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及东汉散文-课件·PPT
- 格式:ppt
- 大小:1.86 MB
- 文档页数:21
《汉书》及东汉散文东汉散文在西汉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
史传散文中,班固的《汉书》和赵晔的《吴越春秋》都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政论散文相继出现了以王充《论衡》、王符《潜夫论》为代表的一批积极参与现实的作品。
另外,游记、碑文等新的散文样式也崭露头角,开始成为文体大家庭的一员。
从总的趋势看,东汉散文向着骈俪化的方向发展,同时,不少语体散文作家也着意追求通俗易懂、浅显明快的文章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对浮华文风有所矫正。
第一节《汉书》西汉士人宦海沉浮的艺术再现家族兴衰史的展示李陵、苏武的悲剧人物形象精密的笔法对起始事件的交待篇末的轶闻逸事班固编撰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在叙事写人方面取得很大成就,它是继《史记》以后出现的又一部史传文学典范之作,因此,历史上经常把司马迁和班固并列、《史记》和《汉书》对举。
《史记》最精彩的篇章是楚汉相争和西汉初期的人物传记,《汉书》的精华则在于对西汉盛世各类人物的生动记叙。
《汉书·公孙弘卜式宽传》对于武帝和宣帝朝涌现的各类人材作了概述,其中提到的绝大多数人物都在《汉书》中有一席之地,分别为他们立传。
通过叙述这些历史人物的事迹,全面地展现了西汉盛世的繁荣景象和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
《史记》所写的秦汉之际的杰出人物是在天下未定的形势下云蒸龙变,建功立业,此时涌现出一批草莽英雄,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战将和谋士。
《汉书》所写的西汉盛世人物则不同,他们是在四海已定、天下一统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其中固然不乏武将和谋士,但更多的是法律之士和经师儒生。
和秦汉之际的战将谋士相比,西汉盛世的法律经术文学之士的阅历虽然缺少传奇色彩,但许多人的遭遇却是富有戏剧性的。
他们有的起于刍牧,有的擢于奴仆,但通过贤良文学对策等途径平步青云,扶摇直上,其中有许多轶闻逸事。
公孙弘年六十余才以贤良征为博士,奉命出使匈奴,因奏事不合天子之意,不得不移书言病,免职归乡。
后再次征选贤良文学,菑川国又推荐他应召。
第六章《汉书》及东汉散文第一节班固《汉书》一、《汉书》的成书过程1、班彪《史记后传》65篇由于《史记》只写到汉武帝的太初年间,因此,当时有不少人为它编写续篇。
据《史通·正义》记载,写过《史记》续篇的人就有刘向、刘歆、冯商、扬雄等十多人,书名仍称《史记》。
班固的父亲班彪对这些续篇感到很不满意,遂‚采其旧事,旁贯异闻‛为《史记》‚作《后传》六十五篇‛。
2、班固完成《汉书》主体班彪死后,23岁的班固继承父业,接续《史记后传》。
28岁时,有人告发班固‚私改作国史‛,班固第一次入狱。
其弟班超上书汉明帝,申说班固著述之意,帝遂任命他为兰台令史,奉旨著史。
兰台是汉朝收藏图书之处。
兰台的令史共有六名,秩六百石,掌管和校定图书是其职责。
20多年后完成《汉书》主体,57岁因窦宪案再次入狱,61岁去世。
3、班昭、马融、马续等完成《八表》和《天文志》班昭,人称曹大家,著有《女诫》,她在她兄长班固死后独立完成了最棘手的第七表《百官公卿表》,第六志《天文志》。
班昭是二十四史中绝无仅有的女作者。
二、《汉书》的体例结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主要记述汉高祖元年(前206年)至王莽地皇四年(23年)共230的史事。
这种纪传体的断代史体裁,是班固的创造。
从此以后,历代的正史都采用了这种体裁。
刘知几《史通·六家》说:‚如《汉书》者,究西都之首末,穷刘氏之废兴,包举一代。
撰成一书。
言皆精炼,事甚该密,故学者寻讨,易为其功。
自古迄今,无改斯道。
‛《汉书》包括帝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篇,80万字。
《汉书》把《史记》的‚本纪‛省称‚纪‛,‚列传‛省称‚传‛,‚书‛改曰‚志‛,取消了‚世家‛,汉代勋臣世家一律编入传。
这些变化,被后来的一些史书沿袭下来。
目录卷一上高帝纪第一上卷一下高帝纪第一下卷二惠帝纪第二卷三高后纪第三卷四文帝纪第四卷五景帝纪第五卷六武帝纪第六卷七昭帝纪第七卷八宣帝纪第八卷九元帝纪第九卷十成帝纪第十卷十一哀帝纪第十一卷十二平帝纪第十二卷十三异姓诸侯王表第一卷十四诸侯王表第二卷十五上王子侯表第三上卷十五下王子侯表第三下卷十六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第四卷十七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第五卷十八外戚恩泽侯表第六卷十九上百官公卿表第七上卷十九下百官公卿表第七下卷二十古今人表第八卷二十一上律历志第一上卷二十一下律历志第一下卷二十二礼乐志第二卷二十三刑法志第三卷二十四上食货志第四上卷二十四下食货志第四下卷二十五上郊祀志第五上卷二十五下郊祀志第五下卷二十六天文志第六卷二十七上五行志第七上卷二十七中之上五行志第七中之上卷二十七中之下五行志第七中之下卷二十七下之上五行志第七下之上卷二十七下之下五行志第七下之下卷二十八上地理志第八上卷二十八下地理志第八下卷二十九沟洫志第九卷三十艺文志第十卷三十一陈胜项籍传第一卷三十二张耳陈馀传第二卷三十三魏豹田儋韩王信传第三卷三十四韩彭英卢吴传第四卷三十五荆燕吴传第五卷三十六楚元王传第六卷三十七季布栾布田叔传第七卷三十八高五王传第八卷三十九萧何曹参传第九卷四十张陈王周传第十卷四十一樊郦滕灌傅靳周传第十一卷四十二张周赵任申屠传第十二卷四十三郦陆朱刘叔孙传第十三卷四十四淮南衡山济北王传第十四卷四十五蒯伍江息夫传第十五卷四十六万石卫直周张传第十六卷四十七文三王传第十七卷四十八贾谊传第十八卷四十九爰盎晁错传第十九卷五十张冯汲郑传第二十卷五十一贾邹枚路传第二十一卷五十二窦田灌韩传第二十二卷五十三景十三王传第二十三卷五十四李广苏建传第二十四卷五十五卫青霍去病传第二十五卷五十六董仲舒传第二十六卷五十七上司马相如传第二十七上卷五十七下司马相如传第二十七下卷五十八公孙弘卜式儿宽传第二十八卷五十九张汤传第二十九卷六十杜周传第三十卷六十一张骞李广利传第三十一卷六十二司马迁传第三十二卷六十三武五子传第三十三卷六十四上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第三十四上卷六十四下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第三十四下卷六十五东方朔传第三十五卷六十六公孙刘田王杨蔡陈郑传第三十六卷六十七杨胡朱梅云传第三十七卷六十八霍光金日磾传第三十八卷六十九赵充国辛庆忌传第三十九卷七十傅常郑甘陈段传第四十卷七十一隽疏于薛平彭传第四十一卷七十二王贡两龚鲍传第四十二卷七十三韦贤传第四十三卷七十四魏相丙吉传第四十四卷七十五眭两夏侯京翼李传第四十五卷七十六赵尹韩张两王传第四十六卷七十七盖诸葛刘郑孙毋将何传第四十七卷七十八萧望之传第四十八卷七十九冯奉世传第四十九卷八十宣元六王传第五十卷八十一匡张孔马传第五十一卷八十二王商史丹傅喜传第五十二卷八十三薛宣朱博传第五十三卷八十四翟方进传第五十四卷八十五谷永杜邺传第五十五卷八十六何武王嘉师丹传第五十六卷八十七上扬雄传第五十七上卷八十七下扬雄传第五十七下卷八十八儒林传第五十八卷八十九循吏传第五十九卷九十酷吏传第六十卷九十一货殖传第六十一卷九十二游侠传第六十二卷九十三佞幸传第六十三卷九十四上匈奴传第六十四上卷九十四下匈奴传第六十四下卷九十五西南夷两粤朝鲜传第六十五卷九十六上西域传第六十六上卷九十六下西域传第六十六下卷九十七上外戚传第六十七上卷九十七下外戚传第六十七下卷九十八元后传第六十八卷九十九上王莽传第六十九上卷九十九中王莽传第六十九中卷九十九下王莽传第六十九下卷一百上叙传第七十上卷一百下叙传第七十下三、《汉书》与《史记》的关联(因袭与创新·比较的视野)《汉书》记载的时代与《史记》有交叉,汉武帝中期以前的西汉历史,两书都有记述。
第五章、班固《汉书》及东汉散文东汉散文在西汉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
史传散文中,班固的《汉书》和赵晔的《吴越春秋》都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政论散文相继出现了以王充《论衡》、王符《潜夫论》为代表的一批积极参与现实的作品。
另外,游记、碑文等新的散文样式也崭露头角,开始成为文体大家庭的一员。
从总的趋势看,东汉散文向着骈俪化的方向发展,同时,不少语体散文作家也着意追求通俗易懂、浅显明快的文章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对浮华文风有所矫正。
第一节班固与《汉书》一、班固生平班固(32-92),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
幼年聪慧好学,“九岁能属文,诵诗书”,十六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经九流百家之言,“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性宽和容众,不以才能高人”,因此,颇为当时儒者所钦佩。
二十三岁,父班彪死,还乡里三年。
明帝永平元年开始私撰《汉书》。
五年后,有人上书明帝,控告他私改国史,被捕入狱。
弟班超上书解释,明帝阅读了他著作的初稿,不但没有惩罚,反而对他的才能十分赞许,召为兰台令史。
过了一年,升为郎,典校秘书,并继续《汉书》的编着工作。
经过二十余年努力,至章帝建初七年基本完成,一部分“志”、“表”是在他死后由妹班昭和马续续成的。
章帝时,班固升为玄武司马,与诸儒讲论五经同异于白虎观,撰成《白虎通德论》。
和帝永元元年,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班固为中护军,随军出征。
窦宪得罪后,牵连到班固,入狱死,时年六十一。
二、《汉书》的成书与的体例司马迁开创了纪传体的历史学,同时也开创了传记文学。
由于《史记》的杰出成就以及它的历史记载截止到汉武帝时代,后来就有不少文人学者如刘向、刘歆、扬雄、史岑等皆缀集时事来续补它,但大都文辞鄙俗,不能和《史记》相比。
班固的父亲班彪有鉴于此,乃采集前史遗事,傍贯异闻,着“后传”数十篇。
“后传”仍是递续《史记》的,不能独立成书,但它成为班固着《汉书》的重要基础。
《汉书》独立成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同样对后代史学和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