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主义学派
- 格式:ppt
- 大小:228.00 KB
- 文档页数:28
学的主要学派归纳古今中外涌现了众多学派,每个学派都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观点。
本文将归纳总结学的主要学派,不局限于特定的学科或领域,以展示人类学术思想的丰富多样性。
一、理性主义学派理性主义学派强调理性的思考和推理在获取知识和认识世界方面的重要性。
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包括笛卡尔、伽利略、康德等。
他们认为人类通过理性可以超越感官经验获得真理,强调逻辑推理和数学方法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
二、经验主义学派经验主义学派认为所有的知识和思维都来源于感官经验,主张通过感觉、观察和实验来获取和验证知识。
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包括洛克、休谟等。
他们强调个体的经验和感知在实现认识和真理方面的决定性作用。
三、唯物主义学派唯物主义学派认为物质是世界的基本实体,一切现象和思维都可以归结为物质和物质运动。
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等。
他们强调社会生产力和阶级矛盾对社会变革的决定性作用,主张解放劳动人民,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四、唯心主义学派唯心主义学派认为意识或思维是世界的基本实体,物质只是意识的产物。
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包括柏拉图、笛卡尔等。
他们主张通过思考和观念来认识世界,强调人的灵魂和超越感官世界的精神层面。
五、实证主义学派实证主义学派主张以经验为基础,通过观察和实证研究来建构科学理论。
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包括康普、波普尔等。
他们强调科学研究的可观察性、可重复性和可验证性,强调实证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
六、批判理论学派批判理论学派关注社会的不平等和权力结构,主张批判社会现实、揭示压迫机制,追求社会公正和解放。
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包括马克思、福柯等。
他们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刻的批判和剖析,倡导人的主体性和社会变革。
七、结构主义学派结构主义学派认为社会和文化现象是由结构和规律所决定的,重视社会结构和语言结构的研究。
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包括杜尔凯姆、雷维斯特劳斯等。
他们通过对符号、符号系统和结构的分析,揭示文化和社会的普遍规律和潜在结构。
0227、解构主义是什么?(1)解构主义是整个后结构主义思潮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兴起于60年代末盛行于70年代,80年代后半期解构主义逐渐退潮。
(2)该学派总体上表现出对结构主义的不满和失望乃至批判否定。
代表人物:德里达、德•曼、哈特曼、布鲁姆、米勒、福柯等。
(3)理论来源:①德里达受尼采的非理性主义影响也肯定文字的自由游戏。
②海德格尔语言第一的观点以及用文学和艺术来解构并拯救哲学的观点也对德里达发生了直接影响。
(4)评价:一是彻底否认了语言的表意和交际功能,二是走向了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走向充满自相矛盾的谬误。
0228、转向解构的巴尔特的文本理论和文本阅读理论:(1)文本理论:从来不存在“原初”文本,每个文本都是由其他文本的碎片编织而成;文本这种“复数”特点导致文本意义的不断游移、播撒、流转、扩散、转换和增殖,文本本身只是开放的无穷无尽的象征活动。
(2)文本阅读理论:a阅读“文本”需转喻式思维;b判断“文本”间的区别,要依据它们不同的能指意指的活动路线与意义播撒过程;c阅读“文本”是一种创造的双重“游戏”。
0229、巴尔特的代码理论(1)巴尔特在其《S/Z》中分析巴尔扎克的小说《萨拉辛》时提出了关于代码的理论,用S 和Z分别代表书中的两位主要人物。
(2)他认为这篇小说具有自足结构和能指性质,小说中的人物、读者和作者都不过是各种代码,并不具有实体性。
(3)他主要探讨词汇组合所包含的意义,用五种代码分析文本的能指,释义代码、寓意代码、选择代码、象征代码和文化代码。
0230、解构主义的贡献有四点:一是推翻了逻各斯中心主义,动摇了西方全部哲学传统赖以安身立命的始源范畴的语言学基础,为西方哲学美学和文学理论的现代变革打开了全新思路。
二是发现并揭示了文本的无始源性、开放性和互文性,把包括文学文本在内的一切文本都看作无限开放和永恒变化的动态过程。
三是分解式阅读理论强调了阅读、批评的创造性,把阅读等同于写作,与接受美学遥相呼应,与当代主张文学平民化的方向也是一致的。
解构主义解构主义60年代缘起于法国,雅克·德里达——解构主义领袖——不满于西方几千年来贯穿至今的哲学思想,对那种传统的不容置疑的哲学信念发起挑战,对自柏拉图以来的西方形而上学传统大加责难。
在德里达看来,西方的哲学历史即是形而上学的历史,它的原型是将“存在”定为“在场”,借助于海德格尔的概念,德里达将此称作“在场的形而上学”。
“在场的形而上学”意味着在万物背后都有一个根本原则,一个中心语词,一个支配性的力,一个潜在的神或上帝,这种终极的、真理的、第一性的东西构成了一系列的逻各斯(logos),所有的人和物都拜倒在逻各斯门下,遵循逻各斯的运转逻辑,而逻各斯则是永恒不变,它近似于“神的法律”,背离逻各斯就意味着走向谬误。
而德里达及其他解构主义者攻击的主要目标正好是这种称之为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思想传统。
简言之,解构主义及解构主义者就是打破现有的单元化的秩序。
当然这秩序并不仅仅指社会秩序,除了包括既有的社会道德秩序、婚姻秩序、伦理道德规范之外,而且还包括个人意识上的秩序,比如创作习惯、接受习惯、思维习惯和人的内心较抽象的文化底蕴积淀形成的无意识的民族性格。
反正是打破秩序然后再创造更为合理的秩序。
也许耶鲁批评学派中的激进分子希利斯·米勒在这一问题上阐述得更为形象一点,他说:“解构一词使人觉得这种批评是把某种整体的东西分解为互不相干的碎片或零件的活动,使人联想到孩子拆卸他父亲的手表,将它还原为一堆无法重新组合的零件。
一个解构主义者不是寄生虫,而是叛逆者,他是破坏西方形而上学机制,使之不能再修复的孩子。
”德里达以《文字语言学》、《声音与现象》、《书写与差异》三部书出版宣告解构主义的确立,形成以德里达、罗兰·巴尔特、福科、保尔·德·曼等理论家为核心并互相呼应的解构主义思潮。
解构主义直接对人类文化传播载体--语言提出了挑战。
德里达以人的永恒参与为理由,认为写作和阅读中的偏差永远存在。
解构主义解构主义60年代缘起于法国,雅克·德里达——解构主义领袖——不满于西方几千年来贯穿至今的哲学思想,对那种传统的不容置疑的哲学信念发起挑战,对自柏拉图以来的西方形而上学传统大加责难。
在德里达看来,西方的哲学历史即是形而上学的历史,它的原型是将“存在”定为“在场”,借助于海德格尔的概念,德里达将此称作“在场的形而上学”。
“在场的形而上学”意味着在万物背后都有一个根本原则,一个中心语词,一个支配性的力,一个潜在的神或上帝,这种终极的、真理的、第一性的东西构成了一系列的逻各斯(logos),所有的人和物都拜倒在逻各斯门下,遵循逻各斯的运转逻辑,而逻各斯则是永恒不变,它近似于“神的法律”,背离逻各斯就意味着走向谬误。
而德里达及其他解构主义者攻击的主要目标正好是这种称之为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思想传统。
简言之,解构主义及解构主义者就是打破现有的单元化的秩序。
当然这秩序并不仅仅指社会秩序,除了包括既有的社会道德秩序、婚姻秩序、伦理道德规范之外,而且还包括个人意识上的秩序,比如创作习惯、接受习惯、思维习惯和人的内心较抽象的文化底蕴积淀形成的无意识的民族性格。
反正是打破秩序然后再创造更为合理的秩序。
也许耶鲁批评学派中的激进分子希利斯·米勒在这一问题上阐述得更为形象一点,他说:“解构一词使人觉得这种批评是把某种整体的东西分解为互不相干的碎片或零件的活动,使人联想到孩子拆卸他父亲的手表,将它还原为一堆无法重新组合的零件。
一个解构主义者不是寄生虫,而是叛逆者,他是破坏西方形而上学机制,使之不能再修复的孩子。
”德里达以《文字语言学》、《声音与现象》、《书写与差异》三部书出版宣告解构主义的确立,形成以德里达、罗兰·巴尔特、福科、保尔·德·曼等理论家为核心并互相呼应的解构主义思潮。
解构主义直接对人类文化传播载体--语言提出了挑战。
德里达以人的永恒参与为理由,认为写作和阅读中的偏差永远存在。
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法国人类学家李维-史陀在文化人类学中开创的一个学派,这个学派把各种文化视为系统,并认为可以按照其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加以分析。
根据他的理论,文化系统中的普遍模式,是人类思想中恒定结构的产物。
在李维-史陀所提出的体系中,人类的思想被看作是各种自然物质的一个贮存库,从中选择成对的成分,就可以形成各种结构。
对立的两种成分,可以分开,各成单一成分,这些单一成分又可构成新的对立成分。
李维-史陀在分析亲属关系名称和亲属关系系统时,曾提出其基本结构或基本单位有4种类型︰兄妹关系,夫妻关系,父子关系,舅甥关系,其他所有亲属系统都建立在此基础之上。
李维-史陀强调指出,对亲属关系结构的分析,必须把重点放在人类的意识上,而不是放在客观的血统联系上或者亲族关系上。
李维-史陀认为,社会生活的一切形态,都体现为普遍法则的作用,而此种普遍法则是可以控制思维活动的。
似乎是离很远的东西。
即使是一些专业的文学工作者,如果不太接触西方理论,也很可能会不以为然地说:“结构主义是什么东西?有什么了不起?”事实上,结构主义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早已渗透进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是思想方法上的一场广义的革命。
结构主义诞生之后,它像一把利剑一样改变着人们看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方式,并无孔不入地渗透到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各个角落:作为文化思潮,它涉及社会科学的各个部门,如语言学、人类学、心理学等;作为文艺思潮,结构主义几乎影响到文学艺术的所有领域,从理论到创作,从小说、戏剧、诗歌到电影。
这一思潮还产生了相当广泛的国际影响,从60年代中期开始,它以法国为中心,迅速扩展到英、美、西德、意大利、丹麦,并对苏联、东德、波兰、捷克等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产生了影响。
它是战后继英美新批评派和法国现象学派而成为当代西方文学理论界的第三大思潮。
有人认为,从60年代以后,“结构主义的人”取代了“存在主义的人”。
那么,是谁制造了结构主义这么一把无坚不摧的利剑呢?谁制造了结构主义?没有一种思潮可以在一夜间形成并名震天下,结构主义也不例外。
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名词解释
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都是20世纪的重要哲学流派,它们在文学、艺术、社会学和心理学等领域都有深远的影响。
结构主义是一种社会学方法,其主要目的是为人们提供理解人类思维活动的手段。
结构主义者以语言学为模式,试图发展“语法”即作品诸要素的系统排列及其被拼合的可能性,以此说明文学作品的形式和意义。
最著名的结构主义倡导者是法国人类学家列维-施特劳斯,他的研究主要涉及原始社群中的社会结构、神话等文化人类学领域。
解构主义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由哲学家雅克·德里达所创立。
德里达对西方几千年来贯穿至今的哲学思想发起挑战,特别是对自柏拉图以来的西方哲学传统提出了批评。
解构主义认为,文本没有固定的意义,而是通过读者的解读而产生意义的。
大体来说,解构阅读是一种揭露文本结构与其西方形上本质之间差异的方法。
与结构主义不同,解构主义流派反对结构主义的观点,认为结构没有中心,结构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由于差别在变化,结构也跟随着变化,所以结构是不稳定和开放的。
因此,解构主义又被称为后结构主义。
总的来说,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都对我们如何理解和解释文化和社会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第十章现代分析法学派
现代分析法学派,也称为英国解构主义法学派,是20世纪以来英美
法学界最有影响力的学派之一、这种学派的核心价值观是以客观逻辑为基
础的法律研究,从叙事的角度测量法律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现代分析法学
派的主要思想创始人包括埃米尔·洛威尔、罗伯特·弗洛克、约翰·懷特、菲利普·普雷斯頓以及芬克·斯坦福等人。
他们以持续的批判性思考洞察
和重新塑造法律理论。
现代分析法学派的主要贡献是强调和推动法律思想的实证性。
洛威尔
将古典法学运动中权威规律的无限简化视为无用,而提倡以对客观事实的
系统思考和实时分析来解释法律现象。
这种新的法学思想被称为“程序正义”,用于衡量政府的行为是否有效,并确保政府的程序与宪法精神一致。
另一项现代分析法学派的贡献是对英国法的结构性提出了许多重要的
推论。
弗洛克和懷特指出,英国法的解释和执行都存在许多问题,并建议
透过重新制定法律来重新设计法律系统。
他们以客观的方式对英国法律制
度进行更新,从而改变了英国法律事实的形态。
普雷斯頓是现代分析法学派的另一位创始人,他首先提出了“话语理论”。
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1. 略说什么是“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 这个问题不好回答。
对此德里达会挑剔说“什么是……”这种句法本身就有毛病,它暗示世上存有某种事物,而这事物不但能被人理解,还能被贴上不同的名称或标签。
解构主义拒绝这种僵硬的定义,它称自己是一种针对形而上学的批判、一套消解语言极其意义确定性的策略。
这些批判理论与策略包括:反逻各斯中心主义(anti-logocentrism)、延异(différance)、替补(supplementarity)、互文性(intertextuality)。
2. 解构主义的思想渊源19世纪末,尼采宣称“上帝死了”,并要求“重估一切价值”。
他的叛逆思想从此对西方产生了深远影响。
作为一股质疑理性、颠覆传统的思潮,尼采哲学成为解构主义的思想渊源之一。
另外两股启迪和滋养了解构主义的重要思想运动,分别是海德格尔的现象学以及欧洲左派批判理论。
尼采猛烈的揭露和批判传统的基督教道德和现代理性。
在认识论上,尼采是极端的反理性主义者,他对任何理性哲学都进行了最彻底的批判。
尼采要建立新的哲学,将生命意志置于理性之上的哲学,非理性的哲学。
作为对理性提出了挑战,他提出了强力意志说,用强力意志取代上帝的地位,传统形而上学的地位。
强力意志说的核心是肯定生命,肯定人生。
强力意志是一种本能的,自发的,非理性的力量。
它决定生命的本质,决定着人生的意义。
尼采比较了强力意志和理性的不同特性,理性的特性是:冷静,精确,逻辑,生硬,节欲;强力意志的特性是:激情,欲望,狂放,活跃,争斗。
尼采认为,强力意志源于生命,归于生命,它就是现实的人生。
人生虽然短暂,只要具有强力意志,创造意志,成为精神上的强者,就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②——————————①赵一凡、张中载、李承恩:《西方文论关键词》,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版,第259-260页②百度百科“尼采哲学/view/150521.htm”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就对西方哲学里的某些传统观念进行了“解构”。
解构主义解构主义引言解构主义是20世纪后期哲学和文学领域中的一种重要理论流派,其兴起始于法国。
解构主义将传统的哲学和文学观念进行了颠覆和批判,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对于当代社会和思想具有重要的价值。
本文将对解构主义的起源、概念和主要观点进行深入探讨,并从文学和哲学两个角度分析其对于人类思维方式的影响。
一、解构主义的起源与概念解构主义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是由法国哲学家德里达(Jacques Derrida)提出的一种哲学观点。
德里达认为,语言和思维是建立在二元对立关系之上的,而这种二元对立关系往往存在隐含的偏见和权力关系。
他认为,通过对文本和语言的解构,可以揭示出这些偏见和权力关系,并批判传统的二元对立观念。
解构主义的核心概念是“间断性”和“漂移性”。
它认为,任何语言和思维都是基于一系列的二元对立关系构建起来的,而解构主义则试图打破这种对立关系的稳定性,揭示其内在的不稳定性和矛盾性。
解构主义的目标是通过对二元对立关系进行剖析和批判,重新定义思维和文化的边界,并推动社会变革。
二、解构主义的观点与思考方式1. 关于意义的批判解构主义对传统意义观念进行了批判,认为意义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和语境的变化而不断漂移的。
它强调语言的多义性和开放性,以及意义的不确定性。
解构主义主张去中心化和不断重新解释意义,将文本和语言从固定的定义中解放出来,从而推动了对传统概念和价值观的重新思考。
2. 对权力关系的挑战解构主义认为,语言和思维中存在着权力关系的问题,这种权力关系往往体现在二元对立关系中。
它通过对这种权力关系的揭示和批判,拆解了传统的二元对立观念,展示了这些观念中的偏见和隐含的权力结构。
解构主义试图从权力关系的角度重新定义思维和文化的边界,推动社会的平等和公正。
3. 文本和语言的超越解构主义认为,文本和语言不仅仅是传递意义和信息的工具,它们本身有着超越意义和信息的特点。
解构主义试图揭示文本和语言的边界性和不稳定性,并超越传统的主题和结构,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文学风格。
解构主义解构主义解构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潮,源于法国的哲学家德里达(Jacques Derrida)的思想。
它在20世纪70年代兴起,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涉及文学、哲学、艺术、建筑等多个领域。
解构主义所倡导的是一种批判性的思维方式,试图揭示固有概念和观念的不稳定性,挑战二元对立和固定化的思维模式,以达到对历史和文化的解构和重建。
解构主义的前提是一种对固定二元对立的怀疑态度。
传统上,人们习惯将事物划分为对立的两个极端,如好与坏、男与女、黑与白等。
然而,解构主义主张这种二元对立实际上是虚构的,因为没有事物是完全固定的或绝对的。
解构主义认为,事物的意义并不是固定的,而是由语言和文化进行建构的。
因此,解构主义试图揭示这种固定性的虚假性,并提出了一种对语言和文本的批判性阐释方式。
解构主义的核心概念是“差异”和“延迟”。
在传统的二元对立体系中,一方的存在必然排斥另一方的存在。
然而,在解构主义的观点下,事物的存在是相对的,通过与其他事物的对比和区别来确定。
事物之间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的延迟是解构主义的关注点。
差异是指事物之间的差别,而延迟是指在差异的基础上推迟决定或识别事物的边界。
通过扩大差异和延迟边界的认定,解构主义试图打破二元对立的限制,并以新的视角来看待事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在文学领域,解构主义对传统文本的阐释提出了挑战。
传统上,文本被认为有一个明确的含义和结构,在读者阅读时传达给读者。
然而,解构主义主张文本的意义是多样和动态的,不是由作者单方面决定的。
解构主义通过关注文本中的差异性和模棱两可的部分,试图展现文本的复杂性和多义性。
事实上,解构主义认为文本具有自己的内在矛盾和隐含的意义,需要读者进行主动的解读和阐释。
在艺术领域,解构主义试图挑战传统艺术的创作和观赏方式。
传统上,艺术被认为是一种符号和象征的表达,通过艺术作品来传达某种特定的主题或观念。
然而,解构主义批评传统艺术的固定意义和结构,主张拆解和重构艺术作品。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与哲学观念解构主义是20世纪后半叶哲学界的重要思潮之一,而其中的代表性学派就是德里达所倡导的解构主义。
德里达是法国哲学家,被誉为“解构之父”,他的解构主义对传统哲学观念进行了透彻的反思和批判。
本文将探讨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思想以及与哲学观念的关系。
首先,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强调语言的表达和意义的多重性。
他主张语言并非媒介,而是创造真理的主体。
他认为,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无法准确地传达真实的概念。
每个词汇都有其多重的含义和相互的关系,因此语言的意义是不稳定和流动的。
德里达将这种流动性称为“差异”,并认为差异才是语言的本质。
他的著作《语言的本质》中详细探讨了这一观点。
其次,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对二元对立进行了否定。
他认为,传统哲学观念中的对立概念如存在与虚无、真实与虚假等并非互相对立的存在,而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关系。
他提出了“边缘”概念,认为所有事物都处于边缘状态,无法脱离对立观念而存在。
他的著作《边缘》中详细阐述了这一思想。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还强调理性的局限性与哲学观念的不确定性。
他对哲学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批判,认为哲学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存在偏见和误解。
他主张超越和抵制这种理性的偏见,通过对辩证法的批判来发现真理的可能性。
他的著作《辩证逻辑》探讨了这一思想。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德里达的解构主义还包含了对权力和意识形态的批判。
他认为,权力是基于对立和排他性的结构,会导致压迫与剥削,而意识形态则是为了维护权力结构而存在的。
德里达用解构主义来分析和揭示这些结构,以期促使人们对权力和意识形态的思考和反省。
他的著作《权力与知识》中深入探讨了这一问题。
总的来说,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是对传统哲学观念的颠覆和批判,强调语言的多义性、对立的相互依存、理性的局限性以及权力与意识形态的剖析。
他的思想对当代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激起了对真理与存在的重思和讨论。
尽管解构主义的观点有时较为晦涩难懂,但其对于推动哲学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992年漓江出版社的编辑找到董燕生,邀请他重新翻译《堂吉诃德》。
当时,杨绛版的《堂吉诃德》面世已经14年。
在《听杨绛谈往事》中,杨绛曾经回忆翻译这部72万字的译著前后经历整整二十年时间。
为了以读懂原著,杨绛从1958年开始自学西班牙语,1961年着手翻译,“文革”初期,已被完成的译稿被红卫兵没收,十来年后干校结束又从头翻起。
而《堂吉诃德》第一版在“文革”结束后不久首印的十万套很快售完,第二次印刷又是十万套。
1978年西班牙国王、王后访华先遣队到达中国见到的一个景观就是:北京书店门前读者排着长队购买《堂吉诃德》新出版中译本的盛况。
之后西班牙国王访华,邓小平把《堂吉诃德》作为礼物送给了国王。
二、教学重点:原文和译文的关系,解构与结构的概念,德里达的“延异”和“播撒”等学说,本雅明的“纯语言”理论,异化翻译。
三、教学难点:解构的概念,德里达的“延异”学说,本雅明的“纯语言”。
四、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图文结合,对学生进行一些提问。
五、课堂教学过程设计:(一)提问环节:原文与译文的关系。
原文依赖于译文,没有译文,原文就无法存在。
(二)解构主义的背景:中国文化大革命影响,法国“五月风暴”,解构破坏结构。
(三)解构主义的起源:雅克·德里达攻击逻各斯中心主义的传统,攻击结构主义的理论,提出解构主义。
(四)与结构主义的比较:解构的基础是结构。
(五)解构学派突出代表人物:雅克·德里达,瓦尔特·本雅明,劳伦斯·韦努蒂。
1. 雅克·德里达:(1)生平:解构主义的鼻祖(2)主要著述:《论文字学》,《写作与差异》,《言语与现象》(3)翻译学说:“延异”概念-产生各种差异的播撒行为,“印迹”概念-意义表示的不是固定不变的存在物,“播撒”概念-揭示了文本旅行方向的杂乱无序,“可重复性”概念-打开了不可译的上下文(4)翻译观点简述。
2. 瓦尔特·本雅明:(1)生平:哲学家,思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