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专题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7.00 KB
- 文档页数:4
临江仙教案(晏几道)【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特点2、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能理解词中“春恨”的丰富内容3、欣赏对比反衬、寓情于景的艺术手法【教学重难点】: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猜猜他是谁?王灼在《碧鸡漫志》中评价他的词“如金陵王、谢子弟,秀气胜韵,得之天然,将不可学。
”(是说他词风清水芙蓉天然而成,没有矫揉造作的痕迹)陈廷焯于《白雨斋词话》中称赞他的词“无人不爱,爱以情胜也。
情不深而为词,虽雅不韵,何足感人”(是夸赞他的词真挚深沉,撼人肺腑,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冯煦的《蒿庵词论》中称呼他为“古之伤心人也”,说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
”(是说他的词以伤感著称,语言平淡却味道深远,措辞浅白又情致深婉。
)【在幻灯片上逐条出示,随着信息的增多,让学生猜猜“他”是谁?从而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也在一开始就让学生对“他”的词风有初步了解。
】【介绍作者】•他字叔原,号小山;•他是北宋初年著名的太平宰相—晏殊的第七子;•他能文善词,与其父齐名,并称“二宴”。
有《小山词》。
•他父亲为他取名晏几(jī)道。
“几道”,这个名字是出自《老子》中:“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什么是“几于道”,意思就是指接近于道,几乎到达道德境界。
初探诗意整体感知【让学生带着下面两个问题自由朗读】•这首词抒发了什么之情?(在文中选一个词来作答)•分别用两个字概括上下片的内容。
明确:对歌女小蘋的相思怀念之情上片:春恨果→倒叙下片:相思因再读诗歌循文入义【齐读诗歌,找出时间词】•明确词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明确:梦后、酒醒、去年、初见、当时(时间上由近及远、由今朝到往昔)·请用四字短语分别概括四幅画面。
【时间的进程提示清晰明了,由这五个时间词也带出了四幅不同的画面。
实际上本词从一开始就仿佛是一幕幕场景的定格,浓厚的绘画特点形成了独特的画境。
先让学生找出四幅画面对应的词句,在这过程中重点提示“梦后”即“酒醒”,这是互文见义的手法。
《破阵子·春景》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相关知识。
2.赏析本词的写景手法、描绘人物的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赏析本词的写景手法、描绘人物的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方法:朗读品读探讨教学过程:一、猜谜导入通过以下信息,猜测一位词人:A.他是江西人B.他七岁能属文,十四岁被皇帝亲赐为进士C.他仕途顺畅,在词坛也名贯千古,D.他有名句“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他是谁?——晏殊在《蝶恋花》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词中抒情主人公是“闺中之妇”,所表达的感情都是“闺中之思”。
但晏殊作为一位敏感的词人,他除了表达自己的闲愁外,还有表达悠闲情致的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见识一下他的《破阵子·春景》。
二、出示学习目标1. 了解作者。
2. 赏析本词的写景手法、描绘人物的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作者简介晏殊,字同叔,抚州临川人,宋代著名婉约派词人,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
其词擅长小令,有“宰相词人”之称,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颇受南唐冯延巳的影响。
与其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
原有集,已散佚,仅存《珠玉词》及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
四、整体感知都说朗读是打开诗词之门的一把钥匙,请大家大声朗读。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学生自读2、学生代表朗读3、学生齐读(整体感知)4、内容理解:这首词的上下片分别写了什么?上片写景:春景图下片写人:古代女子生活小片段五、走进词作,进行赏析赏析上片1.上片选取了哪些意象?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①诗歌选取了“燕子”、“梨花”、“碧苔”、“黄鹂”、“飞絮”等具有典型春天特征的意象;(景)②描绘了一派生机勃勃、春光融融的景象;(境)③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欢愉之情。
(情)找出上片中你最喜欢的写景句子,进行赏析。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这句写景非常之妙,妙在哪里?A、“碧苔”“黄鹂”色彩鲜艳、清新明丽,写出了春光的美好。
八声甘州柳永一、导入新课——走近柳永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柳永《八声甘州》。
柳永,原名柳三变,其名出自《论语》。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显然这个名字包含了柳永的亲人对孩子的期望。
而柳永的家世也是个非常注重儒家道德的仕宦之家。
这样的家庭传统、仕宦观念和他个人的烂漫性格与音乐天才形成了一种不幸的矛盾,影响了他的一生。
一方面,“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可以说柳词比当下任何一首流行歌曲更流行;另一方面,他志意不得施展,潦倒一生。
在他久困羁旅之时,他的情思凭借出色的文学才华凝结成这一首《八声甘州》。
因这首词,连大文豪苏轼也为柳永之才折腰!二、走进文本1、探讨一:你认为应该如何朗诵这首词?自由朗读两遍诗歌,边读边思考:如何朗诵这首词?舒缓低沉2、探讨二:整体把握初读本词,请概括上下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揭示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揭示全词感情的是哪一个字?3、探讨三:人们称赞柳永词“不减唐人高处”都举这首《八声甘州》的上片为例。
唐人兴象超远,善于将大自然的景物形象和内心感发的情意结合在一起。
请同学们自由吟诵上片,选择一两句鉴赏。
示例:(1)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对”写出登临纵目、望极天涯的境界。
正是素秋日暮,秋雨潇潇,洒遍江天,千里无际。
气肃天清,明净如水,加上一番秋雨,更是纤埃微雾,尽皆浣洗,一澄如洗。
秋气清肃,凄冷暗生。
(2)渐霜风凄惨,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承上一句,秋意更深,暮色渐浓,时光景物有了变化,如此才有“渐”的感受。
此时秋风凄冷遒劲,关河寥廓迤逦,草木凋零,芳华不见,一片冷落。
只有一轮残日的余晖,映照着作者所在的高楼。
——作者在这里写大自然,写秋天生命的消逝,山河的冷落,夕阳余晖,这些景物都包含着深沉的悲慨!(3)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与李义山诗比较:此花此叶长相伴,翠减红衰愁煞人。
“苒苒”,慢慢移动,岁时风物在光阴中慢慢凋零。
“物华休”包含了作者心中所感的生命无常,事业落空的所有悲哀。
《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活动单【学习目标】1.借助阅读分析鉴赏法,对诗歌中精妙的佳句、炼字进行鉴赏并体会词人情感。
2.展开联想、想象,撰写文笔隽秀的诗词意境想像文。
【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张先(990—1078),字子野,乌程人。
天圣八年(1030)进士。
皇祐二年(1050),晏殊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辟为通判。
后以屯田员外郎知渝州,又知虢(guó)州。
以尝知安陆,故人称张安陆。
治平元年(1064)以尚书都官郎中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九。
张先“能诗及乐府,至老不衰”。
其词内容大多反映士大夫的诗酒生活和男女之情,对都市社会生活也有所反映。
语言工巧。
2、诗词故事张先的雅号(1)张三中。
因张先词《行香子》中有“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之句,人称“张三中”。
(2)张三影。
张先对“张三中”这个称呼非常不满意。
因为这个称呼不太有诗意。
后来自己列举平生得意之词:“云破月来花弄影”(《天仙子》)、“娇柔懒起,帘幕卷花影”(《归朝欢》)、“柔柳摇摇,坠轻絮无影”(《剪牡丹》)。
这三句中的“影”字比“三中”强。
世称诵之,号“张三影”。
著有《张子野词》。
(3)桃李嫁东风郎中。
张先年轻时与一个已出嫁的少女有私情,曾写《一丛花令》词送她。
后两句是: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
在当时很受欢迎。
当时大文学家欧阳修很喜欢这两句词。
一次,听说张先拜访自己,他一边走一边说:“快让我见见‘桃李嫁东风’郎中。
”从此,这一叫法就传开了。
3、结合注释疏通词义,感知内容。
饮着美酒听着《水调曲》,午间喝醉后已经醒来,可心中的愁苦却不曾排遣。
送走了春天,春天什么时候能再回来?晚上对镜自照,惋惜青春年少、似水流年,往日相约,白白记得很清楚,后来却如同云烟。
沙滩上双宿的鸳鸯鸟已栖息,风吹走了流云,月光下花儿孤影自怜。
一层层的帘幕密密的遮住了灯光,风儿在依旧吹,人声却渐渐地安静下来。
明天的小路上一定是落满了花瓣。
4.标出本词的节拍、韵脚字并,有感情地朗读该词。
走进最美宋词之《临江仙》《鹧鸪天》学习目标:1、了解晏几道的生平、个性与其作品特色的关系。
2、体会晏几道词深婉沉着、工于言情的特色。
3、赏析作品精湛的艺术技巧。
学习方法:诵读、比较赏析一、知识链接:1、晏几道在《小山词·自序》《补亡》一编,补乐府之亡也。
叔原往者,浮沉酒中,病世之歌词不足以析酲解愠,试续南部诸贤绪馀,作五、七字语,期以自娱。
不独叙其所怀,兼写一时杯酒间见闻、所同游者意中事。
尝思感物之情,古今不易,窃以谓篇中之意。
昔人所不遗,第于今无传尔。
故今所制,通以"补亡"名之。
始时,沈十二廉叔、陈十君龙家,有莲、鸿、蘋、云,品清讴娱客。
每得一解,即以草授诸儿。
吾三人持酒听之,为一笑乐。
已而君龙疾废卧家,廉叔下世,昔之狂篇醉句遂与两家歌儿酒使俱流传于人间。
自尔邮传滋多,积有串易。
七月己巳,为高平公缀缉成编。
追惟往昔过从饮酒之人,或垄木已长,或病不偶。
考其篇中所记悲欢合离之事,如幻、如电、如昨梦前尘,但能掩卷怃然,感光阴之易迁,叹境缘之无实也。
2、创作背景晏幾道是晏殊的幼子。
晏殊久居相位,其门生古吏,多据要津,晏幾道如果想要飞黄腾达,是很有机会的。
但是晏幾道为人耿介恬淡,厌恶仕途浑浊,“仕宦连蹇,而不能一傍贵人之门”。
他只是做过许田镇的小官,旋即退居京都私邸。
晏幾道既不肯与达官贵人往来,又因是贵公子,不能到社会的下层去。
于是他觉得,在相知好友的家中所遇到的几位歌女,如莲、鸿、蘋、云等,倒是天真淳朴,不似官场中人之浑浊鄙俗,所以愿意和她们相处,寄寓爱惜与同情。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二月以富弼为宰相,王安石为参知政事,议行新法,朝中政治风云突变。
而早在仁宗至和二年(1055)晏殊就已亡故,欧阳修则因反对新法,逐渐失势,后于熙宁五年(1072)病故,这些亲人或父执的亡故或失势,使晏几道失去了政治上的依靠,兼之个性耿介、不愿阿附新贵,故仕途坎坷,陆沉下位,生活景况日趋恶化。
晏殊《破阵子》说课稿评委老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破阵子》。
我将按照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部分来说课。
(板书“破阵子晏殊”)一、说教材(板书“一、教材”)《破阵子》选自《唐宋诗词鉴赏》第十课,作者是北宋婉约派词人晏殊,他的词风清丽婉约,圆融温润。
《破阵子》就是他的代表作。
本词上片写春景:燕子翩翩飞,梨蕊纷纷落,柳絮轻轻舞,池畔苔生鲜翠,林丛鹂啭清音,描绘了一幅清新明丽、和谐美好的春景图。
下片写少女。
少女们三三两两,或采桑,或斗草,粲然一笑,就点亮了整个春天。
诗人通过对春日景物、人物的描绘,表现了日常生活中的诗意。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板书“目标”)1.了解诗词诵读技巧。
2.理解诗词内容,鉴赏诗词意境。
3.培养诗意的生活情趣。
本课的重点是:(板书“重点”)诗词的诵读和鉴赏难点是:(板书“难点”)对“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的理解二、说教法(板书“二、教法”)1.诵读法(板书)采用依据是:①诵读是学生学习语言的方法。
学生能在诵读典范语言时潜移默化,提高表达能力。
②我们的学生起点低,这更要求教师从最基础的方法入手,逐步提高其语文素养③诵读可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更有利于激发学生潜能。
2.鉴赏法(板书)依据是①鉴赏是学习诗词的基本途径,诗词的美妙意境,学生通过鉴赏方能领悟。
②鉴赏是开启学生智慧的最佳途径。
学生深入感受诗词意境,其思维就与意境合为一体,能更好发展智力。
③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是课标对中学语文课堂的要求。
三、说学法(板书“三、学法”)①诵读鉴赏法(板书)。
学生层层深入地诵读和鉴赏诗词,由读通句子到深入理解诗词意境。
②读写结合法(板书)。
学生充分朗诵,并将自己的学习感受形成文字。
四、说教学过程(板书“四、教学过程”)(一)导入语我们静听泉水叮咚成暖春,我们细观荷花怒放成炎夏,我们坐看彩蝶翩飞出金秋,我们等待雪花雕刻出朔冬:只要心有诗意,我们的生活处处有诗意。
同学们,现在让我们一起学习晏殊的《破阵子》,品一品宋代女子日常生活里的诗意。
《八声甘州》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识记作家作品,了解柳永词的写作背景及其艺术风格。
2、过程与方法:(1)反复吟咏,整体把握词的内容,感受词的音律美。
(2)品味语言,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词中作者流露出的浓浓的愁绪。
【教学重难点】(1)鉴赏词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写作手法。
(2)准确把握作者情感,培养词的鉴赏能力。
(3)词的意境的鉴赏。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最近有哪些歌比较流行?你们觉得这些歌的流行靠的是什么呢?【预设】歌手、歌词、曲调。
可惜古代没有影像类的设备,那时候的流行歌曲我们是听不到了,不过好在很多歌词被保留了下来。
而在北宋时,就有这样一位“奉旨填词”的作词大家,他的作品一经流出就被争相传唱,大家都以能成为他新作品的第一个演唱者为荣,因为这意味着唱的人已经跻身于一流歌手的行列。
到底流行到什么程度呢?北宋词人叶梦得曾言:“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
”就连大文豪苏轼都对他的作品给出过“不减唐人高处”的评价,也就是说,不比唐人最好的诗歌逊色。
你们知道他是谁吗?【预设】柳永二、柳永简介是的,这人就是柳永,人称“奉旨填词”柳三变。
PPT展示:(约984—约1053)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早年热衷功名,但仕途坎坷,屡试不第,失意无聊,浪游于汴京、苏杭等地,出入歌楼妓馆,与歌妓交往颇多,曾四处漂泊,饱尝羁旅滋味。
直至1034年,暮年及第,后官至屯田员外郎。
又因排行第七,故世称柳七、柳屯田。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创作了大量慢词,开创了为市民歌唱的民间词。
柳永生性浪漫,精通音乐,是当时通俗音乐圈里的第一把好手。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欣赏一下苏轼口中“不减唐人高处”的他的代表作《八声甘州》吧。
三、诵读、感悟接下来,让我们一起通过诵读全词来走进词人。
走进最美宋词之《临江仙》《鹧鸪天》学习目标:1、了解晏几道的生平、个性与其作品特色的关系。
2、体会晏几道词深婉沉着、工于言情的特色。
3、赏析作品精湛的艺术技巧。
学习方法:诵读、比较赏析一、知识链接:1、晏几道在《小山词·自序》《补亡》一编,补乐府之亡也。
叔原往者,浮沉酒中,病世之歌词不足以析酲解愠,试续南部诸贤绪馀,作五、七字语,期以自娱。
不独叙其所怀,兼写一时杯酒间见闻、所同游者意中事。
尝思感物之情,古今不易,窃以谓篇中之意。
昔人所不遗,第于今无传尔。
故今所制,通以"补亡"名之。
始时,沈十二廉叔、陈十君龙家,有莲、鸿、蘋、云,品清讴娱客。
每得一解,即以草授诸儿。
吾三人持酒听之,为一笑乐。
已而君龙疾废卧家,廉叔下世,昔之狂篇醉句遂与两家歌儿酒使俱流传于人间。
自尔邮传滋多,积有串易。
七月己巳,为高平公缀缉成编。
追惟往昔过从饮酒之人,或垄木已长,或病不偶。
考其篇中所记悲欢合离之事,如幻、如电、如昨梦前尘,但能掩卷怃然,感光阴之易迁,叹境缘之无实也。
2、创作背景晏幾道是晏殊的幼子。
晏殊久居相位,其门生古吏,多据要津,晏幾道如果想要飞黄腾达,是很有机会的。
但是晏幾道为人耿介恬淡,厌恶仕途浑浊,“仕宦连蹇,而不能一傍贵人之门”。
他只是做过许田镇的小官,旋即退居京都私邸。
晏幾道既不肯与达官贵人往来,又因是贵公子,不能到社会的下层去。
于是他觉得,在相知好友的家中所遇到的几位歌女,如莲、鸿、蘋、云等,倒是天真淳朴,不似官场中人之浑浊鄙俗,所以愿意和她们相处,寄寓爱惜与同情。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二月以富弼为宰相,王安石为参知政事,议行新法,朝中政治风云突变。
而早在仁宗至和二年(1055)晏殊就已亡故,欧阳修则因反对新法,逐渐失势,后于熙宁五年(1072)病故,这些亲人或父执的亡故或失势,使晏几道失去了政治上的依靠,兼之个性耿介、不愿阿附新贵,故仕途坎坷,陆沉下位,生活景况日趋恶化。
“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二)(3)教学目标1.通过本专题的学习,能够初步了解北宋后期词浓郁的抒情色彩和精致的艺术表现。
2.能够对诗歌中精警的名句进行鉴赏。
3.能够通过对诗歌意境(境界)的体验、鉴赏,了解意境的艺术魅力。
教学建议1.晏畿道素以“工于言情”为人称道。
《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通过景物描写烘托渲染人物的内心情感,有欢聚时的缠绵,有离别时的愁怨,有追寻往昔时的惆怅,有面对现实的哀婉。
措辞无多,容量极大,语似平淡,情实真切。
可以先指导学生摘取表现情感基调的关键词后反复诵读作品,体会作品情真意切的特点;再指导学生想像作品描绘的三个深情款款的画面,体会词作精工婉妙的艺术特色。
2.《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曾被列为宋金十大曲之一。
本篇情思委婉缠绵,词句清空如话,而其妙处更在于能用声音配合之美,造成一种迷离惝恍的梦境,有情文相生之妙。
可指导学生从作品中圈出阳声字(凡字尾带m、n、ng等鼻音者为阳声),反复诵读全词,说说它们是如何配合着表现作品深婉的情思的。
3.黄庭坚《清平乐》(春归何处)云:“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王观《卜算子》(水是眼波横)云:“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王沂孙《摸鱼儿》(洗芳林、夜来风雨)云:“怕此际、春归也过吴中路。
君行到处,便快折,河边千条翠柳,为我系春住。
”三词同出一意,可指导学生横向比较,思考词人各自是如何通过奇特而浪漫的想像,有情与无情的对立,写出了无可慰藉的伤春之情的。
4.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词的上片以写景为主,描写了词人谪居郴州登高怅望的所见和谪居的环境,但景中有情,表现了他苦闷迷惘、孤独寂寞的情怀;下片以抒情为主,写他谪居生活中的无限悲愁,但有时也情中带景。
本篇的鉴赏,可从情景的映带、寓意的巧妙等角度人手。
词作在用韵上也富有特色,“渡”、“处”、“暮”均为合声“乌”(wu)韵,全词二十九字中“堪”、“馆”、“鹃”等字收“安”(an)音,“雾”、“渡”、“处”、“孤”、“暮”等字收“乌”(wu)音,对表现沉郁凄惋之情起了极好的辅助作用,应指导学生通过诵读加以体会。
“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一、学习目标1.诗词阅读鉴赏的一般方法2.北宋早期婉约词的特点及评价二、学习过程设计导语: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的自序中指出:“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词作为一种文体,产生于唐代,繁盛于宋代,北宋初期以晏殊和欧阳修为代表的婉约词,有何特点,应作何评价呢?今天,我们共同研究探讨北宋初期的晏欧词。
请打开课本P61。
(一)阅读鉴赏晏殊《破阵子•春景》齐读:《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
清明前为何选写梨花、清明后为何选写柳花?春社在春分前后,据花信(花期)风,五日一信,春分依次三信,海棠、梨花、木兰;清明三信,依次为桐花、麦花、柳花。
作者力图很准确地写出时令的特征。
“三四点”“一两声”是实写还是虚写?看似实写,实为虚写。
意在表现环境的幽静。
“巧笑”的句式有什么特点?“巧笑东邻女伴”是倒装句,调整以后为“东邻女伴巧笑”,东邻女伴笑得真好看呀。
这是填词适应格律要求的需要。
下阕省略了那些内容?下阕省略了两点内容:一是采桑女对话内容,“西邻女问东邻女:你为什么笑得如此开心?东邻女回答说”。
二是采桑女斗草的过程描写。
文笔简洁,手法巧妙。
笑何以从“双脸”生?“巧笑”的是东邻女,“斗草赢”的也是东邻女,所以,理当东邻女笑“笑从双脸生”。
“双脸”的理解确实是问题。
“脸”这个字《说文》里未收,见于《集韵》《广韵》,“脸”即颊,“双脸”即双颊,“脸”也可解释为睑,双脸即双眼。
笑从双眼生,表现东邻女确实发自内心地笑了。
也可以将前句看作东邻女与西邻女之间的对话,这样,就解释为两个少女的笑。
两段之间有什么关系?与作者有什么关系?这首词是三首词里唯一一首有题目的词,题目概括了全词的主要内容。
上下两阕扣题展开。
上阕写自然景色,描写轻盈飞翔的春燕,缓缓飘落的梨花,星星点点的青苔,绿叶深处的莺啼,飘飘忽忽的柳絮,景物里透出细、小、轻、缓的心理感受,写出有名的“闲适宰相”的闲雅情趣。
下阕写采桑少女,描述充满青春气息的乡间少女游玩嬉戏的场景,表现久居高位的作者偶尔流露的人的天性真情。
自然景色是青春少女的背景,青春少女增添自然春色的活力,二者相辅相成,浑然一体。
凭借文本,可以作出大致准确的解读。
通过描写美好的春景,表现作者对平静自由生活的向往。
小结:阅读鉴赏应依据文本如何体现“格高韵远”的北宋词特点?“格高韵远”即格调高远,指北宋词的内容和形式在唐五代词基础上的发展。
写女子是承袭唐五代词“艳词”之风,写清新活泼的采桑女是发展创新,体现格高韵远。
(二)阅读鉴赏欧阳修《踏莎行》齐读:欧阳修《踏莎行》。
选写残梅、细柳有什么作用?①选写残梅细柳有交代时令、描写路上所见景色的作用。
②“残梅”暗用《荆州记》的典故:“陆觊与范晔相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诣长安与晔,因赠以诗:折梅逢驿使,寄予陇头人。
”而眼前梅已残,无法寄赠家人;“细柳”也暗用折柳送别的典故,想到家人送别情景。
表明行人思念家人的意思。
“草熏风暖”是描写春色秾丽,以乐景写哀愁,在大好春光里离家远行,更觉悲伤。
“摇”形象写出行人不忍速行,时时勒紧缰绳,眷顾美好景色的情态。
“离愁渐远”怎么会“渐无穷”?常理离愁越远越淡,然而这里离愁越远越多,原因是离家,离思念自己的女子越远。
生动形象地表现行人的悲伤之情。
“春水”的比喻好在何处?“春水”比喻愁情,承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写法,以形象表现抽象,也是以乐写哀。
“离愁渐远渐无穷”和“迢迢不断”为比喻作了两层铺垫,很是自然。
叠词的效果起强调作用,强调是指全部的、所有的、满满的柔情、思念以及哀怨。
如何理解登高、远望的写法?登高是为了远望,不要登高是因为无法远望,无法远望的原因是平阔的草地之外是春山,春水已经无情的遮断了远行人的身影。
这是层层深入的写法。
“春山”是闺中人想象、思念所能达到的极限,这以后的痛苦只能让读者去想象了。
结句言有尽而意无穷。
视角的探讨上阕写行人,由景到情再到景,下阕写闺人,由近及远。
全词到底是从行人的角度写还是从闺人的角度写呢?这里存在一个视点的问题。
关键在下阕的“楼高莫近危阑倚”一句,这是远行人对闺中人的劝告,“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是其原因的解释。
全词是从行人的角度写的,下阕是行人推想家中女子思念的情景。
前人常常用这种虚想模拟的写法,如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小结:整体把握。
首先从全词上下两阕整体把握,理清相互关系,判断出行人是主,闺中人是宾,从而水落石出,豁然开朗。
再从作者创作的整体考虑,欧阳修同期诗《早春南征寄洛中诸友》:“楚色穷千里,行人何苦赊(shā,长,路长)。
芳林逢旅雁,候馆噪山鸦。
春入河边草,花开水上槎(chá,竹排)。
东风一樽酒,新岁独思家。
”这首诗写自己春日在南方旅途中思念家中的情感,与我们对《踏莎行》的解读一致。
行人是主,体现出北宋词的发展创新,是“格高韵远”的表现;闺中人是宾,承袭唐五代艳词之风。
(三)阅读鉴赏欧阳修《蝶恋花》齐读:欧阳修《蝶恋花》。
李清照《词序》:“欧阳公作《蝶恋花》有‘庭院深深深几许’之句,予酷爱之。
”李清照为何酷爱这句?李清照本人是叠词高手,故酷爱这句。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最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三个“深”字重叠,前两个重叠直接强调深的程度,第三个“深”又推进一层,与“几许”构成疑问语气,与下面“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呼应起来,别有一番情趣。
“游冶处”与“章台路”之间有关系吗?“游冶处”就是“章台路”。
这句有倒装,应为:楼高,不见玉勒雕鞍游冶处――章台路。
“春”字如何理解?“春”字语意双关,表明上指自然界的春天,又指词中女子自己的青春年华。
结句是触景生情还是借景抒情?之境,把自己激动的心情加到客观的景物里去,缘情造景,这就是有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中“泪眼”表明词里女主人公自己心情已经非常激动,把自己的感情附着到“乱红”之上,这应该是借景抒情。
清代人张惠言《词选》认为这首词是一首政治诗,有道理吗?清代人张惠言认为,“庭院深深”就是说王宫已经非常深远,不易进入;“楼高不见”是说君王又不觉悟;“乱红飞去”喻大臣被贬逐,即北宋韩琦、范仲淹被贬。
王国维认为张惠言是穿凿附会,在《人间词话》里说:“固哉,皋文(张惠言字)之为词也!”认为本词只是兴到之作,没有寓意,就是写豪门大户的弃妇之怨。
小结:就时代论文王国维批评张惠言主要依据北宋早期词的特点和风格,北宋,柳永才开始写市民生活、苏轼才完成了词由主要写儿女艳情转向表现社会生活的内容的转变。
晏殊、欧阳修等人的词作,题材相当狭窄,主要写艳情,以娱乐抒情见长,少有寄托,同时代的范仲淹写了少量边塞词,欧阳修还嘲笑他为“穷塞主之词”,王国维甚至称北宋早期词为“倡优也”,所以《蝶恋花》不可能是政治诗,这是时代限定的。
内容基本承袭唐五代艳词,艺术手法高超,意境深远,体现北宋词“格高韵远”的发展创新。
(四)三首词都写春景,它们有何异同?齐读三首词。
三首词都描写春天景色,时间有些差别:《踏莎行》时令略早一些,《破阵子》《蝶恋花》略晚一点,是暮春景色。
都写到落花:《破阵子》纯粹交代时令,描绘春色;《踏莎行》既交代时令,也表现别情;《蝶恋花》主要借落花抒发怨妇之情。
手法不同:《破阵子》是正衬,《踏莎行》是反衬,《蝶恋花》是借景抒情。
(五)探究北宋早期婉约词词的特点,评价其在词的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影响1、内容:同学们在预习时比较集中地问到三首词的作者与词中抒情主体的关系,明明是男子,却以女性主体出现。
三首词基本上都是以第三人称来写。
作者尽量淡出抒情主体的角色,这是当时的词风所决定的。
以词为“诗余”,走的是五代、南唐词人艳词的老路,在题材上仍以传统的红粉佳人为主,明显受到唐五代“诗庄词媚”思维定式的影响。
北宋早期词人,多应酒宴之间歌儿舞女的要求,填词当筵演唱。
北宋早期词人作词,是随意性的应酬,是业余的娱乐消遣,是逢场作戏,是私生活的真实描写,是无遮掩性情的流露。
晏欧词也有所开拓创新。
如晏殊的《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由传统的红粉佳人写到了乡村“采桑径里”的女伴,人物形象生动传神,脂粉气淡了几分,给词坛带来自然清新的气息。
如欧阳修《踏莎行》里男性开始悄悄成为主体。
这就体现出本课课题《“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一)》中的“格高韵远”,初步显示出不同于唐五代艳词的特点。
2、艺术形式:对仗:《破阵子》三组工整的对偶句,《踏莎行》两组精巧的对偶句,还有句中的对偶,如“草熏风暖”“雨横风狂”等,加上散句,既具有对称和谐之美,也具有袅娜多姿之态。
风格:柔媚婉约,细腻别致。
声韵:平缓舒徐的节奏,丰富多彩的韵脚,精严多样的字声配合,别具一种雍容富贵的气度。
雅致文丽的语言,使词向典雅净洁的方向迈进一步词的形式更加成熟,味道更加隽永,与唐五代词相比初步显示出韵味隽永的特点。
结论:以晏殊、欧阳修为代表的北宋早期词艺术手法胜于思想内容,令词的形式日益丰富多彩,声韵格律变化繁多而又规范整饰,创作技巧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高水平。
是宋词走向成熟、走向巅峰的重要发展阶段。
(六)布置作业:教材“阅读提示”里认为,晏殊词“理深旨远”,有同学在预习时提出不同看法。
请你再选读几首晏殊词,谈谈自己的看法?背诵三首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