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学派翻译理论
- 格式:pptx
- 大小:474.58 KB
- 文档页数:69
解构主义的翻译理论马梦琪一、什么是解构主义解构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末自法国兴盛起来的一股颇引人注目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其重要代表人物有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罗兰·巴尔特(Roland Barthes)、麦克·福柯(Michel Foucault)和朱丽娅·克利斯蒂娃(Julia Kristeva)等。
解构主义是在对结构主义的批判中建立起来的,以消解性为主要特征,系统地解构了结构主义关于结构和意义等重要概念,故名曰“解构主义”。
二、解构主义的起源与发展解构主义最先兴起于哲学领域。
在海德格尔看来,西方的哲学史即是形而上学的历史,发端于柏拉图对于古希腊逻各斯(Logos)问题的强行曲解。
在柏拉图及其弟子看来,真理源于逻各斯,即真理的声音,上帝之音。
这种逻各斯主义认为,世上万物的存在都与它的在场紧密相联。
为此,最理想的方式应当是直接思考“思想”,而尽量避免语言的媒介。
他们要求语言应该尽量透明,以便人类能够通过自身的言语(speech),自然而然地成为真理的代言人。
换言之,逻各斯主义认为,言语与意义(即真理,上帝的话)之间有一种自然、内在的直接关系。
言语是讲话人思想“自然的流露”,是其“此刻所思”的透明符号。
据此,逻各斯主义也被后人称为“语音中心论”(phonocentrism)。
与此同时,书面文字(writing)则传统地被认为是第二位的,是一种对于声音的代替,是媒介的媒介。
即便是索绪尔(Saussure)的能指,也首先是一种“声音的意像”。
书面文字作为能指,则是由声音转化而来的。
另外,他们也认为在万物背后都有一个根本原则,一个中心语词,一个支配性的力,一个潜在的神或上帝,这种终极的、真理的、第一性的东西构成了一系列的逻各斯,所有的人和物都拜倒在逻各斯门下,遵循逻各斯的运转逻辑,而逻各斯则是永恒不变,它近似于“神的法律”,背离逻各斯就意味着走向谬误。
西方翻译理论翻译的解构主义流派概述一、受逻各斯中心主义(logocentrism)影响的结构主义翻译观结构主义的翻译观认为,原文有固定确切的意义,原文作者是原文的主体,因而在翻译中译者必须仰视原文及其作者,将其作为翻译中的本原,把再现原文当做中心任务,以求得译文与原文之间的等值。
二、解构主义的翻译思想的代表人物:德里达本亚明韦努蒂三、解构主义思潮出现对传统翻译理论产生巨大的冲击。
1、对结构主义和解释—接受理论的批判。
2、将解构主义引入翻译理论,形成了解构主义的翻译流派:1)主张用辨证的、动态的和发展的哲学观来看待翻译;2)原文意义只是在上下文中暂时被确定下来;3)译者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寻找原文意义,发掘出使原文存活的因素;4)主张原文与译文,作者与译者应该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
3、解构主义的翻译思想,不是“求同”,而是要“存异”。
“异延”解构主义翻译思想与德里达一、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哲学1、从方法论上批评了结构主义的结构中心论。
1)解构哲学的目标,就是要拆除“结构主义”所认为的具有中心指涉结构的整体性同一性;2)解构的方式是用“意义链”(a chain ofsignification)去取代“结构”,从而避免结构的先验同一性。
3)在德里达看来,结构主义的“结构”中心性整体性是建立在“在场的形而上学”基础之上的。
他认为,这种关于“在场”的信念是限制人们理解世界的具体知识。
2、从本体论上批判了海德格尔寻求终极真理的形而上学观。
1)德里达认为,西方形而上学逻各斯中心主义从本质上认定某一认识真理的方法优于另外一些方法,这使得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思维方法建立在一正一反二元对立的基础之上。
2)德里达指出,西方传统的二元对立思维的二元项对立并非是平等并置,而且存在着等级秩序,这种等级秩序所证明的是二元对立的前一项优于或先于后一项,因而前项是首位的、本质的、中心的、本原的,而后项则是次要的、非本质的、边缘的、衍生的。
浅析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对原文与译文关系的阐释内容摘要:解构主义翻译理论涵盖了一些较为偏激的理论观点,因而争议较大。
但是通过对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的分析不难发现,解构主义翻译理论重新确定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地位,肯定了译文的地位和译者的主体性及创造性,并将之与原文和作者相提并论,肯定了译文的文学和社会意义,对处理原文与译文关系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本文基于对各时期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家对原文与译文关系的解读,分析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在处理原文与译文关系方面的发展进程,进而对解构主义翻译理论有进一步的认识。
关键词: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原文译文关系曹旸19世纪60年代,解构主义最早初出现于哲学领域,之后开始影响文学批评,建筑,翻译等社会学科,运用解构主义的思想观点来分析解释翻译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同样也带有了解构主义部分偏激的、不可知的因素,因而遭到了诸多反对。
但是,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在对原文和译文的关系问题上却是积极的,肯定译文和译者地位,并与原文和作者相提并论,一改传统的翻译理论中把译文和译者当作原文和作者的附属的观点,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本文将讨论解构主义精神在翻译理论中的体现,浅析不同时期解构主义翻译理论者对原文和译文关系的阐释。
一.解构主义思想简介解构主义是当代哲学、文学批评以及其他一些社会科学领域兴起的一种理论,最早出现于哲学领域。
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在其著作《存有与时间》(Being and Time)中提出了“毁坏”(Destruction)这一概念,对西方传统哲学提出质疑。
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Jacque Der-rida)借鉴了这一概念,融汇了尼采的反传统思想,提出“De construc-tion”的哲学原则。
在德里达看来,自柏拉图以来几千年,西方哲学所固守的信念是形而上学的,其原型将“存在”定为“在场”,通过借助海德格尔的观点,德里达将此称作“在场的形而上学”,就意味着在万物背后都有一个根本原则,一个中心语词,一个支配性的力,一个潜在的神或上帝,这种终极的、真理的、第一性的东西构成了一系列的逻各斯(logos),所有的人和物都拜倒在逻各斯门下,遵循逻各斯的运转逻辑,而逻各斯则是永恒不变,它近似于“神的法律”,背离逻各斯就意味着走向谬误。
文学教育更多期刊:点此访问首页 -> 2008年第12期解构主义视角下的翻译理论作者:郭烨字体:【大中小】解构主义的策源地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其领军人物为法国哲学家德里达。
解构主义产生于西方文艺批评理论界对结构主义的反叛,以消解为主要特征,系统地消解了结构主义的结构和意义等重要概念,故称“解构主义”,又名“后结构主义”。
翻译作为一门开放的体系,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解构主义的渗透和挑战。
一、解构传统语言学中“所指-能指”之间的固定关系解构主义理论是在对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批判中建立起来的,围绕语言文字问题对结构主义语言学进行了批判,其着手点正是索绪尔的所指和能指泾渭分明的划分,以及所有能够界定、捕捉或固定意义的观念,其代表人物有德里达、福柯、罗兰·巴尔特以及保罗·德曼等人。
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固定关系正是传统翻译理论中可译性赖以安身立命的前提,而如今这个前提受到了解构主义的挑战,自然这并不能就对可译性进行否定,但确实为我们思考文本翻译提供了一个更为开阔的视野,也是“对借助语言来充分描述和解释翻译之可能性问题的质疑”。
文本的意义变得不确定起来,这样一来原作者表达自己意图的能力也受到了质疑。
二、解构原作与原作者的权威地位传统的翻译理论总倾向于将译者所翻译的译作当作原作的派生物,附属于原作。
而本雅明在其著作《译者的任务》中指出:“在生存的进程中,当一部作品到了声闻遐迩的时候,不纯粹传达主题的译文便开始问世。
因此,与不称职的译者的主张相反,这种译文与其说符合作品的需要,毋宁说作品由于译文而得以存在。
在译文中,原作的生命获得了最新的、继续更新的和最完整的展开。
”这句话可被视为解构主义对原作与原作者权威地位的消解。
原作与译作之间的关系不再是决定与从属的关系,而是相互依赖、由彼此而得以生存,且“原作与译文又相互借贷”德里达认为考察语言被言说掩盖的遗迹,最好的领域就是翻译,译者在翻译活动中对此体会最深。
解构主义的翻译理论马梦琪一、什么是解构主义解构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末自法国兴盛起来的一股颇引人注目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其重要代表人物有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罗兰·巴尔特(Roland Barthes)、麦克·福柯(Michel Foucault)和朱丽娅·克利斯蒂娃(Julia Kristeva)等。
解构主义是在对结构主义的批判中建立起来的,以消解性为主要特征,系统地解构了结构主义关于结构和意义等重要概念,故名曰“解构主义”。
二、解构主义的起源与发展解构主义最先兴起于哲学领域。
在海德格尔看来,西方的哲学史即是形而上学的历史,发端于柏拉图对于古希腊逻各斯(Logos)问题的强行曲解。
在柏拉图及其弟子看来,真理源于逻各斯,即真理的声音,上帝之音。
这种逻各斯主义认为,世上万物的存在都与它的在场紧密相联。
为此,最理想的方式应当是直接思考“思想”,而尽量避免语言的媒介。
他们要求语言应该尽量透明,以便人类能够通过自身的言语(speech),自然而然地成为真理的代言人。
换言之,逻各斯主义认为,言语与意义(即真理,上帝的话)之间有一种自然、内在的直接关系。
言语是讲话人思想“自然的流露”,是其“此刻所思”的透明符号。
据此,逻各斯主义也被后人称为“语音中心论”(phonocentrism)。
与此同时,书面文字(writing)则传统地被认为是第二位的,是一种对于声音的代替,是媒介的媒介。
即便是索绪尔(Saussure)的能指,也首先是一种“声音的意像”。
书面文字作为能指,则是由声音转化而来的。
另外,他们也认为在万物背后都有一个根本原则,一个中心语词,一个支配性的力,一个潜在的神或上帝,这种终极的、真理的、第一性的东西构成了一系列的逻各斯,所有的人和物都拜倒在逻各斯门下,遵循逻各斯的运转逻辑,而逻各斯则是永恒不变,它近似于“神的法律”,背离逻各斯就意味着走向谬误。
解构主义的翻译理论马梦琪一、什么是解构主义解构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末自法国兴盛起来的一股颇引人注目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其重要代表人物有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罗兰·巴尔特(Roland Barthes)、麦克·福柯(Michel Foucault)和朱丽娅·克利斯蒂娃(Julia Kristeva)等。
解构主义是在对结构主义的批判中建立起来的,以消解性为主要特征,系统地解构了结构主义关于结构和意义等重要概念,故名曰“解构主义”。
二、解构主义的起源与发展解构主义最先兴起于哲学领域。
在海德格尔看来,西方的哲学史即是形而上学的历史,发端于柏拉图对于古希腊逻各斯(Logos)问题的强行曲解。
在柏拉图及其弟子看来,真理源于逻各斯,即真理的声音,上帝之音。
这种逻各斯主义认为,世上万物的存在都与它的在场紧密相联。
为此,最理想的方式应当是直接思考“思想”,而尽量避免语言的媒介。
他们要求语言应该尽量透明,以便人类能够通过自身的言语(speech),自然而然地成为真理的代言人。
换言之,逻各斯主义认为,言语与意义(即真理,上帝的话)之间有一种自然、内在的直接关系。
言语是讲话人思想“自然的流露”,是其“此刻所思”的透明符号。
据此,逻各斯主义也被后人称为“语音中心论”(phonocentrism)。
与此同时,书面文字(writing)则传统地被认为是第二位的,是一种对于声音的代替,是媒介的媒介。
即便是索绪尔(Saussure)的能指,也首先是一种“声音的意像”。
书面文字作为能指,则是由声音转化而来的。
另外,他们也认为在万物背后都有一个根本原则,一个中心语词,一个支配性的力,一个潜在的神或上帝,这种终极的、真理的、第一性的东西构成了一系列的逻各斯,所有的人和物都拜倒在逻各斯门下,遵循逻各斯的运转逻辑,而逻各斯则是永恒不变,它近似于“神的法律”,背离逻各斯就意味着走向谬误。
一、引言解构主义是在对结构主义的批判中建立起来的,以消解性为主要特征,系统地解构了结构主义关于结构和意义等重要概念。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随着文学结构主义的兴起,翻译解构主义派〔Deconstruction〕也应运而生。
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在其发表的三部着作?言语与现象?(Speechand Phenomena)、?论文字学?(Of Grammatology)、?书写与差异?(Writing and Difference)中,系统地阐述了解构主义的思想,标志着解构主义哲学思潮的形成。
该思潮以其对西方传统思想的反叛性、消解性迅速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其影响力由法国向整个欧洲大陆扩散,成为一股引人注目的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
解构主义派主张用一种辩证的、动态的和开展的哲学观来看待翻译,不再把原文看成一个封闭和稳定的系统。
其观点认为能指和所指之间存在着差异,原文意义不可能稳定不变,只是在上下文中暂时被确定下来。
二、解构主义的翻译观在解构主义以前,翻译理论界普遍认为原文是作者创造力的表达,是作者灵感的结果,是统一而完整的系统。
因而相对译文和译者来说,原文及其作者被置于不可触动的地位,译者的任务就是力图使译文与原文形成某种等值或同一。
但是解构主义翻译观消解了原文至上的观点,提高了译者和译文的地位。
解构主义研究者认为我们对前人作品的理解会受到所处历史时期的制约,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理解,原文便总是在不断的改写和重建。
原作的生命得以在时间与空间的意义上拓展、延续, 对每一部作品而言, 被翻译的时机越多, 其生命力越强大。
在?什么是“关联〞的翻译?中,德里达指出“关联〞包含“经济〞的含义,而“经济〞又涉及两层含义:性质和数量。
一方面要求译者用最可能关联的方式、最适当的方式,将原文的信息挪用、移植;另一方面是数量原那么,译作必须在质和量上等同于原作。
解构主义翻译将译作看作原作的来世,“延长了的生命、持续的生命、继续生活下去,来世〞,因此翻译的目的在于延续原作的生命。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划分根茨勒根据翻译的功能和目的将二十世纪下半叶的翻译理论划分为五个学派:美国翻译培训派翻译科学派早期翻译研究派多元体系派解构主义派Eugene A. Nida is a distinguished American translation theorist as well as a linguist.He is regarded as “the patriarch of translation study and a founder of the discipline”(Snell-Hornby 1988:1; Baker 1998:277).公认的现代翻译理论的奠基人之一为了调查《圣经》在世界各地的翻译情况,奈达的足迹遍及世界上100多个国家。
作品有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 1964《翻译科学探索》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coauthored with Taber 1969《翻译理论与实践》Componential Analysis of Meaning 1975《语义的成分分析》Language Structure and Translation: Essays by E. A. Nida 1975《语言结构与翻译:奈达文集》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 1986《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The Sociolinguistics of Interlingual Communication 1996《跨语交际的社会语言学视角》Language and Culture: Contexts in Translating 2001《语言与文化:翻译中的语境》Three Stages:Descriptive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 (描写语言学阶段)Communicative theory of translation (交际理论阶段)Sociosemiotic approach of translation (社会符号学阶段)Stage 1:Descriptive Linguistics(formative years of his ideas) 初创时期1943: A Synopsis of English Syntax 《英语句法概要》1959: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as Exemplified by Bible Translating 《从圣经翻译看翻译原则》奈达语言学翻译观形成的重要基础阶段。
解构学派翻译理论一、教学目的:通过对解构学派起源、背景和概念的理解,还有对主要代表人物及其理论成果的分析解说,让学生了解解构学派,思考解构学派翻译理论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原文和译文的关系,解构与结构的概念,德里达的“延异”和“播撒”等学说,本雅明的“纯语言”理论,异化翻译。
三、教学难点:解构的概念,德里达的“延异”学说,本雅明的“纯语言”。
四、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图文结合,对学生进行一些提问。
五、课堂教学过程设计:(一)提问环节:原文与译文的关系。
原文依赖于译文,没有译文,原文就无法存在。
(二)解构主义的背景:中国文化大革命影响,法国“五月风暴”,解构破坏结构。
(三)解构主义的起源:雅克·德里达攻击逻各斯中心主义的传统,攻击结构主义的理论,提出解构主义。
(四)与结构主义的比较:解构的基础是结构。
(五)解构学派突出代表人物:雅克·德里达,瓦尔特·本雅明,劳伦斯·韦努蒂。
1. 雅克·德里达:(1)生平:解构主义的鼻祖(2)主要著述:《论文字学》,《写作与差异》,《言语与现象》(3)翻译学说:“延异”概念-产生各种差异的播撒行为,“印迹”概念-意义表示的不是固定不变的存在物,“播撒”概念-揭示了文本旅行方向的杂乱无序,“可重复性”概念-打开了不可译的上下文(4)翻译观点简述。
2. 瓦尔特·本雅明:(1)生平:哲学家,思想家。
(2)著作:《译者的任务》-文学翻译研究经典(3)翻译理论:“纯语言”-最高级别的语言。
实例。
译作与原作的关系-切线关系-轻轻触及原作,互补关系-译作与原作相互吻合,形成纯语言,延续关系-译者的任务是延续原作的生命。
译者主体性的确立-译者不仅高于哲学家、诗人、文评家,还肩负有拯救世界的任务。
3. 劳伦斯·韦努蒂:(1)生平:解构主义翻译思想的积极倡导者(2)主要著作:《对翻译的重新思考:语篇、主体性与意识形态》,《译者的隐身:一部翻译史》,《不光彩的翻译》(3)翻译策略:异化翻译-对“通顺的翻译”的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