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5《七律长征》说课稿最新精品精编精选优秀优质实用说课稿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4
七律长征说课稿(优秀8篇)《七律长征》教案篇一教案课题:七律·长征(毛泽东)教学目标:1、理解诗作的深刻含义,学习红军战士不畏艰险、乐观积极的斗争精神。
2、了解“七律”的特点,体会诗歌中艺术的概括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学习重点:目标1、2教学方法:朗诵法、讨论法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过程:一、阅读序幕长征是中共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
《七律·长征》真实而艺术地记录了这一历史。
让我们循着诗人的笔触去体会那一段历史,去体会融入那一段历史、与那段历史息息相关的的精神。
二、阅读主场(一)介绍知识七律:1、八句,每句七字。
2、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3、二、四、六、八句尾字押韵。
4、至少中间两联对仗。
(二)研读课文1、引导学生理解首联与其他三联的关系、关键词语的含义首联是总纲,其他三联是细目(纲举目张)。
“远征难”:行程之远,时日之长,代价之大,经历之苦;自然中的险山恶水、严寒酷暑,国民D军队的围追堵截,张国焘的分裂。
“只等闲”:经历多而显得平常,寻常、平常又显现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意志和无所畏惧的斗争精神。
2、引导学生概括总纲下五个画面(细目)的意思,理解其中几个关键词语表达上作用。
概括画面:(1)腾跃五岭(2)疾跨乌蒙(3)巧渡金沙(4)飞夺泸定(5)喜踏岷山关键词语:“腾”“走”“拍”“暖”“横”“寒”“喜”“开颜”。
(三)指导朗读1、学生试读2、教师指出其不足,并作示范、指导。
第一联朗读稍慢,读出磅礴气势,注意体现红军战士钢铁般的意志和无所畏惧的。
斗争精神。
二、三联用轻松的语调朗读,再现什么困难也难不倒红军战士的意境。
尾联注意体现出欣喜、喜悦,表达出红军战士获得胜利时难以抑制的心情。
(四)教唱《七律长征》三、阅读尾声(一)研究、讨论学生预习中提出的问题。
(二)研究、讨论“探究·练习”各题。
(三)课外延伸阅读:《中国历史》或其他资料中关于“长征”的记载。
(五)课外作业:1、从《课课练·长征》中任选两题。
《七律长征》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律长征》,共1课时。
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设想、教学程序等方面对本课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七律长征》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一篇课文,它是毛泽东在1935年10月写的红军战胜长征艰险而满怀战斗豪情的诗篇。
1、教学目的(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远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2、教学重点: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3、教学难点: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
二、教学方法:1、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引导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
2、采用电影等教学手段扩大教学容量。
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3、本文是一首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史诗,适于朗读,教学中引入诵读法。
三、学法指导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指导,采用主体思维法,围绕第一句诗学习全诗。
四、教学设想本文是一篇重要的精读课文,诗文不长,但知识具体,内容充实,需掌握的东西较多,因此,教学安排上通过诵读,理解课文内容及层次划分。
通过学习艺术的概括和夸张的表现手法,领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出示毛泽东的相片,简单说说对他的了解。
2、揭示第八单元主题。
3、教师简介长征的历史背景。
4、导语导入。
二、初读全诗,交流阅读收获。
1、自由读诗,把诗读准确,读流利。
2、学习生字,课件出示字词3、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提出不理解的词语。
4、指名读全诗,思考:这首诗围绕哪一句写的?交流。
(第一句)5、结合课后资料袋,说说“远征难”到底有多难?相机理解第一句。
6、面对常人难以理解的困难,我们的红军是怎么回答的?指导朗读第一句。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七律长征》教案(优秀6篇)五年级语文教案《七律长征》篇一【学习目标】1、认识“礴”等3个生字,会写“丸”等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课前准备】1、课前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有关红军长征和毛泽东主席的相关资料。
2、准备“长征组歌”中的歌曲《七律·长征》。
【教学过程】一、谈话,犹如引入课题1、我们已经学习第七单元的课文,说一说,这单元主要写了什么?2、出示毛泽东主席的相关图片:导语:你认识画面上的这个人吗?你都知道哪些有关他的事迹?学生结合“资料袋”和课外收集的相关资料简单汇报已有知识。
过渡:他就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毛泽东。
就让我们通过对这组课文学习,来走近他、了解他、感受他那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
情怀吧!二、出示课题七律·长征1、了解时代背景:红军为什么要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介绍有关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资料。
1934年,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导致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北上抗日。
在长征的途中,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错误路线的统治,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集体交流。
3、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三、指导朗读:1、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考虑: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在现在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学习和发扬长征精神,磨炼意志,培养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
四、作业作业本1~4题。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七律长征》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诗句意思,背诵课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学重点:1. 弄懂诗中重点词语的意思,从中领会全诗表达的大无畏精神和英雄豪迈的气概。
《七律·长征》说课稿炭店九年制冯宝琴我这次说课的内容是《七律·长征》这篇课文,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设计、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七律长征》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本单元以“走近毛泽东”为专题,安排了四篇课文,让学生去感受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是本组教学的主要目标。
同时,在感受的过程中,教师要重点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
依据《新课标》对本学段的阅读要求和本册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从“三个维度”来考虑,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解诗句,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全诗。
第二个目标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教学的难点是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
二、说教法在这堂课中,我主要采用朗读体会法,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诗意,在读中感受毛主席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
另外,利用创设情境法,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再利用相关影片和图片,让学生以交流汇报的方法,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
三、说学法在研读诗句,体会情感时,我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长征的艰辛和红军战士藐视困难的精神;通过已有的知识储备和影像资料感受长征的艰辛和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精神;结合时代背景理解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
四、说教学设计1、导入新课这篇文章是关于红军长征时的故事,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长征不过是一个遥远的故事。
他们没办法真实地体会到长征时艰险的情景,因此我选择了利用多媒体课件中的影视资料先来介绍红军长征的背景资料,让学生更真实地了解长征的过程。
七律长征优秀说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各位同仁:大家好!今天,我有幸在此为大家说课一篇脍炙人口的诗歌——毛泽东的《七律·长征》。
这首诗不仅是中国现代诗歌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在接下来的说课中,我将从诗歌的背景、内容、形式和意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诗歌背景《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在1935年10月写下的一首七言律诗。
当时,中国工农红军刚刚完成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长征,成功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为革命事业保留了火种。
长征不仅是一次军事行动,更是一次意志和信念的考验。
毛泽东在这首诗中,以诗人的情怀和领袖的视角,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表达了红军战士们的英勇无畏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诗歌内容《七律·长征》共八句,每句七个字,遵循了七律诗的格律。
诗中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形象的描绘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长征途中的艰苦卓绝和红军战士们的坚定信念。
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开篇即表明了红军战士们面对困难的豪迈态度。
他们不畏艰险,将万水千山视为等闲之事,展现了革命战士的英雄气概。
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通过“五岭”和“乌蒙”两个地理名词,描绘了长征途中的壮丽山川。
将翻越的山岭比作细浪,泥丸,既表现了自然的雄伟,也反映了红军征服自然的英勇气概。
颈联“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描述了红军在长征途中经历的两个著名战役。
金沙江水的波涛和大渡河上的铁索桥,既展现了战斗的激烈,也表现了战士们的勇敢和智慧。
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以岷山的雪景作为背景,表达了红军在克服重重困难后的喜悦心情。
三军过后,战士们的笑容如同盛开的花朵,预示着革命事业的光明未来。
三、诗歌形式《七律·长征》在形式上严格遵守了七律的格律要求,每句七个字,每联两句,押韵工整。
诗中运用了对仗、排比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朗朗上口,富有韵律美。
同时,诗中还巧妙地运用了象征和暗示,如“五岭”、“乌蒙”、“金沙水”、“大渡桥”等,既具体又抽象,既写实又富有想象力,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
《七律长征》说课稿(精选6篇)《七律长征》篇1《七律•长征》是人教版课标本第九册的一篇课文。
本课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一、教学分析按课标精神,我把朗读作为这堂课的重点,《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诵读”,提倡教师的指导应重在引导学生深入地去领会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上。
只有立足于对文章内容的具体体验,学生才可能得到一种整体的语感把握,从而选择恰当的读法表现出来。
在入情的诵读中,学生不仅深入领悟了课文的思想感情,而且增强了语感,丰富了语言积累。
二、(一)情景导入这篇文章是关于红军长征时的故事,因此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他们根本没办法去亲身体会,更有些学生不能想像长征时的情景,因此我选择了用视频的方法去导入,让学生看一段关于长征时期的片段,使他们直观地去感受这长征带来的冲激。
这样有利于下面的让学生体会课文。
(二)导学1、品读课文,在读中加强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写道:“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 在“教学建议”的“阅读”部分又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根据这种精神,我在这一课中花很多时间在学生的朗诵上,从读中体会到毛泽东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的大无畏精神和英雄豪迈的气概。
2、采用各种形式增加学生对朗诵的兴趣。
[+读对于很多同学来说都是比较无聊的事,更不用说要他们花很多时间来读,来体会。
因此需要设计多种方式去让学生诵读。
我还是用老办法,引导学生深入地去领会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整体把握语感,选择恰当的读法。
诵读需要强调的是对文章蕴含的思想情感的内心体验,而不是读得轻重缓急的表面形式。
《七律长征》第二课时说课稿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七律长征》第二课时,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这四个方面来对我的这节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七律长征》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走进毛泽东”专题的第一篇精读课文。
本课是毛泽东在1935年10 月长征即将胜利之时,回想起红军所走过的千山万水,所经历的艰难坎坷,心潮澎湃激动时写下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七言律诗总共56个字却道尽了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教学目标《小学语文新课标》对第三学段(5-6年级)诗歌学习的要求是“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所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会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并且背诵优秀诗文。
”为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1、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多媒体课件等资源,创设情境,引领学生多种形式朗读,自主探究,互动交流,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确立为抓住重点诗句品读感悟,体会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说教法教无定法,但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却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本节课我主要采取以下教学方法:1、朗读感悟法。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曾讲过,让孩子们“读、读、反复的读”。
的确,读是阅读教学中理解与感悟的重要手段,对于诗歌教学朗读更为重要,唯有多读才能理解。
2、品析词句法。
本课教学,通过对关键词以及重点句子的反复朗读、品析、感悟,达到帮助学生体会诗歌思想感情的目的。
3、情境创设法。
《七律·长征》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一、说教材:《七律•长征》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八单元第25课。
本单元以“走进毛泽东”为专题,共编排了四篇文章,本篇为第一篇,因此可以通过本篇课文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毛泽东诗歌创作的特点,为后面的课文做铺垫。
本篇主要讲述伟大领袖毛泽东作为诗人对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展现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的高度赞扬。
教材选编这首诗的目的有二,一是让学生通过对诗句的理解,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二是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五年级学生性格较活泼,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思维积极性容易激发,可以通过借助多媒体等资源,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自主探究。
同时,此阶段学生正是处于陶冶情操,培养优秀品质之际,通过本课能更好实现这一目标。
据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知识与技能:1.能正确读写“逶迤”、“磅礴”、“岷山”3个生词,理解词义将其加以运用。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背诵全诗。
过程与方法:在小组讨论中,解诗句并能正确表述诗句内涵,体会中国工农红军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并对拥有此品质的其他人物举例说明。
情感态度价值观:领略红军的大无畏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感受伟大领袖毛泽东在本诗中体现的博大胸怀和高昂气质,并与其其他作品加以对比。
教学重、难点:1. 弄懂诗中所有词语的意思及其包含的情感,从中领会红军的精神品质。
2. 读出全诗的节奏,增加对律诗这种体裁特点的感性认识。
3.理解毛泽东在本诗中体现的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二、说教法与学法为了圆满完成本课教学,教学我采用对比法,通过绝句与律诗在押韵和字数等方面进行对比,加深学生对律诗的把握。
学生将采用联系法学习,联系以前所学课文杜甫的《绝句》,在温习巩固旧知识的同时学会新知识。
学生将采用质疑问难法,在小组讨论中提出自己的想法,并相互解决,形成团队意识的同时也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七律长征说课稿《七律长征》说课稿一、说教材《七律长征》是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二十五课。
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全诗共四联(一联包括上、下两句),56个字,记载着长征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
它是中国革命的壮丽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读读这首诗,你就如同走一走长征之路,会更加理解长征的伟大意义。
根据《新课标》对本学段的阅读要求和本册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从“三个维度”来考虑,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习生字,积累词语。
2、技能目标:熟读课文,读出诗的韵味;看注释,结合搜集的有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情感目标:体会中国工农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战胜种种艰难险阻所表现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中国工农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战胜种种艰难险阻所表现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说教法本文是一首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史诗,适于朗读,教学中引入诵读法。
在这堂课中,我主要采用朗读体会法,利用远教光盘中的“配乐朗读”教学片段来范读,让学生读出诗的韵味,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诗意,在读中感受毛主席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
另外,利用创设情境法,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再利用远教模块二中的相关影片和图片,让学生合作学习、小组交流,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
三、说学法通过多种方式诵读诗句,体会情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长征的艰辛和红军战士藐视困难的精神;通过已有的知识储备和影像资料感受长征的艰辛和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精神;结合时代背景理解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25《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七律·长征》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学会2个生字;解释“只等闲、尽开颜、万水千山”的意思;并且体会词语在诗句中所含有的思想感情。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重点难点1、重点: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难点: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2.了解课文的大意。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请大家回忆我们曾经学习过哪些描写红军长征的文章?你能谈谈自己的感受吗?2.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有一座不朽的丰碑,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3.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长征。
二、解题,补充课外资料1.读了课题,你查找了哪些与长征有关的资料?(1)介绍有关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资料。
1934年,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导致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北上抗日。
在长征的途中,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错误路线的统治,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介绍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线。
教师投影出示红军长征的地形图。
红军第一方面军在1934年10月从福建西部的长汀、宁化和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十一个省。
在整个长征的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了千辛万苦,击败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
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
1936年10月,红军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红一方面军会师。
这首诗就是毛泽东同志在1935年10月长征即将结束的时候写的。
(3)有关作者毛泽东的资料。
25《七律·长征》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律·长征》。
一、教材分析
1、课文所处地位《七律·长征》是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它是毛泽东在1935年10月写的红军战胜长征艰险而满怀战斗豪情的诗篇。
2、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a、理清本诗结构
b、揣摩关键字词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学会艺术的概括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3)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领会红军长征在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慨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教材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以及领会艺术的概括和夸张的手法来讴歌红军战士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是艺术的概括写法。
二、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