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课后习题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101.00 KB
- 文档页数:29
古代汉语课后习题答案练习一八、解释下列各句中加△词或词组,并说明它们古今意义的变化,指出其中哪些是词义的扩大、缩小,哪些是词义感情色彩和轻重的变化(教材引文下加△处,本书改为下加点):1.饮于河渭。
(《山海经·夸父逐日》)河,古代专指黄河,今泛指一切河流,词义范围扩大。
2.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论语·子路从而后》)丈人,古代是对老年人的尊称,今专指岳父,词义范围缩小。
3.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水经注·巫山、巫峡》)响,古代指回声,今泛指声音,词义范围扩大。
4.不恨我不见石崇,恨石崇不见我!(《洛阳伽蓝记·王子坊》)恨,古义遗憾,今义仇恨,词义程度古今不同,古义轻,今义重。
5.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
(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货,古有钱财、货币、出卖、货物等意义,今义为货物,词义范围缩小。
售,古义卖出去,今义卖,词义范围扩大。
6.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所以,古代是词组,表示凭借、手段、方式、方法、原因、结论等,今义是连词,用于因果关系的复句中,引出结果或结论,词义范围缩小。
遭,古义为遇上时机,今义一般指遇上了不幸的事情。
词义感情色彩古今不同,古褒义,今贬义。
7.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范仲淹《岳阳楼记》)排,古义冲击,今义排列。
词义转移。
8.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范仲淹《岳阳楼记》)去,古义离开,今义前往,词义转移。
国,古义国都,今义国家,词义范围扩大。
9.由汉氏以来,人主往往重官赏以购之。
(汪琬《传是楼记》)购,古义悬赏征求,今义购买,词义范围扩大。
10.则又跧伏穷山僻壤之中。
(汪琬《传是楼记》)穷,古义指不通达,今义贫穷,词义范围转移。
九、把下面的短文加上标点并译成现代汉语:标点:谢公与人围棋。
俄而,谢玄淮上信至。
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
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
”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世说新语·雅量第六》)按:教材引文误“默然”为“默默”,今正。
练习四一解释下列名词:疏:古人给古书作注解时,除了解释古书原文(经)之外,还给前人的注作注解,这种经注兼释的注释就叫做“疏”,也叫“注疏”、“义疏”。
读为:古人注解古书常用的以本字说明假借字的训诂术语。
其特点是,既注音又释义。
读若:古人注释字、词的术语,主要作用是注音,有时也用来说明假借字。
衍文:校勘学术语,也叫“衍字”,简称“衍”,是指古籍因传抄、刻印等误加的文字。
句读:古人读书,常在句末一个字的旁边加个点或圆圈,叫做“句”;在句中停顿处字的下面加一个点,叫做“读”。
两者合称句读。
正义:又叫做“疏”,也叫“注疏”、“义疏”,是一种经注兼释的注释。
义疏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代出于思想统一和科举考试的需要,由官方以指定的注本为基础把经书的解说统一起来,这种新的注疏唐人称之为“正义”。
十三经注疏:宋代学者为了便于查阅,把儒家十三部经书的注和疏加上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的注音合刊成一部书,即《十三经注疏》。
这十三部经书的注疏包括:《周易正义》(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正义)、《尚书正义》(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毛诗正义》(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正义)、《周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礼记正义》(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正义》(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春秋谷梁传注疏》(晋?范宁集解,唐?杨士勋疏)、《论语注疏》(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孝经注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尔雅注疏》(晋?郭璞注,宋?邢昺疏)、《孟子注疏》(汉?赵岐注,宋?孙奭疏)。
古文辞类纂:清代姚鼐编的一部古文选集,选录战国至清代的古文辞赋等,依据文体分为十三类:论辨类、序跋类、奏议类、书说类、赠序类、诏令类、传状类、碑志类、杂记类、箴铭类、赞颂类、辞赋类、哀祭类。
练习一一查阅下列各字在《康熙字典》(或《辞源》修订本)中所属的部首:丹(丶部)之(丿部)亚(二部)常(巾部)卍(十部)受(又部)严(口部)隣(邑部)巡(巛部)希(巾部)幽(幺部)胡(肉部)怡(心部)攻(攴部)书(曰部)民(氏部)煎(火部)者(老部)茁(艸部)贰(贝部)郊(邑部)望(月部)平(干部)术(行部)按:繁体字“隣”与“鄰”为异体字,都简化作“邻”。
《康熙字典》“隣”字在阜部,“鄰”字在邑部。
《辞源》修订本不收“隣”字,只收“鄰”字,在邑部。
二“行”字在《康熙字典》和《辞源》中各有几种读音?两者是否一致?“行窳”的“行”读什么音?“行”字在《康熙字典》中有5种读音,在《辞源》中有4种读音。
其中xíng、xìng、h áng 、hàng是一致的。
《康熙字典》还引了《集韵》的一条注音“乎监切”(读音为xi án)。
“行窳”的“行”读xíng。
三从《词诠》中查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在句中的意义:1.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列子?汤问》)曾,副词,乃、竟。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范仲淹《岳阳楼记》)则……则……,承接连词,表文中对举关系,就、那么。
3.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
(陶渊明《桃花源记》)既,时间副词,表过去,已经。
4.或圆如箪,或方似笥。
(《水经注?巫山、巫峡》)或,无定代词,有的。
5.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水经注?巫山、巫峡》)自,假设连词,苟、如果。
常“自非”连用。
6.广袤丰杀,一称心力。
(白居易《庐山草堂记》)一,副词,皆、都。
四什么是六书?每类主要特点是什么?分别列举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字各五例。
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是古人对汉字的形体构造与使用规律所作的理论总结。
象形的主要特点是字形像它所表达的事物之形,是以简单的线条把事物的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
陕西师范大学中文专业古代汉语练习题(上)一、解释下列术语。
(每題3分,共12分)1、六书2、四体二用3、本义4、词义扩大二、填空题。
(每空1分,共8分)1、“姜氏欲之,焉辟害”一句中的“辟”与“避”是一对。
A、古今字,B、通假字,C、异体字,D、繁简字2、“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餘杯”一句中,“餘”今作“余”,它们是一对。
A、古今字,B、繁简字,C、异体字,D、通假字3、就词汇音节结构而言,古代汉语词汇中占多数。
4、下列各词属于第一人称代词的是、。
小人、仆、臣、不才、吾、予5、下列各词中属于疑问代词的有:、。
吾、谁、余、莫、斯、夫、奚、其、或、若6、“亟请于武公,公弗许”一句中,“亟”字的词性是。
三、指出下列汉字的形体结构。
(每字0.5分,共10分)亦诚羊都刃伐盥矢上壶莫十徒问既采马础鹿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指出下列各句加点词的意义,并指出该意义是本义还是引申义。
(每句1分,共13分)1、时: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②问君西游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③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④时与出游猎。
(《史记·吕太后本纪》)⑤时移而治,不易者乱。
(《韩非子·心度》)⑥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庄子·秋水》)2、间:①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
(《晏子春秋·内篇杂上》)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苏轼《前赤壁赋》)③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左传·庄公十年》)④遂与外人间隔。
(陶潜《桃花源记》)⑤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史记·屈原賈生列传》)⑥安得广厦千万间。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⑦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史记·陈涉世家》)六、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义与今义,并说明古今义的差异。
(每题2分,共10分)1、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課後練習(一)一、查閱下列各字在《康熙字典》(或《辭源》修訂本)中所屬的部首:丹(丶部)之(丿部)亞(二部)常(巾部)卍(十部)受(又部)嚴(口部)隣(邑部)巡(巛部)希(巾部)幽(麽部)胡(肉部)怡(心部)攻(攴部)書(曰部)民(氏部)煎(火部)者(老部)茁(艸部)貳(貝部)郊(邑部)望(月部)平(幹部)術(行部)按:繁體字“隣”與“鄰”爲異體字,都簡化作“鄰”。
《康熙字典》“隣”字在阜部,“鄰”字在邑部。
《辭源》修訂本不收“隣”字,只收“鄰”字,在邑部。
二、“行”字在《康熙字典》和《辭源》中各有幾種讀音?兩者是否一致?“行窳”的“行”讀什麽音?“行”字在《康熙字典》中有5種讀音,在《辭源》中有4種讀音。
其中xíng、xìng、háng 、hàng 是一致的。
《康熙字典》還引了《集韻》的一條注音“乎監切”(讀音爲xián)。
“行窳”的“行”讀xíng。
三從《詞詮》中查出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虛詞在句中的意義:1.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
(《列子·湯問》)曾,副詞,乃、竟。
2.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范仲淹《岳陽樓記》)則……則……,承接連詞,表文中對舉關係,就、那麽。
3.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
(陶淵明《桃花源記》)既,時間副詞,表過去,已經。
4.或圓如簞,或方似笥。
(《水經注·巫山、巫峽》)或,無定代詞,有的。
5.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水經注·巫山、巫峽》)自,假設連詞,苟、如果。
常“自非”連用。
6.廣袤豐殺,一稱心力。
(白居易《廬山草堂記》)一,副詞,皆、都。
四、什麽是六書?每類主要特點是什麽?分別列舉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字各五例。
六書,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是古人對漢字的形體構造與使用規律所作的理論總結。
象形的主要特點是字形像它所表達的事物之形,是以簡單的線條把事物的輪廓或具有特徵的部分描畫出來。
一、請說明下列工具書之間的差別。
○1字典與詞典答:從內容上來說,字典是以解釋單字的形、音、義為主要目的的工具書,常見的有《說文解字》、《康熙字典》;詞典則是以詞為解釋對象的工具書,常見的有《辭源》、《辭海》。
○2類書與政書答:類書是一種分類匯編各種資料的工具書,比較有名的有《藝文類聚》、《太平御覽》;政書則是記載歷朝歷代政治經濟、典章制度沿革變化的書籍,“十通”是比較有影響的政書。
○3“十通”與會要、會典答:“十通”是通記歷代典制的十部政書的總稱,包括唐杜佑的《通典》,宋鄭樵的《通志》等;會要、會典則屬於斷代政書,比如《唐會要》(宋王溥)、《明會典》。
○4會要與會典答:會要、會典都屬於斷代政書,會要以事類為綱,分門別類地記載一代典章制度,以類相從,比如《唐會要》;會典則一般以官署機構為綱,重點記述國家政令、官吏職掌,匯編有關事例,以官統事,例如《明會典》。
三、請簡要說明下列工具書的主要內容和編排體例○1《康熙字典》答:《康熙字典》是在明《字彙》和《正字通》兩部字書的基礎上增訂而成的,收字四萬七千〇三十五個。
全書按《字彙》首創的二百一十四部首列字,同部首的字以筆劃的多少為次,共分十二集,以子、丑、寅、卯……名之,每集又分上中下。
解說包括注音、字義、書證。
○2《辭源》答:《辭源》(修訂本)專收文言、古代文化知識方面的詞目。
共收單字一萬二千八百九十個,詞語八萬四千一百三十四條。
編排採用《康熙字典》的二百一十四部首列單字字頭。
解說包括注音、字義、書證。
○3《辭海》答:《辭海》是一部綜合性的辭書,除收漢語一般詞語外,同時兼收人名、地名等百科詞語。
(一九九九年版)收單字一萬九千四百八十五個,字頭加詞目共十二萬二千八百三十五條,使用二百五十部首。
《辭海》用簡體字排印,按部首筆劃編排,單字注音採用漢語拼音字母,比較冷僻的字又加直音。
○4《詞詮》答:研究古漢語虛詞,全書分四百八十六個條目,含各類虛詞五百四十五個,用注音字母編排,書前附有部首目錄。
练习一一查阅下列各字在《康熙字典》(或《辞源》修订本)中所属的部首:丹(丶部)之(丿部)亚(二部)常(巾部)卍(十部)受(又部)严(口部)隣(邑部)巡(巛部)希(巾部)幽(幺部)胡(肉部)怡(心部)攻(攴部)书(曰部)民(氏部)煎(火部)者(老部)茁(艸部)贰(贝部)郊(邑部)望(月部)平(干部)术(行部)按:繁体字“隣”与“鄰”为异体字,都简化作“邻”。
《康熙字典》“隣”字在阜部,“鄰”字在邑部。
《辞源》修订本不收“隣”字,只收“鄰”字,在邑部。
二“行”字在《康熙字典》和《辞源》中各有几种读音两者是否一致“行窳”的“行”读什么音“行”字在《康熙字典》中有5种读音,在《辞源》中有4种读音。
其中xíng、xìng、háng 、hàng是一致的。
《康熙字典》还引了《集韵》的一条注音“乎监切”(读音为xián)。
“行窳”的“行”读xíng。
三从《词诠》中查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在句中的意义:1.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列子汤问》)曾,副词,乃、竟。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范仲淹《岳阳楼记》)则……则……,承接连词,表文中对举关系,就、那么。
3.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
(陶渊明《桃花源记》)既,时间副词,表过去,已经。
4.或圆如箪,或方似笥。
(《水经注巫山、巫峡》)或,无定代词,有的。
5.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水经注巫山、巫峡》)自,假设连词,苟、如果。
常“自非”连用。
6.广袤丰杀,一称心力。
(白居易《庐山草堂记》)一,副词,皆、都。
四什么是六书每类主要特点是什么分别列举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字各五例。
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是古人对汉字的形体构造与使用规律所作的理论总结。
象形的主要特点是字形像它所表达的事物之形,是以简单的线条把事物的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
如:目、舟、鸟、手、网。
一查阅下列各字在《康熙字典》(或《辞源》修订本)中所属的部首:丹(丶部)之(丿部)亚(二部)常(巾部)卍(十部)受(又部)严(口部)隣(邑部)巡(巛部)希(巾部)幽(幺部)胡(肉部)怡(心部)攻(攴部)书(曰部)民(氏部)煎(火部)者(老部)茁(艸部)贰(贝部)郊(邑部)望(月部)平(干部)术(行部)按:繁体字“隣”与“鄰”为异体字,都简化作“邻”。
《康熙字典》“隣”字在阜部,“鄰”字在邑部。
《辞源》修订本不收“隣”字,只收“鄰”字,在邑部。
二“行”字在《康熙字典》和《辞源》中各有几种读音?两者是否一致?“行窳”的“行”读什么音?“行”字在《康熙字典》中有5种读音,在《辞源》中有4种读音。
其中xíng、xìng、háng 、hàng是一致的。
《康熙字典》还引了《集韵》的一条注音“乎监切”(读音为xián)。
“行窳”的“行”读xíng。
三从《词诠》中查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在句中的意义:1.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列子·汤问》)曾,副词,乃、竟。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范仲淹《岳阳楼记》)则……则……,承接连词,表文中对举关系,就、那么。
3.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
(陶渊明《桃花源记》)既,时间副词,表过去,已经。
4.或.圆如箪,或.方似笥。
(《水经注·巫山、巫峡》)或,无定代词,有的。
5.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水经注·巫山、巫峡》)自,假设连词,苟、如果。
常“自非”连用。
6.广袤丰杀,一.称心力。
(白居易《庐山草堂记》)一,副词,皆、都。
四什么是六书?每类主要特点是什么?分别列举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字各五例。
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是古人对汉字的形体构造与使用规律所作的理论总结。
象形的主要特点是字形像它所表达的事物之形,是以简单的线条把事物的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
古代汉语课后习题答案古代汉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它承载着我们的历史和文化。
在学习古代汉语的过程中,课后习题是巩固知识、提高技能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些古代汉语课后习题的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门古老而美丽的语言。
一、填空题1.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出自哪首古诗?答案:《登鹳雀楼》2.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哪位古代名将的名句?答案:文天祥3.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是哪位古代文人的诗句?答案:杜甫4. “卧槽”一词最早出现在哪部古代文学作品中?答案:《红楼梦》5.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是哪位古代诗人的作品?答案:屈原二、选择题1. 以下哪位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A. 杜甫B. 李白C. 纳兰性德D. 曹操答案:C. 纳兰性德2. 以下哪位是唐代著名的诗人?A. 苏轼B. 白居易C. 辛弃疾D. 杜牧答案:D. 杜牧3. 以下哪位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A. 曹雪芹B. 范仲淹C. 纳兰性德D. 杜甫答案:B. 范仲淹4. 以下哪位是元代著名的戏剧家?A. 关汉卿B. 白居易C. 辛弃疾D. 杜牧答案:A. 关汉卿5. 以下哪位是明代著名的小说家?A. 曹雪芹B. 范仲淹C. 纳兰性德D. 杜甫答案:A. 曹雪芹三、解答题1. 请解释“蛇口”一词的意思。
答案:“蛇口”原指山脚下像蛇头的地方,后来泛指港口、码头。
2. 请解释“东施效颦”一词的意思。
答案:指模仿别人的样子,但效果不好,反而显得滑稽可笑。
3. 请解释“画蛇添足”一词的意思。
答案:指做多余的事情,给本已完美的事物增添不必要的东西。
4. 请解释“一日千里”一词的意思。
答案:指时间过得非常快,一天就像过了一千里。
5. 请解释“杯弓蛇影”一词的意思。
答案:指因为过分紧张或敏感而对无关紧要的事情产生恐惧或猜疑。
通过以上的习题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它承载着我们的历史和文化,学习古代汉语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还能够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古代汉语上册课后练习题含答案一、填空题1.夫人洁其衣,菅其裳。
2.路飞遇鬼怪,走其无踪。
3.关雎发其中流。
4.顾惭不自适,无地自容。
5.马上相逢,明月共潮生。
6.枯屑虽小,细菌无所藏。
7.明月照积雪,光辉胜白银。
8.吾道不信紫微,妄谈龙象为虚。
9.微风拂面,绿叶纷纷。
10.画地作牢,守土如玉。
二、简答题1.古代黑体的结构是怎样的?答:古代黑体的结构是由左、右、上、下、中五个部分组成的。
左侧叫中横,右侧叫反中横,上半部分叫横头,下半部分叫竖尾,中间是黑点。
黑体横竖相交,点缀别致,自古以来备受推崇,是中国书法中独树一帜的字体之一。
2.古代汉语的字体演变经历了哪些阶段?答:古代汉语的字体演变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五个阶段。
甲骨文和金文是原始字体,主要用来刻录在兽骨、玉器等材料上。
篆书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定下的正式字体,用来刻印制符。
隶书是汉代的公文书写体,是中国书法艺术中发展最为迅速的字体之一。
楷书是汉代隶书发展而来的字体,一直沿用至今。
3.《论语》和《史记》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两大巨著,请简述它们的主要内容。
答:《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录,记录了其思想和道德观念。
其中著名的语录包括“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等。
《史记》是司马迁的史书,记录了中国历史上从三皇五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传说。
其内容包括官僚制度、军事制度、天文地理、礼制等多方面的知识。
《史记》中的著名人物包括封建王朝的建立者如周武王和秦皇帝,还有传奇人物如伯乐、钟离汉等。
古代汉语课后答案”练习三一古代的“姓”和“氏”、“名”和“字”,是什么关系?古代的“姓”和“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姓是一种旧的族号,在古代有“别婚姻”的作用,而且它是不能改变的;而氏是姓的分支,往往隔一两代甚至本人就可能改变。
上古时期,姓也是区分阶级地位的标志,贵族有姓,平民无姓。
战国以后,人们往往以氏为姓,姓和氏逐渐合而为一。
到了汉代,通称为姓,而且自天子至平民都可以有姓了。
另外,由于姓是用来别婚姻的,所以在战国以前,男子只称氏,而女子却必须称姓。
古人有“名”,有“字”,二者都是古人的名字。
旧说上古时期婴儿出生三个月由父亲命名,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时取字,女子十五岁许嫁举行笄礼时取字。
“名”和“字”之间往往在意义上有同义或相关联的关系。
上古时期,名和字连着说时,通常是先称字,后称名;对平辈或尊辈则不能称名,只能称字,甚至连字都不能称(如对父母),弟子自称也称名,弟子当着老师称呼其他弟子也称名。
二简述历代中枢机构的变化。
我国古代的中央官制,影响较大的是三公九卿制和三省六部制。
秦汉以前,我国还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官制。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设三公九卿,组成中枢机构。
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是中央最高军政长官。
九卿是中央行政机关的长官,即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制粟内史、少府。
九卿之中,廷尉、典客和制粟内史管的是政务,其余六卿管的是皇帝宫廷的事务。
以九卿为主的各中央行政长官都各有属官。
九卿之外,还有一些比较重要的中央行政长官,如中尉、将作少府等。
汉初沿袭秦制。
武帝时废去太尉,改为大司马。
西汉末年又把丞相改称大司徒,御史大夫改称大司空,与大司马合称“三公”(又称三司),都是宰相。
汉代九卿中的名称也有变化。
另外还有所谓加官,即本官之外另加的官职。
大臣得到加官,就可以经常接近皇帝。
到东汉时,三公已无实权,尚书机构尚书台(即台阁)反而成为实际上的宰相府了。
魏文帝时,把权势过大的尚书台改为外围的执行机构,另设中书省,参掌中枢机密。
南北朝时,又设门下省,对中书省加以限制。
这样,就形成了皇朝中央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分职的制度,这又是隋唐时期中央官制的基础。
隋唐开始实行三省六部制。
唐代三省首长的权力后来日渐削弱,徒具虚名。
隋朝由原来的行政总负责机构——尚书省(或尚书台)分演出吏、民、礼、兵、刑、工六部(部下设司),属于尚书省。
唐避太宗讳,改民部为户部。
此后,作为中央行政机构的六部制一直沿袭到清代,基本未变。
六部成立后,诸卿的职权逐渐变小,有的后来就裁撤了。
宋代中央由中枢和枢密院分掌文武二柄,号称二府。
元代以尚书省、中书省为宰相府,以尚书令、左右丞相、平章政事为宰相。
后废尚书省,归并于中书。
明代废中书省,皇帝亲理国政,大学士逐渐成为实际上的宰相。
清沿明制,到雍正时成立军机处,大学士就没有什么职权了。
三“州”这一级行政单位历代有什么变化?汉武帝把全国分为十几个监察区,称为州(或部),其辖境很大。
东汉末年,州成为郡以上的一级行政单位,魏、晋、南北朝一直沿袭。
隋朝废郡存州,唐代因之,县以上的行政单位称为州(或称郡)。
宋代的州也是县以上的行政单位,州上设路。
元代的州也在路或府以下。
明清时的州在县以上,府以下,京都所在的直隶州地位略等于府。
也有一些散州,虽隶属于府,但实际地位和县相当。
四古代有几种主要的纪年法?古代有岁星纪年、太岁纪年、甲子纪年等三种主要的纪年法。
最早采用的是岁星纪年法。
岁星即木星,约十二年一周天。
古人把黄道附近一周天由西向东分为十二个星次,以此纪年。
由于岁星纪年法在实际运用中的不便,古人又假设一个岁星,叫做“太岁”,使其运行方向与真岁星相反,而把黄道附近由东向西分为十二等分,以太岁的运行纪年。
这就是太岁纪年法。
甲子纪年始于东汉。
甲居十干首位,子居十二支首位,干支依次相配,以此纪年。
五解释下列名词:夏历:我国以建寅之月为岁首的历法,始于夏代,故称夏历。
从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直到清末一直沿用。
今天所谓旧历,也指夏历。
行中书省:简称“省”或“行省”,是始于元代的一级行政区划单位。
“行中书省”的意思是中书省的行署。
本来是临时设的,后来成为固定的行政区划。
二千石:汉代对郡守的通称。
因汉代郡守的俸禄为二千石,故称。
谥号: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死后,朝廷按照封建社会的道德标准,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个称号,称为“谥”或“谥号”。
一些有名望的学者死后,其门人或亲友往往也为其加谥号。
闰月:阴历一年实际上不到一个太阳年,约三年相差一个月,为解决阴阳历的矛盾,历法上需置闰,即三年闰一个月,五年闰两个月,十九年闰七个月。
每逢闰年所加的一个月叫做闰月,闰月加在某月之后就叫闰某月。
知府:官名。
宋代命朝臣出守列郡为府的行政长官,称为权知(意思是“临时主持”)某府事,简称知府。
明代始以知府为正式名称,管辖州县,为府一级行政长官。
清代相沿不改。
六利用工具书查出柳宗元的字、籍贯、生卒年、曾任的官职以及他的文集的名称和他的传记资料。
查《中国古今人名大辞典》可知:柳宗元(773—819),唐河东解县(今山西省运城县西北)人,字子厚。
曾任监察御史、蓝田尉、礼部员外郎、永州司马,柳州刺史等职。
著作有《柳河东先生集》。
查《二十四史纪传人名索引》可知:柳宗元的传记资料在“旧唐13/160/4213”(即《旧唐书》第13册、第160卷、第4213页)和“新唐16/168/5132”(即《新唐书》第16册、第168卷、第5132页)。
七利用工具书查出“五月金陵西,祖余白下亭”这两句诗的作者,并说明“金陵”和“白下”是今天什么地方,解释“祖”的意义。
据日本人编唐诗索引可以查出,这两句诗出自李白《留别金陵诸公》。
金陵和白下都是今天的南京市。
“祖”的意思是饯行。
八《史记?汲黯传》:“上以为淮阳楚地之郊,乃召拜黯为淮阳太守。
”请根据《说文解字》说明“郊”的本义,根据《经籍纂诂》说明“郊”的句中意义。
《说文解字?邑部》:“距国百里为郊,从邑交声。
”据此知“郊”的本义是指国都城外百里以内的地方。
《经籍纂诂》:“郊,郊道要冲之处也。
”据此知“郊”在句中指交通要道。
九解释下列各组中加△的词的意义,并说明哪个是本义,哪个是引申义(教材引文下加△处,本书改为下加点):(A)组1.素所自树立使然也。
(司马迁《报任安书》)树:建立、树立,引申义。
2.庞涓死于此树之下。
(《史记?孙膑》)树:树木,引申义。
3.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
(《孟子?许行》)树:种植,本义。
(B)组1.不虞君之涉吾地也。
(《左传?齐桓公伐楚》)涉:进入,引申义。
2.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
(《吕氏春秋?察今》)涉:趟水过河,本义。
3.然后可以刚健强力,涉险而不伤。
(苏轼《教战守策》)涉:经历,引申义。
(C)组1.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老子?第八十一章》)信:诚实,本义。
2.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信:相信,引申义。
3.俄而谢玄淮上信至。
(《世说新语?雅量》)信:使者,引申义。
十阅读《史记?万石君列传》中的一段文字,说出万石君的姓名,给文中加△的人名、地名、官名、年号作注,并把全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教材引文下加△处,本书改为下加点):万石君名奋,其父赵人也,姓石氏。
赵亡,徙居温。
高祖击项籍,过河内,时奋年十五,为小吏,侍高祖。
高祖与语,爱其恭敬,问曰:“若何有?”对曰:“奋独有母,不幸失明,家贫。
有姊,能鼓琴。
”高祖曰:“若能从我乎?”曰:“愿尽力。
”于是高祖召其姊为美人,以奋为中涓,受书谒,徙其家长安中戚里,以姊为美人故也。
其官至孝文时,积功劳至大中大夫。
无文学,恭谨无与比。
文帝时,东阳侯张相如为太子太傅,免。
选可为傅者,皆推奋,奋为太子太傅。
及孝景即位,以为九卿;迫近,惮之,徙奋为诸侯相。
奋长子建,次子甲,次子乙,次子庆,皆以驯行孝谨,官皆至二千石。
于是景帝曰:“石君及四子皆二千石,人臣尊宠乃集其门。
”号奋为万石君。
……建元二年,郎中令王臧以文学获罪。
皇太后以为儒者文多质少,今万石君家不言而躬行,乃以长子建为郎中令,少子庆为内史。
万石君的名字是石奋。
河内,黄河从潼关向东经今河南省河段的北部地区。
长安,古都城,名始于汉,在今西安市西北。
孝文,即汉文帝。
大中大夫,即太中大夫,汉代郎中令的属官之一,其职责是“掌议论”,即对朝政提出意见或建议。
虽是散官性质,但能接近皇帝,提出意见。
大:“太”的古字。
九卿,秦汉时期中央行政机关的长官,即奉常(汉景帝时改称太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汉武帝时改称光禄勋),管宫廷侍卫;卫尉(汉景帝时一度改称中大夫令),管宫门近卫军;太仆,管皇帝的车马;廷尉(有时改称大理),掌刑法,是最高法官;典客(汉景的时改称大行令,汉武帝时又改称大鸿胪),掌管各少数民族和外国来朝事宜;宗正,管理皇族事务;治粟内史(汉景帝时改称大农令,汉武帝时又改称大司农),管理租税赋役;少府,管宫廷总务。
九卿之中,廷尉、典客和治粟内史管的是政务,其余六卿管的是皇帝宫廷的事务。
诸侯相,即诸侯王的相。
建元二年,“建元”是汉武帝使用的年号,公元前140年至公元前135年。
建元二年即公元前139年。
郎中令,九卿之一,掌管宫廷侍卫。
译文:万石君名字叫奋,他的父亲是赵国人,姓石。
赵国灭亡后,迁居到温县。
汉高祖攻打项羽,经过河内,那时石奋十五岁,做小衙吏,服侍高祖。
高祖与他谈话,喜欢他的态度恭敬,问他说:“你家中有什么人?”他回答说:“我现在只有母亲,不幸眼睛失明。
家里很穷。
还有个姐姐,会弹琴。
”高祖说:“你能听从我吗?”他说:“愿竭尽全力。
”于是高祖召他的姐姐入宫为美人,任命他为中涓官,处理文书和大臣进谒的事情,把他的家迁到长安中的戚里,那是因为她姐姐为美人的缘故。
他的官职到孝文帝时,累积功劳做到太中大夫。
他不懂经学儒术,但恭敬谦谨没有人能跟他相比。
文帝时,东阳侯张相如做太子太傅,被免去官职。
文帝要选拔可以做太子太傅的人,大家都推举石奋,石奋于是做了太子太傅。
到孝景帝时,又任命他九卿这样的官职。
因他的职位太接近皇帝,景帝惧怕拘谨,又把他的官职改为诸侯相。
石奋的长子名建,次子某、三子某,四子名庆,都因性情柔顺、孝敬谦谨,官位都达到俸禄二千石,于是汉景帝说:“石君和他的四个儿子官位都做到二千石,人臣的尊贵光荣就集中在他们一家了。
”就称石奋为“万石君”。
……建元二年,郎中令王臧因儒术经学而犯了罪。
皇太后认为读书的人多外在的气质而少内在的品质,现在万石君家不喜言谈但能亲身力行,就用万石君的长子石建做了郎中令,小儿子石庆做了内史。
十一把下面一篇短文加上标点并译成现代汉语。
越巫方孝孺标点:越巫自诡善驱鬼物。
人病,立坛场,鸣角振铃,跳掷叫呼,为胡旋舞禳之。
病幸已,馔酒食,持其赀去。
死,则委以他故,终不自信其术之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