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47.54 KB
- 文档页数:3
第12 大一统的汉朝教学案第12大一统的汉朝教学案学习目标:通过本的学习,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光武中兴、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等基本史实。
学习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学习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堂导入:、你知道西汉共经历了多少个皇帝吗?最为有名的有哪些?他们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什么贡献?2、以电视剧《汉武大帝》导入。
3、利用导入框汉高祖宴群臣的故事——设置疑问导入新。
(怎样治理天下?)你认为汉高祖的话有没有道理?有道理!俗话说,得人心者得天下!他就是因为深得人心,知才善用,才打败项羽。
但是,得天下不易,坐天下更难。
汉高祖建立汉朝后,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形势?,汉朝统治者是怎样进行统治的?这节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第12“大一统的汉朝”。
自主学习:(用1分钟的时间阅读本,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一、文景之治休养生息政策:原因: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2文景之治措施: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结果: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二、汉武帝的大一统:、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措施:①政治上,___________________②思想上,&nt;&nt;&nt;&nt;&nt;&nt;&nt;&nt;&nt;_______________ ____3、结果:实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开始进入__________________三、东汉的统治、西汉灭亡于__________年。
2、东汉建立于__________年,定都__________,建立者__________。
《大一统的汉朝》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汉朝的建立及其历史意义。
2.掌握汉朝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汉朝的建立、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成就。
2.教学难点:汉朝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1)回顾已学知识,提问:秦朝的建立及其意义。
(2)引导学生思考:秦朝之后,我国历史进入了哪个朝代?这个朝代有哪些特点?2.汉朝的建立(1)介绍汉朝的建立者刘邦及其背景。
(2)讲解汉朝的建立过程及其意义。
3.汉朝的政治制度(1)讲述汉朝的政治制度特点,如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
(2)分析汉朝政治制度对国家治理的影响。
4.汉朝的经济发展(1)介绍汉朝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
(2)分析汉朝经济发展对国家繁荣的影响。
5.汉朝的文化成就(1)讲述汉朝的文化成就,如儒家学说、辞赋、书法等。
(2)分析汉朝文化对后世的影响。
第二课时1.汉朝的对外交往(1)介绍汉朝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如与匈奴的和战、与西域的交流等。
(2)分析汉朝对外交往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2.汉朝的衰落(1)讲述汉朝的衰落过程,如王莽篡汉、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等。
(2)分析汉朝衰落的原因。
3.汉朝的历史意义(2)分析汉朝对后世的影响,如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
4.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思考:汉朝的历史经验对当代有何启示?四、作业布置1.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熟记汉朝的建立、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成就及其历史意义。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讲述汉朝的建立、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成就及其历史意义,使学生了解了我国古代大一统国家的发展过程。
2.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
3.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高,教学效果良好。
4.不足之处:在讲解汉朝政治制度时,可能过于详细,导致部分学生理解困难。
第十二课、大一统的汉朝一、教课目的:知识方面: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有:西汉成立的时间、开国皇帝、国都;汉高祖推行养精蓄锐政策的举措;文景之治;七国之乱。
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有:汉武帝的用人政策;“推恩令”;盐铁专营,五铢钱;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
经过对“光武中兴”的认识,培育学生剖析、概括的能力。
能力方面:经过认识外戚宦官专权的原由和影响,黄巾起义的经过、特色,培育学生利用历史资料剖析社会问题的技术。
经过指引学生思虑“西汉初年,统治者为何要推行养精蓄锐政策汉初养精蓄锐政策举措的实行与文景之治场面出现的关系”培育学生剖析问题的能力。
经过了解汉武帝用人政策、创办太学的做法等,认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后代封建统治思想的影响。
经过比较秦代征收泰半之税,即农民要将收获物的2/3 以上交给国家,而汉文帝薄赋劝农,田租仅为三十税一,评论文景之治,使学生理解“治世”的观点。
经过学生回答光武中兴的背景、举措、成效,培育学生的综合剖析能力。
经过学生阅读理解黄巾军预知,使学生认识到黄巾起义的有组织有准备的特色,培育剖析历史古文资料的技术。
思想方面:经过对汉初推行养精蓄锐政策的原由的学习,培育学生形成历史唯心主义世界观。
认识到西汉社会经济之因此获得恢复发展,是在秦末农民战争的推进下,因为汉初统治者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和人民勤劳奋动的结果。
要从思想上明确一个道理:经济上的发展是大一统的物质基础,国家的一致是国家富强的先决条件。
经过本课的教课以,使学生认识到汉武帝的大一统是西汉富强的极点,同时要认识到经济上的发展是大一统的物质基础,说明国家在政治上的一致是实现富强的重要原由。
对待汉武帝要辩证地认识:他作为一个封建帝王,确是雄才大概,更难得的是他有勇气认可错误。
光武中兴的出现说明在封建社会统治者清明的政策对社会发展的踊跃作用。
同时反应出人民生产踊跃性的提升所产生的巨大的生产力。
外戚宦官专权、黄巾起义使我们看到我国封建社会不但有绚烂的一面,但也有君主专制带来的腐败、落伍的一面。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要了解的基础知识有:了解汉朝的兴衰要学习的基础知识有:西汉建立的时间;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措施;文景之治;东汉的建立;东汉中期、中期以后的社会状况;最后结局。
通过对“光武中兴”的了解,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有:汉武帝的用人政策;“推恩令”;盐铁专营,五铢钱;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太学。
记住汉武帝时期是西汉的鼎盛时期。
2、过程与方法通过了解外戚宦官专权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利用历史资料分析社会问题的技能。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西汉初年,统治者为什么要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汉初休养生息政策措施的实施与文景之治局面出现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自学和回答问题“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额?”提高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自学和总结归纳,了解东汉的政治。
3、情感与态度:通过对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的学习,培养学生形成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认识到西汉社会经济之所以得到恢复发展,是在秦末农民战争的推动下,由于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和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
要从思想上明确一个道理:经济上的发展是大一统的物质基础,国家的统一是国家强盛的先决条件。
通过本课的教学以,使学生了解到汉武帝的大一统是西汉强盛的顶点,同时要认识到经济上的发展是大一统的物质基础,说明国家在政治上的统一是实现强盛的重要原因。
对待汉武帝要辩证地认识:他作为一个封建帝王,确是雄才大略,更可贵的是他有勇气承认错误。
光武中兴的出现说明在封建社会统治者清明的政策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同时反映出人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所产生的巨大的生产力。
外戚宦官专权使我们看到我国封建社会不仅有辉煌的一面,但也有君主专制带来的腐朽、落后的一面。
二、教材分析重点: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
汉武帝的"大一统"。
难点:汉初封国与西周封国的比较。
对汉武帝"大一统"措施的理解及评价。
精品教案七年级历史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案:七年级历史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汉朝的建立、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汉朝的繁荣与灭亡。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汉朝的历史背景、建立过程以及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同时掌握汉朝的繁荣与灭亡的原因。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汉朝的建立过程,知道汉朝的历史背景。
2. 掌握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理解其对汉朝的影响。
3. 了解汉朝的繁荣与灭亡,分析其原因。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汉朝的建立过程,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
难点:汉朝的繁荣与灭亡的原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2. 学具:历史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回顾秦朝的灭亡,引发学生对汉朝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讲解汉朝的建立过程,包括刘邦建立汉朝、汉朝的统治范围等内容。
(2)讲解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包括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开通丝绸之路等内容。
3. 例题讲解:通过示例题目,让学生理解汉朝的统治特点,如:“汉朝与秦朝在统治方式上有哪些不同?”4.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选择题或填空题,让学生即时巩固所学知识,如:“汉朝的建立者是谁?”“汉武帝在位期间,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强中央集权?”5.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汉朝的繁荣与灭亡的原因,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6. 知识拓展:通过多媒体展示汉朝时期的文物、古迹等图片,让学生感受汉朝的文化底蕴。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汉朝的建立、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汉朝的繁荣与灭亡。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汉朝的建立过程是怎样的?(2)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实现大一统?(3)汉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2. 答案:(1)汉朝的建立过程:刘邦建立汉朝,统治范围包括中原地区,实行郡县制。
(2)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开通丝绸之路,促进经济发展。
(3)汉朝灭亡的原因:内忧外患,内部腐败,外部受到匈奴等民族侵扰。
3大一统的汉朝脉络;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大一统场面是如何形成的,培育初步看法剖析问题的能力。
不单是西汉富强的极点,也是中国封面,它关于一致的多民族国家的稳固用。
学习过程课型新讲课主备人李秀荣执教人审查人备课、19时间上课、25时间二次备课学习过程(二)合作研究(1)西汉成立后,面对的是什么样的经济局势这类场面是前方所学内容思虑)(2)面对这类局势,汉初几代皇帝采纳了哪些举措获得了2.阅读 77-78 页“汉武帝的大一统”一目,思虑:( 1)汉武帝是如何逐渐削弱诸侯国权力的达到如何(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谁提出来的汉武帝建议你如何理解汉武帝的这一举措(可在组内议论)(3、)阅读 78-79 页小字,认识东汉的统治。
3、老师精讲的问题:汉武帝为促使和稳固大一统场面采纳了哪些举措意义如(三)拓展创新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增强思想统治,在当,记录分数。
作为二次备课的依照。
、谁成立的、国都79达成以下内容___.___,社会比较平定,百姓富饶起来。
历史上称议,命令同意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成立需要;与秦始皇在思想方面的举措加以比较,有何异同(组内四)系统总结 1 、知识建构:文景之治汉武帝的背景、举措、表现举措2、概括:学习封建统治的稳固,一般应从哪几方面下手客观原由:景帝后期的经济繁华原由议,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就是把 ____家学说作为议推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在长安举办_________,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
_成立东汉,定都____.刘秀就是_________.明政治期间.固了大一统场面(本节课波及政治上、思想上的)淄川二中初一级部主观原由:汉武帝雄才大概,善用人材汉武帝大一统政治:削弱诸侯国实力,诸侯国越分越举措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行儒学意义:西汉进入鼎盛期间,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五)达成同步训练(六)预习14 课教后记:历史导教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学设计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汉、汉武帝大一统、光武中兴、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等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思考和探究“汉武帝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学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教学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预习设计】一、认知前提:秦朝实现了全国的统一,但是却短命而亡,从中你得到了怎样的教训?取代秦朝的是哪个朝代呢?它的命运会是怎样的?二、新知认知:(一)整体感知:通过浏览课本67—70页立之初的经济形势如何?请用一个词来概括,并说明原因。
”(学生回答)教师继续提问,“汉初统治者的当务之急是什么?如果你是汉初统治者,你打算如何做?”(学生回答)“下面我们走进第12课学习第一个部分内容,看一下汉初统治者是如何做的,同学们归纳一下。
”一、交流展示:(1)各小组成员在每组1号的带领下共同交流并展示预习任务问题的答案,然后再由每组每一位同学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大家共同讨论解决小组内能解决的问题。
(2)各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向对抗组提出或其他小组提出,大家共同讨论解决。
如果其他小组也不能解决的问题就由教师进行点拨或精讲。
(3)学生交流完之后,教师让1、2、3组派代表在黑板上写出本节课的重要的简单知识点和难写易错字。
让4、5、6组互相提问不方便板演的知识点。
教师抽查提问7、8组学生。
最后将展示成果进行点评并进行小组量化。
二、精讲点拨阅读课本67——68页黑体字部分,找出汉初统治者所采取的措施,及取得的成效?(学生读书时间为3分钟)学生回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