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的基本理论2011-9月
- 格式:ppt
- 大小:501.00 KB
- 文档页数:15
社会保险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以下简称《社会保险法》)于2007年底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初次审议,历时三年多,经过四次审议,最终于2010年10月28日经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表决通过,自2011年7月1日起实行。
一、社会保险的定义从理论上讲,社会保险是以国家为主体,对有工资收入的劳动者在暂时或者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或虽有能力而无工作,亦即丧失生活来源的时期内,通过立法手段,运用社会力量给其一定程度的损失补偿,保障其基本生活的社会保障制度。
1.劳动者暂时失去劳动能力这种情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员工在工作中病得很严重,需要住院治疗或者在家修养;第二,女职工休产假期间暂时没有办法工作;第三,员工在工作中发生工伤事故,导致伤残比较严重,需要救治。
2.劳动者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是指劳动者到了退休年龄,这里的“丧失”指的是劳动权利能力的丧失,并不是不能再继续劳动。
比如,很多人在退休以后仍然可以被企业返聘。
从理论上讲,“退休”就意味着劳动者到了法定退休年龄以后就丧失了劳动权利能力,所以《劳动合同法》里规定: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后,与用人单位的劳动合同自动终止。
我国员工的法定退休年龄为:男性60岁,女性工人50岁,女性干部55岁。
在一些企业中,男员工55岁时企业还跟他续签10年的合同,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因为男职工一旦到了60岁,合同没有履行完全也会自动终止。
劳动者到了退休年龄以后就丧失了劳动权利能力,之后应该如何生活呢?这时就需要依靠社会保险——养老保险可以保障劳动者退休后的基本生活。
3.虽有能力而无工作劳动者除了暂时或者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以外,还会出现另外一种情况——在工作过程中突然失业,不能马上找到工作,这时也没有生活来源。
如果社会不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劳动者就很难生存,所以劳动者这时也需要社会保险的保障。
二、我国社会保险体系的构成目前,我国社会保险体系由五大部分构成吗,分别是: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和工伤保险。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1.07.31•【字号】黔府发[2011]26号•【施行日期】2011.09.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就业促进正文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意见(黔府发〔2011〕26号)各自治州、市人民政府,各地区行署,各县(自治县、市、市辖区、特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为进一步做好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依法保障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现提出以下意见:一、基本原则(一)低起点、广覆盖、多层次、可持续的原则。
(二)促进充分就业与保障基本生活并重的原则。
(三)政府、集体、个人共同负担,权利与义务相对应,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原则。
二、保障对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征收承包耕地后,被征地家庭人均剩余耕地面积与2009年当地农业人口人均耕地面积的比例(简称“人均剩余耕地比”)不足70%(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高比例)的在册农业人口,征地后农转非人员。
人员身份认定按照《贵州省被征地农民身份认定程序》办理。
“剩余耕地”为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确权的耕地。
三、就业政策(一)被征地农民农转非后,在法定劳动年龄段内有劳动能力和就业要求并处于失业状态的,可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进行失业登记,领取《就业失业登记证》,按规定优先享受国家和省的公益性岗位安置等就业扶持政策。
(二)用地项目业主单位要优先安置符合用工条件的被征地农民就业,招用项目所在县被征地农民就业的,可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补贴。
补贴资金从县级就业专项资金中列支,具体补贴标准由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和省财政厅另行制定。
(三)鼓励和支持仍保留农村户籍进城务工的被征地农民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并享受相应的培训补贴;自主创业的,可优先享受小额担保贷款等优惠政策。
(四)建立被征地农民“征地一户、帮扶一户”的就业失业动态管理制度,为被征地农民转移就业和自主创业提供指导和就业服务。
社会保障学填空题1、“社会保障”一词首先使用于1935年美国“新政”中的(《社会保障法》)2、1952年国际劳工组织制定通并通过的(《社会保障最低标准公约》),为各国制定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了依据。
3、现代型的社会保障,国家或者政府是(首要)责任主体。
社会保障必须由(政府)出面组织实施,并以公共财政的保障做后盾。
4、社会保障是现代国家的一种(安全)制度。
5、社会保障的特点是(强制性、社会性、福利性、互济性、不可逆性)。
6、社会保障的功能有(补偿功能、稳定功能、调节功能).7、社会保障的利益主体可分为(政府、企业、个人)8、从共性上看,(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保险)显然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9、现代社会保障理论逐渐向(多样化、复杂化)方向发展。
10、社会保障理论由(社会保障的基本理论、社会保障资金运行理论和社会保障制度理论)三大部分构成。
11、传统社会保障时期可分为(萌芽阶段、慈善阶段、济贫阶段)三个阶段。
12、现代社会保障时期是以160多年前社会保障开始形成(制度)为起点的。
13、社会保障制度的雏形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上半叶英国颁布实行的新(《济贫法》)14、从时间顺序上看,现代社会保障建立的标志是1935年(美国)颁布的《社会保障法》。
国为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社会保障法。
15、新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始建于1951年2月政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16、(社会保障基金)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问题和中心内容,是社会保障制度得以建立并正常运行的物质基础和前提。
17、社会保障从本质上讲是(社会保障分配)18、社会保障分配贯穿于社会保障的全过程,其规划实施的第一步是组织(社会保障收入),其最终举措是组织(社会保障支出)19、筹集社会保障基金,有一个基本原则,即(收支平衡)的原则,这种原则有两种理解:一种是(横向平衡);另一种是(纵向平衡)20、社会保障基金的建立方式主要有(现收现付式、完全积累式、部分积累式)三种。
08 级学院:金融学院专业:保险班级: 081 学生姓名:学号:完成日期: 2011-9-24年月关于养老保险发展的文献综述摘要:农村社会保障是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占总人口约70% 的人民目前或将来的生活质量,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则是其中的关键内容之一。
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险发展初具规模,也积累了大量资料和文献。
本文通过对已有资料的阅读,分析,整理综合,阐述了我国的农村养老保险的发展。
关键词:文献综述,养老保险,农村,问题,对策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和保险业的蓬勃发展以及部分农村居民生活日渐富裕,农民开始参加各种形式的养老保险截2009年底,全国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人数为8691 万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存681亿元,27个省自治区的320个县(市、区、旗)和四个直辖市部分区县被列入首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初具规模。
研究解决好农民的养老保障问题,既是保障农民基本权利的客观需要,也关系到农村政治、经济、社会的稳定、持续发展,因而在农村现实社会经济条件基础上,探索设计适合我国农村实际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对解除农民养老的后顾之忧,缓和计划生育政策与农民生育观念的冲突,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二、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一)农村养老保险的基本现状于珊珊(2008)认为中国政府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探索性地建立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到目前为止,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己有10多年的历史。
这段历史可以大体划分为 3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6一1992年,为试点阶段。
1986年,民政部和国务院有关部委在江苏沙洲县召开了“全国农村基层社会保障工作座谈会”。
会议根据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决定因地制宜地开展农村社会保障工作。
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成为首批试点地区。
第二阶段1992一1998年,为推广阶段。
1.单位未依法缴纳工伤保险费职工还能享受工伤待遇吗?根据《社会保险法》以及本市的有关政策规定,2011年7月1日起,从业人员所在用人单位未依法缴纳工伤保险费,发生工伤事故的,由用人单位支付工伤保险待遇。
用人单位不支付的,从工伤保险基金中先行支付。
从工伤保险基金中先行支付的工伤保险待遇应当由用人单位偿还。
用人单位不偿还的,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可以按规定追偿2.2011年7月起失业人员如何享受医疗待遇?根据《社会保险法》以及本市的有关政策规定,今年7月1日起,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
失业人员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的基数为上一年度全市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缴费比例为14%,所需费用由失业保险基金支付,个人不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
3.年薪制员工月报酬可以低于最低工资吗?根据本市《企业工资支付办法》的有关规定,对实行年薪制或按考核周期兑现工资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应当每月按不低于最低工资的标准预付工资,年终或考核周期期满时结算。
本市从2011年4月1日起调整最低工资标准,月最低工资标准从1120元调整为1280元4.个人可以申请工伤认定吗?根据本市工伤有关政策规定,自2004年1月1日起发生事故伤害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的,用人单位应当自发生事故伤害之日起30日内,向单位注册地所在区县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区、县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自受理工伤认定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工伤认定决定,并在10个工作日内将工伤认定决定送达申请工伤认定的从业人员或者其直系亲属和该从业人员所在单位.用人单位未在规定的时限内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从业人员或者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1年内,可以直接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区、县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5.应休未休的年休假工资如何计算?根据《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的有关规定,用人单位经职工同意不安排年休假或者安排职工年休假天数少于应休年休假天数,应当在本年度内对职工应休未休年休假天数,按照其日工资收入的300%支付未休年休假工资报酬,其中包含用人单位支付职工正常工作期间的工资收入。
社会保障概论第一章1、社会保障:以政府职责任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生活发生困难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2、社会保障分为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
3、社会救助:依据法律规定,政府和社会对因自然灾害或其他原因而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无收入和低收入的个人或家庭给予帮助,满足其生存需要的制度。
4、社会保障的功能(1)人民生活的安全网(直接目的是保障国民的基本生活)(2)经济发展的助推器(3)社会矛盾的调节器(化解社会矛盾、实现共享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关系和谐)(4)社会政治的稳定剂还有对社会的文化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推进作用。
第二章1、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德国最先建立社会保险制度(1)1883年,《疾病社会保险法》(2)1884年,《工伤事故保险法》(3)1889年,《老年和残障社会保险法》2、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关系联系:通过共同筹资、共担风险,起到了稳定社会的作用区别:目的、保障对象、权利与义务对等内涵、管理体制、保障水平、立法范畴不同3、社会保障制度的模式:(1)投保资助型:美国、德国、日本A、特点:以劳动者为核心,强调劳动者个人在社会保险方面的责任,社会保险费由国家、雇主和劳动者三方支付(个人和雇主投保,国家资助)B、强调社会保险中群里与义务的关系,强化自我保障意识,体现效率原则;保障基金统筹使用,符合大数原则,体现了保险的互助互济原则。
(2)福利国家型:英国、瑞典A、特点:面向全体社会成员、高福利化、统一管理、为公民提供“一揽子”预防性保障的,由国家承担最后责任的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
(3)国家保险型:前苏联特点:保障对象是全体劳动者;受保人不缴任何费用,一切保险费由企业主和国家负担;社会保险待遇高(退休金一般是原工资的70%);保险待遇不予缴费多少关联,而与工龄挂钩;各级工会组织代表国家政权机构管理社会保险事宜。
(4)强制储蓄型:新加坡、智利以新加坡的中央公积金制(CPF)为代表。
社会保障学重点整理社会保障学第一节社会保障概念一、社会保障释意社会保障Social Security,最早出现在1935年美国颁布的《社会保障法》中1944年,第26届国际劳工大会《费城宣言》正式采纳了“社会保障”一词。
国际劳工组织的解释:“通过一定的组织对这个组织的成员所面临养老、疾病预防或治疗、失业等风险提供保障的行为。
”各国家根据自己的国情和需要对社会保障的含义作出了不同的界定和解释。
我国的界定:通过立法,动员社会社各方资源,保证无收入、低收入以及遭受各种意外灾害的公民能够维持生存,保障劳动者在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时的基本生活需要;同时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逐步增进公共福利水平,提高国民生活质量的一种社会制度。
三、社会保障内容及层次(一) 社会救济国家和社会对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公民给予无偿救助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救济是社会保障层次中最低层次的保障制度,其目的是保障公民的最低生活需求。
经费源于政府财政和社会捐赠,给付标准低于社会保险。
救助对象:①.无劳动能力、无依靠、无生活来源的孤儿、残疾人,以及没有参加社会保险,且无子女的老人;②.有收入来源,但生活水平低于法定最低标准的人;③.有劳动能力,有收入来源,但由于自然或社会灾害,而使生活一时无法维持的人。
(二) 社会互助社会团体、工会、妇联、民间等群众团体组织开展的群众性互助互济、慈善救助等活动。
资金主要来源于社会捐赠和成员自愿交费,以及政府税收等方面的支持。
(三) 社会优抚政府及社会对军人等从事特殊工作的人及家属予以优待、抚恤和妥善安置的措施和制度。
优抚对象主要包括以下人员:现役军人和武警官兵;革命伤残军人;复员退伍军人;革命烈士家属;因公牺牲军人家属;病故军人家属;现役军人家属等。
(四) 社会福利广义的社会福利:政府为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文化生活及增进整体国民福利水平,提供的各种各种文化教育津贴、家庭补充津贴、住宅津贴等,各种公共卫生、公共娱乐、市政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等。
社会保障学(本)考核说明(2011-1-18最终稿)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课程考核说明课程名称:社会保障学(本)专业名称:社会工作(本科)启用时间:2 0 1 1 年春季主持教师:黄俏编写日期:21年12月一、有关说明1.考核对象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本科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
2.启用时间从 2011 年春季开始使用。
3.考核目标通过考核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社会保障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使学生掌握社会保障的基本概念、特点与体系,了解社会保障制度产生、发展与变迁的过程并理解其内在规律,掌握社会保障制度的一般内容及我国的具体规定,并学会运用社会保障学的理论和知识,分析和解决我国社会保障方面的现实问题。
4.考核依据本课程考核说明是依据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社会保障学(本)教学大纲”、文字教材《社会保障教程》(潘锦棠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1 年 1 月第一版)制定的。
本课程考核说明是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命题的基本依据。
5.考核方式及计分方法本课程考核分为两种方式,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试。
形成性考核占综合成绩的 30%,终结性考试占综合成绩的70%。
二、考核方式与要求(一)形成性考核1.考核目的加强对学生平时自主学习过程的指导和监督,重在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进行指导和检测,引导学生按照教学要求和学习计划完成学习任务,达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目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与地方电大教师共同实现教学过程的引导、指导和管理。
2.考核手段形成性考核在初期采用纸质形成性考核册。
但是随着网络化考试改革的进程,不排除以后采取基于网络考核的可能性。
3.考核形式形成性考核由计分作业构成。
4.形成性考核各形式所占比重及计分方法形成性考核按百分制计分,每次形考任务也按照百分制计分。
形成性考核共包括两部分。
第一部分为形考作业,共 4 次,每次作业成绩占形考总成绩的 20%。
第二部分为学生平日综合表现成绩,由地方电大责任教师或辅导教师、班主任根据学生平时出勤情况、课堂讨论发言情况等综合表现进行评定,平日综合表现成绩占形考总成绩的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