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荆请罪的故事简介
- 格式:doc
- 大小:16.50 KB
- 文档页数:3
廉颇负荆请罪的历史故事负荆请罪这个成语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讲述了发生在赵国首都邯郸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故事又被称为将相和。
下面是儿童网小编给大家分享的负荆请罪的历史故事,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负荆请罪的历史故事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有一回,赵王得了一件无价之宝,叫和氏璧。
秦王知道了,就写一封信给赵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这块璧。
赵王接到了信非常着急,立即召集大臣来商议。
大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进攻。
正在为难的时候,有人说有个叫蔺相如的,勇敢机智,也许他能解决这个难题。
赵王把蔺相如找来,问他该怎么办。
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
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赵王和大臣们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氏璧。
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
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和氏璧交给了蔺相如。
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
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
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秦王怕他真的把璧撞碎了,连忙说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他看。
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
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
蔺相如知道秦王丝毫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一回到宾馆,就叫手下人化了装,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赵国去了。
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
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决不失信。
负荆请罪的成语故事
负荆请罪的成语故事
“负荆请罪”表示承认自己的错误,请求对方给以惩罚。
现在常用它表示主动向人认错道歉的`意思。
“负”是背着;“荆”是荆条;“请罪”就是赔礼认错。
战国时候,赵国的相如因为几次出色地完成了外交任务,被提拔为上卿(相当于丞相),地位在有名的老将军廉颇之上。
廉颇因此很不服气,扬言说,如果见到相如,定要侮辱他一番。
相如知道后,就避免与廉颇见面,如果在路上遇见廉颇,也悄悄地掉转车子躲开。
相如手下的人埋怨他不该这样胆小。
相如说:“秦王那样厉害,我尚不怕,难道会怕廉将军吗?秦国之所以不敢来侵犯我们,是因为我们文臣、武将团结一心,如果我和廉将军不和,只能对秦国有利。
我们要考虑国家利益,不能计较个人恩怨啊!”这番话传到廉颇耳里,他感到非常惭愧,于是脱掉上衣,光着身子,背着荆条,去向相如赔礼道歉。
从此,他们结为至交好友。
这故事流传很广,“负荆请罪”也便成了成语。
负荆请罪背后的故事
"负荆请罪"是一个成语,源自中国古代的一段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当时秦国的国君秦穆公为了争夺霸权,与楚国发生了多次战争。
在一次战斗中,秦穆公的军队被楚国打败,他本人也被俘虏。
俘虏之后,秦穆公被楚国国君楚庄王带到楚国,并且受到了礼遇。
楚庄王知道秦穆公身为秦国君主,认为他是个有能力的人,而他的失败只是因为战略上的失误。
于是,楚庄王并没有加害于他,反而将他释放回秦国。
回到秦国后,秦穆公深感愧疚和自责,他觉得自己作为国君,竟然连战败都经历了,对不起国家和百姓。
于是,他在朝会上跪下来,用荆棘抽打自己的身体,向大臣们道歉,表示自己应该为战败负责。
这个故事传颂开来,成为一个经典的典故,形成了成语"负荆请罪"。
它用来形容一个人因为犯错或者责任重大而感到极度愧疚和自责,主动承担责任并向他人道歉。
这个成语体现了一种勇于面对错误、敢于承认过错的品质,也强调了领导者应该肩负起责任,以身作则。
负荆请罪的成语小故事引言中国古代的成语中有许多非常有趣的故事,其中之一便是“负荆请罪”。
这个成语源于战国时期的故事,讲述了一个忠诚而勇敢的人面对错误时的决心和勇气。
本文将通过叙述这个小故事,以及解释成语背后的含义和应用场景,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
负荆请罪的故事在战国时期,韩国有一位官员名叫廉颇。
他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武将,深受国王和人民的尊敬。
然而,有一天,由于一次失策,他导致了韩国在与赵国的战斗中遭受了严重的损失。
这使得廉颇非常自责和懊悔,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可能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更大的危险。
为了道歉并表达自己的决心,廉颇决定采取一种非常特殊的方式,他决定“负荆请罪”。
于是,他将荆条束在背上,赤脚行走了数百里,一路向国王的宫殿走去。
当时正值盛夏时节,酷热的天气使得他的脚底溃烂,但他仍然坚持下去,没有一刻停歇。
当廉颇到达宫殿时,他已经是衣衫褴褛,肩背上的荆条已经被汗水浸湿,甚至已经鲜血淋漓。
国王听闻廉颇的行动后,非常震惊和感动。
他知道廉颇的诚意和悔过之心,并认识到自己对廉颇的过分苛责。
因此,国王亲自下令将廉颇接进宫中,并原谅了他的错误。
廉颇的负荆请罪成为了一个经典的故事,被人们传承并发展为成语。
成语的含义和应用场景根据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发现“负荆请罪”这个成语具有以下含义:表达一种道歉和悔过的心态,意味着一个人承认自己的错误,并愿意为自己的过错承担责任。
这个成语通常用于描述一个人在犯错后,以真诚和谦卑的态度向他人道歉或寻求原谅的情景。
“负荆请罪”这个成语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场景。
比如,在团队合作中,如果一个人犯了错误,他可以用这个成语来表达自己的歉意,并希望获得团队其他成员的谅解和支持。
在家庭关系中,如果一个人做错了事情,他可以通过负荆请罪来重新建立亲密关系,并修复他们之间的纽带。
此外,政治和商业领域也是这个成语的适用场景。
政治家或商界领袖在犯错后,可以通过负荆请罪来重建公众对他们的信任,表明他们的自责和悔过之情,并承担应有的责任。
负荆请罪的故事寓言故事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
负荆请罪的故事也是这样。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准备的负荆请罪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欢!负荆请罪的故事简介负荆请罪的故事又被称为将相和。
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有功而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
廉颇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羞辱蔺相如。
蔺相如得知后,尽量回避、容让,不与廉颇发生冲突。
蔺相如的门客以为他畏惧廉颇,然而蔺相如说了一番话让廉颇羞愧不已。
负荆请罪的故事原文战国时期,赵国的蔺相如几次出使秦国,又随同赵王会见秦王,每次都凭着自己的大智大勇,挫败骄横的秦王,因此赵王很是器重蔺相如,一下子将他提拔为上卿,位在老将军廉颇之上。
战功卓著的将军廉颇见蔺相如官位比自己还高,很不服气,他到处扬言说:“我为赵国出生入死,有攻城夺地的大功。
而这个蔺相如,出身低微,只是凭着鼓动三寸不烂之舌,就能位在我之上,这实在是让我难堪!以后我再见到蔺相如,一定要当着众人的面羞辱他。
”蔺相如听说后,就总是处处躲开廉颇。
有一次,蔺相如坐车在大街上走,忽然看见廉颇的马车正迎面驰来,便赶紧命人将自己的车拐进一条小巷,待廉颇的车马走过,才从小巷出来继续前行。
蔺相如的随从们见主人对廉颇一让再让,好像十分惧怕廉颇似的,他们都觉得很丢面子,便议论纷纷,还商量着要离开蔺相如而去。
蔺相如知道后,把他们找来,问他们道:“你们看,是秦王厉害还是廉颇厉害?”随从们齐声说:“廉颇哪能跟秦王相比!”蔺相如说:“这就是了。
人们都知道秦王厉害,可是我连威震天下的秦王都不怕,怎么会怕廉将军呢?我之所以不跟廉将军发生冲突,是以国家利益为重啊!你们想,秦国之所以不敢侵犯赵国,不就是因为赵国有我和廉将军两个人吗?如果我们两个人互相争斗,那就好比两虎相斗,结果必有一伤,赵国的力量被削弱,赵国就危险了。
所以我不计较廉将军,是为了赵国啊!”后来这些话传到廉颇那里,廉颇大受感动。
他想到自己对蔺相如不恭的言语和行为,深感自己错了,真是又羞又愧。
历史人物负荆请罪的故事
负荆请罪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典故,发生在春秋时期。
故事的主
人公是晋国的大夫荆轲。
荆轲原本是秦国的人,因为秦国的暴君秦
穆公对待百姓残暴,对待大臣也非常苛刻,所以荆轲决定前往晋国,希望能够得到帮助,推翻秦国的暴政。
荆轲来到晋国后,向晋景公献上了一把名为“越绝”的宝剑,
并表示愿意为晋国除掉秦国的暴君。
晋景公对荆轲的忠诚表示感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未能立刻采纳荆轲的建议。
荆轲心急如焚,为
了能够得到晋国的支持,他决定采取极端的手段。
最终,荆轲决定采取刺杀秦穆公的行动。
他把宝剑藏在一束荆
棘里,然后向秦穆公献上一篮子荆棘,表示自己是为了献上荆棘而来。
在得到秦穆公的信任后,荆轲突然拔出宝剑,企图刺杀秦穆公。
然而,由于秦穆公身边的侍卫及时发现并制止了荆轲的行动,荆轲
最终被擒获并处死。
这个故事反映了荆轲为了国家和百姓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
生命,以致力于推翻暴政的决心和勇气。
他的行为也成为后人传颂
的英雄故事,成为中国古代的一个著名典故。
这个故事也启示人们
要有忠君爱国的精神,但同时也要明智地选择合适的方式和时机来实现自己的理想。
负荆请罪历史典故内容如下:
负荆请罪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历史的典故,主要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
典故中的主要人物是晋国大夫郤儿,他因为一系列错误导致了晋国的失败,于是决定用实际行动来表达自己对国家的忠诚和愧疚。
据《史记·晋世家》记载,郤儿曾劝说晋景公发动一场战争,但最终并没有取得成功,反而给国家带来了不幸。
在战败之后,郤儿感到非常懊悔和内疚,于是决定采取一种异常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忏悔。
他在晋国宫廷的大门外种下了一株荆棘,然后将荆棘上的刺插入自己的肩膀,赤身裸体地跪在大门前,以此来表示自己的悔过和请求宽恕。
这一行为深深触动了当时的晋景公,使他对郤儿改变了看法,最终原谅了他。
后来,负荆请罪也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一个广为流传的典故,被用来形容一个人因为内疚而采取极端行为来表示悔过和忏悔的形象。
负荆请罪典故所体现的精神内涵是忏悔、自责和对国家、对人民的责任感。
这个故事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广泛引用,成为了一种表达忏悔和请求宽恕的象征。
负荆请罪的成语故事_负荆请罪的成语典故负荆请罪是表示主动向人认错赔罪;请求责罚。
那么负荆请罪有什么故事呢?店铺为大家整理了负荆请罪成语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负荆请罪的成语故事战国时候,有七个大国,它们是秦、齐、楚、燕、韩、赵、魏,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
这七国当中,又数秦国最强大。
秦国常常欺侮赵国。
有一次,赵王派一个大臣的手下人蔺相如到秦国去交涉。
蔺相如见了秦王,凭着机智和勇敢,给赵国争得了不少面子。
秦王见赵国有这样的人才,就不敢再小看赵国了。
赵王看蔺相如这么能干。
就封他为“上卿”(相当于后来的宰相)。
赵王这么看重蔺相如,可气坏了赵国的大将军廉颇。
他想:我为赵国拚命打仗,功劳难道不如蔺相如吗?蔺相如光凭一张嘴,有什么了不起的本领,地位倒比我还高!他越想越不服气,怒气冲冲地说:“我要是碰着蔺相如,要当面给他点儿难堪,看他能把我怎么样!”廉颇的这些话传到了蔺相如耳朵里。
蔺相如立刻吩咐他手下的人,叫他们以后碰着廉颇手下的人,千万要让着点儿,不要和他们争吵。
他自己坐车出门,只要听说廉颇打前面来了,就叫马车夫把车子赶到小巷子里,等廉颇过去了再走。
廉颇手下的人,看见上卿这么让着自己的主人,更加得意忘形了,见了蔺相如手下的人,就嘲笑他们。
蔺相如手下的人受不了这个气,就跟蔺相如说:“您的地位比廉将军高,他骂您,您反而躲着他,让着他,他越发不把您放在眼里啦!这么下去,我们可受不了。
”蔺相如心平气和地问他们:“廉将军跟秦王相比,哪一个厉害呢?”大伙儿说:“那当然是秦王厉害。
”蔺相如说:“对呀!我见了秦王都不怕,难道还怕廉将军吗?要知道,秦国现在不敢来打赵国,就是因为国内文官武将一条心。
我们两人好比是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要是打起架来,不免有一只要受伤,甚至死掉,这就给秦国造成了进攻赵国的好机会。
你们想想,国家的事儿要紧,还是私人的面子要紧?”蔺相如手下的人听了这一番话,非常感动,以后看见廉颇手下的人,都小心谨慎,总是让着他们。
成语负荆请罪
(原创版)
目录
1.成语负荆请罪的来源
2.负荆请罪的含义
3.负荆请罪的故事背景
4.负荆请罪的现实意义
正文
负荆请罪是一个充满历史故事的成语,其来源于战国时期赵国廉颇、蔺相如的故事。
这个成语的含义是主动承担过错,向人认错、道歉,自请严厉责罚。
在战国时期,赵国大将廉颇因为一次战斗的失利而备受指责,他深感自己的过失给国家带来了损失,于是他便背负荆条,赤裸上身,来到蔺相如的府邸请罪。
蔺相如见状,立刻劝慰廉颇,并表示愿意与他一起承担责任。
这个故事展现了廉颇的勇于承担过错和蔺相如的大度谦和,被后人传颂不已。
负荆请罪这个成语在现实生活中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面对自己的过错,我们应该勇于承认,并主动承担责任。
这种态度不仅能够赢得他人的谅解和尊重,还能够使自己不断成长和进步。
总之,负荆请罪这个成语承载着古人的智慧,教育我们要有勇于承担过错的精神。
第1页共1页。
关于负荆请罪的成语故事古时候,赵国大臣蔺相如凭借智慧和勇敢,让强大的秦国不敢欺负赵国。
赵王非常高兴,任命蔺相如做了大官。
大将军廉颇非常不服气,他心想:“我在战场上出生入死,难道功劳没有蔺相如高吗?!他凭着一张嘴,官职居然比我还高。
总有一天,我要给他点颜色看看!”廉颇的话很快传到蔺相如的耳朵里。
蔺相如并不生气,他吩咐手下人说,今后一定要谦让廉颇的家人。
这一天,蔺相如乘车走在大街上,恰好看到廉颇骑着马从对面走来。
蔺相如连忙拐进了小巷,让廉颇先过去。
随从们非常奇怪,他们问蔺相如:“大人,您的官职比廉颇将军高,为什么还要让着他呢?难道您怕他么?”廉颇微微一笑,问大家说:“廉颇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可怕呢?”“当然是秦王啊。
”“既然我连秦王都不怕,怎么会怕廉颇将军呢?秦国之所以不敢欺负我们赵国,是因为我们大家团结一心。
如果我和廉颇将军不和,赵国就危险了!”后来,廉颇知道了蔺相如的话,心中非常羞愧。
他背着荆条,亲自到蔺相如家中道歉。
从此以后,两人成了好朋友。
负荆请罪fùjīng qǐng zuì诚心诚意地主动向别人道歉。
————来源网络搜集整理,仅供个人学习查参考妈妈参考:这一故事又称为“将相和”,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原文如下: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XX,吾羞,不忍为之下。
……我见相如,必辱之。
”相如闻,不肯与会。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王?”曰:“不若也。
”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负荆请罪的成语故事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其中“负荆请罪”就是其中一个。
这个成语来源于一个关于春秋时期齐国的故事,讲述了一个人因为自己的错误而向别人道歉的故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勇于承认错误并及时改正是非常重要的品质。
下面,我们就来讲述一下这个负荆请罪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的齐国,当时的齐国国君是齐景公。
齐景公有一个非常宠爱的臣子,名叫晏婴。
晏婴是一个非常聪明能干的人,他的才华得到了齐景公的赏识,因此在朝中地位非常高。
然而,晏婴也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骄傲自大。
他总是认为自己是最聪明、最优秀的人,其他人都不如他。
有一天,晏婴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
他在给齐景公汇报工作时,把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说错了。
这件事情本来是很简单的,但因为晏婴的疏忽,导致齐国陷入了一场危机。
齐景公得知这件事后非常生气,他认为晏婴辜负了他的信任,决定要好好教训他一顿。
当晚,齐景公召集了晏婴,让他到宫中去见他。
晏婴知道自己犯了错,心里非常害怕,但他还是硬着头皮来到了宫中。
到了宫中,齐景公对晏婴说:“你今天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我要好好教训你一顿。
”说完,他让手下人拿来了一把荆棘,让晏婴背着荆棘在宫中走一圈。
晏婴知道这是惩罚他的一个方式,心里非常痛苦。
但他没有反抗,而是默默地背着荆棘走了一圈又一圈。
当他走完三圈之后,齐景公突然问晏婴:“你知道我为什么要让你背着荆棘走这么一圈吗?”晏婴低着头回答:“我知道我犯了错,我应该受到惩罚。
”齐景公看着晏婴说:“你说得对。
你犯了错,就应该受到惩罚。
但是,你知道吗?你之所以能够得到我的惩罚,是因为我在考验你。
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并且敢于为自己的错误承担责任。
你能够勇敢地背着荆棘走到我面前,说明你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且愿意为自己的错误承担责任。
这是一种非常难得的品质。
”听完齐景公的话,晏婴感动得热泪盈眶。
他跪在地上,对着齐景公说:“谢谢您给我一个认错的机会。
负荆请罪的故事的主要内容
《负荆请罪》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大将军廉颇向遭受其侮辱不与之计较的上卿蔺相如负荆请罚的故事,下面是负荆请罪主要内容,欢迎阅读了解。
1
蔺相如在渑池会盟后被封为上卿,官位比廉颇还高。
廉颇不服蔺相如,并扬言要羞辱他。
蔺相如听说后则尽量避让廉颇,不与其发生冲突。
蔺相如的门客以为他是畏惧廉颇,蔺相如却表示要以国家利益为先,廉颇知道后感到很惭愧,就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府门上请罪。
从此两人和解,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2
1、从廉颇的角度出发
尽管在故事的前期廉颇是个小心眼的人,但他后来认识到了错误并及时向人赔礼道歉,可见廉颇是一个看中国家利益的人,是一个有担当的军人。
是人总会犯错,最要紧的是要勇于承认错误,并及时更正。
2、从蔺相如的角度出发
蔺相如明明不怕廉颇的挑衅,可始终避让廉颇,说明他是一个心胸宽广的人。
在廉颇低头后,蔺相如也没有难为廉颇,说明他也是一个不计较的人,处处以国为重。
这也教育大家做事情要有大局观,以大局为重,不要把个人的恩怨凌驾在国家的利益上。
负荆请罪成语故事负荆请罪成语故事1秦昭襄王一心要使赵国屈服,接连侵入赵国边境,占了一些地方。
公元前279年,他又耍了个花招,请赵惠文王到秦地渑池(今河南渑池县西,渑音miǎn)去会见。
赵惠文王开始怕被秦国扣留,不敢去。
大将廉颇和蔺相如都认为如果不去,反倒向秦国示弱。
赵惠文王决定硬着头皮去冒一趟险。
他叫蔺相如随同他一块儿去,让廉颇留在本国辅助太子留守。
为了防备意外。
赵惠文王又派大将李牧带兵五千人护送,相国平原君带兵几万人,在边境接应。
到了预定会见的日期,秦王和赵王在渑池相会,并且举行了宴会,高兴地喝酒谈天。
秦昭襄王喝了几盅酒,带着醉意对赵惠文王说:听说赵王弹得一手好瑟。
请赵王弹个曲儿,给大伙儿凑个热闹。
说罢,真的吩咐左右把瑟拿上来。
赵惠文王不好推辞,只好勉强弹一个曲儿。
秦国的史官当场就把这事记了下来,并且念着说:某年某月某日,秦王和赵王在渑池相会,秦王令赵王弹瑟。
赵惠文王气得脸都发紫了。
正在这时候,蔺相如拿了一个缶(音fǒu,一种瓦器,可以打击配乐),突然跪到秦昭襄王跟前,说:赵王听说秦王挺会秦国的乐器。
我这里有个瓦盆,也请大王赏脸敲几下助兴吧。
秦昭襄王勃然变色,不去理他。
蔺相如的眼睛射出愤怒的光,说:大王未免太欺负人了。
秦国的兵力虽然强大,可是在这五步之内,我可以把我的血溅到大王身上去!秦昭襄王见蔺相如这股势头,十分吃惊,只好拿起击棒在缶上胡乱敲了几下。
蔺相如回过头来叫赵国的史官也把这件事记下来,说:某年某月某日,赵王和秦王在渑池相会。
秦王给赵王击缶。
秦国的大臣见蔺相如竟敢这样伤秦王的体面,很不服气。
有人站起来说:请赵王割让十五座城给秦王上寿。
蔺相如也站起来说:请秦王把咸阳城割让给赵国,为赵王上寿。
秦昭襄王眼看这个局面十分紧张。
他事先已探知赵国派大军驻扎在临近地方,真的动起武来,恐怕也得不到便宜,就喝住秦国大臣,说:今天是两国君王欢会的日子,诸位不必多说。
这样,两国渑池之会总算圆满而散。
蔺相如两次出使,保全赵国不受屈辱,立了大功。
负荆请罪成语故事简短
负荆请罪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成语故事。
相传战国时期,楚国的大夫屈原因受到诬陷,被逐出国门。
他流落在外,深感愧疚和懊悔,于是决定以自己的血肉之躯来表达自己的忏悔之情。
他用刀划破自己的胸口,以荆棘扎自己的身体,行走在楚国的都城郢都的街头,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忏悔之意。
人们见到这一幕,无不为之感动,纷纷劝阻他停止,但屈原却义无反顾,最终感动了楚王,得到了原谅。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屈原用自己的行动来表达内心的忏悔和愧疚,展现了一种坚定不移的决心和勇敢面对自己过错的精神。
同时也表现了对真理和正义的坚守,以及对自己行为的负责。
这个故事也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一个典故,被后人用来形容一个人心甘情愿地承担过错,以示忏悔和悔改的行为。
负荆请罪的故事负荆请罪的故事(版本8篇)负荆请罪的故事(一):负荆请罪的故事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叙述了战国时代赵国廉颇、蔺相如的故事,故事又称将相和。
故事梗概:战国时期,廉颇是赵国出名的良将,他战功赫赫,被拜为上卿,蔺相如"完璧归'有功,被封为上大夫不久,又在渑池秦王与赵王相见的时候,维护了赵王的尊严,所以也被提升为上卿,且位在廉颇之上。
廉颇对此不服,扬言说:"我要是见了他,必需要羞辱他一番。
"蔺相如明白后,就有意不与廉颇会面。
别人以为蔺相如可怕廉颇,廉颇为此很得意。
可是商相如却说:"我哪里会怕廉将军?可是,此刻秦国倒是有点怕我们赵国,这主要是由于有廉将军和我两个人在。
假如我跟他相互攻击,那只能对秦国有益。
我之所以避开廉将军,是以国事为重,把私人的恩怨丢一边儿了!'这话传到了廉颇耳朵里,廉颇非常感动,便光着上身,背负荆杖,来到蔺相如家请罪。
他惭愧地对商相如说:"我真是一个糊涂人,想不到你能这样地宽宏许多!'两个人最终结成誓同生死的伴侣。
这个故事也称之为"将相和'。
后人利用这个故事,对主动向认错、赔礼,自情严峻责罚的人,就称其为"负荆情罪'。
负荆请罪的故事(二):蔺相如是赵国的文臣,多次与秦国交涉,为赵国解决了许多重大问题,赵王封他为上卿。
武将廉颇得知了此事,就怒气冲冲地说:我为赵国打仗,是冒着生命危急的,却不如蔺相如光凭一张嘴能让赵王看重,再遇到蔺相如,我必需给他点儿尴尬!蔺相如明白了此事,以后坐车出门,只要与廉颇在路上遇见,就叫车夫把车子赶到小巷子里,等廉颇过去了再走。
车夫就问蔺相如说:您为什么要让着廉将军呢?蔺相如说:'秦国不敢来打赵国,就是由于国内文官武将一条心。
我们两人要是打起架来,不就正好给秦国制造了进攻赵国的好机会吗?廉颇听说了这件事,感到非常惭愧,忙脱掉一只衣服袖子,露着肩膀,背了一根荆条,去蔺相如家恳求他的原谅。
负荆请罪历史典故故事梗概蔺相如由于“完璧归赵”有功而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
廉颇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羞辱蔺相如。
蔺相如得知后,尽量回避、容让,不与廉颇发生冲突。
蔺相如的门客以为他畏惧廉颇,然而蔺相如说:“秦国不敢侵略我们赵国,是由于有我和廉将军。
我对廉将军容忍、退让,是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把个人的私仇放在后面啊!”这话被廉颇听到,就有了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
白话故事渑池会结束以后,由于蔺相如功劳大,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
廉颇说:“我是赵国将军,有攻城野战的大功,而蔺相如只不过靠能说会道立了点功,可是他的地位却在我之上,况且相如原来是个平民,我感到羞辱,在他下面我难以忍受。
”并且扬言说:“我遇见相如,肯定要羞辱他。
”相如听到后,不愿和他相见。
相如每到上朝时,经常推说有病,不愿和廉颇去争位次的先后。
没过多久,相如外出,在邯郸城回车巷远远看到廉颇,相如就掉转车子回避。
于是蔺相如的门客就一起来直言进谏地说:“我们所以离开亲人来侍奉您,就是仰慕您高尚的节义呀。
如今您与廉颇官位相同,廉老先生口出恶言,而您却可怕躲避他,您怕得也太过分了,平凡的人尚且感到羞辱,何况是身为将相的人呢!我们这些人没出息,请让我们告辞吧!”蔺相如坚决地挽留他们,说:“诸位认为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厉害?”回答说:“廉将军比不了秦王。
”相如说:“以秦王的威势,而我却敢在朝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群臣,我蔺相如虽然无能,莫非会怕廉将军吗?但是我想到,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攻打赵国邯郸城,就是由于有我和廉将军在呀,如今两虎相斗,势必不能共存。
我所以这样忍让,就是为了要把国家的急难摆在前面,而把个人的私怨放在后面。
”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
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当。
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府门上请罪。
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赶忙热忱地出来迎接。
从今以后,他们俩成了好伙伴,同心同德保卫赵国。
负荆请罪的故事简介
负荆请罪的故事我相信大家并不陌生,那么你知道负荆请罪的故事简介吗?接下来带你了解一下负荆请罪的故事简介。
负荆请罪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讲述了发生在赵国首都邯郸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故事又被称为将相和。
在邯郸市串城街(邯郸道)有一处巷子回车巷,这里就是蔺相如回避廉颇的窄巷。
还在巷口立了一通石碑回车巷碑记,记述负荆请罪的故事。
意思:负:背着;荆:荆条。
背着荆杖,表示服罪,向当事人请罪,形容主动向人认错、道歉,给予自己严厉责罚,也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示例:我今特来寻贤弟,~。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四十六回近义词:引咎自责反义词:兴师问罪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用于赔礼道歉的场合。
负:背,背着。
(荆是落叶丛生灌木,高四五尺,茎坚硬,可作杖,有刺。
荆条长而柔韧,可以编制筐、篮、篱笆等。
) 请罪:自己犯了错误,主动请求处罚让对方原谅。
(背着荆杖,表示服罪,向当事人请罪。
) 负荆请罪:形容主动向人认错、道歉,给自己严厉责罚。
负荆请罪的故事梗概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有功而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负荆请罪的图片。
廉颇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羞辱蔺相
如。
蔺相如得知后,尽量回避、容让,不与廉颇发生冲突。
蔺相如的门客以为他畏惧廉颇,然而蔺相如说:“秦国不敢侵略我们赵国,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
我对廉将军容忍、退让,是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把个人的私仇放在后面啊!”这话被廉颇听到,就有了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
负荆请罪的故事战国时候,有七个大国,它们是秦、齐、楚、燕、韩、赵、魏,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
这七国当中,又数秦国最强大。
秦国常常欺侮赵国。
有一次,赵王派一个大臣的手下人蔺相如到秦国去交涉。
蔺相如见了秦王,凭着机智和勇敢,给赵国争得了不少面子。
秦王见赵国有这样的人才,就不敢再小看赵国了。
赵王看蔺相如这么能干。
就封他为“上卿”(相当于后来的宰相)。
赵王这么看重蔺相如,可气坏了赵国的大将军廉颇。
他想:我为赵国拚命打仗,功劳难道不如蔺相如吗?蔺相如光凭一张嘴,有什么了不起的本领,地位倒比我还高!他越想越不服气,怒气冲冲地说:“我要是碰着蔺相如,要当面给他点儿难堪,看他能把我怎么样!”
廉颇的这些话传到了蔺相如耳朵里。
蔺相如立刻吩咐他手下的人,叫他们以后碰着廉颇手下的人,千万要让着点儿,不要和他们争吵。
他自己坐车出门,只要听说廉颇打前面来了,就叫马车夫把车子赶到小巷子里,等廉颇过去了再走。
廉颇手下的人,看见上卿这么让着自己的主人,更加得意忘形了,见了蔺相如手下的人,就嘲笑他们。
蔺相如手下的人受不了这个气,就跟蔺相如说:“您的地位比廉将军高,他骂您,您反而躲着他,让
着他,他越发不把您放在眼里啦!这么下去,我们可受不了。
”
蔺相如心平气和地问他们:“廉将军跟秦王相比,哪一个厉害呢?”大伙儿说:“那当然是秦王厉害。
”蔺相如说:“对呀!我见了秦王都不怕,难道还怕廉将军吗?要知道,秦国现在不敢来打赵国,就是因为国内文官武将一条心。
我们两人好比是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要是打起架来,不免有一只要受伤,甚至死掉,这就给秦国造成了进攻赵国的好机会。
你们想想,国家的事儿要紧,还是私人的面子要紧?”
蔺相如手下的人听了这一番话,非常感动,以后看见廉颇手下的人,都小心谨慎,总是让着他们。
蔺相如的这番话,后来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
廉颇惭愧极了。
他脱掉一只袖子,露着肩膀,背了一根荆条,直奔蔺相如家。
蔺相如连忙出来迎接廉颇。
廉颇对着蔺相如跪了下来,双手捧着荆条,请蔺相如鞭打自己。
蔺相如把荆条扔在地上,急忙用双手扶起廉颇,给他穿好衣服,拉着他的手请他坐下。
蔺相如和廉颇从此成了很要好的朋友。
这两个人一文一武,同心协力为国家办事,秦国因此更不敢欺侮赵国了。
“负荆请罪”也就成了一句成语,表示向别人道歉、承认错误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