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临床应用中药灌肠要点
- 格式:pdf
- 大小:94.33 KB
- 文档页数:1
小儿中药灌肠操作流程小儿中药灌肠是一种常见的中医治疗方法,它通过直接将药物注入肠道,以达到清热、通便、滋润肠道等治疗目的。
下面将详细介绍小儿中药灌肠的操作流程,希望能够对相关人员有所帮助。
1. 准备工作。
在进行小儿中药灌肠前,首先需要准备好所需的药物和器具。
药物一般为中药煎剂,需要按照医嘱配制好。
器具包括灌肠袋、灌肠管、润滑剂、消毒酒精棉球等。
在使用前,要确保灌肠袋和灌肠管是干净的,并进行消毒处理。
2. 安全防护。
在进行小儿中药灌肠时,需要确保操作者和患儿都做好安全防护措施。
操作者需要洗净双手,并戴上手套,以免造成交叉感染。
同时,要确保患儿处于安全的姿势,如侧卧位,以免在操作过程中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3. 操作步骤。
(1)准备好药物和器具后,将药物倒入灌肠袋中,并将袋子悬挂在一定高度,确保药液能够顺利流入患儿的肠道。
(2)操作者戴上手套,使用消毒酒精棉球对灌肠管进行消毒处理,并在管口涂抹适量的润滑剂,以便插入患儿的肛门。
(3)轻轻抬起患儿的小腿,将润滑后的灌肠管缓慢插入肛门,插入深度一般为5-8厘米,要避免用力过猛,以免损伤肠道。
(4)将灌肠管插入后,缓慢地将药液注入患儿的肠道中,注意控制流速,避免造成不适。
(5)待药液注入完毕后,将灌肠管缓慢拔出,让患儿保持一定时间的侧卧位,以便药物在肠道内发挥作用。
(6)操作完成后,将使用过的器具进行清洗和消毒处理,确保下次使用时干净卫生。
4. 注意事项。
在进行小儿中药灌肠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严格按照医嘱配制药物,控制好药液的温度和流速,避免对患儿造成不适。
(2)操作者要轻柔细心,避免在操作过程中对患儿造成伤害或不适。
(3)在操作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儿的情况,如出现不适应立即停止操作,并及时向医生报告。
(4)操作完成后,要及时清理和消毒使用过的器具,确保下次使用时的卫生安全。
总之,小儿中药灌肠是一种常见的中医治疗方法,但在操作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确保操作的安全和有效性。
中药灌肠好吗很多家长在婴幼儿感冒发烧的时候都会采用中药灌肠来解决这个问题。
中药灌肠解决了很多宝妈喂药的烦恼,但是还是有很多妈妈不了解中药灌肠的副作用以及坏处。
中药灌肠虽然见效快,操作简单,但是对婴幼儿的副作用也是不小的。
建议家长们在选择灌肠的同时多去了解一些灌肠存在的弊端。
理性的看待中药灌肠疗法。
那么中药灌肠对宝宝有害吗?中药灌肠需要注意些什么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
中药灌肠对宝宝有害吗?很多家长误认为灌肠副作用小,不是所有的小儿疾病都是用中药灌肠。
中药灌肠虽然快捷方便,见效快,但是它也有一定的副作用。
中药灌肠操作失误的话,有可能造成婴幼儿骨髓损害。
中药灌肠还有可能引起婴幼儿腹泻,中药灌肠容易造成体内菌群失调,导致继发性的感染而腹泻。
频繁的采用灌肠疗法可能使肠道受损。
还有一些其他的并发症。
常见的有腹泻脱水,也有极少数死亡的案例报道。
所以在家长选择中药灌肠的时候,一定要选择正规的场所,避免操作失误,要了解清楚婴幼儿的病情,有些疾病是不适用于灌肠的。
中药灌肠需要注意些什么?中药灌肠疗效比较快,是很多婴幼儿家长的选择。
但是在选择中药观察的同时,也需要一定的注意事项。
小儿中药灌肠要掌握中医药的基本理论,讲求辨证施治,否则不仅难保证疗效,甚至可能会危及患者生命健康。
所以大家在选择,中医灌肠疗法的时候,一定要去正规的场所,避免一些操作失误,药物使用不当,导致的并发症危及到婴幼儿的身体健康。
上述就是关于中药灌肠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中药灌肠疗法操作简单,便于基层医疗单位推广。
无创伤无痛苦,患儿易于被吸收,是一种非常,有前途的治疗方法。
但是中药灌肠也有它的弊端,所以大家在给婴幼儿选择中药灌肠治疗的时候,一定要了解清楚其中的利弊。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一定要照顾好宝宝的饮食,均衡孩子的营养,提高孩子的身体素质,增强免疫力和抵抗力,才能减少孩子生病的次数。
小儿灌肠的知识点总结一、适用于灌肠的儿童年龄小儿灌肠通常适用于2岁及以上的儿童,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会更容易配合操作。
对于1岁以下的宝宝,由于肛门括约肌尚未发育成熟,一般不建议进行灌肠操作。
另外,对于新生儿和早产儿,也需要谨慎对待,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二、适用的灌肠液小儿灌肠可使用多种灌肠液,比如温开水、食醋水、甘油等。
不同的灌肠液适用于不同的情况。
一般来说,温开水对于儿童便秘的治疗效果较好,而食醋水则适用于有食积性便秘的儿童。
此外,在使用灌肠液前,需要确认灌肠液的温度适宜,以免对孩子的肠道造成伤害。
三、操作步骤进行小儿灌肠时,家长需要事先准备好所需的灌肠器和灌肠液,确保操作过程中不会出现意外情况。
具体的操作步骤如下:1. 准备工作:将灌肠器清洁干净,将灌肠液温度调整到合适的温度。
告诉孩子进行灌肠的目的,让孩子配合。
2. 增加润滑剂:在进行灌肠前,涂抹适量的凡士林或甘油于灌肠器的头部,以减轻灌肠时的不适感。
3. 就位:将孩子放在换尿布台或者尿布垫上,将孩子的小腿向上抬高,以便操作。
4. 进行灌肠:将灌肠器头部轻轻插入孩子的肛门,缓慢注入灌肠液。
在放液时,应将灌肠器头部抽出,以让灌肠液顺利排出。
5. 观察:进行灌肠后,家长需要观察孩子的体态,以确保小儿灌肠的过程没有产生不适感。
四、注意事项1. 缓解孩子的恐惧:对于一些较为敏感的孩子,可能会对小儿灌肠过程感到害怕和拒绝。
家长需要适度耐心解释,帮助孩子缓解恐惧心理。
2. 注意肛门卫生:进行小儿灌肠后,需要及时清洁孩子的肛门,以防细菌感染。
3. 遵循医嘱:在进行小儿灌肠时,家长需要遵循医生的嘱咐,严格按照要求操作,不可擅自更改灌肠液的种类或用量。
5. 注意安全:在进行小儿灌肠时,家长需要确保操作环境安全,避免孩子因不慎跌倒或受伤。
小儿灌肠是一种常见的治疗便秘的方法,但在进行小儿灌肠时,家长需要了解相关知识,合理选择灌肠液和采取正确的操作步骤,以确保治疗效果的同时,不影响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健康。
中药保留灌肠法一、定义灌肠法:是将一定量的液体由肛门经直肠灌入结肠,以帮助患者清洁肠道排便、排气或由肠道供给药物或营养,达到确定诊断和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
二、分类:根据灌肠的目的可分为保留灌肠和不保留灌肠:根据灌入的液体量又可将不保留灌肠分为大量不保留灌肠和小量不保留灌肠。
1、大量不保留灌肠:目的:①刺激肠蠕动,软化粪便,排除肠胀气,减轻腹胀。
②清洁肠道,为手术、检查和分娩作准备。
③稀释和清除肠道内有害物质,减轻中毒。
④为高热病人降温。
灌肠溶液常用0.1%-0.2%的肥皂液,生理盐水。
成人每次用量为500-1000毫升,小儿200-500 毫升,溶液温度为39-41摄氏度,降温时用28-32摄氏度,中暑用4摄氏度。
筒内液面高于肛门约40-60厘米,伤寒患者灌肠时,灌肠筒内液面不得高于肛门30厘米,液体量不得超过500毫升。
成人插入7-10厘米,小儿插入深度约4-7厘米。
保留5-10分钟。
2、小量不保留灌肠:目的:软化粪便,解除便秘,排除肠道积气,减轻腹胀,适用于腹部或盆腔手术后病人及危重病人、年老体弱者、小儿及孕妇等。
灌肠液:按医嘱配制,常用有〃1、2、3〃灌肠液(50%硫酸镁30ml、甘油60ml、水90ml)或甘油50毫升加等量温开水,各种植物油120-180毫升,溶液温度为38摄氏度。
筒内液面高于肛门部超过30厘米,成人插入7-10厘米,小儿插入深度约4-7厘米。
保留5-10分钟。
保留10-20分钟。
中药保留灌肠:是将中药汤剂自肛门灌入,保留在直肠或结肠内,通过肠粘膜吸收,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此法适用于慢性结肠炎、慢性肾功衰、慢性盆腔炎、慢性痢疾等疾病。
常用溶液,药物及计量遵医嘱准备,灌肠溶液量不超过200毫升,温度:38摄氏度,①镇静、催眠用10%水合氯醛,剂量按医嘱准备;②抗肠道感染用2%小柴碱,0.5%-1%新霉素或其他抗生素溶液。
插入肛门15-20厘米。
药液注入完毕,在注入温开水5-10毫升,嘱患者尽量保留药液在1小时以上。
小儿咳嗽中药灌肠操作方法
小儿咳嗽中药灌肠是一种传统中医疗法,适用于小儿因咳嗽引起的痰液难以排出的情况。
下面是小儿咳嗽中药灌肠的操作方法:
1. 准备药物:选择经中医医生开方的中药配方,根据药方中的药物种类和剂量准备好相应的药材。
2. 准备工具:准备好小儿灌肠器或塑料注射器、灌肠管等工具,保证工具的清洁和卫生。
3. 准备室内环境:选择安全、整洁、无风的室内环境进行操作。
可以选择在浴室里操作,这样方便清洗。
4. 准备小儿:让小儿脱去衣物,保持舒适的姿势,最好是坐在小便盆上或马桶上。
5. 准备灌肠器:将小儿灌肠器或塑料注射器准备好,将头部置于下方,将温水注入器内,将灌肠管放入注射器中。
6. 排空空气:将灌肠管的尖端放入小儿的肛门,轻轻推进一段距离,然后将灌肠器慢慢注射,排空灌肠管中的空气。
7. 注入药物:握紧注射器,将中药液慢慢注入小儿的肛门,保持注射器的垂直姿势,尽量避免药液倒流。
8. 揉腹按摩:在注入完药物后,轻轻拔出灌肠管,然后进行腹部按摩,沿着小儿的肚脐周围进行顺时针方向的按摩,持续数分钟。
9. 清洗工具:灌肠结束后,将灌肠器和灌肠管进行仔细清洗,保持干净卫生。
请注意,在进行小儿咳嗽中药灌肠之前,一定要咨询专业中医医师的指导,并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操作。
如果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停止并告知医生。
小儿疾病治疗新疗法咳嗽的时间较长,导致肺肾气虚,需要用补肾化痰法。
即吴茱萸3克,白矾6克,研面醋调,贴脚心处的肾经源头涌泉穴。
打喷嚏、咳嗽时,家长可以看一下孩子的咽喉,只要不红,黄甡建议尽早用中药麻黄、细辛研面醋调,外敷在大椎穴(正坐低头,第7颈椎即最高骨椎突下凹陷中)。
由于这两样药有较强的发汗散寒作用,贴药后加上适当的保暖措施,许多孩子不吃药也可止咳。
1岁半以内的婴幼儿腹泻,黄甡主张用石榴皮15克,炒苍术30克,藿香30克,煎水洗脚,一天一次。
腹泻时间较长,精神、胃口都不好的孩子,采用白胡椒5克,吴茱萸3克,研面醋调贴肚脐。
这两样药性味辛温,具有温中散寒作用,给它起名“暖脐散”。
孩子发热、呕吐、腹泻,在口服药物的同时,可在肚脐贴一种叫“泻痢平”的膏药,主要成分是黄连、大黄。
扁桃体炎、疱疹性咽岬炎,用的是中医上病下治的“釜底抽薪”法。
即吴茱萸5克,大黄5克,南星3克,胡黄连3克,研面醋调,贴在脚心的涌泉穴(脚心前三分之一凹陷处)。
同时服用一些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汤药,如二花、连翘、栀子、大黄等,效果都不错。
东西不当而引起的食积发烧孩子,具体方法是,雄黄3克,栀子6克,大黄6克,粉碎研面后,用醋调和,贴在肚脐处,一天一换。
治疗孩子高烧不退的灌肠法,主要药物是生石膏和生大黄,这两种药物的泻热通便作用很好,而且烧退后不容易反复,适合高烧三四天不退、大便干结的孩子。
3岁左右的孩子用生石膏60克,生大黄15克,药物加水浸泡半小时后,煎至50毫升。
待药液的温度降至40℃左右,用一个50毫升注射器,把针头换成导尿管,前端涂抹石蜡油,轻轻插入肛门15厘米,缓缓推入药物。
灌肠前让孩子排空大便,灌后尽量使药物在肠内多保留一会儿,效果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