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手法之烘托、渲染、衬托、对比
- 格式:pptx
- 大小:534.76 KB
- 文档页数:15
渲染、烘托、衬托与对比渲染: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
用于艺术创作,就是指正面着意描写。
烘托: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
衬托: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是两种事物都写。
对比: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
1、烘托与衬托的区别(1)衬托和烘托都是着眼于“托”,使某种事物、某个形象或某种情感得到凸显。
(2)两者的手段方式不同①衬托主要通过对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和与其相似或相对事物(形象、情感)的对照映衬来完成。
②烘托主要通过对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做外在的侧面的描写来实现。
2、衬托与对比的区别(1)①对比的两个事物的关系是并列的,不分主次。
②衬托可以明显的分出衬托事物和被衬托事物来,有主次、偏正之分。
(2)对比常用于论述,衬托常用于描写。
(3)衬托描写的是两个事物;对比可以是两个事物,也可以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
(4) ①衬托的修辞效果主要在于突现正面或反面事物,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化文章的主题。
②对比的修辞效果主要是用比较的方式提示事物的本质,使好的显得更好,使坏的显得更坏。
让人们在比较中鉴别,给人们留下深刻而鲜明的印象。
3、渲染与烘托的区别(1)①渲染旨在通过对环境,人物的行为、心理等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修饰,来突出形象,表现主题。
②烘托则有意避开正面描写,而从侧面着意刻画,以使所要表现的人、物、事鲜明突出,收到“烘云托月”的艺术效果。
③渲染属于正面描写,烘托属于侧面描写,这是它们最本质的区别。
(2) ①渲染和烘托都是通过具体的描写来表达主题。
②如果把渲染烘托中的具体描写当着托体,那么所要表达的对象就是主体。
(3)在渲染和烘托中,托体和主体的关系是不一样的。
(4)渲染和烘托是两种不同的表现手法,要正确认识它们,还要正确把握它们的相对性。
①在一段描写里,对主体理解不同,对表现手法的认识也不同。
烘托、渲染、衬托、对比的明确区别作为文学创作中的四种重要手法,烘托、渲染、衬托和对比在内容上,分别强调营造氛围、深化人物形象、补充情节细节和突出主题思想,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但是,由于这四种手法在创作中使用频繁,很容易被误用或混淆。
因此,在本文中,我们将详细阐述烘托、渲染、衬托和对比的明确区别,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并运用它们。
1. 烘托烘托是一种营造浓烈氛围的手法,主要是通过利用环境、气氛、气味、天气等元素,来增强情节与场景的渲染力度,从而使作品更具可感性、更具吸引力。
烘托的特点之一就是重在渲染,因此在描写时,通常需要使用大量的形容词、修饰语、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漫长的雨夜,孤独的街道上没有了往昔的繁华和热闹,取而代之的是寂静和恐惧。
路面上的水坑深浅不一,泥泞的土地和被冲刷的花草都被淋得透湿,马路两旁的灯光朦胧,唯独寂寥无声的雨滴打响了这座城市之夜的序曲。
从这段描述可以看出,烘托的表现手法主要是在描写环境与氛围。
通过雨、路面、花草和灯光等因素的描述,创造出这个城市夜晚惨淡与寂静的气氛。
2. 渲染渲染是一种深化人物形象的手法,主要是通过对人物的生理特征、心理状态、言语行为等方面的描写,来揭示人物的性格特点、情感、志向、人生观等深层次的内涵。
渲染的特点之一就是富有感染力,因此在描写时,能够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他黝黑的皮肤,红润的双唇,那向下弯曲的长长的眼角显得十分的魅惑,略带浓重黑色眼圈显得深邃。
不甘于寻求庇护的性格让他干脆地在城市边缘搭建了一座小小的帐篷,而平时显得嗬嗬嗫嗫的他,在卖艺时却可以轻松自如地扭曲身体,在人群中展现出他那无所畏惧的自我。
从这段描述可以看出,渲染的表现手法主要是在描写人物的外貌、内心和行为等方面。
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让读者充分感受到人物的特点及其所处的情境。
3. 衬托衬托是一种补充情节细节的手法,主要是通过在主题或情节周围编排一些次要的事件、场景或人物,来凸显主题的焦点,并突出故事的主旨。
高考备考:“对比、衬托、烘托、渲染”的异同对于表现手法的考查,是历年高考的重点也是难点,很多同学对于一些艺术手法很难弄清。
对比、衬托、烘托、渲染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四种艺术表现手法,很多同学就弄不清它们的异同。
它们即有区别,又有内在联系。
本文主要以《风景谈》为例,对这四种艺术表现手法作一分析比较。
一、对比对比是中国古代研究‚诗法‛时所出现的一种修辞方法。
它常把两个性质相反的事物或极端的色、形、态,如黑与白、曲与直、动与静、喜与愁等,放在一起,加以对照,旨在表现尖锐的差别和对立。
因此,对比实质上是一种所要表达的内容按比较程式构成的组建方法。
这种组建,常由同一层面上的对立两极构成,在‚对照‛中见‚比较‛。
例如,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在生活画面的尖锐对比中,熔铸着诗人对现实的控诉。
白居易的《卖炭翁》‚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一车千余斤的炭只换得‚半匹红绡一丈绫‛,即使‚惜不得‛,但在‚宫使的驱将‛下,也只得‚系向牛头充炭直‛。
两相比较,揭露了宫市的掠夺性质,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这是古诗例。
再看现代散文《风景谈》第四幅画面‚石洞雨景‛:‚我们都曾见过西装革履烫发旗袍高跟鞋的一对儿,在公园的角落,绿荫下长椅上,悄悄儿说话,但是试想一想,如果在一个下雨天,你经过一边是黄褐色的浊水,一边是怪石峭壁的崖岸,马蹄很小心地探入泥浆里,有时还不免打了一下跌撞,四面是静寂灰黄,没有一般所谓的生动鲜艳,然而,你忽然抬头看见高高的山壁上有几个天然的石洞,三层楼的亭子间似的,一对人儿促膝而坐,只凭剪发式样的不同,你方能辨认出一个是女的,他们被雨赶到了那里,大概聊天也聊够了,现在是摊开着一本札记簿,头凑在一处,一同在看,——试想一想,这样一个场面到了你眼前时,总该和在什么公园里看见了长椅上有一对儿在偎倚低语,颇有点味儿不同罢?‛画面中突出了两对人物形象。
衬托、对比、渲染、烘托的同与异【摘要】:衬托、对比、渲染、烘托是高考诗歌鉴赏常考又常混的四种艺术手法。
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相似点,又有那些区别?很多考生对这个问题迷惑不解。
本文试图做一点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衬托、对比、渲染、烘托异同一、分析论述(一)衬托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就是利用与主要形象相同或者相似的次要形象从正面突出主要形象的手法。
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就是利用次要形象“桃花潭水”从正面来突出主要形象“汪伦送我的情谊”之深;又譬如,在“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作者利用天台山之高,从正面突出天姥山的巍峨。
反衬,即利用与主要形象相反或者相异的次要形象,通过对比,从反面突出主要形象。
如毛宗岗所说“写鲁肃老实,以衬托孔明之乖巧”即属此类。
又如“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毛泽东《卜算子·咏梅》),以“百丈冰”的极寒反衬花枝凌寒不屈的俏美挺拔。
又譬如:我在朦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有爆竹声连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镇。
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
只觉得天地圣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熏熏地在空中蹒跚,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鲁迅《祝福》)鲁迅在《祝福》的结尾写鲁镇祝福的氛围,实际上是为了反衬祥林嫂死去之悲。
譬如:2006年江苏卷鹧鸪天室人降日【注】,以此奉寄。
[元]魏初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
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
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注】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问:“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答:【答案】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
(二)对比故意把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说明,这种手法叫对比,也叫对照。
浅析“对比、衬托、烘托、渲染”的异同对于表现手法的考查,是历年高考的重点也是难点,很多同学对于一些艺术手法很难弄清。
对比、衬托、烘托、渲染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四种艺术表现手法,很多同学就弄不清它们的异同。
它们既有区别,又有内在的联系。
一、对比对比是中国古代研究“诗法”时所出现的一种修辞方法。
它常把两个性质相反的事物或极端的色、形、态,如黑与白、曲与直、动与静、喜与愁等,放在一起,加以对照,旨在表现尖锐的差别和对立。
因此,对比常由同一层面上的对立两极构成,在“对照”中见“比较”。
例如,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在生活画面的尖锐对比中,熔铸着诗人对现实的控诉。
白居易的《卖炭翁》“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一车千余斤的炭只换得“半匹红绡一丈绫”,即使“惜不得”,但在“宫使的驱将”下,也只得“系向牛头充炭直”。
两相比较,揭露了宫市的掠夺性质,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二、衬托衬托与对比不同。
它不是同一个层面上人物与人物、物象与物象间的对照比较,而是两个层面间的背景、环境对人物、物象的映衬相托。
它们有“主”有“从”,以“从”衬“主”。
现代作家马烽说:“文学作品和绘画一样,应该有远近,有浓淡。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图画,流水、小桥、茅屋、人物,刻画得很细致,而山峰、云雾只是个淡淡的影子,因为作者要表现的主要是前面的这些东西,山峰和云雾只是个陪衬。
”(《谈目前创作中的几个问题》)反衬与对比的比较。
用相同性质的事物相衬,一宾一主,以宾衬主,这是“正衬”。
如若用相反的事物相衬,使两者差异更分明,这就是所谓的“反衬”。
反衬很容易与对比相混淆。
对比是将同一层面内两个反差极大的事物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照。
尽管作者有时所要强调突出的只是其中之一,但作为比照而出现的另一事物,仍是该层面比照整体中的一部分,并不是在此之外的任何其他事物。
而“反衬”用于表现“第二层面”背景、环境与“第一层面”中心物象间的关系。
、不同的概念1、渲染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营造意境。
赵师秀《约客》诗云:“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其中以“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一种气氛,衬托夜的深和夜的静。
2、烘托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
也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
烘托用在诗文中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清人刘熙载《艺概》所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
”此法引入诗歌创作中,指从侧面用笔,对事物进行描述、铺排,使被“托”之物更加突出。
齐已有《早梅》一诗:“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此诗以“禽窥素艳来”一句便用烘托之法,表现出早梅之素艳。
3、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
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
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用相同或相美的事物来衬托,如以动衬动,以静衬静,以乐衬乐,以哀衬哀,即“绿叶衬红花”。
白居易有《钱塘湖春行》一诗:“孤山寺北贾亭西,水平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此诗以西湖生气勃勃之景,从正面衬托出诗人的欣喜之情。
此外,“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长恨歌”)以六宫后妃之美衬玉环更胜一筹的美。
反衬用相反的事物来衬托,如以动衬静,以乐衬哀,以丑衬美。
《谢亭送别》唐代许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
《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此外,“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王维《鸟鸣涧》)以鸟之“惊、”“鸣”反衬春山“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