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 - 13 少年中国说 人教部编版
- 格式:doc
- 大小:25.39 KB
- 文档页数:3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节选说课(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节选说课第【1】篇〗说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3课《少年中国说》(节选)的第二课时。
是梁启超先生于1900年为了驳斥帝国主义分子的无耻滥言,也纠正国内一些人白暴自弃、崇洋媚外的奴性心理,唤起人民的爱国热情,激起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适时地写出这篇《少年中国说》。
全文逻辑严密。
语气气势磅礴感情充沛。
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繁荣富强的热切期盼。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孩子人生观价值观尚在雏形,但对于爱国这一主题并不陌生。
本文句式整齐,读起来琅琅上口,气势磅礴。
能很好的激发起学生的爱国之志。
说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少年中国说》,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
2.掌握重点词句的含义,掌握课文主要内容。
了解本文比喻、象征的手法,把握少年中国所具有的特点。
3.结合查找的资料,体会文章讴歌少年中国的激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说教学重难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难点:学习本课的写法。
结合查找的资料,体会文章讴歌少年中国的激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方法1.小组合作探究2. 朗读法教具准备课本,课件,讲稿教学设计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想问你们一个问题,你们现在正处在人生什么年龄阶段?对,你们现在是青少年时期。
现在的你们就如八九点钟的太阳,光芒四射,充满希望。
同时,你们也是祖国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议论少年与中国的文章——《少年中国说》,来,请齐读课题。
板书:少年中国说2.这一篇文章是1900年,我国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百日维新运动的领袖之一—梁启超先生所写。
PPT呈现作者简介咱们今天学习的是文章的节选,下面咱们来欣赏一下这篇文章。
ppt播放《少年中国说》视频二、研读课文。
1.请同学们逐段读课文,师生共同分析朗读课文的方法:要多读,读熟练;结合感受读,想象当时的画面读。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授课稿- 13 少年中国说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少年中国说》是中国近代史上一篇重要的文章,作者是梁启超,本文是节选片段。
课文用激情汹涌的语言,热情的赞美了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表达了作者对中国光明前途的热切希望,特别富饶传染力。
(二)授课目标。
1.认识 6 个生字,会写 7 个生字。
2.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能结合说明认识课文内容,背诵课文。
3.屡次朗诵理解作者火热的思想感情;领悟句式齐整,气壮河山的语言特点。
(三)授课重难点。
1.能结合说明认识课文内容,背诵课文。
(重点)2.正确理解作者炽烈的感情,意会文章表现手法的特点。
(难点)二、说教法。
依照设定的授课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授课方法有:1.朗诵法本课课文用语以四字韵文为主,读起来朗朗上口,让学生经过大量的朗诵,感觉作者语言上的特点,同时也加深对课文感情的认识。
2.背景点拔授课法本课只从字面意思认识课文是不够的,要让学生认识作者写作的背景,加深学生对中国近代史的认识,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4.多媒体协助授课法本课准备了同步授课多媒体课件。
包括作者简介,课文生字和课文解说内容,重点补充了课文写作背景,配有适合插图,图文结合,防范无聊说教形式授课。
三、说学法。
本课要修业生课前做好预习,包括自己查词典预习本课生字,朗诵课文,熟悉课文内容,查找作者简介,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初步的掌握。
课内学习包括详细学习本课要求会认字的字音,掌握会写的字,认识课文内容,正确意会课文要旨。
四、说授课流程。
(一)部署预习,课前沟通:1.利用工具,把不的字注上音并字形、字。
2.划出自己喜的句和不懂的地方,并思虑什么。
3.收集作者介,找文有关背景料。
(二)本的授课内容分两达成:第一:一、入1.显现《少年中国》朗音,学生听此后的感觉。
板——少年中国二、学生字1.学生在文中出生字,合文注音和词典,先自己一。
2.件出示生字。
3.教范生字,学生跟,准字音。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节选说课稿(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节选说课稿第1篇】今天上午第一节课,我校李老师为全校中高年级语文老师带来了一节观摩课,授课内容是五年级语文上册《少年中国说》。
文章虽然不长,但读起来有难度,理解起来更有难度。
但是,整堂课却在教师的预设中一步一个台阶稳步上升——由不会读到会读,不理解到感悟深刻,为国之兴亡立下远大志向可谓是水到渠成,抑扬顿挫的诵读环节更是让课堂熠熠生辉!李老师这节课给我留下深刻印象: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首先听歌曲《少年中国说》并说说听后的感受,随后谈话导入引出对作者的介绍,既拉近与作者的距离,也为学习本文及感受人物品质作好铺垫。
2、初识文体,感知内容。
自由诵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认识文字读通句子。
这一环节用时比较长,学生读错的字音比较多,足够的练习时间才能保证流利的诵读。
创设了师生共读、小组齐读,男女分读和听读环节,充分营造读书氛围,落实诵读目标;引导读出本文的停顿、韵律美,读出抑扬顿挫的语言美。
3、品词析句,体悟情感。
本节课出彩点在于教师对课文感悟的引领:先是让学生在文中找出“作者从哪几方面论述了少年对国家的影响?课文又是用那些事物来赞美少年中国?”在思考中再次走进文本,进一步感知文章的内容!之后让每个学生畅所欲言,立志向学,把为中华之兴盛而努力的志向扎根心中,使整堂课达到了高潮!李老师在这堂课中,引导学生通过抓重点词句的方式来理解句子的含义,从而达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与此同时,还可以通过设置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让学生在朗读中解决问题,增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反思过去,才能创造更好的将来。
在日后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借鉴以往,改正不足,日臻完善,跟李老师一样给学生一个绝对有效的课堂。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节选说课稿第2篇】中华少年说课稿中华少年说课稿一、说教材全诗共8个小节。
第1节以壮丽广袤的神州大地做背景引出中华少年的飒爽英姿,这是全诗的总起。
部编版语文5年级上第13课《少年中国说》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少年中国说》是部编版语文5年级上册第13课的一篇课文。
这是一篇充满激情和力量的文章,表达了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热爱和赞美,以及对民族复兴的渴望和期盼。
文章语言优美,富有诗意,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怀,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具有重要作用。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对文章的大意和主题能够进行初步的分析和理解。
但针对本文中的的一些重点词汇和句子,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解释。
此外,学生对于爱国主义的认识和理解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子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民族复兴努力奋斗的情感和信念。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的理解和朗读,重点词汇和句子的掌握。
2.难点:对课文中的爱国主义情怀的理解和感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视频和图片,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祖国的美丽和强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祖国的美景和少年的活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学习。
2.阅读理解:让学生自读课文,通过提问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大意和主题。
3.重点词汇和句子:通过讲解和练习,帮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的含义。
4.情感教育:通过讨论和写作,引导学生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为民族复兴奋斗的信念。
5.总结:通过回顾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爱国主义。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以课文主题和重点词汇为主,通过关键词和简洁的句子,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课文内容。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节选说课稿(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节选说课稿第1篇】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小学语文组的10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少年中国说》。
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6个方面展开说课。
一、解读文本说教材《少年中国说》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以爱国情怀为主题,语文要素是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情感。
《少年中国说》是近代史上一篇重要的文章,作者梁启超用激情磅礴的语言,热情的赞颂了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表达了作者对中国光明前途的热切期望。
学习本文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把握主体说学情了解学生是上好课的前提。
五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
但本篇课文语言精炼,生僻字较多。
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难度,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注释以及背景资料,理解课文内容。
三、精准定位说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结合学生的学情,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1.认识“泻、胎”6个生字,会写“泻、皇”等7个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借助注释和资料,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之间的联系3.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积极进取的精神我将2.3点确立为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四、科学设计说方法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创设情景法、多媒体辅助法。
学法上积极践行新课标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将读、思、议相结合,整个过程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五、循序渐进说过程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以下四大教学板块板块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上课伊始,我会播放歌曲《少年中国说》,并配合《觉醒年代》中的相关视频,请学生看完之后谈一谈自己的感受,进而导出课题。
并简要介绍作者梁启超,引导学生了解本课的写作背景。
13 少年中国说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少年中国说》是中国近代史上一篇重要的文章,作者是梁启超,本文是节选片段。
课文用激情磅礴的语言,热情的赞美了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表达了作者对中国光明前途的热切希望,非常富有感染力。
(二)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结合注释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
3.反复诵读理解作者炽热的思想感情;体会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
(三)教学重难点。
1.能结合注释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
(重点)2.正确理解作者炽烈的感情,领会文章表现手法的特点。
(难点)二、说教法。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1.朗读法本课课文用语以四字韵文为主,读起来朗朗上口,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朗读,感受作者语言上的特点,同时也加深对课文情感的了解。
2.背景点拔教学法本课只从字面意思了解课文是不够的,要让学生了解作者写作的背景,加深学生对中国近代史的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本课准备了同步教学多媒体课件。
包括作者简介,课文生字和课文讲解内容,重点补充了课文写作背景,配有适量插图,图文结合,避免枯燥说教形式教学。
三、说学法。
本课要求学生课前做好预习,包括自己查字典预习本课生字,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查找作者简介,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初步的把握。
课内学习包括具体学习本课要求会认字的字音,掌握会写的字,了解课文内容,准确领会课文主旨。
四、说教学流程。
(一)布置预习,课前交流:1.利用工具书,把不认识的字词注上音并识记字形、字义。
2.划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和不懂的地方,并思考为什么。
3.收集作者简介,查找课文相关背景资料。
(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一、课题导入1.展示《少年中国说》朗诵录音,让学生谈谈听过之后的感受。
板书——少年中国说二、学习生字1.让学生在课文中标出生字,结合课文注音和查字典,先自己认一认。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 13 课《少年中国说》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面试小学语文的 1 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少年中国说》。
一、说教材《少年中国说》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一共包含四篇课文,都是围绕“爱国的主题展开描写。
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加深对“国家“的理解和认识,培养爱国之情。
本文作者用气势磅礴的语言,热情的赞美了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表达了作者对中国光明前途的热切希望。
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可以明确当下自己想要干什么以及应该怎样做。
二、说学情我所面对的是五年级的学生,这一阶段的学生思维能力发展较快,自我意识增强,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本文是中国近代史上一篇重要的散文,对本阶段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需要侧重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品读分析。
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进行指导。
三、说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的了解和对学情的把握,我设计的教学目标如下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掌握鳞“惶等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与体会,体会课文内涵,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深刻含义。
3、体会文章讴歌少年中国的激情,激发爱国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只有明确了教学重难点,教师才能有针对性的教学,教学才能有起伏而不至于平淡,教师才能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因此我的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
我的教学难点是:深入体会作者感情,受到情感上的熏陶。
五、说教学方法著名教育家卢梭曾说:“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爱好学问的兴趣,而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
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我秉着快乐学习的宗旨并结合本节课的特点,我会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采用名家范读法、朗读法,配合创设情景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大意。
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六、说教学过程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环节展开。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3 少年中国说(节选)》(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少年中国说》是梁启超先生所作的散文,表现了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热爱和期望,具有很强的鼓舞性和启示性。
本课是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内容丰富,语言优美,富有文学韵味。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了解梁启超先生的思想,感受作者对少年中国的期望,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理解。
但本文具有较强的文学性和历史性,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同时,学生对于爱国情怀的培养还处于初步阶段,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和培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少年中国的期望,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启发式教学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了解梁启超先生和本文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感受作者的情感。
3.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共同解决课文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4.讲解分析: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分析课文的主要内容。
5.情感体验: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少年中国的期望,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6.拓展延伸: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13 少年中国说(节选)》说课稿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少年中国说》是梁启超先生在戊戌变法失败后,面对国家和民族的困境,写下的振奋人心的文章。
这篇文章通过对少年中国的赞美,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信心和希望。
本课节选了文章的一部分,语言优美,富有激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教材内容共分为五个自然段,分别从“少年中国”、“红日初升”、“河出伏流”、“潜龙腾渊”、“乳虎啸谷”五个方面,赞美了少年中国的生机勃勃和充满希望。
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排比,使文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艺术感染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
但本文的语言较为生动形象,需要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比喻和排比,感受文章的激情和感染力。
同时,学生对于历史背景和作者的情感态度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挖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文章的基本结构和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学会通过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对少年中国的赞美之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文章的基本结构和内容。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和排比,感受文章的激情和感染力,以及作者的历史背景和情感态度。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引导发现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章的激情和感染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梁启超先生的照片,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勾画出生字词,同桌互相交流。
3.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引导学生通过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分享学习心得。
人教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少年中国说(节选)》说课稿一、说教材(一)说教材《少年中国说》写于“百日维新”失败后的1900年。
当时清政府腐败无能,国家命运岌岌可危,帝国主义嘲笑中国为老大帝国,在此背景下,梁启超写了这篇文章。
文章热情讴歌了祖国未来的英姿及其光辉灿烂的前程,对肩负着建设少年中国的中国少年寄予了无限希望。
号召“中国少年”应肩负起救国的责任,为创造一个繁荣富强的“少年中国”而努力奋斗。
课文多为四字一句,或六字一句,而且押韵,多处运用反复、对偶、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大量引用典故。
文章读起来铿锵有力,朗朗上口。
(二)说学情本班学生对于历史了解不多,理解这样一篇时代特点的文章,不是特别容易。
但是文章的语言特点,特别适合孩子朗诵,学生也容易背诵。
作为一篇文言文来说,其中的句子理解并不是很难,学生通过反复的读,大致的意思会明白,所以我注重读文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三)说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有气势。
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本文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
3.体会作者殷切期盼祖国繁荣富强的强烈愿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激发爱国热情。
本节课教学重难点是: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本文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
2.体会作者殷切期盼祖国繁荣富强的强烈愿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说教法学法在教学中坚持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汲取,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古文的乐趣。
三、说教学过程为了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设计教学流程的:(一)复习导入,引入新课。
由听写生字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导入。
(二)品读内容,感受画面。
1.品读第二自然段,找找这组句子有什么特点?2.借助注释展开想象,尽可能用生动的语言把你想象中的画面描绘出来。
3.有感情地朗读4.尝试背诵(三)激情赞颂,情感升华。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3少年中国说》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少年中国说》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这是一篇富有激情、充满鼓舞人心的演讲词,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少年一代的期望。
课文通过描绘少年中国的壮丽景象,呼唤少年们奋发向上,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但对一些较长的课文可能存在阅读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引导他们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
同时,学生对朗读和口语表达的兴趣较高,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表达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
2.难点:对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的理解;培养学生朗读和口语表达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讨论式、表达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中国地图,引导学生回顾祖国的壮丽景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2.自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
3.讲解:对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朗读:学生进行朗读练习,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5.讨论:引导学生就课文内容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6.表达:鼓励学生用口语表达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7.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作者的爱国情怀。
最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少年中国说(节选)》说课稿+教案说课稿课题:《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材: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学习正确理解并背诵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
(2)理解课文中的少年思想和中国梦等概念。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正确理解文章内容。
(2)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能够用简洁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见。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中国梦的理解和追求。
(2)引导学生珍惜时光,努力学习,为实现中国梦做出贡献。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理解并背诵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
(2)理解课文中的少年思想和中国梦等概念。
2.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能够用简洁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见。
(2)引导学生珍惜时光,努力学习,为实现中国梦做出贡献。
教学准备:PPT、教学材料、录音机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复习已学词语和句子。
2. 利用图片和简单问题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Step 2:听课(10分钟)1. 播放录音,让学生跟读并理解课文。
Step 3:课文理解(15分钟)1. 分组小组讨论,学生互相解答课文中的问题,帮助理解课文内容。
2. 教师进行辅导,解答学生的问题并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少年思想和中国梦等概念。
Step 4:背诵课文(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逐句背读课文,重点训练学生的语音语调和语速。
2. 教师分角色引导学生进行情景模拟表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印象。
Step 5:学以致用(15分钟)1. 小组活动:要求学生小组内讨论,分享自己对少年思想和中国梦的理解,然后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2. 鼓励学生彼此交流,尊重不同的意见和观点。
Step 6: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学生理解课文和表达自己思想的重要性。
2.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和重难点。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3课《少年中国说》第1课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少年中国说》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3课的一篇课文。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这是一篇充满激情、富有感染力的演讲稿,它表达了一个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命运的少年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课文通过对比手法,描绘了中国从“东亚病夫”到“睡狮醒来”的巨变,展现了少年中国的蓬勃生机和伟大前程。
本节课的学习,旨在让学生感受作者炽热的爱国情感,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提高朗读和感悟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对于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也有了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这篇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解释和引导。
此外,学生在朗读方面还需要加强,通过朗读来感受课文的情感,进一步理解课文。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比阅读,了解课文的内容,通过朗读,感受作者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命运的情感,树立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感受作者的情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情境教学法、对比教学法和情感教学法。
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作者的情感;通过对比教学,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通过情感教学,让学生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命运。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少年中国”,引出本节课的课文《少年中国说》。
2.自读课文: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讲解课文: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解释比喻和象征手法,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4.对比阅读:让学生阅读其他有关少年的文章,进行对比,更好地理解《少年中国说》。
第四单元【教材分析】1.单元主题: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浓浓家国情”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
主要由《古诗三首》、《少年中国说》和《圆明园的毁灭》三篇精读课文,以及1篇略读课文《无名岛》组成。
《古诗三首》分别记录了宋代陆游的《示儿》、林升的《题临安邸》以及清代的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的一首,三首古诗体现了诗人满满的爱国情怀;《少年中国说》是清朝末年梁启超所作的散文,写于戊戌变法失败后的1900年,文中极力歌颂中国少年的朝气蓬勃,热烈讴歌希望出现“少年中国”,号召和激励我中国少年为创建少年中国而奋斗,寄托了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热爱和期望,表达作者热切盼望祖国繁荣富强的强烈愿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圆明园的毁灭》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警示人们勿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无名岛》主要讲了将军上岛后发生的事情,表达了战士们对祖国领土的热爱,抒发了他们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2.单元重点:(1)阅读时,学习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
这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旨在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查找相关资料,进一步感受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古诗三首》的学习中,要鼓励学生去查找写作的背景,了解诗人,了解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
如当时宋代的社会环境等;《无名岛》一文鼓励学生去查找我国海岛战士生活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通过查找相关资料深入理解和感受文中的含义和包含的情感,学会积累,学习拓展运用。
(2)学习列提纲,体会习作的乐趣。
本单元安排了习作《二十年后的家乡》。
这次习作中,要求学生大胆想象,激发学生热爱家乡、长大后建设家乡,造福家乡的美好愿望,通过列写作提纲,让学生分段叙述,将文章写清楚。
【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学习了一定的网络技术,能通过计算机查找资料,有一定查找资料的基础,但有针对性的查找和筛选需要的材料的能力较弱,还需要训练。
《少年中国说》说课稿(共2课时)部编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 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3. 能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并进行适当的表达。
过程与方法目标:1. 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内容课文《少年中国说》是梁启超所著,是一篇具有强烈爱国主义情感的文章。
文章通过对少年中国的赞美,表达了对国家未来充满希望和信心。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 课文朗读与理解:让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2. 课文分析与讨论:通过对课文的分析与讨论,深入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方式。
3. 写作与表达: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型,进行自己的表达和写作。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课文朗读与理解: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2. 课文分析与讨论:通过对课文的分析与讨论,深入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方式。
难点:1. 课文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型的理解与运用。
2. 对课文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和表达。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1. PPT或黑板2. 课文原文学具:1. 课文原文2. 笔记本和文具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2.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二、课文理解(15分钟)1.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大意的理解。
2.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给予指导和纠正。
三、课文分析与讨论(15分钟)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四、写作与表达(15分钟)1. 教师给出写作题目,要求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型进行写作。
少年中国说一、说教材(一)说教材内容我说课的课题是《少年中国说》这篇课文,本文写于作者流亡日本初期的1900年。
文章从日本人和西欧人称我国为“老大帝国”说起,以人喻国,怒斥当权的清王朝封建贵族官僚都是保守守旧、愚顽苟且的“老朽”,号召“中国少年”应肩负起救国的责任,为创造一个繁荣富强的“少年中国”而努力奋斗。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自主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①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重要词语,理解重点句子。
2、理解文章的主旨。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反复诵读课文,体会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激发学生为了祖国繁荣富强而奋发进取的精神。
3、重点与难点突破及途径。
本节课教学重点是: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
难点:感受作者炽热的爱国情怀。
突破途径:1.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本文内容,作者心情,可以重温一下1840年之后中国遭受列强凌辱的历史。
2.本文的语言特点是句式整齐,气势磅礴,并且多有恰当的比喻、对比、排比、对偶,这些语言特点要在诵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
二、说教法学法与教学手段说教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非常关键的。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节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读、品、悟的方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问题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设备,学生可以更快、更好、更直观的学习文本。
三、说学法学生学过一些文言文,有一定的基础,但还不具备独立自学的能力,针对于这种情况,我采用以下策略开展教学活动。
1.字词句子交给学生,把问题还给学生,让孩子学会合作学习。
2.对于较难理解,小组内解决不好的问题,老师组织全班交流,关键的地方予以指导。
人教(部编)五上语文《少年中国说》说课稿一、说教材。
《少年中国说》是染启超先生于1900年发表在《清议报》上的一篇文章。
当时八国联军阴谋瓜分中国,污中国是“老大帝国”“东亚病夫”“一盘散沙”,不能自治,只能由帝国主义列强共管或瓜分。
在国内,一些昏无知的卖国求荣者叫嚷“中国不亡是无天理”“任何列强三日内就可以灭亡中国”。
为了駁斥帝国主义的野行径和卑劣阴谋,纠正国内一些人自暴自弃、甘为亡国奴的心理,激起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梁启超先生适时地写出了这篇《少年中国说》,全文逻辑严密,语言气势,感情充沛。
课文节选了其中的一部分,以整齐的句式描绘了少年中国的光辉前程,激励中国少年发奋图强,勇挑建设少年中国的历史重任,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繁荣富强的热切期盼。
本文表现了作者热切盼望祖国繁荣富强,并且对中国的未来满怀希望。
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本设计就把体会作者对国家前途满怀信心的豪迈感情作为教读的主线,借助文言文的特征,在教学中坚持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汲取,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古文的乐趣。
二、说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要求会认的“泻、鳞”等6个生字,“泻、潜”等7个会写字。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连贯而有气势。
背诵课文。
3. 结合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中国人的强国梦想,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本文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了解中国人的强国梦想。
2.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四字韵文比喻的手法以及象征意义,理解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理解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之间的联系。
四、说教法、学法。
在阅读教学中,方法的设计是十分重要的。
13 少年中国说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少年中国说》是中国近代史上一篇重要的文章,作者是梁启超,本文是节选片段。
课文用激情磅礴的语言,热情的赞美了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表达了作者对中国光明前途的热切希望,非常富有感染力。
(二)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结合注释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
3.反复诵读理解作者炽热的思想感情;体会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
(三)教学重难点。
1.能结合注释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
(重点)
2.正确理解作者炽烈的感情,领会文章表现手法的特点。
(难点)
二、说教法。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朗读法
本课课文用语以四字韵文为主,读起来朗朗上口,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朗读,感受作者语言上的特点,同时也加深对课文情感的了解。
2.背景点拔教学法
本课只从字面意思了解课文是不够的,要让学生了解作者写作的背景,加深学生对中国近代史的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本课准备了同步教学多媒体课件。
包括作者简介,课文生字和课文讲解内容,重点补充了课文写作背景,配有适量插图,图文结合,避免枯燥说教形式教学。
三、说学法。
本课要求学生课前做好预习,包括自己查字典预习本课生字,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查找作者简介,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初步的把握。
课内学习包括具体学习本课要求会认字的字音,掌握会写的字,了解课文内容,准确领会课文主旨。
四、说教学流程。
(一)布置预习,课前交流:
1.利用工具书,把不认识的字词注上音并识记字形、字义。
2.划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和不懂的地方,并思考为什么。
3.收集作者简介,查找课文相关背景资料。
(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分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
一、课题导入
1.展示《少年中国说》朗诵录音,让学生谈谈听过之后的感受。
板书——少年中国说
二、学习生字
1.让学生在课文中标出生字,结合课文注音和查字典,先自己认一认。
2.课件出示生字。
3.教师范读生字,学生跟读,读准字音。
4.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生字书写,注意笔顺和书写规范。
三、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朗读课文,小组之间比赛读,比一比哪个小组读得有气势,读得好。
2.结合课文注释,了解课文大意,画出难懂的字句。
3.思考:
①课文用哪些事物来赞美少年中国?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②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之间有什么联系?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1.课件展示作者简介,背景资料(八国联军侵华,戊戌变法等)。
2.学生齐读课文,读完之后同桌之间相互交流一下说说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3.注意句子:少年智则国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请同学说一说这种句式的好处。
二、学习课文第2-3自然段。
1.让学生分小组朗读,比一比哪个小组读得好。
2.让学生思考第2段用了哪些事物来赞美少年中国。
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3.学习第3自然段。
这是课文的结尾部分,共两个句子,句式整齐。
作者进一步歌颂了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
“与天不老,与国无疆”将这种感情表达到了极点。
师:请大家想一想,中国少年与少年中国有什么联系呢?
只有中国少年奋发有为,少年中国才能豪迈崛起。
三、拓展延伸
1.说一说本文的语言特点。
文字语言特点是高度凝练、概括,气势宏大,感情饱满。
文章多为四字一句,而且押韵,处运用反复、对偶、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大量地引用了典故,使文章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读起来铿锵有力,朗朗上口。
2.让学生讨论:这篇课文诉说了一百多年前梁启超先生的强国梦想。
结合今日之中国,你认为他的心愿实现了吗?
3.课件展示新中国的成就。
(改革开放,香港回归,澳门回归,嫦娥四号,玉兔二号登月等)。
让学生结合今昔对比,说一说自己的感想。
四、课文主旨归纳
五、板书设计
中国少年:智富强独立自由进步
少年中国:红日初升河出伏流鹰隼试翼奇花初胎干将发硎美哉,壮哉
少
年中
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