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3
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9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是育龄妇女常见的疾病,多数发生在卵巢、宫骶韧带和盆腔腹膜,极少数发生在阑尾、大网膜、肺、阴道、会阴和腹部的手术切口。
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多发生于中期妊娠剖宫取胎或足月剖宫产术后。
近年来,随着剖宫产率的增加,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例不断增加。
方法:收治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9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均行局部病灶切除,术后用药3~6个月。
9例随访1~4年未见复发。
结论:根据典型的病史和身体检查,有周期性疼痛性结节可以对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作出正确诊断,手术切除为主要治疗方法,多次复发要注意恶变的可能,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减少不必要的剖宫产术,提高剖宫产的手术质量,是预防子宫内膜种植的关键。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剖宫产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预防2000~2011年收治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9例,年龄20~35岁,平均29岁,孕次1~4次,平均1.5次,产次1~2次,平均1.1次。
症状:①时间:多发生于剖宫产手术后;②部位:腹壁切口处可扪及结节或包块,病变一般在皮下组织,很少突破皮肤表面,却可以侵犯筋膜,或腹直肌或腹壁肌肉,较少侵入腹膜或进入腹腔。
③特点:结节有与月经相关的周期性疼痛或触痛,经前期增大,经后缩小,随月经次数增多,结节逐渐增大,所有患者均无月经期的腹壁节结部位出血。
④手术切除病理显示:在增生的结缔组织中可见内膜腺体和间质。
发病年龄与潜伏期及病灶的大小:9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潜伏期8~125个月,平均59.2个月。
29岁以前发病潜伏期多在1年以内,29岁以上患者发病潜伏期多在1年以上,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
病灶大小1.0~4.0cm,平均3.0cm,9例中仅有1例患者病灶多发,侵犯达筋膜、腹直肌。
辅助检查:①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辅助确定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的部位及性质,还可以帮助与腹壁的炎症包块、恶性肿瘤、手术缝线肉芽肿等鉴别,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灶超声显示肿块周边可见条索状、内部可见动脉样血流信号和频谱;炎症包块或肿瘤的超声图像为混合性低回声,中央无回声或均匀细小点状回声或边缘低回声;②ca125:对本病的检测意义不大,因该病的病灶局限,影响不到体内的其他激素和各种因子的表达;③病灶部位穿刺能增加复发的风险和扩散,但特殊难以诊断者除外;④术后病理回报可进一步明确诊断。
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病理剖析及预防子宫内膜异位症指子宫内膜组织(腺体和间质)出此刻子宫体之外的部位。
虽为良性病变,但拥有近似恶性肿瘤远处转移和栽种生长的能力,该病能够入侵浑身任何部位。
最常有的栽种部位:盆腔脏器(卵巢)和腹膜。
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临床上常有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率逐年高升,一旦发病,对女性的健康及生活质量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应当惹起足够的重视。
一般见于生育妇女(25~ 45)岁,是激素依靠性疾病。
现将我院 2012 年 1 月至 2014 年 12 月诊疗的 50 例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病例进行回首性剖析以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用我院 2012 年 1 月至 2014 年 12 月诊疗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资料完好的50 例患者为剖析组,均为生育期女性,年纪22~42 岁,均匀年纪 32.2 岁。
发病时间为腹部术后 6 个月到 2.5 年,均匀潜藏期为16.5 个月。
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单发例,占88%,多发例占12%,异位病灶直径 1.5cm~ 6.5cm。
50 例患者均有手术史,此中 1 例为妊娠中期剖宫取胎术, 32 例为足月剖宫产, 15 例为子宫肌瘤切除术, 2 例为卵巢囊肿剥除术。
术后病理检查都证明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未恶变。
1.2 方法对本组 50 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首性剖析,包含年纪、发病时间、主要症状、体征、有关的辅助检查等方面进行概括和。
1.3 临床表现腹壁切口处有硬结或肿块,绝大部分有与月经有关的周期性腹壁切口瘢痕处痛苦,痛苦程度不等。
经前及月经时肿块增大,痛苦加重,月经过后痛苦缓解且肿块减小。
陪伴痛经、月经增加、经期延伸、不孕、性生活不适及大便坠胀,膀胱症状等。
1.4 辅助检查50 例均进行过 B 超检查,提示腹部切口处软组织内不均质低回声肿块,边沿不规则,内见一个或数个小暗区。
仅有 2 例病灶较大,入侵较深、疑有恶变进行了CT、MRI 检查。
13例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诊断与治疗分析作者:宋雅萱来源:《中外医疗》2013年第18期[摘要] 目的探讨研究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方法和效果。
方法针对该院妇产科自2009年1月—2012年12月共收治的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13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手术以后随机访问6个月~2年,以观察和评价治疗的效果。
结果该院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占到同时期内膜异位症患者的4.17%,全部13例均患者均有正确的诊断,并都存在剖宫产术既往病史。
患者发病潜伏期进行对比,在30岁以下潜伏大多在12个月以内,但在30岁以上大多潜伏12个月以上,二者差异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关键词] 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异症[中图分类号] R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6(c)-0046-02子宫内膜异位症通常是指存在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其在子宫被覆面之外位置生长繁殖而造成的一种妇科疾病[1]。
子宫内膜异位症大多发生于盆腔脏器,也经常发生在患者阴道会阴与腹壁的手术切口位置,虽然属于良性病变,可是却具有和恶性肿瘤类似的远处转移与快速生长能力,由于发病机制不明,非常容易出现浸润与复发,也是育龄女性的多发病和常见疾病[2]。
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而患有子宫内膜异位症病人的不孕率最高达到40%以上。
所以应当从基础和临床诊断治疗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从而提高治疗的效果[3]。
该研究针对该院自2009年1月—2012年12月共收治的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13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手术以后随机访问6个月~2年,以探讨和评价治疗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该研究选取该院妇产科共收治的确诊为内膜异位症并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共312例,患者年龄在21~3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9.2岁,怀孕次数为1~4次,平次数为1.9次,患者产次为1~2次,平均产次为1.1次。
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和处理。
方法对我院1997—2007年收治的6例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后随诊0.5~2年。
结果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占我院同期内异症的3%,我院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率为0.94/万。
根据临床表现及病理检查,6例均诊断正确,均有剖宫产术史。
发病潜伏期,30岁以前多在1年以内,30岁以上多在1年以上,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
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完整切除6例,随诊6个月~2年,无复发。
结论根据典型的病史和身体检查,可以对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作出正确诊断,手术切除为主要治疗方法。
多次复发要注意恶变。
【关键词】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断;治疗
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多发生在盆腔脏器,也可发生在阴道会阴和腹壁的手术切口,但并不常见。
现将我院10年间的6例腹壁内异症的资料进行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997年1月—2007年12月间,在我院因内异症行手术治疗的病例共200例,其中腹壁内异症6例,占3%。
10年期间,在我院行剖宫产术的孕妇为1158例,发生1例腹壁切口内异症,余5例均在外院剖宫产术。
全部行手术治疗。
其中部分患者手术前后辅以药物治疗,所有患者术后病理检查均证实为内异症。
术后进行随诊。
1.1 一般资料年龄23~28岁,平均31.7岁,孕次1~4次,平
均1.9次,产次为1~2次,平均1.1次。
1.2 症状 6例腹壁切口处的病灶,均有与月经相关的周期性腹壁切口疼痛,有逐渐增大的触痛结节或包块。
病变一般在皮下组织,很少突破皮肤表面,却可以侵犯筋膜,或腹直肌或腹壁肌肉,较少侵入腹膜或进入腹腔。
所有患者均无月经期的腹壁节结部位出血。
手术切除病理显示:在增生的结缔组织中可见内膜腺体和间质。
1.3 年龄与发病潜伏期 6例腹壁切口的内异症病灶发病潜伏期4~96个月,平均45.4个月。
30岁以前发病潜伏期多在1年以内,30岁以上者发病潜伏期多在1年以上,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
1.4 腹壁切口病灶病灶大小1.0~3.0cm,平均
2.0cm,3例单发病灶,3例多个病灶,侵犯筋膜、腹直肌。
1.5 手术时机手术前后不必注射GnRH-a或其他卵巢抑制药物,用也徒劳。
做手术,不是希望结节小,而是宁可求其大,这样界限清楚,容易切干净,故选择月经期或月经刚过—病人症状明显,结节增大之时。
本院6例术后随诊无复发。
2 讨论
2.1 腹壁内异症的发生内异症的发生机理尚不明了,故有经血逆流,淋巴播散,移植等学说来解释不同部位内异症的发生,移植学说意味着人为造成的内异症。
通常有剖宫产或小型剖宫的历史,在其切口部位发生——纵切口或横切口。
很容易让人想到是剖宫时子宫内膜的种植,但和经血逆流种植一样难以解释,剖宫产数量之大,不管如何注意,也不能完全避免羊水携带着内膜“污染”伤口,可多数人
并没有发生内异症。
这便是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郎景和教授的“在位内膜决定论”[1]。
也可以没有手术史,是原发于腹壁的,可以用化生学说或血液/淋巴转移理论解释之。
2.2 腹壁内异症的诊断本组资料显示,腹壁切口内异症的典型临床特征为:(1)剖宫产或小型剖宫产术史。
(2)腹壁的结节或硬块。
(3)结节或硬块有与月经相伴的周期性疼痛或触痛。
而没有剖宫产史的内异症,需有以上典型症状。
(4)超声可协助诊断。
(5)血清CA125可以不高。
本院资料还提示,腹壁切口内异症的发病潜伏期与患者年龄相关,患者的年龄越大,潜伏期越长,可能年龄与子宫内膜生长活性有一定关系。
2.3 腹壁内异症的治疗对于腹壁内异症,手术切除是唯一的有效治疗方法。
通常一次可以切干净,在切除病灶时,切口要充分,逐层解剖,要求在病灶外0.5cm,如结节较深,要有侵犯筋膜、腹膜的准备,如准备人工合成材料的补片[2]。
术后不用辅助治疗,用卵巢抑制,芳香化酶抑制剂都无效。
与其他部位的内异症相比,腹壁内异症的治疗效果较好,是可以治愈的妇科疾患,但多次复发要注意恶变,恶变者多生长迅速,侵犯深入,界限、层次不清。
【参考文献】
1 郎景和.妇科手术笔记,第二卷.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5.
2 乐杰.妇产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