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高韵远的北宋词
- 格式:doc
- 大小:96.50 KB
- 文档页数:14
“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一)破阵子•春景晏殊教学目标:1.了解宋词与晏殊。
2.掌握意境分析题与手法鉴赏题的技巧。
3.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寄托。
重点难点:1. 掌握意境分析题与手法鉴赏题的技巧2. 理解作者的情感寄托。
教学方法:诵读——情境——探究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①导入语:以辛弃疾同题《破阵子》导入,认识到两种风格的不同。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两大宋词流派影响深远,“豪放”大方高歌,气势如虹,有一种撩人心绪的进取美;“婉约”和婉细切、疏隽细腻,亦不失绵绵婉转阴柔美。
东坡、易安居士名传千古。
其实宋词流派风格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很长的过程,很多词人为此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北宋初晏殊和欧阳修即是,他们的婉约词以抒闲情、离愁为主,和婉细切、理深旨远,开有宋一代词风。
②作者简介:晏殊(991~1055),字同叔,死谥元献。
江西临川人。
北宋文学家、政治家。
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历任要职,三朝元老,当时的名臣范仲淹、欧阳修等多出其门下。
其幼子晏几道亦是著名词人,并称“二晏”。
其词风承袭五代,受冯延巳影响较深。
作品闲雅清幽,语言婉丽,音韵和谐。
他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有《珠玉词》一百三十余首。
与欧阳修并称“晏欧”。
③婉约派四大旗帜“闺语”:李清照“别恨”:晏殊“情长”:柳永“愁宗”:李煜二、检查预习1.字音识记2.词语理解三、诵读赏析1.内容理解燕子飞来正赶上社祭之时,梨花落后,清明节在望。
几片碧苔点缀着池中的清水,树叶底下传来一两声黄鹂的啼叫。
只见那柳絮在漫长的春日里四处飘飞。
在采桑路上邂逅娇笑着地东邻女伴。
正惊疑着昨晚的春晓美梦,原来是今朝和同伴们斗草得胜的吉兆,不由得脸上生笑。
(①此词写的是什么时节?从哪里可以看出?仲春时节。
苏幕遮(碧云天)一、词人名片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范仲淹为北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朱熹称他为“天地间第一流人物”。
生二岁而孤,母更适淄州长山(今山东邹平东)朱氏,从其姓,名说。
考取进士做官后复姓范。
后历任大理寺丞、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曾出任陕西宣抚史、陕西四路安抚史,战功显赫,又曾做过多方地方官。
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
1052年(皇祐四年)病逝于徐州,终年64岁。
范仲淹文、赋、诗、词均粲然可观。
作词能开拓词的意境,风格兼有婉约、豪放。
词传世五首。
二、诗词故事仲淹苦学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家中贫困无依。
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勤奋读书,五年不曾脱下衣服好好睡过一觉,看书看得头昏了,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
读书的条件也很艰苦,稠粥也舍不得吃,要到太阳偏西才吃。
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
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给罢了。
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三、文题背景此词写于范仲淹新政被挫罢职外放时,是思念家室的作品。
“苏幕遮”,原为唐教坊曲,宋代词家用此调是另度新曲。
一、诵读,整体感知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词,感知内容。
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诵读该词。
提示此词以低回婉转、沉雄的笔触,抒写了羁旅乡思的情怀。
上片写秾丽阔远的秋景,暗透乡思;下片直抒思乡情怀。
二、悟读,诗情画境一个秋天的日子,你挥动如椽的大笔,着意描绘一幅深秋思乡图。
天,一碧如洗,似乎没有尽头;地,满世界的枫叶都似乎在簌簌飘落。
极目远眺,笼罩着暮霭的河流蜿蜒流向远处寂寞的寒山。
18-19“格高韵远”的北宋词本专题选了六首代表性词作,充分表达了宋初词风〝格高韵远〞的特点。
«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写的是古代闺阁中少女们春天生活的一个片段。
作者用写生的笔法,在读者面前展开了一幅仕女图,景色鲜明,人物生动,充满着青春的欢乐气息。
«踏莎行(候馆梅残)»写的是一个旅人在征途中的感受。
上片写男性行人途中所见所感,下片写旅人想象中的女性居者对他的怀念。
«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细腻地描写了封建社会上层的一个深闺思妇的愁苦心情,它以曲折深远的意境与摇曳荡漾的情思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苏幕遮(碧云天)»上片写景,表现了秋天寥廓苍茫、衰飒零落的特点。
下片写羁旅愁思,悲伤感人,全词过渡自然,衔接紧严,写景、抒情浑然一体。
«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上片写人之愁闷无聊,由午及晚;下片那么写晚景,转承自然得体。
这首词是作者临老伤春之作,与词中常见的少男少女的伤春不同,其中包含了作者在那种黑暗时代被迫无所作为的愤惋。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是一首写别情的词,上片以空阔、苍凉之景,有力地烘托了出行人漂泊流离的困苦与孤独;下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更为深切地抒发了思归之情。
总之,这首词融写景、抒情为一体,通过描写羁旅行役之苦,表达了强烈的思归情绪,语浅而情深。
1.初步了解北宋前期词以婉约风格为主流、以闲情和离愁别绪为主旨的艺术风貌。
2.了解北宋词人对词的发展和突破,把握婉约词的特点。
3.鉴赏本单元词作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
4.培养阅读宋词的兴趣,逐步提高文学素养。
1.«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写人,全篇用白描手法及清新明快的笔触,描绘春光的明媚与少女的纯洁可爱。
学习时,可结合全篇,从人称、文脉、语辞、写作手法等角度鉴赏下片的妙处。
2.«踏莎行(候馆梅残)»这是一首情深意远、柔婉优美的作品,词的上片写游子远去,下片写闺妇怀人,其中心意旨在表现天涯游子的离愁。
“格高韵远”的北宋词《破阵子·春景》《蝶恋花》设计理念1.诗词贵在品读,因为诗词大多为诗人“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常常凝结诗人一时一地的独特感悟,我们赏诗,就是要通过品味、揣摩、吟咏,感受诗人的情感,打通因时间、环境、阅历造成的隔阂,零距离接触诗词所蕴涵的流光异彩。
2.《破阵子·春景》、《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分别是晏殊和欧阳修代表性的词作,“理深旨远”,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诗词语言,体味诗词所表达的闲情、离愁的主旨,参悟“格高韵远”的意蕴。
并通过比较阅读的方式,品味两首宋词的内容。
根据对诗词教学的分析和理解,对“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一)中的《破阵子·春景》《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教学设计如下: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结合两首词,了解两位词人的有关生平和创作。
通过诵读,掌握词中的重点词语、句子,把握词的风格特点。
2.学习《破阵子·春景》借生活片断表现人物精神世界的质朴写法;学习《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写景、抒情的方法及运用叠字之美。
3领会晏殊所抒发的闲情逸致;领会欧阳修通过“闺情”题材,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激之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感受两首词的内在情感教学难点能够展开联想,撰写文笔隽永的诗词意境想像文。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宋词极致,宋词两大流派影响深远,“豪放”大放高歌,气势如虹,有一种撩人心绪的进取美;“婉约”和婉细切、疏隽细腻,亦不失绵绵宛转的阴柔美。
东坡、易安居士名传千古。
其实宋词流派风格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很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很多词人为此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北宋初晏殊和欧阳修即为这样的人,他们的婉约词以抒闲情、离愁为主旨,和婉细切、理深旨远,开有宋一代词风,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他们的代表词作——《破阵子·春景》《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二、诵读诗词,整体感知1.自读两首词,扫清文字障碍,借助注释及词语出处,整体把握两首词的意思内涵。
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专题教案第一章:北宋词的概述1.1 北宋词的背景介绍北宋时期的的历史背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强调北宋词的出现与当时社会环境的关系。
1.2 北宋词的特点分析北宋词的文学特点,如语言的精炼、情感的真挚、意境的深远等。
通过具体的词作品来说明北宋词的特点。
1.3 北宋词的意义探讨北宋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分析北宋词对后世词坛的影响和传承。
第二章:北宋词的代表人物2.1 苏轼介绍苏轼的生平背景和词人身份。
分析苏轼词作的特点和风格。
举例讲解苏轼的代表作品,如《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等。
2.2 辛弃疾介绍辛弃疾的生平背景和词人身份。
分析辛弃疾词作的特点和风格。
举例讲解辛弃疾的代表作品,如《青玉案·元夕》等。
第三章:北宋词的主题与情感3.1 爱情词介绍北宋词中爱情词的特点和表现方式。
分析爱情词中的情感表达和意象运用。
举例讲解典型的爱情词作品,如《鹊桥仙·纤云弄巧》等。
3.2 友情词介绍北宋词中友情词的特点和表现方式。
分析友情词中的情感表达和意象运用。
举例讲解典型的友情词作品,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第四章:北宋词的艺术手法4.1 意象运用分析北宋词中意象的运用和作用。
举例讲解典型的意象运用作品,如《声声慢·寻寻觅觅》等。
4.2 修辞手法介绍北宋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
分析修辞手法的运用和效果。
举例讲解典型的修辞手法作品,如《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等。
第五章:北宋词的鉴赏与研究5.1 北宋词的鉴赏方法介绍如何欣赏和理解北宋词的作品。
强调欣赏北宋词需要关注的意象、情感、修辞等方面。
举例讲解如何鉴赏典型的北宋词作品。
5.2 北宋词的研究现状概述当前学术界对北宋词研究的现状和成果。
介绍一些重要的北宋词研究著作和论文。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北宋词的研究和探讨。
第六章:晏殊与北宋早期的词风6.1 晏殊的生平和词作介绍晏殊的生平背景和对词坛的影响。
教 案 年 月 日南京市玄武区中小学教师备课活页 编号课 题 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一) 课 型 诗歌欣赏教学目标1、能初步了解北宋前期词以婉约风格为主流、以闲情和离愁别恨为主旨的艺术风貌。
2、能够对诗歌中佳妙的炼字进行鉴赏。
3、理解并积累相关的文体、文学常识。
教学重点难点鉴赏词的艺术特色,把握词人的感情。
教学准备(含资料辑录或图表绘制)板书设计︵课外︶作业设计教后记编号南京市玄武区中小学教师备课活页教和学的过程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导语:二、阅读鉴赏晏殊《破阵子•春景》从可爱的少女到思亲的少妇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的自序中指出:“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词作为一种文体,产生于唐代,繁盛于宋代,北宋初期以晏殊和欧阳修为代表的婉约词,有何特点,应作何评价呢?今天,我们共同研究探讨北宋初期的晏欧词。
(儿女情长,风云气短)象征:从闺怨到伤己(报国无门)(一)齐读:《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
清明前为何选写梨花、清明后为何选写柳花?春社在春分前后,据花信(花期)风,五日一信,春分依次三信,海棠、梨花、木兰;清明三信,依次为桐花、麦花、柳花。
作者力图很准确地写出时令的特征。
“三四点”“一两声”是实写还是虚写?看似实写,实为虚写。
意在表现环境的幽静。
“巧笑”的句式有什么特点?“巧笑东邻女伴”是倒装句,调整以后为“东邻女伴巧笑”,东邻女伴笑得真好看呀。
这是填词适应格律要求的需要。
下阕省略了那些内容?下阕省略了两点内容:一是采桑女对话内容,“西邻女问东邻女:你为什么笑得如此开心?东邻女回答说”。
二是采桑女斗草的过程描写。
文笔简洁,手法巧妙。
笑何以从“双脸”生?“巧笑”的是东邻女,“斗草赢”的也是东邻女,所以,理当东邻女笑“笑从双脸生”。
“双脸”的理解确实是问题。
“脸”这个字《说文》里未收,见于《集韵》《广韵》,“脸”即颊,“双脸”即双颊,“脸”也可解释为睑,双脸即双眼。
笑从双眼生,表现东邻女确实发自内心地笑了。
也可以将前句看作东邻女与西邻女之间的对话,这样,就解释为两个少女的笑。
两段之间有什么关系?与作者有什么关系?这首词是三首词里唯一一首有题目的词,题目概括了全词的主要内容。
上下两阕扣题展开。
上阕写自然景色,描写轻盈飞翔的春燕,缓缓飘落的梨花,星星点点的青苔,绿叶深处的莺啼,飘飘忽忽的柳絮,景物里透出细、小、轻、缓的心理感受,写出有名的“闲适宰相”的闲雅情趣。
下阕写采桑少女,描述充满青春气息的乡间少女游玩嬉戏的场景,表现久居高位的作者偶尔流三、阅读鉴赏欧阳修《踏莎行》露的人的天性真情。
自然景色是青春少女的背景,青春少女增添自然春色的活力,二者相辅相成,浑然一体。
凭借文本,可以作出大致准确的解读。
通过描写美好的春景,表现作者对平静自由生活的向往。
小结:阅读鉴赏应依据文本如何体现“格高韵远”的北宋词特点?“格高韵远”即格调高远,指北宋词的内容和形式在唐五代词基础上的发展。
写女子是承袭唐五代词“艳词”之风,写清新活泼的采桑女是发展创新,体现格高韵远。
(二)齐读:欧阳修《踏莎行》。
选写残梅、细柳有什么作用?①选写残梅细柳有交代时令、描写路上所见景色的作用。
②“残梅”暗用《荆州记》的典故:“陆觊与范晔相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诣长安与晔,因赠以诗:折梅逢驿使,寄予陇头人。
”而眼前梅已残,无法寄赠家人;“细柳”也暗用折柳送别的典故,想到家人送别情景。
表明行人思念家人的意思。
“草熏风暖”是描写春色秾丽,以乐景写哀愁,在大好春光里离家远行,更觉悲伤。
“摇”形象写出行人不忍速行,时时勒紧缰绳,眷顾美好景色的情态。
“离愁渐远”怎么会“渐无穷”?常理离愁越远越淡,然而这里离愁越远越多,原因是离家,离思念自己的女子越远。
生动形象地表现行人的悲伤之情。
“春水”的比喻好在何处?“春水”比喻愁情,承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写法,以形象表现抽象,也是以乐写哀。
“离愁渐远渐无穷”和“迢迢不断”为比喻作了两层铺垫,很是自然。
叠词的效果起强调作用,强调是指全部的、所有的、满满的柔情、思念以及哀怨。
如何理解登高、远望的写法?登高是为了远望,不要登高是因为无法远望,无法远望的原因是平阔的草地之外是春山,春水已经无情的遮断了远行人的身影。
这是层层深入的写法。
“春山”是闺中人想象、思念所能达到的极限,这以后的痛苦只能让读者去想象了。
结句言有尽而意无穷。
视角的探讨上阕写行人,由景到情再到景,下阕写闺人,由近及远。
全词到底是从行人的角度写还是从闺人的角度写呢?这里存在一个视点的问题。
四、阅读鉴赏欧阳修《蝶恋花》关键在下阕的“楼高莫近危阑倚”一句,这是远行人对闺中人的劝告,“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是其原因的解释。
全词是从行人的角度写的,下阕是行人推想家中女子思念的情景。
前人常常用这种虚想模拟的写法,如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小结:整体把握。
首先从全词上下两阕整体把握,理清相互关系,判断出行人是主,闺中人是宾,从而水落石出,豁然开朗。
再从作者创作的整体考虑,欧阳修同期诗《早春南征寄洛中诸友》:“楚色穷千里,行人何苦赊(shā,长,路长)。
芳林逢旅雁,候馆噪山鸦。
春入河边草,花开水上槎(chá,竹排)。
东风一樽酒,新岁独思家。
”这首诗写自己春日在南方旅途中思念家中的情感,与我们对《踏莎行》的解读一致。
行人是主,体现出北宋词的发展创新,是“格高韵远”的表现;闺中人是宾,承袭唐五代艳词之风。
(三)齐读:欧阳修《蝶恋花》。
李清照《词序》:“欧阳公作《蝶恋花》有‘庭院深深深几许’之句,予酷爱之。
”李清照为何酷爱这句?李清照本人是叠词高手,故酷爱这句。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最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三个“深”字重叠,前两个重叠直接强调深的程度,第三个“深”又推进一层,与“几许”构成疑问语气,与下面“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呼应起来,别有一番情趣。
“游冶处”与“章台路”之间有关系吗?“游冶处”就是“章台路”。
这句有倒装,应为:楼高,不见玉勒雕鞍游冶处――章台路。
“春”字如何理解?“春”字语意双关,表明上指自然界的春天,又指词中女子自己的青春年华。
结句是触景生情还是借景抒情?之境,把自己激动的心情加到客观的景物里去,缘情造景,这就是有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中“泪眼”表明词里女主人公自己心情已经非常激动,把自己的感情附着到“乱红”之上,这应该是借景抒情。
五、比较探究六、探究婉约词清代人张惠言《词选》认为这首词是一首政治诗,有道理吗?清代人张惠言认为,“庭院深深”就是说王宫已经非常深远,不易进入;“楼高不见”是说君王又不觉悟;“乱红飞去”喻大臣被贬逐,即北宋韩琦、范仲淹被贬。
王国维认为张惠言是穿凿附会,在《人间词话》里说:“固哉,皋文(张惠言字)之为词也!”认为本词只是兴到之作,没有寓意,就是写豪门大户的弃妇之怨。
小结:就时代论文王国维批评张惠言主要依据北宋早期词的特点和风格,北宋,柳永才开始写市民生活、苏轼才完成了词由主要写儿女艳情转向表现社会生活的内容的转变。
晏殊、欧阳修等人的词作,题材相当狭窄,主要写艳情,以娱乐抒情见长,少有寄托,同时代的范仲淹写了少量边塞词,欧阳修还嘲笑他为“穷塞主之词”,王国维甚至称北宋早期词为“倡优也”,所以《蝶恋花》不可能是政治诗,这是时代限定的。
内容基本承袭唐五代艳词,艺术手法高超,意境深远,体现北宋词“格高韵远”的发展创新。
(四)三首词都写春景,它们有何异同?齐读三首词。
三首词都描写春天景色,时间有些差别:《踏莎行》时令略早一些,《破阵子》《蝶恋花》略晚一点,是暮春景色。
都写到落花:《破阵子》纯粹交代时令,描绘春色;《踏莎行》既交代时令,也表现别情;《蝶恋花》主要借落花抒发怨妇之情。
手法不同:《破阵子》是正衬,《踏莎行》是反衬,《蝶恋花》是借景抒情。
(五)探究北宋早期婉约词词的特点,评价其在词的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影响1、内容:同学们在预习时比较集中地问到三首词的作者与词中抒情主体的关系,明明是男子,却以女性主体出现。
三首词基本上都是以第三人称来写。
作者尽量淡出抒情主体的角色,这是当时的词风所决定的。
以词为“诗余”,走的是五代、南唐词人艳词的老路,在题材上仍以传统的红粉佳人为主,明显受到唐五代“诗庄词媚”思维定式的影响。
北宋早期词人,多应酒宴之间歌儿舞女的要求,填词当筵演唱。
北宋早期词人作词,是随意性的应酬,是业余的娱乐消遣,是逢场作戏,是私生活的真实描写,是无遮掩性情的流露。
晏欧词也有所开拓创新。
如晏殊的《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由传统的红粉佳人写到了乡村“采桑径里”的女伴,人物形象生动传神,脂粉气淡了几分,给词坛带来自然清新的气息。
如欧阳修《踏莎行》里男性开始悄悄成为主体。
这就体现出本课课题《“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一)》中的“格高韵远”,初步显示出不同于唐五代艳词的特点。
2、艺术形式:对仗:《破阵子》三组工整的对偶句,《踏莎行》两组精巧的对偶句,还有句中的对偶,如“草熏风暖”“雨横风狂”等,加上散句,既具有对称和谐之美,也具有袅娜多姿之态。
风格:柔媚婉约,细腻别致。
声韵:平缓舒徐的节奏,丰富多彩的韵脚,精严多样的字声配合,别具一种雍容富贵的气度。
雅致文丽的语言,使词向典雅净洁的方向迈进一步词的形式更加成熟,味道更加隽永,与唐五代词相比初步显示出韵味隽永的特点。
结论:以晏殊、欧阳修为代表的北宋早期词艺术手法胜于思想内容,令词的形式日益丰富多彩,声韵格律变化繁多而又规范整饰,创作技巧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高水平。
是宋词走向成熟、走向巅峰的重要发展阶段。
南京市玄武区中小学教师备课活页编号教和学的过程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欣赏《苏幕遮》怀人思乡——《苏幕遮》《八声甘州》一、介绍作者范仲淹(989—1052年)(即太宗端拱二年——皇祐四年)字希文。
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学家,吴县(今属江苏)人,汉族。
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
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
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
元昊反,以龙图阁直学士与夏竦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
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