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 格式:ppt
- 大小:4.06 MB
- 文档页数:12
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第一课《地球表面的地形》1.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有(丘陵)(山地)(平原)(高原)(盆地)。
2.从我国地形图上可以知道:(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3.从世界地形图上可以知道:(世界上海洋多,陆地少。
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地形。
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平原。
)4.丘陵的地形特点是:(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5.山地的地形特点是:(蜿蜒起伏,层峦叠嶂)6.平原的地形特点是:(地貌宽广平坦,起伏很小)7.高原的地形特点是:(地势较高,周边有明显的陡坡为界)8.盆地的地形特点是:(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9.我们家乡的主要地形是(平原)。
第二课《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1.地球内部从内到外是由(地核)(地幔)(地壳)三部分组成的。
2.(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运动)有关。
3.科学家认为,组成地球外壳的(岩石圈)原来是一个整体,后来(地球内部运动的力量)使它分裂成几块,形成了现在的(大陆板块)。
4.两个大陆板块碰撞形成了雄伟的(喜马拉雅山)。
(东非大裂谷)是两大板块拉张形成的。
5.(地球内部运动)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表现的很猛烈如(地震)(火山);有时表现的极其缓慢如(板块运动)、(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
第三课《岩石会改变模样吗》1.岩石变化的原因是(冷热的作用)(流水的作用)(植物的作用)(动物的活动)。
2.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3、风化继续风化岩石————岩石碎裂————小石子和沙1.冷热的作用会改变岩石模样吗?(模拟)实验设计实验材料:(酒精灯、镊子、岩石、烧杯、护目镜)实验步骤:(点燃酒精灯。
用镊子夹着岩石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
立即放入冷水中,反复几次。
)实验现象:(岩石碎裂了或烧杯底部有岩石的碎屑)实验结论:(在冷热的作用下,岩石改变了模样。
【导语】地球⾚道半径6378.137千⽶,极半径6356.752千⽶,平均半径约6371千⽶,⾚道周长⼤约为40076千⽶,呈两极稍扁⾚道略⿎的不规则的椭圆球体。
地球表⾯积5.1亿平⽅公⾥,其中71%为海洋,29%为陆地,在太空上看地球呈蓝⾊。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地球表⾯的地形 【教学⽬标】 科学概念: 地形包括⾼原、⾼⼭、盆地、湖泊、峡⾕、平原等。
地球表⾯有河流、海洋、⼭脉、⾼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是⾼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过程与⽅法: 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原、平原、⾕地、⼭脉、河流、海洋等的地形。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对地球表⾯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教学重点】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难点】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学⽣事先准备⼀些⾃⼰去过的地⽅的风景照⽚,有条件的学校为每组学⽣准备⼀份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
教师演⽰:⼀些典型的地形地貌的图⽚或课件,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的课件。
【教学过程】 ⼀、引⼊ 1、教师⽤课件展⽰⾃⼰到外地旅游的照⽚,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地⽅吗?从照⽚上,你可以感受到那⾥的地形吗?你能说说它的地形特点吗?学⽣回答,教师适当纠正并补充介绍地形特点。
2、你去过什么地⽅呢?能不能拿出照⽚来介绍⼀下呢?你可以说说那⾥的地名,有什么特点,地形是怎样的。
⼆、我们看到过的地形 1、学⽣初步交流展⽰。
要求:出⽰照⽚,向⼤家介绍该地⽅,注意说清楚地形地貌的类型,能简单描述其特点。
2、教师补充介绍。
在学⽣交流的基础上补充介绍,结合学⽣照⽚上的地形,出⽰相关图⽚和课件,介绍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平原:宽⼴平坦,起伏很⼩; 丘陵:⾼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丘组成; ⾼原:⾯积很⼤,地形开阔,周围以明显的陡坡为界; ⼭地:地势较⾼,蜿蜒起伏,层峦叠嶂; 盆地:四周地势较⾼,中间低平; …… 3、了解家乡的地形。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地球表面的形成及其变化。
2.理解地球的排列形式和地球的形状。
3.掌握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2.能力目标1.能够观察和描述地球表面的特点和变化。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地球上的自然现象。
3.能够运用简单的科学方法进行探究和实验。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科学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3.使学生意识到环境和人类生存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1.地球的形状和排列形式。
2.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三、教学难点1.如何有效地让学生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2.如何让学生在理解基础上,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和解决问题。
四、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通过展示地球图片和模型,让学生观察、比较、总结地球表面的特点和变化。
2.实验教学法:通过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3.讨论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理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1.热身让学生观看地球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地球的印象和了解。
2.知识讲授1.地球表面的形成和变化a.展示地球图片和模型,让学生观察、比较和总结地球表面的特点和变化;b.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理解。
2.地球的形状和排列形式a.通过图片和模型展示,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和排列形式。
3.地球的自转和公转a.通过展示视频或动画,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3.实验探究1.借助球体模型,让学生观察自转和公转对地球表面的影响;2.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温度变化等现象,了解自转和公转对地球表面环境的影响。
4.小组讨论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组从不同的观察角度,分享自己对地球表面变化和自然现象的理解;2.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观点和疑问,帮助学生探究科学问题。
5.总结归纳1.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总结地球表面及其变化的基本特点和变化规律;2.引导学生探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开展更深入的探究和研究。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教案doc第三单元教材分析一、单元教学的意义本单元的内容属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的“地球与宇宙”中“地表的变化”的范畴。
“地球表面”主要指地球表面的形态,简称地形,又称为地貌。
地球表面的形态是复杂多样的,也是在不断变化的。
变化的原因有地球内部的运动,以及流水、风等外力的因素,也包含我们人类的生产生活对地表的改变。
地球是人类的家园,我们一切生活、生产资料取自地球表面的岩石、矿物、土壤,以及各种各样的生物。
地表地形的变化和人类的生存、发展密切相关,而人类不当的活动又会加剧因地表变化带来的各种自然灾害。
砍伐森林、过度放牧,加剧了土地沙化、洪水泛滥;大量使用化石燃料,造成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不仅造成了地表地形的局部改变,而且气候异常,疾病和自然灾害频频发生。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希望能引起学生对地表地形变化有更多的关注,使学生对人类与地球的关系有更多的认识。
科学概念·地球表面由山脉、高原、平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组成,地表的地形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
地球内部的运动和外力作用是形成和重塑地球表面多种地形的主要原因。
·外力作用对地表的影响表现为风化、侵蚀、沉积等。
风化、侵蚀使地表凸起的地方逐渐被削掉,而沉积使低洼的地方逐渐被填平。
·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黏土)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以及生物的生存有着密切的关系。
·内力和外力在改变地表地形的过程中,有时会对人类造成自然灾害,人类不恰当的活动又会加剧自然灾害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资料,模拟实验等方法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以及流水、风、海浪、冰川等外力如何引起地形变化。
·对控制变量的对比实验有较好的把握,能设计模拟实验,探究降水量的大小、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等会影响土壤被侵蚀的程度。
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知识点(一)各节知识点一、地球的表面1.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复杂多样的,也是不断变化的。
常见的陆地地形有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等。
2.整个地球的表面是高低不平、复杂多样的由陆地和海洋两部分组成。
海陆分布是不均匀的陆地被海洋分开并没有完全连接在一起形成几大板块。
3.地球表面的样子不是本来就有的,而是经过漫长的演化逐渐形成的。
4.地形地貌的主要特点及对其成因的猜测:二、地球的结构1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在不断运动着。
2组成地壳的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3地壳运动也称为构造运动推动着地壳的演化是地震和火山喷发的主要原因,其最直观的结果是造成岩石的变形。
不同年代的岩石或岩层由于地壳运动而受到力的作用发生弯曲或断裂,形成褶皱和断层等地质构造。
三、地震的成因及作用1.地壳运动是地震发生的原因。
地震的发生会使地表形态发生巨大变化。
2.两半拼接的小盒代表地壳中的两个板块铺在小盒中的泥代表岩层,拉开或挤压是模拟岩层受到的作用力。
3.地震会使地表断裂、隆起,引起山体滑坡泥石流、阻塞河道形成堰塞湖等现象。
四、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1.地壳运动是火山喷发的原因。
火山喷发时,会使地面产生裂缝,并有熔岩喷涌。
2.火山喷发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形成火山岩小山、火山岛、火山口湖等。
地震和火山喷发是引发地表变化的内在因素,其主要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
3.长白山天池是一个火山口湖,由火山喷发形成。
火山喷发喷射出大量熔岩之后,在火山口处形成盆状凹陷,时间一长,积水成湖。
4.火山喷发成因的模拟实验用酒精灯加热→火山喷发→火山的成因(1)用番茄酱模拟熔岩,用土豆泥模拟地壳。
(2)注意事项:①必须戴护目镜,防止加热后的番茄酱喷射到眼睛。
②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
③用薄薄的土豆泥封住洞口可以使熔岩更容易喷发出来。
(3)实验现象:洞口处薄薄的土豆泥裂开形成“火山口”,“火山口”喷发出“熔岩”,还可能发生“山体”裂开,流出“熔岩”的现象。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知识点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基础知识1.地形及地形的特点: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
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山地: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平原:地貌宽广平坦,起伏很小高原:面积广大,地形开阔,周边以明显的陡坡为界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2.在地形图上棕色和褐色分别表示高原和山地,白色表示终年积雪的山峰,蓝色表示海洋。
3.地球上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大);我国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4.(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
地球从外到里分为(地壳.地幔.地核)。
5.绝大部分的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的运动有关。
6.地球内部的运动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表现出来是很猛烈的,像地震和火山;有时是极其缓慢的变化,7.地球表面的很多变化都是在(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下很缓慢进行的,我们在短时间内(难以察觉)。
8. 由于受(水、大气、气温、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9.(风化作用)会改变地球上的地形地貌,但这种变化是在(缓慢)的过程中进行的。
10.风化作用改变的地形地貌:海南第一山和云南的路南石林。
海南第一山东山岭主要由花岗岩构成,长期以来这些花岗岩由于温差及海水.海浪的侵蚀风化作用,逐渐形成各种奇形怪状的石头。
云南的路南石林.弥渡的天生桥是石灰岩受水的化学风化作用的结果。
11.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岩石→岩石碎裂→土壤)12.土壤分层实验中,最底层是颗粒最大的(沙砾),中间是(沙)和(粉沙),最上层是颗粒最小的(黏土),浮在水面上的是一些植物残体。
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组成的混合物。
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复习提纲、地形包括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等。
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峡谷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
常见地形的特点: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的是山地;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绝的低矮山丘组成的是丘陵;地貌宽广平坦,起伏很小的是平原;面积广大,地形开阔,周边以明显的陡坡为界的是高原;周围有山地、高原环绕,中间地势较低的是盆地。
在地形图上,棕色和褐色分别表示高原和山地,白色表示终年积雪的山峰,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
地球上海洋多,陆地少。
中国的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瑞安的主要地形为丘陵。
七大洲: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南美洲。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2、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
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
地球表面的变化有时是迅猛激烈的,有时是缓慢不易觉察的。
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地震主要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运动有关。
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温度越来越高,压力越来越大。
在两个大陆板块,碰撞形成喜马拉雅山,受拉张形成东非大裂谷。
3、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风化作用会改变地球上的地形地貌,但这种变化是在缓慢的过程中进行的。
我们用给岩石加热和冷却的实验,来模拟岩石在自然界不同温度环境中所受的影响,(模拟实验中岩石循环地被烧热和冷却,相当于自然界中岩石在白天受热,夜晚冷却;夏天受热,冬天受冷。
实验中岩石在冷热的不断作用下破裂,可以推断自然界中岩石在冷热的不断作用下也会发生碎裂”)。
用晃动瓶中水和石块的实验模拟河流中岩石被磨蚀的过程,在石膏中种豌豆的实验模拟植物生长及根的力量对岩石的破坏。
比如小动物掏挖洞穴,植物的根扎入岩石裂缝。
岩石改变模样的原因:气温变化、流水的作用、动植物作用岩石风化→岩石碎裂继续风化→小石子和沙你知道那些风化作用改变了地形地貌?海南第一山和云南的路南石林。
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复习资料一、科学概念:1、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
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2、地球内部的运动和外力作用的影响是形成和重塑地球表面多种地形的原因。
3、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
4、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
5、地球的内部可以分成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
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运动有关。
6、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的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
7、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的。
有的变化是在缓慢的过程中进行的,比如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是我们在短时间内难以觉察的,有的却是一个比较迅猛的过程,就像地震、火山。
8、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9、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黏土)、动物、植物的残留物,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l0、水流动时能携带土壤微粒跟着一起运动,当水流静止下来时,携带的物质也会沉积下来。
一般来说,重的颗粒先沉积,轻的颗粒后沉积。
11、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土壤,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密切的关系,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12、雨水和径流会把地表的泥土带走,使土地受到侵蚀。
13、流水、风力、海浪、冰川等都会对地表产生侵蚀和沉积作用,并形成不同的地形地貌。
14、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会影响土壤被侵蚀的程度。
降雨量大比降雨量小对土地的侵蚀严重,无植物覆盖比有植物覆盖侵蚀严最,土地的坡度大比坡度小受到的侵蚀严重。
15、人类自身的活动也会改变地表形态,这种改变有时会加剧自然灾害的影响,所以我们要尽最减少土地遭受侵蚀。
L6、保护森林、退耕还林可以减少土地的侵蚀。
17、河流也是流水侵蚀土地形成的,河流会侵蚀河床和两岸,形成许多不同的地形地貌。
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2.1.地球的表面1.地球表面并不是平坦光滑的,主要分为陆地和海洋,世界海洋面积占地球表面积的71%;陆地占地球表面积的29%(可以概括的说:地球上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
2.地球陆地分为七大陆地部分,被称为七大洲,即亚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非洲、大洋洲与南极洲。
世界地图七大洲四大洋3.全球大陆共有亚欧大陆(因为亚洲与欧洲是直接相连在一起的,同时亚欧大陆也是地球最大的一块大陆)、非洲大陆、北美大陆、南美大陆、澳大利亚大陆(主要就是由大洋洲组成)和南极大陆6块大陆。
4.四大洋分别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5.地球表面的地形是多种多样的,也是在不断变化的。
6.地球表面的地形是多种多样的,科学家把地球上的地形地貌分为五大类,五大地形分别是高原(特点:海拔较高,外围较陡,内部地势相对平缓)、平原(特点:海拔低,地势平坦)、丘陵(特点:地势起伏较大,山顶浑圆,山坡坡度不大)、山地(特点:地势起伏较大,有耸立的山峰、陡峭的山坡、幽深的山谷)、盆地(特点:四周高,中间低)。
高原平原丘陵山地盆地7.我国的地形地貌特点:我国地形多种多样,地势西高东低(因为:西部多高原、山地,东部多平原、丘陵),呈阶梯状分布,山区面积广大。
地形地貌记录表8.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有很多,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主要是地壳运动,以构造运动为主,还会有地震、火山喷发等比较剧烈的运动,会让地形变得高低不平。
外力作用主要来源于太阳、水、风、大气、生物等。
包括:风化作用、河流、冰川、湖泊等的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等作用,使得地形削高填低趋向平坦。
2.2.地球的结构1.我们现在看到的地球表面与地球的内部构造有关。
2.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3.地壳的组成: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地球固体圈层的最外层,岩石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组成地壳的岩石可以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