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84.52 KB
- 文档页数:2
手术切除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50例分析(辽宁省葫芦岛市解放军第313医院妇产科辽宁葫芦岛125000)【关键词】手术切除;剖宫产;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图分类号】r7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433-01 2005年7月-2011年7月,我院门诊手术切除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50例,术后切口愈合佳,无复发,效果满意,现分析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 1.1一般情况 50例患者,年龄25.4-35.7岁,平均约30岁,为剖宫产术后半年至5年切口附近出现1.0-3.5cm包块,逐渐增大,界限不清,活动度差,有压痛,包块在经期略增大,经后有所缩小,经期包块疼痛明显,多数因包块逐渐增大来医院诊治。
1.2手术方法均为门诊治疗,局麻下行包块切除,沿包块表面做横切口(多数可沿剖宫产术后瘢痕切开)切除包块及其周围部分正常组织,包括包块两侧、表面的脂肪组织及包块底部筋膜组织,手术力求全部完整切除病灶[1]。
1.3结果本组病例术后包块病理均提示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随访1-5年未见复发。
2讨论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是由于能引起子宫内膜直接种植于伤口的手术所致,随时间推移包块可逐渐增大伴明显经期腹痛,手术切除为其首选的治疗方法。
因腹壁内异症包块界限不清,边缘与正常组织交错,底部多浸入筋膜甚至肌层组织,而若能避免复发,根本治疗是彻底切除病灶,这就要求连带病灶外的部分正常组织一并切除,即要求切除范围远超过包块大小,而此范围虽能满足治疗、防止复发,但手术切除过程不顺利、局部组织缺损大、缝合后张力大、术后局部凹陷、有时切口愈合差等问题就暴露的较明显,为此,我们对包块切除及缝合方法简单改进,取得了满意效果:⑴切口接近包块大小即可但必须缝牵引线:切开皮肤及少许皮下组织后隔正常脂肪组织即触摸包块,贯穿大部分包块缝合牵引线并持续向外牵拉包块⑵边牵引边触摸边剪除包块:牵引线绕于左手指上、握于左手掌中,牵拉牵引线的同时左手食指触摸包块边缘,以组织剪去剪而不是用刀去切,在包块边缘外的正常组织内剪⑶剪除过程中不止血,但要求速度快,侧方脂肪组织只需几剪便可大致定出侧方范围⑷底部筋膜较硬,可于容易一侧剪开筋膜后外翻包块,此时左手食指进入包块背面,包块可脱离牵引线捏于左手手指中提拉剪除⑸缝合过程中仔细牵拉对缝筋膜缺损部分使切口张力减小是保证切口ⅰ期愈合的关键⑹术后局部压迫是最有效的止血方式而不是把时间浪费在翻找、结扎出血点上,切口多可采用皮埋缝合使其美观。
不同治疗方法在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治疗效果1. 引言1.1 背景介绍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指子宫内膜异位症在剖宫产手术切口位置形成。
剖宫产手术是目前常见的生育方式之一,但也可能导致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
子宫内膜异位症会导致患者出现月经不调、盆腔疼痛、不孕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关于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方法还存在一定争议,各种不同的治疗手段也有着不同的效果。
深入研究不同治疗方法在该病中的应用及效果,对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比较不同治疗方法在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治疗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促进患者的康复与健康。
1.2 研究目的研究的目的是探讨不同治疗方法在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治疗效果。
通过比较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中药治疗以及辅助治疗的效果,了解各种治疗方法的优劣势,为临床医生提供更科学、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本研究旨在为患有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提供更多选择,帮助他们减轻病痛,提高生活质量。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也可以为未来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和借鉴,推动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通过本研究的成果,我们期望能够为临床实践提供更深入的指导,为患者的治疗带来更大的效益。
1.3 研究意义子要求、格式要求等。
以下是关于的内容: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其特殊类型。
该病症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身体和心理困扰,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对于该病症的治疗方案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目前,关于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方法仍存在争议。
临床上常采用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以及中药治疗等多种方式,但各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和副作用有所不同。
深入研究不同治疗方法在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疗效,对于明确最佳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10例临床分析【摘要】探讨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诊断、治疗方法及预防。
对我院2001年1月到2009年1月收治的10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与手术引起的医源性种植有关,治疗首选手术,但关键在预防。
【关键词】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剖宫产术【中图分类号】r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2-0381-01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腺体和间质)出现在子宫腔被覆内膜及宫体肌层以外的其他部位称为子宫内膜异位症。
是生育年龄妇女常见的疾病之一,发病率为10%-15%[1],本病发病机制至今仍未完全阐明。
其中剖宫产术后继发腹壁切口内异症,可能是术时将子宫内膜带至切口直接种植所致。
近年来,随着剖宫产率的不断上升,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之势。
现将我院10年来诊治的10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病例总结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2001年1月至2009年1月我院共收治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10例,年龄22岁-39岁,平均28.9岁,9例有剖宫产史,1例有剖宫取胎病史,均为腹壁横切口。
1.2临床表现发病时间为剖宫产或剖宫取胎术后1至3年,均有腹壁切口处疼痛性包块,月经前或月经期肿块增大,胀痛明显,经后肿块缩小,疼痛渐减轻。
具有典型的周期性。
触诊切口包块多位于皮下,固定,呈圆形或椭圆形,周边可不规则,边界欠清,质地韧或实性,活动差。
1.3辅助检查腹部彩超提示腹壁内低回声肿块,边缘不规则欠清晰,无完整包膜,查血清ca-125有不同程度升高。
1.4治疗 10例患者均在要腰硬联合麻醉下行手术切除,9例累及腹直肌前鞘,1例累及肌层。
术后病理:增生的结缔组织中可见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
1.5效果术后随访2-3年无发。
2 讨论2.1 发病机制子宫内膜异位症易于浸润扩散和复发,被称为“良性病变,恶性行为”,虽然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不明,但有学者认为其发病机制与子宫内膜种植有关,本文诊治的10例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均为剖宫产术后,这说明医源性子宫内膜异位症其发生与子宫内膜异位移植有关。
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分析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诊断及手术方法。
方法:对2002年1月~2007年2月就诊的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所有患者均行局部病灶切除后随访。
结论:剖宫产时注意腹部切口的保护,缝合子宫的器械要擦拭干净。
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可以预防的。
标签:子宫内膜异位症;腹壁切;剖宫产术;病灶切除[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4721(2009)09(a)—163—02近年来,随着剖宫产率的不断增加,手术并发症也相应增多。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具有活性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内膜以外的部位,是目前常见的妇科疾病之一,估计3%~10%的生育年龄妇女患有此病。
该病好发部位为盆腔脏器和腹膜,它虽不危及生命,但周期性经期疼痛,给患者带来一定痛苦。
本院2002年1月~2007年2月共收治11例患者为剖宫产术后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生育年龄妇女的常见病,近年来发病率升高。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1例患者年龄为24~35岁,7例为腹壁切口处,3例为腹壁切口上端,1例为腹壁切口左侧角子宫内膜异位。
9例为横切口,2例为纵切口。
最早为术后半年发现,最晚为术后两年。
1.2临床表现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与月经相伴的腹壁瘢痕切口处周期性疼痛,月经前及月经期肿块增大,胀痛明显,以月经周期第1、2天最明显,月经结束后包块缩小,疼痛逐渐减轻,经理疗及抗感染治疗均无好转。
1.3体征检查发现切口瘢痕处可扪及大小不等的结节,单发或多发,周边不规则、质硬、活动度差。
并且肿块大小随月经周期而变化,并且逐渐增大。
最大结节5cm×2cm,最小为2cm×1cm,检查时触痛明显。
1.4辅助检查11例患者行彩色超声检查提示腹壁内低回声包块,边缘不规则、欠清晰,无完整包膜,可见无回声暗区。
个别血清CA125检查有轻度的增高。
2结果切除范围:手术方式为病灶切除术,均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距病灶0.5~1.0cm处锐性梭型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并剔除包块使剩余组织无硬结。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目前妇科常见病之一,其好发部位为卵巢、宫骶韧带、子宫浆膜层、子宫直肠陷凹等处。
虽然是一种良性疾病,恶变率低,但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
近年来,随着我国剖宫产率的不断上升,发现剖宫产术后发生的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病例也不断上升。
发生在此部位者,其临床诊断和治疗也有不同于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之处。
本院共收治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20例,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1~2010年,本院共收治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20例,年龄25~37岁,平均29.5岁,均为子宫下段腹壁横切口剖宫产。
其中3例有2次或2次以上剖宫产史,2例为小于37周的早产。
发病时间为剖宫产术后8个月至5年,<1年12例,1~ 3年6例,3~5年2例。
1.2临床表现所有患者于剖宫产术后8月至术后5年开始出现症状。
子宫切口瘢痕处或瘢痕周围皮下有与月经周期相伴的疼痛性肿块,月经前或月经期肿块增大,局部压痛明显,进行性加重,经后3~5d局部疼痛消失。
体检可于腹壁瘢痕处或瘢痕周围触及质地偏硬,活动度差的单发结节。
位于皮下及深部,大小约2~4cm不等,有不同程度压痛,以经期明显,结节表面皮肤颜色未见异常。
1.3术前检查本组20例术前均行腹壁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提示:腹壁低回声团块,边界欠清晰,无完整包膜,其内未见血流信号,结合临床查体情况,可确定诊断。
1.4手术方式20例均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腹壁异位病灶切除术。
于病灶周围3cm处用电刀将子宫内膜异位结节及部分周围正常组织切除。
其中3例患者行切口减张缝合,并留置引流,1例筋膜缺损过大,给予人工补片修补缝合。
2结果2.1病灶浸润深度20例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中,术中发现8例病灶位于皮下脂肪层,6例达腹直肌前鞘筋膜层,4例深达腹壁肌层中,1例侵犯腹膜,1例侵及子宫切口瘢痕。
2.2病理检查结果增生的纤维结缔组织中可见子宫内膜样腺体及炎症细胞。
2.3术后用药及随访9例病灶侵犯超过筋膜层者术后应用内美通(孕三烯酮胶囊)治疗3个月,其余未用药,术后均随访6个月至3年,未见复发。
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18例分析河南省巩义市人民医院妇科,河南巩义451200【摘要】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下方发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原因、诊断、治疗。
方法:对我院2001年-2011年收治的18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资料加以分析。
结果:18例患者均为剖宫产术后,其中13例肿块浸润皮下脂肪及腹直肌前鞘,3例肿块浸润腹直肌,2例病灶累及腹膜。
病灶直径1-4cm。
所有病例均手术切除病灶。
结论: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根据病史、临床表现、体征及辅助检查,可以明确诊断,预防该病的发生非常重要,手术是首选的治疗方法,病灶切除的彻底性是预防该病复发的关键。
【关键词】剖宫产术;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图分类号】r719.8;r711.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5-0864-02子宫内膜受雌孕激素的影响,出现周期性脱落。
在某些情况下,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腔及子宫肌层以外的其他部位时称子宫内膜异位症。
异位的子宫内膜在雌孕激素的作用下,出现周期性出血,因无法从体内排出,随出现一系列症状、体征,导致身体不适。
关于此病的发病原因,学说众多,目前公认的是子宫内膜种植学说。
剖宫产术后出现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系术时手术者将子宫内膜组织碎屑带入腹壁切口,引起子宫内膜种植于腹壁切口引起。
由于社会经济状况及医疗技术因素,近年剖宫产率逐渐上升,出现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人数明显增多。
现就我院2001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18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例材料进行分析,情况如下:1.临床方法1.1病例资料:自2001年1月-2011年1月我院共实施剖宫产手术1300例,其中足月剖宫产术1217例,中孕剖宫取胎术83例,发生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18例,其中足月剖宫产术后15例,中孕剖宫取胎术后3例,发生率分别为1.15%、3.61%,年龄26-42岁,平均年龄34岁。
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分析
郭红娟
(闻喜县残疾人联合会康复中心,山西闻喜043800)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良性浸润性疾病,可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最常见于盆腔,也可发生于尿道、膀胱、肠道、三角肌、肺部、皮肤等处。
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少见,发生在腹壁瘢痕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是盆腔手术如子宫肌瘤剔除术、剖宫产术后,子宫内膜直接种植或子宫内膜经血运或淋巴转移所致[1]。
近年来临床行剖宫产明显增加,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也随之相应增多。
我院从2009年1月到2011年7月经病理确诊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8例,现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剖宫产术后引起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率低,仅为0.03% ̄0.47%[2].我院2009年1月—2011年7月行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8例,年龄24~45岁;痛经明显5例,周期性直肠刺激症状明显者6例,性交时痛者3例。
异位病灶出现时间多在剖宫产术后6个月 ̄1年,有报道长达21年[2];我院统计为5个月 ̄3年发病,平均为1.5年。
均在腹壁切口瘢痕处发现肿块,并于经期或经期前后肿块增大,经期后肿块缩小,疼痛逐渐减轻至消失。
触诊时可在腹壁切口的瘢痕周围触及不规则结节状包块,质地韧性大或呈现实性包块,多有压痛,肿块大小1.0cm ̄5.0cm,盆腔检查多无异常。
6例行腹壁肿块穿刺细胞学检查,有3例合并感染。
1.2方法直视下行病灶彻底切除术,年轻人一般采用保留子宫及附件(尽量保留双侧),只是切除病灶,分离粘连,重建卵巢,修复组织;年龄接近绝经期,尤其病情重,有过复发的患者采用根治性手术行全子宫及双侧附件切除。
手术时尽可能避免卵巢内膜囊肿破裂,囊液流出时应尽快吸尽、冲洗。
2结果
切除的肿块切面呈现暗红色致密蜂窝状,外周为较厚的纤维包膜,内侧面光滑,外侧面与周围健康组织分界不清。
内膜异位病灶侵及腹直肌前筋膜层5例,3例累及腹膜。
3讨论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原本在子宫腔里的内膜移位至子宫腔以外,散落在卵巢上,就形成卵巢巧克力囊肿;散落在盆腔,就形成盆腔内异症;异位在子宫肌层就形成了子宫腺肌症。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症状与体征随异位内膜的部位而不同,并与月经周期有密切关系。
异位子宫内膜来源目前主要学说有:子宫内膜种植学说、淋巴及静脉播散学说、诱导学说、遗传学说、免疫调节学说等,多数临床和实验资料均支持子宫内膜种植学说。
基本的病理变化为异位子宫内膜随卵巢激素变化而发生周期性出血,导致周围纤维组织增生和囊肿,粘连形成,在病变区出现紫褐色斑点或小疱,最终发展为大小不等的紫褐色实质性结节或包块。
子宫内膜异位症也与剖宫产术时某些操作有关。
本组2例患者为前置胎盘而行剖宫产,术中清理子宫下段的胎盘碎屑时,子宫内膜直接接触伤口而产生种植。
在术中胎盘娩出后用干纱布清理宫腔,使子宫内膜间质脱落也可引起。
妇科检查时发现子宫增大,或在子宫直肠陷凹或宫骶韧带、附件等处触及质硬结节,子宫后倾固定等阳性体征,可作出初步诊断。
通常采用的诊断措施有剖腹探查、B超检查、腹腔镜检查,腹腔镜检查可以直接看到病灶部分及病变范围、严重程度,是目前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最可靠的方法。
典型的异位内膜组织在镜下可见子宫内膜上皮、腺体、内膜间质、纤维变及出血等成分。
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多为孤立存在的病灶,药物保守治疗效果多不理想,一般采用激素治疗,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是以通过刺激机体内释放激素加速和增加释放促性腺激素的方式,使性功能低下的各种临床症状获得改善;另外还有内美通、达那唑、三苯氧胺、合成孕激素等。
手术切除治疗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主要手段,因为在直视下可以基本上明确病灶范围和性质,对解除疼痛,促进生育功能效果较好、疗程短,
作者简介:郭红娟,女,本科,主治医师。
1902
基层医学论坛2012年5月第16卷第14期
尤其对重症、纤维化多、粘连紧密、药物不易奏效者更为适宜。
较大卵巢内膜样囊肿,药物治疗无效,手术尚有可能保留有效卵巢组织。
本组病例全部手术治疗,术后症状均消失,手术彻底切除病灶是治疗腹壁瘢痕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最佳治疗方案。
剖宫产术中子宫内膜直接种植是其主要原因,预防本病的发生在于剖宫产手术时应尽量避免蜕膜组织和间质成分过多地散落在手术创伤区。
严格掌握剖宫产手术指征,可降低剖宫产率;剖宫产术时在切开子宫前用2块纱布垫分别垫于腹壁切口两侧,以保护腹壁切口;术中缝合子宫之前的干纱布清擦宫腔时,应一次性使用;术中手取胎盘、胎膜后要更换无菌手套;缝合子宫时不要穿透子宫内膜;关腹前吸净腹腔残余液体;缝合切口前用生理盐水清洗切口,防止子宫内膜种植。
参考文献
[1]梁元姣,顾美皎.特殊部位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和治疗[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1997,13(11):325.
[2]黄维新,郑九生,汤一贞.剖宫产术后几种特殊并发症[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3,19(7):399.(收稿日期:2011-09-11)
经验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