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例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治疗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2
手术切口部位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分析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治疗方法,总结降低手术并发症的经验,采用对2003年7月至2013年1月本院收治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产妇1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得出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于剖宫产之后,会阴侧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在产后,表现为切口部位出现疼痛肿块并随月经周期变化,有较为典型的病史及临床表现。
因此剖宫产术中采取正确的预防措施是防治本病的关键,手术操作要精细,术中要注意腹壁切口的保护,术后要清洗伤口,预防发生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
关键词:手术切口部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分析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是育龄妇女的常见病,一般好发于卵巢、直肠子宫陷凹、盆腔腹膜和子宫肌壁等。
其他部位也发生,但较少见。
由于近年来剖宫产率逐年增加,术后发生手术切口的内异症的病例也逐年增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我院近10年来诊治切口内异症患者有18例,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于2003年7月至2013年1月在我院共收治经手术和病理证实为切口内异症患者18例,其中腹壁切口内异症患者15例(均曾经行剖宫产手术)。
会阴切口内异症3例。
患者年龄在22~40岁,平均在33岁。
发病时间最短8个月,最长8年,平均4年。
病灶大小月1.5~5.5cm。
其中有3例腹壁内异症为多发灶,其余为单发灶。
1.2临床症状。
18例患者均有产科手术史,手术切口局部触及包块,且包快有不同程度的,与月经相伴的周期性切口瘢痕疼痛。
经期增大,经后缩小,肿块活动差,与周围边界不清。
1.3治疗效果。
18例患者诊断明确后,其中1例患者因病灶较大,且多发灶,在术前给予口服孕三烯酮3个月,使病灶缩小后手术。
有3例再次妊娠(使病灶缩小,行再次剖宫产同时切除)。
16例在硬膜外麻醉下行手术治疗,2例在阴部神经阻滞麻醉手术治疗。
术中所见病灶切面见紫褐色小结节,质硬与周围组织粘连致密。
15例腹壁切口病灶中有2例为于切口旁,其余均原手术切口处。
腹膜活检18例临床分析摘要】对18例不明原因的腹水病人进行腹膜活检。
诊断率为72.2%,其中结核性腹膜炎7例,腹膜间皮瘤2例,腹膜转移癌4例,5例未获得诊断。
作者认为,腹膜活检术具有操作简单,经济、实用的优点,适用于各种层次医院开展。
【关键词】腹膜活检腹水【中图分类号】R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0-0219-02Biopsy of Peritoneum-Clinical Analysis of eighteen CasesDONG Xiang-qian1,ZHANG Ying-hui2, LIU Wen-bin1,MIAO Ying-lei1 ,DUAN Li-ping1,MA Lan-qing1(1.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 ,Kunming 650032,Yunnan,China;2. 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 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Yunnan Province, Kunming 650021,Yunnan,China)【Abstract】 Eighteen patients with unknown origin ascites underwent biopsy of peritoneum.The accurately diagnostic rate is 72.2%,seven cases were diagnosed as tuberculous peritonitis,two as peritonesl mesothelioma,and four as metastatic carcinoma of peritoneum,another five cases were not diagnosed.The author thought that the method of biopsy of peritoneum has advantages of simply operation,economy and practice,and is applicable to every level of hospital.【Key words】 biopsy of peritoneum ascites腹膜活检是近些年来在我科常用于检查原因不明腹水的检查方法。
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诊疗分析发表时间:2013-02-28T14:56:05.95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47期供稿作者:胡瑜阳亢抗[导读] 近年来,随着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认识不断提高,以往被忽视的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率也在上升。
胡瑜阳亢抗(内蒙古通辽市医院妇产科 028000)【中图分类号】R711.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7-0101-02 【摘要】目的探讨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诊疗方法及预防。
方法对30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30例患者术前均诊断正确,术后病理证实。
均予手术彻底切除,随访无复发。
结论彻底手术切除病灶是治疗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
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术中保护腹壁切口是预防的关键。
【关键词】腹部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断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是育龄妇女的常见病及多发病,是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在子宫被覆面以外的地方生长繁殖而形成的一种妇科疾病[1]。
近年来,随着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认识不断提高,以往被忽视的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率也在上升。
现将我院的30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6年12月至2012年1月我院共收治腹壁子宫内膜症患者30例,年龄在22-36岁之间,孕次1-3次,产次1-2次,手术切口均为腹壁横切口,病灶潜伏期6~90个月,平均48个月,30例患者均有剖宫产史,其中7例为二次剖宫产,均行手术切除病灶治疗,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子宫内膜异位症。
1.2 临床表现现30例患者均在腹壁切口瘢痕处发现肿块,均有不同程度的经前或经期腹部切口出现疼痛性肿块,质韧,经期增大,月经后变小,疼痛逐渐减轻缓解,具有周期性表现。
1.3 辅助检查 B超检查可帮助诊断,剖宫产瘢痕下方见低回声肿块,边缘不规则,无包膜,可见不规则液性暗区,无明显血流信号;血清CA125可升高,但无诊断价值;其他化验检查无异常;妇科检查子宫、附件无异常。
18例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治疗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剖腹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诊断和手术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06年收治的18例剖腹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资料。
结果18例患者中12例病灶位于腹壁切口下方及两侧脂肪层,5例病灶累及筋膜及腹壁肌肉,1例病灶累及腹膜。
结论
手术是目前治疗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病灶唯一有效的办法,将聚丙烯网片应用于手术中严重腹壁缺损的修复,提高了手术的根治率。
【关键词】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手术;聚丙烯网片
随着围产医学的进展及麻醉和剖腹产技术的提高,近年来,剖腹产率逐年上升,加之人们对子宫内膜异位症认识的不断提高,剖腹产术后发生的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患者也在不断增多。
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病灶的药物治疗效果差,临床上主要依赖于手术治疗。
2000~2006年,我院为18例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进行了病灶切除。
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8例女性患者年龄28~35岁,8例择期手术(2例为2次剖腹产术),10例急诊手术。
均诊断为剖腹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原手术瘢痕位于下腹耻骨联合上,横行切口长约8~10 cm。
病灶大小为2 cm×3 cm~5 cm×4 cm,病程分别在0.5~4年,均有典型的周期性发作特点,术前均行彩超检查确定包块性质为腹壁内低回声肿块,边界不清,无完整包膜,并确定包块位置。
2 手术方法
18例中12例病灶位于切口下方及两侧脂肪层,5例累及筋膜及腹壁肌肉,1例累及腹膜。
术中均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
于腹壁设计横向月牙形切口。
12例病灶位于皮下脂肪层,位置较表浅,切除部分瘢痕组织,于肿块周围1~2 cm处完整切除病灶及部分脂肪组织,其中3例患者因创面大、腹壁肥厚,行切口减张缝合。
3例病灶仅累及筋膜,2例累及筋膜及肌肉,均于病灶外的筋膜切开,切除受累筋膜及肌肉,间断缝合腹直肌、筋膜,其中1例因肌肉、筋膜严重缺损张力大,以聚丙烯网片修补腹壁,分离腹壁皮瓣,分层缝合皮下脂肪和皮肤,用腹带加压包扎。
1例累及腹膜,沿异位灶外的筋膜切开,分开未受累的腹壁肌肉,经无异位病灶的一侧腹膜进入腹腔再经腹膜由内向外翻起切除病灶,缝合腹膜,关闭腹腔,也因肌肉、筋膜严重缺损张力大,以聚丙烯网片修补腹壁,分层缝合皮下脂肪和皮肤,用腹带加压包扎。
3 术后随访
16例患者手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2例聚丙烯网片修补腹壁患者术后保持屈膝屈髋位,术后8~9 d拆线,切口一期愈合,术后3个月内穿弹力腹带加压。
术后病检:增生纤维组织内可见子宫内膜腺体和红细胞、炎细胞。
分别随访1~2年,无腹壁及切口周围内膜异位病灶复发。
4 讨论
据文献报道,腹壁切口处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率为3.5%[1],大多发生于剖腹产术后,偶有发生于经腹卵巢巧克力囊肿、子宫肌瘤剔除等术后。
症状多发生于术后6个月至数年。
病灶一般在皮下组织,很少突破皮肤表面,却可以侵犯筋膜或腹壁肌肉;较少侵入腹膜或进入腹腔[2]。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剖腹产术后继发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乃手术中使子宫内膜组织或细胞散落至切口,直接种植所致,属医源性种植。
这种异位的内膜在组织学上不但有内膜的腺体,且有内膜间质围绕,具有一定的分泌功能,在卵巢内分泌激素其主要表现为腹壁切口瘢痕处或切口瘢痕周围疼痛性肿块,月经前和/或月经期肿块增大,局部胀痛、刺痛明显,服用抗生素及物理治疗无效,且进行性加重,月经结束后肿块缩小,疼痛渐缓解,经后3~7 d局部疼痛消失,具有典型的周期性发作的特点。
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诊断并不困难。
因病灶具有种植侵蚀能力,且周期性出血可致局部纤维组织增生,病程越长,病变范围越广越深,故确诊后应及时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被公认是治疗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病灶唯一有效的方法,其关键是要彻底切除病灶及病灶周围的纤维结缔组织。
本组临床资料显示只要病灶切除干净,术后可不辅以药物治疗。
过去对一些大的病灶手术时,因恐术后伤口无法愈合,不敢切除过多的组织,以致不能彻底切除病灶,导致复发。
现在随着聚丙烯网片在腹壁缺损修复中的逐渐应用,手术技巧的不断提高,使较大的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病灶得以彻底清除,缺损腹壁得以较好修复,越来越多的患者得到根治。
参考文献
1 朗景和.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3:244.
2 朗景和.妇科手术笔记.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