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近体诗平仄律

近体诗平仄律

近体诗平仄律
近体诗平仄律

海西诗词网校课件

近体诗平仄律

一、近体诗定型历程

1、四声及永明体:

沈约周颙提出四声论,把汉字声调分为平上去入,沈约、王融、谢眺、范云等创立了永明体,将四声应用于诗歌,提出了“八病”,为近体诗格律奠立了基础。

2、四声二元化

刘韬将四声分为平声和非平声,使得汉字在声调上划分成两个单元,也就是后来所说的“平仄”。为近体诗平仄律迈出了重要一步。

3、换头术

元兢提出了换头术,确立了近体诗诗句与诗句之间的平仄关系,也就是后来所说的“粘对”。

4、对仗

上官仪提出了“六对”和“八对”,明确了近体诗的对仗要求。

5、唐律定型

经王绩、沈佺期、宋之问践行推广,形成科举应试用的近体诗。以诗作为科举应试题目在盛唐初期,多数人认为在公元713年,开元元年,即唐玄宗即位的第2年。

二、两个概念

1、格律诗

诗可以分格律诗和自由诗

格律诗:除每行字数一样以外,还要符合一定押韵和声调规则

近体诗是唐代科举应试的格律诗;是格律诗的一种,也是格律诗最典型的代表。但近体诗不等于格律诗。

下面就会讲到

2、平仄

汉字声调有古四声和新四声,按平声和非平声分为两种,非平声称为仄。在唐之前不叫仄,大家都称呼,平声和彼三声,到了盛唐才有“仄”的概念。“彼三声”后来被叫做“仄声”。

大家看平仄律书籍注意这点

以七言诗为例,简单讲解一下平仄律

三、句型结构

诗由诗句组成,诗句由哪些单元组成呢?

我们看一首诗

杜甫【秋兴】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不难发现,句型结构是2+2+3,这种结构几乎就是标准

如:

玉露凋伤枫树林

寒衣处处催刀尺

当然也有例外的:

如:出山雲各行其志,近水梅先得吾心

四、诗句的平仄

根据诗歌句型,两个字一个节拍,来确定平仄规则。尾字是韵脚,尾字的平仄与押韵相关,先搁下它后面再讲,这样七言诗每句就成了6个字,两个字一个节拍,六个字就成三个节拍。为了体现诗歌的节奏感,所以每个拍声调要有所变化,如果声调分成平仄两类,那么平仄交替就是一种必然的选择,这个今人也叫交替,一拍两个字,着落点自然就是后一个字,这样就有了2 4 6分明的说法,也就说单一诗句第2、4、6字的平仄要求—交替。

如:玉露(仄)凋伤(平)枫树(仄)林,

巫山(平)巫峡(仄)气萧(平)森。

上面诗句第2、4、6字的平仄是:仄平仄或者平仄平,这就是平仄交替。

五、律联平仄要求

上下两个诗句我们称为律联,绝句由两个律联组成,七律由四个律联组成,排律由四个以上律联组成;唐代科举应试最常见是六个律联12句,这也可以说科举应试的基本标准

下面讲一个律联上下诗句的平仄要求,律联的上句与下句平仄要异声相对(平仄相反),前人称之“换头”,“换头”是专业术语,大家要记住,重点也是在于第2 4 6字。异声相对(平仄相反、换头)使得律联上下诗句声调富有变化,不会显得单调呆滞。如:寒衣(平)处处(仄)催刀(平)尺,

白帝(仄)城高(平)急暮(仄)砧。

上面上下诗句第2 4 6字,平仄相反。

六、律联间平仄要求

两个律联上下句间平仄有要求吗?有三种对应关系

(1)平仄相反(相对)

这样形成了对式格律诗,也叫折腰体。

举个例子

送元二史安西(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清清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第一联与第二联衔接是第二句和第三句。平仄如下:

第二句:客舍(仄)清清(平)柳色(仄)新,

第三句:劝君(平)更尽(仄)一杯(平)酒,

可见上下句第2 4 6字平仄相反(相对),第一联与第二联衔接平仄相对,所以称对式格律诗,这种格律诗在隋唐前很流行。

再举两例

滁州西涧(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回乡偶书(贺知章)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宣城见杜鹃花(李白)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刚才举了四首都是名诗

下面讲第二种衔接

(2)平仄相同(相粘)

这样就形成了粘式格律诗,这也就是近体诗平仄律。

举例:杜牧【齐安郡中偶题】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两个律联之间即第二句与第三句之间

第二句第2、4、6字:缕(仄)烟(平)影(仄)

第三句第2、4、6字:少(仄)荷(平)倚(仄)

他们之间是平仄相粘(相同)

杜甫【秋兴】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去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粘式格律诗在唐代是主流,有人统计说占75%以上,所以就不再举例子了。

(3)第三种:时而相对、时而相粘;

例如第一联与第二联相对第二联与第三联相粘

这个叫混合式格律诗

举个例子

杜甫【咏怀古迹】: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至今疑。

显然“风流儒雅亦吾师”与“怅望千秋一洒泪”平仄相对

而“萧条异代不同时”与”江山故宅空文藻“平仄相粘。

再举:

积雨辋川庄(王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黎炊黍饷东嵫。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江楼月(白居易)

嘉陵江曲曲江池,明月虽同人别离。

一宵光景潜相忆,两地阴晴远不知。

谁料江边怀我夜,正当池畔望君时。

今朝共语方同悔,不解多情先寄诗。

七、句尾平仄及押韵

前面说了6个字,句尾就是每个诗句的最后一字,也叫末字或尾字。尾字平仄要求与其是否押韵有关。近体诗偶句尾字要押韵,即第2、4、6、8句尾字要押韵,押韵的尾字称为韵脚,韵脚应为平声字;第3、5、7句尾字不许押韵,非押韵尾字叫白脚,白脚应为仄声字。

第一句尾字可押可不押。若押韵,要用平声字;若不押韵,要用仄声字。

八、古人135不论,246分明

这个只是便于初学者记忆,说法不够精准。

135可平可仄是有条件的,在确保不犯声病的前提下,是允许可平可仄。这里指的声病是:三仄尾、三平尾和孤平。

246分明,常规情况是正确的,特殊句式另当别论,特殊句式指的是子类(丑类)特拗。

声病和特拗我们下一次课会讲到。

平仄律总结成三句话

1 一句之内第2、4、6字平仄交替

2 一个律联之内上下句第2、4、6字平仄相对(相反)

3 两个律联之间前后句第2、4、6字平仄相粘(相同)

九、上面以七言诗为例,讲解了平仄律;七言诗前面去掉两个字,就成了五言诗,而不是从后面去掉两个字。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讲解学习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 一、格律诗的基本知识 格律诗就是按照一定的格律所作的诗。什么是格律呢?就是格式和规律的意思,也就是规格和程式。 掌握诗的格律,首先应该了解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概况。这里我们不是我们从文学史的角度,而是从诗歌形式(也包括诗歌规律)的角度简单作些介绍。 我国最早的两部诗集是《诗经》和《楚辞》。《诗经》是以四言为主,《楚辞》是以六言为主(加上"兮"就是七言)。 汉代是辞赋创作的繁荣时期,文人创作的诗歌不太多。汉乐府中有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的作品。从体裁上讲,乐府主要的特点是配乐诗歌。乐府本是汉代设置的官署的名称,它负责收集民歌并把她们配上乐谱。后来就把这些配乐的歌词也称为"乐府"。南北朝也有乐府诗。魏晋南北朝时,有一些文人用乐府题目写诗,如曹操写过《短歌行》,鲍照写过《拟行路难》等。宋代郭茂倩选编的《乐府诗集》,是民间和文人创作的乐府诗的总集。 汉朝还产生了两种新的诗体:五言诗和七言诗。五言诗起源于西汉民谣,《古诗十九首》就是很成熟的五言诗。最早的七言诗是《柏梁台诗》。三国曹丕的《燕歌行》是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但它还是句句押韵的,隔句押韵的七言诗最早的是鲍照的《拟行路难》之一和之三。

从齐梁时期开始,诗歌在形式上逐渐发生了变化,这变化主要是随着四声的发现而在诗歌中开始讲究平仄,注意用平仄来造成诗歌的音乐美。当时有所谓的"永明体"(永明是齐武帝的年号),它的特点是讲究声律,沈约和谢眺是永明体的代表作家。齐梁时期写文章也注重骈偶,骈体文正是那个时期形成的。这种风气也影响到律诗创作,在诗歌创作中也逐渐注意对仗。这种趋势发展的结果,在唐代初年就正式形成了一种以讲究平仄、对仗为特点的格律诗。在唐人看来,这是一种新的诗体,称之?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形式上看,"近体诗"不同于古诗(汉魏六朝的古诗),区别就在于近体诗是有严密的格律的。古诗不十分讲究格律,但不是说古诗没有格律,比如五言诗限定每句五个字,七言诗限定每句七个字,这也是一种格律。 唐代产生了近体诗以后,有的作家也时常按照古诗的写法写诗,这种不讲平仄和对仗的诗叫"古体诗",也叫"古风",如李白的《古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等。 唐以及唐以后的诗分为两种,一种叫"近体诗"(今体诗),是讲究平仄对仗的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一种叫"古体诗",是不讲平仄对仗的。今体诗和古体诗是从形式上,主要是从诗歌声律角度上来区分的,而不是以时代来区分的,如清朝人写的诗,只要不讲平仄对仗,也仍然叫古体诗。 我们讲诗的格律,主要是讲近体诗的格律。一般来讲,近体诗的格律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素:

古诗平仄规律

古诗平仄规律 要区别平仄,就要先懂得四声。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古代汉语的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按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简单来说,区别平仄的要诀就是“不平就是仄”。在现代汉语四声中,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古代“平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分化为阴平及阳平,即所谓第一声,第二声。古代“上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一部分变为去声,一部分仍是上声。上声是现代汉语拼音的第三声。古代“去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仍是去声即第四声。古代“入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存在,变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里去了。现代汉语四声声调表为: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 例如:诗词曲赋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简单说在现代汉语四声中,第一声,第二声是平声,第三声,第四声是仄声。 四声 四声这里指的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我们要知道四声,心须先知道声调是怎样构成的。所以这里先从声调谈起。声调是汉语(以及某些其它语言)的特点。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因素。拿普通话来说,共有四个声调: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上声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去声是一个高降调。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是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古代的四声是:平声,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上声,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去声,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 四声和韵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在韵书中,不同声调的字不能算是同韵,在诗词中,不同声调的字一般不能押韵。什么字归什么声调,在韵书中是很清楚的,在今天还保存着入声的汉语方言里,某字属某声也还相当清楚,我们特别应该注意一字两读的情况,有时候一个字有两种意义(往往词性也不同),同时也有两种读音。例如“为”字,用作“因为”,“为了”,就读去声,在古代汉语里,这种情况比现代汉语多得多。有些字本来是读平声的,后来变为去声,但是意义词性都不变。“望”,“汉”,“看”字都属于这一类。“望”和“叹”在唐诗中已经有读去声的了,“看”字总是读去声,也有比较复杂的情况,如“过”字用作动词是有时平去两读的,在用于作名词解作过失时,就只有读去声了。辨别四声是辨别平仄的基础。 平仄 知道了什么是四声,平仄就好懂了。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仄,按字义解释就是不平的意思。凭什么来分平仄两大类呢,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他三声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这样它们就形成了两大类型。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着,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古人所谓“声调铿锵”,虽然有许多讲究,但是平仄谐和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平仄在诗词中又是怎样交错着的呢,我们可以概括为两句话:1.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2.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这种平仄的规则在律诗表现的特别明显。 我们怎样辨别平仄,如果你的方言是有入声的,那么问题就容易解决。在那些有入声的方言里,声调不止四个,不但平声分阴阳,连上声,去声,入声,往往也都分阴阳。象广州入声还分三类。你只要把它们合并起来就是了,例如把阴平,阳平合并为平声,把阴上,阳

【教程】近体诗“平仄”要义—30分钟教你掌握平仄 (1)

【教程】近体诗“平仄”要义——30分钟教你掌握平仄 近体诗平仄要义 诗,就是讲求节奏的语言,词、曲、歌、赋与之同源。 诗作为语言中与美学结合最紧密的一种形式,其魅力就在节奏,所以王力先生有言,“诗写下来不是为了看得,而是为了吟的”。节奏和谐,诗就琅琅上口。 近体诗(即律诗、绝句)讲究“平仄”,其实就是对诗节奏的规定,跟乐谱相似。 只要掌握了规则,近体诗“平仄”其实非常简单。我常费解于古时蒙童皆知的东西,现在为什么要到大学才讲。如果你能用30分钟的时间认真看完本贴,相信你也这么认为。 一、几个概念 1.什么是“平”、“仄”?可以简单理解为,“平”就是长、高音(联想普通话当中 的一声、二声)。“仄”就是短、低音(联想普通话里面的三声、四声)。 古今语音变化很多,各地方言亦多不同,所以历史上对每个字的“平仄”曾有过很 多次规定,即“韵书”。 如果要求精确,查韵书即可。现在常用的,最严的是“平水韵”,较松的是“词林 新韵”,最松的是“中华新韵”。还有个简单的办法,上“诗词吾爱网”在线检测。 2、近体诗分律诗、绝句,律诗八句,绝句四句。五个字的叫“五言”,七个字的叫 “七言”。 近体诗都是两句两句地写,其中逗号前面的叫“出句”,句号前面的叫“对句”。 “出句”尾字必须用“仄”声,“对句”尾字必须用“平”声,即应“先抑后扬”。 整首诗的第一句叫“首出”,也叫“起句”,其中第二个字若是“平”声,叫“平 起”,若是“仄”声,叫“仄起”(平起、仄起无甚大用,因为大家用惯了才予以 保留,了解即可)。整首诗的第二句叫“首对”。两句联在一起,叫做“首联”。 依次类推,三四、五六、七八句也都是一出句一对句。两两联在一起,分别叫“颔 联”、“颈联”、“尾联”。律诗的“颔联”和“颈联”一般需要对仗,绝句无要 求。 整首诗的最后一句叫“末句”,对于绝句就是第四句“颔对”,对于律诗就是第八 句“尾对”。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一、格律诗的基本知识 格律诗就是按照一定的格律所作的诗。什么是格律呢?就是格式和规律的意思,也就是规格和程式。 掌握诗的格律,首先应该了解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概况。这里我们不是我们从文学史的角度,而是从诗歌形式(也包括诗歌规律)的角度简单作些介绍。 我国最早的两部诗集是《诗经》和《楚辞》。《诗经》是以四言为主,《楚辞》是以六言为主(加上"兮"就是七言)。 汉代是辞赋创作的繁荣时期,文人创作的诗歌不太多。汉乐府中有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的作品。从体裁上讲,乐府主要的特点是配乐诗歌。乐府本是汉代设置的官署的名称,它负责收集民歌并把她们配上乐谱。后来就把这些配乐的歌词也称为"乐府"。南北朝也有乐府诗。魏晋南北朝时,有一些文人用乐府题目写诗,如曹操写过《短歌行》,鲍照写过《拟行路难》等。宋代郭茂倩选编的《乐府诗集》,是民间和文人创作的乐府诗的总集。 汉朝还产生了两种新的诗体:五言诗和七言诗。五言诗起源于西汉民谣,《古诗十九首》就是很成熟的五言诗。最早的七言诗是《柏梁台诗》。三国曹丕的《燕歌行》是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但它还是句句押韵的,隔句押韵的七言诗最早的是鲍照的《拟行路难》之一和之三。 从齐梁时期开始,诗歌在形式上逐渐发生了变化,这变化主要是随着四声的发现而在诗歌中开始讲究平仄,注意用平仄来造成诗歌的音乐美。当时有所谓的"永明体"(永明是齐武帝的年号),它的特点是讲究声律,沈约和谢眺是永明体的代表作家。齐梁时期写文章也注重骈偶,骈体文正是那个时期形成的。这种风气也影响到律诗创作,在诗歌创作中也逐渐注意对仗。这种趋势发展的结果,在唐代初年就正式形成了一种以讲究平仄、对仗为特点的格律诗。在唐人看来,这是一种新的诗体,称之?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形式上看,"近体诗"不同于古诗(汉魏六朝的古诗),区别就在于近体诗是有严密的格律的。古诗不十分讲究格律,但不是说古诗没有格律,比如五言诗限定每句五个字,七言诗限定每句七个字,这也是一种格律。 唐代产生了近体诗以后,有的作家也时常按照古诗的写法写诗,这种不讲平仄和对仗的诗叫"古体诗",也叫"古风",如李白的《古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等。 唐以及唐以后的诗分为两种,一种叫"近体诗"(今体诗),是讲究平仄对仗的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一种叫"古体诗",是不讲平仄对仗的。今体诗和古体诗是从形式上,主要是从诗歌声律角度上来区分的,而不是以时代来区分的,如清朝人写的诗,只要不讲平仄对仗,也仍然叫古体诗。 我们讲诗的格律,主要是讲近体诗的格律。一般来讲,近体诗的格律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素:(一)句数 近体诗按句数多少可分为律诗和绝句两类。律诗一般每首八句,绝句每首四句。超过八句的律诗

[VIP专享]格律诗的平仄押韵讲义

盐井乡初级中学教师培训 讲义 培训人: 时间:

格律诗的平仄与对仗 概念: 格律诗: 指形式有一定规格、音韵有一定规律的诗歌。中国古典格律诗有五言、七言的绝句和律诗。词、曲每调的字数、句式、押韵都有一定的规格,也可称为格律诗。 近体诗: 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近体诗,和古体诗相对,句数、字数和平仄、用韵等都有比较严格的规定。 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也被称今体诗,古人这么叫,我们现在也跟着这么叫,其实它是很古的,在南北朝的齐梁时期就已发端,到唐初成熟。唐以前的诗,除了所谓“齐梁体”,就被称为古体。唐以后不合近体的诗,也称为古体。 古体和近体在句法、用韵、平仄上都有区别: 句法:古体每句字数不定,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杂言(句子参差不齐)都有,每首的句数也不定,少则两句,多则几十、几百句。近体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律诗规定为八句,绝句规定为四句,多于八句的为排律,也叫长律。 律诗: 近体诗的一种。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代初期。八句,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双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五言、七言两体较常见,简称五律、七律。偶有六言体,简称

六律。每首十句以上的,称为排律。 “同句相对,邻句相粘”。 《寓舍书怀》陆游 借得茅斋近筰桥,羁怀病思两无聊。 春从豆蔻梢头老,日向樗蒱齿上消。 丛竹晓兼风力横,高梧夜挟雨声骄。 书生莫倚身常健,未画凌烟鬓已凋。 “同句相对” 这里的同句相对,指一个句号之内的两个分句的平仄是相对的。 先看首对: 借[得]茅[斋]近[筰]桥,羁[怀]病[思]两[无]聊。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通]仄[平]平。 依照前次我所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可见这句中的两个分句的平仄是相对的。 那么再看其它句子是不是也相对呢? “春[从]豆[蔻]梢[头]老,日[向]樗[蒱]齿[上]消。” “丛[竹]晓[兼]风[力]横,高[梧]夜[挟]雨[声]骄。” 观察方括号里面的字,都是合乎“对”的规则的。 “邻句相粘” 邻句相粘,指不同句的相邻两分句,平仄相同。 借得茅斋近筰桥,羁怀病思两无聊。春从豆蔻梢头老,[此两句

对联平仄常识

对联平仄常识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包括谐趣联)等。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却又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一)平仄归类标准 在现代对联写作、评选中,提倡以普通话四声(阴、阳、上、去)为平仄归类标准。 但是,前人作品中某些字古韵、今韵读音差异较大,为充分体会其意境和韵味,应该掌握古四声(平、上、去、入)。参见《平水韵部》。 允许用古四声创作对联,但应加以注明;如果出句注明“使用古韵”,对句也应遵循古韵,不应在一副对联中古今

声韵混用。 普通话平仄归类,简言之,阴、阳为平,上、去为仄。(古四声:上、去、入为仄。) (二)平仄相谐规则——马蹄韵 当代楹联界公认的平仄相谐规则是中南大学楹联研究所余德泉教授提出的“马蹄韵”规则。 马蹄韵最基本的规则:平平仄仄两两交替!这是马蹄韵对联规则的精华所在,因状如马蹄的节奏,“马蹄韵”因此而得名。 以上联为例,马蹄韵有两种平仄排列规则(平仄杆): 第一种: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第二种: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不论是句脚平仄还是句中平仄,均应遵循此规则: 句脚平仄:不管多少句的联语,每一分句的句脚字只要从上列任意一个“平仄杆”的最后依次向前取一截,即可符合马蹄韵规则。 句中平仄:不管多少字的联句,只要从上列任意一个“平仄杆”的最后依次向前取一截,即可符合马蹄韵规则。 下联平仄一般要求和上联相反。 完全符合“平仄两两交替”规则的联句称为“正格”,不完全符合的称为“变格”。 1、句脚平仄正格举例

起名字的平仄规律

起名的平仄规律 起名本身也是一门艺术。在交际场合里,一个高雅而又响亮的名字很容易引人注目。因此,尽管名字本身只是一种符号,人们在命名时,还是煞费苦心地反复推敲,希望得到一个与众不同的名字。其结果,有的人心满意足,他有的人不得不终生遗憾。那么,命名是否有规律可循呢?能否找到一种或几种途径,使人们 在命名时,能避免漫无目标地乱撞呢?我们认为,命名是有规律可循的。许多人之所以得不到满意的命名,主要原因主就是违背了谈命名的规律。仅仅从消极的角度注意命名的规律,显然是不够的,还要寻找积极途径达到自己的目的。名字是否响亮,是否悦耳顺口,起主要作用的声调,这一点往往为命名者所忽略。汉语是有声调的。近体诗和词曲所讲究的平仄,正是利用声调的错落不致,以求得音乐般的旋律。尽管只有几个字,声调的作用却不容忽视。汉语共有四个声 调,即:阴平,d阳平,a上声,a去声,d 那么我国的姓氏从声调分,也可分四类: (1)阴平类。 如:丁薛温奚沙柯刁方金衣安包申周江宫高郭曾甘朱 (2)阳平类。 如:王石余于吴邢门柴胡徐袁常乔黄裴齐 (3)上声类。 如:董孔古史左武许贾巩郝吕米马纪阚柳鲁伍展海冷 (4)去声类。 如:陆邓万宋杜步孟夏毕贺廖慕尚付盖聂费贝叶 姓氏有声调的差异,它们对名的声调自然也就有不同的要求。以下我们分单名和双名加以考察。 单名只有一个字。每个姓氏都有四种声调组合形式。 (1)阴平类 阴平类的姓氏有以下四种组合形式: A、阴-阴型。例如:飞江东朱熹方舟艾青沙金

B、阴-阳型。例如:丁玲丘弘甘宁安然周瑜渔 C、阴-上型。例如:包拯干宝辛勉秋瑾翁谷邹鲁 D、阴-去型。例如:岳曾震班固高旭庄肃郭亮上述四种类型的声音都比较和谐,说明阴平类的姓氏具有较强的组合能力。四种类型相比较,D 类阴一去型稍微逊色。这种类型适合使用编辑部响亮的字眼儿。倘若追求儒雅细腻的格调,一般不要使用阴一去型。 (2)阳平类。 阳平类的姓氏有以下四种组合形式: A、阳-阴型。例如:于谦苍毛享丕余熙田间 B、阳-阳型。例如:石雄岑吴良何群服虔亭 C、阳-上型。例如:文丑允黄侃程鼎卢勇蓝理 D、阳-去型。例如:愈佟岱侯翼毅袁镇雷度 上述四种类型中,A、C、D 三种是理想的组合,B 类阳一阳型就不那么顺口,缺乏一气呵成的整体感。人们在称呼时,常常不自觉地改变了姓氏的调值,听上去像是阴平。古代平声无阴阳之分,因而古人中此类型实际上同阴一阴型无别。阴平类的姓氏最好选用A、C、D 三型。 (3)上声类。 上声类的姓氏有以下四种组合形式: A、上-阴型。例如:古心左思冷曦武英马超耿光 B、上-阳型。例如:白洪管宁阚泽伍乔褚渊 C、上-上型。例如:孔武史谨柳永展喜董朴柏古 D、上-上型。例如:贾谊鲁肃吕布许慎海瑞固 上述四种类型中,A、B、D 三种是理想的组合,C 类上一上型不顺口,称呼时一般要使姓氏异化为阳平。这样,"柳永"听起来便成了"泳","柏古"听起来便成了"白古" 。与其认人改了姓氏,不如命名时避开上声字。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 一、格律诗的基本知识 格律诗就是按照一定的格律所作的诗。什么是格律呢?就是格式和规律的意思,也就是规格和程式。 掌握诗的格律,首先应该了解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概况。这里我们不是我们从文学史的角度,而是从诗歌形式(也包括诗歌规律)的角度简单作些介绍。 我国最早的两部诗集是《诗经》和《楚辞》。《诗经》是以四言为主,《楚辞》是以六言为主(加上"兮"就是七言)。 汉代是辞赋创作的繁荣时期,文人创作的诗歌不太多。汉乐府中有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的作品。从体裁上讲,乐府主要的特点是配乐诗歌。乐府本是汉代设置的官署的名称,它负责收集民歌并把她们配上乐谱。后来就把这些配乐的歌词也称为"乐府"。南北朝也有乐府诗。魏晋南北朝时,有一些文人用乐府题目写诗,如曹操写过《短歌行》,鲍照写过《拟行路难》等。宋代郭茂倩选编的《乐府诗集》,是民间和文人创作的乐府诗的总集。 汉朝还产生了两种新的诗体:五言诗和七言诗。五言诗起源于西汉民谣,《古诗十九首》就是很成熟的五言诗。最早的七言诗是《柏梁台诗》。三国曹丕的《燕歌行》是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但它还是句句押韵的,隔句押韵的七言诗最早的是鲍照的《拟行路难》之一和之三。 从齐梁时期开始,诗歌在形式上逐渐发生了变化,这变化主要是随着四声的发现而在诗歌中开始讲究平仄,注意用平仄来造成诗歌的音乐美。当时有所谓的"永明体"(永明是齐武帝的年号),它的特点是讲究声律,沈约和谢眺是永明体的代表作家。齐梁时期写文章也注重骈偶,骈体文正是那个时期形成的。这种风气也影响到律诗创作,在诗歌创作中也逐渐注意对仗。这种趋势发展的结果,在唐代初年就正式形成了一种以讲究平仄、对仗为特点的格律诗。在唐人看来,这是一种新的诗体,称之?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形式上看,"近体诗"不同于古诗(汉魏六朝的古诗),区别就在于近体诗是有严密的格律的。古诗不十分讲究格律,但不是说古诗没有格律,比如五言诗限定每句五个字,七言诗限定每句七个字,这也是一种格律。 唐代产生了近体诗以后,有的作家也时常按照古诗的写法写诗,这种不讲平仄和对仗的诗叫"古体诗",也叫"古风",如李白的《古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等。 唐以及唐以后的诗分为两种,一种叫"近体诗"(今体诗),是讲究平仄对仗的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一种叫"古体诗",是不讲平仄对仗的。今体诗和古体诗是从形式上,主要是从诗歌声律角度上来区分的,而不是以时代来区分的,如清朝人写的诗,只要不讲平仄对仗,也仍然叫古体诗。 我们讲诗的格律,主要是讲近体诗的格律。一般来讲,近体诗的格律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素:(一)句数 近体诗按句数多少可分为律诗和绝句两类。律诗一般每首八句,绝句每首四句。超过八句的律诗称排律或长律,排律的句数是不限的,但它的句数必须是双数。 律诗分为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和五言排律。五言律师每句五字,每首四十字;七言律诗每句七字,每首五十六字。绝句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律诗和绝句都是由两句组成一联,每联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律诗的四联中,第一联叫"起联"或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附带讲一下:古体诗的句数是不限的一首古体诗可以很长,例如《孔雀东南飞》有357句,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叙事诗;杜甫的《永怀》有100句。古体诗也可以很短,如傅云的《杂言》只有两句。 (二)押韵 押韵是格律诗的特征之一,不论是绝句和律诗都要押韵。所谓押韵,就是在一定位置句子的韵脚都要用韵母相同的字。所谓韵,一般指韵母或韵母中主要元音及韵尾和声调相同的字。如东(d ōng)、公(gōng)、龙(lōng)红(hōng)电灯字的韵母都是ong,又都是平声,所以这些字

近体诗格律(平仄格式)

教學活動 第七至九課節 學習重點 聆聽範疇: ?安靜、耐心、專注地聆聽 ?有禮貌,不隨意插話 ?仔細聆聽,認真思考 說話範疇: ?按表達需要確定說話內容 ?聯繫生活經驗及已有知識以構思話語 ?主動發言,積極參與討論 寫作範疇: ?聯繫生活經驗及已有知識以構思寫作內容 ?樂於嘗試不同類型的寫作,把想像和感受寫出來:嘗試創作至少有─句 合乎帄仌的五言古詩 ?與其他說話、聆聽、閱讀活動結合,欣賞他人的作品,分享寫作心得與 樂趣 其他: ?文學:分辨帄仌; 初步認識(1)近體詩的格律特點:帄仌安排、押韻、對偶; (2)輔助作詩的古書 ?品德情意:友愛同儕──培養學生珍惜友情的態度 ?中華文化:認識對聯在中國人社會的廣泛應用 ?思維:高層次思維能力及創造性思考能力 ?語文自學:主動尋找閱讀材料,培養閱讀古詩的興趣

教學步驟

近體詩格律(帄仌格式) 五絕 1. 仌起式首句不押韻 仌仌帄帄仌, 帄帄仌仌帄。 帄帄帄仌仌, 仌仌仌帄帄。 首句押韻則改為「仌仌仌帄帄」 2. 帄起式首句不押韻(將五絶仌起式不押韻的第三、四句,變為第一、二句, 而本來的第一、二句,則變為第三、四句) 帄帄帄仌仌, 仌仌仌帄帄。 仌仌帄帄仌, 帄帄仌仌帄。 首句押韻則改為「帄帄仌仌帄」 七絕 在五絶的每句開頭,加上兩字,如該句開頭是「仌」,加上去的便是兩個「帄」,如此類推。 1. 帄起式首句不押韻 帄帄仌仌帄帄仌, 仌仌帄帄仌仌帄。 仌仌帄帄帄仌仌, 帄帄仌仌仌帄帄。 首句押韻改為「帄帄仌仌仌帄帄」 2. 仌起式首句不押韻(將七絶帄起式不押韻的第三、四句,變為第一、二句; 而本來的第一、二句,則變為第三、四句) 仌仌帄帄帄仌仌, 帄帄仌仌仌帄帄。 帄帄仌仌帄帄仌, 仌仌帄帄仌仌帄。 首句押韻改為「仌仌帄帄仌仌帄」

近体诗平仄律

海西诗词网校课件 近体诗平仄律 一、近体诗定型历程 1、四声及永明体: 沈约周颙提出四声论,把汉字声调分为平上去入,沈约、王融、谢眺、范云等创立了永明体,将四声应用于诗歌,提出了“八病”,为近体诗格律奠立了基础。 2、四声二元化 刘韬将四声分为平声和非平声,使得汉字在声调上划分成两个单元,也就是后来所说的“平仄”。为近体诗平仄律迈出了重要一步。 3、换头术 元兢提出了换头术,确立了近体诗诗句与诗句之间的平仄关系,也就是后来所说的“粘对”。 4、对仗 上官仪提出了“六对”和“八对”,明确了近体诗的对仗要求。 5、唐律定型 经王绩、沈佺期、宋之问践行推广,形成科举应试用的近体诗。以诗作为科举应试题目在盛唐初期,多数人认为在公元713年,开元元年,即唐玄宗即位的第2年。 二、两个概念 1、格律诗 诗可以分格律诗和自由诗 格律诗:除每行字数一样以外,还要符合一定押韵和声调规则 近体诗是唐代科举应试的格律诗;是格律诗的一种,也是格律诗最典型的代表。但近体诗不等于格律诗。 下面就会讲到 2、平仄 汉字声调有古四声和新四声,按平声和非平声分为两种,非平声称为仄。在唐之前不叫仄,大家都称呼,平声和彼三声,到了盛唐才有“仄”的概念。“彼三声”后来被叫做“仄声”。 大家看平仄律书籍注意这点 以七言诗为例,简单讲解一下平仄律

三、句型结构 诗由诗句组成,诗句由哪些单元组成呢? 我们看一首诗 杜甫【秋兴】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不难发现,句型结构是2+2+3,这种结构几乎就是标准 如: 玉露凋伤枫树林 寒衣处处催刀尺 当然也有例外的: 如:出山雲各行其志,近水梅先得吾心 四、诗句的平仄 根据诗歌句型,两个字一个节拍,来确定平仄规则。尾字是韵脚,尾字的平仄与押韵相关,先搁下它后面再讲,这样七言诗每句就成了6个字,两个字一个节拍,六个字就成三个节拍。为了体现诗歌的节奏感,所以每个拍声调要有所变化,如果声调分成平仄两类,那么平仄交替就是一种必然的选择,这个今人也叫交替,一拍两个字,着落点自然就是后一个字,这样就有了2 4 6分明的说法,也就说单一诗句第2、4、6字的平仄要求—交替。 如:玉露(仄)凋伤(平)枫树(仄)林, 巫山(平)巫峡(仄)气萧(平)森。 上面诗句第2、4、6字的平仄是:仄平仄或者平仄平,这就是平仄交替。 五、律联平仄要求 上下两个诗句我们称为律联,绝句由两个律联组成,七律由四个律联组成,排律由四个以上律联组成;唐代科举应试最常见是六个律联12句,这也可以说科举应试的基本标准 下面讲一个律联上下诗句的平仄要求,律联的上句与下句平仄要异声相对(平仄相反),前人称之“换头”,“换头”是专业术语,大家要记住,重点也是在于第2 4 6字。异声相对(平仄相反、换头)使得律联上下诗句声调富有变化,不会显得单调呆滞。如:寒衣(平)处处(仄)催刀(平)尺, 白帝(仄)城高(平)急暮(仄)砧。 上面上下诗句第2 4 6字,平仄相反。

古代诗词格律常识

古代诗词格律常识 中国古典诗歌源远流长,体式纷纭,有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乐府诗、格律诗等。概而言之,可大致分为古体诗与近体诗两大类。 古体诗写诗不讲究平仄,不要求对仗,押韵较自由,每首诗的句数、句式没有严格规定。唐代人将这样的诗歌统称为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比如教材中曹操的《短歌行》、李白的《行路难》、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陆游的《关山月》等。它包括:四言诗、五言古诗、七言古诗、杂言体诗、楚辞体诗、乐府诗、歌行体诗等。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它在句数、句式、平仄、对仗、押韵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符合规定的就是格律诗,反之则是古体诗。 近体诗句数的规定:绝句每首四句。律诗一般每首八句,超过八句的律诗称排律或长律,它的句数必须是双数。句子的字数有五言、六言、七言三种。每首诗句式整齐划一,略无参差。唐宋以来流行的体式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和五言排律。律诗固定为八句,两句为一联,第一、二句称首联,第三、四句称颔联,第五、六句称颈联,第七、八句称尾联。每联的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近体诗字声平仄的规定:平声,指古汉语四声中的平声(相当于普通话中的阴平和阳平);仄声,指古汉语四声中的上声(相当于普通话中的上声)、去声(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去声)和入声(如茶、北、日、月、鹿原为入声字,在普通话中已消失,分别成为平、上、去三个声调的字,音韵学上称为“入派三声”)。近体诗严格要求按一定规则交替使用平声字或仄声字,因而诗歌的音律抑扬顿挫,富于音乐美。 它的平仄规则:一是以平仄相间的原理调配每句诗中各个字的声调。固定为四种基本句式:以五言诗为例 ①仄仄平平仄(按第二字和最后一字的平仄,此句称为仄起平收式) ②平平仄仄平(平起仄收式) ③平平平仄仄(平起仄收式) ④仄仄仄平平(仄起平收式) 七言律诗也有四种基本句式,其规律是在五言律诗的句首加上与之平仄相反的两个字: ①平平仄仄平平仄 ②仄仄平平仄仄平 ③仄仄平平平仄仄 ④平平仄仄仄平平 以上八种基本句式,也就是近体诗单句平仄的主要规则。各种类型的绝句和律诗格式都是由这些基本句式组成的。 二是以粘对循环的原理组接各首诗中的各个句子。所谓对,即是处于偶数位置上的诗句,其平仄格式必须与上一句相反。如第三句是“仄仄平平仄”,第四句须是“平平仄仄平”;如第七句是“仄仄平平平仄仄”,第八句须是“平平仄仄仄平平”。只有首句末字允许可押或不押韵,但按近体诗押韵规律,韵一般应该押平声韵,那么第一句和第二句末字的字声就同为平声。如首句押韵为“仄仄仄平平”,第二句则为“平平仄仄平”。首句不押韵为“仄仄平平仄”,第二句为“平平仄仄平”。 所谓粘,是指绝句第三句,律诗每一联的“出句”(第三、五、七句)的第二字的平仄要与其上一句的第二字的平仄相同。如五绝第二句是“平平仄仄平”,则其第三句应为“平平平仄仄”;如七律第四句是“平平仄仄仄平平”,则其第五句应为“平平仄仄平平仄”。粘和对,是近体诗组接各句的重要规则,不同类型的律诗或绝句,都是根据粘对规则由前述各种基本格式组合而成的。因而,只要能熟记近体诗单句平仄的八种基本句式,并掌握粘对规则,就可以根据首句的平仄而推演出全首的平仄。这样,也就基本上掌握了近体诗的平仄规

古诗平仄规律

古诗平仄规律

古诗词的平仄规律 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韵书,如《切韵》、《广韵》以及使用最广泛的《平水韵》等,中古汉语有四种声调,称为平、上、去、入。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有高低的变化,故统称为仄声。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平声和仄声,代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了的是平声。 普通话入声消失,入声归入仄声中的上去两声和平声中的阴平、阳平,这导致用普通话判别诗词平仄会有错误。 一、近体诗的一般规律 首先看看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全首八句,共分为四联。第一、二句称为首联,第二、三句为颔联,第五、六句为颈联,第七、八句为尾联。每联中的第一句叫出句,第二句叫对句。这首诗的平仄格式为: ○○●●○○●,●●○○●●△。 ⊙●○○○●●,◎○⊙●●○△。 ○○●●○○●,●●○○●●△。

体格式如下: ○○●●●○△ 因最后两字为两个平声字,也叫平平脚 (2)平起首句不入韵式 这是指第一句第一个字为平声字,第一句的最后一字为仄声字不押韵,具体格式如下: ○○●●○○● 因最后两个字为平仄,也叫平仄脚。 (3)仄起首句入韵式 这是指第一句第一个字为仄声字,第一句的最后一字为平声字押韵,具体格式如下: ●●○○●●△ 因最后两个字为仄平,也叫仄平脚。 (4)仄起首句不入韵式 这是指第一句第一个字为仄声字,第一句的最后一字为仄声字不押韵,具体格式如下: ●●○○○●● 因最后两个字为仄仄,也叫仄仄脚。 古诗平仄规律2 下面举诗为例: 第(1)种格式平起首句入韵式(刘长卿《寄友人》) ○○●●●○△新年草色远凄凄,

近体诗的平仄规律规则

【近体诗平仄规则】 -------------------------------------------------------------------------------- 〖简介〗 没有平仄限制的诗不能称做近体诗或格律诗,平仄是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 分辨一首诗是古风还是近体诗,最主要的标志就是该诗是否区分平仄。我们对平仄的要求可以不如古人那么严格,但不能完全丢弃。 -------------------------------------------------------------------------------- 〖规则〗 近体诗平仄组合的规律主要又三条: 1、同句交替: 以五言为例,凡第一个节奏用“平平”,则第二个节奏必须用“仄仄”,第三个节奏又要用“平”,反之,第一个节奏用“仄仄”第二个节奏必须用“平平”,第三个节奏就要用“仄”。七言诗则依此类推。是为组句规则。 2、上下句相对: 如出句为“平平仄仄平”,对句就要为“仄仄平平仄”,出句为“仄仄平平仄”对句就要为“平平仄仄平”,七言依此类推。是为组联规则。 3、上下联之间平仄要相“粘”,即相同,是为组篇规则。何谓上下联? 近体诗中绝句只有四句,不存在上下联。律诗八句,每两句为一联,每诗四联。例如: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仄仄平平仄, 城春草木深。平平仄仄平。 感时花溅泪,平平平仄仄,

恨别鸟惊心。仄仄仄平平。 烽火连三月,仄仄平平仄, 家书抵万金。平平仄仄平。 白头搔更短,平平平仄仄, 浑欲不胜簪。仄仄仄平平。 第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颌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每联之内,平仄相对,上下联之间,平仄相粘(即相同),这就是一首格律诗的平仄排列规则。平白了这三个规则,一首诗的平仄格式就很容易推算出来了。也许你一时还难以明白,那就先别理这些,西风已经将常见的集中格式排列出来放在下面供您直接套用即可。 另外,如果你已经能分辨平仄,会发现上面所列的平仄格式与例子中的平仄不完全符合,在仔细看看,原来粗体字的位置的平仄有所出入,如第三句“感时花溅泪”,按规则应为“平平平仄仄”,但首字“感”是个仄声字,这不是没有依照格律吗?不是的,这里涉及了近体诗的另一个重要规则: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实际就是说,每句诗的单数位置的字可以平仄不拘,双数位置的字就要严格使用了。正如例子中所见,凡平仄“不拘”的字都出现在单数的位置。那么第五个字(七言的第七个字)呢?由于近体诗只能押“平”声韵,故凡要押韵的位置(五言的第五字、七言的第七字)只能用平声字,这是指偶数句而言,根据上下句要平仄相对的规则,奇数句(第一三五七句)末字就要用仄声字。 近体诗另有一个可以变通的地方是第一句的末字,前面说过,首句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如果押韵的话,则首句末字也要使用“平”声字。 至此,近体诗的格律规则基本已经讲完,下面归纳出集中最常见的格式供大家创作时参考。 传统标记平仄的方式很多,根据实践,我采用下面这种平仄标记法来标明每种格式的平仄,这种方法在古籍中最常见,十分简洁易记。 标记方法:应该押韵的位置用“红色”表示。 -------------------------------------------------------------------------------- 〖五绝〗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平仄常识

古诗平仄常识 汉字有四声——平、上、去、入声,其中平声包括阴平(第一声)和阳平(第二声),上(第三声)、去(第四声)、入声即为仄声。 律诗规律:平仄交替,粘对循环。(以下平声仄声分别以-、1表示) 一、平仄交替 要点:1。平与仄皆不得过三 2。两平两仄连用交互 3。两句平仄首尾相交,平仄相对 二、粘对循环 ◎对:绝句的二、四句,律诗的二、四、六、八句,处在相对位置的字和它上句的平仄必定是相对的。 如:无边落木萧萧下--1 1--1 ——出句 不尽长江滚滚来 1 1--1 1-——对句 ◎粘:绝句的第三、五、七句前面两个字的平仄要与它的上一句相同,而整句的平仄格式必须不同。整首诗的格式应如: 五言:---1 1 七言:1 1 ---1 1 1 1 1 -- 1 1 --1 1 - 1 1 --1 --1 1 --1 --1 1 - 1 1 --1 1 -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 1 1 --1 --1 1 --1 --1 1 - 1 1 --1 1 - 以上首句最后一字为仄声,不押韵,称首句不入韵。若为平声,则为首句入韵,出句和对句有固定搭配: 五言:--1 1 -及 1 1 1 -- 1 1 1 ----1 1 - 七言:1 1 --1 1 -及 1 1 --1 1 -

--1 1 1 ----1 1 1 -- 此两种句式在首句入韵律诗中必然为首联和颔联。 律诗的平仄在粘对中现出一种循环往复的章法,故称粘对循环。 ◎另:诗中亦有可平可仄(以+表示)之处,要点: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指一般说来,一句的第一、三、五个字的平仄可变。而二、四、六个字的平仄不可变。且仄声改作平声居多,平声改作仄声极少。 具体上:1。一、三不论较多,五不论较少。 2。一、三、五不论非无限制,而是多将仄声处改为平声。 3。句式1 1--1 1-最好不作改动,改为1 1 + -1 1-则除押韵字外,皆为仄声,犯孤平之病。 举例:杜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 1 1 + --1 1 初闻涕泪满衣裳。--+ 1 1 -- 却看妻子愁何在,+ -+ 1 --1 漫卷诗书喜欲狂。 1 1 --1 1 - 白日放歌须纵酒, 1 1 + --1 1 青春作伴好还乡。--1 1 1 -- 即从巴峡穿巫峡,+ -+ 1 --1 便下襄阳向洛阳。 1 1 --1 1 - 诸君可自我体会之。 先接上次的内容补充一点:五言仄起平收句、七言平起平收句(不懂的看前面)倒数第三字非仄不可。 下面再补充新的内容: 1、古代有的字有多个读音,如“探”既可读成现在的去声,也可读成阴平;“玩”可读成阳平和去声;“看”可读成去声和阴平。 2、现代轻声之类古读本调,如“着”、“了”、“过”。 3、变调之类按本调处理,如“野火烧不尽”中“不”应读成去声而不是按变调读成阳平。 下面介绍一种特殊的规则——变格(术语叫拗—救) 第一、句中的拗救。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 -| “无为在歧路”中平仄不符合前面介绍的规则,但是属于一种常见的变格,即用第三个字的仄声补救第四个字的平声(差不多相当于这样一看就把“歧”当成仄声了)同样的还有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其中需要注意的是“看”要读成阴平而不是去声。(不懂的罚看我刚补充的)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对联平仄规则

对联平仄规则 (2007-09-08 07:57:44) 转载 分类:对联知识 对联是中国古老表意文字的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那么,平仄又是对联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说要出好联和对好联,就必须掌握平 仄,没有平仄,也就没有对联一说了:不懂平仄,对联也无从谈起;不讲平仄,决不是对联.说到掌握平仄,还是有规律,有方法的. 一,要了解平仄,就要先学习基本功.主要掌 握<声律启蒙>,这是很有必要的."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训蒙骈文>中,"天转北,日升东.东风淡淡,小日蒙蒙.野桥霜正 滑,江路雪初融......"这些是学习对联者应该掌握的,从中可以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特别是<训蒙骈句>词语平仄,对仗工整,对于对联修辞组句有很大的帮助.可能有的文友认为,对联只要有文字功底,历史知识,文学知识就可以了.其实这仅仅是学好对联的必然条件,但还必须真正了解平仄的基础知识,没有了平仄制作对联就无从谈起. 二,要运用平仄,就应该掌握平仄的框架.秃笔在1992年<对联和楹联异同的探讨>一文中,曾谈到对联的平仄源于律 诗,而又区别于律诗,因为律诗只有五言,七言,而对联在长期的发展中吸收了词曲的长短句逗等格律.律诗成为格式化 了,而对联的句式,音节则比较活,比律诗平仄的运用更加活跃. 一、句中平仄规则(以上联为例) 一言句:仄 二言句:仄仄 三言句:平平仄、平仄仄 四言句:平平仄仄 五言句: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六言句:仄仄平平仄仄 七言句: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八言及八言以上的的平仄视节奏而定。 受唐代以来律诗的影响,五言、七言句更多使用括号中的平仄格式。 二、句脚平仄规则(正格,以上联为例) (最后两句句脚平仄不相同为正格) 每边一句:仄 每边两句:平仄 每边三句:平平仄 每边四句:仄平平仄 每边五句:仄仄平平仄 每边六句:平仄仄平平仄 每边七句:平平仄仄平平仄 每边八句: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我们在对联时长用到的格式基本框架还有: 四字联: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 五字联: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或者: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六字联: 仄仄平平平仄 仄平仄仄平平 或者: 平平仄仄平仄 仄仄平平仄平 七字联: 平仄仄平平仄仄

五言律诗的平仄规则

五言律诗的平仄规则

————————————————————————————————作者:————————————————————————————————日期:

五言律诗的平仄规则(诗词格律解说(7)) 人民日报海外版 五言律诗的平仄,有四个基本句式:(一)仄仄平平仄;(二)平平仄仄平;(三)平平平仄仄;(四)仄仄仄平平。 用这四种句式分别作为第一句,可以构成四种平仄格式。 第一种是以“仄仄平平仄”为首句来组织,叫做仄起仄收式,全诗格式如下: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表示按照格律安排这个位置,虽然是平声,但也可用仄声。,表示按照格律安排这个位置,虽然是仄声,但也可用平声。杜甫的《旅夜书怀》就是这种格式: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第二种是以“平平仄仄平”为首句来组织,叫做平起平收式,全诗格式如下: 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晚晴 [唐]李商隐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乾后,归飞体更轻。 第三种是以“平平平仄仄”为首句来组织,叫做平起仄收式,全诗格式如下: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春日登楼怀旧 [宋]寇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 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 第四种以“仄仄仄平平”为首句来组织,叫做仄起平收式,全诗格式如下:

古诗词韵律中的平仄知识

古诗词韵律中的平仄知识古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普通话分为阴平、阳平),仄就是上去入三声(普通话归为上声、去声,入声分别归入各声)。所谓“仄”,就是“侧”,也就是不平的意思。如果让平仄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使用,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古人所说的“抑扬顿挫”、“声调铿锵”,虽然还有其他讲究,但是平仄和谐确实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平仄在诗词中究竟是怎样交错着的呢?概括为两句话就是:⑴在同一句中,平仄是交替的;⑵律诗的一、三、五、七句叫出句,二、四、六、八句叫对句。在对句中,平仄是与上句相对的。这种平仄规律在律诗中表现得特别明显。例如温庭筠《七律.题李处士幽居》诗的第三、四两句:浓阴似帐红薇晚,细雨如烟碧草新。这两句的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字又是仄。这就是交替。就对句来说,“细雨”对“浓阴”,是仄仄对平平;“如烟”对“似帐”,是平平对仄仄;“碧草”对“红薇”,又是仄仄对平平,“新”对“晚”是平对仄。这就是相对。本来只用普通话去辨别平仄是很方便的,可是古音里还有一种入声,它的发音独特,这就给现代人带来了一些麻烦。如果你的方言里是有入声的(如江浙人或山西人、湖南人、华南人),那么这个问题就很容易解决了。如果你是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的人,那么入声字在这些方言里都归入了普通话的阳平。那么,只要遇到阳平字就应该特别注意辨别,必要时只能查字典或韵书了。如果你是北方人,由入声变成去声和由入声变成上声的字都不妨碍我们辨别平仄(也都属于仄声),只有由入声变成了平声(阴平、阳平)的,才会造成辨别平仄的困难。总之,我们遇到诗词格律上规定用仄声的地方,而诗人却用了一个今天读起来是平声的字,就应该引起我们的怀疑,可以查字典或韵书来解决。注意:凡韵尾是-ng的字,就不会是入声字。入声问题是辨别平仄的唯一障碍。这个障碍是查字典、韵书或多练习才能消除的;但是,平仄的道理是很好懂的。而且,中国大约还有一半的地方仍然保留着入声的,在那些地方的人们,辨别平仄更是没有问题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