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8月参军来到渤海边上,站岗之余 依旧喂猪、种菜。
1979年秋调至解放军总参谋部,历任保密 员、政治教员、宣传干事。
1981年发表处女作《春夜雨霏霏》。 1984年秋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 1985年发表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
引起文坛注意。
莫言
1986年发表中篇小说《红高粱》,反响强烈, 被读者推选为《人民文学》1986年“我最喜 爱的作品”第一名。同年从军艺毕业,到解 放军总政治部工作活方式的直接铺陈中 重新构筑历史场景。
《红高粱》
三、历史文化意识:
八月深秋,无边无际的高粱红成汪 洋的血海。高粱高密辉煌,高粱凄 婉可人,高粱爱情激荡。……生存 在这块土地上的我的父老乡亲 们,……,几十年如一日。他们杀 人越货,精忠报国,他们演出过一 幕幕英勇悲壮的舞剧,使我们这些 活着的不肖子孙相形见绌,在进步 的同时,我真切地感到种的退化。
《红高粱》
县志载:民国二十七年,日军捉高 密、平度、胶县民伕累计四十万人 次,修筑胶平公路。毁稼禾无数。 公路两侧村庄中骡马被劫掠一空。 农民刘罗汉,乘夜潜人,用铁锨铲 伤骡蹄马腿无数,被捉获。翌日, 日军在拴马桩上将刘罗汉剥皮零割 示众。刘面无俱色,骂不绝口,至 死方休。
《红高粱》
小说以抗日战争时期的一次战事为 背景,突出既不是共产党领导的军 队,也不是国民党领导的军队,却 是民间自发组织的一支土匪军队, 演绎了以土匪和酒家女子间的姻缘 为核心的民间抗日故事。
《红高粱》
一、“寻根”是要寻什么?
民间写作: 个性化写作/无功利写作
写作姿态: 为老百姓写作 作为老百姓写作
《红高粱》
二、战争题材:土匪抗日
“《红高粱》源自一个真实的故事, 发生在我们邻村。起初是国民党的 游击队在村头小桥上打了一场伏击 战,击毁了日本人一辆汽车,歼灭了 日本一个小队。三天后,日本军队 来报复,因为一个人指错了方向,使 得另一个村庄的一百多个百姓惨遭 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