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流派,它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和现代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强调返璞归真,与自然和谐共生,主张无为而治,注重个体修养和自身境界的提升。
老子和庄子的思想精华展开全文先秦诸子的百家争鸣,是我们民族历史上的华彩乐章。
道家是先秦诸子中最重要的思想之一。
老子、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
老庄最著名的观点是“道”和“无为”。
道是规律,德是方式;道家的“道”,是“无为”;“道无为而德有为”,规律本身当然无所作为,方式却不能没有可操作性。
在老庄看来,社会动乱的原因是瞎折腾。
为什么会瞎折腾呢,因为多欲望。
欲望也无非两条,一是名,二是利。
只有把这些统统废除、抛弃,人类才能回到他们理想中那个最美好的时代和社会。
这就是老庄的主张:无为。
无为是道家思想的核心范畴,也是道家之所以叫做道家的原因。
老庄的无为,可以概括为八个字:寡欲、愚民、反智、不德。
老子的思维方式是“正言若反”《老子·第七十八章》,也就是反过来思考问题,反过来表述观点。
这样一种“反向思维”,在《老子》一书比比皆是。
比如“明道若昧,进道若退”,“上德若谷,大白若辱”(《老子·第四十一章》)。
也就是说,明白就像隐晦,前进就像倒退,高尚就像卑下,洁白就像污黑。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老子·第六十三章》),就是“以没有追求为追求”,“以没有动作为动作”,“以没有成就感为成就感”。
这也就是虚、静、淡。
“为无为”就是虚,“事无事”就是静,“味无味”就是淡。
淡就没感觉,静就不折腾,虚就不存欲望。
相反,有欲望就会有追求,有追求就会有动作,有动作就会有成就,有成就当然就会有成就感,有了成就感又会更有追求。
老子和庄子将知识智慧和仁义道德放在一起,来加以反对。
《老子·第十九章》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这段话,可谓“三绝三弃”。
在老庄看来,只有把儒墨两家视为宝贝的东西都消灭得干干净净,天下才能太平,人民才能幸福。
道家反对儒家的仁义,原因也很多。
比方说,虚伪。
庄子反对仁义的又一个原因,是认为违背人性。
在道家看来,人的本性是天然的,也是自然的。
庄子的主要思想精髓
庄子的主要思想是“道”。
庄子在哲学上,继承发展了老子的思想,认为“道”是客观真实的存在,把“道”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
扩展资料
主要思想详细介绍:
道枢说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思想精髓是主张"道德"。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思想,故历史上老庄并称,道家思想又称为老庄思想。
道家认为为人处事应取道枢之理,将大道比为圆的圆心,像是转动着的车轮的车轴,所有阴阳的道理像车的辐条一样,与车轴相连;因此所有的车条都有道理,是轮流沉重的,那就该阴则阴,该阳则阳,物来则应,物去不留。
“自然人”与“社会人”
庄子用大鹏和蜩、学鸠的比喻来说明“自然人”和“社会人”的区别。
“自然人”,就是肯定人性、解放人性、反对任何对人性的束缚。
按马克思主义观点:“自然人”就是没有受社会异化的人。
而“社会人”奉行的是儒家思想中的“仁礼说”,即每个人都要学会克制,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以达到君子的标准。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他们提倡的淡泊名利、旷达超脱、清心寡欲,以及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人性本真的观点,都有利于人的理想人格的塑造和道德思想境界的提升。
老庄老庄,是老子和庄子的并称(类似孔孟),也指老学与庄学的合称。
借而代指道家(道教)老庄教派学说。
道家分黄老派、关尹派和庄列派。
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专家组组长李学勤先生指出:“黄老之学,其思想富于积极色彩,与庄列一派隐退截然不同。
”关尹一派“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
上博简《恒先》是《老子》到庄学之间的联络桥梁。
道家主张“清静无为”、“顺应天道”、“逍遥齐物”等思想。
老子著有《道德经》(别名《老子》、《老子五千言》),庄子著有《庄子》(别名《南华经》);其核心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庄子实际上是继承发展并且阐释老子的思想,带有自己个性的一种解读。
看法精炼独到、积极遁世、卓尔不群,故而与老子并称,一并成为道家学说的代表人物。
老庄学派不主张满口大慈悲、大智慧、大觉悟的假道德,认为这些不过是愚弄人的幌子。
要德行合一,以己推人,自化,人人化则天下化。
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的思想学派。
道家起源道家是中国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道家思想的起源很早,传说中,轩辕黄帝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
一般来说,公认第一个确立道家学说的是春秋时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老子·道德经》中作了详细的阐述。
“道家”,一词是西汉时才出现的,(初现于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后司马谈等人将老、庄、列御寇、杨朱、(彭蒙、慎到)等人归为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其他的代表人物还有关尹、庄周、列御寇等人。
道家倡导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尊黄帝、老子为创始人。
分黄老派、关尹派和庄列派。
老子反映的是道家的思想,老子在《周易》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而“道法自然”。
因此老子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著有《道德经》。
庄周是继老子之后的又一道家学者,他的思想完整的保存在《庄子》一书中。
老庄思想渊源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
华夏族,楚国苦县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
老庄编辑[lǎo zhuāng]老庄,是老子和庄子的并称(类似孔孟),借而代指道家学说。
道家主张“清静无为”、“顺应天道”、“逍遥齐物”等思想。
老子著有《道德经》(别名《老子》、《老子五千言》),庄子著有《庄子》(别名《南华经》);其核心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庄子实际上是继承发展并且阐释老子的思想,带有自己个性的一种解读,看法精炼独到、卓尔不群,故而与老子并称,一并成为道家学说的代表人物。
中文名老庄国籍中国出生地楚国、宋国代表作品《道德经》《庄子》并称老子与庄子生活态度与世无争目录1老庄▪老子▪庄子▪道家2名言3老庄思想简论4阅读建议5发展1老庄编辑老子与庄子的并称。
有时作为一种生活态度的代名词,通常借指与世无争,淡泊名利的人生观价值观。
实际上,老庄是一种哲学,而非态度(当然,由之衍生出来世界观在一定程度上的确会影响或指导人们的生活)。
如果深入了解老庄哲学后,就不难理解为何孔子拜谒老子后会怅然曰:“夫子真乃神龙也!”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
汉族,楚国苦县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
老子故里鹿邑县亦因老子先后由苦县更名为真源县、卫真县、鹿邑县,并在鹿邑县境内留下许多与老子息息相关的珍贵文物。
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
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庄子庄子,名周,字子休,号南华真人,道教四大真人之一,汉族,宋国蒙人,[1]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庄子祖上系出楚国公族,先人避夷宗之罪迁至宋国蒙地。
庄子生平只做过地方漆园吏,因崇尚自由而不应同宗楚威王之聘。
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
庄子,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担任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
他最早提出的“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
思想内容:【天道观念】:在庄子看来,人生最高的境界就是“道”的境界。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便是宇宙我的体现。
【自由思想】:庄子认为,真正的自由是“无待”的,通过“心斋”与“坐忘”来实现。
“心斋”,庄子解释为:“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
唯道集虚。
虚者,心斋也。
”“虚”即虚无,指无执无为的心境而言。
【平等思想】:儒家墨家推崇圣人,而庄子反对推崇圣贤。
他宣扬“绝圣弃知”的思想,反对“人为”,主张自然。
庄子还反对儒家的等级观念。
庄子认为儒、墨、名、法等各家过多的执着于“是非”“分别”问题,崇其所善,各执一端。
因此,他站在“道”的高度,为他的平等观念作了“万物一齐”的预设,又肯定事物间差异性的存在。
【辩证思想】:庄子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辨证法因素。
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始封”。
照庄子的逻辑,道是无分别、无界的混沌。
一方面,道是真实存在的,所谓“自本自根”,“自古以固存”,所以道是有;另一方面,道又不同于具体之存在,它“无为无形”,因而道又是无。
所以道既派生了万物,又不滞于万物中,表现出超越性与内在性的统一。
【游世思想】:庄子一方面以轻视现实和躲避矛盾,来保护一种弱意义的生存欲求。
另一方面,庄子又认为在黑暗的存在背景中,隐者传统意义的个人出路是根本不可能的。
影响:后世道教继承道家学说,经魏晋南北朝的演变,老庄学派取代黄老学派成为道家思想的主流。
对于庄子在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贡献,封建帝王尤为重视,庄子其人并被神化,奉为神灵。
唐玄宗天宝元年(七百二十四年)二月封“南华真人”,后人即称之为“南华真人”,被道教隐宗妙真道奉为开宗祖师,视其为太乙救苦天尊的化身。
宋徽宗时被封为“微妙元通真君”。
所著《庄子》一书也被诏称为《南华真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