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太阴肺经动态图及详解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4
手太阴肺经(lu11)
一,经脉循行: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循环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
横出腋下,下循环于内臂,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内臂骨,入下廉入寸口,行鱼际,大拇指外端。
二,主要概治:肺经系病变,以及经络循环经过器官的病变,病症:咳嗽,出血,发热,气亏,哮喘,咽喉痛,无脉症等
1,中府:(肺之募穴)中气聚点中气也叫天地之气
定位:平第一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6寸
主治:中气不足引起的咳嗽,哮喘,胸痛;
操作:向外平刺0.3~0.8寸
2,云门:肺气出入点
定位:中府直上1寸
主治:基本与中府相同,但是主治肺热不能宣发于外,而引起的咳嗽,哮喘,胸痛
操作:向外平刺0.5~0.8寸
3,天府:鼻气通于天
定位:腋前纹头下即3寸
主治:瘿气,鼻炎,
操作:直刺0.5~1.0寸
4,侠白:厢助肺白
定位:天府下1寸,肘横纹上5寸
主治:由于肺卫不足,引起的咳嗽,哮喘,干咳
操作:直刺0.5~1.0寸
5,尺泽:(合穴)肾脏灌溉点注意肺是金,金生丽水,但是补肾说令我怀疑不止
定位:肘横纹中,肱二头肌和桡骨交界的小小凹陷处
主治:中暑,小儿惊风,一切肺热引起的病症!也有人说补肾?
操作:直刺0.5~1.2寸,也可以放血,在下不主张在这里放血。
手太阴肺经——感悟十二经脉之一手太阴肺经——感悟十二经脉之一肺经走向:(如下图)起始于中焦,向下联络大肠;回绕过来沿着胃上口;向上穿过膈肌;属于肺脏;从“肺系”(肺与气管、喉咙相联系的部位)横行出来(中府、云门);向下沿循上臂内侧,走手少阴心经和手厥阴心包经之前;向下到肘中(尺泽),沿前臂内侧桡骨下面的边缘;进入寸口,(桡动脉搏动处);向上到大鱼际;沿着鱼际的边际;出大指的内侧端(少商)。
它的支脉:从腕后(列缺)一直走向食指内(桡)侧,出其末端。
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连接。
每本书都会介绍每条经络的走向,看字闲乱就看图,一眼就看明白了。
能不能背下来无所谓,不过这里要强调很重要的一点:肺与大肠相表里。
什么叫相表里呢?说的白一点,就是肺与大肠关系非比寻常,有经络相连,它俩在五脏六腑里面最亲,是亲哥俩。
记住这一点就足够了。
肺经这条经络共11个穴位。
手外翻取手内侧外线即为肺经,中医理念讲求离穴不离经,先把这条经络的位置找到,穴位找不准也没关系,从上往下缕,哪疼摁哪,绝对不会出错,有人会问,我疼的这个地方对比穴位图怎么没穴位?这没关系,没有穴位的地方中医给起了个很形象的名字叫:阿是穴。
意思就是:阿-叫的疼,是-是这里疼。
只要是痛点,就把它揉到不痛了,经络就通了,俗话讲:痛则不通,通则不疼嘛。
会找经络了,也能找到痛点了,下一步就需要知道治什么病了。
既然是肺经,那就跟肺有关的病都可以找这条经络,如:咳嗽、支气管炎、咽喉炎、鼻炎、胸闷、哮喘等等。
还有肺主皮毛,这点也需要注意,皮肤问题也可以来找肺经。
大肠有一些疾病有时也要求助肺经,因为它俩是亲哥俩嘛,肺经是哥哥如果有事了,自己解决不了,只能找大肠弟弟来解决了,其他器官跟自己不是亲戚,想管也没那份闲心。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说,经络啥病都治了,那要穴位干啥用的。
这个问题问的好。
这里做一个简单的比喻,拿一个房子中的电路来说,整个电路就相当于身体的经络,如果有电路出现问题,比如电灯不亮了,肯定要缕通过电灯的电线了,从头缕到尾,累得要命,不过也可以找到出现问题的地方进而解决问题,而穴位就像是电路中每个节点的开关,电灯不亮,我第一个检查电灯的开关,开关没问题我再检查连接电灯的总开关,使解决问题简单化。
一、LU(Lung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府、止于少商,左右各11穴(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
起于中焦,向下络大肠,回过来沿胃上口过膈肌,入属肺,从肺系横行出于胸壁外上方,出腋下,于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前,沿上臂前侧下行至肘横纹,沿小臂前侧的桡侧缘入寸口、过大鱼际,沿大鱼际边缘出手大拇指桡侧之少商穴。
其分支从前臂列缺穴处分出,沿掌背侧走向食指桡侧端,经气会于手阳明大肠经商阳穴相接。
二、HT(Heart)手少阴心经左右各9穴(极泉、青灵、少海、灵道、通里、阴郄、神门、少府、少冲)。
起自心中,出来后归属于心系(心脏周围的组织),向下通过膈肌,联络小肠。
其直行主干从心系上肺,向下斜出于腋下,沿上肢内侧后边,至肘中,沿前臂内侧后边,到手掌后豆骨突起处进入掌内后边,沿小指桡侧到达其末端,经气于少冲穴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连。
其分支从心系向上夹着食道连于目系,即眼球内连于脑的脉络。
三、PC(Pericardium)手厥阴心包经首穴天池,末穴中冲。
左右各9穴(天池、天泉、曲泽、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劳宫、中冲)。
起于胸中,出来归属于心包,贯穿横膈,联络上、中、下三焦。
其分支从胸中分出,到达两肋部,在腋下三寸的天池穴向上至腋窝下。
沿上臂内侧中线,进入肘中,下行前臂两筋(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过腕部,进入掌中,沿中指到达其末端中冲穴;另一支脉从掌中分出,沿无名指尺侧端行,经气会于关冲穴与手少阳三焦经相接。
四、LI(Large Intestine)手阳明大肠经左右各20穴(商阳(井)、二间(荥)、三间(输)、合谷(原)、阳溪(经)、偏历(络)、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合)、肘髎、手五里、臂臑、肩髃、巨骨、天鼎、扶突、禾髎、迎香)。
从食指末端起始(商阳),沿食指桡侧缘(二间、三间),出第一、二掌骨间(合谷)、进入两筋(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阳溪),沿前臂桡侧(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进入肘外侧(曲池、肘髎),经上臂外侧前边(手五里、臂臑),上肩,出肩峰部前边(肩髃、巨骨,会秉风),向上交会颈部(会督脉大椎),下入缺盆(锁骨上窝),络于肺,通过横膈,属于大肠。
中医针灸经络穴位图解(手太阴肺经)肺手太阴之脉《灵枢◎经脉篇》:“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
上膈,属肺。
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臂骨下廉,出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之端。
”上臂骨下廉之“臂”字,原缺拟补。
中府本经承肝经足厥阴之气,内循胃口,上膈,属肺。
肺为呼吸外气之府库。
又以本经之气,由本穴出中达表,因名“中府”。
本穴原名“府中俞”,又名“膺中俞”,后人简称“中府”。
盖以本经之气由内府输出也。
即出纳外气,经气随之通行之过栈也。
本穴功用与云门略同。
俱能舒达内藏抑郁之气。
《针灸大成》谓治少气不得卧。
按中医病理,少气之人,多喜静卧。
今言不得卧,乃气郁于上,非气亏于中也。
刺本穴使气得升降,而疏利之也。
本穴为肺藏之募穴。
按“募”字之义,汇也,聚也。
古时招兵,曰募兵。
即聚集壮丁,而拣选之也。
按针灸治疗多在调气,如行气、导气、提气、降气,均以理气为务。
又针下有感谓之得气,捻转提插谓之行气,下针之时或在呼气,或在吸气;总不离乎调理其气。
故于穴位命名,多取气、水、云、天、海、泉、溪、泽。
虽曰丘、陵、关、室,亦怀通、降、容、泻之意。
•【特定穴】肺募穴,手、足太阴交会穴•【定位】在胸前壁的外上方,云门下1寸,平第1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取穴法】第1步:正立或正坐位,双手叉腰;第2步:在锁骨外侧下缘的三角窝处即是云门穴;第3步:从此窝正中垂直向下量1横指(大拇指指间关节部位的横径为1寸)处即为本穴。
•【主治病症】①咳嗽、气喘、胸满痛等肺部病症;②肩背痛。
•【艾灸参数】隔物灸仪艾灸时间:30-50分钟;温度:38-45℃;艾条悬灸时间:5-10分钟;艾炷灸时间:5-7壮。
•【经验应用】①现代常用于治疗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等。
配肺俞主治外感和内伤咳嗽;配复溜主治肺阴虚之干咳、肺痨等。
②《马氏温灸法》:治肺结核等各种肺病,亦用于下肢水肿。
⼗⼆经络⾛向动态图⼦/⿏,⼦时23/1,⾜少阳胆经旺,胆汁推陈出新。
丑⽜,丑时1/3,⾜厥经肝经旺,肝⾎推陈出新,寅时虎3/5点,⼿太阴肺经旺,将肝贮{铸)藏的新鲜⾎液输送到百脉,迎接新的⼀天到来。
卬时属兔,5/7点,⼤肠旺,有利于排泄。
⾠龙7/9点,胃肠经旺,有利消化。
已蛇9/11点,脾经旺,有利于吸收景养⽣⾎。
午马11/13,⼼经旺,有利于周⾝⾎液循环,⼼⽕⽣胃⼟,有利于消化。
未⽺13/15,⼩肠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
申猴15/17膀胱经旺,有利于泻掉⼩肠下注的⽔液及周⾝的⽕⽓⾣鸡17/19,肾经旺,有利贮藏⼀⽇的脏腑之精华。
8. 戌时(19⾄21点)⼼包经旺,再⼀次增强⼼的⼒量,⼼⽕⽣胃⼟有利于消化。
9. 亥时(21点⾄23点)三焦通百脉,⼈进⼊睡眠,百脉休养⽣息。
⼀、⼗⼆经脉包括:⼿三阴经:⼿太阴肺经、⼿少阴⼼经、⼿厥阴⼼包经⼿三阳经:⼿阳明⼤肠经、⼿太阳⼩肠经、⼿少阳三焦经⾜三阳经:⾜阳明胃经、⾜太阳膀胱经、⾜少阳胆经⾜三阴经:⾜太阴脾经、⾜少阴肾经、⾜厥阴肝经。
⼆、其流注次序是:从⼿太阴肺经开始,依次传⾄⼿阳明⼤肠经,⾜阳明胃经,⾜太阴脾经,⼿少阴⼼经,⼿太阳⼩肠经,⾜太阳膀胱经,⾜少阴肾经,⼿厥阴⼼包经,⼿少阳三焦经,⾜少阳胆经,⾜厥阴肝经,再回到⼿太阴肺经。
三、其⾛向和交接规律是:⼿之三阴经从胸⾛⼿,在⼿指末端交⼿三阳经;⼿之三阳经从⼿⾛头,在头⾯部交⾜三阳经;⾜之三阳经从头⾛⾜,在⾜趾末端交⾜三阴经;⾜之三阴经从⾜⾛腹,在胸腹腔交⼿三阴经。
⼀、⼗⼆经脉的表⾥关系是:⼿⾜三阴、三阳,通过经别和别络互相沟通,组成六对"表⾥相合"的关系。
其中,⾜太阳与⾜少阴为表⾥,⾜少阳与⾜厥阴为表⾥,⾜阳明与⾜太阴为表⾥。
⼿太阳与⼿少阴为表⾥,⼿少阳与⼿厥阴为表⾥,⼿阳明与⼿太阴为表⾥。
⼆、意义⼗⼆经脉具有运⾏⽓⾎、联接脏腑内外、沟通上下等功能,⽆论感受外邪或脏腑功、联接脏腑内外、沟通上下等功能,⽆论感受外邪或脏腑功⼗⼆经脉具有运⾏⽓⾎能失调,都会引起经络的病变。
肺经11个穴位详解中医是我国传统文化之一,而经络穴位在我们的医疗或日常养生中广泛使用。
本文提供肺经11个穴位详解,以供大家参考选用。
中府穴拼音:zhōnɡfǔ拼音别名:膺中府,膺俞,府中俞别名解析:口禾髎。
禾,细长之物也。
髎,孔隙也。
该解析穴名意指大肠经体表经水由本穴回归大肠经体内经脉。
本穴物质为扶突穴与迎香穴二穴提供的天部之气,至本穴后冷降归于地部并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回归大肠经体内经脉,地部孔隙细长狭窄,如孔隙之状,故名。
禾髎、长频、长髎、长颊之名皆与口禾穴同。
长指地部孔隙细长,频指气血的运行频频不断,颊通挟,皆为对穴内气血物质的运行或穴位的微观形态的描述。
意义:大肠经的冷降之液由此回流大肠经体内经意义脉。
运行:地部经水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回流大肠经的体运行内经脉。
气血气血: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取穴:中府穴位于人体的胸外侧部,云门穴下1寸,取穴平第一肋间隙处,距前正中线6寸。
解剖:当胸大肌、胸小肌处,内侧深层为第一肋间解剖内、外肌;上外侧有腋动、静脉,胸肩峰动、静脉;布有锁骨上神经中间支,胸前神经分支及第一肋间神经外侧皮支。
功能功能:导引大肠经的体表之液回流大肠经的体内经脉。
主治:鼻塞,鼽衄,口歪,口噤。
〖治法〗寒则通主治之,热则泻之。
〖注意〗大肠经体表经脉的终结点在迎香穴,而其体表经脉与体内经脉的交接点则在口禾髎。
〖生理解剖〗在上颌骨犬齿窝部,上唇方肌止端;有面动、静脉的上唇支;布有面神经、三叉神经第二支下支与眶下神经的吻合丛。
取穴图穴位图商阳穴二间穴三间穴合谷穴阳溪穴偏历穴温溜穴下廉穴上廉穴手三里穴曲池穴肘髎穴手五里穴臂臑穴肩髃穴巨骨穴天鼎穴扶突穴口禾髎穴迎香穴计算器关税税率对联大全快递网点DNS服务器信用卡进度旅游景点格式转换衣服尺码亲属关系银行卡归属图书大全音乐专辑电影大全古籍大全银行网点军事百科武器大全日出日落民间谚语摩尔斯电码进程查询汉字转拼音XML格式化六十四卦驾驶行驶证音乐专辑电脑版|手机版|秒转为可读时间格式计算器鼻炎、鼻塞、鼻窦炎、流鼻水、鼻病、牙痛、感冒、鼻塞、鼻出血、口歪、面痒、胆道蛔虫症。
十二经脉之手太阴肺经(完整版).docx十二经脉之手太阴肺经第一讲今天?咱们要开始讲十二经脉~?有的人说:我就是学中医的,为什么要学十二经脉??为啥要学十二经脉十二经脉太难学了,不懂怎么入手,至于为啥要学十二经脉以前我老师就常说:学医不懂经络,开口动手便错,其实这句话是出自金代张从正的《儒门事亲》原话是:“不诵十二经络,开口动手便错。
”意思是?:你不知道经络的循行?,不知道它的主病?,开口动手就错?,不知道怎么针灸,?不知道怎么选穴等等。
很多医家都认为?学十二经脉就是为了针灸?,为了选穴,?但其实十二经脉的作用远远不止于此??,十二经脉还可以用来辨病,比如我看到一个人眼睛下长痣,?我就知道这是小肠经或者胆经的问题。
有了这个初步的判断,?我就能循着这个方向去问他一些具体的证候。
来确定是小肠经,还是胆经,还是两者都有。
有些人就疑惑六经辨证和十二经脉矛不矛盾,??实际上六经辨证是指《伤寒论》里面的六经八纲辨证?它是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这六种状态六经辨证和十二经脉矛不矛盾?这个状态和部位并不矛盾,比如刘绍武先生,就把伤寒少阴理解为十二经脉里面的少阴心经,它虽然是两个体系,但实际上是可以互通的。
?刘绍武先生也是非常有名的经方家,他这样认为,肯定有一定的道理。
这个状态和部位并不矛盾,?咱们一句一句地来哈~好的,那我们开始学习十二经脉的肺经,先给大家发一段肺经的循行原文:“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
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首先,?肺手太阴之脉,有的人问,为啥是手太阴?嗯,这个不用纠结,你先简单理解,肺经的全名:就叫手太阴肺经,?接着下一句:“起于中焦”?就是说肺经的起点在于中焦,中焦就是我们脾胃所在的这个地方中医把人分成三焦:横膈膜以上的叫上焦(包括心肺);横膈膜到肚脐的为中焦(包括脾胃肝胆等);?肚脐以下的为下焦(包括肾膀胱)“下络大肠”?这个“络”很有意思。
手太阴肺经图,示意图,十二经络图肺经乃以肺为中心,连接胸、手、手掌、拇指的经脉。
呼吸系统受到伤害时,寻找位于此经脉的各穴位,并利用这些穴位加以治疗便能产生疗效。
肺部的功能主要是将空气吸入体内,并将其连送分配至五脏(内脏),以维持生存。
若此机能发生异常时,会有上火、口干渴、胸痛、咳嗽、心悸、喘息等症状出现。
此外,尚会产生脖根部痛、肘至手腕痛及麻痹等。
随著身体机能降低,皮肤呈现干燥、没有光泽的现象、脸色苍白、声音微弱、元气丧失,并连带地失去耐性。
精神上也常会因为小小的挫折,而导致心情暗淡。
呼吸系统的疾病,在秋冬之际会有恶化的倾向,故请提高警觉。
食物方面会偏好清淡的食物,而不喜吃油腻的食物。
当身体呈现以上所述的症状时,请刺激肺经上的穴位,使气血流通顺畅,身体便能迅速恢复轻松愉快。
肺经的主要穴位有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等。
手太阴肺经:起始于中焦胃部,向下络于大肠,回过来沿着胃上口,穿过膈肌,属于肺脏。
从肺系--气管、喉咙部横出腋下(中府、云门),下循上臂内侧,走手少阴,手厥阴经之前(天府、侠白),下向肘中(尺泽),沿前臂内侧桡骨边缘(孔最),进入寸口--桡动脉搏动处(经渠、太渊),上向大鱼际部,沿边际(鱼际),出大指的末端(少商)。
它的支脉:从腕后(列缺)走向食指内(桡)侧,出其末端,接手阳明大肠经本经一侧11穴(左右两侧共22穴)。
其中9穴分布于上肢掌面桡侧,2穴在前胸上部,首穴中府,末穴少商。
主治呼吸系统病症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
本经穴位: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1) 中府LU1 Zhōng Fǔ[定位] 在胸外侧部,云门下1寸,平第一肋间隙处,距前正中线6寸。
[解剖] 当胸大肌、胸小肌处,内侧深层为第一肋间内、外肌;上外侧有腋动、静脉,胸肩峰动、静脉;布有锁骨上神经中间支,胸前神经分支及第一肋间神经外侧皮支。
[主治] 咳嗽,气喘,肺胀满,胸痛,肩背痛。
十二正经图解一、手太阴肺经循行图小博按:这是网上已被转载多次的既漂亮又实用的东东,现对原帖作二次整理,转帖于此,供同道学习参考。
说明:各图中蓝色按钮为重播键,绿色按钮为播放键,红色按钮为暂停键,黄色按钮为循行路线说明键,标注有阿拉伯数字的地方是对本经循行线路的分段标示。
一、手太阴肺经循行图小博按:这是网上已被转载多次的既漂亮又实用的东东,现对原帖作二次整理,转帖于此,供同道学习参考。
说明:各图中蓝色按钮为重播键,绿色按钮为播放键,红色按钮为暂停键,黄色按钮为循行路线说明键,标注有阿拉伯数字的地方是对本经循行线路的分段标示。
一、手太阴肺经循行图手太阴肺经穴位歌手太阴肺十一穴,中府云门天府列,次则侠白下尺泽,又次孔最与列缺,经渠太渊下鱼际,抵指少商如韭叶。
主要穴位说明:中府:胸骨旁开六寸(脾肺之气聚集的中央)兼治脾肺两脏之病,治气虚,腹胀,消化不良,水肿、咳等。
天府:横隔阂下三寸(墨点)。
肺开窍于鼻,医治过敏性鼻炎。
尺泽:肘横纹外侧。
是补肾的穴位。
(金生水)降逆气医治高血压,哮喘。
孔最:掌横纹7寸。
穴位较深,(郗穴是治急性病)是个会聚的穴位。
主管一切毛孔的穴位。
(毛孔、鼻孔)治鼻出血,是痔疮的要穴,对感冒起发汗作用。
治急性咳、咽喉痛有疗效列缺:不好找。
合骨绝对凹点。
医治小儿遗尿,落枕、偏头疼,外感风寒惹起的头疼。
“头项寻列缺”经渠:挠骨头里面骨头边缘。
医治咳的要穴(虚寒性的或肺热)太渊:很深。
用手的大拇哥攥住腕子硌着的穴位。
是肺经的原穴,补气的效果十分好,是大补穴补气。
脉的会穴可治静脉曲张。
(心血管病)鱼际:火穴。
医治热性病。
咳、喘无效果。
心中烦热,小孩疳积症、消化不好停食了少商:大拇指外根部。
医治咽喉痛的要穴。
(外感风寒或虚火上升)刺出血来效果最好。
本经小结:主治呼吸系统疾病:各种急慢性气管炎、支气管炎;五官病:急慢性扁桃体炎、鼻炎、流鼻血。
其他:经脉所过的关节屈伸妨碍、肌肉疼。
二、手阳明大肠经循行图手阳明大肠经穴歌手阳明穴起商阳,二间三间合谷藏,阳溪偏历历温溜,下廉上廉三里长,曲池肘髎迎五里,臂臑肩髎巨骨起,天鼎浮突接禾髎,终以迎香二十止。
手太阴肺经动态图及详解
“十二经脉的名称由手足、阴阳和脏腑三部分组成。
手太阴肺经为行走于上肢,内属于肺,阴气盛的经脉。
本经自中焦的胃脘部起始,向下联络大肠,回过来沿着胃的上口,贯穿膈肌,入属肺脏,从肺系(气管、喉咙)横行出于胸壁外上方(中府),走向腋下,沿上臂前边外侧,行于手少阴心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的外面,下至肘中(尺泽),再沿前臂桡侧下行,至寸口(桡动脉搏动处),沿大鱼际外缘出拇指之桡侧端(少商)。
它的支脉从腕后桡骨茎突上方(列缺)分出,经手背虎口部至食指桡侧端(商阳)。
脉气由此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灵枢·经脉》:“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
一、经脉主治病症
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
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喝,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
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出息,溺色变。
(《灵枢·经脉》)本经异常就出现下列病症:肺部胀闷,膨膨而咳喘,咽喉肿痛,严重时交捧双手,心胸闷乱,视物模糊,还可发生前臂部的气血阻逆如厥冷、麻木、疼痛等症。
本经穴主治有关“肺”方面所发生的病症:咳嗽,气急,喘息,心烦,胸闷,上臂、前臂的内侧前缘酸痛或厥冷,或掌心发热。
当气盛有余时,可见肩背酸痛,感受风寒而汗出,伤风,小便频数,张口嘘气;而气虚不足时,则见肩背冷痛,气短,小便颜色异常。
二、手太阴络脉
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
起于腕上分间,并太阴之经,直入掌中,散入于鱼际。
其病:实,则手锐掌热,虚,则欠㰦,小便遗数。
取之去腕一寸半,别走阳明也(《灵枢·经脉》)。
手太阴络脉,名列缺,起于腕关节上方一寸半处的分肉之间,走向手阳明经脉;与手太阴经并行,直走入手掌中,散布在大鱼际部。
其病:实证,手腕和手掌部灼热;虚证,张口出气、尿频、遗尿。
可取手太阴络穴治疗。
三、手太阴经别
手太阴之正,别入渊腋少阴之前,入走肺,散之大肠,上入缺盆,循喉咙,复合阳明(《灵枢·经别》)。
手太阴经别,从手太阴经脉分出,进入腋下,行于手少阴经别之前,入体腔后走向肺脏,散到大肠,上方通过缺盆部,沿喉咙,在约当扶突穴处又合于手阳明经脉。
四、手太阴经筋
手太阴之筋,起于大指之上,循指上行,结于鱼后;行寸口外侧,上循臂,结肘中;上臑内廉,入腋下,出缺盆,结肩前髃;上结缺盆,下结胸里,散贯贲,合贲下,抵季胁。
其病:所过者支转筋痛,其成息贲者,胁急、吐血(《灵枢·经筋》)。
手太阴经筋,起于大指之上,沿大指上行,结于鱼际之后;行寸口动脉外侧,上行沿前臂,结于肘中;向上经过臂内侧,进入腋下,出缺盆部,结于肩峰前方;其上行结于缺盆,向下内行结于胸里;分散通过膈部,会合于膈下,到达季胁。
其病症:当经筋循行所过处出现强滞、痉挛和酸痛,若成为“息贲”病,可见胁肋拘急,上逆吐血。
五、手太阴腧穴
本经一侧11穴,9穴分布于上肢掌面桡侧,2穴在胸前外上部。
分别为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
本经腧穴主要治疗喉、胸、肺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治疗咳喘常用中府、太渊、鱼际;治疗咯血常用孔最、太渊;治疗咽喉痛常用少商、鱼际;治疗热病常用尺泽;治疗头项痛常用列缺。
针刺中府应注意角度与深度,太渊应注意避开桡动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