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美国教育发展的原因及其影响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2
当代美国教育改革六次浪潮及其启示第一次改革浪潮:“新课程”运动(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教育发展史上,教育改革一直就没有停止过。
而且,进入50年代以后,改革周期在不断加快。
考察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美国的历史本身就是一部改革史。
正如约普利曼和詹姆斯·范帕滕所说的:“美国的历史,从肯尼迪和约翰逊的政权到里根、布什和克林顿的政权,均受社会改革运动所左右”。
伴随着国家政治、经济的改革,教育改革也是一浪接着一浪。
考察自“二战”以来美国的教育改革运动,不难发现,当代美国教育改革的第一次大的浪潮是伴随着前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成功而揭开序幕的。
1957年前苏联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使美国政府为之震惊,而公众则把目光投向了公立学校的教育质量上,责备美国的宇航技术落后是学校教育质量下降所致,进而认为这是进步主义教育偏废基础性、系统性,降低学术标准所造成的恶果。
正如丹尼·里威奇教授在《走在十字路口的美国教育:1954—1980》一书中所描述的:“政府官员一再表示了对科技领域研究人才缺乏的关注。
另外,他们批评进步主义教育忽视了基本的学术科目—英语、历史、自然科学、数学和外语……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并不是因为俄国多么的先进,而恰恰是因为美国的落后所致”。
于是,美国政府很快就将国防建设与教育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并于1958年颁布了《国防教育法》,确立了以培养高科技人才为目标的教学新体系。
该法案拨专款资助科学、教学和现代外语三门“新三艺”课程的研究和改革;提供相关教学设施;推进引导、咨询和测试计划,特别重视发现和培养天才儿童。
很快,新数学、新化学和其他新的修订版本被引入学校教学,暑期学校则为教师提供了新教材和新教法方面的培训。
此后,学者们进一步提醒人们充分认识:“教育是我们的第一道国防线”。
正如佳斯特斯·华伦在最高法院的建议案中所指出的:“今天,教育或许是国家和地方政府最重要的功能。
当代美国教育改革六次浪潮及其启示第一次改革浪潮:“新课程”运动(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教育发展史上,教育改革一直就没有停止过。
而且,进入50年代以后,改革周期在不断加快。
考察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美国的历史本身就是一部改革史。
正如约普利曼和詹姆斯·范帕滕所说的:“美国的历史,从肯尼迪和约翰逊的政权到里根、布什和克林顿的政权,均受社会改革运动所左右”。
伴随着国家政治、经济的改革,教育改革也是一浪接着一浪。
考察自“二战”以来美国的教育改革运动,不难发现,当代美国教育改革的第一次大的浪潮是伴随着前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成功而揭开序幕的。
1957年前苏联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使美国政府为之震惊,而公众则把目光投向了公立学校的教育质量上,责备美国的宇航技术落后是学校教育质量下降所致,进而认为这是进步主义教育偏废基础性、系统性,降低学术标准所造成的恶果。
正如丹尼·里威奇教授在《走在十字路口的美国教育:1954—1980》一书中所描述的:“政府官员一再表示了对科技领域研究人才缺乏的关注。
另外,他们批评进步主义教育忽视了基本的学术科目—英语、历史、自然科学、数学和外语……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并不是因为俄国多么的先进,而恰恰是因为美国的落后所致”。
于是,美国政府很快就将国防建设与教育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并于1958年颁布了《国防教育法》,确立了以培养高科技人才为目标的教学新体系。
该法案拨专款资助科学、教学和现代外语三门“新三艺”课程的研究和改革;提供相关教学设施;推进引导、咨询和测试计划,特别重视发现和培养天才儿童。
很快,新数学、新化学和其他新的修订版本被引入学校教学,暑期学校则为教师提供了新教材和新教法方面的培训。
此后,学者们进一步提醒人们充分认识:“教育是我们的第一道国防线”。
正如佳斯特斯·华伦在最高法院的建议案中所指出的:“今天,教育或许是国家和地方政府最重要的功能。
美国崛起的原因及其启示摘要:从 1775 年莱克星顿的枪声到今天,美国只用了 200 多年时间,就从一个只有 13 州的殖民地发展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超级大国。
关于美国的崛起和对我国的启示,史学家有不同的认知。
在这里,我们从经济、地缘政治、制度、教育和科技等因素分析美国的原因以及给我国的启示。
关键词:美国崛起原因启示一、美国崛起的原因(一)经济因素美国在19世纪,特别是在内战以后的半个世纪内发生了一次规模巨大的农业革命。
独立战争以来,通过非法占地以及将西部国有土地分小块出售的方式,美国的农民建立了数量众多的小农场,后来又通过分化和兼并的方式建立了采用机械化作业的资本主义大农场,从而开始了农业资本主义发展的所谓“美国式道路”。
例如,从1850年到1860年的10年间,美国的全国农场数就增加了41%,西部更是增加了416%;然而在19世纪的最后30年,拥有农场的农户比例却开始逐年下降: 1880年为74. 5%, 1900年为64. 7%。
[1] 美国式道路的成功,使得美国农产品成本大大降低,低廉的美国农产品通过新建造的蒸汽轮船、火车和运河系统,运送到国内各地和欧洲市场,从而使欧洲的农业进入一个长期的萧条时期,大大提高了美国农产品的竞争力。
在工业革命方面, 1812年的美英战争引入了工厂制度,在19世纪30、40年代解决了燃料、铁矿石、蒸汽动力问题,使美国制造业开始了工业革命,并使美国工业在内战后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美国政府的秘诀是,对国内企业采取放任政策和对外高关税壁垒政策相结合。
(三)制度因素美国要实现世界大国的崛起一个重要前提是维护国家统一。
林肯总统充分借助法律与战争手段,扭转国家分裂局面,然后在和平统一的环境中恢复工业化建设,确保美国在19世纪后期的崛起成为现实。
年3月4日宣誓就职的林肯总统曾经希望采取和平方式恢复统一局面,甚至提出妥协法案,主张在维护国家统一的前提下维持南北方不同的社会制度,即维持美国式的“一国两制”局面。
论文摘要: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生在美国的一场教育革新运动。
其基本目的是,在现代城市一工业文明的条件下,从根本上改革美国学校教育制度,进而最大限度地解放儿童,使儿童真正得到自由的发展。
如运动所提出的传统与变革、效率与人性、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等的关系问题,深刻揭示了现代教育发展进程中普遍存在的矛盾,并为解决这些时常困扰我们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尝试。
无论其成功经验还是失败教训都对我国目前正在开展的素质教育具有相当的示范意义与借鉴价值。
论文关键词:进步主义教育;素质教育;启示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发生了一场规模庞大、影响深远的教育改革运动,史称进步主义教育运动。
这场运动的目的是为适应美国社会从农业时代向工业化时代、从近代向现代的巨大转变,而在教育领域掀起的一场改革。
它从根本上改变了古典教育的僵死传统,彻底地把儿童推向了教育的中心地位,从而使美国的教育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并确定了20世纪美国教育的发展方向。
它提出的教育改革原则措施以及勇敢而大量的教育试验,至今在美国乃至世界上还有广泛的影响。
当前我国正在实施的素质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
如何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是摆在当今我国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这方面,以人(儿童和青少年)的改善为出发点、以人的解放和社会进步为目的的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显然对我们正在实施的素质教育具有借鉴意义。
一、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特点美国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从19世纪末兴起。
到20世纪中叶结束,在近70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以下一些基本特点:1、民主性。
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强调以儿童为中心,要求发展儿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杜威依据詹姆士的机能主义心理学提出,教育的任务就是要根据儿童本能生长的不同阶段供给他适当的材料,促进本能的表现与发展。
因此,教育应该是主动的,应该与儿童的兴趣相联系。
强调教育要以儿童为中心,自然就要淡化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权威意识。
四、美国近现代的教育制度(一)17世纪至18世纪中期美国独立以前的教育不仅具有强烈的殖民主义色彩,而且辽具有强烈的宗教色彩,各种学校隶属于各种教派,教育和宗教信仰紧密联系在一起。
北部的几个殖民地是清教徒的集聚地,他们稻植了英国的妇女学校,开设了读写学校。
中部与南方则办起了慈善学校,巡回学校的出现成为学区制发展的萌芽。
教学内容主要有初步的读写算知识及宗教问答等常识,被称为4R学科(Reading,Writing,Arithmetic and Religion)。
中高等教育主要是为有产阶级子弟而设,拉丁文法学校是中等学校的主要类型,主要学习拉丁语言、希腊文及其他古典学科,学习内容枯燥,教学方法呆板,体罚盛行。
到18世纪中叶还出现了偏重实科的新式中等学校。
另外还仿照英国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开设了许多高等学府,其中著名的有哈佛学院、布朗学院等。
(二)18世纪至19世纪中期独立战争后,美国教育处于觉醒与振兴时期,地方分权的学校管理制度初步建立,充分调动了地方办学的积极性,也极大地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
公立教育运动促使普通教育走向公立化、国有化。
国家进行教育立法,提出受教育是每个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并实施普及义务教育的制度。
建立了地方税收制度,兴办公立小学。
实行强迫入学的制度。
1852年马萨诸塞州颁布《义务教育法》。
实行免费教育。
初等教育方面主要采用的是英国的导生制和主日学校。
中等教育方面,文实中学(Academy)和公学逐渐代替了贵族化的拉丁文法学校。
文实中学最初由政治家富兰克林于1751年在费城创办,设文科和实科两种课程,后广为流传,成为中等教育的重要类型。
高等教育方面则呈现州立化趋势,各州兴办大学,坚持自由发展原则。
1862年,林肯颁布《莫雷尔法案》即“赠地方案”,农工学院开始兴起。
实用的学科开始受到人们的青睐,物理、化学、天文、地理、植物学等学科成为大学的主要课程。
南北战争是美国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地方分权型的教育领导体制致使联邦政府无权干涉各州教育,其弊端也日见其显,1866年,众议院议员加菲尔德(James A.Garfield)曾提出设立中央教育部的议案,两年后美国增设教育总署,1870年又改称教育局,但它没有决策权,无权领导各州教育委员会,只负责材料、情报与经费的管理。
进步主义教育(或进步教育)进步主义教育(或进步教育)运动是指产生于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以杜威教育哲学为主要理论基础、以进步主义教育协会为组织中心、以改革美国学校教育为宗旨的教育革新理论和实验活动。
在思想背景上,一方面,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是启蒙运动中出现的进步观念和进步主义思想在现代社会和教育领域的具体表现。
另一方面,进步教育运动源自卢梭、裴斯泰洛齐和福禄培尔等人具有现代教育特征的新思想,并深受现代科学,尤其是生物科学和进化论的影响。
后期,杜威的教育理论对进步教育运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社会背景上,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是19世纪末在美国兴起的广泛的社会改良运动———进步主义运动的一部分。
进步主义教育旨在反对工业社会的政治经济弊病,力求同时改革教育和社会事务,揭露公立学校中存在的各种严重问题,试图通过改革使学校教育适应美国社会的新的需要。
进步主义教育关注普通民众的教育,强调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重视从做中学,更关注学校的民主化问题。
一、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发展分为四个时期(一)形成期(1883—1919年)进步主义教育以帕克的昆西学校和库克实习学校以及杜威先后发表《我的教育信条》《学校与社会》等为标志。
这一时期陆续创办了大量进步学校,有了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有了较为明确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方案,有了公认的领袖和一批骨干。
这一时期,进步主义教育主要关注的是初等教育的改革,并在改革中形成了儿童中心的基本倾向。
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进步主义教育理论的原则与模式,这是进步主义教育思潮得以确立的内在根据。
这些原则包括:①重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②以儿童兴趣为中心;③开设综合课程(学术课程和活动课程);④强调个别教学,等等。
(二)拓展期(1919—1929年)1919年3月,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协会成立。
1920年,“进步主义教育七项原则”制订,即①自然发展的自由;②兴趣是所有作业的动机;③教师是引导者,而不是监督者;④科学地研究儿童的发展;⑤重视影响儿童身体发展的一切因素;⑥为满足儿童生活的需要,学校与家庭应进行合作;⑦进步主义学校应当成为教育运动的领导者。
第十二章欧美近现代教育思潮一、名词解释1.新教育运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出现的一种新的教育思潮,更注重精英教育和自由教育。
1889年,被称作“新教育之父”的英国教育家雷迪创办了阿博茨霍姆学校,标志着欧洲新教育运动的兴起。
20世纪初,比利时的德克乐利和意大利的蒙台梭利等人也创办了新学校。
1921年,成立国际新教育协会,20年代,一直推行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目标,到了30年代,开始强调教育为社会变革服务,1966年,新教育联谊会改名为世界教育联谊会,标志着新教育运动结束。
2. 美国进步教育运动:是产生于19世纪末并持续到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的一种教育革新思潮。
运动中涌现了一系列有代表性的教育实验,如昆西教学法、葛雷制、道尔顿制等。
进步教育运动关注普通民众的教育,强调对儿童天性的尊重和维护,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联系,重视从做中学,不仅对美国而且对世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3. 昆西教学法:美国进步教育运动的先驱者帕克在马萨诸塞州昆西市和芝加哥库克师范学校进行教育革新实验创立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
其主要内容有:强调儿童在学校教育的中心地位;重视学校的社会功能;主张学校课程与实践活动相联系;强调培养儿童自我探索和创造的精神。
昆西教学法的创立,标志着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兴起。
4.道尔顿制:是一种个别教学制度,由美国教育家帕克赫斯特创立。
以自由和合作为基本原则,注重个体差异,它废除课堂教学,废除课程表和年级制,代之以公约或合同式的学习;将教室改为各科作业室或实验室,按学科的性质陈列参考用书和实验器材,供学生使用,各作业室配有该科教师一人,负责指导学生;用表格法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可增强学生的学习进度,也可使学生管理简单化。
5.有机教育学校:1907年,美国教育家约翰逊在亚拉巴马州创办了费尔霍普学校,以“有机教育学校”而闻名。
该学校的课程是活动课程,目的在于为儿童提供每个发展阶段所必需的作业和活动;主张以一般的发展而不是以获得知识的分量作为教育的目标,是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著名的教育实验。
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概况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概况、产生地历史背景及其特点,主要介绍了杜威的有关其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观点,最后对进步主义教育运动进行评述。
关键词: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杜威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progressivism education move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亦称“美国进步教育运动”,是19世纪末美国出现的教育革新运动,性质与欧洲新教育运动相似,二者遥相呼应,为美国南北战争后适应工业革命、城乡变化、开发边疆和大量移民的需要而出现的社会改革运动的组成部分。
[1]一、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概况进步主义教育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生在美国的一场规模宏大的教育改革运动,是美国南北战争后适应工业革命、城乡变化、开发边疆和大量移民的需要而出现的社会改革运动的组成部分。
其理论源自欧洲历史上的教育思想,是以实用主义哲学为基础,并撷取经验主义、自然主义和进化论的思想精华而构成的,反对当时美国沿袭的欧洲形式主义课程、因循守旧的教材教法、繁多的清规戒律和教育与生产严重脱离的倾向。
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中,出现了一大批有创新思想的教育家,分别创办了一批以改革旧教育为宗旨的实验学校其中以帕克及其昆西教学法、杜威和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马利塔·约翰逊及其有机教育学校等影响最大,其中帕克被尊为“进步教育之父”。
杜威在《明日之学校》中总结进步学校的共同特征:注重保持学生智力发展与身体健康之间的和谐;采用活动教学法,努力使学校为现实生活服务;把兴趣作为教育的出发点,促进学生对民主的认识,以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等。
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不仅影响初、中等教育,且影响到高等教育。
1919年,美国部分进步主义教育家在华盛顿成立进步教育协会,1920年,协会公布“改进初等教育七原则”(亦称“进步教育七原则”),并创办《民主的新园地》和《进步教育》两种刊物30年代后期,进步教育运动达到鼎盛期。
近现代美国教育发展的原因及其影响
近现代美国教育发展的原因及其影响
8.2.1 近现代美国教育发展的原因
纵观美国近现代教育,“在教育民主化和教育科学化的道路上,都是快步向前的,其各级各类学校多属先进”①,形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政治和经济发的需要,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善于向欧洲学习,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来办学等。
②
美国大学学生授职典礼
第一,面对现实建设需要而锐意创新。
美国独立后,北部在19世纪初开展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起来。
19世纪30年代,科技和机械的应用也使农业获得了发展。
内战后,美国由半农业半工业国迅速转变为工农业都高度发达的国家。
经济发展需要提高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培养经济建设的各种人才和提高科学技术,因而使人人受教育的公立学校运动兴起,并在内战后迅速发展,使美国成为德国之后第二个实行义务教育的国家。
文实学校和公立中学更是美国人的创造,都重视职业教育和青年的就业准备,显示了美国中等教育的特色。
内战后的高等教育也重视培养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农工科技人才。
理工科大学和农业大学的迅速发展加强了高等教育为社会服务、为国家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发展了美国的应用科学。
这说明,美国近现代教育之所以充满蓬勃气概,取得重大成绩,其关键在于它能勇于开创教育新事物,不为传统的历史的包袱所束缚。
第二,视教育为立国之本,政治革新、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
这表现在人们普遍认为,一是培养民主政治制度下的公民离不开教育。
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实行民主共和制的国家。
美国的建国者们的共识是:愚昧是民主政治的大敌,教育是共和国家的命脉;要求政府以教育为立国之本,大力提倡公民教育。
杰弗逊认为:“在一个文明的国度里,如果一个民族期望成为无知的而又是自由的,这种期望不论过去和将来都永远不能实现。
”麦迪逊也指出:“一个民众的政府而民众没有知识或者没有学得知识的手段,那它只是笑剧的序幕,或者是悲剧的序幕,或者可能二者兼有。
”二是解决社会矛盾也离不开教育。
随着经济的发展,工商业资产阶级的力量日益雄厚,而工人阶级也不断壮大,阶级觉悟日益提高,要求通过教育发展技能来提高经济地位。
于是,资产阶级在掌握政权后,“寻求一种途径确保对社会的控制和政治上的稳定”,这种途径就是公立教育。
另外,人们还希望教育能解决教会和家庭解决不了的问题,“开办一所学校就是关闭一所监视”。
希望通过学校教育减少犯罪,维持社会安定。
三是同化移民更需要教育的力量,美国是移民的国家,内战前的移民主要来自西欧和北欧,文化较为发达,以新教徒为主,同化问题不算严重。
内战后骤然增加的移民主要来自东欧和南欧,民族成份、宗教信仰都很复杂,与早期移民的文化有很大差距。
新移民大量涌入城市,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教育就成为同化新移民的一项重要措施。
第三,政府重视支持,移民踊跃参与。
美国的建国者都视教育为立国之本,早期政府都支持教育,为以后的政府树立了榜样。
联邦国会在1785年和1787年制定的西北土地法令中,要求西北地区新建的城镇留出一个地段来办教育。
这是联邦政府支持教育的开始。
各州也都把办教育视为政府的责任,先后建立了专门机构以加强对教育的领导,制定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来规范教育,通过拨款、征收教育税来举办公共教育。
内战以后联邦政府发展教育的措施尤其有力。
1862年联邦政府颁布《毛利法案》,以联邦向各州提供联邦土地的形式资助各州发展农业和工艺教育,以1860年各州的国会议员人数为依据,每个议员拨地3万英亩。
各州利用这项土地收入至少要资助一所农工学院。
联邦总共赠送了1743万英亩土地,建立了69所赠地学院,大大推动了高等教育向实用方向发展。
1887年联邦政府颁布了《海琪法》,为赠地学院的应用科研提供经费。
1914国会又通过了《史密斯—列弗法》,拨款资助“在人民中传播有关农业和家政的实用信息,并且鼓励对这些信息的利用”,也就是促进高等学校为进一步推广技术服务。
各州政府也拨款资助州立大学。
与此同时,美国民众对于
教育的参与意识始终是强烈的。
人们普遍认为兴办学校乃是每个公民的义务,是光荣、是贡献、是功绩的,是促使社会前进的不能推诿的责任。
所以美国的套语是:“教育应由人民首创,应由州政府尽责,应由联邦政府热情关怀”。
从富商大贾、到平民百姓,多能解囊捐资助学,为发展教育献计献策,积极参与。
第四,善于吸取别国的先进经验,以别国之长来补美国教育之短。
独立后,美国教育立足于本国,积极向欧洲学习,吸取欧洲先进的教育理论和经验。
内战后高等教育向德国学习,努力发展重视学术研究的大学。
美国教育在学习欧洲的同时又保持了自己的特点,比如中高等教育都重视职业教育和实用科学技术教育,完全不同于欧洲轻视职业教育的传统。
美国学习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教育理论,尊重儿童天性、崇尚自由、推广实物教学法等,推动了中小学教育的发展。
赫尔巴特、福禄倍尔等教育家的理论都对美国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向欧洲教育家学习的基础上,美国发展了自己的教育理论,推动了教育实践。
第五,重视教育科学研究。
美国在依*群众办学之际,同时大力依*教育科学导航,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盲目性,而表现出预见性,使美国教育少走弯路。
美国一向积极于教育科学和教育哲学的探讨研究,而且常常是根据教育工作中的重要课题着手探索。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巴格莱的要素主义教育学说、赫钦斯的永恒主义教育思想等,都曾对美国教育的发展方向起过指导作用。
美国的教育专业组织林立,许多属于根本性的教育大政方针和改革常常是由专业学会研究解决的。
注:
①参阅滕大春:《外国教育史与外国教育》,河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21页至529页。
②参阅滕大春:《外国教育史与外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