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主义流派
- 格式:ppt
- 大小:491.50 KB
- 文档页数:6
0227、解构主义是什么?(1)解构主义是整个后结构主义思潮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兴起于60年代末盛行于70年代,80年代后半期解构主义逐渐退潮。
(2)该学派总体上表现出对结构主义的不满和失望乃至批判否定。
代表人物:德里达、德•曼、哈特曼、布鲁姆、米勒、福柯等。
(3)理论来源:①德里达受尼采的非理性主义影响也肯定文字的自由游戏。
②海德格尔语言第一的观点以及用文学和艺术来解构并拯救哲学的观点也对德里达发生了直接影响。
(4)评价:一是彻底否认了语言的表意和交际功能,二是走向了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走向充满自相矛盾的谬误。
0228、转向解构的巴尔特的文本理论和文本阅读理论:(1)文本理论:从来不存在“原初”文本,每个文本都是由其他文本的碎片编织而成;文本这种“复数”特点导致文本意义的不断游移、播撒、流转、扩散、转换和增殖,文本本身只是开放的无穷无尽的象征活动。
(2)文本阅读理论:a阅读“文本”需转喻式思维;b判断“文本”间的区别,要依据它们不同的能指意指的活动路线与意义播撒过程;c阅读“文本”是一种创造的双重“游戏”。
0229、巴尔特的代码理论(1)巴尔特在其《S/Z》中分析巴尔扎克的小说《萨拉辛》时提出了关于代码的理论,用S 和Z分别代表书中的两位主要人物。
(2)他认为这篇小说具有自足结构和能指性质,小说中的人物、读者和作者都不过是各种代码,并不具有实体性。
(3)他主要探讨词汇组合所包含的意义,用五种代码分析文本的能指,释义代码、寓意代码、选择代码、象征代码和文化代码。
0230、解构主义的贡献有四点:一是推翻了逻各斯中心主义,动摇了西方全部哲学传统赖以安身立命的始源范畴的语言学基础,为西方哲学美学和文学理论的现代变革打开了全新思路。
二是发现并揭示了文本的无始源性、开放性和互文性,把包括文学文本在内的一切文本都看作无限开放和永恒变化的动态过程。
三是分解式阅读理论强调了阅读、批评的创造性,把阅读等同于写作,与接受美学遥相呼应,与当代主张文学平民化的方向也是一致的。
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1. 略说什么是“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 这个问题不好回答。
对此德里达会挑剔说“什么是……”这种句法本身就有毛病,它暗示世上存有某种事物,而这事物不但能被人理解,还能被贴上不同的名称或标签。
解构主义拒绝这种僵硬的定义,它称自己是一种针对形而上学的批判、一套消解语言极其意义确定性的策略。
这些批判理论与策略包括:反逻各斯中心主义(anti-logocentrism)、延异(différance)、替补(supplementarity)、互文性(intertextuality)。
2. 解构主义的思想渊源19世纪末,尼采宣称“上帝死了”,并要求“重估一切价值”。
他的叛逆思想从此对西方产生了深远影响。
作为一股质疑理性、颠覆传统的思潮,尼采哲学成为解构主义的思想渊源之一。
另外两股启迪和滋养了解构主义的重要思想运动,分别是海德格尔的现象学以及欧洲左派批判理论。
尼采猛烈的揭露和批判传统的基督教道德和现代理性。
在认识论上,尼采是极端的反理性主义者,他对任何理性哲学都进行了最彻底的批判。
尼采要建立新的哲学,将生命意志置于理性之上的哲学,非理性的哲学。
作为对理性提出了挑战,他提出了强力意志说,用强力意志取代上帝的地位,传统形而上学的地位。
强力意志说的核心是肯定生命,肯定人生。
强力意志是一种本能的,自发的,非理性的力量。
它决定生命的本质,决定着人生的意义。
尼采比较了强力意志和理性的不同特性,理性的特性是:冷静,精确,逻辑,生硬,节欲;强力意志的特性是:激情,欲望,狂放,活跃,争斗。
尼采认为,强力意志源于生命,归于生命,它就是现实的人生。
人生虽然短暂,只要具有强力意志,创造意志,成为精神上的强者,就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②——————————①赵一凡、张中载、李承恩:《西方文论关键词》,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版,第259-260页②百度百科“尼采哲学/view/150521.htm”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就对西方哲学里的某些传统观念进行了“解构”。
西方翻译理论翻译的解构主义流派概述一、受逻各斯中心主义(logocentrism)影响的结构主义翻译观结构主义的翻译观认为,原文有固定确切的意义,原文作者是原文的主体,因而在翻译中译者必须仰视原文及其作者,将其作为翻译中的本原,把再现原文当做中心任务,以求得译文与原文之间的等值。
二、解构主义的翻译思想的代表人物:德里达本亚明韦努蒂三、解构主义思潮出现对传统翻译理论产生巨大的冲击。
1、对结构主义和解释—接受理论的批判。
2、将解构主义引入翻译理论,形成了解构主义的翻译流派:1)主张用辨证的、动态的和发展的哲学观来看待翻译;2)原文意义只是在上下文中暂时被确定下来;3)译者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寻找原文意义,发掘出使原文存活的因素;4)主张原文与译文,作者与译者应该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
3、解构主义的翻译思想,不是“求同”,而是要“存异”。
“异延”解构主义翻译思想与德里达一、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哲学1、从方法论上批评了结构主义的结构中心论。
1)解构哲学的目标,就是要拆除“结构主义”所认为的具有中心指涉结构的整体性同一性;2)解构的方式是用“意义链”(a chain ofsignification)去取代“结构”,从而避免结构的先验同一性。
3)在德里达看来,结构主义的“结构”中心性整体性是建立在“在场的形而上学”基础之上的。
他认为,这种关于“在场”的信念是限制人们理解世界的具体知识。
2、从本体论上批判了海德格尔寻求终极真理的形而上学观。
1)德里达认为,西方形而上学逻各斯中心主义从本质上认定某一认识真理的方法优于另外一些方法,这使得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思维方法建立在一正一反二元对立的基础之上。
2)德里达指出,西方传统的二元对立思维的二元项对立并非是平等并置,而且存在着等级秩序,这种等级秩序所证明的是二元对立的前一项优于或先于后一项,因而前项是首位的、本质的、中心的、本原的,而后项则是次要的、非本质的、边缘的、衍生的。
论服装设计中的解构主义我们来解释一下什么是解构主义。
解构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一种艺术设计流派,它的设计理念是基于对传统、规则、约定的颠覆和扭曲,试图打破传统的形式结构,突出事物表面的矛盾与对立。
从而创造出一种更具有独特性和富有想象力的新型设计理念。
在服装设计中,解构主义并不是简单地将衣服分解成零碎的部分,而是运用一种特殊的审美视角来进行设计,将过去的常规和惯例打破,从而使得服装设计更加有趣且富有前卫性。
解构主义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形式的颠覆和重构。
解构主义的服装设计常常突出服装表面的凌乱和不规则感,将传统的服装形式进行颠覆和重构,打破了传统的设计方式,形成了全新的设计语言。
设计师可以将衬衫的袖子和领子剪裁成不规则的形状,或者在裤子上加上突出的挤褶,从而给人一种新颖的感觉。
其次是材料的运用和组合。
解构主义的服装设计善于挑选各种特殊的材料,在设计中进行大胆的组合和拼接,创造出令人眼前一亮的效果。
这种设计方式常常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和新颖感,使得服装在材质上也有了全新的突破。
设计师可以将金属材料和布料进行组合,或者将塑料和丝绸进行混搭,打造出富有未来感和科技感的服装作品。
解构主义还体现在对比和冲突的表达上。
解构主义的服装设计善于将不同的元素进行对比和冲突,从而创造出更有张力和个性的作品。
这种对比和冲突可以体现在颜色、图案、线条等各个方面,使得服装在视觉上更加有层次感和立体感。
设计师可以在服装上运用鲜明的对比色,或者在图案上进行大胆的错位和碰撞,从而打造出更具有冲击力和个性化的作品。
解构主义在服装设计中还体现在功能和形式的重塑上。
传统的服装设计往往以实用性和舒适度为主,而解构主义则更注重服装形式的独特性和身份的象征意义。
设计师可以在服装的形式上加入一些特殊的设计元素,例如夸张的肩部设计、不规则的剪裁方式等,从而使得服装更具有独特的外观和形式感。
解构主义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不仅仅是一种设计风格,更是一种设计思维方式。
当代建筑思潮与流派论文——建筑流派之—解构主义建筑081班0000000·········建筑流派之—解构主义摘要:“解构”顾名思义是一种在建筑形态的构成上将完整的建筑形态进行破碎处理,然后然后重新进行随机性结合;一种小范围的试验,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个人性、表现性。
解构主义是对正统原则、正统秩序的批判与否定。
解构主义不仅否定了现代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构成主义,而且也对古典的美学原则如和谐、统一完美等提出了挑战。
关键字:解构主义、盖里、随机性、非线性解构主义的产生追本溯源,解构主义是解构哲学、构成主义与当代科学发展观结合的产物。
它是借用哲学的一个名词。
解构主义早在1967年前后就已经提出来了,但是作为一种设计风格的形成,却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事情。
当时,一位哲学家“德里达”基于对语言学中的结构主义的批判,提出了“解构主义”的理论。
德里达的解构哲学以语言为突破口,通过对语言结构的颠覆,试图彻底颠覆西方思想史中的理性、真理、二元对次等基本观念,而解构哲学的这些核心观念与解构美学高度契合一致,并被解构主义建筑师转化为具体的建筑设计手法,从而使传统建筑形式美法则中一向被压制、排斥的因素如非秩序、无等级、不和谐、不完整等得到解放。
在反对国际式风格的探索中,一些设计师认为解构主义是一种具有强烈个性的新理论,而被应用到不同的设计领域,特别是建筑学。
解构主义最大的特色:反中心、反权威、反二元对抗、反非黑即白的理论,反对把现代建筑和传统建筑对立起来的二元对抗方式。
解构主义建筑的特征:无绝对权威,是个人的、非中心的恒变的、没有预定的设计,主张多元、,主张模糊,这是解构主义的精神实质。
在解构主义哲学思潮形成之前,建筑文化中的“解构”因素就已经存在,为了更为准确地认识解构主义建筑思潮,我们还应当把视线投向更宏观的西方现代文化领域,去进一步探寻其产生的根源。
艺术中的解构主义是一种批评性的艺术取向,它挑战了传统的观念和结构,试图揭示潜藏在艺术作品中的隐含意义和概念。
解构主义艺术家以颠覆和破坏为手段,通过重新排列、重组和拆解艺术元素,向观者展示一种混乱世界的真实。
解构主义艺术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是法国哲学家德里达提出的哲学概念。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启发了许多艺术家,他们开始思考传统观念和结构的问题,并试图通过破坏和拆解这些结构来揭示真实的含义。
解构主义艺术家不仅在形式上打破了传统的艺术约束,还在概念上进行了深度的剖析和批判。
他们以破碎、重复、碰撞、错置等手段来表达自己对社会和文化现象的观察和思考。
通过重新组合和混淆艺术元素,他们试图揭示人类存在的不稳定性和混乱性,以及社会结构的虚假性。
解构主义艺术家们常常运用多媒体的手法,将不同的媒介和材料结合在一起,创造出具有不同维度和意义的艺术作品。
他们拒绝传统的艺术形式和规则,打破了观众与艺术品之间的界限,让观者参与到作品创作者的思考和思维过程中来。
解构主义艺术的目的并不在于传达一个确定的意义或者价值观,而是通过混杂和碰撞的方式来引发观者的思考。
它追求一种解释无法达到的现实和真实,呈现出一个多样性和复杂性的世界。
解构主义艺术试图打破人们对文化、美学和身份的传统认知,挑战社会和观众对艺术的固有期待,并推动艺术的发展和创新。
然而,解构主义艺术也面临着批评和争议。
一些观众认为它过于抽象和难以理解,缺乏明确的表达和意义。
同时,解构主义艺术也受到了商业化和娱乐化的冲击,部分艺术家为了迎合市场需求而牺牲了对真实和批判的追求。
总的来说,艺术中的解构主义是一种富有挑战性和批判性的取向,它试图通过打破和重构传统观念和结构来揭示内在的意义和概念。
解构主义艺术家通过破坏和拆解的方式让观众重新思考并重新解读艺术作品,从而引发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反思。
尽管面临一些批评和争议,解构主义艺术依然是一个富有创造力和反思性的重要艺术流派。
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名词解释
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都是20世纪的重要哲学流派,它们在文学、艺术、社会学和心理学等领域都有深远的影响。
结构主义是一种社会学方法,其主要目的是为人们提供理解人类思维活动的手段。
结构主义者以语言学为模式,试图发展“语法”即作品诸要素的系统排列及其被拼合的可能性,以此说明文学作品的形式和意义。
最著名的结构主义倡导者是法国人类学家列维-施特劳斯,他的研究主要涉及原始社群中的社会结构、神话等文化人类学领域。
解构主义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由哲学家雅克·德里达所创立。
德里达对西方几千年来贯穿至今的哲学思想发起挑战,特别是对自柏拉图以来的西方哲学传统提出了批评。
解构主义认为,文本没有固定的意义,而是通过读者的解读而产生意义的。
大体来说,解构阅读是一种揭露文本结构与其西方形上本质之间差异的方法。
与结构主义不同,解构主义流派反对结构主义的观点,认为结构没有中心,结构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由于差别在变化,结构也跟随着变化,所以结构是不稳定和开放的。
因此,解构主义又被称为后结构主义。
总的来说,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都对我们如何理解和解释文化和社会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解构主义解构主义引言解构主义是20世纪后期哲学和文学领域中的一种重要理论流派,其兴起始于法国。
解构主义将传统的哲学和文学观念进行了颠覆和批判,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对于当代社会和思想具有重要的价值。
本文将对解构主义的起源、概念和主要观点进行深入探讨,并从文学和哲学两个角度分析其对于人类思维方式的影响。
一、解构主义的起源与概念解构主义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是由法国哲学家德里达(Jacques Derrida)提出的一种哲学观点。
德里达认为,语言和思维是建立在二元对立关系之上的,而这种二元对立关系往往存在隐含的偏见和权力关系。
他认为,通过对文本和语言的解构,可以揭示出这些偏见和权力关系,并批判传统的二元对立观念。
解构主义的核心概念是“间断性”和“漂移性”。
它认为,任何语言和思维都是基于一系列的二元对立关系构建起来的,而解构主义则试图打破这种对立关系的稳定性,揭示其内在的不稳定性和矛盾性。
解构主义的目标是通过对二元对立关系进行剖析和批判,重新定义思维和文化的边界,并推动社会变革。
二、解构主义的观点与思考方式1. 关于意义的批判解构主义对传统意义观念进行了批判,认为意义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和语境的变化而不断漂移的。
它强调语言的多义性和开放性,以及意义的不确定性。
解构主义主张去中心化和不断重新解释意义,将文本和语言从固定的定义中解放出来,从而推动了对传统概念和价值观的重新思考。
2. 对权力关系的挑战解构主义认为,语言和思维中存在着权力关系的问题,这种权力关系往往体现在二元对立关系中。
它通过对这种权力关系的揭示和批判,拆解了传统的二元对立观念,展示了这些观念中的偏见和隐含的权力结构。
解构主义试图从权力关系的角度重新定义思维和文化的边界,推动社会的平等和公正。
3. 文本和语言的超越解构主义认为,文本和语言不仅仅是传递意义和信息的工具,它们本身有着超越意义和信息的特点。
解构主义试图揭示文本和语言的边界性和不稳定性,并超越传统的主题和结构,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文学风格。
解构主义解构主义解构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潮,源于法国的哲学家德里达(Jacques Derrida)的思想。
它在20世纪70年代兴起,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涉及文学、哲学、艺术、建筑等多个领域。
解构主义所倡导的是一种批判性的思维方式,试图揭示固有概念和观念的不稳定性,挑战二元对立和固定化的思维模式,以达到对历史和文化的解构和重建。
解构主义的前提是一种对固定二元对立的怀疑态度。
传统上,人们习惯将事物划分为对立的两个极端,如好与坏、男与女、黑与白等。
然而,解构主义主张这种二元对立实际上是虚构的,因为没有事物是完全固定的或绝对的。
解构主义认为,事物的意义并不是固定的,而是由语言和文化进行建构的。
因此,解构主义试图揭示这种固定性的虚假性,并提出了一种对语言和文本的批判性阐释方式。
解构主义的核心概念是“差异”和“延迟”。
在传统的二元对立体系中,一方的存在必然排斥另一方的存在。
然而,在解构主义的观点下,事物的存在是相对的,通过与其他事物的对比和区别来确定。
事物之间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的延迟是解构主义的关注点。
差异是指事物之间的差别,而延迟是指在差异的基础上推迟决定或识别事物的边界。
通过扩大差异和延迟边界的认定,解构主义试图打破二元对立的限制,并以新的视角来看待事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在文学领域,解构主义对传统文本的阐释提出了挑战。
传统上,文本被认为有一个明确的含义和结构,在读者阅读时传达给读者。
然而,解构主义主张文本的意义是多样和动态的,不是由作者单方面决定的。
解构主义通过关注文本中的差异性和模棱两可的部分,试图展现文本的复杂性和多义性。
事实上,解构主义认为文本具有自己的内在矛盾和隐含的意义,需要读者进行主动的解读和阐释。
在艺术领域,解构主义试图挑战传统艺术的创作和观赏方式。
传统上,艺术被认为是一种符号和象征的表达,通过艺术作品来传达某种特定的主题或观念。
然而,解构主义批评传统艺术的固定意义和结构,主张拆解和重构艺术作品。
1992年漓江出版社的编辑找到董燕生,邀请他重新翻译《堂吉诃德》。
当时,杨绛版的《堂吉诃德》面世已经14年。
在《听杨绛谈往事》中,杨绛曾经回忆翻译这部72万字的译著前后经历整整二十年时间。
为了以读懂原著,杨绛从1958年开始自学西班牙语,1961年着手翻译,“文革”初期,已被完成的译稿被红卫兵没收,十来年后干校结束又从头翻起。
而《堂吉诃德》第一版在“文革”结束后不久首印的十万套很快售完,第二次印刷又是十万套。
1978年西班牙国王、王后访华先遣队到达中国见到的一个景观就是:北京书店门前读者排着长队购买《堂吉诃德》新出版中译本的盛况。
之后西班牙国王访华,邓小平把《堂吉诃德》作为礼物送给了国王。
二、教学重点:原文和译文的关系,解构与结构的概念,德里达的“延异”和“播撒”等学说,本雅明的“纯语言”理论,异化翻译。
三、教学难点:解构的概念,德里达的“延异”学说,本雅明的“纯语言”。
四、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图文结合,对学生进行一些提问。
五、课堂教学过程设计:(一)提问环节:原文与译文的关系。
原文依赖于译文,没有译文,原文就无法存在。
(二)解构主义的背景:中国文化大革命影响,法国“五月风暴”,解构破坏结构。
(三)解构主义的起源:雅克·德里达攻击逻各斯中心主义的传统,攻击结构主义的理论,提出解构主义。
(四)与结构主义的比较:解构的基础是结构。
(五)解构学派突出代表人物:雅克·德里达,瓦尔特·本雅明,劳伦斯·韦努蒂。
1. 雅克·德里达:(1)生平:解构主义的鼻祖(2)主要著述:《论文字学》,《写作与差异》,《言语与现象》(3)翻译学说:“延异”概念-产生各种差异的播撒行为,“印迹”概念-意义表示的不是固定不变的存在物,“播撒”概念-揭示了文本旅行方向的杂乱无序,“可重复性”概念-打开了不可译的上下文(4)翻译观点简述。
2. 瓦尔特·本雅明:(1)生平:哲学家,思想家。
现代西方哲学的26个流派现代西方哲学中存在着众多流派,每个流派都代表着特定的哲学思想方向。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现代西方哲学流派:1.分析哲学(Analytic Philosophy):强调语言和逻辑分析,注重逻辑分析和语言哲学。
2.实证主义(Empiricism):认为知识来自经验,强调观察和实验。
3.理性主义(Rationalism):认为人类理性和思维能力是获得知识的关键。
4.实在主义(Realism):坚信外部世界存在独立于人类思维之外的真实实在。
5.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关注人的存在本身,自由意志和选择的重要性。
6.现象学(Phenomenology):研究和描述人的经验和感知的本质。
7.实用主义(Pragmatism):强调实用性和行动的重要性,关注解决问题和实际效果。
8.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对现代主义的怀疑和挑战,强调文化多元性和相对主义。
9.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关注结构和系统,强调系统对个体的影响。
10.社会建构主义(Social Constructivism):认为现实是社会建构的产物,强调文化和社会对个体和知识的影响。
11.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关注文字和符号的复杂性,挑战二元对立。
12.逻辑实证主义(Logical Positivism):强调科学方法,以逻辑和科学为基础解释世界。
13.认知科学(Cognitive Science):探索人类思维和认知的本质。
14.现代主义(Modernism):对传统观念和形式进行挑战和重新构想。
15.心灵哲学(Philosophy of Mind):研究心灵、意识和心智的本质。
16.后结构主义(Post-structuralism):对结构主义的反思和批判,强调权力和语言的关系。
17.实在性主义(Objectivism):强调客观事实和理性,认为真理是客观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