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东汉散文
- 格式:ppt
- 大小:475.50 KB
- 文档页数:30
汉代论说散文[全文5篇]第一篇:汉代论说散文汉代论说散文第一节汉初论说散文一、贾生《贾生》八篇。
(《汉书·艺文志·儒家类》)文帝时则有颍川贾生,尝借景为喻,言治乱之道.名曰《至言》。
其后每上书,言多激切,善指事意.然不见用。
所言今多亡失,惟《至言》见于(汉书)本传。
(《汉文学史纲要》第七篇《贾谊与晁错》)臣个敢以久远谕,愿借秦以为谕、唯陛下少加意焉。
夫布衣韦带之士,修身于内,成名于外,而使后世不绝息。
至秦则不然。
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赋敛重数,百姓任罢,赭衣半道,群盗满山,使天下之人戴日而视,倾耳而听。
一夫大呼,天下响应者,陈胜是也。
秦非徒如此也,起咸阳而西至雍,离宫三百……又为阿房之殿……为驰道于天下……死葬乎骊山,吏徒数十万人,旷日十年……秦以熊焘之力,虎狼之心,蚕食诸侯,并吞海内,而不笃礼义,故天殃已加矣。
……《至言》今方正之士皆在朝廷矣,又选其贤者使为常侍诸吏,与之驰驱射猎.—日再三出.臣恐朝廷之解弛,百官之堕于事也,诸侯闻之,义必怠于政矣。
……今功业方就,名闻方昭,四方乡风.今从豪俊之臣,方正之士,直与之日日射猎,击兔伐狐,以伤大业,绝天下之望,臣窃悼之。
《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臣不胜大愿,愿少衰射猎,以夏岁二月.定明堂.造大学,修先王之道。
风行俗成,万世之基定.然后唯陛下所幸耳。
……《至言》(《至言》)雄肆之气,喷薄横出,汉初之文如此。
昭宣以后,盖希有矣,况东京而降乎!(姚鼐《古文辞类纂》)(《至言》)大旨谓国家广益,在贤士纳忠。
欲得忠益,则在平时尊礼以养士气。
如秦以极盛而速灭者,不闻忠告也。
所以然者,暴士故也。
盖礼士为中主,为当日与方正之士驰猎而发也。
若只作谏猎书看,失之千里。
云合澜回,每回目眩然眼豁。
(浦起龙《古文眉诠》古厚而发辉丽之色,矫健而涵博大之规。
《吕览》、《韩非》之流,文章尚未与著书分途。
(《骈体文钞》卷一一谭献评)《贾子·先醒篇》:“君好谄谀而恶至言。
东汉论说散文东汉论说散文呀,那可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相当璀璨的一部分呢。
东汉的论说散文有着自己独特的韵味。
就像一群性格各异的人在那里高谈阔论,各抒己见。
它们有的像老学究,满腹经纶,讲起道理来是一套一套的;有的又像热血青年,充满激情地表达着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看法。
咱们先说说王充的《论衡》吧。
这《论衡》就像是一个超级理性的智者,站在那里对世间的种种迷信观念进行批判。
它就好比是一阵清风,想要吹散那弥漫在人们心头的迷信迷雾。
在那个时候啊,很多人都相信一些神神鬼鬼的东西,王充就站出来了。
他的文字犀利得很呢,就像一把锐利的剑,直刺那些荒诞的说法。
他写的东西不是那种空口说白话,而是有根有据的。
他就像是一个严谨的侦探,在寻找真相,用事实和逻辑来构建自己的观点。
你想啊,如果当时的社会是一个大屋子,里面乌烟瘴气的,那《论衡》就是那个打开窗户透气的人。
再看看班固的论说散文。
班固啊,他就像是一个文化的传承者和记录者。
他的散文有着浓厚的历史感和文化底蕴。
他在讲述事情的时候,就好像是一位老祖父在给小孙子讲过去的故事,娓娓道来,把那些历史事件、人物都描绘得活灵活现。
他的散文里有对历史的尊重,有对文化的热爱。
这就好比是一个手工艺人,精心雕琢着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
他的文字就像是一幅幅历史的画卷,展开在读者的眼前,让人们能够看到东汉时期的风貌,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气息。
还有蔡邕,他的论说散文也别有一番风味。
他的文章就像是一条灵动的小溪,流淌着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有时候呢,他会抒发自己对人生境遇的感慨,那感觉就像是一个漂泊的游子在对着月亮诉说自己的孤独和思念。
他的文字充满了感染力,能够让读者深深地感受到他内心的喜怒哀乐。
这就像你听到一首动人的歌曲,歌手的每一个音符都能触动你的心弦,蔡邕的文字也是这样,能让你感同身受。
东汉的论说散文啊,它们不仅仅是一些文字的组合,更是那个时代人们思想的火花。
它们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
古代先秦两汉散文读散文是一种高层次的享受,读散文能获取很多的营养和乐趣。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古代先秦两汉散文,供大家欣赏。
古代先秦两汉散文:论贵粟疏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为开其资财之道也。
故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无捐瘠者,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
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
加以亡天灾数年之水旱,而畜积未及者,何也?地有遗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尽垦,山泽之利未尽出也,游食之民未尽归农也。
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
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脂;饥寒至身,不顾廉耻。
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
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民者,在上所以牧之;趋利如水走下,四方亡择也。
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众贵之者,以上用之故也。
其为物轻微易藏,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内而亡饥寒之患。
此令臣轻背其主,而民易去其乡,盗贼有所劝,亡逃者得轻资也。
粟米布帛生于地,长于时,聚于力,非可一日成也。
数石之重,中人弗胜,不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饥寒至。
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
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
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
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
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
一、秦代散文秦灭六国,实现统一,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大帝国。
“车同轨,书同文”,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有积极意义,但由于秦王朝的极端专制和愚民政策,也使思想文化受到极大的摧残。
短促的秦王朝,文学上没有多大成就。
刘勰说:“秦世不文”(《文心雕龙•诠赋》),鲁迅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汉文学史纲要》)李斯(?~前208),秦代政治家、文学家,楚国上蔡(今属河南)人。
曾官至丞相。
其议论风发、文采丰富的散文实为秦统一以前所创作,代表作品为《谏逐客书》。
《谏逐客书》又名《上秦王书》,写于秦王政十年(前237),是谏劝秦王取消错误的逐客令而要有气量容纳人才的一封奏章。
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以下作者紧紧抓住秦王心理,从“跨海内、制诸侯”的远大政治目标出发,说明用客之利、逐客之害,批驳逐客的错误主张。
文章首先铺陈秦国历史上四位著名国君重用客卿使秦富强的史实,说明任用客卿于秦有利。
接着,铺陈秦王为满足生活享受而对异国色乐珠玉唯美是用的事实,以小喻大,说明为实现统一天下的远大目标,对于比色乐珠玉宝贵得多的客卿更应唯贤是用。
最后,指出逐客之害。
文章末尾,对上述三层内容加以概括。
全文铺陈排比,比喻形象生动,气势充沛,音韵铿锵,文采斐然,既富有战国纵横家说辞的特色,又开启汉代辞赋铺叙藻饰的特色,是一篇趋向骈偶化的政论散文,被后人誉为“骈体初祖”。
秦朝建立后,李斯写了一些歌功颂德的刻石文(如《琅邪台刻石文》、《会稽山刻石文》等),具有法家辞气,清峻峭悍,质朴浑壮,铺张尽致,对汉魏以后的碑铭文体有一定影响。
二、西汉政论散文西汉散文主要有史传散文、论说散文、书信体散文等。
(一)汉初政论散文两汉政论散文以西汉初期成就最高。
刚刚建立的汉王朝需要总结秦王朝覆灭的教训,并面临着长期战乱导致的经济凋敝、外族威协、政治制度革新等一系列现实问题,这对催生优秀的政论散文有内在关系。
东汉散文知识点总结归纳东汉时期,散文开始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并得到广泛的发展和运用。
散文以平实的语言表达个人的感受、思考以及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东汉散文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
一、散文的定义与特点散文是一种以准确、简练、自然的语言,通过修辞手法和文体特色展现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对生活的观察和反思的文体。
东汉散文充满了真情实感,追求抒发个人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强调内容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二、东汉散文的流派与代表作品1. 赋:东汉时期,赋作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是以描写自然景物、抒发感慨作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散文体裁。
代表作品有张衡的《广陵赋》和班彪的《烈女赋》。
2. 论议:论议是东汉散文的主要流派之一,以议论时事、社会现象、人性道德为主题。
代表作品有班固的《光武中兴论》和刘向的《列女传》。
3. 游记:东汉时期的文学成就中,游记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游记以作者自己亲身游历的经历为基础,以记叙和描写来展现旅途中的见闻和思考。
代表作品有班固的《翰苑》和班彪的《二京记》。
4. 诗文杂录:东汉时期还出现了一种以杂录形式收集和整理诗文的散文形式。
代表作品有班固的《楚辞赋》和王逸的《文选序》。
三、东汉散文的艺术特色1. 笔触质朴:东汉散文追求写实,注重情感真挚,对人物、景物的描写注重准确细腻,力求通过质朴的笔触展现生活的真实。
2. 用典考证:东汉散文中常常运用典故和引用,展现作者的博学多才,对历代文学作品有所借鉴,同时也通过典故的使用提升文学作品的艺术性。
3. 情感真挚:东汉散文注重表达个人真情实感,对人生的痛苦、迷茫以及对理想的追求、向往进行感情的展示,传达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脆弱生命的认同。
4. 辞章工巧:东汉散文在修辞方面也有着独特的技巧,如运用对偶、排比和象征等手法,丰富了文章的表达效果,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
四、东汉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东汉散文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对宋代以后的散文创作影响巨大。
两汉时期散文的代表作家及作品概述两汉时期散文的代表作家及作品概述贾谊(前200~前168年),汉族,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
西汉初年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
18岁即有才名,年轻时由河南郡守吴公推荐,20余岁被文帝召为博士。
不到一年被破格提为太中大夫。
但是在23岁时,因遭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的太傅。
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坠马而死后,贾谊深自歉疚,直至33岁忧伤而死。
其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
散文如《过秦论》、《论积贮疏》、《论治安策》、《陈政事疏》等都很有名;辞赋以《吊屈原赋》、《鵩鸟赋》最著名。
《过秦论》1.以史实为论据,用观点统率材料。
本文叙史的特点是在观点统率下对史实作出高度概括。
如秦“取西河之外”,是商鞅计骗魏将公子卯而袭破其军的结果,文中以“拱手”二字作了概括。
作者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在叙史时所看重的是历史过程的本质,而不讲细节的准确。
2.对比论证方法。
本文通篇采用对比论证手法,集中表现在第5段。
秦国的过去和现在比,陈涉与九国之师比,秦强盛之久与秦灭亡之速比,这样通过对比论证突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3.语言有辞赋特色,讲究铺排渲染。
如开头写秦孝公的雄心,连用“席卷天下”“包举宇内”等四语;中间写九国之师攻秦,四君、九国、谋臣、策士、武将,一一列名,显得有声势;写秦始皇,则极力塑造出他那“威加海内”的形。
行文多用骈偶,读起来铿锵有力,且句式变化多端,不显得单调。
《论积贮疏》是贾谊的名文之一。
虽历时2000余年,但其论述“积贮者,天下之大命”的思想,今天依然闪耀着光辉。
文章直抒政见,观点鲜明,议论锋利,论证严密,善用对比,笔势流畅,说服力强,有战国纵横家遗风,无论对历代经济政策的制订,还是对后世政论文的发展都有深远影响。
汉高祖刘邦采取了一系列予民休养生息和“重农抑商”的政策,到汉文帝时,社会经济逐渐恢复,但商贾、地主侵夺农民,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广大农民因破产而纷纷流入城市,成为工商业的佣工或无业的游民,官僚、商贾的淫侈之风也日益增长,这些都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和粮食的积贮,很不利于西汉封建政权的巩固,同时北方匈奴的威胁也越来越严重,面对这种日益严重的内忧外患的实际情况,贾谊就向文帝上了这份奏疏,建议重视农业生产,以增加积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