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市剑桥国际学校2011-2012学年高一历史:期中考试试卷(人教版必修2)
- 格式:doc
- 大小:166.50 KB
- 文档页数:9
宿迁市剑桥国际学校高一历史:第五单元同步练习<人教版必修2)<本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idskV1MGFD1.鲁迅先生说:“中国社会上的状态,简直是将几十世纪缩在一时:自油松片以至电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自镖枪以至机关炮……都摩肩挨背的存在。
”鲁迅先生的话未能反映的是idskV1MGFDA.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受到西方舶来工业文明的影响B.中国近代文化的多层性C.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渐进性D.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多样性2.下图所示票证曾是老百姓购买生活物资的凭证,但现在已经失去了它原本的作用。
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不包括A.经济体制改革深化 B.农业产量稳步增加C.生活物资日益丰富 D.粮棉物资统一管理3.戊戌变法时,社会上流传着一首打油诗说“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
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
”对该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idskV1MGFD①诗中涉及服饰改革和不缠足两种社会现象②当时不缠足运动兴起A.①②都正确B.①②都不正确C.①正确②不正确 D.①不正确②正确4.融合了满、汉、中、外服装特点形成的服饰是< )。
A.中山装 B.旗袍 C.马褂 D.中式衣裙5.右图谭嗣同内着中装,外披西式风衣,这反映了A.维新派在传统基础上仿效西方的价值取向B.维新派大多有留洋背景C.维新派表面赞同改革,实则保守D.他准备会见外国友人6.关于我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下列正确的是①由通商口岸向内地发展②各地之间的变化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③和资本主义的侵略密切相关④反映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不断深入发展idskV1MGFD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④ D.②③7.下列措施中不仅是移风易俗,还带有反清革命色彩的是A.断发易服 B.废止缠足 C.婚姻自由 D.改用阳历8.曾经是灰色的人群、蓝色的人群、草绿色的人群的穿着时代是A.民国时代 B.建国初期 C.“文革”初期 D.满清末代9.“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改革开放后这句流行语体现了①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②效率意识③生活节奏加快④拜金主义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10.建国以来,我国人民对时间掌握发生着变化,有这样的说法:<20世纪)50年代看天上<太阳),70年代看墙上<挂钟),80年代看手上<手表),90年代看腰上<BB机)。
宿迁市剑桥国际学校高一历史: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同步练习(人教版必修2)一、选择题1、古代手工业品中质量最好的是:()A、家庭手工业B、民营手工业C、私营手工业D、官营手工业2.以下为商代出土的青铜器()上图所包含的信息有①商代青铜铸造业发达②青铜器具涉及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③人类进入金石并用时代④青铜农具广泛应用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3.下列器物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青铜器②铜器③铁器④钢剑()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①③④ D.②③④①4. 2007年12月,宋代沉船“南海一号”的打捞吸引了全球的目光。
考古工作者已经从南海一号上整理出大量珍贵的文物。
以下文物不可能从该船发现的是A.丝绸 B.白瓷 C.铜钱 D.珐琅瓷瓶5.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代表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的主要原因是A.统治者的重视 B.工匠积极性高 C.中央集权的作用 D.市场需求6.关于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生产说法不正确的是A.历史悠久政府经营 B.产品精美享誉世界C.其产品是不计成本的 D.清代出现资本主义萌芽7.在我国南海某处打捞起来的古代沉船中,发现了大量白瓷、青花瓷、珐琅彩等瓷器。
请推断,这一沉船事件可能发生在A.唐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8.明朝时,浙江一带“商贾从旁郡贩棉花列肆吾土,小民以纺织所成,或纱或布,清晨入市,易棉花而归,纺织之,明旦复持以易”。
这种生产方式的新特点在于A.商品经济渗透到社会下层 B.大量的棉纺织品投入市场C.物物交换成为市场交换的主要形式 D.小生产者开始丧失生产独立性9.明清时期中国瓷器外传的最重要路径是()A.丝绸之路 B.海上丝绸之路 C.阿拉伯商人 D.波斯商人10.据(苏州府风俗考》记载,明朝苏州“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
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
……房工作减,比辈衣食无所矣。
”材料中反映的情况有①工匠技术水平②出现劳务市场③存在失业现象④实行计日工资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二、材料解析题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扬州工业产品主要有铜器、毡帽、丝织品、木器、药材、海味等。
宿迁市剑桥国际学校高一历史:第四单元同步练习<人教版必修2)<本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wVX3FYOww01.对右图中1959年的农业生产情况的分析正确的是A.完成了土地改革,农民的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B.完成了三大改造,解放了农村生产力C.因为风调雨顺,所以农业生产获得了丰收D.材料提供的信息不准确2.下图为1950—1956年我国工业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变化情况(以工业总产值为100,不包括手工业>,这种变化情况反映了①社会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所占的比重迅速增加②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所占比重逐渐缩小,直到最后消失③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提出④到1957年,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wVX3FYOww0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④D.②③④3.1953年开始的社会主义改造偏重于A.思想改造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改造C.发展生产D.生产方式的改造4.下列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土地所有制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全国土地改革完成,农村土地归农民个人所有B.三大改造完成,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C.人民公社化运动,进一步强化了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使农民拥有了土地所有权5.“脚踏黄河水倒流,搬来泰山做枕头;决心苦战十五年,赶上英国不发愁。
”这首新民歌创作的时代背景是A.延安大生产运动B.农业合作化高潮C.“大跃进”运动D.解放区的土地改革6.右图是著名漫画家张乐平于1958年画的《跃!跃!跃!》。
它反映了A.当时渔业高产丰收B.渔业生态环境良好C.经济建设中“左”的错误D.当时的经济发展的繁荣景象7.中国农村在人民公社制度下度过了整整26年。
在这一时期中,中国农村的发展或停滞,中国农民的希望或苦难,都与公社制度直接联系。
这26年是指wVX3FYOww0A.1951年—1976年B.1953年—1978年C.1958年—1983年D.1960年—1985年8.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这次会议标志着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确立B.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C.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D.政治体制改革全面启动9.1985年邓小平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其本质含义是A.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B.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C.改变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D.改革不适应经济发展的管理体制10.1978年-1992年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情况:以上数据变化最能说明我国A.基本上实现了现代化B.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迅速发展C.国民经济达到了高度繁荣的状态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1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与八大①都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②都明确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③都提出要实行改革开放④这两个会议有一定的继承性wVX3FYOww0 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1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A.是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重大变革 B.适应了中国农村的生产力发展水平C.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最高形式 D.有利于农业现代化的实现13.1979年,安徽玉明公社社员叶旗衡书写了一副对联:“借新账还旧账账账不清,吃一斤买一斤斤斤不断”,横批:“已经过去”。
宿迁市剑桥国际学校高一历史:第七单元同步练习(人教版必修2)(本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目的在于A.摆脱帝国主义战争B.向社会主义过渡C.确立无产阶级统治地位D.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2、列宁说:“在一个小农生产者占大多数的国家里,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必须通过一系列特殊的过渡办法。
”这“一系列特殊的过渡办法”主要指A.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实施新经济政策C.全面实行工业化措施D.在农村进行集体农庄化经营3.新经济政策的重大理论意义在于A.认识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局限性B.明确了巩固工农联盟的重要性C.找到了小农占优势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D.承认商品货币市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积极作用4.对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纳税后农产品由农民自己支配B.允许外国资本进入本国市场C.利用商品、市场发展生产D.实行余粮收集制5.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本质是A.用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B.强调农业的基础地位C.重视重工业的发展D.否定价值规律、商品和市场关系6.苏联的现代化的完成与西欧国家相比具有的特点是①优先发展重工业②现代化道路所用时间短③有着明确的现代化目标④农、轻、重比例失调发展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7.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的最主要原因是A.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B.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C.国家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受挫D.轻工业品种单调和布局不合理8.斯大林模式最主要的特征是A.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B.片面发展重工业C.农业集体化D.强调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忽略经济发展的质量9.对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B.长期片面地优先发展重工业,影响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C.阻碍了苏联经济向社会主义过渡D.是造成苏联解体的历史根源10.以下关于20世纪30年代苏联经济建设和农业发展的评价,正确的是A.小农经济的残余阻碍了农业发展B.工业化使农业迅速摆脱了落后局面C.大规模集体经济是农业发展的保障D.农业集体化为苏联工业化建设积累了大量资金11.赫鲁晓夫改革的政治前提是A.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判B.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C.“八一九”事件D.中苏关系恶化12.下列有关赫鲁晓夫改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以农业改革为重点B.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开始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C.未能从根本上冲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D.改革使苏联成为能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13.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主要成果是A.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B.计划经济体制得到恢复C.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大为增强D.开始了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14.就其实质而言,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不能成功的相同原因是A.没有突破个人崇拜的禁区B.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C.片面发展重工业D.扩大地方权力,导致地方分散主义膨胀15.导致勃列日涅夫后期失败的直接因素是A.与美国展开疯狂军备竞赛B.政治上官僚腐化C.民族矛盾突出D.农业长期停滞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6题20分,第17题20分,第18题15分,共55分)1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收割队和征粮队征集的一切粮食,应按下列基础进行分配:首先,自然分配必需数量的粮食,以满足当地居民最贫苦层对粮食的需求……其余的粮食则无条件地送往粮食收集中心,这批粮食的分配,应由省粮食委员会根据粮食人民委员部的指令进行。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试卷高一历史答案一、选择题21题:(1)主要内容:①对商人的生活方式加以限制②提高商人的赋税额③不许商人作官(3分)(2)原因:①抑制土地兼并,②保证粮食供应,③稳定社会秩序。
(3分)没有达到其目的。
西汉中期以后,官僚地主大量兼并土地,农民流离失所,社会矛盾激化。
(2分)影响:①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②从长远看,压抑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利于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4分)(3)政策:限制海外贸易,仅留广州一地作为通商口岸。
(2分)原因:①中国当时不需要大量外国商品,②防范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
(2分)态度:西方国家的海外贸易和殖民活动目的是获取金银财富,进行资本原始积累,巨额贸易逆差不符合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3分)对策:向中国走私鸦片。
(2分)22题:(1)1902年兴办实业的主要原因有:①受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实业能使国家富强和挽救民族危机。
②在沪、港、粤期间看见外资企业获利颇丰,认为办实业能赚大钱。
(6分)首先投资面粉业是由于:①清政府规定面粉行业可以免税,②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破坏了农业,北方出现粮荒,③在中国的联军以面食为主,使面粉的市场很大,④投资小,见效快。
(4分)(2)困难:①资金问题,②当地封建乡绅势力的破坏和阻扰工厂建设,他们认为工厂破坏地方安定,破坏了风水,③销售问题。
(3分)(3)表现:①工厂的规模扩大,②工人人数大大增加,③从面粉业向纺织业发展。
(3分)迅速发展的原因有:①中华民国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实业的政策,极大鼓舞了荣氏兄弟发展实业的热忱。
②抓住了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减轻了对中国商品输出的有利时机。
③中国人民掀起的抵制洋货的爱国运动。
(3分)20年代受阻原因: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加强了对华的经济侵略(2分)(4)比如:民族企业短暂的春天;艰难曲折中发展的民族企业等等。
(评分要点:紧扣所给材料,突出时代特征;注重标题的历史性与简洁性)(2分)23题:(1)作用:新航路开辟使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西方殖民者开始殖民扩张,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形成。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卷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I卷答案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第二卷用黑色签字笔答在各题相应位置,解答题答在每题的答题框内。
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40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80分)1、宋朝范成大诗云:“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诗句中反映的信息不包括:A、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B、农村经济存在性别分工C、农民过着衣食无忧的田园生活D、当时的纺织材料有麻和丝2、下图为山西出土的春秋时期青铜酒器牛尊,牛鼻穿有环,考古学家据此可推断出:A、当时贵族酗酒成风,在牛鼻上装环便于拖曳沉重的青铜酒器B、春秋时期牛已被牵引从事耕作C、青铜制造业背离礼制的传统,注重生活化D、青铜工艺水平高超,能艺术化地表现动物形象3、“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是中国古代经济生活中普遍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A、土地兼并B、重农抑商C、闭关政策D、贫富分化4、某古代水利工程历经2000多年的沧桑,“流出古今秦汉月,问他伏龙可曾寒?”,并在经受5.12特大地震后基本无恙,仍能在今天发挥着防洪灌溉作用。
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A、白渠B、郑国渠C、都江堰D、芍陂5、著名的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的一件素纱蝉衣,其衣长128厘米,袖长190厘米,重量仅49克。
从纺织技术方面判断,它可能出自:A、私营手工业B、家庭手工业C、官营手工业D、以上都有可能6、近期中央电视台将开拍一部有关我国古代农民起义的电视剧,工作人员准备了大量的棉衣棉布给演员穿,你猜此部电视剧最早反映哪个朝代的史实:A、秦朝B、汉朝C、隋唐D、明朝后期7、某地发现一座古墓,随葬品有精美的丝织品、景德年间的瓷罐、唐三彩马、粉彩瓷器等,请推断这座古墓的朝代为:A、唐朝B、宋朝C、元朝D、清朝8、徐州汉邦公司开辟了一条新疆旅游线路,丝绸之路是这条线路的主要旅游内容,导游在向游客介绍丝绸之路时,通常最先说起的中国朝代是:A、秦朝B、汉朝C、三国时期D、唐朝9、位于山东聊城的山陕会馆是山西、陕西商人接洽商务、汇兑、装卸货物,唱戏酬神的活动场所,为商人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
合肥剑桥学校2011-2012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1、我国传统农业的耕作方式是()A.小农经济B.自给自足C.精耕细作D.铁犁牛耕2、可以调节犁耕深浅的农业工具是()A.耦犁B.耧车C.筒车D.曲辕犁3、中国是瓷器的故乡,最早烧制成功的青瓷朝代是()A.商朝B.东汉C.唐朝D.明朝4、明朝中后期,我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它发生在()A.官营手工业B.民营手工业C.家庭手工业D.苏杭织造局5、元朝时,对外贸易发达,当时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港的是()A.大都B.广州C.泉州D.扬州6、我国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是法律形式确立的,它发生在()A.西周B.春秋C.战国D.秦朝7、我国古代首倡“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在()A.战国B.秦朝C.西汉D.唐朝8、最早从海路到达印度的航海家是:()A.迪亚士B.哥伦布C.麦哲伦D.达伽马9、17世纪,有“海上马车夫”之称的国家是()A.荷兰B.西班牙C.英国D.葡萄牙10、世界上最早开始殖民扩张的国家是()A.英、法B.英、荷C.荷兰、西班牙D.葡萄牙、西班牙11、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A.英国的圈地运动B.“珍妮机”问世C.瓦特改良蒸汽机D.工厂的出现12、下列现象中,那一项不可能出现在19世纪中期的伦敦()A.坐轮船游览泰晤士河B.打电话请朋友看电影C.时而有火车呼啸而过D.市内巨大工厂烟囱冒浓烟13、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交通工具是()A.蒸汽机车B.汽车C.内燃机D.电动机14、英国人麦考利1830年说“如今我国比1790年还穷吗?我们坚决相信,尽管统治者有种种管理不当之处,但英国一直在变得越来越富。
……总的趋势是不容置疑的”,这种说法的主要历史背景是:()A.国际局势平稳发展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势C.工业革命成效显著D.西方殖民主义体系确立15、下列选项中,属于两次工业革命共同之处的是()A.都以机器发明为标志B.都在英国首先开始C.都以科技为根本D.都带来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16、下列洋务运动中创办的工业属于李鸿章创办的有:()○1安庆内军械所○2江南制造总局○3汉阳铁厂○4开平煤矿A.○1○2B.○2○3C. ○2○4D. ○3○417、1958年中央提出“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但实际执行中往往只注意了其中的()○1“多”○2“快”○3“好”○4“省”A.○1○2B. ○1○4C. ○2○3D. ○3○418、下列几组词汇,最能准确反映“一五”计划这一特殊时期的是:()A.工业化、三大改造B.大跃进、人民公社C.合作化、撤社建乡镇D.简政放权、工业化19、下表反映了我国某一时期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的变化情况。
高一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历史本试卷分第Ⅰ卷( 选择题>和第Ⅱ卷( 非选择题>两部分,共33 个小题,总分100 分,考试时间100 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60 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计60 分。
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b5E2RGbCAP1.在现在农村的小块田地里,你偶尔仍能看到农民用铁犁牛耕<或用驴耕)耕作的场景。
中国古代农民用铁犁牛耕最早出现在p1EanqFDPwA .夏朝商朝时期B .春秋战国时期C.汉朝时期 D .唐朝时期2.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是:①个体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②生产的目的主要是满足自家生活所需和交纳赋税③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全部自已生产④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DXDiTa9E3dA、①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3.下列生产工具,按用途划分,不.同.于.其它各项的是A.杜诗水排 B .高转筒车 C .马钧翻车 D .风力水车4.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官营、私营手工业的叙述错误的是A.官营手工业生产范围广,规模大,分工细,代表着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B.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C.官营手工业不计成本,不入市场,生产效率低下,弊端丛生D.私营手工业兴起于春秋战国,后来从中孕育出资本主义萌芽。
5.“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是中国古代经济生活中普遍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A.土地兼并B.重农抑商C.闭关政策D.贫富分化6.春秋末期,鲁国某贵族拥有封地300 亩,另开垦荒地200 亩。
按当时的规定,他应向国家交税的田亩数是A.100亩 B .200 亩 C .300亩 D .500 亩7.刘邦即位之初曾下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其夫人吕后当政时强调:“市井之子孙不得为官仕吏”。
这说明西汉初年实行的是RTCrpUDGiTA.休养生息政策B.限制商人的政策C.禁止经商的 D .反腐倡廉的政策8.如果你是生活在唐朝的商人,你来到长安,能够进行的商贸活动有①可以到西市与波斯、大食商人进行交易②为了财产安全,你将大部分金银储存在柜坊③你通过设在长安的市舶使进行对外贸易④你通过飞钱方法,可以回老家再将钱取出5PCzVD7HxAA .②③④B .①③④C .①②④D.①②③9.宋代的商业活动与唐代相比有很大的发展变化,其商业活动已不限制在市内。
宿迁市剑桥国际学校高一历史:第二单元同步练习(人教版必修2)(本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所列地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地)b5E2R。
1.恩格斯说:“黄金一词是驱使西班牙人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去地咒语;黄金是白人刚踏上一个新发现地海岸时所要地第一件东西.”新航路开辟前,欧洲人迫切地寻找黄金从根本上反映了:p1Ean。
A.黄金是欧洲人解决商业危机地主要途径B.掠夺黄金是新航路开辟地唯一动力C.《马可·波罗行纪》对欧洲人地强大影响D.商品经济对掠夺财富加速积累地需求2.从新航路开辟到19世纪中叶,英国到印度地最便捷地航线是:A.英国→大西洋→印度洋→印度B.英国→地中海→苏伊士运河→红海→印度洋→印度C.英国→地中海→奥斯曼帝国控制区→印度D.英国→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印度3.在开辟新航路地航行中,航海家贯通大洋地先后顺序是①大西洋②印度洋③太平洋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①③② D.③②①4.15世纪末16世纪初所谓“地理大发现”地含义是:A.发现了美洲大陆B.开辟了欧洲到亚洲地新航路C.人类首次完成了环球航行D.欧洲人在新航路开辟过程中发现了许多以前不知道地地方5.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主要商路和贸易中心移至A.地中海沿岸B.大西洋沿岸C.莱茵河流域D.红海沿岸6.开辟新航路带来地后果中,不包括A.西班牙、葡萄牙实现了资本地原始积累B.意大利地商业地位削弱C.扩大了欧洲与亚洲、非洲之间地贸易D.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地衰落7.在荷兰独立之前,统治荷兰地国家是A.西班牙B.葡萄牙C.英国D.法国8.荷兰东印度公司地性质是A.政府支持下地垄断性贸易公司B.统治印度等地区地殖民机构C.掠夺印度原料从事生产地工业公司D.荷兰政府经营地国有航运公司9.受英国17世纪中叶颁布地《航海条例》打击最大地国家是A.西班牙B.葡萄牙C.荷兰D.法国10.18世纪中叶,英国打败法国,夺得了A.马六甲和锡兰B.密西西比河以东地区C.新阿姆斯特丹D.好望角殖民地11.英国在获取世界殖民霸权地过程中,先后战胜了①法国②西班牙③葡萄牙④荷兰A.①②③ B.②④① C.③①④ D.④②①12.“黑奴贸易”地航程顺序是A.欧洲→非洲→美洲→欧洲B.欧洲→美洲→非洲→欧洲C.美洲→非洲→欧洲→亚洲D.非洲→美洲→亚洲→欧洲13.以下各项,对于英国工业革命地发生具有促进作用地是①日益扩大地海外殖民地②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确立③圈地运动使农民离开土地④工场手工业地迅速发展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14.在工业革命中,最先发展起来地工业部门是A.毛纺织业B.棉纺织业C.能源工业D.机器制造业15.工业革命中地下列发明地先后顺序是①水力纺纱机②珍妮纺纱机③水力织布机④蒸汽机车和轮船A.①②③④ B.③①④② C.②①③④ D.②①④③16.有人说“蒸汽机是近代工业城市之母”,这是指蒸汽机地发明A.对工业生产和城市发展有重大意义B.彻底取代了人类地手工劳动C.使工厂彻底摆脱了自然条件地限制D.引发纺织生产领域地一系列发明创造17.以下对于工业革命影响地评述,不正确地是A.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地比重减少B.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地政治权力C.近代城市化地进程明显加快D.自由资本主义制度逐渐衰落下去18.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工业生产出现了革命性地变化,确切地说是指:A.珍妮纺纱机地发明B.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劳动C.蒸汽机地发明D.交通运输进入以蒸汽为动力地新时代19.第二次工业革命给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带来了重大影响.下列不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地新兴行业地是A.机器制造业B.电力工业C.石化工业D.汽车工业20.研制成功发电机地是A.西门子B.法拉第C.贝尔D.爱迪生21.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第二次工业革命地突出特点是A.主要发生在轻工业领域B.科学与生产结合C.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D.自然科学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22.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地主要条件是①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各国建立起来②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③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地确立与完善④自然科学研究取得新地进展DXDiT。
宿迁市剑桥国际学校2011-2012学年高一历史:期中考试试卷(人教版必修2)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时实行的土地制度的性质是A.土地国有制B.土地公有制C.地主土地私有制D.封建土地国有制2.下图是反映宋代社会经济状况的名画《清明上河图》(局部),从中可以获得的历史信息有①商业交易受到严格控制②城市功能以军事为主③是当时商业经济发展的写照④打破了坊市界限,城市商业面貌变化大A.①②③④ B.②③④C.①②D.③④3.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
下面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A.租佃制经营方式的推广B.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C.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D.世界白银的一半流入中国,市面上大量使用白银4.在世界步入近代的潮流时,中国日益落伍的直接原因是A.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B.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C.明清时期的闭关政策D.商品经济发展不充分5.“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这句话反映了①专业市镇发展②区域分工加强③经济重心南移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A.①②③④ B.①②④C.①②D.③④6.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
此时,作为一位投资者,你的选择主要是受到A.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影响B.国外投资者的影响C.外商企业投资赚钱的刺激D.清政府官僚的大力支持7.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艰难而曲折的外部因素是A.畸形的社会性质B.落后的社会生产力C.封建势力的破坏D.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掠夺8.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未能充分发展的根本原因是A.未能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B.民族资产阶级政治地位低C.资金少,技术力量弱D.近代社会形态的制约9.甲午中日战争后,西方列强向中国输出资本的客观进步作用A.加剧了中国社会的落后B.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C.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D.导致了中国新的阶级力量产生10.清末状元张骞被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败局震惊,毅然挂冠从商。
此举表明他①把救亡图存作为时代的使命②视创办实业为救国之要途③用实际行动来批判科举制度④认为经济是政治改革的前提A.①② B.①③C.②③D.③④11.抗战时期,国统区民族工业大批破产,主要是由于①美国的经济侵略②国民政府的统制经济政策③国民政府加强对工业的垄断④日本野蛮的经济掠夺A.①② B.②③C.③④D.①④12.下列哪些因素对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①一战结束②四大家族官僚资本主义形成③日本全面侵华④《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A.①②③ 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③④13.“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
”诗中反映的主要历史信息是A.自然灾害的发生B.农村劳动力流失C.“大跃进”中的大炼钢铁运动D.农村生产力水平下降14.对下图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图片反映了农业合作化运动B.农民积极拥护走农业合作化道路C.农民由于分配到属于自己的土地而喜笑颜开D.农民积极拥护党的政策15.中共八大关于国内主要矛盾的论断是正确的。
因为这一论断A.借鉴苏联的经验教训B.反映了剥削阶级在我国已基本消灭的客观实际C.明确了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D.强调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16.“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的共同惨重教训是A.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B.不能以阶级斗争为纲C.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D.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17.下列各项不能准确表述经济体制改革前我国生产力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因素的是A.政企不分,企业缺乏自主权B.计划经济体制对经济活动有一定程度的限制C.分配中平均主义的倾向严重D.农村土地所有制不利于调动生产积极性18.市场经济体制最基本的特征是A.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要求B.经济活动适应供求关系C.给企业压力和活力,实现优胜劣汰D.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19.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说:“浦东是我去过的地方中最令人钦佩的地方之一,想象不到的成功。
”浦东的“成功”主要得益于A.上海独特的地理优势B.经济特区的设立C.浦东的开放开发D.中国加入世贸组织20.江泽民说:“‘引进来’与‘走出去’是对外开放的两个轮子,必须同时转起来。
”对于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有①招商引资与走出国门并重②招商引资是为了解决我国建设中的资金不足的问题③2003年,我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招商引资国家④“走出去”是为了积极开拓国际市场A.①②④ 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③④21.近代中国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变迁的主要因素是A.西方文化的冲击和渗透B.中国民众主动学习西方C.政府的提倡D.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22.近代中国交通运输方式发生质的变革是由于A.中国传统工具的进一步改进B.统治者鼓励发明创造的结果C.西方近代化交通工具的引进D.清政府主动引进外来文明成果的结果23.下列组合正确的是A.上海──中国第一个电报机房B.广州──中国第一个电报机房C.上海──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D.无线电报──20世纪初在民间普遍使用24.20世纪后半期以来,大众传媒的发展非常迅速,正在崛起的媒介是A.印刷媒介B.电波声像媒介C.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媒介体系D.报纸、广播和电视媒介25.四大媒介包括报纸媒介、广播媒介、电视媒介和网络媒介。
人类社会发展与四大媒介发展的关系是A.四大媒介能为我们提供学习的资源B.未来网络媒介会取代其他媒介C.是传递信息、开启民智、舆论监督的功能的扩展D.相互促进、相互融合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12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6分,第29题10分,共50分)2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雍正帝)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
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
市肆之中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材料二清代沿袭明制设置的钞关,大有增加,计共设户关26个,工关5个……清代税关对商船户缴纳也极为苛重。
全国又缺乏统一税率,以致各关税敢于巧立名目,动辄以商人违反规定为田,没收财货……李仁龙奏称,关税害商,有单书之弊、包揽之弊、关牙之弊、量船之弊等五弊。
在这样的苛税下“商贾望见关津,如赴汤蹈火之苦”!材料三(乾隆时人说)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
请回答:(1)从材料一看,雍正帝是怎样看待农工商之间的关系的?他的根据是什么?(6分)(2)材料二、三揭示了什么社会现象?这种现象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将会产生什么影响?(6分)2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58年8月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下达后,全国迅速形成了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热潮。
10月底,全国农村基本实现了人民公社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四十年》材料二材料三1983年中央决定撤消作为国家政权在农村的基层单位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消作为村行政机构的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到1984年底人民公社体制改革基本完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四十年》请回答:(1)材料一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3分)(2)材料二表明当时的经济政策是什么?材料三的出现与材料二有何联系?(5分)(3)有人认为材料三的决定是历史的倒退,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4分)28.老舍的著名话剧《茶馆》中有一位秦二爷,他在19世纪末致力于投资近代工业,他的理想是要建立“顶大顶大的工厂!那才能救国。
”他也确实办了一些实业,1916年前后,他兴办的这些企业最为红火。
但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他的企业被国民政府作为“逆产”强行“接收”、抵押、倒卖一空。
(1)秦二爷投资近代企业的时代,民族资产阶级掀起了什么热潮?热潮兴起的直接原因是什么?(4分)(2)结合所学,简要概括1916年前后他的企业最为红火的原因。
(6分)(3)你认为他的理想能否实现?请说明理由。
(6分)29.因特网是魔幻的第七大洲,在这里,只需敲击几下键盘就可以了解到世界上的所有知识。
请回答:(1)互联网诞生于何时?它为什么被称为“第四媒介”?(4分)(2)中国哪一年正式接入互联网?为什么把因特网称为“魔幻的第七大洲”?(6分)参考答案1.A 土地是周王为代表的奴隶主阶级的财富,而不是平民和奴隶所有。
2.D 北宋城市中商品交易已打破了时间和区域限制,①错误;城市功能以政治经济为主,⑵有误。
3.C 这里“近代的前夜”是指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状态,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史实要看其是否存在雇佣性质的生产关系。
4.C 闭关政策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导致思想上的闭塞,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5.C 材料并不能反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即“雇佣”关系。
所以排除④。
6.C 受外国企业的刺激,中国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开始引进国外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机器,投资近代工业。
7.D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先天不足,后天畸形”,发展历程艰难曲折,是由它所生存的土壤即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所决定的,但是外部因素是西方列强的侵略。
8.D A、C、D三项都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未能充分发展的原因,但是A、C两项是由D项决定的,B项是其结果。
9.C 必须是“客观”和“进步”作用。
10.A 由题中材料可以看出张骞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
①②符合题意,但是题中材料不涉及他对科举制度的态度和政治改革问题,所以可以排除③④。
11.B 注意题干中的限定语为“国统区”。
④发生在沦陷区,①的表述与史实不符。
12.B 根据各阶段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状况及其原因判断。
13.C 根据诗中“青壮炼铁去”的主要信息即可判断出。
14.C 农业合作化是1953年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所采取的方式和途径,是将农民土地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15.B 要明确八大关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是什么,其次再寻找这一矛盾得出的客观依据是什么。
16.A 此题为比较式选择题,可在熟悉“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这三个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对比得出结论。
17.D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改革是改革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而非社会主义不适应生产力发展。
18.D 要注意题干中“最基本”的要求。
A、B、C三项取决于D项,D项是最基本的。
19.C 上海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但是只有实行好的政策才能发挥作用;上海浦东不是经济特区,B项不符合;当时中国尚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可排除D项20.A ③不是对江泽民这句话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