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合理归因
- 格式:doc
- 大小:115.00 KB
- 文档页数:6
学会合理归因,积极面对失败——高中心理健康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失败的本质,认识到失败是成功之母。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失败。
1.2 教学内容失败的本质:失败是成功之母,失败与成功相互转化。
正确的价值观:积极面对失败,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失败的本质和正确的价值观。
互动法: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失败的看法和经历。
第二章:失败的本质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失败并非绝对的负面结果,而是成长的过程。
引导学生认识到失败是成功之母,每一次失败都孕育着成功的可能性。
2.2 教学内容失败的本质:失败是成长的过程,是成功的必经之路。
失败与成功的关系:失败不是终点,而是成功的起点。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失败的本质和与成功的关系。
案例分析法:分析名人的失败经历,引导学生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第三章:正确的价值观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失败的价值。
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失败,勇于尝试和挑战。
3.2 教学内容正确的价值观:失败是一种财富,是成长的机会。
积极的心态:面对失败,保持乐观和坚持,迎接挑战。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心态。
心理测试法:进行心理测试,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心态,并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第四章: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4.1 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为未来的成功打下基础。
4.2 教学内容提高抗挫能力:培养乐观的心态,勇于面对挑战。
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吸取经验教训的方法和提高抗挫能力的重要性。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失败经历,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第五章:积极面对失败的实际操作5.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实际操作方法,积极面对失败。
引导学生将所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实际操作方法:如何积极面对失败,克服心理障碍。
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实际操作方法和提高心理素质的重要性。
学会合理归因胶州实验中学心理组[主题背景]一个人把他或她的成功或失败归因于什么,这会影响到人对今后行为的认识,若把失败归因于稳定的原因如能力不足,则当失败时一般不会再去争取胜利;若认为失败是不稳定原因造成的,如认为是自己努力不够,则将倾向于通过再努力,以求成功。
[活动目标]1、让学生认识到不合理归因产生的不良影响2、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归因特点3、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积极的归因[活动准备]游戏道具:针线学生分组心理问卷多媒体课件[活动方法]游戏、角色扮演、问卷分析、心理学中的归因理论[拓展材料]美国心理学家维纳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1.原因来源,即当事人认为影响归因理论是人们用来解释自己或他人行为因其成败因素的来源,是系于个人条件(内控的),还是来自外在环境(外控的);2.稳定性,即当事人自认影响其影响成败的原因,在性质上是否稳定,是否在类似情况下具有一致性;3.可控性,即当事人认为影响其成败的因素,能否由个人意愿所决定。
根据维纳的观点,将这三个维度和四个行为责任因素结合为三维度归因模式。
即:内部稳定不可控因素:能力强——充满信心、趾高气扬能力弱——丧失信心、听之任之内部不稳定可控因素:努力——继续努力争取再胜努力不够——相信只要努力就能成功外部稳定不可控因素:任务难——埋怨客观,寄托减轻任务任务易——提醒自己认真学习外部不稳定不可控因素:运气好——侥幸运气不好——自认倒霉学生对学习成败原因的不同解释,直接影响学生的情感体验。
学生学习取得好成绩会感到高兴,但只有当学生将成功归因于能力强或足够努力时,他才会感到自豪与满意。
而如果把成功归因于题目简单或自己比较幸运时,学生可能就不会感到自豪与满意。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对后续学习的期望。
如果学生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为自己能力强或努力学习的结果,他会认为下次我努力学习一定还会取得成功。
如果学生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为是任务简单或是我这次比较幸运的话,他会认为下次就不一定这么幸运了,题目难度也可能会增加,所以下次能取得什么样的成绩就很难说了。
学会合理归因【教学目标】1.了解自己的归因特点,理解维纳归因理论;2.认识不合理归因的不良影响;3.掌握合理的归因方法;4.体验合理归因对学习和生活的积极作用。
【教学重点】理解维纳归因理论,掌握合理的归因方法。
【教学难点】将归因理论应用于实践,结合自身实际,及时进行合理归因。
【教学方式】游戏活动、心理测试、案例分析【课前准备】归因测试卷、贴近学生生活的典型事例【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暖身活动——绕口令不NG(一)说明游戏规则每组选派3名学生代表本组参赛,3人排好队,随机抽取绕口令任务,逐个进行绕口令,速度要快,音要准。
如果有人出错,则从第一人重新开始,再同上,直到3人无误念完才算通过。
在最短的时间内全部无误念完的组胜出。
组员累计出错3次即为过关失败。
(二)寻找游戏中成败的原因分别邀请胜出的组和失败的组的同学分享成败的原因。
(三)教师总结,引出课题归因:就是寻找产生结果的原因,即你对学习、工作成败的原因作出判断。
通过游戏中学生分享成败的原因,总结出归因外部因素和个体内部因素。
二、自我诊断——我的归因特点(一)归因自测完成心理问卷,统计结果:单数项目共几题?双数项目共几题? (二)诊断分析如果单数题占多数:你可能是一个外部控制的人,也就是说你通常习惯把自己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归于外部条件和环境。
双数题占多数:说明你善于从自己内部寻找原因,你是一个内部控制的人。
究竟哪一种归因方法更合理呢?呈现《飓风的威力》表三、理论分析——维纳归因理论(一)分析讨论从《飓风的威力》表中,你看到了什么,得到了什么信息?(二)引入维纳归因理论1.说明:心理学家维纳认为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主面:能力、努力程度、任务难度、运气等。
并且,他把人们归纳的这些原因进行了分类:从来自于内部和外部将它分为内因和外因,从它能否被我们个人意愿所控制将它分为可控和不可控,从它是否稳定将它分为稳定和不稳定。
2.师生共同将这四个原因进行分类。
学会合理归因,积极面对成败【活动背景】归因是个体根据有关信息或线索对行为原因进行推测和判断的过程。
当个人将成败归因于不可控因素(运气、任务难度、能力)时,成功之后的满意度不高,失败之后容易怨天尤人;如果将个人归因于可控因素(努力)时,不仅能提高成功后的满意度,失败后也不容易放弃。
高一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使他们能够很好的进行自我反思、自我调整。
因此,引导高中生分析和认识自己的归因风格,成功时,归因于内部的能力和努力,失败时归因于内在可控的因素——努力,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积极主动追求成功的心理需要和行为反应,也有利于失败后的自我心理调整、树立信心、重新振作。
【活动目标】引导学生分析和认识自己的归因风格;引导学生通过情景剧和故事认识到不同的归因方式会对以后的学习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归因,积极面对失败。
【活动对象】高一学生【活动过程】一、游戏导入1.游戏规则2.寻找游戏中成功和失败的原因3.教师总结,并引出归因的定义。
二、情景剧《各抒己见》1.欣赏情景剧《各抒己见》(提示: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来思考)旁白:期中考试之后,同学们都拿到了自己的成绩单,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在考试中都失利了,他们在教室里闲聊。
甲:我平时学习够努力的啊……初中是“希望之星”,高一就成了“流星”!唉,这次没考好,看来自己真的不是学习的料啊,再努力恐怕也没用了!乙:我跟你一样,初中也算“希望之星”,现在就成了“扫帚星”!但是我认为自己不笨,之所以落得今天这地步,都得怪老师,有些老师的课真的太枯燥了,管理也不严格,没有把我管好教好!你想,学生没学好,不怪老师,还能怪谁呢?丙:这次考试出的题太难了,我也真是倒霉,考前复习的一个没考,考的东西都是我之前没看的,而且,上次老师给我们调了座位,现在我四周坐的都是捣蛋同学,一上课,他们就嗡嗡嗡嗡地说话,你说这样我能考好吗,丁:我为什么没考好,哎!我这段时间上课听课总是开小差,没怎么努力,真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啊!不行,我以后得努力学习了,不能辜负老师和爸妈对我的希望。
(学会合理归因积极面对成败)作文五百字归因,通俗地理解就是归结他人或自己行为的原因,在一件事结束之后,无论是成功或失败,如何正确看待结果,既取决于结果本身,也取决于对结果如何归因。
〔心理学中有一种理论叫归因理论。
主要内容是将归因分为内外两种。
一种为内归因,既将失误归结为自身的原因,将成功归因于外在的,也就是说别人的援助;外归因就是将失误归结为别人不支持,而将成功归结为自身的努力。
如果归因的路径不对,就会出现社会性交往问题。
严峻地会形成人格障碍。
易连云〕为了防止学生在失落的情绪中徘徊,我借助此次时机引导学生进行合理归因: 首先,稳定情绪,抛出问题。
在比赛结束后给予参与比赛的同学充分的肯定,表扬他们为班级荣誉的付出与努力,同时也肯定有些同学负面情绪背后所隐含的积极因素,同学们都是出于对班级荣誉的维护和热爱。
之后我抛出问题:“虽然你们所表达的言语我并不认同,但我能听出来你们的言语背后都是很热爱集体的,但是看看你们面对失败的态度,你们失利后相互埋怨,这是在维护尊严还是在损害班级的荣誉呢?〞面对这个问题大家都安静了。
在稳定学生情绪后,第二步:清清归因,正视问题。
我接着问同学们,“大家想一想今天的事情自己有没有责任?〞安静过后有同学先说“是我们运气太差了,我们的绳儿太软了,而且还被折过,摇绳的时候绳子一直晃,影响了跳绳同学的发挥。
〞我接着这个同学的回复说:“我们先不商量运气问题,请同学们想想我们为什么会输,为什么其他班级会比我们完成的更好?〞大家开始热烈商量别的班级哪里做得好,我总结到:“你们看,其实不是他们运气比我们好,而是在比赛之前他们不埋怨、不抱怨,经过了认认真真训练,屡次商量,掌握技巧,才赢得了比赛。
〞我继续提问:“我们一起回忆一下,想想我们在赛前练习时是不是多了一些自由散漫,确定的跳绳顺序,有时候练着练着就随意跳了,而且每次绊绳大家多数都会归咎于摇绳的同学,甚至在马上就要上场的时候,还有同学起哄要换掉摇绳的同学,大家的行为是不是给摇绳的同学带来了太大的压力,如果你是他,你心里好受吗?〞从谈话中可知,学生们将这次的冲突归因于摇绳同学和绳子,还有运气不好,当学生表达整理己消极的归因方法后,即刻带着学生理性分析,让他们意识到团队内部之所以出现矛盾,原因在于没有真正认同自己是这个团队的一员,没有感同身受队友的压力,而比赛失利主要原因是努力不够,沟通不好,不够团结齐心。
学会合理归因,积极面对失败——高中心理健康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归因理论,认识到不合理归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2. 培养学生学会合理归因,积极面对失败和挫折。
3. 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增强抗挫能力,促进全面发展。
二、教学内容1. 归因理论的基本概念2. 常见的不合理归因方式3. 合理归因的方法和技巧4. 积极面对失败和挫折的心态调整5. 实践演练:如何进行合理归因和应对失败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归因理论、不合理归因的危害及合理归因的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识别不合理归因。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经验和感悟。
4. 实践演练法:设计情景剧,让学生亲身体验合理归因的过程。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引入归因主题,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归因理论,引导学生认识不合理归因的危害。
3. 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识别不合理归因。
4. 讲解合理归因的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归因。
5. 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经验和感悟,互相学习。
6. 实践演练:设计情景剧,让学生亲身体验合理归因的过程。
五、课后作业1. 思考自己在生活中是否存在不合理归因的现象,举例说明。
2. 尝试运用合理归因的方法和技巧,调整自己的心态,积极面对失败和挫折。
教学评价: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课堂参与度、小组讨论的表现等方面,评价学生对合理归因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以及积极面对失败的心态。
六、教学评估1. 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课堂参与度、小组讨论的表现等方面,评价学生对合理归因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以及积极面对失败的心态。
2. 观察学生在实践演练中的表现,评估他们运用合理归因技巧的熟练程度。
3. 收集学生的心得体会,分析他们对于学会合理归因、积极面对失败的感悟和收获。
七、教学资源1. 课件:包括归因理论的基本概念、不合理归因的案例分析、合理归因的方法和技巧等内容。
2. 视频资料:用于导入课程,激发学生兴趣。
面对挫折,合理归因教案--心理健康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挫折的普遍性和不可避免性,认识到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
2. 培养学生正确看待挫折,学会合理归因,调整心态,增强心理韧性。
3. 引导学生掌握面对挫折时的应对策略,提高自我调节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挫折的普遍性和不可避免性。
2. 合理归因的方法和技巧。
3. 面对挫折的应对策略。
三、教学难点:1. 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挫折,进行合理归因。
2. 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病例,让学生了解挫折的普遍性和不可避免性。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面对挫折的经验和心得。
3. 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模拟不同情境,学会合理归因和应对挫折。
4. 实践演练法: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应对挫折的能力。
五、教学内容:1. 挫折的普遍性和不可避免性: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挫折是人长的必经之路。
2. 合理归因:介绍合理归因的方法和技巧,如外部归因、内部归因和可控归因。
3. 面对挫折的应对策略:培养学生掌握应对挫折的方法,如积极思考、寻求支持、调整目标等。
4.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病例,让学生了解挫折对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以及如何进行合理归因和应对。
5.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面对挫折的经验和心得,互相学习,共同成长。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引入典型的挫折案例,引发学生对挫折的共鸣,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挫折的普遍性和不可避免性:引导学生认识到挫折是人长的必经之路,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
3. 讲解合理归因的方法和技巧:教授学生如何进行外部归因、内部归因和可控归因,帮助学生正确看待挫折。
4. 讲解面对挫折的应对策略:教授学生应对挫折的方法,如积极思考、寻求支持、调整目标等。
5.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病例,让学生了解挫折对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以及如何进行合理归因和应对。
如何进行合理归因?一个人把自己的成功或失败归因于什么,这会影响到它对今后行为的认识,若把失败归因于稳定的原因如能力不足,则当失败时一般不会再去争取胜利;若认为失败是不稳定原因造成的,如认为是自己努力不够,则将倾向于通过再努力,以求成功。
有关调查发现,中学生对学习成败的归因主要有以下6 种类型1.把失败归之于自己脑子笨、能力差等稳定的因素。
这种归因会使自己丧失信心,自暴自弃,放弃努力。
2.把失败归之于自己不努力等不稳定的因素。
这种归因会使自己重燃希望,变得努力。
3.把失败归之于学习难度大等稳定因素。
这会使自己学习积极性受影响,甚至会对相应学科失去信心。
4.把失败归之于运气不好等不稳定因素。
这可能会使自己重新树立信心。
5.把成功归之于运气好等外在因素。
这会使自己产生侥幸心理,下次不一定会努力。
6.把成功归之于自己能力强、努力程度高等内在因素。
这既可能使自己满意、自豪,也可能使自己产生骄傲、自负等情绪。
同学们,你们一般会对自己的学习成败做什么样的归因呢?心理学家韦纳总结了一下,认为我们一般把原因归结为以下4个方面: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等。
他把这些进行了分类:来自于内部的如能力、努力等称之为内因,来自于外部的如任务难度、运气等则为外因。
另外,根据能否被我们控制的原则,将这些可能的原因分为可控的和不可控的。
能力、任务难度、运气这些都是不可控的,我们唯一能控制的就是努力。
我们有能力去调整我们的努力程度。
当我们把失败归因于努力程度不够的时候,我们对自我的失望和谴责就会大大减少,从而能积聚更多的能量去反思,去进一步学习。
所以,当你感觉学习困难并把它归因为基础差、学习技能差时,你可以告诉自己:那是我做出的努力还不够。
只要努力,以前的知识缺陷落差是可以补上来的,基本的学习技能也可以通过训练进行补救的。
”当你努力学习取得进步时,你可以告诉自己:这是我努力的结果,我可以继续勤奋学习,以获得更大的成功。
当你学习遇到挫折时,你也可以告诉自己:这只是我努力不够的结果,一时的失败并不能说明什么,我会更加努力,直到达成我的目标。
合理归因心理健康教育教案《合理归因心理健康教育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合理归因的概念和重要性2. 掌握合理归因的技巧和方法3. 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抗压能力二、教学重点1. 合理归因的概念和意义2. 合理归因的方法和实践三、教学难点1. 如何帮助学生改变消极的归因方式2. 如何让学生运用合理归因的技巧解决问题四、教学内容1. 合理归因的概念和意义合理归因是指人们对事件产生原因的解释和解释方式。
良好的归因方式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挫折和困难,维护心理健康。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让学生理解合理归因的重要性,引导他们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采取积极的归因方式。
2. 合理归因的技巧和方法通过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掌握合理归因的技巧和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积极归因的实际应用,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抗压能力。
五、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2. 角色扮演法3. 小组讨论法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挑战和困难的案例,让学生对合理归因产生兴趣和共鸣。
2. 理论讲解:讲解合理归因的概念和意义,介绍合理归因的技巧和方法。
3. 案例分析:让学生分析不同归因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引导他们思考积极的归因方式。
4. 角色扮演和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演练,通过讨论分享不同的归因方式,促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积极的归因方法。
5. 总结:总结合理归因的重要性和实践方法,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七、教学评价1. 学生表现2. 学生案例分析报告3. 教学实践观察八、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需求,积极鼓励学生运用合理归因的方法处理问题,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
合理归因,培养孩子的内驱力--心理健康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归因的概念,认识到归因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2. 培养学生正确归因的习惯,提高自我认识和自我调节能力。
3. 引导学生学会从积极的角度看待挫折,增强心理韧性。
4. 提升学生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二、教学内容:1. 归因理论:让学生了解归因的基本概念,掌握归因的三维度(稳定性、控制性、可控性)和六因素(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身心状况、外部环境)。
2. 正确归因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分析问题,找出问题的原因,并给出合理的归因。
3. 积极归因训练:培养学生从积极的角度看待挫折,增强心理韧性。
4. 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将归因理论应用于生活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故事,让学生初步了解归因的概念。
2. 讲解归因理论:介绍归因的三维度和六因素,让学生掌握归因的基本知识。
3. 案例分析:让学生分析案例,学会正确归因。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归因经验,互相学习,改进归因方式。
6.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实践题,让学生将归因理论应用于生活中。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估学生对归因理论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心理变化:通过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在生活中的归因方式和心理变化,评估教学效果。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关于心理健康、心理调适的教材或相关书籍。
2. 故事素材:用于导入的短篇故事。
3. 案例素材:用于分析讨论的实例。
4. 课后作业:实践性任务,让学生将归因理论应用于生活。
六、教学策略:1. 采用讲授法,讲解归因理论和正确归因方法。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学会正确归因。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享经验,互相学习,改进归因方式。
4. 运用实践法,让学生将归因理论应用于生活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一个故事,让学生初步了解归因的概念。
合理归因的三个要诀
合理归因是指在面对成功或失败时,能够客观地分析原因,找出真正的影响因素。
以下是三个合理归因的要诀:
1. 多找内部原因,少找外部原因:内部原因是指个人自身的因素,如能力、努力、态度等;外部原因是指环境、他人等因素。
在归因时,应该更多地关注个人内部的因素,而不是归咎于外部因素。
这样可以促使个人更加积极地改进自己,提高自身素质。
2. 多找可控原因,少找不可控原因:可控原因是指个人可以控制和改变的因素,如个人的努力、学习方法等;不可控原因是指个人无法控制和改变的因素,如天气、他人的行为等。
在归因时,应该更多地关注可控原因,这样可以让个人更有动力去改变和提高自己。
3. 多找稳定原因,少找不稳定原因:稳定原因是指那些长期存在、不易改变的因素,如个人的天赋、性格等;不稳定原因是指那些容易改变、不稳定的因素,如努力程度、情绪等。
在归因时,应该更多地关注稳定原因,这样可以让个人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从而制定更加合理的发展计划。
总之,合理归因需要我们综合考虑内部原因、可控原因和稳定原因,客观地分析成功或失败的原因。
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提高自我效能感,从而更加积极地面对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挑战。
教学课题:学会合理归因
教学背景:人如果把成功或失败归因于什么,会影响他将来的发展,如果把失败归为稳定的原因的时候,则不会再去努力争取。
/view/ba5b301c227916888486d78d.html
特别是初中学生正处在自我认知的不断的修整阶段。
在初三这个学年,我发现大
部分学生总是有意无意对人对事或对学习成绩不断地寻找原因,他们更乐于把原
因推向外部,指向别人。
学生对人对事对学习的归因方式,不仅能影响他们的学
习成绩,而且还会影响到他们学习、发展的动机,因此,如何让学生了解归因类
型、归因的作用、归因对人的影响就显得很重要。
教学资源:故事、例案、幻灯片
教材分析:这是一个根据需要自己组织自编的教材,在设计时根据初三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了三个大的环节即热身游戏、情境分析、自我体验,通过来自于学生身边的情
境演示,引导学生分析归因,从而得知归因的类型、作用、对人的影响,并在自
我体验中逐步学会合理归因。
教学方法:分析法、讲述法、演示情境法
教学目标:通过例案认识不合理归因产生不良的影响
了解常见的归因类型
了解合理归因的重要性
培养积极归因意识并能成功运用
教学过程:
一、热身游戏引出课题:
《稻草人、木头人》
游戏规则:
每小组推选出一个人出来做麻雀,被选做麻雀的人需要靠近一面墙壁站好,不能动,其他人站到小组内。
当麻雀数1、2、3时稻草人时,所有的学生必须都保持稻草人的姿势不动,(稻草人的姿势:单腿站立,双手在两侧伸平),还可以喊1、2、3,木头人。
(木头人为双手下垂,单脚站立)麻雀可以让他们保持一定的时间,如果没喊下一个口令时,大家没有保持住而移动的话,这个人就被淘汰出局,如做错了,同样出局。
讨论分享:
1、没有保持住姿势是什么原因?
2、预想一下这样的原因会导致怎样的结果?
师小结:
怎么看一件事情的原因,会导致不一样的行为结果。
什么样的归因有利于人的成长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学会合理归因》这一课。
二、情境体验析因明理
下面有六个情境,每个情境表达着不同的归因,请每组领一个情境单,按情境上叙述的简单的内容,表演当时的场景。
(抽签、小组讨论准备)
情境体验一:
林红平时学习不错,这次月考,她没有考好。
放学回到家里,妈妈问她考试成绩。
她说:“都怨考试那天天气热,肚子又痛,所以影响了考试成绩。
”
思考问题:
林红认为考不好的原因是什么?
设想一下把失利的原因归到天气与身体上,对她将来有怎样的影响?
根据归因的可控性、外因、内因、稳定性、对人的影响,说一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归因?
/education/zyzx/gz/201104/214802.html
(介鉴此课中的成改归因向度,设计了本课的归因图表)
分析林红考不好的真正原因是什么?(看屏幕归因图表)
在生活中,你有过这样或类似这样的经历吗?在你读过的故事当中,有哪些故事是把成败归为外部,不可控的因素的呢?
情境体验二:
林红平时学习不错,这次月考,她没有考好。
放学回到家里,妈妈问她考试成绩。
她说:“小红埋怨这次考试老师出的题太深太难。
”
思考问题:
林红认为考不好的原因是什么?
设想一下把失利的原因归到任务太难上,对她将来有怎样的影响?
根据归因的可控性、外因、内因、稳定性、对人的影响,说一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归因?分析林红考不好的真正原因是什么?(看屏幕归因图表)
情境体验三:
林红这次考试没考好,她说:“是老师没有教好,爸爸不管我,没请家教。
”
思考问题:
林红认为考不好的原因是什么?
设想一下把失利的原因归到教师、爸爸的外在因素上,对她将来有怎样的影响?
根据归因的可控性、外因、内因、稳定性、对人的影响,说一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归因?分析林红考不好的真正原因是什么?(看屏幕归因图表)
师结:林红把失利的原因归于教师、爸爸的管理上,外部环境对人是有一定的影响,但它不是全部,逆境中也能塑造人,你能举出逆境中成长例子吗?(生举例)
同学说得很多,老师这还有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青蛙》:
有一只青蛙放它入在四十度的热水中,它突然受热,很难受。
产生应激,使劲一跳,跳出来。
同样是这只青蛙,给他放进凉水中,他快活动地游着,慢慢地将水加热到四十度,他在水中一点点适应,当他感到热时,已经没有能力再跳出来了。
/albums/3436486/3436486.html#0$8ad4b31c8701a18baedcccf
c9e2f07082838fe4a
部
天气
外因
不可控
消极(当时心理舒服,但不利于
个人成长,自己没责任)
肚子痛
内部(身
体)
不可控(对
考试当时)
两种结果(略)
题太难 外因
不可控
消极(推卸责任不会再努力)
别人管理
环境
外因
不可控
消极(有怨气)
同样一种环境,是什么原因使它有了不同的变化?
情境体验四:
林红这次考试考不好,她说:“爸爸,妈妈都是工人,学习也不好,我也一样,因为我没长一个好脑袋。
”
思考问题:
林红认为考不好的原因是什么?
设想一下把失利的原因归到遗传的因素上,对她现在的学习和将来生活有怎样的影响?
根据归因的可控性、外因、内因、稳定性、对人的影响,说一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归因?
(看屏幕归因图表)
情境体验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