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秦汉音乐
- 格式:ppt
- 大小:470.00 KB
- 文档页数:13
第四章秦汉时期的音乐由周至秦,天下大势合而分,分而再合。
秦灭诸侯成就帝业,为天下一统,在文化上推行大一统的文化政策,其中包括统一文字、划一度量衡、车同轨、货同筹等措施。
秦始皇在征服六国后,将从六国掠夺来的乐妓及钟鼓乐队也都"统一"到秦宫廷中来。
据《说苑》卷二十的记载,阿房宫中"皆有钟磬、帷帐、妇人、优倡……锦绣文彩,满府有余,妇女倡优,数巨万人,钟鼓之乐,流漫无穷"。
秦亡之后,汉王朝在休养生息,创造安定局面的同时,也仍然需要构筑大一统的文化格局。
从这方面的实际建树看,汉代的音乐文化,整体上呈现为宏大通达的气势,虽然与先秦音乐有很多的不同,但是也并非没有传承,而是在对先秦文化的吸收中,重新塑造出新的文化气质,无论是先秦理性风格,还是楚汉浪漫气息;无论是神明天人之乐的斑斓奇异,还是世俗民众之乐的现实情趣,在当时多种社会音乐行为方式中,都有新的创造与发展,形成新的艺术风格。
第一节乐府音乐秦时,宫廷中就设有音乐机构"乐府"。
集"六国之乐"于咸阳宫。
秦亡后,汉袭秦制,"乐府"机构亦延承下来。
至汉武帝时,乐府音乐机构得到了扩大和进一步的发展,遂有汉武帝立乐府之说。
《汉书·礼乐志》记"至武帝定郊祀之礼……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
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律吕,以合八音之调,作十九章之歌",便是这一现实情况的反映。
汉代的乐府作为宫廷音乐机构,其主要职能是制乐以为宫廷活动服务。
因此,汉乐府的任务有相当一部分,是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赋制配成曲,编演歌舞于宫廷演出。
当时汉乐府广泛吸收各地音乐甚至少数民族和外域音乐,并且还设立了相应的采风制度,这也是乐府最有意义的工作。
所谓"博采风俗,协比音律"(《史记·乐书》),就是乐府的重要职能之一。
秦汉朝代的音乐文化与历史价值秦汉朝代是中华文明历史上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黄金时代。
在此期间,中国古代音乐得到了高度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色,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遗产。
本文将从音乐文化与历史价值两个方面来探究秦汉朝代的音乐文化。
一、音乐文化秦汉朝代的音乐文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音乐创作秦汉时期的音乐创作相当活跃,形成了多种不同风格的音乐,在民间音乐文化方面更是达到了巅峰。
秦汉时期,宫廷乐队称为“乐府”,他们为皇帝、贵族演奏。
乐队由歌唱家、乐器演奏家、作曲家组成。
同时,在农村和城镇,各种各样的节日和宗教仪式上都有民间乐曲的演奏。
这些音乐包括古代曲子、戏剧、歌谣和器乐等。
2.乐器制作秦汉时期,乐器制作颇具特色,形成了许多精美的乐器,如“瑟”,“琵琶”,“筝”等。
这些乐器都是能够表现不同音乐风格的,如“瑟”音柔和温馨,适合表现古典音乐;“琵琶”用作表演强烈的音乐,如军乐等。
它们在表演中,展示了无限的音乐魅力和灵动性。
3.音乐演出秦汉时期大规模的音乐演出展示出丰富多彩的音乐风格和形式。
在演出方面,乐师们的技艺精湛,演出的裁判公正,是使民众喜欢的原因之一。
考虑到不同人的音乐品味,演出中包括了多重类型的音乐,如器乐、民谣和古典音乐等。
二、历史价值秦汉朝代的音乐文化不仅在表演艺术方面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同时也在历史与文化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1.宗教方面秦汉时期,宗教的发展推动了音乐艺术的发展。
例如,佛教和道教传入了中国,使得音乐被广泛应用于宗教活动中。
宗教性乐曲在整个秦汉时期都被保留下来,这些乐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宗教偏好、信仰和文化。
2.政治方面音乐在秦汉时期也被用来表达政治意义。
在大型场合,比如庆典和欢迎宴会上,皇帝会聘请最优秀的乐师演奏乐曲以增加庆典的气氛。
音乐的力量也在不同的行政和政治活动中灵活地应用,这表明音乐的领域不仅限于艺术领域,也与政治和社会整体的发展紧密相连。
3.文化交流秦汉时期,中国的文化与周围国家的交流不断加强。
秦汉三国时期的乐器发展与音乐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秦汉三国时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这段历史时期的音乐文化也出现了不少变化和发展。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重点探讨秦汉三国时期的乐器发展和音乐文化,以期为读者带来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一、秦汉时期的乐器秦汉时期的乐器品种主要包括瑟、筝、琴、鼓、箫、笙、管等。
这些乐器不仅在宫廷、寺庙、民间等各种场合得到广泛应用,而且也成为当时文人士大夫和各种艺术家的必备之物。
其中,秦汉时期的箫是比较典型的乐器之一,由于其造型优美,使用广泛,被誉为“君子之器”。
箫在当时的音乐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音调纯净,具有极佳的音乐表现力,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场合。
与箫相似的还有笙,笙音柔和悦耳,成为当时宴席赏乐中不可缺少的乐器之一。
同时,其他乐器如瑟、筝、琴等也得到了不断的改进与创新,通过对乐器音色和结构的改进,使得音乐表现力得到更加精确和完美的呈现。
二、音乐文化的发展除了乐器的发展和改进,秦汉三国时期的音乐文化也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音乐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活动,还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形式,广泛地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作为一种视听文化,音乐在古代的文化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在秦汉三国时期,许多流行的音乐作品如《广陵散》、《昭君怨》、《梁祝》等,都得到了更加完善的发展和创作。
同时,各种音乐艺术如歌舞、曲艺、戏曲等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传承,其中的成就在后代的音乐人中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启示作用。
除了这些音乐的创作和发展,秦汉三国时期的音乐家和艺术家也拥有着相当高级的艺术技能和技巧。
例如,当时的音乐家高云应就因其卓越的才华,被官方委任为乐官,成为了当时宫廷音乐的指挥者和领导者。
三、音乐文化的影响秦汉三国时期的音乐文化,不仅仅对当时的文化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也在后来的中国音乐文化中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代的音乐艺术中看到许多与古代音乐相关的元素和影响。
例如,在当前的流行音乐中,仍然存在许多以古代音乐为主题和灵感源泉的作品。
秦汉时期的音乐艺术是中国古代音乐艺术的发展阶段之一,也是我国文化艺术的辉煌时期。
在这个时期里,音乐艺术得到了较为明显的繁荣与发展,成为了古代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音乐艺术的特点,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充满了韵律感、节奏感和动感。
在这个时期里,音乐艺术被视为神秘而又神圣的艺术形式,被广泛地用于婚丧嫁娶、宴会、宗教仪式和官方场合等。
秦汉时期的音乐以“雅、颂、歌、舞”为主要形式,以拍子清晰、声音高亢、音调独特、乐器多样等特点为标志。
二、秦汉时期的乐器秦汉时期,乐器的种类已经非常丰富,包括了弦乐器、管乐器、鼓乐器、铜乐器、木乐器、革乐器等多种类型。
其中,弦乐器是当时最为流行的一种乐器,比如说琴、瑟、筝、箫等等。
这些乐器具有独特的声音效果和表现力,在演奏时能够给人一种沉浸式的感觉。
三、秦汉时期的音乐流派在中,最有代表性的流派是“宫商角徵羽”,这个流派的音乐形式曲调旋律都很优美,被视为中国古代音乐艺术的代表之一。
此外,还有“越音”、“淮南子乐”等流派,每个流派都具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四、秦汉时期的音乐家古代音乐家大都出身于贵族,被视为文化艺术的重要守护者。
在秦汉时期,有很多著名的音乐家,比如说羊欣、钟子期、丘处机等等。
这些人在音乐艺术的发展和推广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的音乐作品至今仍被广泛传唱。
五、秦汉时期的音乐文化传承秦汉时期的音乐文化传承至今,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
古代音乐的传承方式很特殊,主要依靠口口相传的方式,因此它的流传过程很长,也很神秘。
在现代,由于法律法规和意识的相关限制,古代音乐艺术的发扬和传承变得困难,但人们对于它的传承和保护却是永远不变的。
六、秦汉时期的音乐思想秦汉时期的音乐思想是很特殊的,它被视为一种神圣的文化象征,被广泛地应用于宗教、政治和生活中。
古人就有“与乐同天”的观念,认为音乐与道德伦理紧密相关,对于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美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综上所述,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发展史上的辉煌时期,它以流畅的节奏感、独特的音律和动感的表现力赢得了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第三章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教学目的:了解我国秦汉时期音乐发展的基本情况,分析中古音乐时期与远古音乐时期在音乐形态上的不同,对汉乐府的建立、任务及解体应重点了解。
重点、难点:乐府、鼓吹、相和歌、百戏、相和三调教学过程:第一节概述一、历史背景汉承秦制。
汉初,由于统治阶级采取了发展封建制的政策,西汉文景之世与汉武帝时期接连出现两个科学文化发展的高峰,音乐文化的发展也相应进入了中古伎乐时期.二、音乐概况中古伎乐的发展,延续着春秋以来散乐发展的遗绪,体现着世俗性的特点。
第二节西汉的国家音乐机构——乐府一、乐府的建立:1、乐府在秦朝就已有之。
1977年考古工作者在秦始皇陵附近出土了一只秦代错金甬钟,钟柄上镌有秦篆“乐府”二字,可作为秦时乐府存在的佐证。
资料记载,秦时“乐府”隶属“少府”,专掌供皇帝享用的世俗舞乐;而“太乐”则专管宗庙祭祀乐舞。
至于秦时乐府的具体情况已不得而知。
“汉承秦制”建立“乐府”早在汉高祖刘邦时就已提出。
《史记·乐书》载:“王者功成作成作乐,治定制礼。
其功大者其也备,其治辨者其礼县”。
由于高祖时“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史记·食货志》),所以这一愿望,连后来的惠、文、景帝等也没有得以实现,直到汉武帝时方得实现。
2、西汉建立后,统治阶级比较重视封建教化的作用。
至汉武时,接受了儒生董仲舒的建议才把“乐府”建立起来。
董仲舒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四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科明,民所知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这是汉武帝定郊祀之礼于乐府在指导思想上的理论基础。
在经济上,汉武帝定郊祀于乐府也决定于西汉王朝的经济发展情况和物质条件。
至武帝时,西汉经济空前繁荣,各方面都呈现出一种蓬勃向上的气象。
所以,对旧时代的历史文化和礼乐教化加以总结和贯通,已成为时代的实际要求。
秦汉魏晋南北朝音乐(4)(上接《秦汉魏晋南北朝音乐(3)》)三、鼓吹鼓吹是汉魏六朝开始盛行的一种重要乐种。
据刘《定军礼》记载,大约秦末汉初之际,鼓吹已在北方汉族与少数民族居住区流行。
当时,是用鼓、萧(排萧)、笳在一起演奏的。
笳又称胡笳,是一种颇有特色的少数民族乐器。
最初的笳,可能是用芦叶卷起来吹奏,后来则把芦叶做成哨子装在一根有按孔的管子上吹奏,叫做笳管。
鼓吹后来传入中原地区,并被汉代宫廷采用。
由于乐队编制和应用场合的不同,鼓吹又可分为以下几种不同的类型:(一)鼓吹,主要由鼓与萧(排萧)、笳等乐器组成。
其中,由建鼓与萧、笳在朝会宴享时演奏的称“鼓吹”或“黄门鼓吹”;由提鼓与萧、笳在马上作为出行仪仗演奏的专称“骑吹”;由提鼓、萧,笳,加上饶在马上作为军乐演奏的称“铙歌”或“短萧铙歌”。
它们的乐曲,从《乐府诗集》所收的汉代鼓吹乐的歌词来看,如写女子与无情无义的负心男人决绝的《有所恩》,写女子坚贞不渝的爱情的《上邪》,写诅咒统治阶级发动侵略战争的《战城南》等曲,原都是各地的民歌。
其中《上邪》一曲由四解组成(《古今乐录》)。
其曲式结构与相和歌的”曲”大体相当。
排箫(二)横吹,又称鼓角横吹,一般由鼓、角、横吹(横笛)等组成,有时可加用笳与排萧。
横吹的乐曲,相传有乐府“协律都尉”李延年用西域乐曲《摩诃兜勒》为素材创作的军乐《新声二十八解》。
此曲由《黄鹊》、《陇头》、《出关》、《入关》、《出塞》、《入塞》等二十八首乐曲联缀而成,后人又称它为《汉横吹曲二十八解》。
它的歌词在《乐府诗集》中保存有《出塞》一首:侯旗出甘泉,奔命入居延。
旗作浮云影,阵如明月弦。
它具体描写了汉武帝为抗击匈奴贵族的骚扰,派兵急速出征的威武阵容,歌颂了武帝抵御异族侵犯坚持国家统一的作为。
(三)“萧鼓”,因它用排萧与建鼓合奏而得名,一般也用作仪仗音乐,有时乐工可以坐在鼓车中演奏。
这种鼓车大都有楼,又叫楼车。
楼上站立两个乐工敲击巨大的建鼓,楼下车厢里可坐四个乐工吹奏排萧。
中国音乐发展三.秦汉音乐三. 秦汉音乐1. 音乐特点秦汉时开始出现"乐府"。
它继承了周代对采风制度,搜集、整理改变民间音乐,业绩终了大量乐工在宴享、郊祀、朝贺等场合演奏。
这些用作演唱的歌词,被称为乐府诗。
乐府,后来又被引申为泛指各种入乐或不入乐的歌词,甚至一些戏曲和器乐也都称之为乐府。
汉代主要的歌曲形式是相和歌。
它从最初的"一人唱,三人和"的清唱,渐次发展为有丝、竹乐器伴奏的"相和大曲",并且具"艳--趋--乱"的曲体结构,它对隋唐时的歌舞大曲由着重要影响。
汉代在西北边郡兴起了鼓吹乐。
它以不同编制的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构成多种鼓吹形式,如横吹、骑吹、黄门鼓吹等等。
它们或在马上演奏,或在行进中演奏,用于军乐礼仪、宫廷宴饮以及民间娱乐。
今日尚存的民间吹打乐,当有汉代鼓吹的遗绪。
在汉代还有"百戏"出现,它是将歌舞、杂技、角抵(相扑)合在一起表演的节目。
汉代律学上的成就是京房以三分损益的方法将八度音程华划为六十律。
这种理论在音乐实践上虽无意义,但体现了律学思维的精微性。
从理论上达到了五十三平均律的效果。
2. 社会变革公元前475年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代。
其后,随着封建生产关系的发展,各诸侯国通过变法相继实现了奴隶制向封建制的革命转变。
从此,中国封建社会开始了它缓慢而漫长的发展进程,直到1840年以后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整整经历了2300多年。
急剧的社会变革,给音乐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随着奴隶制的崩溃和封建制的确立。
旧的礼乐制度彻底崩溃了,旧时的雅乐也不可挽回地沦丧了,而新兴的民间俗乐则以其旺盛的生命力蓬勃兴起,还在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他已经不安地注意到“郑声之乱雅乐”的严重意义。
到了战国时期,魏文侯所爱听的“新乐”已不只是“郑声”或“郑卫之音”,而是已经包括了郑、卫、齐、宋4国的民间俗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