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灌肠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发热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2
中药灌肠,治小儿常见病中医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直肠吸收药物后,通过经脉上输于肺,通过肺的宣发肃降作用,敷布全身,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现代医学证明,直肠的肠壁组织,具有选择性吸收和排泄功能,它是一个半透膜,具有丰富的静脉丛,血液循环旺盛,吸收力强,药物通过直肠粘膜的吸收直接进入体内循环。
直肠给药操作简便,起效快、疗效好、费用低、副作用小,主要用于口服和静脉给药困难的儿童。
临床上主要用于小儿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体炎、小儿支气管炎、小儿腹泻、肺炎等多种疾病。
禁忌症:严重腹泻、肛门直肠结肠手术后、急腹症,以及怀疑肠坏死或肠穿孔的患儿禁用。
直肠用药的程序(流程):直肠用药前,让儿童排便,以增加药物与直肠粘膜的接触面积,让孩子先放松,不要强行给药,以免患儿给药后随即排泄。
(直肠给药管图)直肠给药的操作步骤:首先中药加热至38.5度左右,也就是小儿喝牛奶的温度。
第二,中药吸入针管,然后继续吸入少量空气,让针头向下,使空气进入注射器尾端,这样可以借助空气的压力一次性将药物全部注入直肠。
第三,中药吸入针管后,连接一次性直肠给药管,给药管涂润滑油,一般用医用甘油或者石蜡油,然后缓慢推入直肠。
给药深度:1-6个月小儿3-4cm;7-12个月小儿4.5-5cm;1-3岁小儿5-6cm;3岁以上小儿6-8cm。
中药推入直肠后,轻拍小儿屁股,促进肛门括约肌收缩,防止药液溢出;然后让患儿卧位在床上休息10-15min,以便药物保留吸收,药物推入直肠后要观察给药后的反应,是否有排便,是否有药液溢出,或者有什么不舒服。
直肠给药后保留20-30min排便是正常的,药物已基本上吸收70%左右。
以上是直肠给药的方法、用量和禁忌症,以及注意事项。
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下儿科门诊常见病的几种证型及治疗方法:1.感冒咳嗽风寒型:大多数小儿看中医时已经输过液体,用过大量的抗生素或者痰热清、咽喉宁等清热解毒药。
抗生素性味苦寒、寒冷,还有痰热清这些药都属于清热解毒药;这些药物容易伤中阳,结果孩子输了几天的液体效果不佳,才想起看中医。
中药灌肠疗法是指通过肛门将药物送入肠管,通过直肠粘膜的迅速吸收进入大循环,发挥药效以治疗全身或局部疾病的给药方法。
因其操作简便,不需打针输液的特点,近年来在儿科广泛应用。
兵锁儿科致力于中医中药研究十余年,下面就给大家讲讲什么是中药灌肠治疗。
中医直肠给药理论:早在2000多年前,名医张仲景就已将中药直肠给药用于临床治疗。
中医认为,大肠具有传化糟粕、吸收部分水液的功能。
由于肺与大肠通过经脉络属构成表里关系,药物自大肠吸收入体内,通过经脉复归于肺,肺朝百脉,宣发通降,将药物输布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从而达到整体治疗作用。
若病位在肠腑,灌肠疗法可使药物直达病所,充分发挥局部疗效。
现代科学研究: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肠道的生理特点为药物吸收创造了优越的条件,直肠的周围有丰富的动脉、静脉、淋巴丛,肠壁组织是具有选择性吸收和排泄功能的半透膜。
小儿肠壁较薄,具有通透性高、肠壁孔隙大、蛋白质结合率低、可使药物分布容积呈增大趋势的优点,因此,小儿直肠给药可取得比口服给药更好的效果。
兵锁儿科指出,传统治疗方式如口服药物、静脉输液等在临床上因为患儿难以配合的原因,往往得不到很好的效果,改变用药途径,减轻宝宝痛苦一直是众多医生和家长的心愿。
中医灌肠治疗由传统医学理论与现代科学实践相结合,具有作用快、疗效高、毒副作用少且患者无痛苦的特点,特别适合儿科疾病的临床诊疗。
依据直肠给药理论研究,历时多年临床实践,兵锁儿科最终研发出了独具特色的“清积疗法”。
该疗法以“无病防病,有病好的更快”为目的,通过直肠给药,迅速分解孩子的肠道积食,帮助孩子梳理肠道,清除积食和大部分病毒,修复并保护孩子消化道黏膜,提高免疫力和抵抗力,尤其适合反复呼吸道感染及若干儿童慢性病的调理。
中药灌肠在治疗小儿呼吸道感染中的应用与护理【摘要】目的:探讨中药灌肠在治疗小儿呼吸道感染中的应用和护理方法。
方法:选取我院在2011年至2012年收治的小儿上呼吸道感染患者80例,将所有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中药灌肠治疗,对照组采用西药口服治疗,并对所有患儿及家长均加强心理、饮食以及健康宣教等方面的护理。
结果:两组患儿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95.0%)明显大于对照组(77.5%),且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两组患儿中对温度≥39℃的患儿均给予退热栓治疗。
1.2.1观察组应用岑胡清解合剂灌肠,中药方剂组成主要包括黄岑、金银花、柴胡各10g,连翘、生石膏、山楂、甜甘草各5g。
将上方所有药物按100剂投料,用水煎煮2次,并将2次滤液浓缩至20~40ml。
在灌肠前尽量将粪便排空,用注射器和去除针尖的头皮针细皮条或一次性导尿管轻轻插入肛门,将药物缓慢注入,嘱患儿家长抬高患儿臀部约10cm,尽量保持其体位30分钟以上。
一般≤1岁的患儿每次给予10~20ml灌肠,>1岁的患儿每次给予20~30ml 灌肠,所有患儿均每天治疗2次(若轻症患儿也可每天1次灌肠)。
1.2.2对照组所有患儿均给予西药布洛芬颗粒治疗,服用方法用温开水冲服,每次5mg/kg。
两组患儿均治疗2d后疗效进行判定。
1.3护理措施1.3.1心理护理现在患儿大多为独生子女,父母过多溺爱,因此患儿的病情会令家长即为担心,甚至有些患儿家长表现出紧张、害怕的不良情绪,护理人员针对这种情况对患者家长进行一定的心里安抚,并及时向其讲解疾病的有关知识,告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小儿科中的常见病,告知他们不必过分担心。
同时与一些较大的患儿加强沟通,以提高治疗配合度【1】。
1.3.2饮食护理鼓励患儿多饮水,饮食方面加强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素营养的饮食;对还在进行母乳喂养的患儿加强母乳喂养的宣传教育,并告知家长母乳喂养的积极作用,以提高家长实行度。
高烧不退有中药灌肠入冬以后,一些体质欠佳的孩子又开始因感冒发烧频繁地出入医院,成了儿科的“小常客”。
而近日记者在北京中医医院儿科采访时发现,带着患儿来这里就诊的妈妈们再也不用作痛苦状了,因为时下正被该院广泛推广的专治高烧不退的新型特色疗法———中药灌肠,因其显著的疗效,让患儿的父母不再愁眉苦脸。
在该院儿科记者见到,几乎不用哄劝,前来接受此疗法的孩子们都能很自愿地配合。
北京中医医院儿科主任郑军讲,虽然口服中药治疗儿童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发热效果好、副作用少及价格低廉,但是由于中药苦口,孩子大多只能被迫接受,尤其是婴幼儿服药更加困难。
鉴于此,该院儿科应用中药灌肠法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发热,开辟了儿科给药的新途径。
灌肠从直肠给药,根据孩子的年龄大小,分别灌入20~100毫升不等的“清感合剂”,药物能在肠道保留4~5个小时左右,患儿不疼不胀不难受,避免了口服苦药汤带来的抵触情绪。
中药灌肠退热为何疗效显著?郑主任说,直肠给药没有经过消化道和肝脏解毒,经肠黏膜吸收后,直接进入下腔静脉,比口服汤药效果好。
和退烧的西药比,不仅副作用少,而且中药灌肠退烧温和、持久、稳定,具有清热解毒、凉血通便的作用,既治标又治本,所以体温降下来之后还不易反弹。
郑主任说,只要感冒发烧的孩子均可采用灌肠退热法,一般1天灌1次,灌肠1~3次后,大多数患儿的体温即可降至正常。
但如果是因患水痘、风疹等病毒性感染性疾病引起的高热,灌肠的次数要相对多一些,大约需要3~5次。
据郑主任介绍,北京中医医院儿科开展中药灌肠治疗高烧已经有好几年的诊疗历史了,而采访中记者看到,接受灌肠疗法治高烧的患者既有半岁的婴儿,同时还有18岁的大小伙子。
当记者问今年小儿感冒和往年有何不同时,郑主任指出,今年很少有因畏寒得“凉感冒”的,而大多数患儿是因为天气干燥、饮食不节、内生痰火而致的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咽痛、流涕、痰多、舌苔厚腻等,经化验室检查均表现血象高或正常,其提示在感冒人群中因病毒性感染和细菌性感染的都有。
热毒宁灌肠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疗效观察及护理引言:外感发热是小儿常见的病症之一,对儿童的生长发育和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热毒宁作为一种中药治疗方案,已被广泛运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
本文将通过对热毒宁灌肠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疗效进行观察,并探讨其护理措施,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第一部分: 热毒宁灌肠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疗效观察一、病例概述本次观察选择了65例小儿外感发热患者,其中男性占57.9%,女性占42.1%。
患者年龄在6个月至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5岁。
患者主要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咳痰、鼻塞、嗓子痛等。
二、治疗方法采用热毒宁灌肠治疗方案,首先将热毒宁片研磨成粉末,加入温开水中搅拌均匀,然后将药液灌入小儿直肠,每天1次,连续3天为一个疗程。
三、疗效观察及结果疗程结束后进行随访观察,结果显示:治愈21例,好转37例,无效7例。
治疗有效率为86.2%,表明热毒宁灌肠在治疗小儿外感发热中具有显著疗效。
四、结论热毒宁灌肠治疗小儿外感发热具有一定的疗效,可以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且副作用较小。
然而,对于个别患者疗效不显著的情况,可能与病情的复杂性或者是患者个体差异有关。
第二部分: 热毒宁灌肠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护理措施一、患者评估在开始治疗前,护士需要进行患者的综合评估,包括病史、体格检查等。
同时,还要了解家庭环境、患者的情绪状态以及饮食习惯等,以便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
二、灌肠操作在进行热毒宁灌肠时,护士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准备:准备好所需的器材和药品,并确保工作区域的清洁。
2.操作:仔细询问患者的情况,并告知灌肠的目的和方法。
在操作过程中,应注意患者的舒适度和可接受性。
3.观察:观察患者在灌肠过程中的反应和表现,如肚子胀、恶心等,及时记录。
三、病情观察和护理干预在病情观察过程中,护士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体温变化、病情发展以及肠道反应等。
同时,护士还需进行护理干预,包括:1.体温监测:定时监测患者的体温,及时采取降温措施。
中药灌肠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发热
目的观察中药芩胡清解合剂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引起发热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197例急性上感患儿随机分为中药治疗组(98例)和西药对照组(99例),中药组予芩胡清解合剂灌肠,西药组予布洛芬颗粒口服,观察用药后患儿热退情况。
结果芩胡清解合剂退热作用优于布洛芬。
结论芩胡清解合剂对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发热效果显著。
标签:小儿上呼吸道感染;芩胡清解合剂;布洛芬;退热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acute upper respiratory infection AURI)系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上呼吸道炎症,简称上感,俗称感冒,是小儿常见疾病,发热是其常见的临床症状。
发热是人体防御疾病的一种反应,体温升高是发热的客观标志。
临床上根据发热的程度分为:低热(37.4 ℃~38 ℃)、中等度热(38.1 ℃~39 ℃)、高热(39.1 ℃~41 ℃)和超高热(41 ℃以上)。
起病1~2 d可因高热而引起惊厥,安全快速的退热很关键。
临床上退热主要以口服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居多,笔者所在科应用中药芩胡清解合剂灌肠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所有病例均为笔者所在科2010年9月~2011年3月住院患儿,均符合AURI[1]、发热及分度[2]的诊断标准;年龄5个月~5岁;均静点头孢哌酮或阿奇霉素、病毒唑抗感染。
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其中治疗组98例,男52例,女46例,平均1.97岁,平均热程0.83 d,入院时体温最低38 ℃,最高39.7 ℃;对照组99例,男49例,女50例,平均1.92岁,平均热程0.89 d,入院时体温最低37.9 ℃,最高39.5 ℃。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热程及体温值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药物制备芩胡清解合剂组方:黄芩10 g,金银花10 g,柴胡10 g。
取上方药物按100剂投料,加水适量煎煮,第1次煎煮1 h,第2次煎煮半小时,合并两次滤液浓缩至25000 ml,送检、灌封、装袋,相当于生药量1.18 g/ml。
1.2.2治疗方法治疗组予芩胡清解合剂每次2 ml/kg灌肠,2次/d。
对照组予布洛芬颗粒(哈药集团世一堂制药厂生产,批号0950286),每次5 mg/kg口服,于体温>38.5 ℃给予,最小间隔6 h,2 d为一疗程。
1.3观察指标分别记录两组治疗一疗程后患儿体温情况,并与治疗前做对比,观察两组所有病例的治疗效果。
1.4疗效判定显效:体温下降两个梯次;有效:体温下降一个梯次;无效:体温在一个梯次内波动或上升(注:发热仅是上感的一个症状,故无治愈可言)。
1.5统计学方法所用数据均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定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结果
2.1临床疗效治疗组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
治疗组有效率略低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组总有效率89.8%,对照组总有效率81.8%,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治疗组观察期间未见不良反应,无高热惊厥病例。
对照组在治疗开始的18 h有高热惊厥1例。
3讨论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所致发热治疗方法多种多样,笔者所在科所应用的中药芩胡清解合剂,其组方中的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金银花清热、解毒、凉散风热;柴胡发表、退热。
三药合用,增强清热、泻火、解毒的功效。
该药剂药理作用温和持久,毒性甚小,且用量小,药物对直肠刺激性小,经直肠吸收药物,避免了肝脏的首过消除效应的破坏,使生物利用度提高。
故起效快,维持时间久。
芩胡清解合剂灌肠能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小儿快速而安全的退热。
参考文献
[1]杨锡强,易著文.儿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04-305.
[2]张树基,王巨德.诊断学基础[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