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生命体征监测技术操作考核表
- 格式:doc
- 大小:71.00 KB
- 文档页数:3
生命体征测量考核标准生命体征测量是医疗工作中常见的一项技能,可以通过测量血压、心率、呼吸频率、体温和血氧饱和度等指标,评估人体的生理状况。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生命体征测量考核标准。
1. 测量血压:-正确佩戴血压计:将袖带包裹在被测者裸露的上臂上,调整袖带位置使得袖带底部与肘关节下缘相齐。
-鼓起袖带:鼓气,直到听到第一次心音出现的时候,记录此时的压力值为收缩压。
-慢慢放气:缓慢调节放气速度,直到听不到心音,记录此时的压力值为舒张压。
2. 测量心率:-使用心电图仪:将导联电极贴在被测者胸部、手臂和腿部等位置,确保电极与皮肤充分接触。
-检查仪器设置:确认心电图仪的设定参数是否正确,并校准仪器。
-记录心电图:打印或记录心电图,并根据心电图上显示的数据计算心率。
3. 测量呼吸频率:-观察被测者呼吸:在安静的环境中,观察被测者的胸部或腹部的起伏,记录呼吸的次数。
-注意测量时间:呼吸频率通常是每分钟的呼吸次数,所以应该记录持续一分钟的呼吸次数。
4. 测量体温:-选择合适的体温计:可以使用电子体温计或者水银体温计,确保体温计在正确范围内。
-测量方法:根据使用的体温计,将体温计放置在被测者的口腔、腋下或直肠位置,按照体温计的使用说明进行操作。
5. 测量血氧饱和度:-安装脉搏血氧饱和度仪:将脉搏血氧饱和度仪夹在被测者的手指上,确保传感器与皮肤充分接触。
-等待测量完成:脉搏血氧饱和度仪会自动测量血氧饱和度和心率,并显示结果。
在进行生命体征测量之前,需要准备好所需的工具和设备,并确保使用的仪器和设备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操作规范,保持仪器的清洁和消毒,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此外,考核标准还包括对测量步骤和操作方法的熟练掌握,以及测量结果的正确解读和记录。
生命体征监测技术操作考核评分标准
温的因素时,应当复测体温。
3、发现体温和病情不符时,应当复测体温4、极度消瘦的患者不宜测腋温5、如患者不慎咬破汞温度计时,应当立即清除口腔内玻璃碎片,在口服蛋清或者牛奶延缓汞的吸收。
若病情允许,服富含纤维食物以促进汞的吸收。
脉搏测量注意事项:1、如患者有紧张、剧烈运动、哭闹等情况,需稳定后测量。
2、脉搏短绌的患者,按要求测量脉搏,即一名护士测脉搏,另一名护士听心率,同时测1分钟。
呼吸测量注意事项:1、呼吸的速率会受到意识的影响,测量时不必告诉患者。
2、如患者有紧张、剧烈运动、哭闹等、需稳定后测量。
3、呼吸不规律的患者及婴儿应当测量1分钟。
血压测量的注意事项:1、保持测量者视线与血压计刻度平行。
2、长期观察血压的患者,做到“四定”:定时间、定部位、定体位、定血压计。
3、按要求选择合适袖带。
4、若衣袖过紧或者太多时,应当脱掉衣服,以免影响测量结果。
生命体征(体温.呼吸.脉搏.血压)测量考核评分表护理对象:老人成人儿童实施操作者_________________ 所在科室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考老师:考核日期:生命体征(呼吸、脉搏、体温、血压)测量技术的相关理论知识体温的测量:1.患者在测量前有进食、冷热饮,冷热敷、洗澡、运动、灌肠、坐浴等治疗和活动时,需等待30min 后测量。
2.腋下有创伤、手术、炎症、出汗较多、极度消瘦者不宜测口温。
3.婴幼儿、精神异常、昏迷、不合作、口鼻疾患或或呼吸困难者不宜测口温。
腹泻、直肠肛门疾患、心肌梗死患者不宜测肛温。
4、入院后24 小时,手术前一天、手术(分娩)后3 天,每天测量体温4 次,危重患者、早产儿、高热或体温不升患者、需密切观察体温变化,采取降温措施后半小时测体温。
5、测量方法有口腔、腋窝、肛门、外耳道测量法。
6、婴幼儿测量部位可采取颈部或腹股沟。
7、测腋温时擦拭腋窝勿太用力,避免使用冷或热的湿毛巾,以免影响体温值。
夹紧腋窝,以形成人工体腔,否则,测量到的只是腋下皮肤温度。
8、测口温时嘱患者勿说话、勿用牙咬体温计,防止体温计滑落或咬碎。
9、测肛温插入肛表时动作要轻柔,避免引起患者不适或损伤肛门、直肠黏膜。
10、测耳温时1 岁以内的小儿外耳应向后提,有外耳炎避免测量耳温。
11、体温与病情不相符时,重新测量,必要时肛温、腋温、口温对照复查。
12、3 种消毒方法:(1)浓度为50mg/L 的含氯消毒剂漫泡30min;(2) 75%酒精浸泡30min;(3)浓度为1000mg/L 的过氧乙酸浸泡10- 30min.13、存放:(1)体温计晾干,放进清洁储物盒备用,储物盒每周消毒一次。
脉搏的测量:1、避免在偏瘫侧、形成动、静脉瘘侧肢体、术肢、脉管炎、伤口部位等测量脉搏。
2、避免用拥指诊脉,因拇指小动脉搏动较强,用拇指诊脉,易与患者脉搏相混淆。
3.测量脉搏的同时,还应注意脉搏的节律、强弱、紧张度。
技术三生命体征监测【体温的测量】(一)目的1.测量、记录患者体温。
2.监测体温变化,分析热型及伴随症状。
(二)评估和观察要点1.评估患者病情、意识及合作程度。
2.评估测量部位及皮肤状况。
3.观察患者发热状况,判断热型。
(三)操作要点1.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体温测量方式(腋下、口腔、直肠)。
2.腋下测温:需擦干腋窝,将体温计水银端放于腋窝深处并紧贴皮肤,10min后取出读数。
3.口腔测温:将口表水银端斜放于患者舌下,让患者紧闭口唇,切勿用牙咬,用鼻呼吸,3min后取出读数。
4.直肠测温:患者取侧卧或屈膝仰卧位露出臀部,润滑肛表水银端,轻轻cha入肛门3-4cm,3min取出读数。
(四)指导要点1.告知患者测量体温的必要性和配合方法。
2.告知患者测量体温前30min应避免进食冷热饮、冷热敷、洗澡、运动、灌肠。
3.指导患者处理体温表损坏后,防止汞中毒的方法。
4.指导患者切忌把体温计放在热水中清洗或放在沸水中煮,以免引起爆破。
(五)注意事项1.婴幼儿、意识不清或者不合作的患者测体温时,护士不宜离开。
2.婴幼儿、精神异常、昏迷、不合作、口鼻手术或呼吸困难患者,禁忌测量口温。
3.进食、吸烟、面颊部做冷、热敷患者应推迟30min后测量口腔温度。
4.腋下有创伤、手术、炎症、腋下出汗较多、极度消瘦的患者,不宜腋下测温;沐浴后需待20min 后再测腋下温度。
5.腹泻、直肠或肛门手术,心肌梗死患者不宜用直肠测量法。
6.体温和病情不相符合时重复测温,必要时可同时采取两种不同的测量方式作为对照。
【脉搏的测量】(一)目的1.测量患者的脉搏,判断有无异常情况。
2.监测脉搏变化,间接了解心脏情况。
(二)评估和观察要点1.评估患者病情、意识及合作程度。
2.了解患者用药情况。
(三)操作要点1.用食指、中指、无名指的指腹按于患者桡动脉处或其他浅表大动脉处测量。
2.脉率异常应测量1min;如发现患者有心律不齐或脉搏短绌,应两人同时分别测量心率和脉率。
生命体征测量技术(一)目的1、了解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有无异常。
2、动态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变化,协助诊断,为预防、治疗、康复、护理提供依据。
(二)指导要点1、测量前做好解释沟通工作,了解有无影响生命体征测量的因素。
2、指导患者切忌把体温计放在热水中清洗或放在沸水中煮,以免引起爆破。
3、告知患者测量体温前30min应避免进食冷热饮、冷热敷、洗澡、运动、灌肠。
4、指导患者处理体温表意外损坏后防止汞中毒的方法。
5、告知患者测量前如有剧烈活动或情绪激动,应先休息15~30min后再测量。
(三)注意事项1、婴幼儿、意识不清、口腔疾患、张口呼吸或不合作的病人禁止测量口温,腹泻、直肠肛门手术者禁止测肛温;心肌梗死者慎测直肠温,极度消瘦者不宜测腋温。
必要时,护理人员应守候在病人旁边。
2、若病人有紧张、剧烈活动、哭闹等情况,需稳定后再测量。
如有影响测量生命体征的因素时,应当推迟20~30分钟。
3、发现与病情不相符时,应当重新测量。
如偏瘫病人测健侧。
4、不可用拇指诊脉。
诊脉压力适中,测量脉搏的同时,应注意脉率、强弱、动脉壁的弹性。
5、脉搏短绌的病人,由2名护士同时测量,即一名护士测脉搏,另一名护士测心率,由听心率的护士发出开始、停止的口令,同时测量一分钟。
6、呼吸的频率会受到意识的影响,测量时勿告诉病人,呼吸不规律的病人及婴儿应测量一分钟。
7、测量血压前,需检查血压计的性能,定期检测、校对。
测量肢体的肱动脉与心脏处于同一水平位置,卧位时平腋中线,坐位时平第四肋。
8、衣袖勿过紧或太厚,以免影响测量结果,听诊器的胸件勿整个塞入袖带内,宜放在肘上肱动脉搏动明显处。
9、打气不可过快过猛,放气不可太快太慢,以免影响血压值。
如发现血压听不清或异常时,应重测;先驱净袖带内空气,使汞柱降至“0”,稍休息片刻再行测量,必要时作对照复查。
10、长期观察血压的病人,做到“四定”,即定时间、定体位、定部位、定血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