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老庄思想.ppt
- 格式:ppt
- 大小:1.97 MB
- 文档页数:18
老庄的顺自然与反异化思想*导读:人类通过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努力和活动,目的是为了获得自身更多的自由。
然而,其结果常常是事与愿违。
人类通过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努力和活动,目的是为了获得自身更多的自由。
然而,其结果常常是事与愿违。
人类通过各种努力和活动创造出来的成果,往往在给人类增加某些自由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更多的限制和烦恼,或者是只给一部分人增加了自由,而给另一部分人带来了更大的不自由。
这种人类创造活动的事与愿违的现象,就是哲学上所说的异化(alienation)现象。
人是自然界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随着人类征服自然界的能力愈强,成果愈大,人类离自然界也就愈远,人的自然本性也就丧失得愈多。
同样,个人从社会中得到的权利和保障愈多,那么个人受到社会的约束和限制也就愈多。
这就是人类为了生存而面对的一个无法避免的矛盾的现实。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自然和人类的发展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地自我异化的过程,不断为自己创造对立面,不断走向自己反面的过程。
老子对这一点似乎有很深的体会,因此他才会说:反者,道之动(40章),把向着反面发展看成是道的一个根本特性。
历史上不同的学派对于这种自然和人类自我异化的必然性有着不同的认识和解决方案。
道家老庄对于人与自然的异化和人与社会的异化,都是持批判态度的。
他们认为因顺自然是防止异化、克服异化的最好方法,所以,他们提倡的自然主义哲学,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可以说是一种反异化的哲学。
老庄因顺自然的学说,首先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一体。
他们认为,人也只是自然中的普通一物,人如果认为自己不同于或优越其他自然物的话,则一定会被自然看成是不祥之物[1]。
老庄也反对人类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自然,对于自然的规律横加干涉和改变。
庄子讲过一个寓言,是说南海之帝鯈和北海之帝忽一起去拜访中央之帝浑沌,浑沌热情周到地款待了他们。
告别之时,南海之帝和北海之帝想回报一下浑沌。
他们商量说,人人都有七窍用来看、听、吃和呼息,可独独浑沌没有,我们来为他打开七窍吧!于是,他们一天给浑沌打开一窍。
老庄老庄,是老子和庄子的并称(类似孔孟),也指老学与庄学的合称。
借而代指道家(道教)老庄教派学说。
道家分黄老派、关尹派和庄列派。
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专家组组长李学勤先生指出:“黄老之学,其思想富于积极色彩,与庄列一派隐退截然不同。
”关尹一派“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
上博简《恒先》是《老子》到庄学之间的联络桥梁。
道家主张“清静无为”、“顺应天道”、“逍遥齐物”等思想。
老子著有《道德经》(别名《老子》、《老子五千言》),庄子著有《庄子》(别名《南华经》);其核心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庄子实际上是继承发展并且阐释老子的思想,带有自己个性的一种解读。
看法精炼独到、积极遁世、卓尔不群,故而与老子并称,一并成为道家学说的代表人物。
老庄学派不主张满口大慈悲、大智慧、大觉悟的假道德,认为这些不过是愚弄人的幌子。
要德行合一,以己推人,自化,人人化则天下化。
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的思想学派。
道家起源道家是中国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道家思想的起源很早,传说中,轩辕黄帝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
一般来说,公认第一个确立道家学说的是春秋时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老子·道德经》中作了详细的阐述。
“道家”,一词是西汉时才出现的,(初现于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后司马谈等人将老、庄、列御寇、杨朱、(彭蒙、慎到)等人归为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其他的代表人物还有关尹、庄周、列御寇等人。
道家倡导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尊黄帝、老子为创始人。
分黄老派、关尹派和庄列派。
老子反映的是道家的思想,老子在《周易》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而“道法自然”。
因此老子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著有《道德经》。
庄周是继老子之后的又一道家学者,他的思想完整的保存在《庄子》一书中。
老庄思想渊源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
华夏族,楚国苦县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