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闻东周圆钱币 西周与动中有静时期钱币的种类
- 格式:docx
- 大小:4.69 KB
- 文档页数:2
中国历史朝代表及钱币种类夏约前21世纪~约前16世纪商约前21世纪~约前1066年周西周约前1066年~前771年东周前770年~前256年春秋时代前770年~前476年战国时代前475年~前221年秦前221年~前206年汉西汉前221年~公元?23年莽汉公元9年~公元23年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三国魏公元220年~公元265年蜀公元221年~公元263年吴公元222年~公元280年西晋公元265年~公元316年东晋十六国东晋公元317年~公元420年十六国公元304年~公元439年南北朝南朝宋公元420年~公元479年齐公元479年~公元502年梁公元502年~公元557年陈公元557年~公元589年南北朝北朝北魏公元386年~公元534年东魏公元534年~公元550年北齐公元550年~公元隋公元581年~公元618年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五代十国后梁公元907年~公元923年后唐公元923年~公元936年后晋公元936年~公元946年后汉公元947年~公元950年后周公元951年~公元960年十国公元902年~公元979年宋北宋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南宋公元1127年~公元1279年辽公元907年~公元1125年西夏公元1038年~公元1227年金公元1115年~公元1234年元公元1279年~公元1368年明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清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中华民国公元1912年~公元1949年中国公元1949年成立577年西魏公元535年~公元557年北周公元557年~公元581年三国·公元220—280年●魏·公元220—265年(汉族)皇帝称谓皇帝姓名统治时间年号年号时间钱币名称文帝曹丕公元220—226年黄初公元220—226年小五铢明帝曹叡公元226—239年太和公元227—233年青龙公元233—239年齐王曹芳公元239—254年正始公元240—249年嘉平公元249—254年高贵乡公曹髦公元254—260年正元公元254—256年甘露公元256—260年元帝曹奂公元260—265年景元公元260—264年咸熙公元264—265年●蜀·公元221—263年(汉族)皇帝皇帝统治时间年号年号时间钱币名称称谓姓名昭烈帝刘备公元221—223年章武公元221—223年后主刘禅公元223—263年建兴公元223—237年延熙公元238—257年景耀公元258—263年炎兴公元263—263年●吴·公元222—280年(汉族)皇帝称谓皇帝姓名统治时间年号年号时间钱币名称大帝孙权公元222—252年黄武公元222—228年黄龙公元228—231年嘉禾公元232—238年赤乌公元238—251年大泉当千太元公元251—252年神凤公元252—252年会稽王孙亮公元252—258年建兴公元252—253年五凤公元254—25 6年太平公元256—25 8年景帝孙休公元258—264年永安公元258—264年末帝孙皓公元264—280年元兴公元264—265年甘露公元265—266年宝鼎公元266—269年建衡公元269—271年凤凰公元272—274年天册公元275—276年天玺公元276—276年天纪公元277—280年南北朝·南朝·公元386—581年<更多信息请到-新唯>返回上页皇帝称谓皇帝姓名统治时间年号年号时间钱币名称●宋·公元420—479年(汉族)武帝刘裕公元420—422年永初公元420—422年少帝刘义符公元422—424年景平公元423—424年文帝刘义隆公元424—453年元嘉公元424—453年四铢孝武帝刘骏公元453—464年孝建公元454—456年大明公元457—464年前废帝刘子业公元464—465年永光公元465—465年景和公元465—465年明帝刘彧公元465—472年泰始公元466—471年泰豫公元472—472年后废帝刘昱公元472—477年元徽公元472—477年顺帝刘凖公元477—479年昇明公元477—479年皇帝称谓皇帝姓名统治时间年号年号时间钱币名称●南齐·公元479—502年(汉族)高帝萧道成公元479—482年建元公元479—482年武帝萧赜公元482—493年永明公元483—493年鬱林王萧昭业公元493—494年隆昌公元494—494年海陵王萧昭文公元494—494年延兴公元494—494年明帝萧鸾公元494—498年建武公元494—498年永泰公元498—498年东昏侯萧宝卷公元498—501年永元公元499—501年和帝萧宝融公元501—502年中兴公元501—502年皇帝称谓皇帝姓名统治时间年号年号时间钱币名称●梁·公元502—557年(汉族)武帝萧衍公元502—549年天监公元550—519年普通公元520—527年五铢大通公元527—529年中大通公元529—534年大同公元535—546年中大同公元546—547年太清公元547—549年简文帝萧纲公元549—551年大宝公元550—551年豫章帝萧栋公元551—552年天正公元551—552年武陵王萧纪公元552—552年公元552—552年元萧公元承圣公元帝绎552—555年552—553年天正公元553—553年承圣公元554—555年贞阳侯萧渊明公元555—555年天成公元555—555年敬帝萧方智公元555—557年绍泰公元555—556年太平公元556—557年皇帝称谓皇帝姓名统治时间年号年号时间钱币名称●陈·公元557—589年(汉族)武帝陈霸先公元557—559年永定公元557—559年文帝陈蒨公元559—566年天嘉公元560—566年太货六铢天康公元566—566年废帝陈伯宗公元566—568年光大公元566—568年宣帝陈顼公元569—582年太建公元569—582年后主陈叔宝公元582—589年至德公元583—586年祯明公元587—589年南北朝·北朝·公元386—581年<返回皇帝称谓皇帝姓统治时间年号年号时间钱币名称名●北魏·公元386—534年(鲜卑族)道武帝拓跋珪公元386—409年登国公元386—396年皇始公元396—398年天兴公元398—404年天赐公元404—409年明元帝拓跋嗣公元409—423年永兴公元409—413年神瑞公元414—416年泰常公元416—423年道武帝拓跋焘公元423—452年始光公元424—428年神(外鹿内加)公元428—431年延和公元432—434年太延公元435—440年太平真君公元440—451年正平公元451—452年南安王拓跋公元452—45承(永)公元452—45余2年平2年明元帝拓跋浚公元452—465年兴安公元452—454年兴光公元454—455年太安公元455—459年和平公元460—465年献文帝拓跋弘公元465—471年天安公元466—467年皇兴公元467—471年孝文帝元宏公元471—499年延兴公元471—476年承明公元476—476年太和公元477—499年太和五铢宣武帝元恪公元499—515年景明公元500—503年正始公元504—508年永平公元508—512年延昌公元512—515年孝明帝元诩公元515—528年熙平公元516—518年神龟公元518—52 0年正光公元520—52 5年孝昌公元525—52 7年武泰公元528—52 8年孝庄帝元子攸公元528—530年建义公元528—528年永安公元528—530年长广王元晔公元530—531年建明公元530—531年节闵帝元恭公元531—531年普泰公元531—531年安定王元朗公元531—532年中兴公元531—532年孝武帝元修公元532—534年太昌公元532—532年永兴公元532—532年永熙公元532—534年皇帝称谓皇帝姓名统治时间年号年号时间钱币名称●东魏·公元534—550年(鲜卑族)孝静元公元天公元帝善见535—550年平535—537年元象公元538—539年兴和公元539—542年武定公元543—550年●北齐·公元550—577年(汉族)文宣帝高洋公元550—559年天保公元550—559年常平五铢废帝高殷公元559—560年乾明公元560—560年孝昭帝高演公元560—561年皇建公元560—561年武成帝高湛公元561—565年大(太)宁公元561—562年河清公元562—565年后帝高纬公元565—576年天统公元565—569年武平公元570—576年隆化公元576—576年幼主高恒公元577—577年承光公元577—577年皇帝称谓皇帝姓统治时间年号年号时间钱币名称名●西魏·公元535—557年(鲜卑族)文帝元宝炬公元535—551年大统公元535—551年废帝元钦公元551—553年恭帝拓跋廓公元554—556年●北周·公元557—581年(鲜卑族)孝闵帝宇文觉公元556—557年明帝宇文毓公元557—560年武成公元559—560年武帝宇文邕公元560—578年保定公元560—565年北周布泉布泉(异品)天和公元566—571年建德公元572—578年五北大布宣政公元578—578年宣帝宇文赟公元578—579年大成公元579—579年永通万国静帝宇文阐公元579—581年大象公元579—580年大定公元581—581年隋·公元581—618年(汉族)<更多信息请到-新唯>返回上页皇帝称谓皇帝姓名统治时间年号年号时间钱币名称文帝杨坚公元581—604年开皇公元581—600年五铢仁寿公元601—604年炀帝杨广公元604—617年大业公元604—617年恭帝杨仁孝公元617—618年义宁公元617—618年大业公元618—618年义宁公元618—618年越王杨侗公元618—618年皇泰公元618—618年唐·公元619—907年(汉族)<更多信息请到-新唯>返回上页皇帝称谓皇帝姓名统治时间年号年号时间钱币名称唐——公元618—907年——公元618—907年开元通宝高祖李渊公元618—626年武德公元618—626年太宗李世民公元627—649年贞观公元627—649年高宗李治公元650—683年永徽公元650—655年显庆公元656—661年龙朔公元661—663年麟德公元664—665年乾封公元666—668年乾封泉宝总章公元668—670年咸亨公元670—674年上元公元674—676年仪凤公元676—679年调露公元679—680年永隆公元680—681年开耀公元681—682年永淳公元682—683年弘道公元683年中宗李显公元684年嗣圣公元684年睿宗李旦公元684年文明公元684年武后武曌公元684—690年光宅公元684年垂拱公元685—688年永昌公元689年载初公元689—690年武则天(称帝,国号周)公元690—705年天授公元690—692年如意公元692年长寿公元692—694年延载公元694年证圣公元695年天册万岁公元695—696年万岁登封公元696年神功公元697年圣历公元697—700年久视公元700年大足公元701年长安公元701—704年神龙公元705—707年中宗李显公元705—710年景龙公元707—710年温王李重茂公元710年唐隆公元710年睿宗李旦公元710—712年景云公元710—711年太极公元712年延和公元712年玄宗李隆基公元712—756年先天公元712—713年开元公元713—741年天宝公元742—756年肃宗李亨公元756—762年至德公元756—758年乾元公元758—760年乾元重宝上元公元760—762年宝应公元762—763年代宗李豫公元762—779年广德公元763—764年永泰公元765—766年大历公元766—779年德宗李适公元780—805年建中公元780—783年兴元公元784年贞元公元785—805年顺宗李肃公元805年永贞公元805年宪宗李纯公元806—820年元和公元806—820年穆宗李恒公元821—824年长庆公元821—824年敬宗李湛公元825—827年宝历公元825—827年文宗李昂公元827—840年太和公元827—835年开成公元836—840年武宗李瀍公元841—846年会昌公元841—846年宣宗李忱公元847—860年大中公元847—860年懿宗李漼公元860—874年咸通公元860—874年僖宗李儇公元874—888年乾符公元874—879年广明公元880—881年中和公元881—885年光启公元885—888年文德公元888年昭宗李晔公元889—904年龙纪公元889年大顺公元890—891年景福公元892—893年乾宁公元894—898年光化公元898—901年天复公元901—904年天祐公元904—907年昭宣帝李祝公元904—907年北宋·公元960—1127年(汉族)皇帝称谓皇帝姓名统治时间年号年号时间钱币名称太祖赵匡胤公元960— 976年建隆公元960— 963年宋元通宝乾德公元963— 968年开宝公元968— 976年太宗赵光义公元976— 997年太平兴国公元976— 984年太平通宝雍熙公元984— 987年端拱公元988— 989年淳化公元990— 994年淳化元宝至道公元995— 997年至道元宝真宗赵恒公元997—1022年咸平公元998—1003年咸平元宝景德公元1004—1007年景德元宝大中祥符公元1008—1016年祥符通宝祥符元宝南宋·公元1127—1279年(汉族)天禧公元1017—1021年天禧通宝乾兴公元1022—1022年仁宗赵祯公元1023—1063年天圣公元1023—1032年天圣元宝明道公元1032—1033年明道元宝景祐公元1034—1038年景佑元宝宝元公元1038—1040年皇宋通宝康定公元1040—1041年康定元宝庆历公元1041—1048年庆历重宝皇祐公元1049—1054年皇祐元宝至和公元1054—1056年至和元宝嘉祐公元1056—1063年嘉祐元宝、通宝英宗赵曙公元1063—1067年治平公元1064—1067年治平通宝治平元宝神宗赵顼公元1067—1085年熙宁公元1068—1077年熙宁重宝熙宁元宝元丰公元1078—1085年元丰通宝哲宗赵煦公元1085—1100年元祐公元1086—1094年元祐通宝绍圣公元1094—1098年绍圣元宝元符公元1098—1100年元符通宝徽宗赵佶公元1100—1125年建中靖国公元1101—1101年圣宋元宝崇宁公元1102—1106年崇宁通宝崇宁重宝大观公元1107—1110年大观通宝政和公元1111—1118年政和通宝重和公元1118—1119年宣和公元1119—1125年宣和通宝钦宗赵桓公元1125—1127年靖康公元1126—1127年皇帝称谓皇帝姓名统治时间年号年号时间钱币名称高宗赵构公元1127—1162年建炎公元1127—1130年绍兴公元1131—1162年绍兴通宝绍兴元宝孝宗赵眘公元1163—1189年隆兴公元1163—1164年乾道公元1165—1173年淳熙公元1174—1189年淳熙元宝光宗赵公元1190—1194绍熙公元1190—1194年绍熙元宝辽·公元916—1125年(契丹族)<更多信息请到-新唯>返回上页皇帝称谓皇帝姓名统治时间年号年号时间钱币名称太祖耶律阿保机公元907—927年神册公元916— 922年天赞公元922— 926年天显公元926— 938年太宗耶律德光公元927—947年会同公元938— 947年大同公元947— 947年世宗耶律阮公元947—951年天禄公元947— 951年穆宗耶律璟公元951—968年应历公元951— 968年景宗耶律贤公元969—982年保宁公元969— 979年乾享公元979— 983年圣宗耶律隆绪公元983—1031年统和公元983—1012年开泰公元1012—1021惇年宁宗赵扩公元1195—1224年庆元公元1195—1200年庆元通宝嘉泰公元1201—1204年嘉泰通宝开禧公元1205—1207年嘉定公元1208—1224年理宗赵昀公元1225—1264年宝庆公元1225—1227年绍定公元1228—1233年绍定通宝端平公元1234—1236年嘉熙公元1237—1240年淳祐公元1241—1252年宝祐公元1253—1258年开庆公元1259—1259年景定公元1260—1264年度宗赵(礻基)公元1265—1274年咸淳公元1265—1274年恭帝赵显公元1275—1276年德祐公元1275—1276年端宗赵昰公元1276—1278年景炎公元1276—1278年赵昺公元1278—1279年祥兴公元1278—1279年年太平公元1021—1031年兴宗耶律宗真公元1031—1055年景福公元1031—1032年重熙公元1032—1055年道宗耶律洪基公元1055—1100年清宁公元1055—1064年清宁通宝咸雍公元1065—1074年大(太)康公元1075—1084年大安公元1085—1094年寿康(隆)公元1095—1100年天祚帝耶律延禧公元1101—1125年乾统公元1101—1110年天庆公元1111—1120年天庆元宝大辽天庆保大元1121—1125年西夏·公元1038—1227年(党项族)<更多信息请到-新唯>返回上页皇帝称谓皇帝姓名统治时间年号年号时间钱币名称景宗赵元昊公元1038—1048年天授礼法延祚公元1038—1048年毅宗赵谅祚公元1049—1066年延嗣宁国公元1049—1049年天祐垂圣公元1050—1052年福圣承道公元1053—1056年奲都公元1057—1062年拱化公元1063—1066年惠宗赵秉常公元1067—1086乾道公元1067—1068年年天赐礼盛国庆公元1069—1074年大安公元1075—1085年天安礼定公元1086—1086年崇宗赵乾顺公元1086—1139年天仪治平公元1086—1089年天祐民安公元1090—1097年永安公元1098—1100年贞观公元1101—1113年雍宁公元1114—1118年元德公元1119—1127年正德公元1127—1134年大德公元1135—1139年仁宗赵仁孝公元1140—1193年大庆公元1140—1143年人庆公元1144—1148年天盛公元1149—1169年天盛元宝乾祐公元1170—1193年乾祐元宝桓宗赵纯祐公元1194—1205年天庆公元1194—1205年襄宗赵安全公元1206—1211年应天公元1206—1209年皇建公元1210—1211年神宗赵遵顼公元1211—1223年光定公元1211—1223年光定元宝献宗赵德旺公元1223—1226年乾定公元1223—1226年末主赵睍公元1226—1227年宝义公元1226—1227年金·公元1115—1234年(女真族)<更多信息请到-新唯>返回上页皇帝称谓皇帝姓名统治时间年号年号时间钱币名称太祖完颜阿骨打公元1115—1123年收国公元1115—1116年天辅公元1117—1123年太宗完颜晟公元1123—1134年天会公元1123—1137年熙宗完颜亶公元1135—1149年天眷公元1138—1140年皇统公元1141—1149年海陵王完颜亮公元1149—1161年天德公元1149—1153年贞元公元1153—1156年正隆公元1156—1161年正隆元宝世宗完颜雍公元1161—1189年大定公元1161—1189年大定通宝章宗完颜璟公元1189—1208年明昌公元1190—1196年承安公元1196—1200年泰和公元1201—1208年泰和通宝泰和重宝泰和重宝(合背)卫绍王完颜永济公元1208—1208年大安公元1209—1211年崇庆公元1212—1213年至宁公元1213—1213年宣宗完颜珣公元1213—1223年贞祐公元1213—1217年兴定公元1217—1222年元光公元1222—1223年哀宗完颜守绪公元1223—1233年正大公元1224—1231年开兴公元1232—1232年天兴公元1232—1233年末帝完颜承麟公元1234—1234年●金封国·齐·公元1130—1137年(汉族)金封国·齐刘豫公元1130—1137年阜昌公元1130—1137年阜昌元宝阜昌重宝※刘豫(公元1130—1137年)南宋景州阜城(今属河北)人,字彦游。
中国古代钱币的发展史中国古代钱币的发展历程源远流长,历经数千年演变,从最初的实物货币到金属铸币,再到纸币的出现,每个阶段都体现了当时社会经济、技术以及文化的特点。
以下是中国古代钱币发展的主要阶段概述:1.自然货币时期:最早的钱币形式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末期和早期奴隶社会,以贝壳(如贝币)、布帛等充当交易媒介,这是中国最早的实物货币。
2.金属称量货币时期:商朝晚期出现了铜贝,是最早的金属货币形态,但还处于称量交换阶段,没有固定的形状和重量标准。
西周时期,开始铸造青铜材质的“布”、“刀”、“圜钱”等形态各异的金属货币,虽然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但已逐渐过渡到形制化的铸币阶段。
3.标准化铸币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自行铸币,其中楚国的蚁鼻钱(鬼脸钱)和齐国的刀币、赵国的铲币(布币)等流通较广。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圆形方孔的半两钱作为全国统一货币,这标志着中国古代铸币走向了规范化和标准化。
4.通宝元宝时期:汉武帝时期,铸行五铢钱,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了国家货币制度。
唐朝时,“开元通宝”的出现开启了新的纪元,其后的“乾元重宝”和“淳化元宝”等都是以“通宝”或“元宝”为名的货币体系,确立了以“文”为单位的计价方式,并影响了此后千年的中国货币形态。
5.纸币与银锭时期:宋代是中国古代纸币发展的重要时期,交子作为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在四川地区发行,随后又有会子、关子等相继出现。
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白银成为重要的流通货币,同时,明朝政府也发行了大明宝钞等纸币,而清朝则广泛使用银两和制钱。
6.近代变革:近代以后,受西方货币制度影响,清朝末年和民国初年先后进行了货币改革,银元和法币相继出台。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钱币的发展历程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繁荣与变迁,同时也展示了我国先民们在货币制度上的智慧与创新。
中国货币的发展历史
中国货币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当时一些地区开始使用青铜器作为代用货币。
周朝时期(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出现了硬币,作为官方货币,可以在各地流通,但是仍然依赖珠宝、金砖等。
秦朝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06年),普及了小钱,统一了货币体系,而随着秦朝的崩溃,货币体系也再度瓦解。
西汉时期(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出现了贯秦朝时期也普及的小钱,并在当时发行了大量的开库银元,但是仍然存在着大量的珠宝、金银砖等散物流通作为货币。
两晋时期(公元265年-公元420年),出现了一种新型货币——铜钱,这极大地推动了货币的发展。
随后的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和北朝(公元386年-公元581年)等朝代也都延续了这一货币制度。
随着《大宋律法》的出台,货币体系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完善,形成了较为稳定的货币制度。
明朝时期(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货币体系,改革了大量的财政税收制度,使整个货币体系更加稳定。
清朝时期(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实施了“银本位制”,在货币体系上取得了重大进步,但是后来随着银本位制的崩溃,货币体系也再次失衡。
民国时期(公元1912年-公元1949年),推出了新式
货币“银元”,但是由于货币政策的不稳定性,以及国内外的复杂形势,货币体系仍然存在着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公元1949年至今),中国政府对货币体系进行了深入改革,正式实施了人民币政策,形成了今日的货币体系。
古代钱币的发展史
1.天然贝币:早在3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天然海贝已经被用作货币,如商代的琥珀
金币和春秋战国时期的无文铜贝。
2.夏代至秦朝:中国的货币萌芽于夏代,起源于殷商,发展于东周,统一于秦朝。
夏商时
期主要使用实物货币,即天然贝。
西周晚期除了贝币外,还流通了一些无固定形状的散铜块、铜渣、铜锭等金属称量货币。
3.先秦货币:春秋战国时期,商品交换的繁荣推动了金属铸币的使用,货币形态多样化,
如空首布、铲布(农具铲的演变)、蚁鼻钱(铜贝的高级形式)、刀币等。
这一时期,货币体系因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4.秦朝货币: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统一的货币制度,以秦半两为主,但由于政策问题
导致货币减重,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
汉朝初期,刘邦为了筹集军需自行铸钱,并在汉武帝时期正式确立了五铢钱作为官方货币。
5.货币文化的演进:随后的朝代,如唐朝、明朝、清朝等,都在货币文化和铸造技术上进
行创新和发展。
例如,唐朝的开通元宝、宋朝的交子、元朝的纸钞等,都是各自时代的代表性货币。
6.货币体系的完善:中国古代货币体系非常完善,包括多种形态和用途的货币,如布币、
刀币、圜钱、蚁鼻钱、方孔圆钱等。
这些货币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也对周边国家和地区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古代各个朝代分别是用什么钱币的中国古代货币演化简史1、最早的货币:天然海贝。
2、金属货币:铜仿贝与钱镈(布)(黄帝后期黄河中下游开始充当等价物)。
3、西周时期的货币。
天然海贝仍是重要货币。
金属货币广泛使用:a、铜贝与铜块;b、钱与布在关洛三晋地区正完成向金属货币的转化。
4、春秋时期的货币空首布:流通于关洛三晋地区,“周、郑、晋、卫”主要为平尖空首布。
刀化(货):流通于东方齐国,模仿一种生产工具。
蚁鼻钱:流通于南方楚国的铜仿贝。
5、圜钱:圆钱圆孔、圆钱方孔。
三晋及周布币区的圜钱。
秦圜钱:以两为单位,一两钱圆形圆孔无廓,半两钱圆形方孔。
6、战国时期黄金的流通战国黄金流通以斤、益为单位,以南斤为主。
7、秦朝时期的货币黄金以镒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
8、西汉时期的货币三铢钱、四铢钱、五铢钱、皮币、白金币。
9、东汉时期的货币铁钱:公元30年,公孙述在四川铸造铁钱,历史上第一次用铁作币材。
五铢钱:公元40年,光武帝从马援建议恢复五铢钱。
10、王莽时期的货币二年:错刀、契刀、大泉。
六年:废错刀、契刀、五铢钱发行小泉代替五铢钱,流通大五物:金、银、铜、龟、贝五种币材`六名:金贷、银贷、泉贷、布贷、龟贷、贝贷。
二十八品11、汉代的货币黄金为上币,铜钱为下币仍是法定货币单位,单位由镒改斤,1斤=10000钱。
汉武帝时期模仿麒麟马蹄有麟趾金(圆)和马蹄金(椭圆)。
西汉时期主要用于赏赐和馈赠,王莽时将黄金收归国有,东汉以后黄金减少,赏赐用丝绸、布帛、铜钱。
12、三国两晋的货币魏:曾以谷帛相交易,也曾恢复五铢钱的流通;蜀:直百钱;吴:大泉五百、大泉当千。
两晋:未铸新钱,西晋主要沿用汉魏之五铢及各种古钱,东晋元帝渡江后主要沿用孙吴地区流通的旧钱。
十六国:河西凉州刺史张轨恢复五铢钱,汉兴钱为我国最早的年号钱。
13、南北朝时期的货币刘宋:四铢钱;南齐、萧梁:第一次大量铸铁钱,曾铸铜钱、五铢钱、短百;陈:大贷六珠;北魏:太和五铢、永安五铢;东魏:沿永安五铢;北齐:常平五铢;北周:布泉、五行大布,永通万国;南北朝之末:冀州之北民间以绢布交易,五岭以南则以盐米布交易。
中国钱币发展史(带图解说)先秦钱币(一) 先秦时期经济在我国夏商西周奴隶社会时期,经济以农业为主,土地归天子所有。
夏朝时,农业知识就比原始社会有所提高,发明了节气和干支记日法,商朝时,农业生产已不是石头制品,而是金属工具,今河南境内曾出土有商代铜铲等物。
西周时,已实行井田制度,天子每年都要让一万人到公田服役,每家出一人到公田耕作,不到公田耕作的,就要纳税,农业生产工具方面主要是铜制农器。
从这时起,畜牧业已与农业分开,在夏朝遗址中发现有大量的猪、狗、牛、马等兽骨,可以想见当时的畜牧业在生产中已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夏朝和西周时畜牧业已发展到较高的阶段,传到后世的家畜,在当时就已经全有了。
遗址中发现的家畜多达数百头。
手工业已逐渐发达,大批的奴隶被送入手工作坊,分门别类,进行手工生产,当时比较重要的是青铜业制作。
那时的商业也开始兴起,东面沿海和新疆青海等地的玉,已被当作贵重物品贩卖了。
在西周时已准许人们到远方贩卖货物,并有一部分人靠经商谋生。
当时商人的地位也已提高,可分享regime,经济文化交流已日渐繁荣起来。
到了春秋时期农业进一步发展,齐国实行了“相地衰征”的土地制度,实行了“均地分民”与“民民分货”,的政策,极大的激发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大大提高了。
这时的手工业也得到了发展,一切器物都变得精巧玲珑、体积轻便,形制新颖了。
随着农业生产的提高,中下等贵族和自由农民竞相开垦荒地,私田不断增加,生产率高于奴隶主的公田。
由于生产工具和技术的进步,以及交通的发展,使商业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郑国的商人可到楚买丝,到周卖皮革等等。
到了战国时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景象。
随着人口的大量增加,农业、手工业都有相当大的发展,商业也更加兴盛,官府商业和私人商业都得到了发展,《周易》上说“日中作市,召集天下人民,即天下的货物,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指的就是当时典型的集市商业。
总之先秦时期的经济发展有了飞速的提高,较远古时代大为进步,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之间交易的需要,各种形式的货币也就出现了。
古泉名珍之战国环钱(一)“西周”、“东周”环钱战国时期周王畿铸钱,五十珍之一,大名誉品,一级古币,存世珍罕。
公元前441年,周考王封其弟揭于河南城,居洛阳之西,称其国为“西周”。
西周君铸造“西周”圜钱,钱径25mm左右,枚重4g 左右。
公元前367年,西周惠公封其少子班于巩地,洛阳之东,遂称“东周”。
东周君铸行“东周”圆孔圜钱,钱径25mm左右,重约5g 左右。
旧谱曾收录一种钱径41mm大“东周”钱。
“西周”与“东周”圜钱铸量不多,流传至今已成珍稀泉品。
“西周”币的历史成交有6.66~19.662万元人民币的拍卖记录。
“东周”币的历史成交价为2.8815~23.278万元人民币。
“共屯赤金”战国后期魏国铸币,五十名珍,大名誉品,一级古币。
以三晋中心,流通于北方广大地区。
“共”为地名,地属今河南省辉县,“屯”与“纯”通,“赤金”即铜,面文四字也可译作“共地纯铜”货币。
这种铸有地名,还标明材质以及纯度的圜钱货币,在我国货币史中只有此币,别无其二。
“共屯赤金”有大小两品。
大者直径约40mm,重9.5g左右;小者直径约20mm,重5g左右。
目前国内博物馆藏约3枚,有公开拍卖记录的均为品,仅见数例。
可见,小品制形者更为珍罕。
2012年,北京保利春季拍卖会一枚估价120万~150万人民币。
2013年,山西大晋浩天拍卖会一枚估价80万人民币。
2016年,天眷堂微拍一枚以92.7万元人民币成交。
2017年,北京古玩城秋季拍卖会一枚以58.9万人民币成交。
“寰”及“涅圯之重寰”战国时期魏国铸币,古泉大珍,一级古币,存世珍罕。
“寰”币直径约48mm左右,重约18g左右;“涅圯之重寰”直径45mm左右,重11g左右。
2010年5月10日,中国嘉德春季拍卖会一枚“寰”字钱币成交价格为2.464万人民币。
2011年11月20日,中国嘉德秋季邮品钱币铜镜拍卖会,一枚“寰”字币成交价为10.925万人民币。
相对于“寰”字币,“半寰”钱币相对多见,但其历史拍卖价格有不俗表现。
中国历史上的古钱币大全古代钱币早期形态主要是贝类货币。
在中国,原始社会后期至夏、商、周时代主要货币形态是实物货币,流通较广的是天然贝。
后期出现少量金属称量货币、铸币。
到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钱币的主要形式就是金属货币。
骨贝1、骨贝贝币是夏、商和西周三代重要的物品交换币制。
原贝是最原始的交易媒体,其后为求方便,海贝采取不易,乃雕骨仿制,而有骨贝。
本品原是香港一位年越古稀的收藏者所有,辗转进入本室,其真确性应是无疑的,据称从河南殷墟出土。
钱币长: 26mm,阔:17mm玉贝2、玉贝夏,商至西周时期形状类似货贝的原始交易媒体,今所见的除了玉制贝形外,还有天然海贝壳,石质,骨质,木质,螃,铜,铅,银或金等质地,玉贝的腹部中间磨有纵沟,端部有小孔,币面无文,通常长:1.3--3.5cm.注:本藏品真伪未明,仍待进一步鉴定。
钱币长: 20mm,阔: 13mm铜贝3、铜贝人类历史上最原始的钱币,可称为中国铜铸币之鼻祖。
出现于约公元前14-11世纪,虽然商代时已有记得,但仍尚未广泛使用,相信到了西周及春秋时期,仍普遍流通,按一般考究认为:它应隶属商代之物。
钱币长: 22mm,阔: 14mm4 西周 (前11世纪~B.C.771)春秋 (B.C.770~B.C.476)春秋时期铲币斜肩弧足空首布春秋至战国初年周代的货币,币身有“武”字,铸于周王室畿地区(即洛阳一带),青铜制,为一种大型铲形斜肩的有銎古币,空首布的设计意念源铲形农具,銎为农具上作为木柄的承接孔,而把农具的模型用作于货币,此乃中国货币之始,由于币的头銎孔中空,故名空首布。
到了战国中期的布币已没有“空首”的特征,称为平首布,秦及西汉废用,自后新莽复古,平首布再次出现(见NGC-68;NGC-72及NGC-49),此外布币已基本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中。
钱币长:85mm,阔:45 mm6、战国(B.C.475~B.C.221)齐平首平肩方足布齐平首平肩方足布(平足布)布币上有“郎”字,铸造地点为《左传》所载鲁国春秋隐公九年时的夏城。
夏商周既是货币起源也是货币发展时期1,夏商时期根据出土的文物考究,我国最早的货币是在夏朝时期诞生的,当时住在海边的人们发现海贝特别美观,极具观赏价值,于是被夏朝的人们收藏起来当装饰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发现以物换物的交易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其实是因为人们发现一个重大问题,即一只鸡与水果没办法以同等的价值进行交换了,所以需要一般等价物,即具备货币的物品。
于是立即付诸行动,至此诞生石头所制作的贝币,接着陆续使用骨头、陶瓷等原材料仿制贝币,即我国最早的人工制作的货币诞生了。
这个时候的计算不似后世以重量为计算单位,商朝的货币计算单位是“朋”,以五个贝币串在一起为一串、两串即为一朋。
2,周朝时期我国的周朝时期,因为当时的实际发展状况将历史划分为两个阶段,即西周和东周的春秋战国。
西周属于我国古代奴隶社会的巅峰阶段,所以货币的发展继续发生新的变化,但是西周的主要流通货币还是贝币,只是发展到中期之后,西周诞生了我国古代史上最早的金属货币,即用青铜制作的贝币。
与此同时,西周在这个时期还诞生了用金银玉石制作的贝币,只是这些货币不用于流通,只是作为周天子对王公贵族的赏赐物。
西周不仅诞生金属货币,还针对贝币制定统一标准,即用作货币的只能是小型海贝,而大型海贝只能当作装饰品。
而且西周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到西周后期,石贝、骨贝、陶贝等贝币被陆续淘汰,这些货币本身的原材料已不具备重要价值。
在西周的周孝王时期,货币计算单位也发生变化,开始出现以重量计算的方式,单位是“寽”,一“寽”大概是十二铢,这个计算方式的出现,为后来奠定基础。
东周的春秋战国阶段,我国的货币发展和变化如雨后春笋一般。
在当时除青铜贝币以外,开始诞生以生产工具为模型的货币,例如布币和刀币,这两种货币在诞生之初不仅可以当作货币使用,还能作为生产工具使用,到春秋战国后期更是诞生我国第一枚圆形铜钱。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货币发展变化1,秦汉时期秦始皇在一统天下之后,对于各个方面都要定下统一的标准,其中货币也是,秦始皇先是以之前秦国发行的圆形圜钱为形制基础,统一演变成圆形方孔铜钱,在铜钱上面铭刻着重量,这就是影响后世2000多年的“秦半两”。
中国铜钱的发展史_1500字铜钱是中国古代人民必不可少的通行货币。
它们最初的形态是铜贝,随之发展成为布币、刀币、圜钱。
方孔钱(圜钱)战国中期便已出现,在秦始皇统一以后被广泛使用,直到民国初年才废除,使用时间长达三千多年。
商最原始的铜币是铜贝,它是公元前1345年8月盘庚迁都以后铸造的货币。
该货币形质精美,粗看犹如真的海贝,显示出了商朝时期高发达的铸币水平。
这种货币使用起来非常方便,得到全国人民的赞扬。
周西周后期(约公元前800年)出现了最初的布币,这种布币是由农铲变化而来的。
初期的布币形质厚重,还未脱离原始的铲子形状,直到战国中后期,此币才愈见缩小,还铸上了文字,活像个裤衩。
公元前771年齐国的大王为了发展经济便废除了原来的钱币,铸行了新的钱币——刀币。
此刀币锋利无比,当作钱币来用,还真有点不适合,稍不留神就会伤及人命,可是该刀币铸造精美,文字由刚劲有力的大篆拼凑而成,龙飞凤舞。
现在经过千年的腐蚀刀口渐渐地钝了,此刀币受各大书法家的喜爱,是个不可多得的书法艺术品。
直到公元前221年刀币和布币才被废除。
而后在公元前475年魏王铸行了圜钱,圜钱的最初形态是共字钱和垣字钱,早期的钱穿孔较小,0.4cm到0.7cm不等。
该钱制造古朴,能体现出魏国的民风纯朴,以及魏国的发达。
这钱一直使用到公元前250年才被废除。
公元前360年,商鞅变法以后,秦国铸行重一两十四铢和重一两十二铢,公元前336年秦朝铸行半两,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半两钱便在全国通行。
汉至三国秦朝灭亡以后,汉朝沿铸秦朝的半两钱,直到公元前118年,才废掉半两钱,铸造五铢钱。
该钱直径2.5cm,重4.5g到3.8g。
早期五铢钱制造精美,百姓们拍手称快,认为此钱是非常好用的。
到王莽以后晋朝之前,那时候政治腐败,社会黑暗。
官员们小到地保,大到皇上,个个勾结营私,贪财好色,长久以来几乎找不到一个明君和清官。
于是币值混乱:有的以一当十,有的以一敌百,轻则足以在水中漂浮,重则无法带到商业街上买东西,只能切成十来块,分着使用。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东周圆钱币西周与动中有静时期钱币的种类
导语:周朝货币:1 西周时期的货币天然海贝仍是重要货币金属货币广泛使用已经出现青铜贝币。
2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走向崩溃
周朝货币:1.西周时期的货币天然海贝仍是重要货币金属货币广泛使用已经出现青铜贝币。
2.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走向崩溃,封建社会逐步确立的大变革时期,生产关系的变革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由于不同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程度的差异,和习惯的不同,遂形成了这一时期货币形态的多样性,除西周已有布币外,尚有刀币、环钱、蚁鼻钱和爰金等。
西周贝币
在郑州洼刘遗址古墓群内,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出土了11枚距今3000多年的贝币。
现场的考古工作者介绍,这些出土物再次证明郑州地区当时有着较为活跃的远程贸易。
郑州洼刘遗址古墓群位于郑州大学西校区即将建为图书馆的空地处。
6月21日下午,记者赶到现场时,考古人员仍在小心清理古墓内的出土物品。
据了解,经考古人员挖掘、编号的12座古墓,均为距今约3000多年的商代、西周古墓。
经过紧张的挖掘、清理,考古工作者在三号、四号墓室内共发现11枚贝币。
三号墓室内发现的8枚贝币币形较大,形如成年人的大拇指;四号墓室的3枚贝币明显偏小,外形酷似枣核,形如成年人的小拇指。
贝币背部均有钻磨的圆孔,人为痕迹明显。
现场的考古人员初步判定,11枚西周时期的贝币,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
考古人员补充说,贝类生活在海洋,而郑州地处中原,贝币出土证明远程贸易在当时早已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