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FS2010]慢性心力衰竭合并缓慢心律失常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2
慢性心力衰竭伴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中国专家共识
佚名
【期刊名称】《中国医刊》
【年(卷),期】2011(046)004
【摘要】@@ 1 定义和分类rn慢性心衰也可合并室上性心动过速,常见的包括心房扑动(房扑)、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房性心动过速(房速).rn心房扑动是心房快速而规律的电活动,介于房性心动过速与心房颤动之间的快速性心律失常.频率一般为250~350次/分,至少在一个体表心电图导联上心房波间无明确的等电位线.常呈2∶1和4∶1下传心室.如果房室以不同比例传导则表现为心室率不等.
【总页数】2页(P79-8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1
【相关文献】
1.滋阴利水法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伴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J], 杨淑光;张宪忠;李莉
2.胺碘酮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伴持续性室性或室上性心动过速疗效观察 [J], 申向华;曾海艳
3.胺碘酮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伴持续性室性或室上性心动过速疗效观察 [J], 申向华;曾海艳
4.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J],
5.《癫痫伴焦虑诊断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要点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CHFS2010]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前言(2010年08月19日于大连第二届中国心力衰竭论坛)目录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6一、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7(一)定义和分类 7(二)流行病学 7(三)发生机制 7(四)临床症状和危害 81.临床症状 82.危害 8(五)诊断与评估 91.诊断 92.评估 9(六)治疗 91.一般原则 92.控制节律 9(1)药物转律和维持窦律 9(2)电复律 10(3)导管消融 103.控制心室率 11(1)心室率控制目标 11(2)药物治疗 11(3)非药物治疗 134.抗凝治疗 14(1)危险分层 14(2)抗凝方案 14(3)抗凝监测 16二、慢性心力衰竭伴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中国专家共识 16(一)定义和分类 16(二)流行病学 17(三)发病机制 17(四)临床表现和危害 17(五)诊断和评估 17(六)治疗 181.房扑治疗 182.房速治疗 18三、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诊治及心脏性猝死预防中国专家共识 18(一)分类 19(二)流行病学 19(三)发病机制 191.异常自律性 192.触发 193.折返 204.传导阻滞 20(四) 临床症状和危害 20(五) 诊断和评估 20(六) 治疗 211.一般原则 212.药物治疗 213.器械治疗 214.导管消融 22四、慢性心力衰竭合并缓慢心律失常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22(一)定义与分类 22(二)流行病学 23(三)发病机制 23(四)临床表现和危害 24(五)诊断和评估 24(六)治疗 241.药物 242.器械治疗 24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前言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状态,常可合并不同类型心律失常,恶化心衰,甚至导致心脏性猝死。
Framingham研究显示50%—60%的心衰患者死于猝死和心律失常。
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专家共识冠心病中医临床研究联盟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心血管病学专家委员会慢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任何初始心肌损伤引起心脏结构或功能的变化,最后导致心室泵血和(或)充盈功能低下的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已逐渐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心血管病症。
随着现代医学对心衰治疗手段的进步,治疗指南不断更新,其病死率呈现下降趋势,但心衰患者死亡总数仍在不断增加,再住院率仍然较高,用于心衰诊疗的医疗卫生支出高于其他疾病。
中医药防治心衰积累有丰富的经验,具有独到的优势,但相关诊疗规范尚未在业界形成共识,制约了中医药在心衰治疗中的推广应用。
基于“十一五”期间国家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先后立项启动的针对心衰的中医治疗方案、临床路径及评价方法等相关研究ADDIN NE.Ref.{6E9994CD-D8D7-43B5-8A44-B97C483FCB07}[1-4],在文献回顾分析、名老中医经验总结、专家咨询问卷、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常用中药系统评价等研究工作ADDINNE.Ref.{93818D2A-A067-48FE-84E0-B704E9C97DFF}[5-28]的基础上对心衰的基本证候特征、证候演变规律、临床辨治及用药规律进行了梳理、总结、归纳、评价,初步把握了心衰中医诊疗的基本规律。
基于以上研究成果,为进一步规范心衰中医诊疗,冠心病中医临床研究联盟组织起草了《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专家共识》初稿,经冠心病中医临床研究联盟第三届学术论坛初步讨论,进一步通过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近百名中西医心血管病学专家以邮件、会议的形式充分征求意见、修订完善,形成了《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专家共识》,现公布如下,以供同道参考,并冀在应用中听取意见,不断完善。
1. 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本共识所涉及的心衰诊断标准参照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发布的《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ADDINNE.Ref.{A8C12177-81BE-48D4-AC39-C33F9A95FAFC}[29]。
[CHFS2010]射血分数正常心力衰竭诊治的中国专家共识一. 前言2001年5月,我国第三届全国心力衰竭会议曾提出舒张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2007年公布的国内慢性心力衰竭诊治指南也对该问题进行详细阐述。
由于对心力衰竭机制研究不充分,难以便捷准确地评估心室舒张功能,舒张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始终不统一。
2007年欧洲心脏病协会(Associations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ESC)发布新的专家共识,规范了舒张性心力衰竭的诊治,具有重要意义。
结合近几年舒张性心力衰竭的进展,有必要更新我国的专家共识。
2005年ESC及美国心脏病学会(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CC)和美国心脏病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的指南均放弃了舒张性心力衰竭的提法,改为左心室射血分数正常(heart failure with normal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HFNEF)或左心室射血分数尚保留的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HFPEF)。
名称的改变与心力衰竭是一个综合征(single syndrome)还是两个综合征(two syndrome)的观点及争论有关。
一个综合征:舒张功能不全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从舒张功能正常→受损→收缩功能不全的连续的过程,即由HFNEF逐渐演变成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HFREF)。
支持证据包括:(1)HFNEF患者即使左心室整体收缩做功正常,但已有组织多普勒左心室长轴速度降低,组织多普勒速度从HFNEF 到HFREF呈连续性的下降[1-6];(2)收缩性心力衰竭也伴有舒张功能不全,而且舒张功能不全与症状相关性好于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7,8];(3)舒张性心力衰竭的起源与所有的心力衰竭没有差别,即胶原在间质沉积的增加和细胞基质蛋白的改变[9,10];(4)HFNEF患者左心室容积已有增加,提示该类患者实际上已经出现左心室重构[11];(5)高血压性心脏病和终末期肥厚型心肌病逐步从向心性重构进展为离心性重构[12-14]。
参考文献[1]李春连,王利玲,王远照,等. 宣氏小儿清肺糖浆联合西药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痰热闭肺证临床研究[J]. 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40(1):70-72.[2] 廖如茹. 布地奈德混悬液联合异丙托溴铵雾化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的疗效分析[J]. 智慧健康,2018,4(13):56-57.[3] 陈爱丰. 布地奈德混悬液联合异丙托溴铵雾化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的临床观察[J]. 中国实用医药,2018,13(12):110-111.[4] 王志平. 阿奇霉素联合转移因子口服液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过敏性咳嗽的疗效分析[J]. 中国药物与临床,2019,19(7):1118-1120.[5] 肖义峰,潘以韵,王芳. 乙酰半胱氨酸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疗效观察[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7,10(34):96-97.[6] 陆媚婷,关宇凤,黎清虎. 阿奇霉素不同组合方案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疗效[J].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8(3):464-466.[7] 彭松伟,李瑞华. 头孢曲松联合氨溴索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的临床疗效[J].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29(11):89-90.[8] 许香英. 头孢曲松联合氨溴索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的临床效果观察[J]. 基层医学论坛,2018,20(23):3274-3275.[9] 李代程. 头孢曲松联合氨溴索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效果及对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观察[J]. 基层医学论坛,2017,19(5):567-568.[10] 赵丽萍. 喜炎平注射液联合头孢孟多对小儿支气管肺炎的临床疗效评价[J]. 中国药物与临床,2019,19(8):1348-1349.[11] 方淑颖,王丽红. 沐舒坦氧驱动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46例临床效果评价[J]. 中外医疗,2019,39(18):127-129.[12] 李锦璐,常佩,李雪勤. 盐酸氨溴索联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 海峡药学,2019,32(7):169-170.[13] 王亚平,王绅,乔海燕. 布地奈德联合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的疗效观察[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8,11(13):95-96.[14] 张爱珍. 小儿推拿联合穴位贴敷在支气管肺炎中的应用[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9,10(20):101-103.[15] 陈春喜. 甲磺酸酚妥拉明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的疗效[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11(7):107-109.3 讨论小儿支气管肺炎是一种常见的儿科疾病,特别多见于婴幼儿时期,对患儿的呼吸健康与正常发育均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甚至还可能导致患儿发生缺氧的不良情况,因此良好及时的治疗,才能够缓解咳嗽、呼吸困难、发热等不良症状[6-8]。
《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专家共识》解读
佚名
【期刊名称】《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年(卷),期】2015(8)9
【摘要】由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专家组起草,冠心病中医临床研究联盟、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心血管病学专家委员会共同修订完成的《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专家共识》(简称新共识)正式发表(《中医杂志》,2014,55:1258.),用以指导中医药在心力衰竭治疗的规范和应用。
【总页数】1页(P149-14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1.6
【相关文献】
1.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围手术期心肌损伤中医诊疗专家共识解读
2.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
3.《儿童腺样体肥大引发睡眠呼吸障碍的中医诊疗专家共识》解读
4.基于Delphi法《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瘀热内结证中医诊疗专家共识》专家问卷分析
5.标准·方案·指南——《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专家共识》解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慢性心力衰竭伴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中国专家共识1.定义和分类慢性心衰也可合并室上性心动过速,常见的包括心房扑动(房扑)、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房性心动过速(房速)。
2.流行病学目前尚无慢性心衰与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流行病学资料。
3.发病机制房速发生机制常为触发、自律性异常或微折返。
房扑的发生机制为大折返激动。
4.临床表现和危害慢性心衰合并室上性心动过速临床表现与基础心脏病、心动过速类型、心率、个体情况、伴随疾病等有关。
可无症状或症状轻微,但多数由于快心室率出现反复心悸和心衰加重表现,如呼吸困难、头晕乏力、水肿,过快心室率可出现黑朦甚至晕厥。
5.诊断与评估诊断确立需充分了解基础心脏病、有无伴随疾病(包括肺部疾病)、有无接受手术治疗,既往用药情况等。
心律失常诊断需要心电记录,心电图,特别是动态心电图对判断心律失常类型及发现无症状心律失常尤为重要。
对慢性心衰合并室上速患者评估包括基础心脏病、临床表现、心律失常类型、心率及对血流动力学影响综合评估。
基础心脏病、心功能状况和心室率决定临床决策。
6.治疗6.1房扑治疗6.1.1转律:房扑常呈2:1下传,心室率较快,可引起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应迅速转律,首选电复律。
电复律终止房扑安全、有效、成功率达90%以上。
血流动力学较稳定的持续性房扑可选择电复律或食道调搏。
不推荐伊布利特、多非利特、地尔硫卓和索他洛尔应用于慢性心衰合并房扑患者。
慢性心衰合并房扑或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可在改善心衰基础上,进行心内电生理检查,射频消融治疗。
6.1.2. 控制心室率:慢性心衰合并房扑控制心室率同慢性心衰合并房颤治疗。
6.1.3. 抗凝治疗:对于房扑患者,推荐抗凝治疗。
若房扑持续时间<48小时或左室功能正常的孤立性房扑,可给仅予阿司匹林。
射频消融成功后的房扑,抗凝治疗4~6周即可。
详见慢性心衰合并房颤治疗。
6.2. 房速治疗对于局灶性房速无论阵发性房速还是无休止房速,药物疗效均不理想。
控制慢性心衰患者房速心室率治疗可选择ß受体阻滞剂。
慢性心衰合并室性心律失常诊治及心脏性猝死预防中国专家共识心衰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为泵衰竭或心脏性猝死(SCD),而后者50%~75%与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有关。
1 分类室性心律失常(V A)包括室早、室速、室扑、室颤等。
慢性心衰患者的室早多为潜恶性室早,或恶性室早。
室速可分为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室速和不稳定的室速,也可分为非持续性(<30秒)室速和持续性室速(持续时间大于30秒或虽持续时间小于30秒,但因出现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而需要紧急终止者)。
2 流行病学慢性心衰患者非持续性室速发病率为30%~80%。
与心衰患者猝死相关的常为持续性室速、室抖、室颤。
对于曾患心梗的患者,频繁室早或非持续性室速是SCD的高危因素(不考虑射血分数)。
室早>10次/小时对于心脏病患者发生SCD的风险更大。
3 发病机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常合并室性心律失常,其机制包括折返和局部自律性/触发激动。
4 临床症状和危害慢性心衰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症状与基础心脏病、心功能、室性心律失常类型、心室率、持续时间等有关。
临床症状表现为心衰加重,也可出现黑懵、晕厥、甚至猝死等。
也可无症状,或症状轻微。
频发室早或室速可恶化心功能,产生心动过速心肌病。
持续性室速可使心衰迅速恶化、引起低血压、休克甚至死亡。
5 诊断和评估心律失常确诊需心电记录(心电图、动态心电图)。
慢性心衰合并室性心律失常初次评估包括判断基础心脏病变、室性心律失常类型、对血动学及心功能影响。
猝死风险评估包括T波电交替、心率震荡、心率变异等,必要时进行心内电生理检查评估。
6 治疗6.1 一般原则慢性心衰合并室性心律失常,如无禁忌证,β受体阻滞剂和ACEI依然是心衰治疗的基石。
尽可能寻找和纠正室性心律失常诱因。
血动学改变明显的室性心律失常(持续室速、室扑、室颤)应立即电复率。
对血动学相对稳定者,给予药物治疗;器械治疗;导管消融。
6.2 药物治疗避免使用多数抗心律失常药物(ⅠA类、ⅠC类及某些Ⅲ类)。
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解读慢性心力衰竭(简称慢性心衰)是各种心脏结构或功能性疾病导致心室射血及(或)充盈功能低下的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是各种心脏病发展的终末阶段,其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已发展为21 世纪最重要的慢性心血管病症[1]。
近年来,国内外很多心衰指南相继颁布,如2012 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的《急性和慢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3 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ACCF)/ 美国心脏协会(AHA)的《心力衰竭治疗指南》及2014 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和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的《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及治疗指南》,为慢性心衰的规范治疗奠定了基础。
中医中药是心血管病防治的“中国特色”,在改善慢性心衰患者临床症状、生活质量、维持心功能及减少再住院率方面显示有一定优势,但在西医指南中却鲜有提及。
在2014 年《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中,中药被列在有争议、正在研究或疗效不能肯定的药物中。
在这种背景下,2014 年《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专家共识》出台,系统总结归纳了心衰的中医证候特征、辨证分型及治疗,对进一步规范慢性心衰的中医治疗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而,中医、西医是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在慢性心衰防治中各有特点,中西医联合治疗心衰在临床实践中并不是二者的简单相加,如何以病人为中心,中西医优势互补、有机结合,是建立有中国特色慢性心衰诊疗方案的关键。
基于此,由陈可冀院士、吴宗贵教授牵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及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心血管病学专家委员会在系统评价慢性心衰临床研究证据的基础上,于2015 年底完成了《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
《共识》主要包括要点说明、前言、慢性心衰的临床评估、慢性心衰的中医辨证、慢性心衰的治疗五方面内容。
其中慢性心衰的临床评估及西医治疗部分是对2014 年《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内容的精炼,本文不再赘述。
[CHFS2010]慢性心力衰竭合并缓慢心律失常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慢性心力衰竭可合并缓慢性心律失常,包括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持续性房颤伴慢心室率、室内传导阻滞等,加重心衰进程。
(一)定义与分类
缓慢心律失常包括以下列几种情况:
1.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窦房结病变导致窦房结功能减退,心电图包括:持续而显著的窦性心动过缓(50次/分以下),且非药物引起;窦性停搏,窦房阻滞,窦房传导阻滞与房室阻滞并存,并可伴发阵发性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是窦房结病变导致功能减退,产生多种心律失常的综合表现。
起搏系统退行性病变及冠心病、心肌炎(尤其是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病等疾患可累及窦房结及周围组织,产生一系列缓慢心律失常,并可引起头晕、黑朦、晕厥等症状。
2.房室传导阻滞根据阻滞程度,分为I度、II度和III度房室阻滞,严重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可明显降低心输出量,导致头晕、黑矇甚至晕厥;严重心动过缓或心室停搏也极易诱发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或直接发生心室停跳致死。
3.房颤伴慢心室率持续性房颤中超过5秒的长间歇提示存在高二度房室阻滞。
4.室内传导阻滞包括左束支阻滞(LBBB)、左前分支阻滞和/或左后分支阻滞、右束支阻滞、双分支阻滞、三支阻滞,以左束支阻滞较常见,可见于缺血性心肌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肌病等。
(二)流行病学
由于慢性心衰引起的心肌受累及药物治疗的影响,发生缓慢心律失常的机会增加。
根据美国密西根大学心衰数据库统计,10%慢性心衰合并缓慢性心律失常。
目前国内尚无心衰伴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
慢性稳定性心衰左束支阻滞发生率约25%,是心衰预后不良和猝死的独立预测因子。
(三)发病机制
心衰患者常存在一种或多种基础性心脏病,如高血压病和冠心病。
心肌缺血常引起持久的房室阻滞。
冠心病中急性心肌梗死导致窦房结功能障碍和房室阻滞发生率较高,也是导致心源性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心肌病、心肌炎、风湿热、感染和原因不明的房室束支非特异性纤维化等均可导致结性病变,引起窦房结或房室结功能障碍。
由于β受体阻滞剂、洋地黄药物广泛用于心衰治疗,对于冠心病患者,β受体阻滞剂是二级预防基本用药,如果原先合并轻度或无症状缓慢性心律失常(轻度窦房结功能障碍、I度房室阻滞或II度I型房室阻滞等),可能由于药物作用进一步降低窦房结自律性或/和加重房室传导障碍,引起心衰加重。
慢性心衰可促进和加重缓慢心律失常。
在人类、犬和兔子中,心衰可引起If电流下降,自主节律下降。
Sander等证实,在充血性心力衰竭和自主心率下降的患者中,校正窦房结恢复时间和窦房结的动作电位异常延长。
在兔子和犬的心衰模型中,窦房结对乙酰胆碱和迷走神经刺激的敏感性发生异常改变。
相关研究提示心衰可加重窦房结和房室结的病变,对自主神经反应也出现异常。
因此心衰能引发和促进窦房结和房室结重构,导致缓慢性心律失常发生或加重。
心输出量下降又进一步引起和加重心脏传导系统缺血,形成恶性循环。
(四)临床表现和危害
缓慢心律失常可导致慢性心衰患者心输出量进一步降低,心衰症状加重,乏力、呼吸困难、浮肿等。
心动过缓还可导致头晕、黑矇、晕厥、抽搐,冠心病患者可出现心绞痛反复发作或加重等血流动力学下降所致的相关症状,或心衰症状明显和心功能恶化,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质量,甚至心脏性猝死。
LBBB导致左室侧壁在间隔收缩后才激动,此时间隔处于舒张状态,导致左室容量下降,心室收缩不协调,左室机械收缩功能受损,二尖瓣返流加重,加重心衰。
(五)诊断和评估
缓慢心律失常的诊断依赖于静息心电图、症状心电图、动态心电图等,动态观察心电图变化,对于慢性心律失常进展判断有重要意义。
电生理检查有助于判断阻滞部位。
对合并缓慢心律失常的慢性心衰患者的评估包括基础心脏病、临床表现、心律失常类型、心率及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应用药物情况等综合评价。
缓慢心律失常病因及是否可逆对治疗决策有意义。
(六)治疗
1. 药物
目前尚无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案。
多数提高心率的药物不同程度兴奋交感神经,仅限于抢救和临时应用。
如急性可逆性缓慢心律失常,应针对病因积极治疗。
如必须使用β受体阻滞剂或洋地黄药物,需要在起搏器保护下使用。
针对慢性心衰,在应用利尿剂、血管活性药物、ACEI/ARB/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纠正心衰治疗的同时,植入起搏器前应谨慎或避免使用β受体阻滞剂等负性变时药物。
2. 器械治疗
目前由于针对慢性心衰合并缓慢心律失常缺乏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案,最合适的治疗是植入起搏器。
慢性心衰合并缓慢心律失常治疗决策时,不仅要针对缓慢心律失常治疗,同时应考虑药物或起搏器对心动能的影响。
因此应综合考虑患者基础疾病、心功能、临床用药、患者自身情况、伴随疾病等,进行个体化治疗。
慢性心衰患者合并严重缓慢心律失常需要植入永久起搏器。
如果心动过缓不具有起搏器植入适应症,但由于自身疾病需要长期应用减慢心率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等),后者可进一步减慢心率,降低心输出量,恶化心功能,也需要植入起搏器治疗。
合并缓慢心律失常的慢性心衰患者双腔起搏并不能实现完全性生理起搏,且长期右室起搏可引起心室的不同步运动,造成心衰进一步恶化,特别是心功能明显减弱的患者。
因此,慢性心衰合并缓慢心律失常,LVEF≤35%,长期依赖心室起搏,推荐CRTD/CRT治疗。
对于LVEF≥35%或LVEF正常的慢性心衰患者,如有因缓慢心律失常植入起搏器的适应症,但缺乏CRT常规适应症时,为避免右室起搏对心功能的不利影响,是否应该选择CRT 取代常规起搏器治疗,目前还不清楚,有待于进一步临床大规模试验研究。
LBBB是心衰猝死的独立预测因子。
CRT可通过改善左右心室同步收缩,提高左室射血分数;左室电极使二尖瓣乳头肌能较早除极,减轻二尖瓣返流,进一步改善心衰。
对于NYHA III—IV 级,LVEF≤35%伴QRS波≥120ms的患者,CRT能够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和生存质量,降低死亡率,且房颤患者也可受益。
CRTD较ICD能明显改善心功能和生活质量。
由于LVEF≤35%的心衰患者,常可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或是猝死高危患者,是应用ICD进行猝死一级预防或二级防的I类适应征。
因此,适合CRT治疗的患者也具有ICD治疗I类适应症。
CRTD较CRT进一步降低心衰患者死亡率。
因此,慢性心衰患者,无论是窦性心律还是房颤心律,接受优化药物治疗,NYHA分级III级或不需卧床的IV级,LVEF≤35%,QRS≥120ms,建议CRT/CRTD治疗,首选CR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