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长春版小学语文五下《3.1腊八粥》word教案 (3)
- 格式:doc
- 大小:76.50 KB
- 文档页数:4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3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10个生字,会写7个,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明白得课文内容,学习文中的描写方法。
过程与方法:自主阅读,感悟一家的其乐融融,体会语言的表达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民俗,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教学难点:对民俗的明白得,感受家的和谐。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二次备课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初读感知一、谈话引入:同学们,你们明白腊八是哪一天吗?1、学生汇报搜集的资料,腊八及腊八粥的来历。
2、板书课题,简介沈从文二、初读课文1、教师范读课文2、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3、摸索文章的要紧内容4、体会主人公的心理变化,理出文章的线索,理清层次。
三、自学生字1、自由读2、指名读3、识记扩词四、检查朗读五、作业: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第二课时教学目标:读文感悟,通过语言心理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欢乐。
一、学习第一段,指名读课文,腊八粥是什么模样的,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一说。
1、学生汇报,体会作者精当的描写之妙处2、有感情朗读课文二、再读课文:1.学生围绕课后题默读摸索。
2.学生自读,教师巡视。
3.学生汇报:第1小题:练习概括课文的要紧内容。
也能够先适当提出文中的要紧人物,围绕“妈妈”和“八儿”结合课题来概括,如此先降低了难度,概括成效会更好。
第2小题:这一题旨在训练学生对“八儿”这一人物是否明白得。
是在梳理文章大意后关注作者的表达。
聚焦到主人公“八儿”身上,因为他的心理活动变化构成了本课的线索,能够此为突破口。
从“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到“精妙的猜想”再到“亲见时的惊奇”,文章随处可见“八儿”急切想吃腊八粥的情形。
第3小题:全文围绕“八儿”全家吃妈妈熬煮腊八粥的通过,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的图景。
表达了一家的其乐融融。
4.教师相机总结。
四、分析人物特点:1.“八儿”是个如何样的小孩?结合文中语句加以说明。
《腊八粥》教学设计白城市通榆县鸿兴镇小学校杨红敏课题:腊八粥课型:新授教学目标:.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边读、边画、边思考,整体把握课文大意;抓住重点语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语言、情态描写的妙处。
.培养对传统节日的热爱之情。
积极查阅有关传统节日的民俗资料,了解各种传统风俗。
教学重点:文中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
教学难点: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补学。
学习方法:以读为主,以读促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一、师生谈话导入新课:师问:谁能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生答后师适时点评二、分析课文:出示本课时学习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如何描写出八儿嘴馋的?学习文中人物的对话描写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重点).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八儿心情的变化,体会一家怎样的情感?(难点)在学生明确本课时的学习目标后提出:.请学生大声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思考:课文中哪些句子表明了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腊八粥熬煮时是什么样子的?.出示第一自然段“把小米,饭豆,枣,……大匙大匙朝口里塞灌呢!”抓住关键字“看”“闻”“吃”来引导学生体会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之情。
从小孩子大孩子老孩子写起,这是对不同年龄的人都喜欢腊八粥的具体描写。
.默读课文,出示自学提示一:各小组默读课文—自然段,边读边想,这部分表达了八儿()的心情?圈画出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体会句子表达的妙处。
.指名读“妈,妈,等一下我要吃三碗!我们只准大哥吃一碗。
大哥同爹都吃不得甜的,我们俩光吃甜的也行……妈,妈,你吃三碗我也吃三碗,大哥同爹只准各吃一碗;一共八碗,是吗?”“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体会到了八儿的?(体会八儿的嘴馋和天真。
).出示:锅中的一切,这在八儿,只能猜想……栗子会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吧,赤饭豆会煮的浑身透肿成了患水鼓胀病那样子了吧,花生仁儿吃来总已是面东东的了!枣子必大了三四倍—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糖若作多了,它会起锅巴……齐读这一段,体会八儿的美妙猜想。
腊八粥一课教案腊八粥一课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腊八粥一课教案(精选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腊八粥一课教案1教学目标1.会写“腊、粥”等15个字,会写“糊涂、搅和”等9个词语。
2.朗读课文,想象八儿的馋样儿。
3.了解课文的内容,说说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想想这样写的好处。
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
4.找出文中描写细腻的句子,体会其表达效果。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在上节课中,我们跟着老舍先生一起去看了北京的春节,其中提到了一种腊八那天会吃的食物——腊八粥。
民间有句俗语“腊七腊八,冻掉下巴”,这说明在腊月天气很冷。
于是,产生了一种民俗,在腊八这一天要喝腊八粥,把下巴粘牢。
这就是腊八粥的由来。
2.在你的心目中腊八粥是什么样的?谈谈你对腊八粥的印象。
3.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跟着沈从文一起去品尝一碗热腾腾的腊八粥。
4.板书课题,介绍作者和作品。
二、检查预习,扫清字词障碍。
1.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唾沫(tuòmo) 孥孥(núnú)2.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腻、灌、褐、筷”,并且在黑板上方格中示范。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说一说这篇课文围绕“腊八粥”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本文围绕八儿等着吃母亲熬煮的腊八粥的经过,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温馨的图景,表现了一家人的其乐融融。
)2.通读课文,你认为整个小故事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能否用小标题概括故事情节?(盼粥—想粥—猜粥—看粥—喝粥)3.说一说哪一部分写得详细。
(等粥)哪一部分写得简略?(吃粥)4.找出自己喜欢的部分,小组内读一读,谈一谈你的感受。
四、课堂小结。
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八儿天真、可爱、嘴馋,腊八粥香甜诱人、惹人喜爱。
《腊八粥》优秀教案《腊八粥》优秀教案1学习目标:1、通过指导学生诵读和腊八有关的诗词,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诗句,能够助赏析内容读懂诗句的意思和描述的情境,在此基础上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通过解读夏仁虎的《腊八》和陆游的《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了解腊八的独特习俗和节日情怀。
学习重点:指导学生诵读节日诗词,挖掘其中的节日文化,感受腊八节中所体现的利乐他人、丰盈自我的节日情怀。
学习难点:结合诗句内容了解节日的习俗和情感内涵,体会陆游的情感变化与节日的关系,感受腊八带给人们的温暖。
教法:诵读感悟法,创设情境法,评议讨论法。
学法:诵读感悟法,图文结合法,合作交流法。
学习准备:多媒体课件时间安排:一课时学习过程:一、节日主题导入:同学们,今天老是想和大家一起聊聊腊八节。
你对这个节日了解多少呢?(指名发言,教师补充资料并及时点评,丰富学生对腊八的感受,明确这是一个身处寒冬却内容丰富,让人倍感温暖的日子。
)这份温暖通过不同的节日习俗传递下来,今天我要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去体验这份温暖——诗词。
(板书主题:腊八诗词)二、诵读诗词:1、《腊八》(清)夏仁虎腊八家家煮粥多,大臣特派到雍和,圣慈亦是当今佛,进奉熬成第二锅。
(1)自己试着读一读,要求正确、流利。
(2)指名朗读后全体诵读。
(3)从这首诗里,你看到腊八节怎样的习俗?(指导学生发现,腊八煮粥的习俗,在皇室成员、王公大臣中也不例外。
)对于这样的习俗,你有什么要问的吗?预设:为什么煮粥?为什么要进奉?为什么称之为“当今佛”?(出示资料:腊八粥的传说。
)通过资料阅读,你一定有所收获。
和同桌交流一下,互相说一说。
(学生交流,丰富认知。
)说说自己对于腊八习俗的发现。
(指名发言,教师点评、补充。
)(4)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诗中所描述的场面,你会选择哪个词?(引导学生体会腊八节中的忙碌、温暖、祥和。
)这是夏仁虎眼中的腊八!在宋代诗人陆游的心里,腊八又带给他怎样的感受呢?2、《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宋陆游题目的意思你明白吗?从诗题就可以看出一些信息。
《腊八粥》小学语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会写“腊、粥”等15个字,正确读写“糊涂、搅和”等9个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抓重点词句、分角色朗读等方式体会八儿的心理变化。
3. 了解课文的内容,通过阅读能说出文中描写的腊八粥的特点,感受腊八粥的甜蜜、家庭生活的温情。
4. 学习文中描写人物的方法,能在习作中尝试运用。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会写生字词,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八儿的心理变化,感受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了解腊八粥的特点,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文中对八儿心理描写的句子较多,引导学生找出这些句子并体会其作用是重点。
例如,“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这句话通过语言描写,生动地表现出八儿急切想吃腊八粥的心理。
2.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是如何详略得当地描写八儿盼粥、分粥、猜粥、看粥的过程的。
例如在描写盼粥部分,作者详细描写了八儿的心理活动,而在看粥部分则着重描写了腊八粥的样子,这样的详略安排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其好处。
理解文中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词语和描写腊八粥的细腻描写背后所蕴含的情感,如“孥孥”等词语,以及对腊八粥食材、颜色、味道等细致入微的描写背后所体现的作者对传统习俗和家乡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八儿的心理变化和家庭氛围。
例如在分角色朗读时,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体会到人物的情感。
教师范读关键段落,如描写腊八粥样子的段落,让学生感受语言的优美和作者对腊八粥的喜爱之情。
2. 讨论法针对课文中的重点问题,如八儿心理变化的过程,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让学生在讨论中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讨论文中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表达,如“孥孥”的含义,激发学生探究地方文化的兴趣。
3.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八儿的家中,感受腊八节的氛围。
例如,在讲解八儿盼粥的过程时,可以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八儿,在等待粥煮熟的过程中的心情。
《腊八粥》教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演讲稿、合同范本、心得体会、条据文书、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speech drafts, contract templates, personal experiences, policy documents,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腊八粥》教案《腊八粥》教案(通用12篇)《腊八粥》教案篇1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腊、粥、腻、栗等1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课文《腊八粥》教案课文《腊八粥》教案(精选16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课文《腊八粥》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课文《腊八粥》教案篇1学习内容:《徜徉于我们的节日腊八》第三板块“经典诗词诵读节日”学习目标:1、通过指导学生诵读和腊八有关的诗词,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诗句,能够助赏析内容读懂诗句的意思和描述的情境,在此基础上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通过解读夏仁虎的《腊八》和陆游的《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了解腊八的独特习俗和节日情怀。
学习重点:指导学生诵读节日诗词,挖掘其中的节日文化,感受腊八节中所体现的利乐他人、丰盈自我的节日情怀。
学习难点:结合诗句内容了解节日的习俗和情感内涵,体会陆游的情感变化与节日的关系,感受腊八带给人们的温暖。
教法:诵读感悟法,创设情境法,评议讨论法。
学法:诵读感悟法,图文结合法,合作交流法。
学习准备:多媒体课件时间安排:一课时学习过程:一、节日主题导入:同学们,今天老是想和大家一起聊聊腊八节。
你对这个节日了解多少呢?(指名发言,教师补充资料并及时点评,丰富学生对腊八的感受,明确这是一个身处寒冬却内容丰富,让人倍感温暖的日子。
)这份温暖通过不同的.节日习俗传递下来,今天我要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去体验这份温暖诗词。
(板书主题:腊八诗词)二、诵读诗词:1、《腊八》(清)夏仁虎腊八家家煮粥多,大臣特派到雍和,圣慈亦是当今佛,进奉熬成第二锅。
(1)自己试着读一读,要求正确、流利。
(2)指名朗读后全体诵读。
(3)从这首诗里,你看到腊八节怎样的习俗?(指导学生发现,腊八煮粥的习俗,在皇室成员、王公大臣中也不例外。
)对于这样的习俗,你有什么要问的吗?预设:为什么煮粥?为什么要进奉?为什么称之为“当今佛”?(出示资料:腊八粥的传说。
)通过资料阅读,你一定有所收获。
和同桌交流一下,互相说一说。
2019-2020年五年级语文下册腊八粥 3教案长春版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内心情感。
2.学习生字,新词。
理解课文内容。
3.体会人物特点,感受浓浓亲情。
二、基础知识1.生字:枣落叶灌木或乔木,枝有刺,叶卵形,开小黄花,核果称“枣子”或“枣儿”,椭圆形,熟时红色,可食:枣红、枣泥、囫囵吞枣(喻读书等不加分析辨别地笼统接受)。
仁果核内部分或其他硬壳中可以吃的部分:核桃仁儿。
沸开,滚,液体受热到一定温度时,内部发生气泡,表面翻滚,变成蒸气:沸点、沸水、沸涌、人声鼎沸。
沸腾(亦喻事物蓬勃发展或情绪高涨)。
沸反盈天(形容人声喧闹,乱成一片)。
唾口腔里的消化液:唾液、唾涎、唾沫。
肿皮肉浮胀:肿胀、肿瘤、肿痛、浮肿、红肿、脓肿。
胀体积变大:膨胀、肿胀、热胀冷缩。
拣挑选:挑拣、拣择、拣选、挑肥拣瘦。
2.会写的词语:唾手可得、腊月、挑拣、浓稠、仁至义尽、肿胀、沸腾、红枣3.解词:(1)唾手可得:唾手:往手上吐唾沫。
动手就可以取得。
比喻极容易得到。
(2)仁至义尽:至:极,最;尽:全部用出。
竭尽仁义之道。
指人的善意和帮助已经做到了最大限度。
三、教材分析1.教材特点:本文是《腊八粥》一文的节选。
围绕八儿特别想吃腊八粥展开故事情节,通过对八儿与妈妈的描写充分体现了孩子对腊八粥的渴望与喜爱,字里行间流露着浓浓的亲情。
2.教学重点:结合文章对人物细致描写,体现人物特点,感受深深情感。
3.教学难点:在字里行间中体会八儿对腊八粥的渴望与喜爱,体会浓浓亲情。
4.教学突破点:以“腊八粥”为切入点,结合文章中对腊八粥的描写,深入体会文中八儿对腊八粥的喜爱与渴望之情,从而感悟一家人的情感。
四、教法设计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初读课文,了解大概,学习生字新词,扫清文字障碍。
教学过程:1.导入揭题。
(1)有句俗语“腊七腊八,冻掉下巴”说明在腊月初七、初八这几天,天气很冷。
于是,产生了一种民俗,在腊八这一天要吃腊八粥,把下巴粘牢。
腊八粥教课目的:1、知识与技术:认识10 个生字,会写7 个,有感情的朗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文中的描写方法。
2、过程与方法:自主阅读,感悟一家的其乐滋滋,领会语言的表达魅力。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感觉风俗,领会“八儿”一家的其乐滋滋,培育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课要点:经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绘,领会“八儿”一家的其乐滋滋。
教课难点:对风俗的理解,感觉家的和睦。
教课时数: 2 课时二次备课教课过程第一课时教课目的:初读感知一、讲话引入:同学们,你们知道腊八是哪一天吗?1、学生报告收集的资料,腊八及腊八粥的来历。
2、板书课题,简介作者:沈从文二、初读课文1、教师范读课文2、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畅。
3、思虑文章的主要内容4、领会主人公的心理变化,理出文章的线索,理清层次。
三、自学生字1、自由读2、指名读3、识记扩词四、检查朗诵五、作业:有感情的朗诵课文第二课时教课目的:读文感悟,经过语言心理描绘领会“八儿”一家的快乐。
一、学习第一段,指名读课文,腊八粥是什么样子的,联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一说。
1、学生报告,领会作者精当的描绘之妙处2、有感情朗诵课文二、再读课文:1.学生环绕课后题默读思虑。
2.学生自读,教师巡视。
3.学生报告:第 1 小题:练习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也能够先适合提出文中的主要人物,环绕“妈妈”和“八儿”联合课题来归纳,这样先降低了难度,归纳成效会更好。
第 2 小题:这一题旨在训练学生对“八儿”这一人物能否理解。
是在梳理文章粗心后关注作者的表达。
聚焦到主人公“八儿”身上,由于他的心理活动变化组成了本课的线索,能够此为打破口。
从“急不可待”到“苦苦等候”到“美好的猜想”再到“亲见时的吃惊”,文章随地可见“八儿”急迫想吃腊八粥的情况。
第 3 小题:全文环绕“八儿”全家吃妈妈熬煮腊八粥的经过,显现了一幅朴实、友善的图景。
表达了一家的其乐滋滋。
4.教师相机总结。
四、剖析人物特色:1.“八儿”是个如何的孩子?联合文中语句加以说明。
《腊八粥》教案(9篇)《腊八粥》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腊八节的来历,了解民俗腊八节的常识。
2. 熟悉腊八粥的材料,学习制作腊八粥,提高幼儿的生活力量。
3. 情愿与同伴合作,体验劳动的欢乐。
4. 激发幼儿对生活的喜爱,培育幼儿的动手力量和对老人的敬重的理解。
5. 学念儿歌:腊八粥,感受过节的欢乐。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幼儿熟悉制作材料,以开心的心情制作腊八粥教学预备:1.课件《腊八粥》2. 腊八粥制作材料(实物):大米、小米、红枣、红小豆、绿小豆、莲子、花生米、红糖,成品腊八粥。
3. 腊八粥制作工具:电饭煲或者一般锅、火、水等等4. 识字卡片:米、腊八节、枣、红糖、豆、莲子、花生教学过程:一、观看图片,激发爱好1. 观看课件《腊八粥》中的——过腊八节,让幼儿了解腊八节的由来。
二、熟悉腊八粥的制作材料1. 观看课件《腊八粥》中的——材料,解说腊八粥是由大米、小米、红枣、红小豆、绿小豆、莲子、花生米、红糖等许多种材料熬成的。
2. 展现实物材料,让幼儿从视觉、触觉熟悉这几种材料。
3. 分组合成材料。
每组一份材料,相互看看是否合适。
三、我做摸腊八粥1. 熟悉电饭煲,清洗材料,学习使用电饭煲。
2. 引导商量制作腊八粥的方法,熬制腊八粥。
3. 观看课件《腊八粥》中的——成品粥。
让幼儿了解腊八粥的多样性。
四、品尝腊八粥1. 观看课件《腊八粥》中的——品尝腊八粥,让孩子们说说课件里的小伴侣们们在做什么?他们兴奋吗?为什么?你们做的腊八粥分给谁一起品尝?(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哥哥姐姐还有小伴侣们),培育幼儿对老人的敬重和关怀。
2. 学念儿歌:腊八粥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炸豆腐。
二十六炖羊肉。
二十七杀只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煮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3. 全体幼儿品尝制作的腊八粥,感受劳动的成果,感受腊八节的欢乐五、熟悉卡片上的字。
3-1腊八粥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内心情感。
2.学习生字,新词。
理解课文内容。
3.体会人物特点,感受浓浓亲情。
二、基础知识
1.生字:
枣落叶灌木或乔木,枝有刺,叶卵形,开小黄花,核果称“枣子”或“枣儿”,椭圆形,熟时红色,可食:枣红、枣泥、囫囵吞枣(喻读书等不加分析辨别地笼统接受)。
仁果核内部分或其他硬壳中可以吃的部分:核桃仁儿。
沸开,滚,液体受热到一定温度时,内部发生气泡,表面翻滚,变成蒸气:沸点、沸水、沸涌、人声鼎沸。
沸腾(亦喻事物蓬勃发展或情绪高涨)。
沸反盈天(形容人声喧闹,乱成一片)。
唾口腔里的消化液:唾液、唾涎、唾沫。
肿皮肉浮胀:肿胀、肿瘤、肿痛、浮肿、红肿、脓肿。
胀体积变大:膨胀、肿胀、热胀冷缩。
拣挑选:挑拣、拣择、拣选、挑肥拣瘦。
2.会写的词语:
唾手可得、腊月、挑拣、浓稠、
仁至义尽、肿胀、沸腾、红枣
3.解词:
(1)唾手可得:唾手:往手上吐唾沫。
动手就可以取得。
比喻极容易得到。
(2)仁至义尽:至:极,最;尽:全部用出。
竭尽仁义之道。
指人的善意和帮助已经做到了最大限度。
三、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本文是《腊八粥》一文的节选。
围绕八儿特别想吃腊八粥展开故事情节,通过对八儿与妈妈的描写充分体现了孩子对腊八粥的渴望与喜爱,字里行间流露着浓浓的亲情。
2.教学重点:
结合文章对人物细致描写,体现人物特点,感受深深情感。
3.教学难点:
在字里行间中体会八儿对腊八粥的渴望与喜爱,体会浓浓亲情。
4.教学突破点:
以“腊八粥”为切入点,结合文章中对腊八粥的描写,深入体会文中八儿对腊八粥的喜爱与渴望之情,从而感悟一家人的情感。
四、教法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了解大概,学习生字新词,扫清文字障碍。
教学过程:
1.导入揭题。
(1)有句俗语“腊七腊八,冻掉下巴”说明在腊月初七、初八这几天,天气很冷。
于是,产生了一种民俗,在腊八这一天要吃腊八粥,把下巴粘牢。
这就是腊八粥的由来。
(2)你们对腊八粥还有什么了解?谈谈你对腊八粥的印象。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腊八粥”的文章。
2.初读课文。
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腊八粥”讲了一件什么事?
3.学习生字新词。
(1)指名读课文,订正字音。
(2)小组内自学生字新词。
4.再读课文。
在文中找一找,这是什么样的腊八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深入理解课文,感受浓浓亲情。
教学过程:
1.读课文,回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文中的“八儿”对腊八粥怀着一种什么的心情?
3.结合文章中相关语句,谈谈自己的看法。
(从哪些语句中,能够看出,八儿对腊八粥的喜爱与渴望?)
4.从文章中对妈妈与八儿的对话中,除了能看出八儿嘴馋,十分想吃腊八粥以外,你还能感受到什么?
5.课外拓展,找到《腊八粥》原文,继续读一读,从中深入感受一下这一家人的浓浓亲情。
五、板书设计
腊八粥
喜得快要发疯了
八儿急得眼睛都红了幸福
惊得喊了起来了
六、资料索引与精华
作者简介——沈从文
沈从文原名沈岳焕,主要笔名还有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
湖南凤凰人。
1918年自家乡小学毕业后,随当地土著部队流徒于湘、川、黔边境与沅水流域一带,后正式参军,当过上士司书。
1922年在五四思潮吸引下自身来到北京,升学未成,在郁达夫、徐志摩等人鼓励下,于艰苦条件下自学写作。
1924年,他的作品最早载于《晨报副刊》,接着又在《现代评论》、《小说月报》上发表。
1928年,与胡也频、丁玲相继来到上海,曾共同创办《红黑》杂志。
1929年在上海中国公学教书。
这时期的作品结集为《鸭子》、《旅店及其他》、《蜜柑》等,所描写的湘西乡俗民风和鲜明的生活,引起人们的注目。
《萧萧》、《牛》、《柏子》、《阿丽思中国漫游奇境记》显示了他早期小说较成功的乡土抒写和历史文化思考。
1930年后赴青岛大学执教,创作日丰。
到抗战前,出版了20多个作品集,有《石子船》、《虎雏》、《月下小景》、《八骏图》等,还有重要的选本《从文小说习作选》。
中篇小说《边城》于1934年问世,标志着他的小说的成熟。
抗战爆发后,经武汉、长沙,取道湘西去云南。
途经沅陵时,写散文《湘西》、长篇小说《长河》(第1卷)。
后至昆明西南联大任教。
1945年后回京,在北京大学教书。
问时编《大公报》、《益世报》文艺副刊。
1949年以后,长期从事文物工作。
先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研究中国古代服饰和物质文化史。
1960年发表《龙凤艺术》等文。
1978年调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
他以作家身份被邀参加第三次全国文代会,增补为全国文联委员。
1980年曾赴美国讲学。
1981年出版了历时15年写成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