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血管炎临床意义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1
泼尼松联合吗替麦考酚酯治疗血管炎型IgA肾病的临床疗效1. 引言1.1 背景介绍IgA肾病是一种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肾小球系膜区沉积IgA免疫球蛋白,导致肾小球炎症和损伤。
在IgA肾病患者中,约有20-40%的患者会发展为进展性肾病,甚至终末期肾病。
血管炎型IgA肾病是IgA肾病的一种亚型,其特点是伴有肾小动脉和间质的炎症,患者病情较为严重,预后较差。
目前对血管炎型IgA肾病的治疗仍存在挑战,尚无明确的标准治疗方案。
泼尼松是一种常用的激素类药物,具有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可用于治疗多种炎症性疾病。
而吗替麦考酚酯是一种免疫抑制剂,可以抑制T细胞的活化和增殖,减少免疫反应。
泼尼松联合吗替麦考酚酯治疗血管炎型IgA肾病的临床疗效值得探讨,希望能为该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1.2 治疗目标血管炎型IgA肾病是一种常见的肾小球肾炎,其临床病理特点为局灶性和弥漫性的肾小球内增生性改变,伴有血管壁炎症及IgA沉积。
目前,对于血管炎型IgA肾病的治疗主要是通过抑制炎症、减轻肾脏损害和维持肾功能稳定。
治疗的主要目标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1. 控制炎症反应:通过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和炎症细胞的活化,减轻肾脏组织的炎症反应,防止疾病的进展和恶化。
2. 减轻肾脏损害:通过减少蛋白尿、血尿等肾脏病变的表现,降低肾小球的膜通透性,维持肾小球滤过功能的正常状态。
3. 维持肾功能稳定:通过调节体液平衡、控制高血压、纠正电解质紊乱等手段,减轻肾脏负担,保护肾功能免受损害。
在实际治疗中,我们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密切监测疗效和不良反应,最大限度地提高治疗效果,达到预期的治疗目标。
【此处仅为一般性介绍,实际治疗方案需根据具体情况制定】。
1.3 研究意义血管炎型IgA肾病是一种以弥漫性IgA沉积于肾小球系膜区为特征的慢性炎症性肾小球疾病,临床表现包括血尿、蛋白尿、高血压等,严重时可进展至肾功能不全。
一、抗核抗体谱(ANA谱)1、ANA定义:抗核酸(Nucleic acid)和核蛋白(Nucleoprotein)抗体的总称。
2、ANA分类:抗DNA抗体:抗单链(ds)-DNA抗体抗双链(ds)—DNA抗体抗左旋-DNA抗体抗组蛋白抗体:抗总组蛋白抗体(AHA) 抗H1、H2A、H2B、H3、H4 和H2A—H2B抗体抗非组蛋白抗体:抗核可溶性成分(ENA):抗PM-1、rRNP、Sm、RNP 、SSA 、SSB、Scl—70、Jo—1、PCNA等抗着丝点抗体(ACA)抗核仁抗体抗其他细胞成分:指抗细胞浆成分的抗体(ANCA)3、ANA阳性的定义:一般将超过95%正常人群ANA 水平的数值定义为ANA阳性,对大多数实验室而言,通常认为IFANA滴度1:80为阳性。
4、ANA阳性的临床意义:可见于多种临床情况,除了风湿病外,也可见于正常人或非风湿病:(1)健康人:年龄越大,阳性率越高(>60岁的阳性率为20%~25%),但为低滴度,均质型或弥漫型; (2)有SLE、SS或SSc家族史的一级亲属,有近50%为阳性; (3)肺疾病:原发肺纤维化、原发肺动脉高压或石棉所致的肺纤维化;(4)肝病和血液病:活动性肝炎、原发胆汁性肝硬化、酒精性肝病、白血病、骨髓瘤、淋巴瘤、ITP或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 (5)慢性感染:寄生虫、结核杆菌、麻风杆菌、沙门菌或克雷伯杆菌感染等;(6)其他:Ⅰ型糖尿病, 多发性硬化,终末期肾病,器官移植后等.注意在正常人中一般ANA滴度较低。
ANA阳性的意义需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分析,ANA阳性并不能确立某种临床诊断,反之,ANA阴性也不能排除自身免疫性病。
附正常人%≧1:40 20—30,≧1:80 10-12 ,≧1:160 5 ,≧1:320 3 临床上如果ANA滴度≥1:1000肯定可以考虑为结缔组织病或者自身免疫性疾病。
具体是哪一种疾病,要结合其他临床病史、症状体征和实验室结果综合考虑来下结论.如果对初发患者ANA(+)≤1:320不能肯定,但也能排除结缔组织病或者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也要结合临床病史、症状体征和实验室结果综合考虑来下结论。
临床感染和炎症指标的临床意义详解感染性疾病在临床上是最为常见的疾病,可以发生在人体任何部位,是医院各个科室的常客,并且经常伴有各类并发症。
而针对大多数的感染性疾病,配合准确的诊断并在短时间内得到良好的治疗,预后效果一般良好,因此感染相关的诊断和治疗手段是所有临床医生应具备的基本功之一。
但感染性疾病发病特征通常不明显,单靠疾病症状、体征以及影像学不足以满足早期诊断。
感染: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与宿主免疫系统相互作用所呈现的病理生理变化。
炎症: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所发生的复杂防御反应。
通俗来说,感染,就是有病原体侵入机体导致生病了。
而炎症,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发炎”,主要表现为红、肿、热、痛及功能障碍。
感染可能引起炎症,医生在在怀疑有感染性炎症存在时,一般会让查感染及炎症指标。
那么,感染及炎症指标一般有哪些,各有什么作用和优缺点呢?一、白细胞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WBC)及分类比例(DC)对于临床鉴别感染来说是最基本、最常用的指标,升高和降低的幅度也被检验医师和临床医师用作诊断疾病的手段。
血常规由于个体差异,影响指标的因素极多,且患者不同的疾病、甚至是不同的生理状态会引发血常规发生改变,其在感染方面诊断特异性差,容易出现误诊情况。
1、白细胞升高①白细胞升高合并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常提示急性细菌性感染,特别是革兰阳性球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等)感染。
少数病毒感染,如流行性乙型脑炎和流行性出血热也可有上述表现。
此外,血液与实体肿瘤、血管炎、成人StiII病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使用等多种非感染原因,也可引起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
其生理性增高见于新生儿、月经期、妊娠、分娩及情绪变化等。
②白细胞总数升高合并淋巴细胞比例升高常提示急性病毒感染,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若长期持续升高,需注意与血液系统疾病,如白血病等进行鉴别。
③白细胞升高合并嗜酸粒细胞比例升高常提示寄生虫感染,也可见于结核、变态反应、肿瘤及药物等原因。
血管炎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研究血管炎的发生机制,探究炎症过程中血管的变化以及相关炎症指标的变化规律,为炎症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实验方法动物模型的建立1. 选取实验动物:本实验使用成年雄性小鼠作为实验动物。
2. 血管炎模型的建立:通过静脉注射某一特定药物,诱导小鼠血管炎的发生。
实验过程1. 分组: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分别包括10只小鼠。
2. 模型建立:对实验组小鼠进行药物静脉注射,而对照组小鼠注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处理。
3. 观察指标:观察小鼠在注射后不同时间点的体温变化、血管形态、血管通透性指标等炎症相关指标。
4. 取样:在注射后不同时间点,分别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小鼠体内取样,获取血液样本和组织样本。
实验指标本实验主要观察以下指标的变化:1. 体温变化:通过体温计测量小鼠的体温,分析其在不同时间点的变化。
2. 血管形态:通过显微镜观察小鼠血管的形态,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血管的结构差异。
3. 血管通透性指标:通过添加染料,观察染料在血管内的扩散情况,分析血管通透性的变化。
4. 炎症指标:通过ELISA法检测血浆中炎症相关物质(如肿瘤坏死因子-alpha 等)的含量,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炎症水平的差异。
实验结果1. 体温变化:实验组小鼠注射后体温明显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
2. 血管形态:实验组小鼠血管出现明显扩张,壁变薄、充血等炎症相关形态改变。
3. 血管通透性指标:实验组小鼠血管通透性显著增强,染料扩散范围大于对照组。
4. 炎症指标:实验组小鼠血浆中炎症相关物质的含量明显增加,表明注射药物成功诱导血管炎。
实验结论通过以上实验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血管炎的发生会引起体温升高、血管形态改变以及血管通透性增强等炎症相关变化。
2. 实验验证了血管炎模型的可行性,为血管炎相关疾病的治疗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3. 炎症指标的明显变化表明,实验动物体内的炎症过程与血管炎的发生密切相关。
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相关性血管炎病人血小板增多的临床意义史家安;刘姣;张宁;赵韵琦;李志军【期刊名称】《蚌埠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24(49)2【摘要】目的:分析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相关性血管炎(AAV)病人周围血中血小板增多的临床意义。
方法:分析110例AAV病人临床与相关实验室资料,根据入院后首次周围血小板计数结果分为血小板正常组(n=67例)和血小板增多组(n=43例),对比2组病人的临床及相关实验检查数据,定期随访了解病人的生存情况。
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2组性别、年龄、周围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血清补体C3水平,红细胞沉降率、血清C反应蛋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
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性别、周围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是影响AAV病人合并血小板增多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血小板增多组强化治疗使用率相较于血小板正常组显著升高(P<0.05)。
2组病人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AAV病人周围血小板增多时的病情较重,预后较差,应积极干预,通过早诊断、早治疗来改善预后。
【总页数】4页(P221-224)【作者】史家安;刘姣;张宁;赵韵琦;李志军【作者单位】安徽省凤阳县人民医院肾内风湿科;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3【相关文献】1.溶酶体相关膜蛋白2抗体在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相关性小血管炎患者血清中的临床意义2.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相关性血管炎患者Th17相关细胞因子变化及临床意义3.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抗髓过氧化物酶抗蛋白酶3在系统性血管炎和其他自身免疫病中的临床意义4.抗中性粒细胞细胞质抗体相关性血管炎患者血清IgG4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5.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相关性血管炎伴出血热抗体阳性1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mpa血管炎诊断标准
MPA(显微镜下多血管炎)是一种坏死性血管炎,主要累及小血管,以下是MPA 的诊断标准:
1. 临床表现:患者可出现发热、乏力、体重下降、关节痛、肌肉痛、咳嗽、咯血等症状。
2. 实验室检查:患者可出现贫血、白细胞升高、血小板升高、C 反应蛋白升高、血沉增快等。
3. 影像学检查:胸部X 线或CT 检查可发现肺部阴影,肾脏B 超或CT 检查可发现肾脏病变。
4. 病理检查:对于有肾脏病变的患者,应进行肾脏活检,以明确诊断。
5. 排除其他疾病:排除感染、肿瘤、结缔组织病等其他疾病。
以上标准中,符合3 条或3 条以上者,可诊断为MPA。
需要注意的是,MPA 的诊断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病理检查等综合判断,且每个患者的病情可能有所不同,因此,具体的诊断标准可能会有所差异。
如果怀疑患有MPA,建议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由专业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ANCA相关性血管炎肺受累研究现状1. 引言1.1 ANCA相关性血管炎的概念ANCA相关性血管炎(ANCA-associated vasculitis,AAV)是一种自身免疫性血管炎症,其特征为血液循环中存在异常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导致血管壁的炎症和损伤。
这种疾病可以影响多个器官和系统,包括肺部、肾脏、皮肤等。
在ANCA相关性血管炎患者中,肺部受累是比较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ANCA相关性血管炎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研究表明,患者体内的ANCA与中性粒细胞共同作用,导致炎症介质的释放和细胞毒作用,最终导致血管壁的炎症和破坏。
这种炎症反应会导致肺部血管炎症、肺泡炎症甚至肺出血等病理改变,严重影响患者的呼吸功能和生命质量。
对于ANCA相关性血管炎肺受累的认识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及时诊断和治疗肺部受累可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对于该病的深入研究不仅可以促进治疗方法的进步,也能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好的诊断和治疗策略。
1.2 肺受累的重要性ANCA相关性血管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通常表现为血管炎症和组织坏死。
肺受累是最常见的表现之一,而且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肺受累可导致呼吸困难、咳嗽、咯血等症状,严重时可危及患者的生命。
肺受累还与ANCA相关性血管炎的预后密切相关。
一些研究表明,肺受累程度的严重程度与预后的好坏有很大关系。
及时发现和有效治疗ANCA相关性血管炎肺受累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
目前,对于ANCA相关性血管炎肺受累的研究仍在继续深入,希望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和临床实践,能够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制定更有效的治疗策略,改善患者的预后。
深入探讨ANCA相关性血管炎肺受累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病理特点以及治疗和预后等方面,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ANCA相关性血管炎肺受累的临床表现ANCA相关性血管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累及小血管,但也可侵犯肺部和其他器官。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检测对系统性血管炎的临床价值谭立明;李华;焦安君;冯晓晶;徐镠粤;谭福燕;何思齐;罗姮;陈娟娟;蒋永清【摘要】目的探讨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检测对系统性血管炎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检测13866例患者血清ANCA,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抗髓过氧化物酶(MPO)抗体和抗蛋白酶3(PR3)抗体.结果13866例患者共检出ANCA阳性318例,阳性率为2.29%.其中男性患者检出135例(2.07%)、女性患者检出183例(2.50%),2个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50, P>0.05).不同年龄组患者间ANCA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978,P<0.01),且男、女性患者各自不同年龄组间ANCA阳性率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χ2=54.550,P<0.01;χ2=17.800,P<0.01).p-ANCA和c-ANCA 2种荧光核型及靶抗原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6.524,P<0.01).结论 ANCA的检测对血管炎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极为重要,临床工作者应注重ANCA在系统性血管炎及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检测.%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role of 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y(ANCA) determination for systemic vasculitis. Methods 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IIF) was performed to determine serum ANCA in 13 866 patients,and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 was used to determine anti-myeloperoxidase (MPO) antibody and anti-protease 3(PR3) antibody. Results Among the 13 866 patients,there were 318 positive cases of ANCA,with the positive rate of 2.29%. There were 135(2.07%) males and 183(2.50%) females,and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between the 2 groups(χ2=2.650,P>0.05). The difference of the ANCA positive rate with different ages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χ2=28.978,P<0.01). The positive rate of ANCA between malesand females in different age groups had statisticalsignificance(χ2=54.550,P<0.01;χ2=17.800, P<0.01). The p-ANCA and c-ANCA and target antigen distribution had statisticalsignificance(χ2=86.524, P<0.01).Conclusion s ANCA is potential i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vasculitis and autoimmune diseases, especially for ANCA-associated systemic vasculitis.【期刊名称】《检验医学》【年(卷),期】2018(033)002【总页数】5页(P101-105)【关键词】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抗髓过氧化物酶抗体;抗蛋白酶3抗体;韦格纳肉芽肿;系统性红斑狼疮【作者】谭立明;李华;焦安君;冯晓晶;徐镠粤;谭福燕;何思齐;罗姮;陈娟娟;蒋永清【作者单位】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检验科,江西南昌 330006;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检验科,江西南昌 330006;南昌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江西南昌 330031;南昌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江西南昌 330031;南昌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江西南昌 330031;南昌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江西南昌 330031;南昌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江西南昌 330031;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检验科,江西南昌 330006;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检验科,江西南昌 330006;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检验科,江西南昌 33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6.62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y,ANCA)是近些年针对以韦格纳肉芽肿(Wegener's granulomatosis, WG)为代表的系统性小血管炎的一类特定血清学标志性抗体,是一组以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胞浆成分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
第1节大动脉炎l概述大动脉炎(Takayasu Arteritis,TA)是指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慢性进行性非特异性炎性疾病。
病变多见于主动脉弓及其分支,其次为降主动脉、腹主动脉和肾动脉。
主动脉的二级分支,如肺动脉、链状动脉也可受累。
受累的血管可为全层动脉炎。
早期血管壁为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偶见多形核中性粒细胞及多核巨细胞。
由于血管内膜增厚,导致管腔狭窄或闭塞,少数患者因炎症破坏动脉壁中层,弹力纤维及平滑肌纤维坏死,而致动脉扩张、假性动脉瘤或夹层动脉瘤。
本病多发于年轻女性,30岁以前发病约占90%。
40岁以后较少发病,国外资料患病率2.6/百万人。
病因迄今尚不明确,可能与感染引起的免疫损伤等因素有关。
2临床表现2.1全身症状在局部症状或体征出现前,少数患者可有全身不适、易疲劳、发热、食欲不振、恶心、出汗、体重下降、肌痛、关节炎和结节红斑等症状,可急性发作,也可隐匿起病。
当局部症状或体征出现后,全身症状可逐渐减轻或消失,部分患者则无上述症状。
2.2局部症状与体征按受累血管不同,出现相应器官缺血的症状与体征,如头痛、头晕、晕厥、卒中、视力减退、四肢间歇性活动疲劳,肱动脉或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颈部、锁骨上下区、上腹部、肾区出现血管杂音,两上肢收缩压差>10 mm Hg(1 mm Hg=0.133 kPa)。
2.3临床分型根据病变部位可分为4种类型:头臂动脉型(主动脉弓综合征),胸一腹主动脉型,广泛犁和肺动脉型。
2.3.1头臂动脉型(主动脉弓综合征):颈动脉和椎动脉狭窄和闭塞,可引起脑部不同程度的缺血,出现头昏、眩晕、头痛,记忆力减退,单侧或双侧视物有黑点,视力减退,视野缩小甚至失明。
咀嚼肌无力和咀嚼疼痛。
少数患者因局部缺血产生鼻中隔穿孔,上腭及耳廓溃疡,牙齿脱落和面肌萎缩。
脑缺血严重者可有反复晕厥、抽搐、失语、偏瘫或昏迷。
上肢缺血可出现单侧或双侧上肢无力、发凉、酸痛、麻木,甚至肌肉萎缩。
颈动脉、桡动脉和肱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无脉征)。
以哮喘为首发症状的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1例1. 引言1.1 背景介绍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EGPA)是一种少见的全身性疾病,其特点是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和血管炎症状。
该病最早由L. Churg和C. Strauss于1951年描述,故又称为Churg-Strauss综合征。
本病首发症状多为哮喘,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
EGPA的发病率较低,约占全世界各种嗜酸性疾病的1-2%。
多见于40-50岁的中年人,男女发病率相近。
该病具有慢性进展性的特点,病情波动性大,临床表现广泛,常累及多个脏器系统,如皮肤、肌肉、关节、神经和心脏等。
在目前的临床实践中,对于EGPA的诊断和治疗仍存在挑战,因此本文结合1例以哮喘为首发症状的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患者,探讨该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方法、预后情况以及实验结果,旨在加深对该疾病的认识,提高临床医生对于该病的诊治水平,为今后的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哮喘作为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的首发症状时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治疗策略以及预后情况,以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
通过对一例以哮喘为首发症状的患者进行深入分析,探讨该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以及治疗效果,并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好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指导。
希望通过本研究的结果,能够加深对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这一罕见疾病的理解,为今后的临床实践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促进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后情况。
2. 正文2.1 临床表现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是一种少见的全身性血管炎症,以哮喘为首发症状的情况比较罕见。
患者通常会出现反复发作的哮喘症状,如气喘、咳嗽等,同时伴随有多系统器官受累的表现。
在临床表现方面,患者除了哮喘症状外,常见的表现还包括慢性咳嗽、呼吸困难、乏力、发热、关节疼痛、皮肤瘀斑等。
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肺部病变、肾脏损害、皮肤溃疡等症状。
血管炎三项临床意义
以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为重要的血清学诊断依据的原发性系统性血管炎,又称为ANCA相关血管炎,此病主要累及中小血管,临床特点是发热、贫血、肺和肾功能损害等肉芽肿性血管炎 (GPA)、显微镜下多动脉炎(MPA)、坏死性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NCGN)和嗜酸细胞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EGPA)等原发性系统性小血管炎的发病与ANCA密切相关,临床上将上述疾病统称为ANCA相关小血管炎。
特异性抗 PR3抗体和抗MPO抗体的检测已成为原发性小血管炎的敏感、特异的血清学检测项目。
抗PR3抗体为GPA的标志性抗体,特异性可超过95%。
其敏感度与疾病的活动性及病程有关,在初发的非活动性GPA中,阳性率只有约50%。
而活动性的典型GPA,可达 100%阳性。
抗PR3抗体在其他的原发性血管炎中也可检测到,但阳性率较低。
因而抗PR3抗体常作为GPA的早期诊断,疗效判断、复发估计的指标,对临床治疗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抗MPO抗体主要与MPA、NCGN、EGPA相关。
还可见于其他一些疾病,如结节性多动脉炎(PAN)、抗肾小球基底膜肾病(抗GBM病)、GPA、SLE、 RA、药物诱导的狼疮(DIL)、Felty综合征等。
可用于早期诊断、判断疗效、估计复发和指导临床治疗。
抗MPO抗体阳性高度提示坏死性血管炎或特发性NCGN,对诊断原发性小血管炎的特异性达到99%。
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是包括肺肾综合征在内的所有抗肾小球基底膜型肾小球肾炎的血清学标志抗体。
抗GBM抗体阳性病人占自身免疫性肾炎的5%,在肾小球性肾炎、抗肾小球基底膜(GBM)抗体相关疾病中有80%的阳性检出率,半月体形成性肾小球肾炎患者中有20%~70%的阳性检出率,也可在增殖性肾炎中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