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光照对黄粉虫幼虫生活的影响的教学设计doc
- 格式:doc
- 大小:61.00 KB
- 文档页数:2
光照对黄粉虫生活的影响实验探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光照对生物生活的影响,但很少有人深入探究光照对具体生物的影响。
本次实验探究的假设是,光照对黄粉虫生活的影响会对其生长、行为和生态环境产生显著影响。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将分析黄粉虫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生活状态,并据此得出结论。
为了深入探究光照对黄粉虫的影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黄粉虫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
黄粉虫是一种生活在土壤中的昆虫,喜欢潮湿、阴凉的环境。
它们通常在夜晚活动,白天则躲藏在土壤下。
光照作为外部环境因素,可能会对黄粉虫的生活习性产生影响。
根据实验的要求,我们将设立三组实验条件:光照充足、光照适中和光照不足。
在光照充足条件下,我们将提供高强度的光源,模拟日间光照强度;在光照适中条件下,我们将提供较低强度的光源,模拟室内光照环境;在光照不足条件下,我们将对黄粉虫进行黑暗处理,完全剥夺其光照环境。
通过对这三组实验条件下的黄粉虫进行观察和记录,我们可以初步了解光照对其生活的影响。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将关注黄粉虫的行为表现、生长状态和生态环境。
我们将观察黄粉虫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活动时间、出入频率和社会行为,以分析光照对其行为的影响。
我们将测量黄粉虫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体重、体长和寿命,以分析光照对其生长和寿命的影响。
我们将观察黄粉虫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生态环境状况,包括土壤湿度、温度和气味分布,以分析光照对其生态环境的影响。
在实验结果分析中,我们将根据观察和记录得出结论。
我们可以初步推测,光照充足条件下的黄粉虫可能会呈现活跃、生长快速、生态环境稳定的状态;光照适中条件下的黄粉虫可能会呈现平衡、稳定、生态环境适宜的状态;而光照不足条件下的黄粉虫可能会呈现惰性、生长缓慢、生态环境恶化的状态。
结合这些观察和结论,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光照对黄粉虫的影响。
个人观点和理解:从实验结果分析中可以看出,光照对黄粉虫生活产生了显著影响。
这一结论不仅对黄粉虫的生态学研究有重要意义,也对其在农业和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探究光照对黄粉虫幼虫生活的影响的教学设计doc探究光照对黄粉虫幼虫生活的影响的教学设计漳州正兴学校郑朝阳选题背景探究“光照对黄粉虫幼虫生活的影响”是全书的第一个探究活动,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体会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体验探究的过程,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建构起自己的认知结构。
从而使学生在此基础上,认同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并且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实践中的有关现象。
教学目标1、了解非生物因素的种类及其对生物的影响,树立生物与环境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的观点,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增强学生的生态意识和环境意识。
2、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认同科学探究的严谨和求实。
3、在进行探究实验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的猜想和推理能力,观察能力,概括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
探究准备1 实验材料选择环境对生物生活影响的事例很多, 为什么选择黄粉虫幼虫呢? 一是黄粉虫幼虫非常活泼, 对光照反应较为迅速, 容易观察到。
二是黄粉虫幼虫比较容易获得, 在花鸟鱼虫市场等地, 可以方便买到, 并且价格便宜。
三是黄粉虫幼虫在实验室饲养管理简单, 而且幼虫的生长期较长,可达120天,可在20℃~30℃范围内正常生活, 可用用麦麸、菜叶等饲料饲养。
四是黄粉虫幼虫个体大小比较适中,幼虫一般体长约25~35mm,身体前后粗细基本一致,约3~5mm,体壁较硬,实验中操作比较容易。
2课前准备让学生提前获得20条黄粉虫进行饲养观察,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学习兴趣。
这个过程不亚于课堂实验的效果。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1、请学生欣赏“环境条件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录像故事,并思考光照对其他生物的影响 2、学生认真思考,认识到生物的生活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引出课题。
二、教学过程提出问题,请学生思考,非生物因素对生物有什么影响?(三)实验探究课前在每个实验台上放一个培养皿,里面分别放置十至十五只黄粉虫幼虫和一些食料。
实验:探究光对黄粉虫分布的影响实验目标:1.体验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2.学会区分实验结果和实验结论;3.巩固实验设计的一般原则。
【知识回顾】提出问题:光对黄粉虫的分布有影响吗?作出假设: 。
制定计划:下列那个装置是正确的?【任务一】小组分工我是第 组,我的角色是 【任务二】明确职责我的职责是: 【任务三】实施实验请同学们把观察到的实验数据记录到下表中【任务四】汇报结果第11分钟,全班平均值:阴暗处有 只黄粉虫,明亮处有 只黄粉虫。
【任务五】得出结论实验结论是: 。
1.判断题:“阴暗处的黄粉虫多,明亮处的少”这句话是结论吗? ( )2.某研究小组利用蝌蚪进行甲状腺的探究实验,他们提出的问题是:甲状腺能影响蝌蚪的发育吗?他们做出的假设是:甲状腺能影响蝌蚪的发育。
如表是该小组的实验记录:请连线下列词语:(1)甲组停止发育; 实验结论 (2)乙组正常发育为青蛙;(3)破坏蝌蚪的甲状腺,蝌蚪停止发育; 实验结果 (4)甲状腺能影响蝌蚪的发育。
【任务六】讨论分享1.你们组的实验结论和班上的一样吗?若不一样,请说说可能是哪些原因导致你们实验结论与班上不一样。
思考题:1.如何保证实验动物出现的变化只能是由于实验要探究的因素引起的?2.为什么要用多只黄粉虫做实验?用一只黄粉虫做实验可以吗?3.为什么要计算全班各组平均值?第1页 【真题演练】1.小明想探究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将甲置于相对有光的环境中,乙置于黑暗的环境中,一段时间后观察二者的生长状况。
该实验的变量为()A.温度B.光照C.湿度D.空气浓度2.某生物小组为了研究光对豌豆发芽的影响,在A 、B 两个花盆中种了具有萌发能力的同样豌豆,且数量相等,按下表进行实验。
这一过程有一处错误,改为( )A .两个花盆都应该放在同一温度的环境中B .两个花盆都应放在向阳的地方C .两个花盆都应放在暗室里D .两个花盆浇的水不应该同样充足3.如果你翻动花园、庭院中的花盆或石块,常常会看到一些身体略扁、长椭圆形、灰褐色或黑色的小动物在爬行,这就是鼠妇。
《探究光照对黄粉虫幼虫生活的影响》的实验教学案例【提出问题】为什么黄粉虫幼虫喜欢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黄粉虫,又名面包虫,原是粮仓中常见的害虫。
幼虫表面呈金黄色,喜群集,常常聚集在粮堆中或其食料的下方。
成虫为深褐色,不能飞,善爬行,喜欢群集栖息。
设计意图:“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有价值”,我给学生提供如上资料,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并提出问题。
同时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从而发现提出不同的问题,以开阔学生思路。
也注意到学生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的表述,教师都要给予肯定。
最后确定探究的问题是“为什么黄粉虫幼虫喜欢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作出假设】黄粉虫幼虫具有避光性,光对它的生活有影响。
友情提示1.实验中应给黄粉虫幼虫提供哪两种不同的环境?(利用试验台上准备的器材)如何设计?2.除了以上因素其他因素是否要保持一致?举例说明。
3.往实验装置中放黄粉虫幼虫时,应该放在什么位置?为什么?4.放入黄粉虫幼虫后,立刻统计数值是否可以?为什么?5.只统计一次数值是否可以,为什么?应该如何做?※实验中还应该注意哪些问题?设计意图:这个实验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完整的探究实验,对于实验的程序、原则都不清楚,实验细节考虑不周全。
我的做法是给学生一个简单的提示(如上的友情提示),帮助学生梳理出实验的大体思路,再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制定计划,设计实验的具体步骤。
【制定计划】1.设置阴暗和明亮两种环境2.放入10只黄粉虫幼虫3.静置片刻后,每隔一分钟统计阴暗和光亮处的黄粉虫幼虫数量,填入表格。
设计意图:以上只是实验的主要思路,教师要引领学生考虑到具体的细节,比如如何实现阴暗和明亮两种环境,环境中的光线是否需要考虑,黄粉虫放在哪儿,等等。
【实施计划】学生分组合作,动手实验。
设计意图:学生第一次进实验室亲自动手实验,手忙脚乱不知所措。
我通常提前辅导一下小组长,让他们在小组内发挥“主持人”兼“指导教师”的作用,把小组成员进行合理分工,这样对于确保实验的秩序和效果大有帮助。
第一单元第三章第二节环境对生物的作用(第一课时)教材分析探究“光照对黄粉虫幼虫生活的影响”是全书的第一个探究活动,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体会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的重要性。
教师不应直接告诉学生探究的每一个步骤,而应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体验探究的过程,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建构起自己的认知结构。
从而使学生在此基础上,认同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并且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实践中的有关现象。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举例说出光、水、温度等因素对生物生存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1.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认同科学探究的严谨和求实。
2.在进行探究实验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的猜想和推理能力,观察能力,概括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
(三)情感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的分工合作,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责任感与团队精神;2.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生物与环境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的观点,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增强学生的生态意识和环境意识。
教学重点说出非生物因素的种类及其对生物的影响,体验探究的过程,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树立生物与环境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的观点。
教学难点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认同科学探究的严谨和求实;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讨论能否达到预期的目的也是本节课难点。
突破方法:在相互讨论中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会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通过互动、展示、交流、质疑的过程中,使实验设计得到进一步完善与创新,增强学生们的合作意识与创新精神,敢于质疑、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教师以引领者、合作者的身份适当点拨,调控时间的进程,同时注意协调,将能力稍差的学生平均安排在各小组。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小鱼生活环境的小演示的材料用具:小鱼,鱼缸;鱼类洄游、春兰秋菊等生物生活的场景图片和环境污染的图片。
2.学生准备:(1)预习本课内容。
光对黄粉虫的影响一、使用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学》第二章第一节。
二、实验器材自制教具:纸盒、黑纸板、镊子、透明塑料管、钢针、黑布套、台灯、钟表、黄粉虫幼虫和成虫、支架、数据记录表、笔。
三、实验改进要点本节课的所有实验用品都来自于生活中,实验装置结构简单但设计巧妙、造型新颖。
通过透明塑料管代替纸盒、黑布套代替黑纸板,黄粉虫成虫代替幼虫,让实验微型化,营造了一个相对密闭的空间,解决了原实验中的5个缺陷,让整个实验更容易观察到,更便于学生的观察学习。
四、实验设计思路该实验的原理是通过观察黄粉虫对明、暗两种不同环境的选择,进而得出非生物因素光对生物有影响的结论。
新实验装置设计的灵感,来自学生在实验探究中的提问,以及偶然看到水族箱、蚯蚓走T型迷宫和天平等生活经验片段汇集而得。
五、实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观察到光对生物的影响。
2. 让学生了解实验中的实验组和对照组。
3. 培养学生的数据收集与处理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实验观察和体验,使学生观察到光对黄粉虫的影响。
2. 通过对实验中明暗环境的着重讲解,使学生了解实验设计应遵循的对照原则。
3.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实验的观察和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态度和善于用数据说话辩证唯物价值观。
六、实验教学内容1. 按照教材实验设计,进行学生分组实验。
2.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原实验设计中的不足,提出改进的设想。
3. 展示改进后的实验装置,演示改进后的实验。
七、实验教学过程(一)问题引入:同学们,我们知道人是白天出没,夜晚休息的动物,而猫头鹰则跟人是相反的,这一切都说明光会影响生物的活动,那么,给你一些黄粉虫,你如何才能知道这种动物是喜光还是畏光呢?要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最好的办法就是进行对照实验。
(二)实验探究:1. 提出问题:黄粉虫是喜光还是畏光的?2. 作出假设:黄粉虫是畏光的。
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实验:探究光对黄粉虫实验的影响教学设计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第二章了解生物圈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实验:探究光对黄粉虫实验的影响一、教学目标1.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2.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尝试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探究实验的过程(二)教学难点对照实验的理解与设置三、教学过程(一)明确目标1.知道探究的一般过程;2.知道如何设置对照实验进行探究;3.理解光对黄粉虫生活的影响。
(二)自主感知阅读课本P14-15,思考问题,时间5分钟:1.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是什么?2.这个实验所探究的非生物因素是什么?还有哪些因素对黄粉虫有影响?3.如何保证实验动物出现的变化只是由于实验要探究的因素引起的?★4.为什么要用多条黄粉虫做实验?只用一条可以吗?5.为什么要计算出全班各组的平均值?(三)合作探究1.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是什么?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2.这个实验所探究的非生物因素是什么?还有哪些因素对黄粉虫有影响?非生物因素为光照;还有温度、湿度等因素会对黄粉虫的生活产生影响。
3.如何保证黄粉虫出现的变化只是由于实验要探究的因素引起的?★采用对照试验....,可以保证除了所研究的因素不同之外,其他因素都相同。
这样实验结果的不同只能是由单一变量引起的。
对照实验: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是,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
4.为什么要用多条黄粉虫做实验?只用一条可以吗?如果只用一条黄粉虫做实验,结果具有巨大的偶然性,不足以说明问题。
使用多条黄粉虫,可以减小实验误差。
5.为什么要计算出全班各组的平均值?提高实验可信度。
进行实验:探究——光对黄粉虫生活的影响教师根据以下内容进行提问,学生回答后完成实验。
提出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出假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光照对黄粉虫幼虫生活的影响的教学设计
漳州正兴学校郑朝阳
选题背景
探究“光照对黄粉虫幼虫生活的影响”是全书的第一个探究活动,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体会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体验探究的过程,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建构起自己的认知结构。
从而使学生在此基础上,认同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并且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实践中的有关现象。
教学目标
1、了解非生物因素的种类及其对生物的影响,树立生物与环境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的观点,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增强学生的生态意识和环境意识。
2、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认同科学探究的严谨和求实。
3、在进行探究实验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的猜想和推理能力,观察能力,概括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
探究准备
1 实验材料选择
环境对生物生活影响的事例很多, 为什么选择黄粉虫幼虫呢?
一是黄粉虫幼虫非常活泼, 对光照反应较为迅速, 容易观察到。
二是黄粉虫幼虫比较容易获得, 在花鸟鱼虫市场等地, 可以方便买到, 并且价格便宜。
三是黄粉虫幼虫在实验室饲养管理简单, 而且幼虫的生长期较长,可达120天,可在20℃~30℃范围内正常生活, 可用用麦麸、菜叶等饲料饲养。
四是黄粉虫幼虫个体大小比较适中,幼虫一般体长约25~35mm,身体前后
粗细基本一致,约3~5mm,体壁较硬,实验中操作比较容易。
2课前准备
让学生提前获得20条黄粉虫进行饲养观察,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学习兴趣。
这个过程不亚于课堂实验的效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请学生欣赏“环境条件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录像故事,并思考光照对其他生物的影响
2、学生认真思考,认识到生物的生活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引出课题。
二、教学过程
提出问题,请学生思考,非生物因素对生物有什么影响?
(三)实验探究
课前在每个实验台上放一个培养皿,里面分别放置十至十五只黄粉虫幼虫和一些食料。
1、请学生观察它们的活动情况,并提示学生用手电筒照射黄粉虫幼虫,注意黄粉虫幼虫有什么反应,根据观察现象提出自己的问题。
2、教师继续引导,为什么会有这种反应?
学生自然想到是因为环境变亮了,从而提出所要探究的问题,光照是否影响黄粉虫幼虫的生活?
3、学生针对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经验和查找的资料作出假设。
例如:黄粉虫幼虫具有避光的生活习性,光会影响幼虫的生活,等等。
3、师生共同探讨,制定探究方案。
(1)学生讨论实验方案
提示:
①实验过程中应给黄粉虫幼虫提供哪两种不同的环境?如何设计?其他因素是否要保持一致?如何保持一致?
②用两只黄粉虫幼虫做实验行吗?为什么?
③往实验装置中放黄粉虫幼虫时,最好放在什么位置?为什么?
④放入黄粉虫幼虫后,为什么要静置4~5分钟?为什么要一分钟统计一次,并且统计十次?
(2)同学们大胆设计,充分讨论,合作学习,制定出本小组的探究方案,在教师的组织下进行交流。
各小组设计的方案既受到教材的启发,又在教材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和超越。
……
在交流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并给予肯定,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对设计中的不足之处也要及时提出并予以纠正。
通过各小组横向交流,教师适时引导补充,集思广益,使各小组的实验方案得到充实和完善,更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
5 实验观察结果拓展
1同学们观察到黄粉虫的饲养中,幼虫和成虫形态变化很大,这种变化叫变态发育,为以后昆虫的发育打下伏笔。
2 黄粉虫饲养在泡沫箱中,结果泡沫箱被钻了很多洞,并且产生很多的碎屑,这可以拓展到白色污染的破解方法,利用黄粉虫来分解泡沫垃圾。
6探究实验后的思考
生物学探究实验活动既是科学教育方法的重要途径, 又是学生获得丰富学习体验的载体; 既是学习过程中实现知识教学目标的手段, 又是训练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动手能力等多种能力的过程。
探究性实验是引导学生开展科学研究的钥匙, 可使学生熟悉、掌握较为完整的研究方法和步骤, 是帮助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教学内容之一。
在环境对生物的作用教学中, 组织落实好光照对黄粉虫幼虫生活的影响探究性实验活动, 可操作性强,材料容易获取,可以顺利达成教学目标, 完成教学任务。
又能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体现生物学科的魅力和学科特点,让生物真正活起来,而不是一门单纯以记忆来学习的学科。
多开展类似的探究活动,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喜欢学习生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