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 格式:doc
- 大小:86.50 KB
- 文档页数:9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备课资料(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一、教材正文文景之治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到处一片荒凉景象。
那时牲畜奇缺,皇帝的马车都配不上毛色一样的四匹马,将相有的只能乘牛车。
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汉文帝、汉景帝等,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
文帝、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解百官关心农桑。
每年春耕时,他们亲自下地耕作,给百姓做榜样。
他们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
文帝在位二十多年,宫室、园林没有什么增加。
他修建自己的陵墓,要求从简,不许用金银等装饰,只能用陶瓦。
文景时期,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稳定,百姓富裕起来。
到景帝后期,国家的粮仓丰满,新谷子压着陈谷子,一直堆到仓外;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
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
汉武帝的大一统汉武帝雄才大略,他在位时,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
那时候,汉初分封的诸侯国,还有相当的势力。
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千乘万骑,和天子一样威风。
他还自造弓箭数十万,府库的“珠玉宝器,多于京师”。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
梁王要求将部分封地分给其弟,武帝立即批准。
从此诸侯国越分越小。
武帝还找借口,一次就削去当时约半数的侯国。
西汉初年,诸子百家的各派人物还很活跃。
诸王门下聚集许多宾客,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指责中央,对中央集权很不利。
汉武帝为改变这种局面,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持法家、道家等各派学说的读书人,均受到排斥。
武帝还大力推行儒家教育,在长安举办太学。
太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以儒家的五经为主要教材,不学习其他各派的学说。
武帝时候,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进入鼎盛时期。
二、资料补充1、汉高祖与大臣谈战胜项羽的原因《史记·高祖纪》:“(汉高祖五年五月)高祖置酒洛阳南宫。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汉初统治者采取比较宽松政策的原因及措施、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在政治思想上采取的措施、光武中兴、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等基本史实。
②培养学生的阅读自学能力、归纳能力、探究能力。
③思考和探究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④培养学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打好学习历史的基本功。
2、过程与方法:①由学生阅读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诗文来导入新课;②利用导学案,培养学生的阅读自学能力、归纳能力、探究能力。
③思考和探究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④通过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加深对古文理解的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打好学习历史的基本功。
⑤通过画图的形式解决学生对武帝分封诸侯过程的理解。
3、情感目标:①通过汉初高祖、文帝、景帝时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原因措施结果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
②认识到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通过学生对汉武帝这一历史人物的评价使学生认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过程:帝同他相提并论呢?帝为达到“独尊儒术”允许学生板书设计:政治:推恩削藩,加强中央集权。
(主父偃)文景之治→武帝大一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布置作业:(略)课后反思:①新课标摒弃了过去“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知识积累、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同时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以探究和引导的教学法,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中完成学习,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
七年级上册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含课件)
新疆石河子市第五中学陶希宁 832000
点击下载:本课课件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西汉兴衰的基本脉络主要的基础知识有:汉初统治者采取比较宽松政策的原因及措施、文景之治的含义、汉武帝大一统在政治思想上采取的措施、光
武帝时出现的“光武中兴”的局面。
通过学生对诗文、史料的阅读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生对汉初经济发展状况文帝、景帝采取措施的历史短剧的表演培养学生口头表
达能力和认识事物的能力。
通过学生对汉初经济发展状况,文帝景帝时采取措施等历史剧的表演培养学生口头表
达能力和认知事物的能力。
通过影像、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探究历史事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由学生阅读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诗文来导入新课;由学生表演历史短剧表现汉初经济的发展状况加深学生对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的理解,通过学生表演汉文帝和汉景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短剧帮助他们记忆“文景之治”这一重点内容。
通过影像资料解决武帝实行分封诸侯的背景原因的解释。
通过画图的形式解决学生对武帝分封诸侯过程的理
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汉初高祖、文帝、景帝时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原因措施结果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
经过汉武帝大一统有关知识的学习说明了大一统是西汉全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通过学生对汉武帝这一历史人物的评价使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人物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重点
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决方法是通过学生短剧表演再现文景之治时情景引导学生参与、合作解决难题“汉武帝的大一统”中分封建侯国知识点是通过画图形式加深学生的理解,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知识是通过学生表演和影像资料共同解决。
难点
如何理解“大一统”的含义方法是通过论由史出的方式,由教师引导,分析再由学生
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教学资源
诗词图片影像多媒体课件
学法指导
1、阅读能力学习历史的基本功,阅读能力的培养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过程。
本课通过诗词影像,旨在使学生学会和了解使用史料,教师应该帮助学生从中获得有效信息,加
深对课文的理解。
2、在本课重点子目讲完后,可以引导学生讨论“从汉武帝的身上你学到了什么”?理
清学生思路,让初一的学生学会分析历史问题,依据史实,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教学思路设计
教学过程
解决问题是什么?它是如何
由来的?
现在我们看一看武帝的父亲景帝时出现了怎样的王国问题?请你通过看影像资料和大家议一议资料中的历史事件在历史上被称作什么?发动叛乱的首领叫什么?他的身份是什么?借口又是什
么?
五国问题彻底解决了吗?
过渡语:汉武帝如何解决王
国问题呢?
作图示意:假如一个诸侯王拥有封地是这么大:
他有四个儿子,根据汉朝的推恩令,他的封地就变成了
如下图:
学生答:王国问题,
汉初、刘邦为巩固统治,大
封刘姓子弟为王,形成尾大
不掉的局面。
“七国之乱”
刘濞
吴王
“诛晁错、清君侧”
没有
学生注意力集中到大
屏屏幕上,跃跃欲试,
举于发言学生带着问
题影像,会加强对历史
事件的记忆。
板书(1)颁布推恩令
通过图形变化来讲述
诸侯王封地的缩小,比
较直观形象,而且利用
图的趣味性,会引发学
生进一步寻根求源的
欲望,比较容易解决概
念上的难点。
(
阴影
部
分)
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个诸侯王的封地和以前相比有何变化?
推恩会解决诸侯国问题它起
到作用是什么?
汉武帝打击诸侯的另一个措
施是什么?
过渡语:这样诸侯国再也无力与中央政府进对抗,汉武帝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汉武帝在思想上采取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
加强统治。
为什么要采取这次措施,请同学在书中找出原因来?
汉武帝为什么会接纳董仲舒的建议,请同学们看一段影像资料,议一议董仲舒的什么话打动了汉武帝。
教师强调:汉武帝推尊的“儒术”,与孔孟为代表的先秦
变小了
使诸侯国力量得到削弱,没
有力量对抗中央
借口诸侯王所献黄金成色不够,削去
当时半数的侯国。
板书(2)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学生带着问题看书,结
合课外知识思考后举
手回答:
这是本课的重点,学生
浏览影像资料后,经过
讨论后得出结
论,体现合作性学习,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各
</FON< bo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