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课 大一统的汉朝
- 格式:ppt
- 大小:418.00 KB
- 文档页数:3
最新精选鲁教版历史六年级上册第13课大一统的汉朝拔高训练三十六第1题【单选题】汉武帝有一次经过董仲舒的墓地,特意下马凭吊。
董仲舒之所以能够得到汉武帝的礼遇,主要是因为( )A、董仲舒是汉帝的得力大臣,有思想、有能力B、董仲舒和汉武帝的交情好C、董仲舒的思想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D、董仲舒宣扬仁政思想,为汉武帝在思想上统一全国立下了汗马功劳【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的根本目的是( )A、巩固大一统王朝B、推行新儒学教育C、排斥法道诸学说D、加强对管理控制【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是( )A、孔子B、王充C、张衡D、董仲舒【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在《沁园春·雪》。
秦皇汉武相似之处不包括( )A、统一文字B、统一思想C、修筑长城D、统一货币【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下侧是西汉初年郡国并行示意图(局部)。
为消除图中反映的威胁兵权的因素,汉武帝( )A、实行“削藩”B、推行分封制C、颁布“推恩令”D、宣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西汉初年,统治者采取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的措施,其根本目的是为了( )A、吸取秦亡的教训B、减轻人民的负担C、发展生产D、巩固封建统治【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促成“布衣将相”的西汉皇帝是( )A、刘邦B、刘彻C、刘秀D、刘备【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汉重视“以德化民”在( )A、高祖时期B、文景时期C、武帝时期D、光武帝时期【答案】:【解析】:第9题【单选题】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到:“从现实的角度看来,始皇一死,秦帝国荡然无存……不出十年之内一个新的朝代继之勃兴,兹后延续达四百余年。
”使这个“新的朝代”达到鼎盛的帝王是( )A、汉高祖B、汉景帝C、汉武帝D、汉光武帝【答案】:【解析】:第10题【单选题】识别历史人物,有助于了解历史。
2019-2020年鲁教版历史六年级上册第13课大一统的汉朝习题精选六十四第1题【单选题】广告词“两汉三国真美汉中”。
“两汉”指( )A、西汉东汉B、西汉蜀汉C、蜀汉后汉D、后汉南汉【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七年级同学在排演历史剧《汉武帝》,其中有一场景是汉武帝与朝臣议事。
请你指出下列场景设计中有历史知识错误的一项( )A、颁布“推恩令”B、商讨派谁出使西域C、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D、商议开凿灵渠【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汉武帝雄才大略,为了巩固统治他颁布了“推恩令”,“推恩令”的主要作用是( )A、平定叛乱B、让农民得到封地C、排斥异己D、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秦汉时期,面对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冲突,为了保卫自己的文明体系,帝国采取“用制险塞”的隔绝固守、“导途凿空”的外拓、“互通并举”的措施。
这表现在( )A、北讨匈奴、南征北战、开凿灵渠B、联络月氏、北击匈奴、通婚和亲C、修筑长城、通使西域、开辟丝路D、修筑驿道、收复河套、开发象郡【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他是一代明君,是襄阳枣阳人,历史上称他的统治时期为“光武中兴”,他是( )A、刘彻B、刘备C、刘秀D、刘邦【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下列历史人物中,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的是( )A、王景B、董宣C、董仲舒D、主父偃【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我国古代自秦汉以来中央和地方官制演变的基本趋势是( )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②削弱相权加强君权③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治理日趋严密④逐渐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和监视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秦汉时期阶段特征的归纳描述,正确的是( )A、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B、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C、统一国家的建立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答案】:【解析】:第9题【判断题】【答案】:【解析】:第10题【填空题】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______.从此,该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元政府为了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设置______,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答案】:【解析】:第11题【填空题】______~______年,汉武帝发动三次对匈奴的战争;在______、______的统率下,汉军取得了胜利;解除了匈奴对______的威胁,北部边郡得到安宁,并开通了西汉联系______以至______各地的通道。
初⼀历史《⼤⼀统的汉朝》教学教案范⽂ 历史课程应使学⽣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格。
接下来是⼩编为⼤家整理的初⼀历史《⼤⼀统的汉朝》教学教案范⽂,希望⼤家喜欢! 初⼀历史《⼤⼀统的汉朝》教学教案范⽂⼀ 教学⽬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景→汉武→光武→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理解汉初统治者⾯临的遗留问题,解决的过程,产⽣的功效 掌握汉武帝“⼤⼀统”的政策、措施及其历史作⽤ 过程与⽅法: 阅读资料→理解⼤意→逻辑思维→得出结论(论从史出)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 认识汉武帝的⼤⼀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第⼀个⿍盛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主要从政治⾓度讲述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
由于时间跨度⼤(约四百年),涉及史实多,但限于课时,在教材中,“两汉”侧重讲的是西汉,“兴衰”侧重讲的是“兴”。
本课重点:“汉武帝的⼤⼀统”。
本课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学设计思路 引导学⽣结合图⽚和⽂字资料分析史实,完成教学。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计算机 教学结构和过程 复习导⼊: 1.楚汉战争的最后结果如何? (启发学⽣回答:刘邦最终打败项⽻,在公元前202年,定都长安,建⽴汉朝。
刘邦就是汉⾼祖。
) 2.刘邦为什么能够得到胜利? (指导学⽣观看61页“导⼊框”,结合上⼀课知识回答:善于⽤⼈,爱惜百姓,审时度势,灵活应变等。
) 过渡讲解:俗话说“得天下不易,坐天下更难”,当年汉⾼祖⾯临的也是这种情况。
请看61-62页“⽂景之治”的内容。
第12课⼤⼀统的汉朝 ⼀、⽂景之治 西汉初年,国家极度贫困。
长期战争导致经济凋敝。
《汉书⾷货志》记载:“民失作业,⽽⼤饥馑。
……⼈相⾷,死者过半。
⾃天⼦不能具醇驷,⽽将相或乘⽜车。
” 思考讨论:如果你是刘邦,⾯对现实,应采取什么办法? ⽂帝景帝⼜采取哪些措施? ⽂帝景帝吸取秦亡的教训,欲图长治久安。
休养⽣息政策因⽽得以出台并顺利实施。
《中国历史》六年级上册第13——16课复习提纲第13课大一统的汉朝一、文景之治1、原因:①汉初国家经济萧条、贫困。
②吸取秦亡教训。
2、措施:①轻摇薄赋(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②注重发展农业生产;③奖励农桑;④提倡节俭;⑤重视以德化民。
3、文景之治:文帝、景帝统治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国家富强起来,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的统治称为是“文景之治”。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1、形成原因:①客观条件:汉初六七十年的经济繁荣,为西汉进入强盛时期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②主观因素:汉武帝雄才大略,善于用人。
※2、大一统措施:①政治:接受主父偃的建议,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削弱诸侯国势力,使封国越分越小,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②思想: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在长安举办太学。
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③经济: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
④军事:卫青、霍去病破匈奴。
发展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⑤外交上:两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
3、意义:西汉进入鼎盛时期,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三、东汉的建立1、建立时间:公元25年; 2.都城:洛阳; 3、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第14课两汉经济的发展一、农业:治理黄河:①汉武帝治理黄河,堵,八十年没大水灾;②东汉明帝时派水利专家王景治理黄河,疏通,八百年没改道。
二、手工业:丝织业:汉朝使用提花机,染色技术很高。
冶铁业: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的水排,比欧洲早一千多年。
三、商业:1、西汉的都城长安和东汉的都城洛阳,称为东西二京;特点:规模宏大,人口众多,设施完2、城里有专门的商业区,叫做“市”。
第15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一、秦汉之际,匈奴杰出的首领冒顿单于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匈奴的统治进入鼎盛时期。
※二、匈奴与汉朝的和战1、卫青、霍去病破匈奴:汉武帝时国力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