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便秘诊治指南
- 格式:ppt
- 大小:761.00 KB
- 文档页数:32
一、便秘诊治流程提出的背景便秘主要是指粪便干结、排便困难或不尽感以及排便次数减少等。
便秘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常见病症,包括胃肠道疾病、累及消化道的系统性疾病,许多药物也可引起便秘。
不少便秘无器质性病因,罗马II功能性胃肠疾病(FGID)提出和便秘有关的病症有功能性便秘、盆底排便障碍及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
其中,功能性便秘需除外器质性病因以及药物因素。
而盆底排便障碍需符合功能性便秘的标准,并具备盆底排便障碍的客观检查依据。
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以便秘为突出表现。
随着饮食结构的改变及精神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便秘已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在有些疾病如结肠癌、肝性脑病、乳腺疾病、早老性痴呆的发生中有重要作用;在急性心肌梗塞、脑血管意外等症时的便秘甚至可导致生命意外;部分便秘和肛肠疾病,如痔、肛裂等均有密切的关系。
我国北京、天津和西安地区对60岁以上老年人的调查显示,慢性便秘高达15%~20%。
而北京地区对18~70岁成年人进行的一项随机、分层、分级调查表明,慢性便秘的发病率为6.07%,女性是男性的4倍以上,且精神因素是高危因子之一。
因此,预防和及时合理治疗便秘,将会大大减轻便秘带来的严重后果和社会负担,制定适合于我国的便秘诊治流程,必将使整个社会受益。
2001年我国胃肠动力会议(深圳)提出便秘诊治流程,近10个月来在全国各地广泛征求意见,今年8月在北京中国慢性便秘论坛会上,我国200多名消化医师进一步讨论了诊治流程。
二、我国便秘流程的思路和依据:便秘的诊断要点:正常的排便需具备正常的结肠传输功能和排便功能。
如有任何环节的故障,均可以引起便秘。
对慢性便秘的诊断应包括便秘的病因(和诱因)、程度及便秘类型。
如能了解和便秘有关的累及范围(结肠、肛门直肠、或伴上胃肠道)、受累组织(肌病或神经病变)、有无局部结构异常及其和便秘的因果关系,则对制定治疗和预测疗效非常有用。
便秘的严重程度可分为轻、中、重三度。
轻度指症状较轻,不影响生活,经一般处理能好转,无需用药或少用药。
便秘外科诊治指南〔2021版〕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分会随着人们生活程度的进步,饮食构造的改变,工作压力增加,以及精神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便秘的发病率显著上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2021年制定的"便秘外科诊治指南〔草案〕" ,对标准便秘的诊断和外科治疗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近年来,随着便秘根底和临床研究程度的进步,对慢性便秘的认识也逐步深化。
我们这次对"便秘外科诊治指南〔草案〕"作相应的修订。
便秘表现为持续排便困难、排便不尽感或排便次数减少。
排便困难包括排便量少、干结、排便费时和费力、排便不尽感,甚至需要用手法帮助排便。
排便次数减少指每周排便次数少于3次或长期无便意。
慢性便秘的病程至少为6个月。
正常排便需要胃肠内容物以正常的速度通过消化道各段,及时抵达直肠,并能刺激直肠肛管,诱发排便反射。
排便时盆底肌肉协调活动,完成排便。
以上任何一个环节障碍,均可引起便秘[2,3,4,5,6,7,8,9]。
1.结直肠外因素:〔1〕胃肠运动控制中枢:长期抑制便意、精神病、抑郁症、神经性厌食、认知障碍或痴呆;脑出血、占位、外伤[3]。
〔2〕神经传导:自主神经病变引起的传入、传出神经支配异常。
2.结直肠因素:〔1〕壁内神经传导:先天性巨结肠、特发性巨结肠、巨直肠。
〔2〕肠神经系统:慢传输型便秘、功能性排便障碍[10]。
〔3〕终末效应器:药物:如可待因、吗啡、抗抑郁剂、抗胆碱能制剂等[11];部分排便感受器缺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低下或亢进、垂体功能低下、嗜铬细胞瘤、尿毒症、慢性肾病等;离子通道拮抗剂、冲动剂[3]。
〔4〕肌肉组织:假性肠梗阻、肛裂、肛管或直肠狭窄、老年、内括约肌失缓慢、盆底痉挛综合征、耻骨直肠肌肥厚、皮肌炎等[12]。
〔5〕间质组织:硬皮病、淀粉样变性、系统性硬化病等[13]。
〔6〕黏膜层:炎性肠病、泻剂结肠、直肠黏膜内脱垂[6]。
〔7〕直肠形态改变:直肠全层内脱垂、直肠前突。
《中国成人慢性便秘评估与外科处理临床实践指南(2022版)》解读——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童卫东;姚宏伟;张忠涛【期刊名称】《结直肠肛门外科》【年(卷),期】2022(28)2【摘要】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外科学组于2022年1月发布了《中国成人慢性便秘评估与外科处理临床实践指南(2022版)》,该指南是在2008年发布的《便秘外科诊治指南(草案)》基础上进行的重大补充与更新,针对便秘评估与外科处理方面常见的问题,以循证为基础,广泛查阅并参考当前国内外相关研究的主要结果与结论,依据GRADE系统进行证据质量评估及推荐强度分级并提出具体的推荐意见,对慢性便秘的临床信息的收集、评分量表的应用、辅助检查手段的选择,以及非手术治疗的应用进行了较全面的介绍。
同时,该指南对手术指征的把握进行了重点阐述,对不同术式的优劣进行了客观评价。
然而,在历时近1年的指南制定过程中,我们也深感便秘临床评估与外科处理方面仍然存在许多争议,譬如,部分推荐意见缺乏高级别的证据支持,部分国内专家的临床实践体会与国外同行之间存在差异。
本文对该指南制定过程中的争议与困惑进行解读,以期有助于从事慢性便秘外科诊治的医务人员更好地理解该指南。
【总页数】4页(P115-118)【作者】童卫东;姚宏伟;张忠涛【作者单位】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陆军特色医学中心)普通外科;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普通外科/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相关文献】1.慢性肾脏病定义及分期系统修订的进展--2012-KDIGO慢性肾脏病临床管理实践指南解读2.癌痛规范化治疗及2010年《NCCN成人癌痛临床实践指南》(中国版)解读3.2011年《NCCN胰腺癌临床实践指南》(中国版)解读(下)——外科治疗4.NKF-K/DOQI慢性肾衰竭营养问题的临床实践指南第一部分蛋白质能量状态评估5.NKF-K/DOQI慢性肾衰竭营养问题的临床实践指南第二部分酸碱平衡的处理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内外便秘诊治指南比较分析一、本文概述便秘作为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症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着显著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国内外对便秘的诊治指南不断更新和完善。
本文旨在比较分析国内外便秘诊治指南的异同,以期为我国便秘的诊疗提供更为全面和精准的参考。
本文首先将对便秘的定义、分类及病因进行概述,明确便秘的诊断标准。
随后,将重点对比分析国内外便秘诊治指南中的治疗策略,包括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以及特殊人群的便秘管理等方面。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将揭示国内外指南在便秘诊治方面的共性与差异,并探讨其背后的原因。
本文还将关注国内外便秘诊治指南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评估,分析指南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与挑战。
我们将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优化便秘诊治指南的建议,以期为我国便秘的诊疗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通过本文的比较分析,我们期望能够为我国便秘领域的临床医生和研究者提供更为全面和深入的指南解读,推动便秘诊治水平的不断提升,为广大便秘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二、国内便秘诊治指南概述在国内,便秘的诊治指南主要依据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制定的《中国慢性便秘诊治指南(2013,武汉)》以及其后续更新的版本。
这些指南在总结国内外便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国内指南强调便秘的诊断应以症状为核心,结合临床检查,如肛门直肠指检、肛门直肠压力测定等,以排除器质性病变。
在便秘的治疗上,国内指南推荐从生活方式调整、药物治疗到非药物治疗的阶梯化治疗方案。
生活方式的调整包括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适量运动、规律作息等。
药物治疗则包括使用容积性泻药、刺激性泻药、润滑性泻药等,但强调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滥用。
非药物治疗则包括生物反馈治疗、认知行为治疗等。
国内指南还特别关注老年人、孕妇等特殊人群的便秘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这些指南的发布和更新,为我国便秘的诊治提供了有力的参考依据,促进了便秘诊疗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中国慢性便秘诊治指南慢性便秘是指在至少6个月的时间内,每周发生少于3次的排便,伴有排便努力、排便时间延长、排便异常(如硬大便、干燥便、大便断裂、排便感觉不充分等)以及排便不舒畅的主观感受。
慢性便秘的诊断要点包括:1.排除器质性疾病:需要进行相关检查(如血常规、电解质、甲状腺功能、结肠镜等),以排除器质性疾病导致的便秘。
2.确立诊断:需要了解患者的排便习惯、排便困难的详细描述、大便特征、排便频率和排便过程等信息。
3.定量评估:通过评估粪便排出、排便频率等客观指标来评估便秘的严重程度。
慢性便秘的治疗包括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
非药物治疗包括饮食、生活方式改变和腹部按摩等措施。
1.饮食调整:鼓励摄入足够的水分和高纤维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物食物等。
禁止暴饮暴食及食用过多的高糖、高脂肪和低纤维食物。
定期餐时,避免饮食过快。
避免吃辛辣食物和致便干燥的食物。
2.生活方式改变:建立规律的生活习惯,养成每天定时排便的习惯。
保持适度的体育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增加运动量。
避免长时间久坐或久站。
3.腹部按摩:每天进行腹部按摩,可以帮助刺激肠道蠕动,促进排便。
药物治疗包括轻度便秘、中度便秘和重度便秘的治疗。
1.轻度便秘:可选用温和的刺激性泻药,如大蒜、大黄等。
也可以选择益生菌、膳食纤维、滑肠剂等。
2.中度便秘:可选用温和的刺激性泻药,如芒硝、大黄等。
同时可以选择益生菌、膳食纤维、滑肠剂等。
3.重度便秘:可选用刺激性泻药,如含有苯酚酸钠等。
也可以选择益生菌、膳食纤维、滑肠剂等。
如治疗效果不佳,可以试用嗜盐性泻药,如硫酸镁等。
药物治疗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严重程度来定,避免滥用泻药和长期依赖泻药,以免造成肠道功能障碍。
总结起来,中国慢性便秘的诊治指南包括:排除器质性疾病,确立诊断和定量评估;非药物治疗包括饮食调整、生活方式改变和腹部按摩;药物治疗包括轻度、中度和重度便秘的不同药物选择。
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避免滥用泻药,同时采取非药物治疗措施来改善排便习惯和生活方式。
慢性便秘临床路径(2017年县医院适用版)一、慢性便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便秘(ICD-10:K59.001)。
(二)诊断依据。
参照中国慢性便秘诊治指南(2013年,武汉)(《胃肠病学》2O13,18(10):605-612)。
1.临床症状: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硬和(或)排便困难。
排便次数减少指每周排便少于3次。
排便困难包括排便费力、排出困难、排便不尽感、排便费时以及需手法辅助排便。
2.慢性便秘的病程至少6个月。
(三)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59.001 便秘(单纯性)的患者。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四)标准住院日。
标准住院日为3–4日(五)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大便常规+潜血(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感染指标筛查(乙型、丙型肝炎病毒,HIV,梅毒)(3)胸片、心电图、腹部超声(4)结肠镜检查(和活检病理学检查)2.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的检查项目(1)腹部立卧位平片(2)腹部盆腔CT(3)血淀粉酶、肿瘤标志物(六)治疗方案的选择。
1.一般治疗:包括增加纤维素和水分摄入,建立良好排便习惯等。
2.药物治疗:根据病情需要,选用泻药(聚乙二醇、乳果糖、欧车前等),必要时短期服用刺激性泻药,可服用促动力药物普卢卡必利。
粪便干结嵌塞者可使用灌肠药和栓剂。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无(八)手术日。
无(九)术后恢复。
•共识与指南•中国慢性便秘诊治指南(2013年,武汉)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组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2003年南昌全国便秘专题研讨会制定了我国《慢性便秘的诊治指南》,对规范临床医师诊断和治疗慢性便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基于巳发表的罗马Ⅲ标准,2007年该指南在扬州被第1次修订。
近年来,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人,对慢性便秘的认识水平进一步提高,有必要对该指南作相应的修订。
便秘()表现为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硬和(或)排便困难。
排便次数减少指每周排便少于3次。
排便困难包括排便费力、排出困难、排便不尽感、排便费时及需手法辅助排便。
慢性便秘的病程至少为6个月。
随着饮食结构改变、生活节奏加快和社会心理因素影响,慢性便秘患病率有上升趋势。
不同研究之间患病率有差异,除与地域有关外,抽样方法及应用的诊断标准不统一亦有影响。
对社区人群进行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我国成人慢性便秘患病率为46%,并随年龄增长而升高,60岁以上人群慢性便秘患病率可高达22%。
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男女患病率之比为1: 1.22-1:4.56。
国内目前有关慢性便秘发病率的报道尚少。
慢性便秘患病率农村高于城市,与工作压力、精神心理因素(如焦虑、抑郁及不良生活事件等)有关。
女性、低、文化程度低、生活在人口密集区者更易发生便秘。
低纤维素食物、液体摄入减少可增加慢性便秘发生的可能性,滥用泻药可加重便秘。
便秘与肛门直肠疾病(如痔、肛裂及直肠脱垂等)关系密切。
慢性便秘在结直肠癌、肝性脑病、乳腺疾病、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的发生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在急性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等疾病中,过度用力排便甚至可导致死亡。
便秘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部分患者滥用泻药或反复就医,增加了医疗费用。
一、病因及病理生理慢性便秘可由多种疾病引起,包括功能性疾病和器质性疾病,不少药物也可引起便秘(表1)。
在慢性便秘的病因中,大部分为功能性疾病,包括功能性便秘()、功能性排便障碍()和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