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十八
- 格式:pdf
- 大小:1.87 MB
- 文档页数:2
太极拳推手·分类、流派及套路作者:乔熛来源:《少林与太极》2008年第07期〔编者按〕由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出版、杨丽主编的《太极拳辞典》,是一本介绍太极拳知识的工具书,既适合于初学者、运动员、社会体育指导员使用,也可作为教练员、各级学校教师以及武术专业工作者、太极拳研究人员的参考书。
其中《太极拳推手》一章的作者乔熛,系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系主任,国家级教练员、硕士生导师,先后培养出亚洲太极拳冠军丁杰、世界冠军王二平、毕书军和严华等一大批全国冠军和近百名优秀武术人才。
经乔熛先生同意,本刊将《太极拳推手》一章内容经整理后分期推出,以便于广大推手爱好者对太极推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分类太极推手也称推手、打手、揉手、擖、掤手,是太极拳的双人徒手对抗练习,与太极拳套路是体与用的关系,互相补充,相得益彰。
推手方法主要有:掤、捋、挤、按、采、挒、肘、靠等。
推手时,两人手臂相搭,按着一定的程序互相推换,周而复始,俗称“打轮”。
在“打轮”过程中,双方力争牵制对方,使其失去平衡,进而趁势将对方发放出去。
《打手歌》写道:“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
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
引进落空合即出,沾连黏随不丢顶。
”经常练习太极推手,可以锻炼人体反应能力,提高身体灵敏、速度、力量、柔韧等方面的素质。
推手和太极拳配合练习,更可以收到相辅相成、均衡发展的功效,它简便易行,饶有趣味,对抗而无伤害,是一项别具一格的对抗运动。
单推手太极拳推手类型之一,是按照上肢参与的推化情况进行分类的推手类型,是双方按照一定的手法与要求,以各自的单臂相搭而进行的推手练习。
按照推手运行路线,它可分为平圆单推手、立圆单推手、折叠单推手等。
双推手太极拳推手类型之一,是按照上肢参与的推化情况进行分类的推手类型,是双方按照一定的手法与要求,在单搭手的基础上,另一手贴附于对方手臂的肘弯处而进行的推手练习。
根据推手时的运行路线,可分为平圆双推手、立圆双推手、折叠双推手、合步四正手等。
授秘歌诠释魏坤梁一、历史背景许禹生弟子王新午着,1927年出版的《太极拳法阐宗》一书中有这样一段叙述:“清末遗老宋书铭,精研易理,善太极拳,自言为宋远桥十七世孙,其拳法名‘三世七’,又名长拳,与十三势太极拳大同小异,时年已七十。
名家纪子修、吴铿泉、刘恩绶、姜殿臣诸教师与宋推手,皆随其所指而跌,奔腾其腕下莫能自持……于是纪与吴、许、刘诸师皆叩头称弟子,从学于宋。
”吴铿泉先生(1870—1942年)其时正当壮年,与其它拳家当时在北京(北平)都已颇负盛名,与年已耄耋之宋推手居然被任意摆弄,可见这位曾被袁世凯聘为幕客的宋书铭先生拳术功夫已达炉火纯青之候。
吴图南弟子于志钧在《太极推手修炼》一书中说宋氏拳有与杨式太极拳不同的特点,吴罐泉将其与杨式小架相融合从而编成了吴式太极拳,据沈寿在他所校《太极拳谱》一书中说,宋书铭于1916年让他弟子传抄他家世代秘传的拳谱,其中不少内容也是杨氏占谱中所没有的,宋氏与杨氏也无交往历史。
而另一方面,沈寿在《太极拳谱》一书中写道:“又据前人考证认为,宋书铭的基本拳法(包括太极推手在内)以及宗谱的一些拳诀,其理法均与当时在北京流传的杨式太极拳相合。
”宋书铭所具其先祖宋远桥遗作《宋氏太极拳源流支派论》中指出:宋氏拳源流涉及到武当山,还可远溯至唐代许宣平,而杨氏古谱《张三丰承留》一文指出:“授之至子来,字着宣平许。
”“宣平许”即“许宣平”的错序称谓,该语的大意是说张三丰集大成之太极拳,其源可远溯至唐代许宣平。
杨氏古谱在杨、吴两家流传至今,吴公藻在1936年出版的《太极拳讲义》一书中指出,他家流传的杨氏古谱是他祖父全佑(1834—1902)得传于杨班侯。
从内容分析,杨氏有些古谱应是杨露禅得传于他的老师,然杨氏古谱和宋氏古谱在拳史源流上的叙述却两相吻合,均溯及张三丰和许宣平,所以宋氏拳与武当山太极拳一样,和杨氏所传太极拳实是在古代同宗同源而异流酌太极拳。
太极拳《授秘歌》是宋氏所传十首歌诀中的一首,《宋氏太极拳源流支派论》(可见于董英杰《太极拳释义》一书)说此歌是明代武当山一被称为“夫子李”或被称为“麸子李”的道人授予同行于武当山的宋远桥之友俞莲舟,授时没有歌名,后来宋与俞等七人又向武当山玉虚子道人学习“十三式”(即后人称为“太极拳”)。
杨氏十三刀十三刀,刀谱为十三式,动作分解为三十八式。
它是杨氏传统刀,动作保留了传统刀的特点,而没有减也没有加一个动作,练习时间为2-3分钟。
在练习中,它突出了的特点,舒展中正,柔中寓刚,圆活饱满,沉稳浑厚。
在动作和运动上也体现了刚柔相济连绵不断,对爱好者在继承太极传统文化上也是一套难得的传统的太极文化。
杨氏太极十三刀动作名称13句刀诀:1 七星跨虎交刀式2 腾挪闪展意气扬3 左顾右盼两分张4 白鹤展翅五行掌5 风卷荷花叶内藏6 玉女穿梭八方势7 三星开合自主张 8 二起脚来打虎势9 披身斜挂鸳鸯脚 10 顺水推舟鞭作篙11 下势三合自由招 12 左右分水龙门跳13 卞和携石凤还巢杨氏太极刀刀谱:①②③④第一组: 七星跨虎交刀式1上步打拳。
①左脚开步;②转身摆刀握拳;③上步曲步打拳。
2 退步撑掌①右脚向后退步;②两手微向外膨;③做腿转腰收掌;④虚步撑掌(正东,左脚微调整活步)3 弓步交刀。
①转腰合手;②上步交刀(正东)。
右手握刀,左手开第二组:腾挪闪展意气扬4 弓步斜刺。
①提膝分刀(微向东南);②弓步刺刀(弓步东南、刀尖东北)。
5 弓步平刺。
①转腰带刀;②上步虢刀;③弓步刺刀(平刺,东北)。
6 弓步撩刀。
①转腰绕刀;②上步绕刀;③弓步撩刀(东南,左手四指贴在刀面上)。
7 换步推刀。
①左脚微微提起稍向前跟步,右脚向后退步,刀微向下沉;②做腿收脚提刀;③上步弓步向正东方向推刀。
第三组:左顾右盼两分张8 独立劈刀。
①转身跟步合手;②回身独立劈刀。
第四组:白鹤展翅五行掌9 弓步撩刀。
①落脚上步绕刀;②再上步撩刀(方向正东,刀部要平)10架刀推掌。
①转腰、绕刀、撇脚;②上步绕刀;③弓步架刀、推掌。
(方向正东)第五组:风卷荷花叶内藏。
(1.转身负刀 2.提膝后刺)11 转身扎刀。
①扣脚转身;②向东北方向撤步;③提腿独立向东北方向扎刀。
刀身要平,虎口向上,刀背向上。
第六组:玉女穿梭八方势12 缠头劈刀。
①弓步推掌(东南);②上步缠头;③弓步劈刀(西南)。
太极推手动作名称及图解传统杨氏大架115式太极拳剑刀枪械推手套路图解…武术世家推手,是二人对抗性的练习法,练习者应该面向哪个方向幵始本无规定,为使学者便于弄明白出步方向,本图解假定甲方面向南方,乙方面向北方开始。
1定步单推手预备式动作:①甲、乙二人相距约二步对面并步站立,两手自然下垂,身势放松,二人隨将右臂棚圆往前上起,互以腕背相靠接,髙与胸平,左手仍自然下垂,成单搭手势(如图—1)々甲乙申 3图1一1定步单推手图1_2定步单推手甲:施按劲乙:棚化甲,左腿略往下蹲,松腰沉胯,提起右脚往前去一步,右膝往前弓,成右正弓步势;同吋翻右掌,以掌心向前按着乙 270方腕部,向乙方胸部晈去同时乙方亦将右脚往前去一步,双方均以右脚里侧相向;乙方亦以右臂往前起,并以右手腕鎺接甲方右腕部,随即将左腿略往下蹲,坐胯含胸往右转腰堋化,使甲方之按劲落空(如图1 一2)。
说明:丌始时也可以由乙方先施按劲,甲方棚化,双方互易进行。
甲乙圈1一3定步单推手?乙:施按劲甲:堋化接前势,乙翻右掌向前按甲右腕,左腿蹬稳,松腰沉胯,右膝前弓,以右掌往甲胸部按去; 甲方同时左腿下蹲,以右臂鎺接乙方右掌的按劲,坐胯含胸往有转腰鎺化,使乙方按劲落空(如图 1 一3)。
甲乙圈1一3定步单推手说明:爷乙双方轮换施按与猢化,并可轮换左右腿与左右掌,以练习单臂的“按”劲和“鎺化”劲,以及腿的弹力和身法的含化,及两臂的娥劲,此单推手是其他双推手的基础,幸勿忽略之要求:施按劲时,两腿及两臂要松软,要以松腰沉胯及周身之劲往前往下按去,绝不可用硬劲前推9堋化时是将两腿松软着,用心意将臂砌圆驾御着对方的来劲,坐腿转腰含胸,使对方来劲落空切忌不可用硬力将对方顶住,或往外拨拉娥劲是柔化对方来劲的重要着法,在“法”中占苜要地位,是驾御对方来劲不让其推着我的身躯,既不顶,又不抗,引进落空的着法,必须在走架行功和推手练习中,细心钻研,才能有所领悟。
拳谚云:“棚劲如何解,如水负行舟,先实丹田气,次紧顶头悬,全体弹簧力,开含一定间,任有千斤力,飘浮亦不难'以上单推手练熟后,接着练以下双推手,定步双推手(四正推手)预备式动作:①甲乙二人相距约二步,对面并步站立,两手自然下垂,然后各人身势放松。
太极十三刀刀谱太极刀谱叶大密太极刀谱根据明王五公太极连环刀法:劈、打、磕、扎、砍、搧、撩、提、托、缠、滑、抽、截十三字及杨澄甫太极刀法:劈、撩、砍、搧、割、刬、拦、提、剁、格、拉、挂、推、刺十四字,其中不重复者有:割、刬、拦、剁、格、拉、挂、推、刺九字,而王之抽又包括于杨之拉,故实际总共只二十一字。
歌诀七星跨虎交刀势腾挪闪赚意气扬左顾右盼两分张白鹤展翅五行掌风捲荷花叶里藏玉女穿梭八方势三星开合自主张二起脚来打虎势披身斜挂鸳鸯脚顺水推舟鞭作篙下势三合自由招左右分水龙门跳卞和携石凤还巢吾师留下此刀赞口传心授不妄教斫、剁、刬、截、割、撩腕。
式势内容七星跨虎交刀势一、起势二、上步七星三、退步跨虎四、右格左挂五、接刀腾挪闪赚意气扬六、下拉上刺七、左右拦撩八、闪赚推提左顾右盼两分张白鹤展翅五行掌九、反身劈撩十、托刀亮掌风卷荷花叶里藏十一、送鸟投林(刺)十二、风捲荷花(缠、劈)十三、进步推提十四、反身藏刀(拉)玉女投梭八方势十五、左右玉女穿梭(拦、割、推、提) 十六、反身藏刀(拉)十七、左右玉女穿梭(拦、割、推、提) 十八、反身藏刀(拉)三星开合自主张十九、上格前格二十、跳步劈剁二起脚来打虎势二十一、后挂前蹬(交刀)二十二、左右打虎势披身斜挂鸳鸯脚顺水推舟鞭作篙二十三、转身踢脚二十四、顺水推舟(接刀、扎)二十五、转身盘头藏刀(缠、拉)下势三合自由招左右分水龙门跳二十六、拦腰平推二十七、后刬前割二十八、鲤分水(劈、提)卞和携石凤还巢二十九、上格前刺三十、跳步劈剁三十一、上步盘头劈刀(缠、劈)三十二、卞和携石(交刀)三十三、退步七星三十四、抱刀还原附:明王五公太极连环刀十三法劈:自上邪对下,击敌器为劈。
打:横击敌器外打。
磕:刀尖向上,左右以刀背开磕敌器为磕。
向里深磕为老,在尖梢为嫩,敌器已到,我磕托稍慢为迟,敌器未到,我器先迎为急。
扎:刀以枪用为扎。
砍:以刀背向右偏邪用为砍。
搧:向右外砍为搧。
撩:以刀口向上为撩。
杨健侯(1839—1917)名鉴,字健侯,号镜湖,是杨禄禅之三子。
《永年太极拳志》说他“性情温和,德高望重。
杨禄禅逝世后,继续在(北)京教拳为业,并将杨禄禅…大架‟修订为…中架‟,不猛不硬,顺遂圆和,老幼强弱均可练习,传播较广”。
杨健侯是职业拳师,传人中有不少高手,但他们大都根据杨健侯的指示拜杨澄甫为师。
其中著名者有张钦霖、田兆麟、牛春明等。
分别介绍如下:张钦霖(1887—1969),河北省邢台县大石头庄人。
l906年到北京杨健侯家中佣工,从杨澄甫学太极拳。
“民国三年,有湖南名拳师万某……至杨师家中指名与杨澄甫相较……时张师随侍在侧……毅然出而相对……甫一接手……万之手腕已为张师所挫矣!""(王延年著《杨家秘传太极拳图解•张师钦霖小传》)。
通过此事,杨健侯认为张钦霖“系可造之材,于深夜即唤之于秘室中,乃以祖传太极拳秘势绝招全部授予”(引文同前书)。
后来,张钦霖“得识金丹派左一峰先生,学习内功,练习吐纳之术,因其能与太极拳贯通运用拳术更精”(引文同前书)。
1925年张钦霖到山西经商。
1929年参加国术比赛,轻取山西徒手冠军。
胡耀贞、王善文、李云龙、刘志亮、王延年等人先后拜张为师。
1949年王延年远去台湾。
自1951 年始,在台湾圆山教太极拳,张钦霖的杨派太极拳遂风行台北、台南、高雄等城市,后来又传到英、美等国,是早期在海外普及较为广泛的一支杨派太极拳。
王延年又编著《杨家秘传太极拳图解》,l972年10月出版,是一部内功与太极拳相结合的拳书。
书中所载张钦霖太极拳分三段,计127式。
具体练法和本书亮点,我在《太极拳书目考》中已有详细介绍,见该书151页~l61页,读者可参阅,这里不再多赘。
田兆麟(1891-1959)名绍先(一作少轩),满族,北京籍。
l3岁在旗营当吹鼓手(旧时军中乐队),后到杨健侯家中佣工,跟杨少侯学太极拳,常遭责打,健侯悯之,遂改由己教,所以田兆麟的拳势是杨健侯的“中架”。
【305式】老架一路 83式老架二路 71式太极单刀 23式太极双刀 35式太极单剑 63式春秋大刀 30式【(老架一路+老架二路)拳154式+(太极单刀+太极双刀+太极单剑+春秋大刀+)械151式=谱305式】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八十三式)拳谱第一式预备式第二式金刚捣礁第三式懒扎衣第四式六封四闭第五式单鞭第六式第二金刚捣礁第七式白鹤亮翅第八式斜行拗步第九式初收第十式前蹚拗步第十一式第二斜行拗步第十二式再收第十三式前蹚拗步第十四式掩手肱捶第十五式十字手第十六式第三金刚捣礁第十七式庇身锤(含背折靠)第十八式青龙出水第十九式双推手第二十式三换掌第二十一式肘底捶第二十二式倒卷肱第二十三式退步压肘第二十四式中盘第二十五式白鹤亮翅第二十六式斜行拗步第二十七式闪通背第二十八式掩手肱捶第二十九式大六封四闭第三十式单鞭第三十一式运手第三十二式高探马第三十三式右擦脚第三十四式左擦脚第三十五式转身左蹬脚第三十六式前蹚拗步第三十七式击地捶第三十八式翻身二起脚第三十九式护心锤(兽头势)第四十式旋风脚第四十一式右蹬脚第四十一式海底翻花第四十三式掩手肱捶第四十四式小擒打第四十五式抱头推山第四十六式三换掌第四十七式六封四闭第四十八式单鞭第四十九式前招、后招第五十式野马分鬃第五十一式大六封四闭第五十二式单鞭第五十三式双震脚第五十四式玉女穿梭第五十五式懒扎衣第五十六式六封四闭第五十七式单鞭第五十八式运手第五十九式双摆莲第六十式跌叉第六十一式左右金鸡独立第六十二式倒卷肱第六十三式退步压肘第六十四式中盘第六十五式白鹤亮翅第六十六式斜行第六十七式闪通背第六十八式掩手肱捶第六十九式大六封四闭第七十式单鞭第七十一式运手第七十二式高探马第七十三式十字单摆莲第七十四式指裆捶第七十五式白猿献果第七十六式六封四闭第七十七式单鞭第七十八式雀地龙(铺地锦)第七十九式上步七星第八十式退步跨虎第八十一式转身双摆莲第八十二式当头炮第八十三式金刚捣碓收势此套路中,重复式子有:三个:白鹤亮翅(3)前蹚拗步(3)运手(3)四个:金刚捣礁(4)斜行拗步(4)掩手肱捶(4)七个:六封四闭(7)单鞭(7)陈氏太极拳老架二路(七十一式)拳谱第一式预备式第二式金刚捣礁第三式懒扎衣第四式六封四闭第五式单鞭第六式搬拦肘第七式跃步护心拳第八式跃步斜行第九式煞腰压肘拳第十式井缆直入第十一式风扫梅花第十二式金刚捣礁第十三式庇身锤第十四式撇身锤第十五式斩手第十六式翻花舞袖第十七式掩手肱锤第十八式飞步拗鸾肘第十九式运手(前三)第二十式高探马第二十一式运手(后三)第二十二式高探马第二十三式连环炮(一)第二十四式连环炮(二)第二十五式连环炮(三)第二十六式倒麒麟第二十七式白蛇吐信(一)第二十八式白蛇吐信(二)第二十九式白蛇吐信(三)第三十式转身海底翻花第三十一式掩手肱锤第三十二式转身六合第三十三式左裹鞭炮(一)第三十四式左裹鞭炮(二)第三十五式右裹鞭炮(一)第三十六式右裹鞭炮(二)第三十七式兽头式(退步护心拳)第三十八式劈架子第三十九式翻花舞袖第四十式掩手肱锤第四十一式伏虎第四十二式抹眉红第四十三式右黄龙三搅水第四十四式左黄龙三搅水第四十五式左蹬脚第四十六式右蹬脚第四十七式海底翻花第四十八式掩手肱锤第四十九式扫堂腿(转胫炮)第五十式掩手肱锤第五十一式左冲第五十二式右冲第五十三式倒插第五十四式海底翻花第五十五式掩手肱锤第五十六式夺二肱(一)第五十七式夺二肱(二)第五十八式连珠炮第五十九式玉女穿梭第六十式回头当门炮第六十一式玉女穿梭第六十二式回头当门炮第六十三式撇身锤第六十四式拗鸾肘第六十五式顺鸾肘第六十六式穿心肘第六十七式窝里炮第六十八式井缆直入第六十九式风扫梅花第七十式金刚捣礁第七十一式收势此套路中,重复式子有:三个:翻花舞袖(3) 海底翻花(3)六个:掩手肱锤(6)陈氏太极单刀(二十三式)刀谱陈氏太极双刀(三十五式)刀谱第一式单刀起势第二式护心刀第三式青龙出水第四式风卷残花第五式白云盖顶第六式黑虎搜山第七式苏秦背剑第八式金鸡独立第九式迎锋滚闭第十式腰斩白蛇第十一式日套三环(一)日套三环(二)日套三环(三)第十二式拨云望月第十三式左拨草寻蛇第十四式右拨草寻蛇第十五式青龙出水第十六式风卷残花第十七式雁别金翅第十八式夜叉探海第十九式左翻身砍第二十式右翻身砍第二十一式白蛇吐信第二十二式怀中抱月第二十三式收势第一式双刀起势第二式全舞花朝阳刀第三式切三刀朝阳第四式一刀跃步第五式上三刀第六式雁别金翅第七式孤雁出群第八式一刀朝阳第九式左插花第十式右插花第十一式二刀朝阳第十二式二刀蝴蝶吸水第十三式一刀朝阳第十四式左插花第十五式右插花第十六式二刀朝阳第十七式二刀伏虎第十八式一刀朝阳第十九式钟馗仗剑第二十式古树盘根第二十一式翻身砍第二十二式一刀朝阳第二十三式左右搅项第二十四式二刀朝阳第二十五式二刀转向第二十六式霸王举鼎第二十七式罗汉降龙第二十八式左右片马刀第二十九式二刀朝阳第三十式白蛇吐信第三十一式左扑右扑第三十二式上步七星第三十三式下步跨鈜第三十四式一刀下势第三十五式收势此套路中,重复式子有:四个:一刀朝阳(4)二刀朝阳(4)陈氏太极剑(六十三式)剑谱第一式预备式第二式东风衔日第三式指路明灯第四式肘底藏花第五式魁星式第六式探海式第七式回身平刺第八式左护膝第九式右护膝第十式闭门式第十一式青龙出水第十二式回身劈剑第十三式回身跃步平刺第十四式斜飞式第十五式凤凰展翅第十六式凤点头第十七式拨草寻蛇第十八式金鸡独立第十九式探海式第二十式盖栏式第二十一式古树盘根第二十二式饿虎扑食第二十三式左车轮第二十四式右车轮第二十五式倒卷肱第二十六式野马跳涧第二十七式弓步点剑第二十八式转身白蛇吐信第二十九式左劈剑第三十式右劈剑第三十一式虚步点剑第三十二式弓步斜下刺第三十三式黑熊翻背第三十四式燕子啄泥第三十五式回身劈剑第三十六式鹰熊斗智第三十七式燕子啄泥第三十八式灵猫扑鼠第三十九式金鸡抖翎第四十式海底捞月第四十一式探海式第四十二式犀牛望月第四十三式劲风偃草第四十四式斜飞式第四十五式左托千斤第四十六式右托千斤第四十七式左截腕第四十八式右截腕第四十九式横扫千军第五十式金针倒挂第五十一式退步点剑第五十二式白猿献果第五十三式落花式一第五十四式落花式二第五十五式弓步上斜刺第五十六式弓步斜下刺第五十七式斜飞式第五十八式探身刺剑第五十九式鹞子翻身第六十式黄龙入洞第六十一式磨盘剑第六十二式金针指南第六十三式收势陈氏春秋大刀(歌诀三十式)刀谱第一单元第一式关圣提刀上霸桥第二式白云盖顶逞英豪第三式举刀磨旗怀抱月第四式上三刀吓杀许褚第五式下三刀惊退曹操第二单元第六式白猿托刀往上砍第七式全舞花第八式一掤虎就地飞来第九式分鬃刀难遮难当第十式十字刀劈砍胸怀第十一式磨腰刀回头盘根第三单元第十二式舞花撒手往上砍第十三式举刀磨旗怀抱月第十四式舞花撒手往下砍第十五式落在怀中又抱月第十六式全舞花刷刀翻身砍第四单元第十七式刺回一举嗔嚇人魂第十八式舞花往左定下势第十九式白云盖顶又转回第二十式舞花翻身往上砍第二十一式再举青龙看死人第二十二式舞花往右定下势第二十三式白云盖顶又转回第五单元第二十四式递酒挑袍猛回头第二十五式花刀转下铜判竿第二十六式舞花双脚谁敢阻第二十七式花刀转下铁门栓第二十八式卷帘倒退难遮闭第二十九式十字一刀往举起第三十式翻身再举龙探水。
中国武术18般武艺大集合十八般武艺是中国武术的一个传统术语,泛指多种武艺,其内容在各个时期有所不同。
常说武艺高强的人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这十和般武艺是指使用“十般兵器”的功夫和技能。
“十八般兵器”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呢?在我国古籍记载里认为,刀、枪、弓、箭为黄帝所造;“二八般兵器”是战国军事家孙膑、吴起所创。
其实这些兵器的出现比黄帝、孙膑、吴起要久埃尔富特是多,至少在中石器时期,我们的祖先为了防身和狩猎需要,就开始懂得制造和使用木棒、石刀、石斧等一类原始的兵器(不妨说也是生产工具)。
在我国各地新石器的个文化遗址中,还发现了用石料、兽骨和蚌壳磨成的箭镞。
到了商代,我们的祖先开始使用青铜铸造刀、枪、钺等兵器。
战国,懂得使用铁来铸造制兵器。
到了汉代和魏晋时期。
战国,民生得使用铁来铸造制兵器。
到了汉代和魏晋时期,由于我国南方冶金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开始普遍使用铁和钢铸造刀、枪、剑,各种各要的兵器也开始多了起来,南北朝以后,铜制的兵器就看不到了,都由铁和钢代替。
到了明代,“十八般兵器”基本上已完备定型。
“十八般兵器”一词在古书中还找不到,明代谢肇淛《五杂俎》,清代褚人获《坚瓠集》两书中都只有“十八般武艺”之说。
显然,“十八般兵器”一词是后人所造。
“十八般兵器”究竟指的是哪些兵器,,因为年代、地区和流派的不同,对“十八般兵器”的解说也各异。
汇总起来。
古今有以下十多种不同的说法。
据《五杂俎》和《坚瓠集》两书所载,“十入般兵器”为弓、弩、枪、刀、剑、矛、盾、斧、钺、戟、黄、锏、挝、殳(棍)、叉、耙头、锦绳套索、白打(拳术)。
后人称其为“小十八般”。
今天,武术界普便对“十八般兵器的解说则是: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抓、镗、棍、槊、棒、拐、流星。
最早是汉武于元封四年(公元前107),经过严格的挑选和整理,筛选出18种类型的兵器:矛、镗、刀、戈、槊、鞭、锏、剑、锤、抓、戟、弓、钺、斧、牌。
杨氏太极十三刀刀谱h Document number【SA80SAB-SAA9SYT-SAATC-SA6UT-SA18】杨氏十三刀十三刀,刀谱为十三式,动作分解为三十八式。
它是杨氏传统刀,动作保留了传统刀的特点,而没有减也没有加一个动作,练习时间为2-3分钟。
在练习中,它突出了的特点,舒展中正,柔中寓刚,圆活饱满,沉稳浑厚。
在动作和运动上也体现了刚柔相济连绵不断,对爱好者在继承太极传统文化上也是一套难得的传统的太极文化。
杨氏太极十三刀动作名称13句刀诀:1 七星跨虎交刀式2 腾挪闪展意气扬3 左顾右盼两分张4 白鹤展翅五行掌5 风卷荷花叶内藏6 玉女穿梭八方势7 三星开合自主张 8 二起脚来打虎势9 披身斜挂鸳鸯脚 10 顺水推舟鞭作篙11 下势三合自由招 12 左右分水龙门跳13 卞和携石凤还巢杨氏太极刀刀谱:①②③④第一组: 七星跨虎交刀式1上步打拳。
①左脚开步;②转身摆刀握拳;③上步曲步打拳。
2 退步撑掌①右脚向后退步;②两手微向外膨;③做腿转腰收掌;④虚步撑掌(正东,左脚微调整活步)3 弓步交刀。
①转腰合手;②上步交刀(正东)。
右手握刀,左手开第二组:腾挪闪展意气扬4 弓步斜刺。
①提膝分刀(微向东南);②弓步刺刀(弓步东南、刀尖东北)。
5 弓步平刺。
①转腰带刀;②上步虢刀;③弓步刺刀(平刺,东北)。
6 弓步撩刀。
①转腰绕刀;②上步绕刀;③弓步撩刀(东南,左手四指贴在刀面上)。
7 换步推刀。
①左脚微微提起稍向前跟步,右脚向后退步,刀微向下沉;②做腿收脚提刀;③上步弓步向正东方向推刀。
第三组:左顾右盼两分张8 独立劈刀。
①转身跟步合手;②回身独立劈刀。
第四组:白鹤展翅五行掌9 弓步撩刀。
①落脚上步绕刀;②再上步撩刀(方向正东,刀部要平)10架刀推掌。
①转腰、绕刀、撇脚;②上步绕刀;③弓步架刀、推掌。
(方向正东)第五组:风卷荷花叶内藏。
(1.转身负刀 2.提膝后刺)11 转身扎刀。
①扣脚转身;②向东北方向撤步;③提腿独立向东北方向扎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