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衰和心律失常
- 格式:ppt
- 大小:6.46 MB
- 文档页数:57
心衰伴发心律失常怎么用药心力衰竭是指心室功能下降,心衰患者经常有气促、乏力、心悸等不适症状,病情严重的话,极易发生心脏性猝死。
可以这样说,心力衰竭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心力衰竭作为各种心脏疾病发展的最终阶段,室性心律失常是该疾病发展过程中最容易引发的并发症,根据流行病学资料统计,心衰患者伴发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高达70%以上,并且心室功能的恶化程度与心律失常的发生几率成正比。
除此之外,不当使用心衰药物也是引发室性心律失常的重要因素,比如,排钾利尿剂、洋地黄等治疗心衰药物,一旦使用不当,都有可能引发室性心律失常。
因此,心衰伴有心律失常的治疗已经成为临床治疗中最为棘手的问题,那么,到底该如何正确使用治疗心衰伴发心律失常的药物呢?1、西药治疗心衰伴发心律失常已经陷入两难境地室性心律失常最常见为室性早搏,而治疗室性早搏最主要的西药为胺碘酮,这类药物具有负性肌力的作用。
然而,心力衰竭患者本身缺乏心肌力量,如果再服用具有负性肌力作用的药物,就会导致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肌力量更加低下,这样对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情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即便如此,胺碘酮是唯一具有正性肌力作用的药物,对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有着显著的效果,但是对心力衰竭患者来说有着非常大的服用风险,这是因为心力衰竭患者服用该药物之后,可产生非常多的副作用,对患者身体健康影响特别大,尤其是心脏外的副作用,一旦产生很难再通过药物调理过来,根治基本无望,以至于很多心力衰竭患者在服用的过程中不得不停止治疗。
心力衰竭本身属于一种进展性疾病,需要长期治疗,中途停药,大大影响了该疾病的治疗效果。
2、中药治疗心衰伴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伴发心律失常已经成为世界医学界的治疗难题,基于西药治疗的种种弊端,我国中医临床心血管专科研究团队以中医脉络学为指导,研制出一种治疗心律失常的中药新药——参松养心胶囊。
该治疗药物包含了十多味中药成分,包括人参、麦冬、丹参、甘松等,最大的特点为快慢兼治、整合调节心律失常,其中人参作为该药物中的主要成分,具有改善心肌代谢、增强心肌能量储备的作用,对机体内DNA、RNA的合成起着积极促进的作用,从而提高心肌耐缺氧能力和血浆中的cAMP水平,有效增强心力衰竭患者机体心肌收缩能力,使血小板聚集得到有效抑制。
药闻心衰伴发心律失常如何用药赖清龙 (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城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四川绵阳 621000)心衰是各类心血管疾病的终末期,此时的患者由于心脏疾病导致心脏功能下降,心脏泵血功能受损,心脏排血量不能满足全身的基本代谢,进而出现乏力、心悸、下肢水肿、气促、活动受限等症状。
一般情况下,心衰在老年人以及心血管疾病患者中多发,是一种进展性疾病,所以治疗周期较长。
研究发现,心衰和心律失常之间关系密切,心律失常如心房颤动、快速型心律失常、缓慢型心律失常都有可能导致心衰。
在心衰早期,患者没有明显症状,因为此阶段心脏具有一定的储备能力,会对损伤部位进行弥补,维持身体正常运转。
而随着心脏功能受损情况越来越严重,储备能力也会达到极限,身体就可能出现相应症状。
心律失常可单独发病,也可能和其他心血管疾病共同发作。
发作时,患者主要以低血压、心悸、出汗、胸闷等表现为主,若治疗不及时,则可能导致猝死、晕厥。
在室上性心律失常中,最常见的就是心房颤动,发病率仅次于早搏和慢性心律失常。
那么,心衰合并心律失常应该怎样用药治疗呢?针对急性左心衰最有效的药物是利尿剂,为常规治疗方案中的关键组成部分。
但患者在服用后可能出现血压降低、脱水等不良反应,同时还可能导致低钾血症。
因此,患者在服药期间可以食用富含钾的食物,且最好在上午用药,避免在晚上睡觉前服用,以免对睡眠造成影响。
胺碘酮和普罗帕酮也是心律失常患者常用的药物。
其中,普罗帕酮主要是针对室上速伴有预激综合征,可以有效降低心肌兴奋性,同时延长动作电位时程及有效不应期,目的是延长传导,药物持久且疗效好。
但有研究表明,该药物可能导致心肌缺血性心脏病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生存率降低。
服用剂量是每天3~4次,每日100~200 mg。
随着身体的适应可逐渐增加剂量,但每天总剂量不能超过900 mg,分为4~6次服用。
因为该药物有局麻的功效,所以应在饭后和白开水或者直接和食物一起吞服,不能嚼碎。
胺碘酮对预激综合征合并快速房颤治疗效果良好,是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主要是通过控制折返激动,对心房和心肌传导纤维的快钠离子内流进行有效抑制,让传导速度变慢,且不会影响静息膜电位、动作电位高度,能让冠状动脉和临近组织同时持续扩张,增加血流量,有效缓解心肌缺血和心力衰竭,从而使患者的心脏功能得到有效改善。
心衰伴发心律失常如何用药心衰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在我国女性心衰发病率略高于男性,且55岁以上人群发病率最高,为1.3%左右,心衰的发病率通常会随年龄增长而升高。
大部分心衰患者都会伴发心律失常,所以对于心衰伴发心律失常患者要有针对性地用药,以延缓疾病对患者的伤害,减轻病状延长患者生命周期。
1.心衰与心律失常心衰即“心力衰竭”,是由于各种因素导致心脏泵血功能受损,心脏无法将足量血液泵送至人体内各器官中导致人体各组织无法完成基本代谢的综合征。
心衰患者的表现常为呼吸急促且困难、四肢无力导致活动受限等。
心律失常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由于患者心脏电传导系统异常,导致心脏跳动频率异常、心跳过快或过慢,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
心律失常可独自发病,也可伴随其他心血管疾病发生。
患者应长期服用抗心率失常药物进行治疗,严重者要进行手术以改善生活质量,降低心率异常对患者生活的影响。
通常心律失常患者的病情经过系统治疗后都会得到改善,患者生存周期也会延长。
2.心衰会导致心律失常吗?患者患有心衰时极有可能伴发心律失常,如窦性心动过速、房性早博等类型心衰都会引起不同程度的心律失常。
心力衰竭伴有心律失常后将会加重患者血液流动不畅的情况,心脏供血不足将导致血液无法及时输送至身体各器官中,易使某些器官因缺血功能受损,严重者可导致患者死亡。
所以当患者出现心衰伴发心律失常时,要及时正确用药治疗。
3.心律失常的症状:心律失常患者发病时常有一下几种症状:①心律失常会导致患者冠状动脉缺血,从而使患者出现呼吸急促、心绞痛,更严重会导致患者心肌梗死。
②心律失常会导致患者脑动脉供血不足,患者短期内会出现头晕、视线模糊、短期记忆力下降等症状,更严重则会导致患者抽搐,甚至大脑永久性损伤。
③心律失常患者肢体供血不足会出现乏力的症状,患者在急性心律失常期常表现为心悸、心慌、大量分泌汗液等症状。
④若患者病发时未及时得到治疗,将会发展为恶性心律失常,导致患者突然晕倒,长时间昏厥甚至猝死。
心衰,心律失常的首选用药
所有慢性收缩性心衰患者都必须使用——ACEI类
心衰伴有高血糖——ACEI类
心衰加房颤——洋地黄(西地兰)
心衰加伴有心脏扩大的——洋地黄(西地兰)
心衰伴有高血压(高血压引起的急性左心衰)——硝普钠
改善急性左心衰最有效的——利尿剂
洋地黄中毒出现快速心律失常——苯妥英钠
洋地黄中毒出现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苯妥英钠
洋地黄中毒出现室性心动过速——利多卡因
洋地黄中毒有房室传导阻滞、缓慢心律失常——阿托品
房颤(任何心律失常)伴有血流动力学障碍——电复律
室上速伴有预计综合症——普罗帕酮
预计综合症并快速房颤——胺碘酮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不伴有心衰——首选腺苷,其次选维拉帕米(异搏定)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伴有心功能不全——洋地黄
根治室上性心动过速的首选——射频消融治疗
室性心率失常——利多卡因
心梗并加速性心室自动节律(缓慢型室速)——阿托品
房室结部位的三度房室传导阻滞——阿托品
任何部位的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异丙肾上腺素
对于症状比较明显,心率缓慢的房室阻滞——心脏起搏器
高血压合并其他疾病的降压药物选择:
合并支气管哮喘:选Ca拮抗剂,ACEI类禁用。
合并结石:选Ca拮抗剂。
合并收缩功能不全的心衰:选ACEI、ARB。
合并糖尿病:选ACEI、ARB。
合并前列腺增生:选高特灵(特拉唑嗪)。
对于急性心梗的二级预防——首选B受体阻滞剂。
心衰伴发心律失常如何用药?近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升,人类平均寿命亦有所延长,在人口老龄化加剧发展的社会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慢性疾病涌现出来,比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而心衰绝对称得上是21世纪心血管领域的重大挑战。
研究表明,世界范围内,心衰发生率持续升高,死亡率和住院率高居不下,已然成为全球心血管疾病领域的头号公敌。
一、心力衰竭的认知心衰的全称是心力衰竭,该病主要是由于患者机体心脏舒张及收缩功能发生障碍,以致于心脏动脉血液灌注不足,影响心脏正常循环的常见病症,而临床指出,绝大多数心衰患者伴有心律失常,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心衰的死亡率。
临床研究发现,任由心衰发展,则会有80%的患者因心肌重构、神经内分泌系统激活、电解质紊乱等因素而引起室性心律失常,其中约有50%以上的患者因心律失常而死亡。
因此,临床认为心衰办法心律失常患者应尽早接受正规治疗,而药物治疗时至今日仍是心衰重要治疗手段之一,但是该如何用药是困扰大多数患者的难题,比如这位65岁的王大爷,王大爷已被心衰伴发心律失常折磨多年,过去数年尝试了多种治疗方式,但均未取得理想治疗想过,所以王大爷迫不及待的想知道怎样用药才能够治疗心衰伴发心律失常。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心衰伴发心律失常的用药方法。
心力衰竭伴发心律失常属于临床常见严重病症,临床表现以肺水肿、乏力、呼吸困难等为主,若在患病的情况下不接受及时有效的治疗则有可能危及生命安全,也正因此,很多家庭成员都对加重心衰伴发心律失常患者关怀备至,不断寻找治疗方法,除了少数听信谣言或偏方的家庭,其他家庭均会选择药物治疗,而对于这类患者来讲,正确选择药物至关重要,适宜的药物有助于缓解症状,促进病情恢复,反之,胡乱用药则会对自身生命健康构成进一步威胁。
鉴于此,笔者查阅相关文献,并总结心衰伴发心律失常的药物选择。
二、心律失常的药物选择对于心衰伴发心律失常患者而言,最重要的治疗环节是增强利钠系统,即采用外源性心房利钠肽或脑利钠肽治疗,通过静脉注射利钠肽或脑利钠肽的方式能够产生显著利尿、排钠作用,且有利于扩张血管,产生抗有丝分裂和肾素效应。
心衰伴发心律失常如何用药在当前社会,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究其原因是人们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就是心力衰竭,死亡率非常高。
而心衰伴发心律失常是目前发病率非常高的一项心脑血管疾病。
据统计,全球患有心力衰竭的患者已经超过两千万人,并且大多数患者都并发心律失常,长时间患病也会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心源性猝死,所以目前医学界十分重视心衰伴发心律失常患者,需给予有效的治疗。
对于治疗心衰伴发心律失常,首先是要了解患者发病机制,根据不同患者的病症类型,有针对性的用药。
心力衰竭患者伴发心律失常在临床十分常见,而伴发室性早搏是心率失常中最常见的情况,患者发生心律失常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治疗心力衰竭时使用药物不当,一般治疗心衰的药物有β受体阻滞剂,RAAS抑制剂及利尿剂等,心衰伴发心律失常的患者一旦发病后,会加重患者血流动力学障碍的程度,患者很容易导致心源性猝死。
所以对于如何治疗心衰伴发心律失常也是目前的一大难题。
西药治疗:因为心衰患者常常会伴发心律失常,所以临床上需要根据病情来具体用药,其用药的关键在于消除诱因和积极对症治疗。
非急性心衰患者可以使用的药物为口服β受体阻滞剂,例如美托洛尔,其作用在于可以降低猝死率和减少心肌耗氧量。
或者使用洋地黄类药物,如地高辛,增加细胞内钙离子,促进体内钙离子交换,进而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
但是这些药物长时间服用会对患者肌力造成副作用。
在西医治疗中,还有一种经常使用的抗心律失常的药物为胺碘酮,胺碘酮作为一种最常用的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物,其作用是控制心室率,虽然胺碘酮类药物虽然不会对患者肌力造成副作用,但长期服用会导致肺纤维化、肝功能损伤、转氨酶过高、光过敏、角膜色素沉淀和长QT综合征。
长QT综合征又被称为复极延迟综合征,指心电图提示QT期间延长,分为继发性和遗传性,胺碘酮这类药物则很容易引起LQTS,所以在治疗中,应该时刻注意患者的QT期间,如果发现患者有LQTS要进行严密的心电监护避免出现致命性心律失常甚至猝死。
第一节心力衰竭一、基本知识(一)心力衰竭的基本病因及诱因1、基本病因:记忆:前夫(前负荷),后夫(后负荷),不给力(心肌收缩力减弱)。
(1)心肌收缩力减弱:冠心病最为常见前负荷:心脏收缩前收到的负荷后负荷:心脏收缩后收到的负荷(2)后负荷(压力负荷)增加:动脉压力增高。
如高血压(体循环高血压)、主动脉瓣狭窄(左心室后负荷)、肺动脉高压和肺动脉瓣狭窄(右心室后负荷)后负荷的原因:动脉压力增高。
记忆:落后了就有压力了。
就是狭窄+压力增加。
(3)前负荷(容量负荷)增加:1)心脏瓣膜关闭不全如二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关闭不全2)左,右心或者动静脉分流性先心病如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动静脉瘘等。
3)伴有全身血容量增多或者循环血容量增多的疾病如慢性贫血,甲亢等。
心脏的容量负荷也必然增加。
记忆: 1.潘金莲关(关闭不全)心(先心病)前夫(前负荷)评(贫血)价(甲亢)2.后夫(后负荷)提(体循环、高血压)刀宰(狭窄)肥(肺动脉高压)羊2诱因:感染、心律失常和治疗不当依次是心力衰竭最主要的诱因。
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最重要的诱因。
3、发病的基本机制:心室重构。
记忆:新室重构(二)心功能分级。
Ⅰ级:患者有心脏病,但体力活动不受限制。
一般体力活动不引起过度疲劳、心悸、气喘或心绞痛。
【爬楼能爬顶楼】Ⅱ级(心衰Ⅰ度):患者有心脏病,以致体力活动轻度受限制。
休息时无症状,一般体力活动(每天日常活动)引起过度疲劳、心悸、气喘或心绞痛。
【爬楼梯到3楼】Ⅲ级(心衰Ⅱ度):患者有心脏病,以致体力活动明显受限制。
休息时无症状,但小于一般体力活动,或从事一般家务活动即可引起过度疲劳、心悸、气喘或心绞痛。
【爬楼梯到2楼】Ⅳ级(心衰Ⅲ度):患者有心脏病,休息时也有心功能不全或心绞痛症状,进行任何体力活动均使不适增加。
【在底楼喘气】一无二轻三明显;四级不动也困难(不能平卧)注意:心梗的临床表现:最早出现疼痛。
必须有这个症状。
二、慢性心力衰竭(一)临床表现1、左心衰:症状:主要为肺淤血的表现。
心衰身体有4个信号征兆心慌气短、下肢水肿、疲劳和体力活动耐力下降、心律失常和心绞痛等。
心脏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其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我们的生命安全。
然而,我们常常在日常生活中忽视了一些可能对心脏造成伤害的行为。
一、对心脏造成威胁的三种日常行为。
当我们的心脏出现问题时,往往会在短时间内造成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我们应该时刻关注自己的心脏健康,并努力避免以上提到的不良行为。
如果出现明显的身体不适,应及时就医,以免给心脏健康带来更大的风险。
1. 情绪激动。
在电视剧中,我们经常看到人在激动的情绪下突发心脏病的场景。
虽然这只是剧情虚构,但在现实生活中,情绪激动同样会对心脏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当我们处于情绪波动较大的状态,如抑郁、愤怒、激动、焦虑等时,心脏供血会减少,增加心脏的负担。
长期下去,心脏功能可能出现异常,最终导致心力衰竭的发生。
2. 长期熬夜。
长期熬夜会导致身体的交感神经持续兴奋,处于持续紧张的状态。
这种状态下,心脏的负荷会增加,心律失常的风险也相对较高,甚至可能出现房颤等问题。
此外,长期熬夜还容易导致血压升高,增加心肌梗死的风险。
3. 吸烟和饮酒。
香烟中的尼古丁会加速心率,增加心脏的负担。
酒精对身体细胞有刺激作用,并且有一定的致癌风险,长期饮酒会对身体产生不良影响。
饮酒后血管容易收缩,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二、心力衰竭的症状不容忽视。
心力衰竭是一种心脏疾病,会导致许多明显的身体症状。
如果我们忽视这些症状,可能会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1. 心力衰竭患者会感到心慌气短,呼吸急促,并且有呼吸困难的感觉。
有时候,患者还会出现头晕目眩的情况,这主要是由于心脏供血不足引起的。
一般情况下,当我们休息时,这些症状会减轻,但一旦进行运动,症状就会加重。
2. 心力衰竭还会导致下肢水肿,尤其是右心室衰竭的患者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当右心室衰竭发生时,身体的血液循环就会受到影响,导致液体在组织中滞留,引起水肿。
水肿通常在脚踝、腿部和腹部出现,患者可能感到肿胀和不适。
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研究进展摘要:心力衰竭患者常常会合并室性心律失常,两种疾病会形成恶性循环,病情进展速度快,病死率比较高,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临床对于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治疗主要包括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器械治疗、导管消融治疗、自主神经系统治疗等方法,均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本文旨在综述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治疗进展。
关键词:心力衰竭;室性心律失常;治疗进展心力衰竭是目前临床比较常见的疾病,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这一疾病的发病率为1%~2%,每年都有40万以上新发心力衰竭疾病患者,目前有500万患者以上,患者的5年存活率为30%[1]。
我国成人发生心力衰竭的几率约为0.9%左右,目前已经有585万患者,由于心力衰竭产生的医疗费用占据所有医疗支出的1~2%,且随着老龄化越来越严重,这一比例逐渐增长[2]。
心源性猝死或泵衰竭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其中最常见的是室性心律失常,充分了解这一疾病的发病机制,掌握其治疗方法,及时予以患者有效的治疗干预,能有效改善患者的死亡率。
1.药物治疗对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I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以及II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具体如下: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根据临床研究表明:针对心肌梗死之后心律失常患者来说,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不但不能改善患者的疾病预后,还可能会增加患者的死亡率。
也有研究表明:I类药物的应用对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存活率并没有明显作用[3]。
I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β受体阻滞剂能够通过竞争性阻断肾上腺受体,对交感神经介导的触发产生抑制作用,同时抗心力衰竭、抗高血压作用机制,从而充分发挥抗心律失常等作用,也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患者的心功能,进一步减少猝死等情况的发生,能长期应用这一药物,是目前唯一有效改善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疾病预后的药物[4]。
心内科试题及答案名词解释一、心肌梗死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脏病,通常由冠状动脉的阻塞引起。
冠状动脉是供应心脏肌肉血液和氧气的主要血管之一。
当这些血管受到一定程度的阻塞,无法正常提供血液和氧气给心肌时,就会导致心肌梗死的发生。
常见症状包括胸痛、呼吸困难、恶心、呕吐等。
二、心衰心衰是指心脏无法有效地将血液泵送到身体各个部分,无法满足身体的需求。
心衰常见的病因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心肌炎等。
主要症状有气短、乏力、水肿等。
心衰可以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临床表现进行分级,有助于指导治疗和评估预后。
三、心律失常心律失常是指心脏的搏动节奏异常,包括心率过慢、过快或不规则等情况。
常见的心律失常包括心房颤动、心室颤动、心动过速等。
心律失常可能会导致心脏功能的不稳定,甚至危及生命。
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心脏起搏器植入等。
四、心力衰竭心力衰竭是心衰的一种表现形式,指心脏无法完成正常的泵血功能,导致全身组织器官供血不足。
常见症状包括气短、乏力、水肿等。
心力衰竭可分为左心衰竭和右心衰竭,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限盐饮食、心脏再同步治疗等。
五、冠心病冠心病是一种由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引起的心脏疾病。
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血液供应不足,可能引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等严重并发症。
常见症状包括胸痛、胸闷、气短等。
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血运重建手术等。
六、心肌炎心肌炎是指心肌组织发生炎症反应,通常由病毒、细菌感染引起。
心肌炎可能导致心脏功能不全,表现为心悸、胸痛、乏力等症状。
治疗方法包括抗生素治疗、抗病毒治疗等。
七、室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是一种心律失常,表现为心脏室壁肌肉的过早搏动,导致心率过快。
室性心动过速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心律失常,需要及时治疗。
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心脏起搏器植入等。
八、心肌病心肌病是一种心脏肌肉疾病,包括心肌纤维化、扩张性心肌病等多种类型。
心肌病可能导致心脏收缩力减弱、心脏扩大等,严重时可能引起心力衰竭。
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减少心脏负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