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位置与顺序前后
- 格式:docx
- 大小:22.01 KB
- 文档页数:7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五位置与顺序前后∣北师大版我今天要为大家带来的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中第五个主题——位置与顺序中的前后概念。
一、教学内容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主要集中在教材的第三章“位置与顺序”中的前后概念。
我将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们理解什么是前后,以及如何在实际情境中运用这个概念。
二、教学目标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理解前后概念,并能够在实际情境中正确地使用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今天的教学难点是让学生们理解前后概念,而重点则是让学生们能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这个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前后概念,我准备了一些图片和实物,如小动物的图片和小车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让学生们观察教室里的物品,并指出一些物品的前后位置。
2. 讲解与演示:我会用图片和实物来向学生们解释什么是指定的前后概念,并通过一些简单的例子让学生们理解。
3. 随堂练习:我会给出一些实际的题目,让学生们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来解决。
4. 例题讲解:我会通过一些具体的例题来展示如何在实际情境中运用前后概念。
5. 小组讨论:我会让学生们分小组讨论,分享他们的解题方法和经验。
六、板书设计我会在黑板上画出一张示意图,用来表示前后位置的关系,以便学生们更好地理解。
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们用他们自己的语言解释一下前后概念。
答案:前后是指物体的位置关系,前面是指物体的前方,后面是指物体的后方。
2. 请学生们给出一些实际的例子,展示他们如何在生活中运用前后概念。
答案:比如在排队的时候,前面的人是在后面的人的前面,后面的人是在前面的人的后面。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今天的学习,我觉得学生们对前后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他们在解决实际题目的时候也能够运用得很好。
不过,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在理解上还存在一些困难,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多做类似的练习,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这个概念。
我也可以通过一些游戏来让学生们在玩乐中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前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通过在具体的情境中观察、思考、认识前后的位置与顺序,体会前后的相对性。
2. 能够联系生活中的实际情境,用序数(数学模型)解释和描述物体的前后位置关系。
3. 通过观察、交流等活动,体会前后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能确定物体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教学难点:体验前后的相对性。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同学们,今天森林里面特别热闹,你们看,小动物们都在做什么?生:他们在开森林运动会。
师:没错,在森林运动会中也蕴含着数学知识,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出示课题:前后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探究新知1. 跑步。
师:我们先来观看小动物们的跑步赛吧。
随着哨声,比赛开始了,你们看。
师:小鹿说:“我跑在最前面,谁在我的后面?”。
生1:小松鼠在它的后面。
生2:除了小松鼠,还有小兔子、乌龟和蜗牛。
师:对,我们接着看,小松鼠问:“我的前面有谁?我的后面有谁?”。
生1:小松鼠的前面有小鹿。
生2:小松鼠的后面有小兔子、乌龟和蜗牛。
师:那小兔子跑第几?乌龟跑第几?生:小兔子跑第三,乌龟跑第四。
教师应注意提醒学生,前后的标准一般是面对的方向是前,背后的方向是后。
设计意图:观察小动物的前后位置关系,用前后来描述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
2. 赛车。
师:赛车比赛也开始了,快跟上,我们去看看。
师:认真观察,1号车排第几?生:1号车排第四。
师:4号车在几号车的后面?生:4号车在2号车的后面。
师:4号车在几号车的前面?生:4号车在3号车的前面。
设计意图:结合赛车情境图,初步体会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是相对的。
3. 练一练。
4. 找一找生活中的“前后”问题,说一说。
师:生活中也有很多关于“前后”的问题,找一找,说一说。
设计意图:运用前后描述生活中一些物体的相对位置,发展空间观念。
三、巩固练习1. 我前面有几人。
设计意图:通过买票的情境,说明前后的位置关系。
一年级数学《位置与顺序》教案一年级数学《位置与顺序》教案5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一年级数学《位置与顺序》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年级数学《位置与顺序》教案1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和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能确定物体前后、左右、上下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3、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4、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知识技能目标: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休的相对位置。
课时安排:4-5课时。
教学内容:前后教学目标:1、助森林运动会这一有趣情境,让学生会用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在学习情境中获得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会用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与顺序。
教学准备:挂图、小黑板。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愉快教学。
教学过程:一、导入森林王国召开森林运动会,许多运动员纷纷报名参加,让我们一起来瞧一瞧。
出示挂图。
二、森林运动会教学1、请小朋友们仔细看图。
2、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你想知道什么?请提问题。
3、说一说鹿在最前面,谁在它的后面?松鼠跑第几?小白兔跑第几?4、你还想知道什么?5、跑步比赛的时候,动物赛车比赛开始了。
看看他们比赛进行得怎么样?6、出示:(小黑板)在图中,1号车是第_名,5号车在_号车的后面,在_号车的前面。
自动独立完成,报名汇报。
7、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三、巩固练习,练一练1、你的座位前面是谁?后面是谁?让学生自己观察,说给大家听;交换位置再观察前后变化。
2、看图,明题意。
独立完成,评析。
3、观察图。
自己说说:下一站是__。
我去动物园,还有_站。
四、数学故事1、看两幅图,用前、后编一个故事。
2、指名学生说。
一年级数学《位置与顺序》教案2教学内容:一年级北师大版本数学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上下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景中理解上、下的位置与顺序,进一步培养空间关系;2、解上、下位置的相对性;3、能用语言表达实际情况中物体的上、下位置关系。
小学数学公开课“位置与顺序”《前后》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前后》二、教学目标1通过多种实践活动,体会“前后”的概念和前后位置的相对性。
2能比较准确地确定物体前后的位置与顺序,按一定的顺序观察、描述和表达事物。
三、课堂实录(一)谈话导入师:我们的好朋友小淘气又遇到难题了,你们愿意帮助他解决吗?(愿意)我们一起来看看淘气遇到了什么难题。
( 评析采用问题引入,引起学生兴趣,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探究的欲望。
) (教师播放淘气的录音)“我总是忘记自己站队的位置,聪明的你能帮我想个办法吗?”师:哪个热心、聪明的学生来给淘气出个主意?生1:只要记住自己排在第几个就行了。
师:是个好主意,还有其他办法吗?( 评析对生1的评价略显应付,没有对其进行实质性的分析。
教师显然在等待其他同学说出自己想要的答案。
)生2:记住自己前面是谁,后面是谁,就不会错了。
师:你想的办法真不错!原来利用前后可以帮助我们记住自己的位置。
这节课,我们就跟小鹿导游一起进一步认识“前后”。
(教师出示课题)( 评析教师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后“遗忘”了生1的回答,利用确定淘气在队伍中的位置引入“前后”,比较合理、自然。
只是要对不是教师预期的答案予以重视。
)(二)新课探讨1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师:同学们,今天动物们正在举行一场热闹的“森林运动会”。
(教师边说边出示挂图,教师在挂图中没有呈现出动物。
)师:咦,运动场上怎么没有运动员?到底有哪些小动物参加比赛?别着急,教科书第56页有一张小动物比赛的照片。
(指导学生看第一幅图)师:请一名同学先按顺序介绍一下正在参加跑步比赛的运动员吧!生:美丽的长颈鹿、可爱的小白兔、还有小乌龟、小松鼠和小蜗牛。
(教师根据学生的介绍,出示各个小动物,但是没有按顺序出示,随意粘在图上。
)( 评析教师故意“犯错”,引发学生的“好胜”心理,满足他们的成就感。
) 生:(学生发现顺序不对,纷纷举手发言)不对,老师把它们的顺序弄错了。
《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数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能够理解前后、上下、左右的概念。
让学生能够运用前后、上下、左右来描述物体的位置和顺序。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操作,让学生能够感知和理解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关系。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能够用前后、上下、左右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和顺序。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前后位置关系: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前后的概念。
让学生能够用前后来描述物体的位置和顺序。
2.2 上下位置关系: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上下的概念。
让学生能够用上下来描述物体的位置和顺序。
2.3 左右位置关系: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左右的概念。
让学生能够用左右来描述物体的位置和顺序。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理解前后、上下、左右的概念。
让学生能够运用前后、上下、左右来描述物体的位置和顺序。
3.2 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正确运用前后、上下、左右来描述物体的位置和顺序。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来理解前后、上下、左右的概念。
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运用前后、上下、左右来描述物体的位置和顺序。
问题解决法: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来巩固对前后、上下、左右的理解。
4.2 教学手段:实物模型:使用实物模型来帮助学生理解前后、上下、左右的概念。
图片和图表:使用图片和图表来展示物体位置和顺序的关系。
第五章:教学过程5.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谜语或者问题来引起学生对前后、上下、左右位置关系的兴趣。
5.2 探究:使用实物模型或者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物体的前后、上下、左右位置关系。
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用前后、上下、左右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和顺序。
5.3 巩固:通过一些练习题或者游戏,让学生运用前后、上下、左右来描述物体的位置和顺序。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1 位置与顺序前后︳北师大版(秋)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前”、“后”、“左”、“右”的概念。
2.学生能够通过图片体验“顺序”的概念。
3.学生能够通过游戏锻炼“位置”的感知。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图片和具体物品说明“前”、“后”、“左”、“右”的概念。
–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体验“顺序”。
2.教学难点:–锻炼学生感知物体位置的能力。
教学内容教学前•准备相关学生材料。
教学过程1. 导入(3分钟)•教师出示几张包含“前”、“后”、“左”、“右”方向的图片,让学生观察,询问学生“这是什么方位?”等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并理解相关概念。
2. 观察图片(5分钟)•教师出示几张不同的图片,每张图片中包含两个以上的物体,教师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理解“顺序”的概念,即哪个物体先出现,哪个物体后出现。
3. 游戏活动(12分钟)•教师让学生从桌子上拿取一个物品,学生通过摸索、走动等方式找到桌子上另一个相同的物品,并把它放到最开始的位置。
教师给出指引,暗示学生坐在桌子的哪个方位,让学生正确回答。
4. 总结(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总结与回顾,回答“前”、“后”、“左”、“右”方位的问题,巩固学生的学习收获。
教学后•布置相关作业。
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观察图片和游戏锻炼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了“前”、“后”、“左”、“右”以及“顺序”的概念。
但是在游戏环节需要控制好游戏的难度,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顺利完成该环节。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切实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以保证教学质量。
小学数学公开课“位置与顺序”《前后》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前后》二、教学目标1通过多种实践活动,体会“前后”的概念和前后位置的相对性。
2能比较准确地确定物体前后的位置与顺序,按一定的顺序观察、描述和表达事物。
三、课堂实录(一)谈话导入师:我们的好朋友小淘气又遇到难题了,你们愿意帮助他解决吗?(愿意)我们一起来看看淘气遇到了什么难题。
( 评析采用问题引入,引起学生兴趣,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探究的欲望。
) (教师播放淘气的录音)“我总是忘记自己站队的位置,聪明的你能帮我想个办法吗?”师:哪个热心、聪明的学生来给淘气出个主意?生1:只要记住自己排在第几个就行了。
师:是个好主意,还有其他办法吗?( 评析对生1的评价略显应付,没有对其进行实质性的分析。
教师显然在等待其他同学说出自己想要的答案。
)生2:记住自己前面是谁,后面是谁,就不会错了。
师:你想的办法真不错!原来利用前后可以帮助我们记住自己的位置。
这节课,我们就跟小鹿导游一起进一步认识“前后”。
(教师出示课题)( 评析教师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后“遗忘”了生1的回答,利用确定淘气在队伍中的位置引入“前后”,比较合理、自然。
只是要对不是教师预期的答案予以重视。
)(二)新课探讨1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师:同学们,今天动物们正在举行一场热闹的“森林运动会”。
(教师边说边出示挂图,教师在挂图中没有呈现出动物。
)师:咦,运动场上怎么没有运动员?到底有哪些小动物参加比赛?别着急,教科书第56页有一张小动物比赛的照片。
(指导学生看第一幅图)师:请一名同学先按顺序介绍一下正在参加跑步比赛的运动员吧!生:美丽的长颈鹿、可爱的小白兔、还有小乌龟、小松鼠和小蜗牛。
(教师根据学生的介绍,出示各个小动物,但是没有按顺序出示,随意粘在图上。
)( 评析教师故意“犯错”,引发学生的“好胜”心理,满足他们的成就感。
) 生:(学生发现顺序不对,纷纷举手发言)不对,老师把它们的顺序弄错了。
《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体验物体位置的相对性,建立前后、上下、左右的空间观念。
2. 培养学生用语言描述物体位置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前后位置的认识:通过观察和操作,让学生体验物体在队列中的前后位置。
2. 上下位置的认识:通过观察和操作,让学生体验物体在垂直方向上的上下位置。
3. 左右位置的认识:通过观察和操作,让学生体验物体在水平方向上的左右位置。
4. 位置的相对性:通过观察和操作,让学生理解前后、上下、左右位置的相对性。
5. 用语言描述位置:培养学生用语言描述物体位置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学生建立前后、上下、左右的空间观念,理解位置的相对性。
难点:用语言准确描述物体位置。
四、教学方法:1. 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实物,体验位置关系。
2. 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位置的理解。
3. 讨论法:引导学生与人交流,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操作心得。
4. 语言描述法:培养学生用语言描述物体位置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一些小物品,如玩具、书本等,用于表示不同的位置。
2. 学具:准备一些卡片,上面标有前后、上下、左右的字样,用于引导学生操作和描述。
3. 场地:准备一个宽敞的场地,便于学生进行观察和操作。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实物,如玩具、书本等,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前后、上下、左右位置。
2. 新课导入:教师向学生介绍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概念,并解释它们的意义。
3. 观察与操作: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和操作,让学生通过实际动手体验物体位置的相对性。
4. 讨论与分享: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操作心得,让学生相互交流和学习。
5. 语言描述练习:教师给出一些物体位置的示例,要求学生用语言准确地描述它们的位置。
《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体验物体和图形的位置关系,掌握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
2.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内容:1. 前后位置关系: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物体和图形的前后位置关系。
2. 上下位置关系: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物体和图形的上下位置关系。
3. 左右位置关系: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物体和图形的左右位置关系。
4. 位置与顺序: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物体和图形的位置与顺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掌握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关系。
难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物体和图形的位置与顺序。
四、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操作、讨论、实践的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位置关系,提高空间观念。
五、教学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卡片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合作,准备相应的实物模型、卡片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前后、上下、左右位置关系,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这些位置关系。
2. 新课导入:教师简要讲解前后、上下、左右位置关系的概念和特点。
3. 观察与操作:学生分组合作,利用实物模型和卡片,观察和操作物体和图形的前后、上下、左右位置关系。
4. 讨论与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观察到的位置关系,交流操作过程中的发现和感受。
5. 总结与归纳: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前后、上下、左右位置关系的规律和特点。
七、练习与巩固:1.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2.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针对学生的错误和不足给予指导和纠正。
3. 学生互相交换作业,进行互评和自我纠正。
八、拓展与应用:1. 学生分组讨论,尝试将所学的前后、上下、左右位置关系应用到生活中,举例说明。
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数学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观察和体验,感知物体之间的相对位置和顺序,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1.2 教学内容介绍前后、上下、左右的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知这些概念。
1.3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操作、讨论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物体的位置和顺序。
第二章:前后的位置关系2.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前后的位置关系,并能正确判断物体的前后位置。
2.2 教学内容介绍前后的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知前后的位置关系。
2.3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操作、讨论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发现和总结前后的位置关系。
第三章:上下的位置关系3.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上下的位置关系,并能正确判断物体的上下位置。
3.2 教学内容介绍上下的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知上下的位置关系。
3.3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操作、讨论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发现和总结上下的位置关系。
第四章:左右的位置关系4.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左右的位置关系,并能正确判断物体的左右位置。
4.2 教学内容介绍左右的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知左右的位置关系。
4.3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操作、讨论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发现和总结左右的位置关系。
第五章:位置与顺序的综合应用5.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将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关系运用到实际情境中,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5.2 教学内容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将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关系综合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5.3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操作、讨论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将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关系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第六章:实际物体位置的判断6.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实际物体,能够准确判断物体的前后、上下、左右位置。
学生通过观察教室内的物品,练习判断物体的实际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