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光照对黄粉虫幼虫生活的影响
- 格式:doc
- 大小:400.00 KB
- 文档页数:4
¥《第1章认识生命现象》测试卷一、选择题1.下列现象中的物体属于生物的是()A. 机器人弹钢琴B. 火山爆发时岩浆喷出C. 钟乳石在慢慢长大D. 馒头上长出“白毛”2.在“探究光照对黄粉虫幼虫生活的影响”的实验中,正确的顺序是()3.①提出问题;②制定计划;③作出假设;④实施计划;⑤表达交流;⑥得出结论.A. ①②③④⑤⑥B. ⑥⑤④③②①C. ①③②④⑤⑥D. ①③②④⑥⑤4.以下生物体不是由细胞构成的是()'A. 感冒病毒B. 变形虫C. 细菌D. 霉菌5.下列都属于非生物的一组是()A. 竹和山石B. 鱼和河水C. 空气和阳光D. 松和丹顶鹤6.下列不属于生命现象的是()A. 蜻蜓点水B. 钢铁生锈C. 公鸡打鸣D. 葵花向阳7.下列属于生物共同特征的是()A. 都能运动B. 都能呼吸C. 都有细胞结构D. 都生活在水中8.牵牛花清晨开放,傍晚关闭,这种现象说明生物具有的特征()#A. 需要营养B. 进行呼吸C. 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D. 生长和繁殖9.“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种生命现象说明生物体具有哪个特征()A. 呼吸B. 排出体内废物C. 对刺激作出反应D. 生长和发育10.调查时要选取的对象是()A. 对象中的一个B. 对象中的一部分C. 全部对象D. 以上都对11.下列哪个是生物()A. 枯死的树B. 桌椅板凳C. 蚂蚱D. 机器人12.下列关系相近的一组生物是()(A. 玉米和大豆B. 鱼和水草C. 空气和水D. 岩石和苔癣13.人体内部废物随汗液排出,属于()现象.A. 生长现象B. 遗传现象C. 新陈代谢D. 应激性14.下列古诗词中不含生物的是()A. 牧童骑黄牛B. 遥看瀑布挂前川C. 处处闻啼鸟D. 浅草才能没马蹄15.有些植物如含羞草,它受到触碰时,展开的叶片会合拢,这一现象属于生命现象的()A. 生物体的生活需要营养B. 生物体都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C. 生物体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D. 生物体都能生长16.变黄的菜叶最后从蔬菜上脱落,这说明()、A. 蔬菜的生活需要营养B. 蔬菜能排出体内的废物C. 蔬菜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D. 蔬菜能够生长和繁殖17.一般地说,一种生物不会由于个体的死亡而导致该物种的绝灭,这是因为生物具有()A. 变异性B. 繁殖现象C. 生长现象D. 应激18.以下各项科学探究中,那一项不是调查法()A. 我国森林资源每五年清查一次B. 2002年我国进行第五次人口普查C. 同学们在调查校园内的生物种类D. 女科学家珍妮弗在非洲森林中研究黑猩猩,她如实记录下了黑猩猩的食物、生活环境、表达感情的方式以及叫声的含义19.在进行实验研究时,为了增强实验的说服力,一般还应同时设计()A. 分组实验B. 重复实验C. 对照实验D. 验证实验20.探究过程中需要()、A. 实验法B. 观察法C. 调查法和测量法D. 以上多种方法灵活运用21.巴斯德用曲颈瓶保存的肉汤4年都没有腐败,其原因在于()A. 曲颈瓶是封口的,微生物根本无法进入B. 没有空气,微生物无法生存C. 曲颈瓶中的空气不能与外界中的空气相通D. 曲颈瓶口又细又长,空气中的微生物很难通过这样的瓶口进入肉汤中22.使用显微镜进行观察,镜筒下降时眼睛要注视着()A. 目镜B. 物镜C. 载物台D. 镜筒23.甲同学看清高倍镜下物像后,乙同学却看不清楚物像,乙同学应调节()A. 粗准焦螺旋B. 细准焦螺旋C. 物镜D. 反光镜24.若显微镜镜筒上目镜倍数为5倍,要使显微镜放大倍数为50倍,转换器上正对通光孔的镜头应为下列哪一种()【A. 8倍目镜B. 15倍目镜C. 10倍物镜D. 40倍物镜25.若所要观察的物像位于显微镜视野的右下方,要把物像移到视野中央,应往哪个方向移动玻片标本()A. 左上方B. 左下方C. 右上方D. 右下方26.使用普通光学显微镜时,转动下列哪个结构,能较大范围地升降镜筒()A. 转换器B. 遮光器C. 粗准焦螺旋D. 细准焦螺旋27.使用显微镜对光时,下列哪些结构应在同一条直线上()A. 目镜、物镜、通光孔、反光镜B. 目镜、镜筒、物镜、反光镜C. 目镜、镜筒、物镜、通光孔D. 目镜、物镜、转换器、反光镜28.关于生物圈的范围的说法正确的是())A. 海平面以下约10千米和海平面以上约10千米之间,仅是地球上很薄的一层B. 包括了整个地球,是地球上很厚的一层C. 地球表层的所有生物构成了生物圈D. 生物圈包括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29.假如未来的你和宇航员一起乘坐宇宙飞船去太空旅行,脱离了生物圈的你们必须要带上足够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这些物质最起码应该包括()A. 宠物猫、电脑、收音机B. 太阳能电池、保暖内衣C. 氧气袋、矿泉水、食物D. 驱蚊灯、盆花、照相机30.生活在高原上的人们,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较多,出现此生理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下列哪种生态因素造成的()A. 空气B. 水分C. 光照D. 温度31.生活中有“春兰秋菊,南橘北梨”之说。
探究光照对黄粉虫幼虫生活的影响的教学设计doc探究光照对黄粉虫幼虫生活的影响的教学设计漳州正兴学校郑朝阳选题背景探究“光照对黄粉虫幼虫生活的影响”是全书的第一个探究活动,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体会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体验探究的过程,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建构起自己的认知结构。
从而使学生在此基础上,认同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并且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实践中的有关现象。
教学目标1、了解非生物因素的种类及其对生物的影响,树立生物与环境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的观点,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增强学生的生态意识和环境意识。
2、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认同科学探究的严谨和求实。
3、在进行探究实验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的猜想和推理能力,观察能力,概括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
探究准备1 实验材料选择环境对生物生活影响的事例很多, 为什么选择黄粉虫幼虫呢? 一是黄粉虫幼虫非常活泼, 对光照反应较为迅速, 容易观察到。
二是黄粉虫幼虫比较容易获得, 在花鸟鱼虫市场等地, 可以方便买到, 并且价格便宜。
三是黄粉虫幼虫在实验室饲养管理简单, 而且幼虫的生长期较长,可达120天,可在20℃~30℃范围内正常生活, 可用用麦麸、菜叶等饲料饲养。
四是黄粉虫幼虫个体大小比较适中,幼虫一般体长约25~35mm,身体前后粗细基本一致,约3~5mm,体壁较硬,实验中操作比较容易。
2课前准备让学生提前获得20条黄粉虫进行饲养观察,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学习兴趣。
这个过程不亚于课堂实验的效果。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1、请学生欣赏“环境条件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录像故事,并思考光照对其他生物的影响 2、学生认真思考,认识到生物的生活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引出课题。
二、教学过程提出问题,请学生思考,非生物因素对生物有什么影响?(三)实验探究课前在每个实验台上放一个培养皿,里面分别放置十至十五只黄粉虫幼虫和一些食料。
第一单元第三章第二节环境对生物的作用(第一课时)教材分析探究“光照对黄粉虫幼虫生活的影响”是全书的第一个探究活动,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体会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的重要性。
教师不应直接告诉学生探究的每一个步骤,而应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体验探究的过程,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建构起自己的认知结构。
从而使学生在此基础上,认同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并且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实践中的有关现象。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举例说出光、水、温度等因素对生物生存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1.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认同科学探究的严谨和求实。
2.在进行探究实验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的猜想和推理能力,观察能力,概括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
(三)情感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的分工合作,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责任感与团队精神;2.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生物与环境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的观点,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增强学生的生态意识和环境意识。
教学重点说出非生物因素的种类及其对生物的影响,体验探究的过程,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树立生物与环境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的观点。
教学难点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认同科学探究的严谨和求实;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讨论能否达到预期的目的也是本节课难点。
突破方法:在相互讨论中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会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通过互动、展示、交流、质疑的过程中,使实验设计得到进一步完善与创新,增强学生们的合作意识与创新精神,敢于质疑、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教师以引领者、合作者的身份适当点拨,调控时间的进程,同时注意协调,将能力稍差的学生平均安排在各小组。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小鱼生活环境的小演示的材料用具:小鱼,鱼缸;鱼类洄游、春兰秋菊等生物生活的场景图片和环境污染的图片。
2.学生准备:(1)预习本课内容。
2024年山东省滨州市中考生物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
1.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蕴含着丰富的生物学知识。
下列语句中没有体现生命现象的是()A.稻花香里说丰年B.横看成岭侧成峰C.草长莺飞二月天D.一枝红杏出墙来2.甲、乙分别是动植物细胞结构示意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①和a都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B.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主要场所是③和dC.②和c是遗传的控制中心D.绿色植物体的所有细胞中都有e3.如图为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的实验器具和物像。
图甲为显微镜的结构示意图,图乙为目镜和物镜,图丙为人体口腔上皮细胞的物像。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当环境光线较弱时,应调节③和④B.可用碘液给口腔上皮细胞染色C.选用镜头b、c组合可使观察到的物像最大D.向右上方移动装片可使图丙中的细胞物像移至视野中央4.下列生产措施与生物学原理对应错误的是()A.移栽植物时去掉部分枝叶——降低光合作用B.夜间适当降低大棚内的温度——抑制呼吸作用C.水淹的农田及时排涝——保障农作物根部的氧气供应D.作物种植时“正其行,通其风”——使作物周围有充足的二氧化碳5.将在黑暗处放置一昼夜的银边天竺葵进行如图处理后,移到光下照射3小时左右,摘下叶片甲和乙,经脱色、漂洗后滴加碘液,观察实验现象。
该实验不能验证()A.光是光合作用的条件B.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C.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D.氧气是光合作用的产物6.袁隆平培育的超级杂交稻最高产量达每亩1139千克,为世界粮食生产做出了突出贡献。
下列关于超级杂交稻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培育过程存在对杂交后代的不断选择B.杂交稻的高产属于不可遗传的变异C.杂交稻基因的改变是经人工诱导发生的D.大米主要是水稻种子的子叶7.甲图示玉米种子萌发过程,乙图是在这一过程中的鲜重和干重(有机物)变化曲线。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玉米种子萌发初期,胚芽首先突破种皮B.玉米种子的子叶发育成甲图中的R部分C.ab段上升的主要原因是种子吸收水分D.ef段的幼苗只进行光合作用8.下列关于植物无性生殖的叙述,正确的是()A.将马铃薯块茎切成小块种植,每块都能长成新个体B.进行无性生殖的植物不能进行有性生殖C.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可产生植物新品种D.利用嫁接技术可使酸枣树结出冬枣9.图甲、乙表示人体呼吸时的不同状态,图丙是肺容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探究光照对黄粉虫的幼虫生活的影响
【提出问题】光照对黄粉虫幼虫的生活有影响吗?
【作出假设】黄粉虫幼虫喜欢生活在黑暗的环境里。
【制定计划】材料器具黄粉虫幼虫;镊子,玻璃板,不透光的纸盒和纸板等。
操作方案1、设计具有明显区别的阴暗和明亮两种实验环境。
2、在两种实验环境的中央分分别放置10条等大的黄粉虫幼虫。
3、静置4~5分钟后,每隔1分钟统计一次黄粉虫幼虫在两种环境
中中的个体数量。
【实施计划】按照小组的设计进行实验。
小组成员要分工合作,认真观察,并将结果记录
【得出结论】黄粉虫幼虫具有避光的生活习性,喜欢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光会影响黄粉虫幼虫的生活。
【表达交流】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的探究过程和结果,计算某一时间全班各组所记录数据的平均值,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若小组出现不同结果,请分析原因。
初一生物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试题答案及解析1.下表为某同学探究“光照对黄粉虫生活的影响”的实验设计,但还不够完善,下列对其修改正确的是()B.左右两侧温度都应保持30℃C.左右两侧都应保持在阴暗环境中D.左右两侧湿度可以不同【答案】B【解析】设置对照实验时,要根据所要探究的条件,要设置以探究的条件为惟一变量的对照组,本探究实验所要探究的是“光照对黄粉虫生活的影响”,所以要探究的条件为光,就要设置以光为惟一变量的对照组,其余条件相同,所以左右两侧温度都应保持30℃,选B。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探究实验的科学设计方法,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科学探究的对照实验遵循的单一变量原则。
2.实验与探究实验内容: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1)提出问题: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作出假设:设计方案:材料用具:20只鼠妇,湿润的土壤,纸盒一个,纸板、玻璃板各一块。
实验装置:在纸盒里放上一层湿润的土壤,以横轴中线为界,一侧盖上玻璃板,一侧盖上纸板。
(2)这样,在盒里就形成了和两种环境。
方法步骤:将鼠妇放入纸盒中,两侧的中央放入数量相等的鼠妇,静置2分钟(min)。
每分钟统计一次明亮处和黑暗处的鼠妇数目,统计10次。
实验记录: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下的鼠妇数目)结论: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鼠妇喜欢在的环境中生活。
(4)这个实验的变量是。
(5)若要探究湿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则应设计干燥和两种环境。
(6)实验用的鼠妇的数量不能太少,是因为。
【答案】(1)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2)明亮黑暗(3)光黑暗(4)光(5)潮湿(6)用的鼠妇数量少不能排除偶然因素的干扰【解析】(1)根据问题作出假设,作出的假设可以有两种,一种是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另一种是光对鼠妇的生活没有影响;(2)(4)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变量是有无光照,给鼠妇提供了明亮和黑暗两种环境,观察鼠妇对环境的选择,就是形成以光照为单一变量的对照实验组;(3)根据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下,明亮环境中平均鼠妇约为2个,黑暗环境平均为18个,可以得出实验结论: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鼠妇喜欢生活在黑暗的环境中;(5)若要探究湿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那么实验变量是湿度,应该设计干燥和潮湿两种环境;(6)用的鼠妇数量不能少,如果少的话,结果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如采集的鼠妇生病或受处于特殊生长时期等),不足以说明问题,本实验用10只鼠妇做实验,可以减小误差,提高实验的准确性。
初三生物环境对生物的影响试题答案及解析1.为探究环境因素对蚯蚓生活的影响,生物兴趣小组同学设计了多组对照实验。
下列对照实验变量设计不正确的是A.有空气和无空气B.温度和湿度C.20℃和40℃D.有光和无光【答案】B【解析】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A、有空气和无空气,只有一个变量,符合题意.B、有两个变量,不符合题意.C、只有一个变量,符合题意.D、只有一个变量,符合题意.故选:B.【考点】此题考查的是探究影响蚯蚓分布的环境因素.2.白萝卜在种植过程中,根部埋在土中的部分是白色的,而露出土面的表皮部分呈绿色,这一现象说明A.叶绿素在光下形成B.叶绿素在较高的温度下形成C.白萝卜体内没有线粒体D.叶绿素在较高的湿度下形成【答案】A【解析】叶绿素只有在有光的条件下才能形成,可以通过探究实验来探究,如白萝卜在种植过程中,根部埋在土中的部分是白色的,而露出土面的表皮部分呈绿色,说明影响叶绿素形成的环境条件是光,故选A。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叶绿素的形成条件。
3.下列实验与实验目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模拟呼吸运动实验,能说明肋间肌和膈肌与呼吸运动的关系B.探究光照对黄粉虫幼虫生活的影响实验,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C.观察蚯蚓对土壤的翻耕实验,说明生物能够影响环境D.伞藻嫁接实验说明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答案】B【解析】A、吸气时,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膈肌顶部下降,胸廓的容积扩大,肺随之扩张,造成肺内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膈肌顶部升高,结果胸廓容积缩小,肺也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肺,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所以,模拟呼吸运动实验,能说明肋间肌和膈肌与呼吸运动的关系。
B、探究“光照对黄粉虫幼虫生活的影响”的实验中,对黄粉虫幼虫生活的影响的因素是光照,黄粉虫喜欢生活在黑暗的环境中。
《探究光照对黄粉虫幼虫生活的影响》的实验教学案例【提出问题】
为什么黄粉虫幼虫喜欢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
黄粉虫,又名面包虫,原是粮仓中常见的害虫。
幼虫表面呈金黄色,喜群集,常常聚集在粮堆中或其食料的下方。
成虫为深褐色,不能飞,善爬行,喜欢群集栖息。
设计意图:“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有价值”,我给学生提供如上资料,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并提出问题。
同时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从而发现提出不同的问题,以开阔学生思路。
也注意到学生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的表述,教师都要给予肯定。
最后确定探究的问题是“为什么黄粉虫幼虫喜欢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
【作出假设】
黄粉虫幼虫具有避光性,光对它的生活有影响。
友情提示
1.实验中应给黄粉虫幼虫提供哪两种不同的环境?(利用试验台上准备的器材)如何设计?
2.除了以上因素其他因素是否要保持一致?举例说明。
3.往实验装置中放黄粉虫幼虫时,应该放在什么位置?为什么?
4.放入黄粉虫幼虫后,立刻统计数值是否可以?为什么?
5.只统计一次数值是否可以,为什么?应该如何做?
※实验中还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设计意图:这个实验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完整的探究实验,对于实验的程序、原则都不清楚,实验细节考虑不周全。
我的做法是给学生一个简单的提示(如上的友情提示),帮助学生梳理出实验的大体思路,再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制定计划,设计实验的具体步骤。
【制定计划】
1.设置阴暗和明亮两种环境
2.放入10只黄粉虫幼虫
3.静置片刻后,每隔一分钟统计阴暗和光亮处的黄粉虫幼虫数量,填入表格。
设计意图:以上只是实验的主要思路,教师要引领学生考虑到具体的细节,比如如何实现阴暗和明亮两种环境,环境中的光线是否需要考虑,黄粉虫放在哪儿,等等。
【实施计划】
学生分组合作,动手实验。
设计意图:学生第一次进实验室亲自动手实验,手忙脚乱不知所措。
我通常提前辅导一下小组长,让他们在小组内发挥“主持人”兼“指
导教师”的作用,把小组成员进行合理分工,这样对于确保实验的秩序和效果大有帮助。
实验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巡视,尽量的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学习信心不足、兴趣弱,相对内向的人,老师一句真诚的问候,一句简单的鼓励,都会给他们继续实验带去莫大的鼓舞,甚至从此喜欢上生物课。
有很多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挫折,便失去实验的兴趣和信心,这时教师要及时安慰,其实真正的实验几乎没有一次成功的,指导学生思考失败的原因,鼓励其进一步改进再次实验。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有学生动手能力很强,也善于思考,可以发现很多新问题,教师要注意收集,在下面的表达与交流时在全班交流。
对于非常有价值的发现也可以指导学生作进一步实验探究。
【得出结论】
黄粉虫幼虫具有避光性,光对它的生活有影响。
设计意图:学生第一次接触实验数据,不知道这些数据有什么用,能说明什么。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处理,从而得出结论。
有些学生的数据不明显,得不出确切的结论,教师要引领学生参与分析讨论原因,鼓励再次实验。
在这个环节中,也要注意充分利用全体同学的数据(重复组)使数据更具说服力。
【表达交流】
设计意图:我通常把这个环节与得出结论环节里的数据的表达与分析合在一起进行,另外再让学生对小组的实验过程进行评价,谈一谈你遇到的困难,如何克服的,有什么新的发现,你认为实验成功的关键是什么,通过这个实验有什么感受,或者对科学探究有什么认识,
这样,把实验的思想和体验内化为学生的情感、能力和科学素养。
另外,在这个环节中,也要注意关注那些相对内向和沉默的学生,给他们一些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实验中得到收获和提升。
总之,实验教学是生物学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对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质有着其他教学方式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作为生物教师,要克服困难,创造条件,开展实验教学。
精心设计,兴趣引导,开好实验教学。
这也是培养学生科学地掌握认识世界及生命本质的方法的有效途径,是向学生渗透科学意识及养成科学态度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