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精)
- 格式:ppt
- 大小:4.23 MB
- 文档页数:37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知识点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知识点基础知识1.地形及地形的特点: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
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山地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平原地貌宽广平坦,起伏很小;高原面积广大,地形开阔,周边以明显的陡坡为界;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
2.在地形图上,棕色和褐色分别表示高原和山地,白色表示终年积雪的山峰,蓝色表示海洋。
3.地球上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大;我国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4.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
地球从外到里分为地壳、地幔、地核。
5.绝大部分的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的运动有关。
6.地球内部的运动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表现出来是很猛烈的,像地震和火山;有时是极其缓慢的变化,像两个大陆板块碰撞形成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大陆板块受拉张形成东非大裂谷。
7.地球表面的很多变化都是在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下很缓慢进行的,我们在短时间内难以察觉。
8.由于受水、大气、气温、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9.风化作用会改变地球上的地形地貌,但这种变化是在缓慢的过程中进行的。
10.风化作用改变的地形地貌有海南第一山和云南的路南石林。
海南第一山东山岭主要由花岗岩构成,长期以来这些花岗岩由于温差及海水、海浪的侵蚀风化作用,逐渐形成各种奇形怪状的石头。
云南的路南石林、弥渡的天生桥是石灰岩受水的化学风化作用的结果。
11.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岩石→岩石碎裂→土壤)12.土壤分层实验中,最底层是颗粒最大的沙砾,中间是沙和粉沙,最上层是颗粒最小的黏土,浮在水面上的是一些植物残体。
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组成的混合物。
教科版五上第二单元《地球表面变化》知识点总结第1课地球的表面1.地球表面地形地貌是复杂多样的。
我国地势特点:西高东低,呈阶梯状逐级下降。
常见的地形有:高原、山地、盆地、平原、丘陵等。
2.地形地貌特点及主要形成原因:第2课地球的结构1.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在不断运动着。
地壳运动是地震和火山喷发的主要原因。
2.组成地壳的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玄武岩、浮石、花岗岩都是岩浆岩:砾岩、砂岩、页岩都是沉积岩;大理岩、板岩都是变质岩。
第3课地震的成因及作用1.地震时,会使地面断裂、隆起,引起山体滑坡、泥石流、阻塞河道形成堰塞湖,引起海啸。
当前的科技水平尚无法预测地震的到来。
2.遇到地震时,应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的地方。
在室内躲在结实、不易倾倒、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或物体旁;在室外远离建筑物,躲在开阔、安全的地方。
第4课火山喷发的成因和作用1.炽热的岩浆沿着地壳的裂缝或地壳薄弱的地方喷出地表,就是火山喷发。
火山喷发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
比如,形成了火山口湖,火山岛等。
2.火山喷发成因的模拟实验(1)用番茄酱模拟熔岩,用土豆泥模拟地壳。
(2)注意事项:①必须戴护目镜,防止加热后的番茄酱喷射到眼睛。
②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
③用薄薄的土豆泥封住洞口可以使熔岩容易喷发出来。
(3)实验现象:洞口处薄薄的上豆泥裂开形成“火山口”,“火山口”喷发出“熔岩”,还可能发生“山体”裂开,流出“熔岩”的现象。
(4)实验结论: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温度越高,压力越大。
地球内部的压力会使熔岩不断上升,遇到薄弱的地壳时,就会喷出地表,形成火山。
3.火山喷发对环境影响①正面:火山灰能提高土壤肥力;火山地热是一种清洁能源;火山灰和火山岩还是筑路的好材料。
②负面:烧毁森林、房屋,污染空气,泥石流.第5课风的作用1.风的作用会磨蚀岩石并且搬运岩石破碎物,对地形变化起到重要作用,而且这种作用和变化是缓慢进行的。
《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知识点1.地球表面的地形是多种多样的。
2.地形是指地势高低起伏的变化,即地表的形态。
3.常见的地形及其特点:平原:宽广平坦,起伏很小;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高原:面积广大,地形开阔,周围以明显的陡坡为界;山地: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4.地形图上,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地形,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平原,黄色表示丘陵,棕褐色表示山地和高原,白色和淡紫色表示积雪和冰川。
5.地球上海洋面积(71%)比陆地面积(29%)大。
6.我国的地形多种多样,地势西高东低,西部高,多高原、山地,东部低,多平原、丘陵。
7.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地震、火山、风的作用(雅丹地貌)、水的作用……8.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以分为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地幔(厚度约2900千米)、地核(平均半径约3500千米)三个圈层。
9.组成地壳的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岩浆岩:玄武岩、浮石、花岗岩沉积岩:砾岩、砂岩、页岩变质岩:大理岩、板岩10.地壳在不断地运动。
地球内部的岩浆在不停地涌动,有时会通过地震和火山喷发让我们感受到。
地壳运动会使岩层受力,就会发生弯曲变形。
11.通过地震模拟实验,我们发现:迅速拉开时,泥层会断裂,迅速挤压时,泥层会隆起。
12.地壳在不断运动,当地下的岩层发生弯曲、断裂、错动等会引起地表的震动,这就是地震。
13.地震给地球表面带来的变化:地震造成山地滑坡,阻塞河道,形成堰塞湖;地震使地面出现了裂缝、塌陷、扭曲变形。
地震给地表带来的变化是剧烈的。
14.地震发生时我们该如何自救?(了解)室内如何逃生:迅速钻到床下、桌下,同时用被褥、枕头、脸盆等物护住头部,等地震间隙再尽快转移到安全的地方。
地震时如果房屋倒塌,应呆在床下或桌下千万不要移动,要等到地震停止再逃出室外或等待救援。
如果住在楼房中,最安全、最有效的办法是及时躲到两个承重墙之间最小的房间,如厕所、厨房等。
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第1课地球的表面1.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复杂多样的,也是不断变化的。
2.常见的陆地地形有高原、山地、平原、丘陵、盆地等。
地形海拔特点高原海拔较高,在1000米以上面积较大,外围较陡,内部起伏较为和缓山地海拔较高,在500米以上地势起伏很大,有耸立的山峰,陡峭的山坡,幽深的山谷盆地无一定标准四周高,中间低丘陵海拔较低,在500米以下地势起伏较大,山顶浑圆,山坡坡度不大平原海拔较低地势起伏很小,宽广平坦3.观察世界地形图(1)地球表面的地形是多种多样的,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2)在地形图上,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地形。
如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平原,黄色表示低山和丘陵,棕褐色表示山地和高原,还有些地形图会用白色或淡紫色表示积雪和冰川。
4.我国地形多种多样,地势西高东低。
西部高,多高原、山地;东部低,多平原、丘陵。
5.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有地震、火山、风的作用、水的作用等。
第2课地球的结构1.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以分为三个圈层。
(1)地壳:地球固体圈层的最外层,由岩石组成,厚度各处不一样。
(2)地幔:位于地壳以下地核之上,是岩浆的发源地。
(3)地核:地幔以下到地球中心的部分。
2.组成地壳的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岩石,叫岩浆岩。
玄武岩、浮石、花岗岩都是岩浆岩。
由泥、砂、岩石碎屑在水中沉积形成的岩石叫沉积岩。
砾岩、砂岩、页岩都是沉积岩。
沉积岩里常有化石——古代动植物的遗骸或痕迹。
地表的岩石被深埋于地下时,在高温和高压下发生变化形成的岩石,叫变质岩。
大理岩、板岩都是变质岩。
3.地壳在不断地运动,地球内部的岩浆在不停地涌动,有时会通过地震和火山喷发让我们感受到。
4.地壳的运动常常会使岩层发生弯曲变形。
第3课地震的成因及作用1.地震成因的模拟实验(1)迅速拉开时,可以看到泥层断裂。
迅速挤压时,可以看到泥层隆起。
(2)泥层模拟的是岩层。
2.地震的成因:地壳在不断运动,当地下的岩层发生弯曲、断裂、错动等会引起地表的震动,这就是地震。
【温馨提醒】第三单元的概念性知识较多,类似于上个学期《岩石和矿物》单元。
因此,这个单元在复习的时候,需要同学们在笔记的基础上,认真阅读书本(包括资料库的内容)。
谢谢!3.1地球表面的地形1.地球表面的地形: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
2.高出海平面500米以下的山地,称为丘陵。
山地是指海拔在500米以上的高地,起伏很大,坡度陡峻,沟谷幽深,一般多呈脉状分布,形成山脉。
山地与丘陵的差别是山地的高度差异比丘陵要大。
由于丘陵坡度较缓,可以在上面开发梯田。
3.黄土高原是世界著名的大面积黄土覆盖的高原,沟壑纵横,植被少,水土流失严重。
4.地球上海洋多,陆地上(海洋:陆地=7:3)。
5.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
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国的三大平原,全部分布在中国东部,我们浙江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之上)。
6.地球表面的地形是在不断变化的。
7.我们常用地形图表示地球表面的地形,地形图中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海拔高度。
8.3.2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1.火山爆发会形成火山岛。
2.海底地震会引发海啸。
3.地震会引起地裂、塌方,形成堰塞湖。
4.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
5.地球的内部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
地壳运动引起地震,绝大多数地震发生在地壳内。
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运动都有关(火山必须提到地幔,因为有岩浆活动)。
6.板块运动:我们将地球表面分成六大板块。
板块之间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处在运动的状态中。
(1)板块挤压:隆起,形成丘陵、山地或者高原。
我国的喜马拉雅山就是板块挤压形成的,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挤压。
(2)板块分离:形成裂谷,例如东非大裂谷。
当海水进入,形成海洋;继续分离,形成大洋。
非洲板块内部分离,形成裂谷。
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分离,形成红海。
7.地球内部运动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
这种变化有时是很猛烈的,如火山、地震。
有时也表现为极其缓慢的变化,如板块运动(喜马拉雅山每年继续升高1厘米)、风化。
2021最新教科版科学(2017)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全单元全套教案2.1《地球的表面》教案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课是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第1课。
作为单元的起始课,本课为整个单元的学习起到“奠定知识基础,提供思维线索”的作用。
首先,教科书提供了世界地形图、我国的地形图以及各种典型地形地貌的图片,引导学生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进行观察,学习描述地形的特点,对地表的各种形态进行初步的认知。
学生感叹大自然神奇力量的同时,进一步思考这些奇妙的地形地貌形成的原因,并结合已有认知作出猜想。
【学生分析】五年级学生对于地形地貌虽然没有系统的认识,但他们已经有比较丰富的生活经验,他们在旅游途中或在网络、电视中对地形地貌有一些浅显的认识。
因此,他们可以尝试对各种地形地貌的成因进行猜测,这种猜测不仅可以作为学生学习整个单元的思维线索,教师还可以将学生心中的疑惑与教学目标相融合,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地形地貌特点及其变化原因的兴趣。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复杂多样的,也是不断变化的。
2.常见的陆地地形有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台地和盆地等。
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通过观察、分析图片等资料获得关于地形地貌特点的信息。
2.能够用恰当的词语描述常见地形地貌的特点。
3.能够对地形地貌变化的原因进行有依据的猜测。
科学态度目标1.愿意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
2.发展探究地形地貌变化原因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各种各样的地形地貌是大自然赐予我们人类的宝贵自然遗产。
【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分析几种地形地貌的特点,根据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对地形地貌的形成原因做出初步猜想与解释。
难点:对主要地形地貌形成原因进行合理的推测。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世界地形图或地形地球仪、中国地形图或地形地球仪、典型地形地貌的图片、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典型地形地貌的视频、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班级记录大表、教学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