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锁儿科解读小儿中药灌肠治疗
- 格式:doc
- 大小:11.50 KB
- 文档页数:1
小儿发热的中医治疗方法小儿发热是常发生的症状,主要是感冒所致,小儿本身体质差,抵抗力弱,在受到外界不良刺激后就容易患病,长时间发热会影响小儿身体健康,还会影响正常生长发育。
如果未进行合理治疗,一旦加重可能导致高热抽搐、脑炎等并发症。
在西医治疗方面,主要是用退热药物,但鉴于小儿的特殊性,用药需谨慎。
相对来说,中医治疗更安全,治疗方法也更多样化,可以满足不同患儿的需求,有效退热。
那么,中医治疗小儿发热的方法有哪些?下面就来了解一下吧。
一、刮痧治疗在中医理论基础上,使用牛角或玉刮拭皮肤,可以起到舒筋通络、活血化瘀的效果,扩张毛细血管,调节汗腺分泌功能,增加排汗量,降低体温;同时,进行穴位刮痧还能加速局部血液循环,达到清热、散寒的效果,让患儿的体温逐渐降低。
二、针刺治疗针刺是比较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因为中医讲究血汗同源,甚至把出血成为红汗,所以针刺出血等同于出汗,从而改善体温调节功能,达到降低效果。
而且这一方法安全性高、操作方便、经济实惠。
在操作中,耳尖、十宣穴、中冲穴、少商穴等是首选穴位。
穴位确定后先认真消毒局部皮肤和三菱针,手持三菱针,对准穴位快速刺入针尖,再快速拔出,通过挤压让穿刺点排血,或是穿刺部位自然出血,穿刺点用棉球按压;操作之前要向穿刺部位推按,促使局部充血。
在应用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针刺前要对穴位区域的皮肤情况做评估;操作手法要快、不要刺入过深,出血也不要过多;小儿容易配合度差,所以要与家属说明情况,与医护人员积极配合,避免因为哭闹无法完成针刺治疗;切忌盲目针刺,要找对穴位;为了预防感染,要严格消毒三菱针和局部皮肤。
三、背部按摩治疗根据中医“推三关、退六腑”的理论,对发热患儿做背部按摩,能达到退热效果。
在操作时先将少量温水喷洒在患儿背部,之后按照从里到外、从上到下的顺序,用大拇指或大鱼际推按背部,持续3-5分钟,到手下有粗糙感或是局部皮肤发红为止。
四、中药擦浴治疗通过中药擦浴可以刺激穴位局部的皮肤,增加药液渗透性,直至病灶,促进汗液排出,达到降低体温的目的。
小儿中药灌肠操作流程小儿中药灌肠是一种常见的中医治疗方法,它通过直接将药物注入肠道,以达到清热、通便、滋润肠道等治疗目的。
下面将详细介绍小儿中药灌肠的操作流程,希望能够对相关人员有所帮助。
1. 准备工作。
在进行小儿中药灌肠前,首先需要准备好所需的药物和器具。
药物一般为中药煎剂,需要按照医嘱配制好。
器具包括灌肠袋、灌肠管、润滑剂、消毒酒精棉球等。
在使用前,要确保灌肠袋和灌肠管是干净的,并进行消毒处理。
2. 安全防护。
在进行小儿中药灌肠时,需要确保操作者和患儿都做好安全防护措施。
操作者需要洗净双手,并戴上手套,以免造成交叉感染。
同时,要确保患儿处于安全的姿势,如侧卧位,以免在操作过程中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3. 操作步骤。
(1)准备好药物和器具后,将药物倒入灌肠袋中,并将袋子悬挂在一定高度,确保药液能够顺利流入患儿的肠道。
(2)操作者戴上手套,使用消毒酒精棉球对灌肠管进行消毒处理,并在管口涂抹适量的润滑剂,以便插入患儿的肛门。
(3)轻轻抬起患儿的小腿,将润滑后的灌肠管缓慢插入肛门,插入深度一般为5-8厘米,要避免用力过猛,以免损伤肠道。
(4)将灌肠管插入后,缓慢地将药液注入患儿的肠道中,注意控制流速,避免造成不适。
(5)待药液注入完毕后,将灌肠管缓慢拔出,让患儿保持一定时间的侧卧位,以便药物在肠道内发挥作用。
(6)操作完成后,将使用过的器具进行清洗和消毒处理,确保下次使用时干净卫生。
4. 注意事项。
在进行小儿中药灌肠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严格按照医嘱配制药物,控制好药液的温度和流速,避免对患儿造成不适。
(2)操作者要轻柔细心,避免在操作过程中对患儿造成伤害或不适。
(3)在操作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儿的情况,如出现不适应立即停止操作,并及时向医生报告。
(4)操作完成后,要及时清理和消毒使用过的器具,确保下次使用时的卫生安全。
总之,小儿中药灌肠是一种常见的中医治疗方法,但在操作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确保操作的安全和有效性。
小儿灌肠方法(1)小儿灌肠方法小儿灌肠是一种常用的治疗便秘的方法。
便秘是指排便时间增长、便便干结、便便次数减少等症状。
如果不及时解决,会影响孩子的健康。
小儿灌肠可以帮助孩子清理肠道,缓解便秘症状。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小儿灌肠方法。
Ⅰ. 准备工作1. 准备好洗手液、橄榄油、小肠灌注器、肥皂、毛巾、盆子等材料。
2. 端正的姿势:将孩子放在换尿布台上,让他趴着,下巴轻轻的靠在前臂上,腿和手自然伸直。
Ⅱ. 操作方法1. 清洁:要用温水和肥皂清洗下半身,特别是肛门周围。
在清洗时,可以使用鲍鱼壳刮一刮肛门周围,促进排便。
2. 橄榄油润滑:将一滴橄榄油滴在小肚脐以上的肚子上,直到它流到肛门口。
这个操作能够帮助小肠灌肠器顺利进入肠道。
3. 填充肛门:在小肚脐以下的肚子上用拇指和无名指捏成一条线,插入肛门,用另一只手指松开拇指和无名指,将这个“桥”填充到肛门处。
4. 灌入清水:将肛门和小肠灌注器用温水和肥皂清洗干净后涂些润滑剂,在灌注器内加入温水(温度为38-40摄氏度),并将灌肠器的头轻轻插入孩子的肛门,接下来轻轻地注入一些水。
一开始测试水的温度,温水的温度可以稍微高一点,一般在40摄氏度左右。
初次的灌入水可能会有孩子身体不适应,可以等到孩子稍微适应后,再慢慢注入水。
5. 应用数字控制器:当插管进入肠道后,就可以应用数字控制器进行量的控制。
一般肠道的容积为10ml/kg,根据孩子的年龄及体重,可以进行相应的控制。
6. 留置和排放:在肠道内停留的时间越长,效果越好。
孩子会有压腹感,介于孩子防御反应灌肠过快或过长,可能有些抗拒,可以给予孩子些本人喜好的东西或安慰语,以期有用转移孩子的留置心理。
留置15分钟左右,此时孩子需要排便。
让孩子在马桶或尿布上排泄。
清洗后再次换上干净的尿布,小肠灌肠手术结束。
7. 操作时间:三个月以上至二岁的幼儿,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每周进行一次小肠灌肠,2岁以上的幼儿则应减少到每两周一次,每次20-30ml,不超过每月4次。
儿科专家李兵锁研发清积疗法,解决小儿积食问题老话常说,小儿百病,积食为先。
所谓积食,就是在中医概念中的一个病症特征,主要是指小儿乳食过量,损伤脾胃,使乳食停滞于中焦所形成的胃肠疾患。
积食的状况在婴幼儿当中比较常见,主要表现为腹部胀满、大便干燥或酸臭、矢气臭秽、嗳气酸腐、肚腹胀热。
一旦宝宝积食没有及时发现并治疗,可能会引起多米诺骨牌效应,会给孩子带来很多问题,例如咳嗽、肺炎、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便秘、贫血等等。
下面兵锁儿科的创始人,知名儿科专家李兵锁就来为大家简单科普一下小儿积食的症状表现。
小儿积食一般表现为:1、口气重。
鼻梁两侧发青,口中味道大,甚至是一种酸腐味,那孩子就是积食了。
2、舌苔变厚。
每次去医院,医生都要看舌苔。
如果你发现孩子舌体中间部分,有一个硬币大小的厚舌苔,或者是整个舌头都变厚,那孩子一定是积食了。
3、排便臭。
大部分积食的孩子大便次数会变多,而且便便比平时更臭;宝宝甚至还会腹泻。
有一小部分的孩子,在积食后,还会出现大便硬结的现象。
4、睡觉不踏实。
如果你发现孩子晚上难以入睡或者睡觉不踏实,一直动来动去,还盗汗,那多半就是积食了。
这就是“胃不和则卧不安”的道理。
5、胃口变小。
宝宝胃口突然变小,明显食欲不振。
6、引起并发症。
宝宝积食可能会引起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厌食、腹胀、腹痛、口臭、手足发烧、皮色发黄、精神萎靡等症状。
如果孩子在生活中有上述状况的出现,很有可能就是积食了。
为了在中医积食层面帮助孩子解决健康问题,儿科专家李兵锁进行了长达20多年的潜心研究,并研发出了“清积疗法”。
经实践检验和证明,清积疗法对于孩子的积食问题有一定帮助,解决积食后孩子往往能够更健康。
“清积疗法”属于中医儿科的一种常用调理方法,符合国家对大健康政策的趋势,对于儿科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治疗方法,早在古代的时候张仲景就用中药灌肠来清理大便,让其拉出恶臭减轻疾病,李兵锁院长在其基础上给予继承和创新,发明了“清积液”,研究出“清积疗法”,并将其规范系统辩证的用在儿科,受到众多家长的欢迎,让孩子减少疾病,吸引了更多志同道合的医生朋友,用祖国的中医药为儿童的健康保驾护航。
中药灌肠方法中药灌肠是一种古老的中医疗法,通过将药物溶液注入肛门,使药物直接作用于肠壁,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药灌肠方法在中医临床实践中被广泛应用,特别是在肠道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和妇科疾病的治疗中,具有独特的疗效。
下面将介绍中药灌肠的方法及其应用。
一、中药灌肠的方法。
1. 准备工作,首先要准备好所需的中药药材和器具,如中药药材、药杵、注射器、灌肠袋等。
然后将中药药材研磨成粉末,加入适量的温水搅拌均匀,备用。
2. 灌肠操作,患者取仰卧位,双腿屈膝,暴露肛门。
将灌肠袋连接好,注入预先调配好的中药溶液,然后轻轻插入患者的肛门,将药液缓慢注入肠道。
3. 留置时间,患者在注入完中药溶液后需要保持一定的时间,让药物充分吸收。
通常情况下,留置时间为15-30分钟。
4. 排出药液,留置时间结束后,患者可自行排出药液,也可以借助医生的帮助。
排出药液后,患者需要休息一段时间,不宜立即活动。
二、中药灌肠的应用。
1. 消化系统疾病,中药灌肠在治疗便秘、肠炎、胃肠道炎症等消化系统疾病方面有显著疗效。
通过灌肠可直接作用于肠道黏膜,促进肠道蠕动,加速排便,缓解肠道炎症。
2. 肠道疾病,对于慢性结肠炎、肠道溃疡等疾病,中药灌肠可以减轻肠道炎症,促进溃疡愈合,缓解腹泻、腹痛等症状。
3. 妇科疾病,中药灌肠在治疗妇科炎症、盆腔炎、宫颈炎等疾病中也有一定的疗效。
通过灌肠可以直接作用于盆腔器官,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炎症。
4. 肝肾疾病,部分肝肾疾病患者也可以通过中药灌肠来辅助治疗,促进体内毒素的排泄,减轻肝肾负担,改善身体状况。
总之,中药灌肠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中医疗法,在临床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但需要注意的是,中药灌肠需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严格掌握灌肠方法和用药剂量,以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希望广大患者在接受中药灌肠治疗时,能够选择正规医疗机构,遵医嘱进行治疗,以达到更好的疗效。
小儿咳嗽中药灌肠操作方法
小儿咳嗽中药灌肠是一种传统中医疗法,适用于小儿因咳嗽引起的痰液难以排出的情况。
下面是小儿咳嗽中药灌肠的操作方法:
1. 准备药物:选择经中医医生开方的中药配方,根据药方中的药物种类和剂量准备好相应的药材。
2. 准备工具:准备好小儿灌肠器或塑料注射器、灌肠管等工具,保证工具的清洁和卫生。
3. 准备室内环境:选择安全、整洁、无风的室内环境进行操作。
可以选择在浴室里操作,这样方便清洗。
4. 准备小儿:让小儿脱去衣物,保持舒适的姿势,最好是坐在小便盆上或马桶上。
5. 准备灌肠器:将小儿灌肠器或塑料注射器准备好,将头部置于下方,将温水注入器内,将灌肠管放入注射器中。
6. 排空空气:将灌肠管的尖端放入小儿的肛门,轻轻推进一段距离,然后将灌肠器慢慢注射,排空灌肠管中的空气。
7. 注入药物:握紧注射器,将中药液慢慢注入小儿的肛门,保持注射器的垂直姿势,尽量避免药液倒流。
8. 揉腹按摩:在注入完药物后,轻轻拔出灌肠管,然后进行腹部按摩,沿着小儿的肚脐周围进行顺时针方向的按摩,持续数分钟。
9. 清洗工具:灌肠结束后,将灌肠器和灌肠管进行仔细清洗,保持干净卫生。
请注意,在进行小儿咳嗽中药灌肠之前,一定要咨询专业中医医师的指导,并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操作。
如果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停止并告知医生。
一、概述小儿灌肠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主要用于小儿便秘、肠道寄生虫感染、肠道准备等疾病。
灌肠治疗可以有效清除肠道内的积粪、毒素,促进肠道蠕动,改善肠道功能。
本文将详细介绍小儿灌肠治疗方案及流程。
二、治疗方案1. 适应症(1)便秘:小儿便秘是灌肠治疗的主要适应症,包括功能性便秘、器质性便秘等。
(2)肠道寄生虫感染:如蛔虫、钩虫、绦虫等引起的肠道寄生虫感染。
(3)肠道准备:如肠道手术、内镜检查等。
2. 禁忌症(1)肠道出血:如溃疡性结肠炎、结肠息肉等。
(2)肠道狭窄:如肠套叠、肠扭转等。
(3)严重心肺功能不全:如心力衰竭、呼吸衰竭等。
(4)严重脱水、电解质紊乱。
三、灌肠溶液的选择1. 生理盐水:适用于大多数小儿灌肠治疗。
2. 灌肠油:适用于治疗肠道寄生虫感染。
3. 甘油灌肠剂:适用于小儿便秘。
四、灌肠流程1. 准备工作(1)环境:选择安静、清洁的房间,确保患儿舒适。
(2)设备:准备灌肠筒、肛管、润滑剂、手套等。
(3)灌肠溶液: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灌肠溶液。
2. 操作步骤(1)患儿取侧卧位,双腿屈曲,臀部略抬高。
(2)戴好手套,润滑肛管前端。
(3)将肛管轻轻插入肛门,插入深度约为10-15厘米。
(4)缓慢倒入灌肠溶液,速度不宜过快,以免引起患儿不适。
(5)灌肠结束后,嘱患儿保留灌肠溶液5-10分钟。
(6)拔除肛管,嘱患儿清洁肛门。
3. 观察与护理(1)观察患儿面色、呼吸、脉搏等生命体征。
(2)观察灌肠后有无排便,记录排便次数、性状等。
(3)密切观察患儿有无腹痛、腹胀、发热等症状。
(4)保持患儿清洁、舒适,及时更换尿布。
五、注意事项1. 操作过程中,注意无菌操作,防止感染。
2. 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避免损伤肠道。
3. 选择合适的灌肠溶液,避免刺激肠道。
4. 观察患儿反应,如有不适,立即停止操作。
5. 加强患儿心理护理,减轻恐惧感。
六、总结小儿灌肠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适用于多种疾病。
在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应严格按照操作流程,确保患儿安全、舒适。
李兵锁谈中药直肠给药在儿科中的应用一、相关理论直肠给药指通过肛门将药物送入肠管,通过直肠粘膜的吸收使药物有效成分进入人体内循环,从而治疗全身或局部疾病。
中医学中则认为,大肠具有传化糟粕、吸收部分水液的功能。
又由于其与肺通过经脉网络连通成表里关系,药物自大肠吸收入体内后便可通过经脉复归于肺,肺朝百脉,宣发肃降,故将药物输布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从而达到整体治疗的作用。
二、实践基础中药直肠给药一直是中医重要治疗手段之一。
早在2000多年前,名医张仲景就开始将其用于临床治疗。
考虑到婴幼儿的生理发育程度和耐受力的限制,目前直肠给药也是儿科常用给药方法之一。
在儿科临床实践中,发现部分小儿疾病的反复发作往往与“积食”有关。
积食指小儿乳食过量,使乳食停滞于中焦所形成的胃肠疾患。
小儿“积食”状态是一个从无到有、不断地产生和累积的病理过程,由量变逐渐达到质变,可逐渐引发孩子的营养不良、毒素排不出、免疫力下降等一系列重大健康问题,并与多种疾病的发病密切关联,如反复性呼吸道感染、哮喘、泄泻、肺炎、幼儿急疹、发烧、小儿支气管炎、病毒性肠炎等。
“积食”由轻到重的发展过程大致是:食欲减退、舌尖红赤并伴随口臭、唇红面赤、鼻门干燥、呼吸气热、动则汗出、睡中磨牙、喉中痰鸣且睡着尤著、便干食少、肛门红赤、手足心热、夜寐欠安、烦躁辗转、晚上哭闹呕吐等,若在此阶段对“积食”及时清积,大多可防止后续疾病的发生;而若不加调护,则可能引发发烧,咳嗽,腹泻并进而引发上述疾病。
积食危害甚重,但盲目服用消食药物或保健品则会损伤孩子的脾胃,引发或加重消化功能紊乱。
三、技术专利“凊积也”,由藿香、厚朴、枳实等多种名贵中药制成,国家专利配方,操作技术规范标准,方便快捷,无痛苦,不伤孩子脾胃,特别适合口服药物困难、打针输液无效者或不想打针输液的孩子,是优于传统服用泻药的安全用药。
兵锁儿科的清积疗法以“无病防病,有病好的更快”为目的,通过直肠给药,利用“凊积也”积食迅速分解孩子的肠道“积食”,并通过肛门排出体外,保证孩子的健康。
中药灌肠疗法是指通过肛门将药物送入肠管,通过直肠粘膜的迅速吸收进入大循环,发挥药效以治疗全身或局部疾病的给药方法。
因其操作简便,不需打针输液的特点,近年来在儿科广泛应用。
兵锁儿科致力于中医中药研究十余年,下面就给大家讲讲什么是中药灌肠治疗。
中医直肠给药理论:
早在2000多年前,名医张仲景就已将中药直肠给药用于临床治疗。
中医认为,大肠具有传化糟粕、吸收部分水液的功能。
由于肺与大肠通过经脉络属构成表里关系,药物自大肠吸收入体内,通过经脉复归于肺,肺朝百脉,宣发通降,将药物输布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从而达到整体治疗作用。
若病位在肠腑,灌肠疗法可使药物直达病所,充分发挥局部疗效。
现代科学研究: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肠道的生理特点为药物吸收创造了优越的条件,直肠的周围有丰富的动脉、静脉、淋巴丛,肠壁组织是具有选择性吸收和排泄功能的半透膜。
小儿肠壁较薄,具有通透性高、肠壁孔隙大、蛋白质结合率低、可使药物分布容积呈增大趋势的优点,因此,小儿直肠给药可取得比口服给药更好的效果。
兵锁儿科指出,传统治疗方式如口服药物、静脉输液等在临床上因为患儿难以配合的原因,往往得不到很好的效果,改变用药途径,减轻宝宝痛苦一直是众多医生和家长的心愿。
中医灌肠治疗由传统医学理论与现代科学实践相结合,具有作用快、疗效高、毒副作用少且患者无痛苦的特点,特别适合儿科疾病的临床诊疗。
依据直肠给药理论研究,历时多年临床实践,兵锁儿科最终研发出了独具特色的“清积疗法”。
该疗法以“无病防病,有病好的更快”为目的,通过直肠给药,迅速分解孩子的肠道积食,帮助孩子梳理肠道,清除积食和大部分病毒,修复并保护孩子消化道黏膜,提高免疫力和抵抗力,尤其适合反复呼吸道感染及若干儿童慢性病的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