腋静脉穿刺置管
- 格式:pptx
- 大小:20.62 MB
- 文档页数:33
神经外科静脉中长型导管置管技术应用思考摘要:随着输液治疗技术在临床中的普及率越来越高,该技术已经成为常规治疗的重要手段。
且着输液技术的不断发展也催生了输液工具的不断优化,多种输液穿刺方式能够支撑不同的输液需求。
神经外科静脉中长型导管置管技术能够为神经外科患者提供更好的输液服务。
文章就对神经外科静脉中长型导管置管技术应用展开思考。
关键词:神经外科;静脉中长型导管置管技术;输液神经外科静脉中长型导管置管技术的应用能够提升输液治疗的效率,进一步降低对患者的创伤,减轻并发症出现的几率和风险,提升治疗的依从度,满足治疗需求。
文章以神经外科治疗需求为导向,分析静脉中长型导管置管技术的应用方式。
一、神经外科静脉中长型导管置管技术应用的现实需求从临床表现来看,神经外科危重患者较多,治疗的周期长,因此住院的时间也较长。
在日常治疗和护理中,患者输液治疗的工作量非常大,特别是外周血管穿刺,往往会出现静脉炎等并发症问题,因此全面做好输液管理,也是为患者减轻病痛的重要方式。
中长导管(midline catheters or mid-line)是一种外周静脉置管输液工具,长度35cm,管腔外径2~5 Fr(1 Fr=0.33 mm),单腔,通常是从上臂肘部头静脉、贵要静脉或肘正中静脉穿刺,使导管尖端位于腋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留置时间一般为4~7周。
目前,导管材料大多是聚氨酯材料或硅胶材料。
在神经外科中应用静脉中长型导管置管技术,能够减少反复穿刺的操作,进而让患者减轻痛苦,也可以有效保障患者外周血管,满足治疗的客观需要。
同时,中长型导管置管技术更为安全经济,也可以降低患者的感染率,并且在应用过程中,中长型导管的柔软顺应性更强,全程在超声引导下完成,因此极大地保障了置管的成功率,也大大提升了操作的安全性和便利性,且导管的留置时间更长,达7周之久,便于持续性治疗。
对于神经外科而言,传统的静脉留置针和中心静脉输液法虽然能够保证日常输液需求,但是其局限性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工作效率。
PICC置管术的操作流程-1. 做好准备,保证严格的无菌操作环境。
2.选择合适的静脉l 在预期穿刺部位以上扎止血带l 评估患者的血管状况,选择贵要静脉为最佳穿刺血管l 松开止血带。
3.测量定位l 测量导管尖端所在的位置,测量时手臂外展90度l 上腔静脉测量法:从预穿刺点沿静脉走向量至右胸锁关节再向下至第三肋间l 锁骨下静脉测量法:从预穿刺点沿静脉走向至胸骨切迹,再减去2厘米l 测量上臂中段周径(臂围基础值):以供监测可能发生的并发症。
新生儿及小儿应测量双臂围。
4.建立无菌区l 打开PICC无菌包,带手套。
l 应用无菌技术,准备肝素帽、抽吸生理盐水。
l 将第一块治疗巾垫在患者手臂下。
5.消毒穿刺点l 按照无菌原则消毒穿刺点,范围穿刺点上下10厘米两侧至臂缘。
l 先用酒精清洁脱脂,再用碘伏消毒。
等待两种消毒剂自然干燥。
l 穿无菌手术衣,更换手套。
l 铺孔巾及治疗巾,扩大无菌区。
6.预冲导管7.扎止血带,实施静脉穿刺:l 穿刺进针角度约为15-30度,直刺血管,一旦有回血立即放低穿刺角度,推入导入针,确保导入鞘管的尖端也处于静脉内,再送套管。
8.从导引套管内取出穿刺针l 松开止血带l 左手食指固定导入鞘避免移位l 中指轻压在套管尖端所处的血管上,减少血液流出l 从导入鞘管中抽出穿刺针。
9.置入PICC导管:将导管逐渐送入静脉,用力要均匀缓慢。
10.退出导引套管l 当导管置入预计长度时,即可退出导入鞘l 指压套管端静脉稳定导管,从静脉内退出套管,使其远离穿刺部位。
11.撤出导引钢丝:一手固定导管,一手移去导丝,移去导丝时,动作要轻柔。
12.确定回血和封管l 用生理盐水注射器抽吸回血,并注入生理盐水,确定是否通畅l 连接肝素帽或者正压接头l 用肝素盐水正压封管(肝素钠浓度:50u-100u/ml)。
注意:小直径(<5m)注射器可能造成高压,使导管发生破裂。
13.清理穿刺点,固定导管,覆盖无菌敷料l 将体外导管放置呈“s”状弯曲l 在穿刺点上方放置一小块纱布吸收渗血,并注意不要盖住穿刺点l 覆盖透明贴膜在导管及穿刺部位,加压粘贴l 在衬纸上标明穿刺的日期PICC操作与维护指南经外周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简称PICC),是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股静脉等)穿刺插管,其尖端位于中心静脉(上腔静脉、锁骨下静脉或下腔静脉)的导管。
B超引导下腋静脉穿刺置管术在临床中的应用发表时间:2017-10-27T16:07:06.360Z 来源:《心理医生》2017年26期作者:唐敏[导读] 综上所述,B超引导下腋静脉穿刺置管术穿刺成功率高,且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低,值得推广应用。
(四川省安岳县人民医院四川安岳 642350)【摘要】目的:分析B超引导下腋静脉穿刺置管术在临床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实施腋静脉穿刺置管术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比较组,两组采用不同的穿刺置管术,比较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研究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与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96.7%、6.7%,显著优于比较组的86.7%、23.3%,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B超引导下腋静脉穿刺置管术穿刺成功率高,穿刺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B超引导;静脉穿刺置管术【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6-0032-02【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ultrasound-guided axillary vein catheterization.Method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60 cases of axillary vein puncture and catheterization of patien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mparison group, two groups with different puncture occurred, the success rate of puncture and complications were compared.Result The successful rate and complication rate of the study group were 96.7% and 6.7% respectively, which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comparison group of 86.7%, 23.3%, and P<0.05,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significant.Conclus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B ultrasound guided axillary vein puncture, the success rate of puncture is high, and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is low after the puncture, so it is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Key words】B ultrasonic guidance;Venipuncture catheterization腋静脉位于腋动脉的前内侧,在背阔肌下缘处,由肱静脉延续而来,至第一肋骨外侧缘处向上续于锁骨下静脉[1]。
第二人民医院动脉及深静脉穿刺置管术操作规范【适应证】经动脉或深静脉途径进行的各项导管检查及治疗。
【禁忌证】1.穿刺部位感染。
2.穿刺置管处血管闭塞或严重病变。
3.其他禁忌证分别见各项导管检查和治疗。
【操作方法和程序】1.基本操作方法(1)局部消毒:采用碘伏消毒局部皮肤。
(2)局部麻醉:采用2%的利多卡因溶液进行局部麻醉。
(3)穿刺和置管。
2.动脉穿刺和置管(1)经股动脉穿刺置管:由于股动脉内径大、技术容易掌握、血液循环不容易受损、可根据需要置入较大鞘管等优点而成为经动脉介入检查与治疗最常选择的方法。
①穿刺点的选择:选择搏动最强侧的股动脉作为血管入路。
如果两侧腹股沟处股动脉搏动相当,则一般选择右侧股动脉。
如果股动脉在l周内曾被穿刺过,最好使用对侧股动脉。
穿刺点应选择在股横纹下方约2cm处,股动脉搏动正下方。
穿刺点过高可能使穿刺针越过腹殷沟韧带,使术后止血困难。
穿刺点过低,则因股动脉进入收肌管位置较深,穿刺不易成功,且有动脉分支,另有股静脉走行于股动脉下方,容易造成动静脉瘘。
②采用2%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
先在皮内注射形成皮丘,然后沿穿刺方向进穿刺针,估计到达股动脉深度后,在其周围进行浸润麻醉。
每次注药前先回抽注射器,证实无回血后再行注入。
以后边退针边注入,以逐层麻醉皮下组织。
③左手三个手指保持一条直线置于穿刺点上方股动脉搏动最明显处,穿刺针与皮肤成30。
~45。
角,中空穿刺针斜面向上进针,当持针手感觉到明显的动脉搏动时,即可刺破血管,待搏动性血流从穿刺针喷出,缓慢送入导引钢丝,退出穿刺针,盐水纱布擦拭导引钢丝,沿导引钢丝送入动脉鞘。
肝素盐水冲洗鞘管。
(2)经桡动脉穿刺置管①适应证:桡动脉搏动好,Allen试验阳性。
Allen 试验用于评价穿刺侧手掌是否存在双重血供及其程度。
同时压迫同侧手掌的桡动脉和尺动脉30~60s,随后松开对尺动脉的压迫。
松开后10s之内手掌颜色恢复正常,则该试验结果阳性,提示该侧手掌有良好的双重血供。
1例大面积烧伤患者经腋静脉行双腔Power PICC穿刺的操作和护理史少蕊 李 楠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6.07.080 大面积烧伤患者治疗周期长,输液时间长,可供穿刺的部位少,是穿刺的难点。
本例大面积烧伤患者经腋静脉行双腔Power PICC穿刺取得了成功,为烧伤患者的静脉穿刺提供了新的思路,现报道如下。
1 病例介绍患者,男,46岁,因全身多处火焰烧伤90%伴重度吸入性损伤于2015年1月24日收入院。
入院后在左右两侧腹股沟创面上进行股静脉置管,分别留置12d和21d后又在正常皮肤上进行了左侧锁骨下静脉置管,留置30d,为了后续治疗及手术,于2015年3月15日在超声引导下经腋静脉置入双腔Power PICC,过程顺利,X线片显示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内。
2 血管选择患者全身大部分皮肤为烧伤创面或已愈合的瘢痕组织,还要进行几次大手术,且当时处于创面恢复的重要时刻,每天还有静脉高营养输入,双侧腹股沟区待手术,右侧胸壁为未愈合创面,颈部为愈合的瘢痕皮肤,双上肢为待愈合创面,敷料包扎固定,中心静脉置管常规穿刺部位无法选择。
只有左侧上臂上1/3处未受损伤,为正常皮肤。
超声探测发现,患者腋静脉皮下深度为1.5cm,直径达16mm,且腋静脉属大血管,其管壁厚,弹性好,血流量大流速快,适宜穿刺。
作者单位:050081 石家庄市 中国人民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烧伤整形科史少蕊:女,本科,主管护师,护士长3 穿刺步骤患者去枕平卧,穿刺侧上臂外展,与躯干呈90°,超声选择、显示静脉穿刺位置并做好标记,测量并记录臂围和置管。
消毒穿刺部位,铺无菌巾,争取建立最大无菌屏障,戴无菌无粉手套[1],按测量好的置管长度修剪好导管,用肝素盐水预冲导管的每个腔,把导管浸泡于0.9%氯化钠注射液40ml+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5mg[2-3]的溶液中,时间≥3min,扎止血带,在超声引导下进针,见回血后送入导丝,松止血带,退出穿刺针,局部麻醉,扩皮,旋入插管鞘,退出导丝和扩张器。
经皮腋静脉穿刺置管术操作规范1. 引言经皮腋静脉穿刺置管术是一种重要的医疗操作,在临床中被广泛应用。
为了提高操作的安全性、准确性和成功率,制定本操作规范。
2. 适应症与禁忌症2.1 适应症经皮腋静脉穿刺置管术适用于需要中长期静脉输液、输血、营养支持、药物治疗等治疗的病例。
2.2 禁忌症禁忌症包括出血倾向、皮肤感染、局部肿胀等情况。
禁忌症的病例应选择其他适用的静脉穿刺置管术。
3. 设备准备3.1 器械- 穿刺针:16G- 弹簧钳- 弹簧导管- 注射器:10ml- 生理盐水- 消毒液3.2 环境准备一个清洁、安静、明亮、温暖的操作室,保持良好的通风,并配备必要的照明设备。
4. 操作步骤4.1 准备病人- 向患者详细解释操作过程及风险,取得患者的同意。
- 让患者保持平卧位,肩部外展并抬高患侧手臂。
4.2 皮肤消毒- 用洗手液彻底清洗双手,戴好手套。
- 选择穿刺部位,清洁皮肤。
4.3 静脉穿刺- 拿起穿刺针,将底部锋利的针尖放置在穿刺部位,成约40°角。
- 沿着腋纵轴线朝内、下方滑动针头,直到感到滑出阻力。
- 放下弹簧柄使其自动推入皮下组织。
- 渐进性推入导管,搭一指(保证导管不脱出)。
- 用吸引器或注射器抽出导管内的空气。
4.4 导管固定- 用布条、透气胶布固定导管。
- 注意不要过紧或过松,避免压迫血管。
5. 操作注意事项- 操作前检查器械完好无损、清洁。
有问题的器械应及时更换。
- 每位操作人员应穿戴手术帽、口罩、手套,保持手部卫生。
- 注意穿刺过程中的循序渐进,避免用力过猛。
- 穿刺部位应保持干燥,避免湿气容易导致感染。
- 操作中随时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发现异常应及时处理。
6. 操作后处理- 将穿刺剩余的导管剪掉。
- 确认导管固定牢靠,患者无不适反应。
- 给予患者相应的医嘱。
7. 结束语严格遵守经皮腋静脉穿刺置管术操作规范,能够有效提高操作的安全性和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