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璧归赵故事赏析
- 格式:doc
- 大小:0.71 KB
- 文档页数:1
第1篇一、素材摘抄1. 名人名言-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 ——《易经》-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 ——刘彝- “成功的关键在于坚持,而不是运气。
” ——爱迪生2. 历史典故- 卧薪尝胆:春秋时期,越王勾践为报仇,卧薪尝胆,终于打败了吴国。
- 完璧归赵:战国时期,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归还赵国,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 ——陆游3. 文学作品-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 ——纳兰性德《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 ——《易经》4. 生活哲理- “人生就像一场戏,因为有缘才相聚。
相聚又何曾,有时天注定。
”-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 “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了再站起来的勇气。
”二、素材赏析笔记1. 名人名言赏析- 《易经》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告诉我们,面对困难和挑战,要勇敢地挺直腰杆,不断自我提升。
- 刘彝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强调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 爱迪生的“成功的关键在于坚持,而不是运气”告诉我们,成功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
2. 历史典故赏析- 卧薪尝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逆境中,要坚定信念,勇往直前,最终会取得胜利。
- 完璧归赵:蔺相如的智勇双全,为国家和民族赢得了尊严,展现了高尚的品质。
-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句话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只有亲自去实践,才能真正理解事物的本质。
3. 文学作品赏析- 纳兰性德的《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命运的无奈。
-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展现了友谊的珍贵,即使身处天涯海角,也能感受到彼此的关怀。
- 《易经》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告诉我们,要具备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厚德载物的品质。
完璧归赵文言文翻译【篇一:完璧归赵文言文翻译】完璧归赵史记卷八十一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二十一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选自《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这个人,是赵国优秀的将领.赵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廉颇担任赵国将军讨伐齐国,大败齐军,占领了齐国的阳晋,官封上卿,廉颇由于作战勇敢而闻名于诸侯各国.蔺相如,乃是赵国人,是赵国的宦者令缪贤家的门客.赵惠文王在位的时候,赵国得到了楚国的和氏璧.秦昭王听到了这个消息,派人给赵王送来一封书信,想用十五座城交换这块宝玉.赵王和大将军廉颇以及其他大臣们商量:如果把宝璧交给秦国,担心得不到秦国的城邑,白白地受欺骗;如果不把宝璧交给秦国,又担心秦军来攻打.是否拿宝璧和秦国换城邑还没定下来,先找一个能出使秦国办这件事的人,找不到.宦者令缪贤说:“我的门客蔺相如也许能办好这件事.”赵王问:“你怎么知道他能胜任?”缪贤回答说:“臣以前犯过严重错误,私下打算逃亡到燕国,我的门客蔺相如反对我出逃,他问:‘您怎么知道燕王会接纳您呢?’我对他说:‘我曾跟随大王在国境上与燕王会见,燕王和我谈话时握住我的手,说“愿意跟您交个朋友”.凭借燕王这句表态的话可以判断出燕王会接纳我,所以想到燕国去.’相如对臣说:‘赵国强、燕国弱,并且由于您是赵王身边深受信任的重臣,所以燕王非常愿意和您结交.如果您现在逃离赵国投奔燕国,燕王肯定会还害怕燕赵友好关系因为您的到来破坏,这种形势下燕王必定不敢收留您,而且还会把您抓起来送回赵国.您不如脱衣露背背着斧刃请求治罪,这样也许能被赦免.’臣听从了他的意见,大王也开恩赦免了臣.臣私下认为这个人是个勇士,有智谋,派他出使很适宜.”于是赵王立即召见蔺相如,问蔺相如说:“秦王用十五座城请求交换我的和氏璧,可以把和氏璧给秦王吗?”相如说:“秦国强,赵国弱,不能不答应它.”赵王说:“取走我的和氏璧,不给我城邑,怎么办?”相如说:“秦国用城邑请求换和氏璧而赵国不答应,赵国理亏;赵国交出了和氏璧而秦国不给赵国城邑,秦国理亏.两种情形相比较,应该答应这个请求以避免赵国在秦国面前理亏.”赵王说:“谁能当使臣?”相如说:“大王如果确实无人可派,臣愿奉璧出使秦国.如果城邑归属赵国,我就把宝璧留给秦国;如果城邑不能归赵国,我一定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带回赵国.”赵王于是就派遣蔺相如带着和氏璧西行入秦.秦王坐在章台上接见蔺相如,蔺相如双手捧宝璧献给秦王.秦王很高兴,把宝璧传给妻妾和左右侍从玩赏,左右都高呼万岁.蔺相如觉得秦王根本没有给赵国划拨城邑交换宝璧的诚意,便走上前去说:“宝璧上有个瑕疵,请让我指给大王您看.”秦王把宝璧递给他,蔺相如于是手持璧玉退后几步站定,身体靠在柱子上,因为愤怒以至于头发直立向上顶起帽子,对秦王说:“大王想得到宝璧,派人送信给赵王,赵王召集全体大臣商议,大家都说:‘秦国贪得无厌,倚仗它的强大,想用空话得到宝璧,给我们的城邑恐怕是不能得到的.’商议的结果不想把宝璧交给秦国.我认为平民百姓的交往尚且没有互相欺骗,何况是大国之间!况且因为一块璧玉就惹得强大的秦国不高兴,是不应该的.于是赵王斋戒了五天,派我捧着宝璧,在殿堂上恭敬地拜送国书给您.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是尊重大国的威严以表示敬意呀.现在我来到贵国,大王却在很不庄重的不符合外交惯例的场所接见我,礼节非常傲慢;得到宝璧后,传给姬妾们玩赏,您这是在戏弄我这个外交使臣.我看到大王没有给赵王十五城的诚意,所以我又收回宝璧.大王如果一定要逼我,我的头今天就同宝璧一起在柱子上撞碎!”相如手持宝璧斜视庭柱,摆出就要向庭柱上撞去的姿势.秦王怕他真把宝璧撞碎,便向他道歉、请他继续商谈以城换璧,并召来主管的官员打开地图,指明从某地到某地的十五座城邑交割给赵国.蔺相如估计秦王不过用欺诈手段假装给赵国城邑,其实赵国根本不可能得到城邑,于是就对秦王说:“和氏璧,乃是天下公认的宝物,赵王怕秦国因为赵国拒绝以十五座城交换宝璧而出兵攻打赵国,不敢不奉献出来.赵王送璧之前,斋戒了五天,如今大王也应斋戒五天,在殿堂上安排九宾大典,我才敢献上宝璧.”秦王估量此事,毕竟不可强力夺取,于是就答应斋戒五天,请相如住在广成宾馆.相如估计秦王虽然答应斋戒,但肯定会背约不给城邑,便派他的随从穿上粗布衣服化装成普通行人,怀中藏好宝璧,从小路逃出,把宝璧送回赵国.秦王斋戒五天后,就在殿堂上安排了九宾大典,去请赵国使者蔺相如.相如来到后,对秦王说:“秦国从穆公以来的二十几位君主,从没有一个君主对弱国说话算数、诚信守约.我实在是怕被大王欺骗而辜负赵王的重托,所以派人带着宝璧返回,从小路走现在可能已经回到赵国了.况且秦强赵弱,大王派一位使臣到赵国,赵国立即就把宝璧送来了.如今强大的秦国先把十五座城邑割让给赵国,赵国怎么敢留下宝璧而得罪大王呢?我知道欺骗大王之罪应被诛杀,我情愿下油锅被烹,只希望大王和各位大臣仔细考虑此事.”秦王和群臣你看我我看你并且发出唏嘘声.有人要把相如拉下去,秦王发话了:“如今杀了相如,终归还是得不到宝璧,反而破坏了秦赵两国的关系,不如按外交礼节好好款待他,放他回到赵国,赵王难道会因为一块璧玉而欺骗秦国!”最终还是在朝廷上接见相如,按外交礼节安排蔺相如这个使臣回到赵国.相如回国后,赵王认为蔺相如是贤明的大夫,因为蔺相如身为使臣在诸侯面前维护了赵国的利益和尊严,于是封相如为上大夫.秦国没有把城邑给赵国,赵国也始终不给秦国宝璧.【篇二:完璧归赵文言文翻译】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
赵氏连城璧,由来天下传。
出自唐代杨炯的《夜送赵纵》原文赵氏连城璧,由来天下传。
送君还旧府,明月满前川。
杨炯(650年-692年),汉族,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排行第七;唐朝诗人,初唐四杰之一。
显庆六年(公元661年),年仅11岁的杨炯被举为神童,上元三年(676年)应制举及第,授校书郎。
后又任崇文馆学士,迁詹事、司直。
垂拱元年(685年),降官为梓州司法参军。
天授元年(690年),任教于洛阳宫中习艺馆。
如意元年(692年)秋后改任盈川县令,吏治以严酷著称,卒于任所。
因此后人称他为“杨盈川”。
创作背景:这首诗具体创作时间已无法考证,从题目可知,这是诗人在某个夜晚送别友人赵纵去赵州而作的。
译文韵译赵国的和氏璧价值连城,自古来天底下人人称赞。
今晚上送你回赵州故乡,空中月明如水洒满前川。
散译赵国有一块价值十五座城他的壁玉,向来是天下闻名的。
我今夜送你回到赵州家乡地方去,天空中留下一轮明月,仍然照满的面的川水呢。
注释赵纵:杨炯友人,赵州人。
赵氏连城璧(bì):战国时,赵国得到一块叫和氏璧的美玉,秦王知道后,要用十五座城池交换,故称连城璧。
此处用赵氏喻指赵纵,连城璧喻指其才华。
连城璧,价值很多座城市的宝玉。
这里指战国时赵国的和氏璧。
君:指赵纵。
旧府:赵国的故地,指赵纵的家乡山西。
赏析《夜送赵纵》是一首送别诗,写得气魄宏大。
赵纵是赵地的赵姓人,诗人为他送别,很自然地联想到天下尽人皆知的战国时赵惠文王那块和氏璧的故事。
首句“赵氏连城璧”,是诗人以国之瑰宝和氏璧比喻赵纵的品貌。
次句“由来天下传”,借美玉的名传天下,进一步比喻赵纵的名气。
他。
【语文知识点】将相和课文原文及赏析课文通过记叙“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这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小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的经过,刻画了足智多谋的蔺相如,骁勇善战、勇于改过的廉颇的形象。
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有一回,赵王得了一件无价之宝,叫和氏璧。
秦王知道了,就写一封信给赵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这块璧。
赵王接到信非常着急,立即召集大臣来商议。
大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进攻。
正在为难的时候,有人说有个叫蔺相如的,勇敢机智,也许他能解决这个难题。
赵王把蔺相如找来,问他该怎么办。
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
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了。
”赵王和大臣们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氏璧。
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
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和氏璧交给了蔺相如。
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
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
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秦王怕他把璧真的撞碎了,连忙说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他看。
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
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
蔺相如知道秦王丝毫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一回到宾馆,就叫手下人化了装,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赵国去了。
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决不失信。
形容取回重要东西的成语
以下是5 个形容取回重要东西的成语及其赏析:
1. 完璧归赵:这个成语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指蔺相如将完美无瑕的和氏璧,完好地从秦国带回赵国首都,后比喻把物品完好地归还给物品的主人。
2. 物归原主: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把东西归还原来的主人,常用来表示找到了丢失的物品并归还给失主。
3. 失而复得:意思是失去的东西又重新得到,通常用于形容找回了原本以为永远失去的东西。
4. 合浦珠还:出自《后汉书·孟尝传》,讲述了一个人去珠池取珠,却因为误会被珠池主人扣留了珍珠,后来误会解除,他终于取回了珍珠的故事。
这个成语比喻东西失而复得或人去而复回。
5. 破镜重圆:这个成语原意是指镜子破碎后重新拼接起来,恢复成原来的样子。
后来用来比喻夫妻失散或感情破裂后重新团聚。
这些成语都表达了找回或取回重要东西的概念,每个成语都有其
独特的来源和意义,可以根据具体情境和表达意图选择使用。
《廉颇蔺相如列传》赏析《廉颇蔺相如列传》赏析一、作者介绍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子长,夏阳(今陕西省韩城县南)人,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
他的父亲任太史令多年,是一位博学多闻的学者,天文、历法、诸子等无所不通,司马迁少年时代在父亲的指导下专心学习,后来又向著名学者孔安国学习《尚书》,向董仲舒学习《春秋》,受到良好的教育。
20岁以后,司马迁遍游南北,考察风土人情,文物古迹,搜寻史料,研究社会,为他以后写《史记》准备了丰富的材料。
公元前108年,司马迁担任太史令,4年之后开始撰写《史记》。
公元前98年,李陵兵败投降匈奴,他因为替李陵辨解,触怒了汉武帝,被下狱,受宫刑。
他极度愤懑,但为了著史,忍辱生活。
出狱后曾任中书令(皇帝身边掌握机要的宦官),仍努力写史。
公元前92年左右,司马迁完成了526,500字,130篇的不朽巨著《史记》。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史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在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鲁迅先生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他留下的著作,除《史记》外,还有《报任安书》和《悲士不遇赋》。
二、解题本文节选自《史记·廉颇蔺(lìn)相如列传》。
原为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等人的合传。
这是原传的第一大部分。
战国后期是封建割据,诸侯纷争最严重的时期。
赵国处在四战之地,尤其是西邻强秦的威胁最大。
本篇记叙廉颇、蔺相如在这种历史情况下,西抗强秦,为赵国的安全和尊严所做出的贡献;同时也写了他们二人为维护赵国的利益,彼此搞好团结的事迹。
列传,古代纪传体史书中的一种体例,用来记叙帝王、诸侯以外的历史人物的事迹。
三、注评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者,……也”:文言里判断旬的典型格式,“者”用在主语后边表提顿,“也”用在谓语后边表判断。
○先介绍廉颇。
赵惠文王十六年,即公元前283年。
赵惠文王:战国后期赵国的国君。
廉颇为赵将,伐齐,为:做,担任。
杨炯《夜送赵纵》译文《夜送赵纵》鉴赏及赏析《夜送赵纵》全诗融叙事、写景于一炉,巧用典故,比兴得体,语言明白晓畅,形象鲜明可感。
深入浅出,比喻设譬通俗易懂,写景自然贴切,“猝然相遇,借以成章,不假绳削”,借情写景,意境深邃,别有情致。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夜送赵纵》的译文及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夜送赵纵》唐代:杨炯赵氏连城璧,由来天下传。
送君还旧府,明月满前川。
《夜送赵纵》译文《夜送赵纵》韵译赵国的和氏璧价值连城,自古来天底下人人称赞。
今晚上送你回赵州故乡,空中月明如水洒满前川。
《夜送赵纵》散译赵国有一块价值十五座城他的壁玉,向来是天下闻名的。
我今夜送你回到赵州家乡地方去,天空中留下一轮明月,仍然照满的面的川水呢。
《夜送赵纵》注释赵纵:杨炯友人,赵州人。
赵氏连城璧(bì):战国时,赵国得到一块叫和氏璧的美玉,秦王知道后,要用十五座城池交换,故称连城璧。
此处用赵氏喻指赵纵,连城璧喻指其才华。
连城璧,价值很多座城市的宝玉。
这里指战国时赵国的和氏璧。
君:指赵纵。
旧府:赵国的故地,指赵纵的家乡山西。
《夜送赵纵》赏析《夜送赵纵》是一首送别诗,写得气魄宏大。
赵纵是赵地的赵姓人,诗人为他送别,很自然地联想到天下尽人皆知的战国时赵惠文王那块和氏璧的故事。
首句“赵氏连城璧”,是诗人以国之瑰宝和氏璧比喻赵纵的品貌。
次句“由来天下传”,借美玉的名传天下,进一步比喻赵纵的名气。
他是名声远播四海之内的。
诗人用比兴手法,明写和氏璧价值连城,盛名久传,暗比赵纵才华出众,天下闻名,符合地点,符合姓氏,显得非常贴切自然。
诗人借助他人之口表达自己的心意,委婉地称赞朋友,仰慕之情由衷而发。
第三句“送君还旧府”,这本来是平铺直叙,但力托全诗,可举千斤。
照应首句寓意深邃,扣住题目中的“送”字,含有“完璧归赵”的意思,让主题立意也就呼之而出,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一路顺风,平安到达的祝愿。
诗人构思巧妙,立意高远,使人折服。
从诗意推测,赵纵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名士,大概因仕途失意,辞归故里。
将相和课文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有一回,赵王得了一件无价之宝,叫和氏璧。
秦王知道了,就写一封信给赵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这块璧。
赵王接到了信非常着急,立即召集大臣来商议。
大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进攻。
正在为难的时候,有人说有个蔺相如,他勇敢机智,也许能解决这个难题。
赵王把蔺相如找来,问他该怎么办。
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
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赵王和大臣们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氏璧。
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
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和氏璧交给了蔺相如。
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
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
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秦王怕他把璧真的.撞碎了,连忙说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他看。
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
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
蔺相如知道秦王丝毫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一回到宾馆,就叫手下人化了装,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赵国去了。
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
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决不失信。
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
蔺相如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大夫。
成语《完璧归赵》的故事(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成语《完璧归赵》的故事【导语】:完璧归赵战国时候,赵王得到了一块名贵宝玉和氏璧。
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诗词赏析蔺相如完璧归赵论明代:王世贞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
予未敢以为信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
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
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
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
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
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
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
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
夫璧非赵璧乎?而十五城秦宝也。
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
大王弗与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
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
令秦王怒而僇相如于市,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
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
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
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译文蔺相如完璧归赵,人人都称道他。
但是,我却不敢苟同。
秦国用十五座城的空名,来欺骗赵国,并且*它的和氏璧。
这时说它要骗取璧是实情,但不是想要借此窥视赵国。
赵国如果知道了这个实情就不给它,不知道这个实情就给它。
知道了这个实情而害怕秦国而给它,知道这个实情而不害怕秦国就不给它。
这只要两句话就解决了,怎么能够既害怕秦国又去激怒秦国呢?况且,秦国想得到这块璧,赵国不给它,双方本来都没有什么曲直是非。
赵国交出璧而秦国不给城池,秦国就理亏了。
秦国给了城池,而赵国却拿回了璧,就是赵国理亏了。
要想使秦国理亏,不如就放弃璧。
害怕丢掉璧,就不如不给它。
秦王既然按照地图给了城池,又设九宾的隆重礼仪,斋戒之后才来接受璧,那种形势是不得不给城池的。
如果秦王接受了璧而不给城池,蔺相如就能够上前质问他:“我本来就知道大王是不会给城池的,这块璧不是赵国的吗?而十五座城池也是秦国的宝物。
《廉颇蔺相如列传》赏析蔺相如出使,完璧归赵。
又随同赵王赴秦王的渑池会,维护了赵王的尊严,因功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
廉颇居功自负,对此不服,而屡次故意挑衅相如。
相如以国家大事为重,始终忍让。
后廉颇终于醒悟,向相如负荆请罪。
这篇文章叙述了蔺相如完璧归赵、赵王如何识别人才、廉颇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赞扬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和顾全大局,赞扬了廉颇知错就改的精神。
到了赵国,秦王要用十五座城换赵国的和氏璧。
蔺相如完壁归赵后,秦王没有处罚他,却把他关进了监狱。
一次,秦王请赵王鼓瑟,赵王推辞说:“我不能。
”蔺相如说:“王顾臣,臣顾王,若今顾王,王岂敢不顾臣哉?”并且请秦王击缶(古代的一种乐器)。
秦王不肯击缶。
蔺相如说:“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要拉他走,他坚持不动。
秦王没办法,只好敲了一下缶。
蔺相如见时机成熟,就走上前对秦王说:“请大王为赵王击缶。
”秦王无奈,只好敲了一下缶。
蔺相如见秦王没有反悔的意思,就走上前,取过相传是赵王的和氏璧,走到柱子旁边,双手举过头顶,狠狠地往地上摔去。
这一下,赵国的和氏璧竟被摔了个粉碎。
后来秦国不断地侵犯赵国,赵王和大臣们都感到忧虑。
蔺相如暗中和廉颇商量,想把国家的危急情况报告给廉颇,让他起兵反击秦国。
可是廉颇认为,强秦的兵马众多,而且又占据着有利地势,要想打败秦国,力量还不够,暂时不能起兵,免得惹祸上身。
廉颇的目光远大,见识卓越,但对敌我力量对比估计不足,最终未能发挥国家的最高战斗力,造成了这种悲剧。
廉颇终于明白了,便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蔺相如和他结为生死之交。
战国时期,秦国最强盛,攻下了赵国的几座城池。
廉颇是赵国的一名大将,立下了很多汗马功劳,他的话语,使人们无不折服。
赵王封他做了上卿,职位在蔺相如之上。
廉颇对此感到很不满意,总是无端地找蔺相如的麻烦。
廉颇很自负,自以为他的本领大,蔺相如的职位低,不服气蔺相如。
所以当蔺相如门客有事求见蔺相如时,他叫门客先进去通报,然后才接见。
廉颇蔺相如列传翻译及赏析《廉颇蔺相如列传》通过对廉颇和蔺相如之间的矛盾进行描写,突出了蔺相如的广阔胸怀。
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廉颇蔺相如列传翻译及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文: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
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
”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
以此知之,故欲往。
’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
”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
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
”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
议不欲予秦璧。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而失信于天下”下一句是什么“而失信于天下”下一句是:“臣请就死于国”,这是出自于明朝王世贞所著的《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附《蔺相如完璧归赵论》全文赏析蔺相如完璧归赵论作者:王世贞朝代:明朝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
予未敢以为信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
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
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
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
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
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则莫如弗予。
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
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
夫璧非赵璧乎?而十五城秦宝也。
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
大王弗与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
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
令秦王怒而僇相如于市,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
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
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古诗原文翻译赏析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
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
”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
以此知之,故欲往。
’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
”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
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
”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
议不欲予秦璧。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
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
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完璧归赵文言文翻译]完璧归赵文言文完璧归赵文言文篇一:完璧归赵的故事完璧归赵的故事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比喻原物完整地归还本人。
后来,大家就用“完璧归赵”来形容将别人的东西完整的归还给别人的意思。
战国时候,赵王得到了一块名贵的宝玉——“和氏璧”。
这件事情让秦王知道了,他就派使者对赵王说,自己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和氏璧"。
赵王看了信,心里想:秦王一向是只想占便宜,不肯吃亏的人。
这一次怎么这么大方要是不答应他的请求吧,怕秦国兴兵来进攻;要是答应吧,又怕上当。
他想来想去,拿不定主意,就和大臣们商量,但大臣们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
蔺相如知道了这件事,便对赵王说:“大王,让我带着‘和氏璧’去见秦王吧。
到那里我见机行事。
如果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池来交换,我一定把‘和氏璧’完整地带回来。
”赵王知道蔺相如是个既勇敢又机智的人,就同意他去了。
蔺相如到了秦国,秦王在王宫里接见了他。
蔺相如双手把“和氏璧”献给秦王。
秦王接过来左看右看,非常喜爱。
他看完了,又传给大臣们一个一个地看,然后又交给后宫的妃子们去看。
蔺相如一个人站在旁边,等了很久,也不见秦王提起割让十五座城的事情,他便知道秦王根本没有用十五座城池换取宝玉的诚意。
可是宝玉已经到了秦王手里,怎么才能拿回来呢他想来想去,想出了一个计策。
只见蔺相如走上前去,对秦王说:“这块‘和氏璧’虽然看着挺好,可是有一点小瑕疵,让我指给大王看。
”秦王一听"和氏璧"有瑕疵,赶紧叫人把宝玉从后宫拿来交给蔺相如,让他指出来。
蔺相如拿着“和氏璧”往后退了几步,身体靠在柱子上,气冲冲地对秦王说:“当初大王差人送信给赵王,说情愿拿十五座城来换赵国的‘和氏璧’。
赵国大臣都说,千万别相信秦国骗人的话,我可不这么想,我说老百姓还讲信义呐,何况秦国的大王哩!赵王听了我的劝告,这才派我把‘和氏璧’送来。
【辞赋精选】【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原文】翻译赏析朝代:两汉作者:司马迁原文: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
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
”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
以此知之,故欲往。
’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
”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
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
”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
议不欲予秦璧。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
不辱使命的故事1、晏子使楚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示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
故事赞扬了晏子爱国,机智勇敢,善于辞令,灵活善辩的外交才能与不惧大国、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
讽刺了狂妄自大,傲慢无理,自作聪明的人。
2、完璧归赵楚国有一件叫做和氏璧的宝玉,为赵惠文王所得,秦昭王听说后,表示愿意用15城换取和氏璧。
赵国蔺相如带和氏璧去秦国,秦昭王大喜,却全无将城邑给赵之意。
蔺相如以毁玉要挟秦昭王,无奈划出15个城邑给赵。
蔺相如又要秦昭王也应斋戒5日,再郑重其事地交换。
秦昭王应允。
蔺相如便派随从怀藏和氏璧,偷偷返回赵国。
秦昭王斋戒完毕,蔺相如才把送和氏璧回赵之事告诉秦昭王,从而保全了和氏璧。
3、唐雎不辱使命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翦灭各诸侯国,前2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
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不战而屈人之兵(秦人往往借迁移之名行灭国之实),由此引起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一事。
3、烛之武退秦师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郑国大夫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军队一定会撤退。
”郑伯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
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
”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用绳子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手下的人。
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
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
战国时代,赵王无意间得到了一块宝玉和氏璧,秦昭襄王听说后非常想要据为己有,因此就派人到赵国,对赵王说秦国愿意以十五个城与赵国交换这块玉。
赵王心里非常舍不得,但是因为赵国国势很弱,因此不敢得罪秦王,怕秦王一不高兴,就派兵攻打赵国。
为了这件事,赵王伤透了脑筋。
大臣蔺相如知道这件事以后,就自告奋勇带着和氏璧出使秦国,他心里知道秦王虽然喜欢这块玉,事实上根本不想用十五个城来交换。
到了秦国后,蔺相如就抱着和氏璧、大声对秦王说:如果大王您不顾信用,想要抢我手上这块宝玉,我就一头撞上皇宫里的柱子,相信宝玉一定会粉碎!秦王听了虽然很生气,但是怕他真的撞上柱子而摔坏宝玉,因此一点都不敢轻举妄动。
后来蔺相如更趁秦王不注意的时候,派人连夜把和氏璧送回去。
秦王虽然恼怒,但是因为知道自己行事不够光明正大,怕传出去成为笑柄,只好把蔺相如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