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编 秦汉文学 第二章 西汉辞赋20
- 格式:pptx
- 大小:307.58 KB
- 文档页数:20
第二编秦汉文学第一章秦汉散文一、简答题1.概述《吕氏春秋》简况。
2.概述《吕氏春秋》的说理方式。
3.概述《谏逐客书》创作缘由。
4.概述秦刻石文的特点。
5.概述《谏逐客书》的主要特点。
6.简述西汉初期散文概况。
7.简述晁错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8.概述西汉中后期散文大势。
9.桓宽《盐铁论》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10.《新序》、《说苑》的文学价值是什么。
11.简述东汉散文大势。
12.简说王充概况。
13.简说仲长统概况。
二、论述题1.王充散文的特点。
2.仲长统散文的特点。
第二章汉赋一、简答题1.简述汉赋发展脉络。
2.汉赋溯源。
3.简说贾谊骚体赋的创作特点。
4.简说枚乘开创大赋体式的《七发》及其特点。
5.概述司马相如生平及作品篇目。
6.简析《天子游猎赋》创作意图和客观效果。
7.概述扬雄生平及赋作。
8.简说董仲舒的《士不遇赋》。
9.简说张衡的《二京赋》。
10.简说赵壹的《刺世疾邪赋》。
二、论述题1.试比较贾谊、枚乘赋作的特点,把握汉初辞赋创作的发展趋向。
2.论扬雄大赋的创作特点。
3.论班固《两都赋》。
4.论张衡在赋史上的作用和地位。
三、名词解释1.骚体赋2.散体大赋3.抒情小赋第三章司马迁与《史记》一、简答题1.简述班固生平。
2.概述《汉书》简况。
3.简析班固与司马迁史学思想与写作的区别。
4.简说《汉书》刻画人物细腻的特点。
5.简说《吴越春秋》与《越绝书》异同。
6.简说《吴越春秋》内容及写作特点。
二、论述题1.论司马迁的生平和创作心态。
2.论《史记》的成书和体例。
3.论《史记》描写人物的艺术特点。
第四章汉乐府民歌与文人五言诗一、简答题1.简述汉代乐府机关职能。
2.简述乐府诗歌分类。
3.简述汉乐府民歌的保存。
4.《孔雀东南飞》简说。
5.简说《古诗十九首》及作者。
6.简说旧题苏武、李陵诗。
二、论述题1.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2.论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3.论五言诗的起源与形式。
4.论《古诗十九首》的时代背景及主要内容。
第一章上古传说文学第二章《诗经》第三章先秦散文第四章屈原和楚辞第五章秦汉政论及抒情、叙事文第六章司马迁与两汉史传散文第七章两汉辞赋第八章两汉诗歌第九章建安诗歌第十章正始诗歌第十一章两晋诗歌第十二章田园、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第十三章南北朝诗歌第十四章魏晋南北朝散文和辞赋第十五章魏晋南北朝小说第十六章南北文学合流与初唐诗歌第十七章盛唐的诗人们第十八章李白第十九章杜甫第二十章大历诗坛第二十一章中唐诗歌第二十二章李商隐与晚唐诗歌第二十三章唐代散文第二十四章唐传奇与俗讲、变文第二十五章唐五代词第一章上古传说文学第一节初民的歌谣☆☆☆☆☆☆1、我国古籍中多有对原始歌舞的记载,如:“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吕氏春秋·古乐》);“古越俗祭防风神,奏防风古乐,截竹长三尺,吹之如嗥,三人被发而舞”(纬书《河图玉版》);“(舜)即帝位……击石拊石,以歌《九韶》,百兽率舞”(《宋书·符瑞志》引《竹书纪年》)。
2、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如:“歌咏所兴,宜自生民始也”(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在人类还没有文字,没有丰富的文学艺术种类及表现手段,歌唱和舞蹈便是初民天然的表现和抒情方式。
3、或求雨,或祈年,是甲骨卜辞的重要内容,表现着初民的心态和愿望。
上举这类卜辞比较完整,语句平实,声韵谐调,可以见出原始古歌的风貌。
4、至于后世典籍所保存或搜集的原始歌谣,只有极少几首,因其风貌古朴,或可视为原始歌谣的存留。
例如相传为黄帝时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第二节上古神话传说☆☆☆☆☆知识点一神话释义神话的基本特性:(1)神话都是想象或幻想的(2)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只是它经过了“幻想”的加工,成为了想象中的“神话”了的现实生活(3)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或社会)并征服自然(或社会)的愿望(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它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作出符合实际的解释之时代的产物。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题及整理答案(先秦两汉)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文学1、举例说明上古歌谣的特点。
口头性(无文学),功利性(无作家),集体性(无自觉审美)---人们在劳动时发出的呼声---‘邪许’2、为什么歌谣是最早出现的文学样式?文学艺术起源于集体生产劳动,原始人在劳动中发出有节奏的呼声,这种韵律就是诗歌的起源,也是最早的文学样式。
3、以“女娲补天”和“鲧禹治水”为例,说明英雄神话的模式。
灾难降临---英雄救世---天下太平名词解释:神话---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本身。
背诵: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郊特牲: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鲧禹治水: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
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
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第二章:诗经1、《诗经》的原称是什么?何时称为“经”?诗,诗三百,汉尊为经。
2、《诗经》共有多少篇?各部分具体数量是多少?一共三百零五篇,‘风’有诗一百六十篇,‘雅’有诗一百零五篇,‘颂’有诗四十篇。
3、名词解释:风、雅、颂、赋、比、兴。
风:地方民歌,十五国风雅:京都民歌颂:祭祀、朝会、礼仪音乐赋:白描、叙述比:比喻兴:兴起、引起---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4、说明《诗经》收集的作品时间和空间。
西周到春秋中期五百年,黄河、长江流域5、《诗经》收集作品的方式有哪些?(1)献诗(2)行人采诗6、名词解释:四家诗---齐辕固(齐诗),鲁审培(鲁诗),燕韩婴(韩诗),赵毛苌(毛诗)7、为什么说《诗经》是现实主义的源头?它生活真实、情感真挚,推动诗人、作家关心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而不是消遣闲情的东西,倡导现实主义精神,证明了劳动人民的艺术创造才能。
8、《诗经》的地位和影响是什么?(1)现实主义诗歌源头(2)赋比兴的影响(3)昭示后代作家向民间文学学习9、周民族史诗有哪几首?《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背诵:《关睢》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中国古代文学之秦汉文学第二章汉赋一、汉赋的兴起与演变(一)汉赋的源起荀子:最早写作赋体作品,并以赋名篇。
屈原:与楚辞有着密切的关系。
先秦散文:铺叙。
(二)汉赋的分期第一时期(高祖-武帝初年):骚体赋·楚辞余绪;贾谊、淮南小山、枚乘。
第二时期(武帝-东汉中叶):散体大赋(又称“汉大赋”);描绘体物(特点);劝百讽一(主题);司马相如、东方朔、王褒、杨雄、班固。
第三时期(东汉中叶后):抒情小赋;抒情咏物(特点);张衡、蔡邕、赵壹、祢衡。
二、著名汉赋作家贾谊:《鵩鸟赋》《吊屈原赋》枚乘:《七发》(散体大赋第一篇)——“七体”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万园之园”大国风范杨雄:《甘泉赋》《羽猎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散体大赋末篇),《归田赋》(抒情小赋首篇)赵壹:《刺世疾邪赋》三、汉赋的特点及影响从内容上说,大赋题材主要局限于宫廷都邑、上层社会生活的描写,供统治者阅读,为歌颂帝王功业和大汉声势。
在艺术上,为投合统治者的兴趣爱好,以炫博斗奇为能事,竞为宏丽浮夸之词。
(一)汉大赋的文体特征赋者,铺也。
铺彩擒文,体物写志。
——刘勰《文心雕龙》汉赋中的人存在于“琳琅满目的对象化世界中”。
——李泽厚《美的历程》(二)汉赋的影响“一代文学”的代表封建社会的词章家非常推崇汉赋1.那些描写宫苑、田猎、都邑的大赋,确实有着时代色彩。
赋是当时最适宜反映国力的文体,正如同唐诗一样。
2.丰富文学作品词汇、锻炼语文辞句、增进描写景物场面等文学技巧方面,表现出一定成就。
3.汉赋的兴盛,对我国文学观念的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神话1.定义:上古神话,从本质上说,是原始人类基于生存需要和幼稚思维,对自然、自身和社会想象出来的种种呈现和描述。
第二章殷商西周的书面散文1.现存资料显示,甲骨卜辞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书面散文。
2.《尚书》是最早的记言为主的历史散文总集。
第三章《诗经》1.名解诗三百:《诗经》收诗305篇,大多始于西汉初年,终于春秋中叶,主要为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大约500年间陆续出现的诗歌作品。
赋比兴:朱熹《诗集传》中界定最为简明。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赋比兴的运用开启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风雅颂:乃音乐分类。
“风”即歌调乐调,特指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曲调,即曲风乐歌。
“雅”是西周王朝都城及王畿地区音乐。
“颂”《诗经》中多为祭祀活动中用乐或配舞之歌。
诗六义:《毛诗序》: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包括六个概念,两个问题。
“风雅颂”是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
2.诗经内容:(1)《周颂》中的祭祖诗崇事先祖以加强宗脉地位,《诗经》中的祭祀诗大多伴随宗庙祭仪而创作和使用。
(2)《大雅》中的周族“史诗”以歌颂祖先为主或叙述部族历史,反映了从周始祖后稷出生到武王统一天下的历史过程。
(3)农事牧猎诗真实地记录了与周人农业生产相关的宗教活动和风俗礼制,反应了周初的生产方式、生产规模,以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4)典礼宴饮诗(5)怨刺诗和讽刺诗西周中叶以后,特别是西周末期,朝纲废弛,社会动荡,大量反映丧乱、针砭时弊的怨刺诗出现了,这种诗被后人称为“变风”“变雅”。
(6)战争徭役诗和思妇诗写征战、徭役时的所见所闻所感,从总体上看,战争徭役诗,大多表现对战争、徭役的厌倦,含有较浓郁的感伤思乡,恋亲的意识,开创了后代边塞诗的先河。
(7)《国风》中的婚恋诗3.艺术特点:写实与“诗言志”①叙事或含有较多叙事成分的诗体上,以简朴质直的写实方式,陈述了田猎郊游,日常劳作乃至居食婚姻生活的过程或片段。
秦汉文学秦汉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第二个重要阶段。
短暂的秦朝文学成就相当有限,“秦时不文”,秦政权对知识的当代性、实用性和官方一统性的倡导,没有为文学提供适于成长的土壤。
但是它在大一统国家的前提下,所采取的统一思想意识、统一文字等的社会政治措施,对后来的文人和文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汉代是中国文化定型的关键时期,继承秦朝而来的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社会意识形态建设,以“经明行修”为标准选举士人为官的制度,所有这一切都成为了文学发展的重要背景。
一般认为,汉代的文学成就主要是赋、散文、乐府和五言诗歌。
其中,赋是最具代表性的汉代文体,吸引了当时大量的才华之士进行创作;以贾谊等汉初文人为主的诸子散文,以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为体现的历史散文,被看作是中国古典散文的典范,所以有“文必秦汉”的说法;乐府诗歌,尤其是其中的民歌,乃是《诗经》“国风”之后的又一重要收获;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新兴的五言诗,不仅在《诗经》的四言时代之后,开创了新的诗体,而且将日益成熟的文人的趣味和情绪自由地表达出来。
汉代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还有更深刻之所在。
对于文字本身的审美效果的清晰认识,文体的成熟,文章观念的发展,文学价值的较为普遍的社会意识,文人的增多及其社会地位的提高,等等,这些文学要素的汇聚,使得文学在汉代,特别是东汉时期有了长足的进展,并呈现出较为自觉的态势。
要之,汉代虽不是中国历史上文学成就最高的阶段,却对于文学传统的塑造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决定了此后中国文学的形态和方向。
第一章汉赋第一节汉赋的概况一汉赋的起源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体,是两汉四百年间文人创作的重要文学样式。
它的产生具有多源性,与先秦时期的一些作品和文体,如荀赋、战国纵横家散文、楚辞等的关系。
二赋的定义及其体制特点赋是一种专事铺叙的用韵散文,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讲究文采,以铺陈为能事。
三汉赋的几种不同的形式及其阶段长信宫灯(西汉)骚体赋、散体大赋、抒情言志赋等,其文体特点以及流行的时期。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第二编秦汉文学第一章秦汉散文概述《谏逐客书》的主要特点。
一.《谏逐客书》以逐客不利于秦的统一为中心,首先铺叙历史上客卿辅助秦国并使之国富兵强的事实,以说明客卿不曾有负于秦;其次叙说秦始皇看重外国的好玩之物,而轻视客卿的事实,论定其重物轻人的错误;最后分析纳客和逐客的利害关系指出逐客非但不利于秦的统一大业,还会使秦国趋于危亡。
结构严密。
二.文章罗列众多事实,极力铺陈,颇具纵横家法。
简述贾谊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一.拒实设论,理直气壮,深情恳切,是贾谊散文的重要特点之一。
如《治安策》开头即说:“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三。
”二.文章铺饰排比,渲染淋漓,深得先秦纵横家说辞的风神。
如《论积贮疏》是贾谊散文中的名篇。
简述晁错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一.切实中肯,论精识深,擅长分析,言之凿凿。
如《论贵粟疏》以有力的论据,说明轻赋役以劝农功,贵粟而贱金玉对于国家发展的意义。
二.晁错散文的另一个特点,是具有战国策士的纵横家风气,辞藻谐偶,句式铺排。
如《上书言兵事》论“得地形”。
第二章司马迁与汉代史传散文论述《史记》描写人物的艺术特点。
一.精巧的剪裁和安排。
1.司马迁写人的剪裁和安排的手法。
《史记》写人是在本人的传记中表现这个人物主要的经历和性格特征,以突出其主要特点,而其它的一些事件和性格特点则置入别人的传记中去描述。
这个方法被称为“互见法”。
如《高祖本纪》主要写刘邦起义、写他的知人善任,正面表现一代开国帝王的神采。
而他性格中狡诈、残忍、无赖的一面,则在其它人物的传记中表现。
“互见法”的使用,即使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鲜明突出,又揭示了人物多个侧面的性格特点,使之有血有肉,形象完整。
2.在同一篇传记中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同时写出其性格的复杂性。
如《李将军列传》中选取四个战役构成全文的骨架,从不同侧面描述李广的性格和遭际,四个战役写出了李广的主要性格特征。
好勇斗狠的项羽,与世故老成的刘邦形成鲜明的对比,对待同样的事情,他们的言谈举止都不相同:两个人都见过秦始皇,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之也!”,刘邦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第二编秦汉文学(第二章)阅读次数:7012第二章司马相如与西汉辞赋第一节司马相如的辞赋知识点:1、司马相如其人;2、《子虚赋》和《上林赋》。
一、司马相如司马相如,字长卿,蜀郡成都人。
少年时代喜欢读书,又学习过击剑。
后来他在汉景帝身边做武骑常侍,随从天子狩猎,然而不符合他的志向。
后来,他看到枚乘由于文学出众而受到特殊的礼遇,他就加入了梁圆的文学群体之中。
后来,司马相如又客游到蜀郡,由于他精通音乐,就琴挑文君,二人结为伉俪。
汉武帝即位后,看到他的《子虚赋》,说:“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就招来了他。
司马相如又为汉武帝写了《上林赋》,极叙天子狩猎之盛,武帝很喜欢,就以他为郎。
再之后,司马相如又写了《喻巴蜀檄》,以安抚蜀郡的百姓。
不久,司马相如又被拜为议郎,还被人陷害而丢官。
他又被录用后,写下了《大人赋》以讽谏汉武帝的好神仙,但文章中对神仙的描写使汉武帝飘飘有凌云气、游天地之意,从而误解了文章的用意。
在司马相如的作品中,《长门赋》备受到后人的称道。
作品以一个受到冷遇的宾妃自称,写她对君主的渴望与期待,情景交融,别开生面。
如作品后部分为:日黄昏而绝望兮,怅独托于空堂。
悬明月以自照兮,徂清夜于洞房。
援雅琴以变调兮,奏愁思之不可长。
案流徵以却转兮,声幼妙而复扬。
这段描写是很感人的。
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在确信君王不会再来之后,更加孤独,就援琴来抒发幽思;她只能在睡梦中和君王相会,但醒来却更加悲伤。
这篇骚体赋幽怨深婉,情味隽永,独具匠心,为历代宫怨作品之祖。
另外,司马相如还有《美人赋》和《难蜀父老》。
司马相如口吃,但善于做文章,这一点和韩非有一点相似。
他不慕官爵,不乐意和公卿交游。
他患有消渴病,因此常常称病来避事。
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司马相如终于因病逝世。
当时,他的文章只有《封禅文》被奏上。
不同于同时代作家的其他地方,是司马相如有很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作品中,他虽然极尽文学的铺陈,但均能够在末尾有所讽喻,有所针砭,在当时也能够被委以重任。
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神话一、熟读《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
二、解释:1、神话2、神话的历史化三、填空1、我国古代保存神话最多的著作是。
2、神话的主要内容包括、、、、。
3、中国著名的四大神话是、、和,它保存在中。
四、简答1、神话所蕴涵的民族精神是什么?2、神话的主要思维特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五、论述根据你所阅读的神话故事说说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内容(不少于500字)。
第二章《诗经》一、背诵和默写篇目:《关雎》、《氓》、《采薇》、《蒹葭》。
二、解释:1、风雅颂2、赋比兴3、四家诗三、填空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
它收录了我国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年间的篇作品。
2、《诗经》本来只称,或连其诗篇数称,后世儒家尊之为《诗经》。
3、《诗经》是按、、三类编排的,一般都认为它们是根据音乐的不同来分类的。
4、《诗经》共有、、、、等十五“国风”,共篇。
5、《诗经》中的“雅”分和,前者有篇,后者有篇,共篇。
6、《诗经》中的“颂”包括颂、颂、颂,它们分别有篇、篇和篇作品,共40篇。
7、汉代传习《诗经》的有、、、四家,它们的最早传授者分别是和。
现在流传下来的是,这就是我们现在读到的《诗经》。
8、《诗经》的旧注本,最重要的是《毛诗正义》和《诗集传》。
《毛诗正义》是西汉传,东汉笺,唐疏。
《诗集传》是南宋注的。
9、《诗经》的内容可以归纳为6个方面,它们是、、、、和。
10、《诗经》的艺术特色,从、、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归纳和论述。
11、《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总结概括为、、,它们和、、合称为诗之“六义”。
朱熹有三句话解释《诗经》的表现手法,其原文是“”,“”,“”。
12、《诗经》中的周民族史诗主要保存在《大雅》里,按其所记述的事件的时间先后,依次为、、、和5篇。
四、简答1、《诗经》是怎样编定成书的?《诗经》中作品的年代和作者情况如何?2、你同意“孔子删诗”的说法吗?为什么?3、《诗经》主要包括了哪些方面的内容?是举代表作品进行说明。
第一编先秦文学(考试比重25%)第一章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第一节上古歌谣《毛诗大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
《尚书尧典》: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吕氏春秋古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原始歌舞是初民日常生活情状的重演或庆祝、祭典活动本身。
《周易》的筮辞可以看到原始歌谣的影像。
原始歌舞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
《弹歌》:断竹,续竹,飞土。
《蜡词》是冬令蜡祭时的祝词。
神话:关于神的故事。
基本特征:想象或幻想。
远古人类对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说明。
反映远古人类解释征服自然的愿望。
神话是人类没有能力符合实际的解释自然社会现象的产物。
神话与传说的区别:神话产生比传说早,是传说的故事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
神话具有明显非理性的神异色彩,传说则有人间的行为准则。
神话的产生:劳动起源说、宗教起源说劳动起源说:神话伴随初民的劳动生活产生。
神话得以产生的最根本条件。
宗教起源说:神话产生于初民的宗教活动。
万物有灵的观念。
原始宗教意识的产生。
我国神话:女娲、羿、鲧、禹、黄帝我国神话的特征:1.围绕人的生存这个主题。
2.其中的英雄人物斗志激扬、能力神异,有英雄气概。
对人生积极进取、昂扬向上。
3.情感浓烈,形象鲜明,想象力丰富。
4.神话是一种集体创作。
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开创为人生的主题,成为我国文学发展主流。
神话富于情感、形象、想象的特征也影响后世文学并成为后世文学的题材源泉。
第二章《诗经》《诗经》: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原本称为《诗》或《诗三百》,汉代后尊为“经”。
2.收录从西周到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05篇。
3.包括《国风》《小雅》《大雅》《颂》《诗经》的收集和编定:采诗、献诗、孔子删诗汉代学者的“采诗”说法: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
(班固《汉书食货志》)献诗:瞽献曲,史献书。
(《国语周语上》)最早提出“孔子删诗”的说法是司马迁。
《诗经》分类:风、雅、颂最早明确在分类意义上指谓《诗经》的风、雅、颂是战国末期的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