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物理能量部分的教学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3
高中物理常见的各种能量及能量守恒定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能量是无处不在的,它以各种形式存在并持续转化。
在物理学中,能量被视为一个物体或系统在一定时间内所能完成的功能,或者说是物体或系统状态的度量。
高中物理课程中,我们主要学习了几种常见的能量形式,并且了解到能量守恒定律的重要性。
我们要了解的是动能。
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它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平方成正比。
在公式中,K=1/2mv²,其中K代表动能,m是物体的质量,v是物体的速度。
我们讨论势能。
势能是物体由于其相对位置、状态等因素而具有的能量。
例如,重力势能是物体由于其高度和质量而具有的能量,弹性势能是物体由于其形状和弹性系数而具有的能量。
势能的公式因势能类型而异,但它们都与物体的质量和状态有关。
我们还要了解电磁能。
电磁能是由于电磁场的作用而产生的能量。
在电场中,电势能是由于电荷在电场中的位置而具有的能量;在磁场中,洛伦兹力可以对带电粒子做功,从而产生电能。
我们要探讨的是内能。
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对于理想气体,其内能只与温度有关;但对于复杂物质,内能还与物质的相变、化学反应等因素有关。
在学习了各种能量的形式之后,我们引入了能量守恒定律。
这个定律表明,在一个封闭系统中,总能量保持不变。
也就是说,能量不能被创造或消除,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这个定律是自然界的普适规律,它帮助我们理解并预测物质和能量的行为。
高中物理中常见的各种能量及能量守恒定律是我们理解和解释世界的重要工具。
通过学习这些概念,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自然界的规律和现象,从而更好地掌握物理学知识。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能量转换与守恒定律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高中物理作为学生认识自然界规律的重要学科,能量相关知识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高中物理能量相关的知识点、教学方法、实验设计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提高高中物理能量教学的效果提供参考。
7.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动能的定义式,会用动能的定义式进行计算;②.理解动能定理及其推导过程,知道动能定理的适用范围。
2、过程与方法①.运用归纳推导方式推导动能定理的表达式;②.对比分析动力学知识与动能定理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动能定理的归纳推导,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1、重点:动能的概念和表达式。
2、难点: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授课类型】新授课【主要教学方法】讲授法【直观教具与教学媒体】多媒体投影、ppt课件、黑板、粉笔【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通过本章第一节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复习重力势能的表达式和动能的定义。
重力势能:mgh P =E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例如:跑动的人、下落的重物。
二、新课教学思考:物体的动能与哪些量有关?情景1:让滑块A 从光滑的导轨上滑下,与木块B 相碰,推动木块做功。
A 滑下时所处的高度越高,碰撞后B 运动的越远。
情景2:质量不同的滑块从光滑的导轨上同一高度滑下,与木块B 相碰,推动木块做功。
滑块质量越大,碰撞后木块运动的越远。
师:根据以上两个情景,说明物体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速度和质量有关,且随着速度和质量的增大而增大。
所以动能的表达式应该满足这样的特征。
另外,物体能量的变化一定伴随着力对物体做功,所以我们还是从力对物体做功来探究物体动能的表达式。
(一)动能的表达式首先我们来看这样一个问题。
设物体的质量为m ,在与运动方向相同的恒定外力F 的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l ,速度由v 1增加到v 2,如图所示。
试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力F 对物体做功的表达式(用m 、v 1、v 2表示)。
分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ma F =又根据运动学规律 al v v 22122=- 得av v l 22122-= 则力F 对物体所做的功为: 21222122212221212)(2mv mv v v m a v v ma Fl w -=-=-⋅== (1)从这个式子可以看出,“221mv ”是一个具有特定意义的物理量,它的特殊意义在于:①与力对物体做的功密切相关;②随着物体质量的增大、速度的增大而增大。
高中物理动能课程教案设计
课程目标:
1. 理解动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掌握动能的转化和守恒法则
3. 能够应用动能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安排:
1. 动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 动能的定义和公式
- 动能的单位和量纲
- 动能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2. 动能的转化和守恒法则
- 动能的转化过程和能量损失
- 动能的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 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的能量转化
3. 实际问题的动能应用
- 物体的运动中动能的变化与速度的关系
- 车辆运动中动能和速度的关系
- 机械能守恒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
1. 讲授: 导入新知识,介绍相关概念和理论。
2. 实验: 进行简单的实验,观察动能转化和守恒的实验现象。
3. 讨论: 开展学生互动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动能的应用问题。
4. 课堂练习: 帮助学生巩固动能计算方法和理解动能的转化过程。
评价方式:
1. 课堂出勤及参与度
2. 课堂练习和作业成绩
3. 实验报告和实验表现
4. 期末考试成绩
教学资源:
1. 教材: 《物理学》
2. 实验器材: 动能转化实验器材
3. 课堂PPT及教学视频
拓展活动:
1. 线上资源: 推荐相关视频和文章,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动能的应用领域。
2. 实地考察: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工厂或研究机构,了解动能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备注: 本教案为参考范本,实际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环境做出适当调整。
高中物理能量和功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能量和功的概念及关系
2. 掌握能量和功的计算方法
3. 能够应用能量和功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
1. 能量的概念和分类
2. 功的概念和分类
3. 能量和功的关系
4. 能量和功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能量和功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难点:能量和功的关系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
1. 讲授相结合,简明扼要地介绍能量和功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 示例分析,通过实例演示能量和功的计算过程
3. 实验探究,通过实验加深对能量和功的理解
4. 讨论交流,通过讨论让学生积极参与,加深对能量和功的认识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引入能量和功的概念
2. 讲解:介绍能量和功的概念、分类及关系
3. 分析:通过示例分析能量和功的计算方法
4. 实验:设计一个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能量和功的关系
5.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加深对能量和功的理解
6. 总结:归纳能量和功的关系,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六、教学评估
1. 口头提问:通过提问考察学生对能量和功的理解
2. 练习测试:设计一些练习题,检测学生对能量和功的掌握情况
3. 实验报告:让学生撰写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总结能力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能量和功的概念及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熟练运用能量和功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实验报告撰写能力。
高中物理能量的教案
目标:
1. 了解能量的定义和种类。
2. 能够计算机械能的转化和守恒。
3. 理解能量守恒定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资源:
1. 课本、笔记本和笔
2.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滑轮、小车等
教学步骤:
一、引入(5分钟)
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所学的知识,如力的概念和功的计算。
2. 提出问题:什么是能量?能量有哪些种类?
二、学习能量的定义和种类(15分钟)
1. 讲解能量的定义,引导学生思考能量的种类:机械能、动能、势能等。
2. 展示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感受不同种类的能量转化。
三、学习机械能的转化和守恒(20分钟)
1. 讲解机械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示例说明机械能在物体运动中的转化过程,以及守恒定律的应用。
3. 练习题:让学生自行计算机械能的转化和守恒。
四、实际应用(15分钟)
1. 引导学生思考能量守恒定律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弹簧弹簧、滑雪等。
2. 讨论学生身边的例子,加深对能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五、总结(5分钟)
1. 确认学生掌握了能量的定义和种类,以及机械能的转化和守恒。
2. 提醒学生重点记忆能量的计算方法和实际应用。
拓展活动:
1. 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观察不同物体的能量转化过程。
2. 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能源装置,了解能量转化的现实应用。
评估方式:
1. 课堂练习:机械能的计算题目。
2. 课后作业:撰写一篇关于能量守恒定律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小论文。
备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可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以确保教学效果。
高中物理动能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 知道动能的定义,理解其与物体速度和质量的关系;
2. 掌握计算动能的公式,能够应用公式解决相关问题;
3. 了解动能的转化和守恒原理;
4. 能够通过实验了解动能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动能的定义和计算;
2. 动能的转化和守恒原理。
教学内容:
1. 动能的定义和计算公式:动能的定义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其公式为
K=1/2mv^2,其中K为动能,m为物体的质量,v为物体的速度;
2. 动能的转化和守恒原理:动能可以通过物体速度的变化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但总能量守恒。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感受动能的存在和能量的转化;
2. 讲解动能的定义和计算公式,引导学生掌握动能与速度和质量的关系;
3. 进行例题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动能公式;
4. 介绍动能的转化和守恒原理,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理解守恒原理的重要性;
5. 结合实际生活和工程实践,讨论动能在实际中的应用和意义;
6. 进行动手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动能的存在和转化。
教学反馈:
1. 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让学生总结动能的特点和计算方法;
2. 开展动能应用实例的讨论,让学生思考动能在实际中的应用;
3. 小测验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复习和巩固。
高中物理教学中能量与做功的对应关系分析刘广平(山西省宝鸡市渭滨中学㊀721000)摘㊀要:能量与做功作为高中物理教学的难点ꎬ也是学生需要学习的难点.本文在了解当前高中物理教学情况的基础上ꎬ结合近年来新课改对高中物理教学提出的要求ꎬ针对现有高中生物理知识学习情况ꎬ分析教学中能量与做功的对应关系ꎬ以此为实践课堂教学提供有效依据.关键词:高中ꎻ物理教学ꎻ能量ꎻ做功ꎻ对应关系中图分类号:G632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8-0333(2020)24-0043-02收稿日期:2020-05-25作者简介:刘广平(1965.5-)ꎬ男ꎬ本科ꎬ中学高级教师ꎬ从事高中物理教学研究.㊀㊀对高中物理教学而言ꎬ力学部分除了牛顿力学外最为关键的就是从能量和做功的角度思考相关问题.了解当前高中生学习情况可知ꎬ由于基础知识奠定不扎实ꎬ亦或是学习能力不强ꎬ都会影响实际问题的解决.在这一背景下ꎬ为了实现预期教学目标ꎬ提高课堂教学效率ꎬ教师必须要整合研究相关问题ꎬ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因此ꎬ下面以人教版为例ꎬ对高中物理教学中包含的能量与对应的力做功之间的关系进行简单总结ꎬ以期为课堂教学优化奠定基础ꎬ促使学生可以在构建完善知识体系的同时ꎬ具备正确的理解与解题能力.㊀㊀一㊁合外力做功与动能简单来讲ꎬ动能定理是指所有外力对物体总功ꎬ也可以称为合外力的功ꎬ其等于物体的动能的变化.在合外力对物体做正功的情况下ꎬ物体动能会提高ꎻ而在合外力对物体做负功的情况下ꎬ物体动能会降低.由此可知ꎬ两者关系为合外力做功与动能的增加相等.例1㊀一辆车通过一根跨过定滑轮的绳PQ提升井中图1质量为m为物体ꎬ如图1所示.绳的P端拴在车后的挂钩上ꎬQ端拴在物体上.设绳的总长不变㊁绳的质量㊁定滑轮的质量和尺寸ꎬ滑轮上的摩擦都忽略不计.开始时ꎬ车在A点ꎬ左右两侧绳都已绷紧并且是竖直的ꎬ左侧绳绳长为H.提升时ꎬ车加速向左运动ꎬ沿水平方向从A经过B驶向C.设A到B的距离也为H.车过B点时的速度为vB.求在车由A移到B的过程中ꎬ绳Q端的拉力对物体做的功.分析㊀由于在提升过程中ꎬ物体只受到了拉力和重力的作用ꎬ因此结合物体速度变化和上升高度ꎬ得出功与功能的变化关系.解㊀以物体为研究对象ꎬ开始时其动能Ek1=0ꎬ随着汽车加速运动ꎬ重物在上升的同时ꎬ速度也在持续提高.在车子运动到B点后ꎬ重物将会得到的上升速度vQꎬ此时的速度就是收绳的速度ꎬ其等于车速沿绳子方向的一个分量ꎬ具体如下图2所示ꎬ即:vQ=vB=vBcos45ʎ=22vB.由此可得ꎬ重物的动能增加Ek=12mv2Q=14mv2B.在实际提升中ꎬ重图2物在绳子拉力T和重力mg的影响下ꎬ上升高度和重力的功分别为h=2H-H=(2-1)HꎬWG=-mgh=-mg(2-1)H.结合动能定理分析可知ꎬWT+WG=ΔEk=Ek2-Ek1ꎬ即WT-mg(2-1)H=14mv2B-0.最终可以得到ꎬ绳子拉力对物体做的功为WT=14mv2B-mg(2-1)H.㊀㊀二㊁重力势能与重力若重力做正功ꎬ相应的重力势能会降低ꎻ但若是重力做负功ꎬ重力势能也会随之提高.由此可知ꎬ重力势能的改变与重力所做功相等.例2㊀如下图3所示ꎬ让相同物体以四种不同方式从同一高度运动到地面ꎬ下列正确的是(㊀㊀).图3A.a图中国的物体重力做功最少B.四幅图中重力做功相同C.d图中物体重力做功最多D.四幅图中重力做功多少无法比较分析㊀在研究这一问题时ꎬ不要被情景所迷惑ꎬ相反只要明确重力做功只于初位置和末位置有关即可ꎬ这样就可以得到本题答案为B.34㊀㊀三㊁弹簧弹力与弹簧弹性势能如果弹力做正功ꎬ相应的弹性势能会降低ꎻ反之弹力做负功ꎬ那么弹性势能会提高.由此可知ꎬ弹簧弹性势能的改变与弹簧弹力所做功相等.例3ꎬ在 蹦极跳 的运动中ꎬ质量为m的游戏者ꎬ身系一根绳长为Lꎬ弹性良好的轻质柔软橡皮绳ꎬ从高处由静止开始下落1.5L时达到最低点.如果在下落时不计空气阻力ꎬ那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㊀㊀).A.速度先增大后减小㊀B.加速度先增大后减小C.动能增加了mgLD.重力势能减小了mgL分析㊀A㊁橡皮绳绷紧后ꎬ开始阶段ꎬ拉力小于重力ꎬ游戏者向下做加速运动ꎬ当拉力大于重力后ꎬ游戏者做减速运动ꎬ即速度先增大后减小.故A正确ꎻB㊁设橡皮绳的拉力为Fꎬ游戏者的质量为mꎬ加速度大小为a.橡皮绳绷紧前ꎬ游戏者做自由落体运动ꎬ加速度不变.橡皮绳绷紧后ꎬ开始阶段ꎬ拉力小于重力时ꎬ由牛顿第二定律得:mg-F=maꎬF增大ꎬa减小.当拉力大于重力时ꎬF-mg=maꎬF增大ꎬa增大ꎬ所以加速度先不变ꎬ后减小ꎬ再增大.故B错误ꎻC㊁由静止开始下落1.5L时到达最低点ꎬ游戏者动能增加量为零.故C错误ꎻD㊁游戏者动能增加量为零ꎬ重力势能减小1.5mgLꎬ而橡皮绳的弹性势能增加ꎬ则机械能的减少量小于1.5mgL.故D错误.㊀㊀四㊁其它力做功与机械能需要注意的是ꎬ此时的其它力是指除了系统内弹力和重力外的其它力.如果其它力做正功ꎬ机械能会提高ꎬ反之其它力做负功ꎬ机械能会降低.例4㊀下列各种情况中做功的是(㊀㊀)A.用竖直向上的力提水桶在水平面行走B.用水平力推重物在水平地面上行走C.运动员举高1800N的杠铃坚持10sD.水球重50Nꎬ沿光滑水平面运动10m分析㊀应该选B.首先要明确做功的条件ꎬ一方面要有力作用在物体表层上ꎬ另一方面这一物体要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由此研究其他三个选项:A提水桶的力是竖直向上的ꎬ而运动方向是水平的ꎬ所以没有做功ꎻC重力竖直向下ꎬ则支持力竖直向上ꎬ但是在十秒内杠铃没有向上运动ꎬ所以没有做功ꎻD 光滑 说明没有阻力ꎬ水球没有克服阻力做功.㊀㊀五㊁摩擦生热分析Q=fˑS相对=E损可知ꎬf代表滑动摩擦力大小ꎬS表示相对路程或位移ꎬE损代表系统损失的机械能ꎬQ表示系统增加的内能.在实际运动中ꎬ改变内能与克服摩擦力相同.需要注意的是ꎬ此时改变的内能是由克服摩擦力带来的.例5㊀一个物体温度升高ꎬ则下列哪一项正确(㊀㊀).A.它含有的热量会增加㊀㊀B.它吸收了热量C.一定对物体做了功D.它的内能会增加分析㊀由于热量是指在热传递中传递能量的多少ꎬ所以不能说物体 含有热量高 ꎬ因此A选项错误ꎻ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有两种ꎬ一种为做功ꎬ另一种为热传递ꎬ两者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ꎬ因此不能直接肯定是否做功或热传递ꎬ由此B和C也是错误的.而随着物体温度的提高ꎬ其分子运动一定会加快ꎬ内能也会随之提高ꎬ因此D是正确的.㊀㊀六㊁安培力做功与电能电磁感应作为高中物理教学的重难点ꎬ学生在学习及解题过程中经常遇到不同类型的难题.研究安培力做功与电能的对应关系可知ꎬ在安培力做负功的情况下ꎬ其它形式的能量都将转变为电能ꎻ而在安培力做正功的情况下ꎬ电能将会转变为其它形式的能量.例6㊀电阻可忽略的光滑平行金属导轨长S=1.15mꎬ两导轨间距L=0.75mꎬ导轨倾角为30ʎ导轨上端ab接一阻值R=1.5Ω的电阻ꎬ磁感应强度B=0.8T的匀强磁场垂直轨道平面向上.阻值r=0.5Ωꎬ质量m=0.2kg的金图4属棒与轨道垂直且接触良好ꎬ从轨道上端ab处由静止开始下滑至底端ꎬ在此过程中金属棒产生的焦耳热Qr=0.1J.(取g=10m/s2)求:金属棒在此过程中克服安培力的功.解析㊀在下滑中ꎬ安培力的功就是在电阻上产生的焦耳热ꎬ因为R=3rꎬ因此QR=3Qr=0.3Jꎬ所以W安=Q=QR+Qr=0.4J.综上所述ꎬ由于上述几种能量及对应力的做功关系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点ꎬ也是功能关系的直接展现ꎬ因此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加大对这方面内容的探究.通过准确掌握它们的关系ꎬ不仅能更快处理相关问题ꎬ而且可以构建完善的物理知识体系ꎬ以此为后续知识学习奠定基础保障.在我国教育革新背景下ꎬ相信随着基础知识的巩固与深化ꎬ高中生在学习物理知识时将会变得变得更加容易和简单ꎬ这样既能解决以往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难题ꎬ又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㊀㊀参考文献:[1]牙茹梦ꎬ黄致新.物理核心素养解读及其实践途径探索[J].物理通报ꎬ2019(12):111-114+117.[2]刘浩ꎬ张东风.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实践 以«能量守恒定律»为例[J].湖南中学物理ꎬ2019ꎬ34(07):32-34.[3]刘育昂.浅析高中物理变力做功问题[J].中外企业家ꎬ2018(23):184.[4]杨敏.加强高中物理概念教学重要性分析 以求做功的不同提问方式讨论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ꎬ2017(32):163.[责任编辑:李㊀璟]44。
高中物理核心内容及其教学策略研究高中物理是自然科学领域的基础学科之一,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观察和分析问题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简要介绍高中物理核心内容,并探讨有效的教学策略及其应用实践,最后展望未来高中物理教学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高中物理主要包括力学、电磁感应、光学等核心内容。
力学:高中力学主要包括牛顿运动定律、万有引力、机械能守恒定律等。
通过学习力学,学生可以了解物体的运动规律,掌握受力分析和能量转换等基本物理概念。
电磁感应:高中电磁感应主要包括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楞次定律、电磁场等。
通过学习电磁感应,学生可以了解电场、磁场及其相互关系,掌握电磁波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等基本物理概念。
光学:高中光学主要包括光的传播、反射、折射、全反射、干涉、衍射等。
通过学习光学,学生可以了解光的本质和传播规律,掌握光学仪器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针对高中物理核心内容,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有效的教学策略:启发式教学:通过启发式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物理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案例教学: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同时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情境教学:通过创设情境,将物理规律和现实生活紧密起来,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和应用物理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应用能力。
下面以启发式教学和案例教学为例,探讨教学策略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启发式教学:在力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例子,例如汽车刹车时人的身体会向前倾,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理解牛顿运动定律。
在电磁感应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电磁炉的工作原理,帮助学生理解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和楞次定律等知识。
在光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光的折射和全反射等现象,让学生自主探究光的传播规律。
通过启发式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案例教学:在力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一些具体案例,例如小球从斜面滚下时速度与斜面角度的关系,让学生通过分析和讨论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
高中物理能量的来历教案学习目标:1. 了解物理能量的定义和基本性质;2. 掌握机械能和热能的转换关系;3. 理解能量守恒定律的原理。
教学重点:1. 物理能量的定义和种类;2. 能量转换的基本规律。
教学难点:1. 能量守恒定律的应用;2. 能量转换中损失能量的探究。
教学内容:一、物理能量的概念和分类1. 什么是物理能量?2. 物理能量的种类:动能、势能、内能等。
二、机械能和热能的转换1. 机械能的定义和计算方法;2. 热能和机械能之间的转换关系;3. 能量转换中的损失问题。
三、能量守恒定律1. 能量守恒定律的表述和意义;2. 能量守恒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能量转换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能量,为何会有能量转换。
二、讲解物理能量的概念和分类,引导学生理解不同种类的能量在物理世界中的作用。
三、介绍机械能和热能的转换关系,引导学生计算机械能和热能之间的转换过程。
四、讲解能量守恒定律,引导学生理解能量守恒的概念和原理,并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五、进行实验或案例分析,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或讨论分析能量转换中的损失问题,加深对能量转换规律的理解。
六、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能量守恒定律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热情。
七、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习题或实验报告,巩固学生对能量转换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围绕物理能量的概念和分类、能量转换规律以及能量守恒定律展开,通过实例和实验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物理能量的基本概念,并掌握能量转换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辨能力。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和分析能力,让他们通过实践来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高中物理教学研究课题篇一:浅谈高中物理教材中的课题研究浅谈高中物理教材中的课题研究内容摘要:在高级中学开展课题研究,是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能力的重要环节.这项活动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课题研究主要着眼于这些能力与意识的培养,而不在于某项具体知识的学习.关键词:高中物理教材课题研究一、课题中有一些探索性实验以往的学生实验,除了某些单纯的技能训练性实验外,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验证性实验,即在学过相应的知识之后通过实验进行验证,例如“验证牛顿第二定律”、“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另一类则是知识的应用,例如“用双缝干涉测光的波长”、“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这两类实验的前提都是认为学生已经掌握所涉及的知识,因此实验的目的不是探索新的知识.这些实验对于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没有很大的作用.按照过去对于验证性实验的处理,必须先学习这个知识点,让学生在实验前就知道相应曲线的形状,实验后假若有的点不在这条曲线上,则要分析出现误差的原因.但是,在这个研究课题中,学生事先并不知道它的图象是什么样的,只是在看到这些点的分布和走向之后才意识到它也许能用某个二次函数来近似地表示.在这种想法的鼓舞下,有些学生会尝试作出T2和m的关系曲线,在这之后就会明确地得到周期与小球质量的定量关系.在验证性实验和探索性实验这两种不同的作法中,实验内容可能相似,但是按照两种不同的思路去设计,学生的心理活动不一样,得到的训练也不一样.中学阶段并不要求学生掌握弹簧振子的周期和小球质量的关系,但是这个实验所用的方法却是科学研究中一个非常典型的方法,学会这个方法将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受益无穷.大纲安排这个实验,目的是进行研究方法的教育,而不是为了多学一个知识点.“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研究材料的保温性能”也是这样的课题.二、许多课题没有惟一正确的答案篇二:高中物理整合教学研究高中物理整合教学研究州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个人课题”申报表篇三:重点高中课题结题报告高中物理问题情境教学研究重点高中课题结题报告高中物理问题情境教学研究结题报告一.课题研究背景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师把学生视为知识的“容器”,以单向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忽视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过程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机械式的教学方式下,失去了对知识的主动思考过程、失去了思维发展及创新的机会,这直接导致了教师难教、学生厌学的被动局面。
浅谈高中物理能量部分的教学研究
作者:郑荣生费金有
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4年第09期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教师在物理能量部分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及问题以及学生在运用能量观点分析解决问题时存在的不足。
教师方面主要存在定义不明确、实验教学应用较少和理论教学脱离实践的问题;学生方面主要存在应用能量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应用能量观解决电磁学知识综合性问题的能力较差、忽略分析物理过程,对能量方法的认识片面和误区。
最后,文章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提出完善能量部分教学的对策。
关键词:高中物理能量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9-0087-01
1 引言
能量概念是整个物理学的基本概念,贯穿于高中物理知识的各个部分。
当前所有的物理现象都可以用能量概念去理解和逻辑去演绎。
因而无论从宏观上把握物理的整体结构或者解决具体的物理问题,能量概念都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虽然多数教师了解能量的作用,并使用能量概念指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1]。
但是并将能量观作为系统的指导思想,在教学上也没有形成成熟的教学方法,导致物理课堂教学的效率难以达到较高的水平。
文本就高中物理能量部分的教学进行简要的探讨。
2 高中物理能力部分教学存在的问题
2.1教师方面
首先,虽然许多教师已经认识并重视能量相关知识在高中物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且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不断强调能量守恒的思想。
但是许多教师自身对能量的概念定义不明确,还停留在以往对能量认识阶段,影响能量概念教学。
其次,许多教师认识到功及那功能关系等概念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的应用,但是教师为形成正确的认识,不重视的实验教学在能量教学中应用。
最后,一些教师虽然会采用一定的演示和实验进行教学,并给学生分析讲解实验。
但是教师的实验教学仅仅停留在课堂实验阶段,没有将学生的注意力从课堂内有效的转移至课堂外,学生不懂得如何思考和分析生活中的能量问题。
导致学生的学习脱离实际,只懂得能量理论知识。
这种做法使原本抽象的能量概念知识更加抽象。
学生一旦面对综合性较强的物理问题,学生不能正确的建构能量转化及转移情境,也就不能很好地解决物理问题。
2.2学生方面
在学生学习上,学生的学习及应用能量知识解决问题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学生应用能量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
通常情况下,学生应用能量观点解决相关问题的意识较强,但是学生实际应用的能力较差。
例如,学生面对力学问题或者电磁学综合问题时,学生常常不知如何下手。
尤其是面对较为复杂的问题是,学生对力做功理解不彻底,也不能准确判断功的位移,从而无法正确解读问题[2]。
二是应用能量观解决电磁学知识综合性问题的能力较差。
学生关于重力势能与动能之间相互转化的运用较为熟悉,但是设计电磁学知识综合问题时,由于问题的复杂性,学生难以理清关系,也没有正迁移到其它形式的能量转化的认识上去。
三是使用能量管解决问题时,学生容易忽略分析物理过程,即学生对能量方法的认识片面,存在一定的误区。
3 能量部分课堂教学对策
3.1充足的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将能量知识建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首先,让学生在课前将不同形式的能量及其类型的运动形式准备好,并列出能量转换的表现形式功能关系,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
教师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一起探究其中各个功能的关系,再帮助学生进行比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3.2巩固学生薄弱知识环节
通常学生在能量部分知识学习中可以看到,学生对力学的功能关系的了解程度较高,对电磁学的能量问题掌握较差。
针对这学生存在的知识盲点,教师可采用逐一击破的教学策略,针对每一种类型的功都设计一个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分析实力,理解功能关系。
让学生对每一种形式的功能关系都形成清晰的关系图。
这一点要求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尽量不能出现多种力同时做功的情形,而应只存在单一的功。
3.3培养学生运用能量观点解题的思路
教师可选择经典力学习题,习题同时可使用牛顿定律和能量观点分析解决。
但是选择的习题不能过于复杂和隐秘,而要让学生在分析问题的树立正确的解题思路。
因而选择的西提要合理确定断定研究的对象、功能形式参与和转化的数量、能量的变化情况及数量、是否能建立能量转化框图或方程[3]。
例如习题:粗糙斜面的斜坡有一固定弹簧,弹簧下端固定于斜坡底端,弹簧上段的滑块带有整点,整个空间存在水平向右的均匀电场,B点位弹簧正常长度滑块所处位置。
如果将滑块拉至A出,再静止释放,求滑块从A到B的运动过程?
学生分析滑块从A到B过程的受力作用,分别受到电场力、弹簧弹力、重力、摩擦例和斜面支持力等力的作用,并且分析出哪些力做正功及负功,哪些力不做功,教师从旁给与自
导、纠正、补充,从而帮助学生弄清其中的能量转化情况。
从而帮助学生迅速总结出系统机械能的减少量等于电势能和内能的增加量,从而得出正确结果。
4 结语
能量相关知识是高中物理的重难点教学内容,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要障碍。
但是能量相关知识体系在高中物理占据重要的地位,高中物理教师要制定完善的教学策略,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帮助学生巩固薄弱的知识环节,灵活使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逐渐帮助学生形成运用能量观点解题的思路及策略。
参考文献:
[1]周峰.例谈高中物理能量守恒定律[J].数理化学习(高三版),2013,(11).
[2]宋敬东.高中物理中机械能守恒定律问题的解题策略探究[J].中学物理,2014,(17).
[3]叶勇.浅谈中职物理能量守恒教学的关键点[J].教育教学论坛,201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